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教育;循证医学;眼科;临床;实习带教;考核;满意度

眼科实习带教能够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帮助其快速过渡转变专业医护人员的角色,但影响眼科实习带教成效的因素较多,其中带教人员业务能力与带教模式问题不能忽视。传统灌输式的带教模式,忽视了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提升[1]。循证医学带教模式是一种基于问题的终身学习与自我教育的医学教育模式。在眼科实习带教中贯穿循证医学思维方法与概念,能够将医学生从传统学习观念与态度中脱离出来,更利于临床思维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升[2]。为进一步提高眼科临床带教的成效,对2017年2月—2019年7月前来本院实习的学生采用循证医学带教,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汇报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眼科在2017年2月—2019年7月进行实习的48名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当作观察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4名。其中对照组年龄22~25岁,平均(22.32±1.21)岁;男性14名,女10名。研究组年龄22~26岁,平均(22.54±2.23)岁;男11名,女13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实习带教模式,采取一对一带教方式,由1名带教教师全程带教,分为白班、夜班、门诊、治疗四种班次,每2天安排一种,带教教师根据情况合理安排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研究组接受循证医学实习带教模式,方法如下:(1)知识培训。由眼科副主任医师撰写带教教案,对全体学员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循证医学知识和眼科临床知识,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眼科临床基础知识、医患沟通技巧、循证医学资源数据库、互联网检索资源方法、学习文献评价方法等方面。(2)循证医学训练。实习生以6人一组分成4个教学小组,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实习生分工合作,两人负责问诊与病史资料收集、体格检查工作;两人负责查找文献资料;两人负责咨询专家意见;小组工作每天轮换。带教教师根据眼科患者体征与检查结果提出需解决的问题。教学小组结合病历资料意见、文献资料拟定诊疗方案,在带教教师指导下将修改后的方案用于临床,下班后小组交流活动心得与经验总结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考核结果。组建考核小组对两组进行考核,考核项目分为理论测试和操作考核,其中理论考核满分40分,操作考核满分60分。(2)对比两组的带教满意度调查问卷。向两组发放自拟带教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两组对带教目标与教学方法、沟通能力等方面的满意评价结果。调查问卷采取百分计,超过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60~79分为较满意,低于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考核结果比较

研究组的理论测试成绩与操作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带教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的满意度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如表2所示。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2

[关键词] 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R-0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a)-0134-02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蓬勃发展和研究深入,作为医学院校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的生物化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其通过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调控机制等方面阐明生命现象和疾病的本质,目的是使学生能掌握生命物质与生命活动及疾病的关系,为今后的工作实践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其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个领域,在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防和治疗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因而学好生物化学是医学生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然而,由于本课程的内容繁琐、理论抽象、代谢复杂,既涉及一般的结构式和化学反应,又包括繁杂的物质代谢途径、调节网络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乃至现代生物化学的最新理论、方法及进展,使得该课程成为医学科目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且难以理解与记忆,学生甚至将其称为“神话课”。

作为承担不同专业层次生物化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生化过程优化为形象生动、浅显易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为此,结合本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举措,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现将一些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各位同仁商榷:

1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意义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是国家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本校近年重点开展的教学专项工作[1]。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2-3]。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仅是方法的改革,而且涉及学生的综合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过程中,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关键环节之一。

2 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初探

传统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状况是:教学局限于课程,课程局限于课堂,课堂局限于讲授,讲授局限于教材。教学方法基本上围绕“填鸭式”教学、说教式讲课、照本宣科、照屏宣科而进行。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在本校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后,我们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主体主导论为基本原则,在继承传统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基础上,一方面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根据不同专业层次、章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探索创造自己的教学新法,运用于生物化学教学,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教学风范,提高了教学质量。

2.1 根据教学对象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因此从护理专科到临床八年制学生都需要学习该课程,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基础知识及学习能力差别很大,使用的教材版本也不相同。再者,以同样的教学方法对同样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在不同水平的学生中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一样。因此,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各层次的课程标准及计划要求,结合其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合理组合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知识要求而提高教学质量。

