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教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教育学范文1
(一)课程名称混乱
众所周知,早在198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就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相应地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也自然应更名为“语文教育学”,然而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名称仍然五花八门、叫法混乱。调查表明,目前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①语文教材教法;
②语文教学论:
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④语文教育学。
(二)课程被边缘化
语文教育学这门重要的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趋势,表现为
1.必修课程课时被压缩。一些师范院校中文系将本科语文教育学这门必修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76课时压缩为54课时,使得原来要一个学年才能学完的课变为一个学期就要学完。这样,对于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在短短的54课时之内,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二者兼顾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必选课被改为任选课。即将一些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诸如《语文名师名课研究》、《语文教材研究》等改为任选课程,即可选可不选,同时增加了相当多的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包括像养生学之类的。由于那些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造成了不少学生放弃专业选修课程。
3.实习方式被改变。一些院校为了减少自身的麻烦,将本该学校组织的集体实习改为学生个人找单位实习。这样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放羊”的方式,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教材选用杂乱
1.级别不一。有的院校使用国家级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撰写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有的院校则采用省级教材。这类教材往往由省属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教研室或省级语文教学法理事会组织编写。由于级别不一样,相应的学术质量也有区别。
2.内容不一。有的院校采用的是“语文教学法”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育学”系列的。
3.年代不一。有的采用的教材是2005年出版的,有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版的,年代相差将近二十年。
(四)教学设施落后
1.教学资料匮乏、内容陈旧。在很多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图书室中,有关语文教育课程方面的参考书籍少的可怜,零零散散,而且多半放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有些著作版本太老,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一些必备的教学录像资料也没有。
2.教学设施落后。语文教育学这门课程由于其培养任务的特殊性,应当尽量做到小班上课,小班实习,进行微格教学。而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微格教室,甚至连一台教学摄像机也没有,教师只能采取上百人的大班上课,学生的教学实践也只能采用一只粉笔,一张嘴,学生讲,老师评。
二、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加紧正名,统一称谓
由于课程名称混乱,使得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课程理论建设受制约、课程教学内容差别大。这将不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未来语文教师的培养。因此,应采取措施统一课程名称。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名称。可以通知,要求各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论”统一改为“语文教育学”,并不准私自确立名称。
2.学术团体自行带头更名。如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可以带头改名为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分会,各省、各地的分会也统一更名,这样起到示范作用。
(二)强化领导、加大投入
当前,部分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语文教育学课程课时进行压缩,把一些专业必选课程改为任选课程,对于教学设施的投入不足,说到底,是由于这些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无足轻重。其实不然,从大的方面讲,这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的定位,乃至生存。从小的方面来看,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为此,笔者建议
1.强化领导。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不仅仅是几位教师的事情,它涉及到教学、实习等工作,关系着每个学生的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由有关领导专门分管。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保护这门课程,定期召开教学会议,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领导应当经常深入一线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实习,了解学生的需求。
2.加大投入。应当为语文教育学课程提供专门的经费保障,购置必要的教学资料、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包括微格教学实验室。应当为语文教育学教师的进修、培训、参加研讨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应当有意识地扶持语文教育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为其提供经费保障。应当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快整合,加强沟通
1.整合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之所以在课程内容、教材使用等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师们对于语文教育学课程体系认识不一,笔者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著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比较好地构建了语文教育学的课程体系。这本著作的语文教育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部分中,作者论述了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包括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相关学科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语文教育目标: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部分中,论著涉及到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在语文教师部分中作者撰写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教育、科研、心理、素质、成长等内容。综观这本著作,分类科学,体系严谨,应当成为语文教育学的标准体系。
语文教育学范文2
关键词:人文教育 语文教学
工具性与人文性一直是语文教学争论的焦点,正如钱中文教授所言:“中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初级的做人道理,教会他们何谓做人的价值,慢慢体验到做人的意义。但是教育的方式不是政治课上纯粹的思想品德的说教,而是要通过文章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做人的准则。”“语文既要作为工具教会学生表达思想,又要在审美中培养其人文精神。”笔者就担任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谈一谈我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现代中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优裕的家庭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再加上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从而使许多青少年形成了畸形的幸福观,“唯利是图”、“自私狭隘”。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很好地利用一些范文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如在教《提醒幸福》中认识什么是幸福,并不等同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朋友的温情、家庭的温暖、健康的身体、甚至一个乐观的心情。《我的空中楼阁》中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德贪图虚荣、追求享乐最终导致的是遭受了十年的苦难。引导学生写出《我心中的幸福》,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幸福观。
二.引导学生克服“自我中心”
