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故事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故事论文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 教学 体会
一 、 引言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1]
二 、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在“课标”中是这样要求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
三 、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2]
四、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沧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
总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故事论文范文2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 意义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古诗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渊源流传的艺术瑰宝。新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教学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小学古诗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要采取一定的模式和策略。
一、古诗教学的意义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古诗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
古诗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等诸多美学因素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由于知识、阅历和理解能力有限,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系,对于好坏、美丑、善恶只是凭借表象去观察捕捉,而不能通过内在分析发掘实质的审美价值。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因为古诗词反映的往往是一种经过诗人内化的、比较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意志和感情寓含在古诗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获得更深层的美的享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培养个性化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我国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来抒发厚重的感情,由于古诗多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诗人在特定的心境下抒写的,在今人看来,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必拘泥于教师的特定理解。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可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借助审美体验进行再造组合,进而在大脑中营造出一个新的画面。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而且能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三)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通过古诗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逐积累古代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而且在一次次的学习和积累中,学生的语言和文字功底会不断深厚,领悟理解力才会渐渐地得到提升。此外,除了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阅读外,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出发,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当学生具备一定数量的知识储备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古诗的自我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品味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会一步步提高,从而感受到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激起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古诗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究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教师可以借鉴以下教学模式。
(一)自主探究式。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防止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教学更要充分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读懂诗文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以读为主式。
诵读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古诗音韵铿锵,节奏鲜明,通过反复吟诵有助于小学生体会感情,进入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诵读来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把诵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进而加深对情感的把握。
(三)情境创设式。
情境创设式的教学模式多用于一些形象生动、意境清新的诗词。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营造出一个形象、浓烈的诗歌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感悟诗意、诗情。其主要方法有:通过教师描绘和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构造一个诗境的直观图;教师运用形象的、情感充沛的语言,营造诗境的氛围;引导学生对诗歌词句品味,想象诗境的美。这种模式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久而不忘。
三、古诗中情感教学的教学策略
目前的古诗教学,多半是填鸭式地讲解诗歌的字面内容,而忽略了对情感的把握。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注重诵读,在诵读中抒感。
诵读有利于学生增加对古诗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情感的深层体会。而且学生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
(二)抓住“诗眼”,在想象中体会情感。
我国古诗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而有限的文字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发挥想象力。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从语言入手,在理解句意、诗意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地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使古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画面,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进而进行探求和艺术的再创。
(三)分类整合,抓住感情基调。
诗歌按年代、作者、题材、流派来分类,学生可以通过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古诗的深入理解来推知同类诗歌,也可以对具体作品进行对比,进而发现古诗之间的不同。从年代来看,比如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唐诗,多有一种感慨唐王朝的腐败、社会的乱离之感。从作者来看,李白的诗歌多豪放飘逸,有一股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气息;而杜甫的诗歌却有“沉郁顿挫”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色彩。从题材来看,“送别”这一题材,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是各有特色。从流派来看,又有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等独具特色的诗人团体和诗歌流派。通过分类整合,还可以将古诗学习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消化并学以致用,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三联教材文库,2001.