2.2 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就尤为重要,如果教师能将临床上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给学生提供用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分析临床问题的机会,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临床或生活的实际问题时,可根据不同专业及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提问。比如:在氨基酸分解代谢这章,让学生预习并思考临床检测转氨酶的意义,氮平衡在不同情况下是怎样的变化,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怎样体现?三聚氰胺事件可用生化知识解释吗?这些与临床及生活结合紧密的问题比较浅显,更适合留给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思考。而对于临床五年制或八年制的学生而言,同样在这章,就可以再加上氨中毒时为什么要采用酸性灌肠?肝性脑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与氨基酸代谢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运用能力,让临床五年制或八年制的学生思考并回答更有意义。这样,将生物化学理论知识与临床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融会贯通,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在生物化学的许多章节中,都可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临床案例。

2.3 PBL结合双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基本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启发作用[4-5]。双语教学在本校开展已有较长时间,对临床五年制和八年制学生而言,没有太大难度。因此,在该层次学生学习生物化学时,我们以PBL结合双语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尤其对八年制学生而言,由于其班级的人数少,学生学习能力更强,其效果也表现得更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英语问题为动力激发学员的主动性,启发学生去解决问题。在每章开始前,以英文幻灯片概括本章节的内容提要,进而对涉及的主要知识以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使学员有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结果。例如,在糖代谢这章,我们以英文给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How glucose is metabolized under aerobic condition?(2)How about the gluconeogenic pathway?(3)Can you tell us the difference and contact between glycolysis and aerobic oxidation?(4)What i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glycolysis and gluconeogesis?这些问题包含了本章糖的有氧氧化和糖异生的内容,需要在学习糖酵解后,学生经过认真的预习才能弄明白。另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英语的使用原则是:由简单概念到知识点,由少到多,中、英文结合。浅显易懂的章节可增加英语讲授的比例,而代谢、遗传信息传递这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先以英语简单介绍重要概念,再以汉语详细讲解,灵活交替使用两种语言。总之,双语教学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选择英语和汉语的使用比例,对临床五年制和八年制学生,英语使用的比例也要有所不同。这样,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转变学习方法,主动学习专业英语和生化知识,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2.4 以“Sandwich”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Sandwich教学法即“三明治”教学法,其指的是“讲授-讨论-讲授”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理论和学生的分组讨论交互进行,很适合在小班教学中开展[6-7]。因此,我们在八年制的生物化学教学中除了采用理论联系实际、PBL结合双语的教学方法外,还采用了该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在教师集中讲授时,需提供知识的背景资料,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学生在分组讨论时,要围绕教学目标,积极主动参与,进而在讨论和交流过程中锻炼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和总结归纳能力。学生由于有向其他同学汇报的压力,这将促使其全程积极参与,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率较高、教学效果好,从而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Sandwich教学法,学生可在既紧张又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生物化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3 小结

为了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加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由接受型向创新型转变,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当然,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我们在不同层次学生中还从强化课堂讨论、开设专题研讨课、加强案例教学、建立课外阅读制度、实施课程自修计划、注重体验式教学、突出自主性实验、推进考核内容改革、构建多元化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方法改革。总之,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课程学时等,不能为了课堂教学改革而不顾其他,一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杜惠洁,于蕾,汤智. 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向度的反思与展望[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302-307.

[2] 席国萍,宋国斌. 生物化学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 基础医学教育,2012,14(6):422-424.

[3] 张雪莲,李坤. 多种教学方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 中国中医药指南,2010,8(29):168-170.

[4] 张国伟.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PBL教学研究的经验与总结[J]. 基础医学教育,2012,14(2):111-112.

[5] 侯振江,侯建章. PBL教学模式实施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0):26-28.

[6] 黄亚玲,马建辉,彭义香,等. Sandwich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 医学与社会,2008,21(3):55-56.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医学英语 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 模式拓展

随着医疗事业的迅猛发展,英语已成为重要的交流和学习工具,国内医学界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英语成为许多国际会议的通用语言。医学院校的学生除了应具有基础英语知识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水平。数量掌握和英语运用能力是十分迫切的要求。

与公共英语相比,医学英语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积极性不太高。“医学英语涉及面广,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到预防医学大约包含了60多门学科,医学术语就有20多万条”。[1]开设医学英语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阅读专业文章,查阅医学英语文献的能力。仅仅在课堂上逐句翻译是远远不够的。

“灵活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消除教师在教学中由于医学知识不足而产生的尴尬,提高教学效果”。[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营造教学互动的氛围。学生的自主活动可以极大程度促进其自主精神。如何引导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英语教师为提高医学英语教学水平所面对的课题。