在当今这个崇尚个性的社会,“自我”在青少年中也就成了个性的象征,特别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在家是小公主、小皇帝,从小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意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个性张扬和“自我中心”区别开来,培养进取心克服嫉妒心,培养同情心克服自私心,让他们学会宽容、理智谦让、活泼开朗,如教《廉颇蔺相如列传》让他们明白嫉妒是没有好处的,要学会礼智谦让,不能只从个人的利益去想。教《祝福》时,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特别是要关心弱者。让他们写作《假如我是班主任》、《假如我是爸爸(妈妈)》等题目的文章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看问题。
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现在的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非常弱,一旦遇到什么不顺的事情就心灰意冷、一撅不振、甚至堕落沮丧,因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加强挫折教育。如《邂逅霍金》中让学生了解霍金一生的艰难历程,认识其在高度残疾后却能做出巨大贡献的意义。《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在万念俱灰的情况下能重新振作成为一代文豪,不仅是因为对生命的热爱,更是能够克服挫折的体现。《一碗阳春面》中母子三人合吃一碗面从而走过人生的困境。引导学生正确写作《当我失败以后》、《名落孙山的那一刻》等题目,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身体和心理的不断成熟,朦胧的爱情也便油然而生,由此而来的心理问题也与日剧增。如教《致橡树》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爱情观:相互独立、平等,且要符合道德,早恋、多恋、单恋都是不足取的。又如学习柳永《雨霖铃》,在欣赏作者表现的情感美时,可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爱情,真正的爱情是美好的,但不是生活的惟一,也不是最重要的,应以学业、事业为重,要有崇高的远大的理想并去实现它。《行行重行行》中学习“弃绢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教育学生不要因情而削瘦了身体,荒废了学业,还让学生讨论明确,形成自己正确的观念。
五.引导学生树立自尊心、自信心
一个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对生活冲满热情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人。现代社会因为自卑孤僻而自杀和堕落的学生越来越多,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我与地坛》作者对生命的珍惜,李白的《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才必有用”都是很好的题材,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一碗清汤荞麦面》学习母子三人在合吃一碗面的情形下仍对生活冲满信心,勇于迎接生活的挑战,自强不息,自尊自爱,终于战胜困难。让学生通过写作《我的宣言》、《未来的我》等文章,帮助树立理想,增强自信心。
语文教育学范文3
首先,说明语感的概念,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属于直觉思维;然后,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一步阐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意义;最后,具体论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语感的问题:(一)、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二)、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三)、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半个多世纪以前,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就倡导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感训练。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什么是语感
语感问题,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
二、语感训练的意义
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同样提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1.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
2000年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2001年教育部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都将语感培养放在语文教学的空前的高度。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支点和中心任务,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所以要重视语感训练。
2.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使思考力得到充分发展。
语感强的人可以敏锐地对语言材料的要点、优劣、情味等做出准确判断、感知;可以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顺畅地表情达意;写作时意到笔随;乃至构建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及风格,拥有自身的言语世界---这其中,蕴积了强烈的创新潜能及无限的思维意识。而学生往往咬文嚼字,望文生义。如“田园”仅仅理解作种田的地方,而没能想象那一派和谐优美的农村自然风光;“春雨”仅仅理解为春天的雨,未能联想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很多学生在写写景抒情的文章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列举名称,而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小草是“绿色的”、“青青的”,花是“红红的”“美得无法形容”,却不会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青得逼你的眼”、“它展现了春的生机和希望”;各种花“花着甜味儿里带”(语出朱自清《春》)、“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语出宗璞《紫藤萝瀑布》)。可见,学生的字词句的积累太少,语言的感悟太薄弱。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语言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感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才会大大增强,思考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学生通过语感的训练,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知犹如年轻人谈恋爱所惯有的那种“感觉”,“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
3.通过对语感的培养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马克思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语言当然也不例外。吴济南指出:“学生在语文课中感受直觉形象,诱发审美情趣,进行审美鉴赏都必须基于语感。从语感入手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旨在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的形成和确立”。语感是一种心灵的感觉,和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抽象概括的特征。它在长期的实践中潜移默化,从而积淀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熏陶的内容和性质。如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再如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也传达出作者被排挤出朝廷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审美体验。所以,通过语感的培养可以拓展、充实、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语文教学进行思想情感教育的特征所在,也是优势所在。
语感的培养
基础教育不断地改革,教育观念不断地更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此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应该主要进行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1.积淀语文知识,提高字词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还缺乏敏锐的语言感受力,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学生要真正体会其中韵味,就必须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的积淀。如欣赏李清照的《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个“瘦”字,写出了深秋时节多愁善感、独守空闺的妇人怀念亲人、孤独寂寞的情思,这种意味哪是字典上能查到的?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出现的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词典上的解释能与词作者表现的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划上等号吗?主体性原先积累与储存的经验、知识跟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相互撞击,才会迸发出耀眼的直觉思维的火花。西蒙说,直觉是“利用了已有的知识认识了当前的情景”。布洛赫也指出:“我认为直觉和经验二者是密切相关的,所谓直觉,是把那些你已经了解得很充分的事物的认识拼起来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认识。”没有主体原有的经验、知识作前提,直觉思维只能是飘忽不定的镜花水月。一般说来,语文学习的经验越丰富,对语文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容易对语文中的现象与问题产生直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字词感受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