教育教学故事论文范文3
关键词:古诗 美育 意境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约三十首古诗,这些古诗有很高的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古诗中丰富的美育资源,让学生获得美育上的熏陶,品味古诗中形象精炼的语言,实现审美水平与写作能力之提高。
一 展开情境教学,展现古诗中的意境美
意境美,是诗歌力求表达的最高境界。我国古代诗歌非常注重意境。如在王维的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就可以看到是一副春山静夜画。用桂花落与山鸟惊鸣这些动态来表达诗歌中春山在夜幕中的意境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这就是说读者可以通过观赏文字来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给予了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启示,为了令学生领会到古诗中的意境美,应该根据每一首诗歌的不同文字,使学生领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诗歌中的意境。
如教师在讲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时候,为了令学生领会到诗歌的意境,教师应该做好“批文入情”的教学引导工作,通过文字词语使学生领会到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解读第一句诗的时候,要突出“鸣”在诗歌中的作用,向学生说明通过“鸣”这个字,表达了景物的生机,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在第二句诗的时候,向学生强调注意“上”这个字,表达了白鹭的自由欢快飞上天空的姿态,也表达了诗歌内心快乐的情感。在第三句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着重抓住“含”这个字,这“含”字是表达作者观赏“西岭千秋雪”美景所产生的舒畅情感。在第四句诗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泊”这个字,通过泊这个字,表达作者可以乘船东还,复兴国家的豪情壮志。这样,通过教会学生细细领会诗歌中这四个关键的动词,品味作者不仅描写了一副春和景明、优美开阔的画卷,也表达了自己欢畅的心境。
为了使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教师在讲授古诗歌的时候,应该使学生进入作者所创立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与作者的情脉相通,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理解作者在诗歌中的情境。如在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中,可以挂上一副山水画,让学生进入深山的情境中;然后指导学生仔细品味“空”与“响”字,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深山的空灵寂静。就这样开展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创立的情境,学生才会体现诗人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从而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二 开展朗诵教学,体验古诗之语言美
我国古代诗歌,字数非常有限,讲究文字精炼,一字一词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因此体现的是一种文字凝练美与精确美。如李白的《望天门山》中“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在诗歌中,第一句用一个“断”字,来描写江旁对峙天门山的险要,用一个“开”字,表达长江水势的汹涌湍急;第二句中用“流”、“回”这两个动词,深刻并贴切表达长江水势的奔腾浩荡。第三第四句中用“出”和“来”字,把静态的静物画为动态,惟妙惟肖表达了这一带地形的险要,给人一种激情澎湃的动态美。
古诗中还有韵律美,这韵律美体现在节奏美和音韵美。古诗里的节奏美体现在语调的音乐性上。如在骆宾王的《咏鹅》中,这“鹅、鹅、鹅”字的节奏美,表达了儿童看到池塘中白鹅的欢喜之情。古诗中的音韵美,还体现在诗句中的声响美上。我国古代的诗人,常常以音乐家的视觉来捕捉大自然微妙的声音,这就使诗歌具备了一种音韵美。如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可以体会到猿声在诗歌中的音韵美。
为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如在教学《望天门山》中,在让学生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不断朗读,通过不断地读,去品味与感受诗句中的文字美;并且向学生说明,在第一句中为什么用“断”和“开”字,不用“隔”或者“流”字。这样使学生品味到诗人用词的妙处和锤炼文字的功力,从中使学生获得文字美的熏陶,得到了美的感染。
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品读诗的节奏,字的韵脚与音调,这样能从文字中领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有的诗歌音调是比较低沉和缓慢的,如陆游的《示儿》,在朗读的时候音调应该低沉缓慢,这样才能表达作者光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诗歌朗读应该用热烈的音调,如李白的《望天门山》用激情的音调朗读,才能表达长江两岸地势之险。
三 运用绘画教学,领会古诗之美
图画是一种形象生动的文字,人们比较容易感受图画形象与色调的美。小学生比较擅长于形象思维,教师可以运用图画的形象特点来使学生理解古诗之美。
事实上,我国古代诗歌都具有绘画美的特诊,在诗中有画、在画中也有诗,这也为绘画教学与古诗教学搭建了联系之桥梁。
例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可以一边读古诗,一边把诗歌所描写的景物绘成形象的图画。通过绘画过程,把学生的隐形思维活动表达出来。并且通过图画表达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所反映生活的认识,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成功达到美育的目的。
如在教《山行》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理解并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5]这一句诗,然后让学生画出诗歌中所反映的秋天里高山、山上的石径小路,天空中的浮云,山顶小屋,山中一片红色的枫林等这些景物。通过绘画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深深理解了诗歌所流露出的意境美。之后,教师在学生绘画基础上,继续用画来讲解这首诗;让学生理解秋天在大多数诗人看来,是枯叶残枝萧条的季节,因此很多诗人对秋天都用悲凉的诗句来描述。但是在杜牧的这首诗的秋山霜林,体现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生机,文字既清新又有生气。通过以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式,学生不仅动脑子又动了手,而且深刻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和诗歌的意境。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读古诗,绘画与品读诗相结合的方式,能提高学生感受与鉴赏古诗艺术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故事论文范文4