1.教学模式拓展

1.1巧攻词汇

医学词汇一般既长又偏,某些医学词汇甚至由多达20个字母组成,如reticuloendothelioma(网状内皮瘤),令大多医学专业的学生头疼,学生学习和记忆都很费劲,更别说拼写。实践证明,机械地背记单词,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很容易忘记。虽然医学词汇数量大,而且单词长,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应引导学生利用构词特点,即通过理解词根、前缀、后缀的方法,通过了解希腊语和拉丁语词素的异同、派生词的构成的一般规律,来扩充单词。比如前缀中dys-表示“坏,不良”,dyspepsia(消化不良)、dyslexia(诵读困难)、dysfunction(官能障碍);di-表示“两个,双”,dichromatic(二色的,二色性的,二色视的)、dioxide(二氧化物)等。后缀里-ane表示“烷”,methane(甲烷);-ase酶,transaminase(转氨酶)。另外,分系统讲解词根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将词汇分成内分泌、泌尿、心血管、脑肿瘤、消化、呼吸等类别,解析词的合成方法,使学生能在阅读专业资料时不必时时停下查阅字典。这样通过学习构词法,学生不必死记硬背,就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专业英语的词汇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多方面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词汇基础。

1.2精设课堂环节

不仅要传授专业英语的知识,更要培养和提供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教学活动的实施,应摒弃传统呆板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地模拟各种情境,运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师生或同学间相互对话等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交流,提高积极性,确保更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听说技能训练专题,加强在问诊、医患对话、病历讨论、医学报告、医学英语阅读、医学英语写作等方面的专题训练。选择原版的病例分析、医学文献参考、医学应用写作等问诊作为范文,通过分析了解医学英语文章的术语和语法特点,比如多用名词性结构、被动语态、定语从句等。在写作训练中指导学生熟悉医学英语写作的模式,即通常分为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各部分所用的时态都是现在时,表达法也是固定的。在此基础上,实践写作,并组织学生自己对范文进行对照,先自改,然后再和教师讨论提高。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有效地投入专业英语的学习。

1.3选择与处理内容

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与其专业相关的教学内容,以便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选取适合学生情况的原版教材,包括医学文献、论文和摘要。可以简化某些英文文章,使其符合或略高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应该同时兼顾知识性和趣味性,收集一些语言生动、地道,内容新颖,能体现医学发展前沿的文章。还应通过选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再单纯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而是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的多视角看待病人、对待病症、看待医学。作为补充阅读材料,另外可以选择性推荐医学散文和小说等,比如阿瑟・黑利的《最后的诊断》、《烈酒》和刘易斯・托马斯的《细胞生命的礼赞》、《水母与蜗牛》等。在欣赏清新优美的文笔的同时,和作者一起思考生命、人生和社会乃至宇宙的存在,了解一个医学工作者所需要的综合文化科学素质,了解在医学圈的种种可能的现象。

语言的交际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和正在学习的内容与需要学习的内容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针对大班上课的现状,组织小组及对话活动,设计各种适合小组或双人对话的交际情景或语言游戏。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进行教学。要避免单纯语言点的细节讲解,把握全文,思考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是更有效的学习。比如在“Animal Magic”一文中,笔者在教学中采取泛读的方式,要求学生两次快速阅读全文,第一次读完找出文中的语篇连贯点,第二次读完后圈出或用自己的词给出每一段的关键词。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不同学生提供的关键词答案,选出大家都同意认为能更好地概括该段落意思的词,共同回顾该段内容。最后布置学生课后根据上述关键词,准备复述文章内容。这样,学生很好地实现了对全文的总体把握。听力作为一项技能,既独立又和其它方面不可分。鉴于很多学生此项较弱的现状,可采取措施加以扭转。增加听前准备,帮助学生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语言、社会文化和医学知识等方面的情况;利用本来掌握的知识,对新的内容加以推测;还可以将听力与口语相结合,借助专业学生口试的形式,但内容是医学范围的:准备一段独白,放音两遍,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记录关键词,在听完后根据关键词,对原文内容进行口头复述;也可以采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针对性的问答。传统的字典逐字生词的中文意思加单纯语法的阅读方式是不能根本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