2.强调诵读,增强整体感知力。
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的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的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也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正如朱熹所言,阅读要“涵咏”,要有强烈的作者、读者的角色意识,沉浸在生动具体的言语情景中。周振甫先生认为:“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人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文章例话·因声求气》)。所以古人要求“必讽诵之深且久,使我之心与古人沂合于无间,然后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终极其能事。”(张裕钊《与吴函父书》)新编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部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到400万字以上,可见阅读的重要。
总之,语感像一股流水,教师通过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增大它的流量;同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使它流向既定目标。
3.理性分析,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言语实践亦即语感实践,让学生自己接触和使用语文材料。基础教育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或者说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学生的语感由学生自己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积淀而成,是学生‘感’的结晶,而非教师‘讲’的产品,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读、写、听、说实践”。所以,学生学习的能动参与积极性发挥得怎样,取决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感受。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学生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才能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近年来,语文教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加重视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诵、演讲、作文等,各种实践活动既有对内容的美的追求,又有对文学语言的美的追求,二者在美感修养上是息息相通的,都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训练。
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所以,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应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真正适应新时代的严峻挑战。
注释:
转摘自《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7页)
转摘自周振甫《夏先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1986年第6期)
杨炳辉《试谈语感教学的性质》(《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
龚向明《参与和合作:走出语感教学误区》(〈〈语文学习教学争鸣录〉〉2000年10月)
《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上册,第265页)
《语感与语文美育》(《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第11期)
转摘自刘电芝《试论直觉思维的心理机制》(《教育研究》1988年第1期)
苗文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2、《中学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6期、1991年第12期、1992年第11期)
3、《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高宝立1988年第1期)
语文教育学范文4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1990年出版的《教育大辞典》,把教育技术视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将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对有关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理论与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二、浅析小学语文教育
语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的学习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的隐形作用,对其他很多学科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是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都无法替代的。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早已推广的今天,我认为小学语文更是学习基础之根。小学生的头脑几乎还处在知识空白阶段,语文教育此时的任务就是传授基本知识,教会他们思维,让他们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下面本文从对课堂的影响、教师的影响、学生的影响三个方面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
1.对课堂的影响。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会在上课时,教导学生去学习。传统的上课方式就是用粉笔板书,老师也会带领大家读课文,但相对来说还是很枯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多媒体与网络化的教育应用的迅速成长。在课堂上运用基于网络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化、时尚化、直观化,而且能够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上有很多关于自然、人文风景的课文,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的《草》、《春风吹》、《浪花》,第三册的《梅花》、《江雪》、《秋天》、《清清的溪水》、《初冬》、《看雪》,第四册的《咏柳》、《春雨》、《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看月食》,第五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第六册的《赵州桥》、《参观人民大会堂》,第七册的《观潮》,第八册《圆明园的毁灭》,第九册《海上日出》、《夕照》、《迷人的张家界》,第十册的《白杨》、《黄河象》,第十一册的《桂林山水》、《林海》等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功能给学生们自发的寻找素材的机会,通过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播出视频、音频、图画等。这样小学语文课将变得生动有趣,同时加强了师生的互动性,而且也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2. 对教师的影响。在柳海民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虽然现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但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更加突出了教师角色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教师要使学生通过语文课程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冲击下,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讲授课程,也为了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迫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操作现代教育工具,如网络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小学语文教师跟上了教育技术的进步,一方面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接触新事物为自己的授课内容增添了丰富的资源,授课内容也变得妙趣横生。
3. 对学生的影响。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是中心。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概括水平的发展处于概括事物的直观的、具体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的直观形象水平阶段。小学语文课是一门内容丰富、知识宽广的学科,而且需要学生记的内容相当丰富。在现代教育技术引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况下,学生可以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更具有操作性。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学生们可以更具体的、动态的、直观的学习小学语文的知识。通过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内容,依靠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既提高了学生们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的效率,又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注释】
[1]郭琼.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6.