一、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育教学故事论文范文5
一、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讲,想象非常关键。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感受与阅历进行判断、理解、探究、推理等,从而进一步把握古诗的意蕴之美、形象之美、情境之美,最终收获美的快乐感,增强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赠汪伦》这一首古诗的时候,能够借助自身的朗读,再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补充,启发学生想象这一首诗所表达的情境:水面上飘荡着一只小船,诗人乘船离开,可是诗人的好朋友汪伦没来送别。这个时候,诗人比较失望,突然熟悉的歌声从岸边传来。诗人非常惊喜,发出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没有汪伦对我的感情深的感慨!在指导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地感受到诗人跟好友汪伦间的深情厚谊了。教师以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适宜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背诵古诗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古诗背诵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由于学生爱玩的心理,缺少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使学生把握古诗的文化韵味与魅力。为此,教师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适宜古诗教学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古诗学习兴趣,最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背诵古诗。例如,教师在教授《望庐山瀑布》这一首古诗的时候,能够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为学生呈现一些瀑布的视频、图片等,让学生进行观察之后,闭上眼睛,听瀑布的声音,这样,学生仿佛置身于庐山瀑布的跟前,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为学生介绍作者写这一首诗的背景与心情,这样学生学习这一首诗也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生的背诵也不再是难题,从而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总之,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适宜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背诵古诗。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理想的古诗教学效果。
教育教学故事论文范文6
一是老师的自身素养与教学过程造成的障碍。因为古诗文是从古代传下来的文化精髓,要教好古诗文,老师需要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与内涵,需要掌握更多的古诗文知识。语文教师是母语的自觉播火者,是具有较深厚的母语文化修养根基的人。语文老师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且自身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具备一定教学艺术的文化人。因此,在传统文化方面应该给未来的语文老师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在走上语文教育岗位以后,既要自觉主动地阅读文化典籍,又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文化人,就要把自己“浸泡”在文化氛围中。但是现在很多语文老师和即将成为语文教师的人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因此古诗文教学在课堂出现窘态,老师讲不透彻,学生缺乏兴趣,慢慢形成古诗文教学与学习的障碍。
二是学生对古诗文没有兴趣,主要原因:虽然现在有了新课标的指导,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很单一,从对教师的调查看,占百分之八十的教师把古诗文教学目标定位在解词释义上,采用串讲和默写的教学方法。古诗文教学课大多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首先结合字词意义的解释翻译串讲全文;其次是中心归纳;最后是特点分析。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力气用在讲解古诗文实词、虚词、句式上,古诗文教学变成背诵和默写的古诗文解释。由于古诗文教学方法单一,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缺乏阅读古诗文体验,更不要说多角度创造性地阅读,学生逐渐对古诗文失去阅读的兴趣。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对古诗文的学习价值有足够的认识,对古诗文产生兴趣的原因是自己对古诗文的感性认识;或者文章的语言优美,或者教师的讲解生动。不少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的原因是迫于考试的压力。
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在强调字词、落实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时候,要注重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自主参与所学到的知识,是僵化的、惰性的、难以迁移的。让学生被动接受已有知识的结果,远远不如让学生着力于如何得到这结果及得到的方法有效果。例如:在学生初涉文言学习时,规定学生人手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借助工具书进行翻译,不能参考辅导材料,教师在学生自译后才给出正确答案的比照。长此以往,课堂内外的自译过程使学生由不会查找到查找速度越来越快,再到不依赖工具书准确翻译。这就是由一个个“小”的学习过程组建而成的“大”的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感悟到“怎样学到”,并且体验到尊重知识、严谨治学、勇于修正的情感态度。这其实是对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所倡导的理念内核的阐发。这样不仅落实了字词,获得了应有的语言能力,而且不会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