2.辅以新手段

2.1运用多媒体

据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Treiche)的实验得知,“人们会掌握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3]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动静结合、视听并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高直观形象的场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科普教学片,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根据碟片内容编写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环节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人人都有收获。“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可使医学英语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加易于理解及掌握”,[4]文字、声音、图片和动画等抽象概念得以具体化、形象化。教学内容不再枯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学生获得了丰富的视觉和声觉效果,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笔者曾结合所学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分组进行课件制作,然后在全班面前演示,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体验到了参与的乐趣和成就感,另一方面也加深并拓宽了对课本内容,包括本专业领域的理解。

2.2利用网络优势

网络的普及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英语教学中缺乏英语环境的现状,为医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日益成为传统教学的不可缺少的补充。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网络信息具有实时性、新闻性的特点,它把社会各领域的最新消息,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生动地提供给学生。在教材内容之外,查阅大量的课外资料,是提高英语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指定与教材内容一致的材料,或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查找资料。仍以“Animal Magic”为例,文章写于20世纪末,讨论了从移植动物器官至人体的问题,当时此项研究尚处于实验阶段,并未临床推广。而如今距写作时间过去了十多年,科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由此可鼓励学生搜索资料,了解现今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并在课堂上做报告,组织关于此举是否有悖伦理道德的讨论。讨论后再回到文本内,有重点地介绍语言点,主要是关于用法,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仅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还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3. 结语

帮助学生熟悉教学方式,将传统方法与新模式有机结合,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比如多媒体课件演示和网络工具等不应该取代教师的课堂作用,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情况,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既明确要掌握的重点、难点又做出明确安排,教师通过实践和积累他人经验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创造性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课堂上结合课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辅以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使学生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合理安排课堂活动,既考虑各专业间共性,又考虑学生个性,加以调剂。

医学英语只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英语不仅成为医学生真正实用的工具,而且能增强医学生在人才中的市场竞争力。传授专业英语知识的同时应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际交流,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英语技能作为一项艰巨和并需渐进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坚持探索,努力形成有效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各种不断加强的设备为教学辅助手段,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真正具有良好的医学英语素质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睿泽.浅谈医学英语教学[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4;19,(3):255-256.

[2]赵跃君.影响医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因素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7,(2):142-143.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4

近半个世纪以来,以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为代表的生物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突飞猛进,并向生物医学多个学科进行广泛渗透和交叉融合,对传统的生物学和医学科学均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健康领域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目前,分子与细胞的相关知识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按照现代医学对于人体认知的“社会–人体–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这一逐级探索模式,分子与细胞是最为基本和最为核心的层次。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医学生,掌握扎实的分子与细胞基本理论知识对于理解或阐明疾病的发病机制、理解/执行或创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各高等医学院校纷纷对已有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在器官系统层次上进行课程和知识整合,这已成为目前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国内多个医学院校也纷纷学习、引进、改良和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分子与细胞层次上的相关课程整合,主要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四门密切相关的生物学主干课程的整合。国内各医学院校虽有探索,但基于国内外医学教育在生物学相关课程教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医学生进入医学院前学过较多的生物学课程,但国内医学生则从高中直接入学),故而目前在上述四门课程的整合上尚无一个成熟的模式。根据笔者前期调研掌握的国内医学院校的情况来看,中国医科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对生物学学科相关课程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两所学校均将《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三门课程的内容进行重组整合,还分别出版了专门的教材《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和《细胞的化学与生物学》[6-7]。此外,中国医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还尝试将《医学遗传学》与《组织胚胎学》两门课程进行整合[8]。通过调研和梳理,笔者发现,上述国内医学院校的生物学相关课程整合中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即《医学遗传学》的相关内容在课程整合中没有与相关生物课程进行较好的融合。众所周知,《医学遗传学》在早期发展阶段,与胚胎发育研究密切相关,但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其整体内容已迥异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和胚胎发育研究,反而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联系更为密切。因此,《医学遗传学》更应该与《生物化学》等生物学主干课程进行系统、合理的整合;而《组织胚胎学》则适合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与其他医学类课程进行整合。然而,对包括《医学遗传学》在内的这四门密切相关的生物学主干课程进行系统整合的做法尚未见报道,很有必要进行尝试和探索[6-9]。