[2]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汪潮.小学语文教学新视野[M].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6.1.
[4]刘少华.试论小学语文活动课中的师生地位[J].小学教学.2000.11.
[5]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N].2000.
[6]李正风.走向科学技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冯建军.现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陈维维.现代教育技术实用基础[M].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2000.
[9]柳海民.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1.
语文教育学范文5
1.1明确大学语文教育的目标
随着时代多元化的发展,现代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发生了改变,在完成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加强文史知识的传授,以及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开设的语文课堂还是无法满足这些要求,不能综合的培养语文专业人才,高校语文课程的教学设计,课时方面的安排非常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同时满足学生的培养和弘扬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的要求非常难以实现。所以,高校可以通过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机会,在新教育形式的要求下,重新定位高校语文教育的目标,从语文本身实现的教育意义出发,对大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及时的管理和监督,认真落实新课改的要求。语文教育是承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锻炼大学生在社会当中生存能力的重要教育方式,高校应该摒弃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重视提高语文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实现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高校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学科,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尝试现代化的教学技术,结合多元化时展的特点,使教学的内容更能贴合时代进步的特征,转变教育的理念,加强培养高校的复合型人才。
1.2重新认识语文教育的对象
多元化文化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很多学者的思想,面对当前的高校教育,大学生普遍反映出抵制的心理,认为在这个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语文学科的学习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不能与自己的利益产生直接关系,使得语文的教育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所以,高校在对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时展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结合大学生心理的变化,重新定位教育的对象,改善高校教育的方式。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很多大学生都想通过高校的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加自己在社会当中竞争的资本,为自己争取一个有发展的前程,这时,大学生的心态就会产生变化,高校要及时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积极的探索出可以提高语文教育的方法。
1.3重新设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派生出很多新鲜的事物,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高校安排的课时比较轻松,学习任务也比较少,使学生不断丰富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科技的发展,方便了人们之间的通信功能,学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和了解,对于学习的态度比较松懈,所以,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就要重新设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大学生的学习观念。
1.4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体系
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显示出专业的师范性、高教性,通过语文教育使大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语文教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增加语文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此同时,要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语文专业的发展前景和趋势,可以独立的分析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学语文教学的管理体系要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实现体系的健全目标,以教学生学好语文为基本任务,学体系。通过教学体系的完善,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都可以扎实的掌握,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教育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基本素质,同时高校应该加强语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的应用来使学生体会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也会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多元化教学背景的影响下,大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要迎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也要朝着科学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不断优化现有的教育课程,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现,完善教育改革的体系。
二、高校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目非常多,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大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以及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都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语文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设计的专业文案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改革就要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标,设定合理的课程,来加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采取专门的专业训练,加强其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其可以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学生之间也要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关系,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在课下通过讨论的方式,使大家可以更充分的学习语文专业知识。
2.2高校忽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人们追求利益的方法越来越多,在实际的生活中,语文专业教育的实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使得高校渐渐忽视了语文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都不高,使得我国高校语文专业的教育模式始终没有改善。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也保持消极的态度,对开设的教育课程没有足够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也不能很好的探索知识的重点和要点。所以,高校要加强对语文教育的重视,提供语文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不断探索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借鉴其他高校优秀的教学典范,结合自身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高校的教学水平。2.3教材的选择不能很好的贴合实际随着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发现了很多我国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中,高校语文教育教材的选择上面,就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教材上体现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社会的发展不能很好的连接,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能应用到今后的从业工作当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果。所以,大学教材的选择应以实用性为基本,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要结合现在时展的特点去选择。