2分子与细胞整合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2.1整合思路与教学内容

2012年初,作为我校启动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重大教学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分子和细胞为主线,将传统以学科设置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四门课程进行有机精简整合,形成了一门新的整合课程《分子与细胞》[10-12]。如表1所示,整合后的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等八个层层递进的知识模块,按照由“动”至“静”,由“分子”至“细胞”,由“简单”至“综合”的原理进行设置。整合后的内容更为合理,更符合学习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实施,全部教学内容又分为两大部分,依次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即《分子与细胞I》,为基础阶段:主要讲解分子与细胞相关的基础知识,该部分内容是将原有四门课程的核心基本知识进行重新精简整合为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调控、遗传信息传递及调控和细胞的运行机制五个密切关联并层层递进的模块。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分子与细胞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理解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尝试初步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理解相关的医学问题。实验教学方面,主要设置基本实验,包括双缩脲法测定血清蛋白质含量、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胰酶对蛋白质的消化和影响酶作用的因素、丙二酸对琥珀酸脱氢酶的竞争性抑制作用、血糖浓度的测定、转氨基作用(纸层析)、转氨酶活性的测定、DNA/RNA的原位显示及细胞膜通透性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及细胞器的观察、酸性蛋白/碱性蛋白及过氧化物酶的原位显示共计10个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第二阶段,即《分子与细胞II》,为提升阶段,主要将原有四门课程中的前沿进展性内容、医学相关内容如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技术、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干细胞、细胞工程、医学遗传学等内容进行整合,分为分子与细胞操作专题、医学遗传学专题和专题综合讨论三部分。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技术及其应用、分子医学研究前沿与进展,并重点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运用分子与细胞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医学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验教学方面,包括人类皮肤纹理的观察与分析、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分析和人类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三个经典验证实验,另外设置一个基因克隆综合大实验,以培养学生综合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与原有的四门课程相比,新的整合课程重点解决了如下四个问题。首先,该整合课程很好地解决了前述的《医学遗传学》与其他三门生物学课程的系统整合问题。其次,该整合课程很好地解决和避免了原有四门课程中一些教学内容重复讲授的问题,如细胞信号转导、遗传信息传递与调控、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等,新整合课程教学学时数也比原四门课程总学时数减少了12个学时。再次,该整合课程将原有四门课程中一些密切相关交叉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以专题形式讲授。譬如,将原《医学遗传学》中的“肿瘤遗传”、原《分子生物学》中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周期与肿瘤”等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分子肿瘤学专题讨论式教学;还将原《医学遗传学》中的“生化遗传病”与原《生物化学》中的代谢病、分子病等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合并为分子与疾病专题讨论式教学。最后,该课程整合是在分子与细胞层次上,与所在单位的在器官系统层次上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整合紧密配合,实现了整个医学院校生物医学课程的系统整合。譬如,将原有《生物化学》课程中的“肝的生物化学”和“血液生物化学”章节分别调整入后续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中的“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教学单元。针对上述整合后的教学内容,教学团队编写了教学大纲和一个简明的教学讲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要以自编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讲义开展教学和学习,同时辅助参考整合前的三本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10-12]。

2.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模式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除了采用常用的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与手段外,我们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式教学。在小组讨论式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确保每20个学时进行一次小组讨论式教学。具体实施方案为:首先,教师提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病例讨论(如糖尿病病例、镰刀状红细胞贫血病例)或相关生物医学讨论主题与问题(如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基因突变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等),将全班(35~40人)随机分为5~8组(每组5~8人),布置讨论任务;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分析,最后形成书面报告,并以PPT形式口头汇报,口头汇报时各组之间相互提问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小组书面报告、口头汇报和讨论参与度等对学生打分,组内学生也根据贡献、参与度等互相打分。与传统的教师灌输式讲授教学相比,小组讨论式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沟通、查阅资料、口头表达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医学问题的能力。

2.3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

改变单一的期末集中一次性终结考试的方法,采取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全程性考核,将课程考核贯穿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引导学生从以知识学习为主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方向转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施中,考核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总分为100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各占50%。综合考虑形成性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经过多次修改调整后的评价方案参见表2。

2.4教学团队与管理

在生物学一级学科层次上跨科室组建的教学团队,主要由来自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教研室的资深和年轻优秀教师组成,实行多学科跨科室联组教学。团队管理采用课程负责人制,同时设立教学秘书,协助处理教学相关具体事务。在每学期开学前、期中和期末,均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和教学讨论会,通过集体备课讨论的方式,对授课方案、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期末考核具体方案、学期教学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讨论总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3实施效果与存在问题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5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实验操作融合,从而提升中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型与开拓性思维,同时对吸收、消化、深化与升华中医药理论也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中医院校往往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重视程度不够,致使现在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因此,改革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而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之初我们需要客观地分析目前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其发展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提高中医院校基础实验教学质量。