三、多元化背景给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
3.1使大学语文教育专业意识到了教学的误区
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使大学语文教育专业发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误区,比如: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锻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加大语文教育的实用性,使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之后,可以更好的利用语文专业知识,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教学的误区,都是导致高校语文教学水平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学语文教育专业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从学生基本的学习目标出发,探索最适合大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
3.2加快了教学改革的步伐
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很多领域的进步,同时人们也更加重视高校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通过大学的学习经历,为自己谋取一个好的前程,使得高校的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加。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界也更加关注高校的教育情况以及专业知识的实用性,这些因素的影响都加快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使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改善了教学方法。事实验证了高校改革措施的实行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通过对教师教学理念的改革,对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及教材选择方面的一系列改善措施,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教育知识的效果,使语文知识可以更好的应用在学生从业的教育工作当中。
四、结语
语文教育学范文6
在教育体系中,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入门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汉语文学的魅力所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将重点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而忽视语文课程的学习。校方、老师和学生本人的不重视,导致中职学生对语文知识中的人文精神得不到学习,达不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目标,也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学生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重视语文教学,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意义
2.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宣扬各种错误的价值观,“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腐朽的思想,严重侵蚀着校园里的学子们,而校园里的学子们正处在形成自己思想的成长阶段,如果没有正确的是非观的引领,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而语文课文内容都是经过教育部精选出来的,当中有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民族团结的;有教育学生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有教育学生自强不息,自尊自爱的,也有教育学生淡泊名利,明静致远的。这些都是中国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美德,是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等。
2.2培养高雅的情操,让学生对生活充满热情
语文课文中有很多描写祖国秀美山河的文章,有许多诗人抒发感情的文章,也有许多壮志爱国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可以在这些文章中领会人文精神,培养自己健康的审美观、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情操,使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现今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少,高雅的情操、美好的心灵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乐观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懂得自己发现生活的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热情。
2.3培养学生健康的情商
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要面临来自家庭、升学、就业、理想等方面的压力,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宣泄,学生心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极端的想法,甚至出现偏激的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学习名人励志的经历,明白苦难也是人生的财富,懂得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更丰富多彩,让学生能够把压力化为动力,增强奋斗的勇气和信心,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形成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情商。
3中职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
3.1改变中职语文教育观念,提高教师人文精神理念
许多中职老师普遍认为中职学生是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他们进中职的目的就是学习一门就业的技能,从而忽视对他们文化课的认真教学。作为中职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改变这种传统的错误思想,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抛弃“教师高高在上,教师威严神圣不可侵犯”的陈旧观念,使学生能对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平等对话,老师应多关心学生,多了解学生,去发现“那棵树”。语文教师在平时为人中渗入人文精神,为今后在课堂上渗透人文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上课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人文精神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最有创造力,也最能吸收知识的年龄。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多方位地进行语文教学的创新,语文教材上有很多经典的小说、话剧等文章,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经典文章,选出几篇让学生组成话剧团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老师跟踪教学,观察学生对整个话剧的角色安排、剧本处理、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的情况,学生会在整个过程中学会如何帮助他人、服务他人,如何让团队成员良好地合作在一起,同时在演出的过程中,对角色的亲身扮演更能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在涵养,也能较好地记住文中优美的字词句等。另外,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也可以通过话剧的扮演过程,让他们对异性的健康情感得到交流,有了健康的异往,才会有健康的情商。
3.3增加学生阅读量,注重学生课外知识的吸收
中职学校的学生相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少了很多升学压力,语文教师可以选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或者选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优秀影视作品推荐给学生,学生在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徜徉,可以感受到很多优秀的思想,品味到很多优美的文字,在阅读的同时结合写作训练,将自己阅读后的所思所感记录到文字中,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或影视作品的感知,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通过写作流露出学生的真情实感,达到丰富情感、感悟人生的目的。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