1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教学观念落后。

实验教学观念是实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各个高校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这在中医院校中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医药科学不同于西方医学,它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被人们认为是历代医学家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经验总结,而与基础医学关系不大,这种认识就直接造成了在中医药教育中“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长期存在。即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看作是整个中医药教学的附属部分,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中医理论的传承及理论对实验的指导作用,而把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仅仅看成是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次,实验教学中的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实验状态,即沿着教师指定的框架路线去完成实验内容,按照教师的详细指导测出正确的实验数据,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很少去分析思考,处于一种被动的盲目状态。再次,由于学校对实验教学的轻视,实验教师也一直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被忽视而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影响到了实验教学水平的提升。

1.2实验教学模式、内容与方法滞后。

目前,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仍沿用了应试教育思维下的程序化训练模式,该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此模式下,教师往往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全部的教学设计都要围绕教师的“教”而展开,而学生则成为了教师指挥下的“木偶”,他们的“学”要被限定在教师的“教”的范围内,这样学生虽然参加了实验活动,但实质上难以摆脱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亦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多数中医院校存在实验教学内容落后的现象,实验大纲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内容,实验方法单调而缺乏新意,难以与学科的发展相适应。科学实验本是一种由实验设计、方案确定、现象观察、数据测量、结论分析等过程组成的综合性智力活动,而进行实验教学的目的也是通过循序渐进地实验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多偏重于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内容所占比例较少,这就造成了实验教学的形式化与程序化,学生可以在对实验原理和技能知之甚少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由于是验证经典理论内容,所得实验结果也在预料之中。这种程序化的实验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也背离了我们开设实验课的初衷。

1.3实验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多数高校课程的成绩考核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实验成绩处于从属地位,可有可无,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主观上对实验考核及成绩的不重视。而现有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也是以实验报告是否规范、整齐、清洁及实验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来作为评价标准,虽然某些课程存在实验操作考核部分,但形式单一,内容简单,难以改变实验考核应付的性质。以上这些传统的实验考核方式都不利于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深入思考,大大降低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2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需要确立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工作。

2.1转变观念,重视实验教学。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该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和认可。在基础医学领域,人们普遍认为实践是探索新知的基本途径,而理论是实践基础上的总结和升华,它们之间并不是主从关系,也不存在地位的高低,而是同一教学体系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教学组织与改革方面,我们应该转变“理论教学高于实践教学”的思想和“轻视实验教学”的观念,重视实验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的作用,扫清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障碍,让其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2.2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它必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适应。而在中医院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往往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其中的一些实验方法和技能已经处于淘汰的边缘,这已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更新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富有中医药特色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它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现有的实验条件,在查找文献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材料来进行实验。而教师主要是对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给予指导。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异常现象,应倡导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可从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仪器调节方法等方面适时加以启发和引导。另外,因材施教也是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往统一的实验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们主张引导优秀的学生参与一些能反映学科前沿知识的研究探索性实验,特别是中医药相关领域的实验,让他们尽早地接触科研;而对于一些动手能力欠佳的学生,我们会重点强化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并与他们一同分析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心,从而能够独立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内容。总之,在实验教学中,验证性的内容要减少,探索性的内容要增加;“保姆式”的服务要减少,“导师式”的指导要增加,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构筑新型实验考核评价体系。

要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就要改革现有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也就是改变目前单一的以实验报告为主的评价方式。实验报告是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能够反映出学生是否具有科学的实验态度,是否具有观察现象、总结概括、分析问题和实验书写的能力,因此把实验报告成绩作为实验考核的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如果过于提升实验报告在考核评价中的地位,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即无论实验做得是否成功,只要实验报告写得好,就能够得到较好的成绩,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为此,我们在原有考核标准的基础上,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质量引入考核体系并作为重要依据,重教学于实验过程中,以学生实验综合成绩来作为期末的评定标准,并把实验考核引入到课程教学考核之中,以扭转重理论、轻实验的不利局面。所谓综合实验成绩,即综合平时和实验考核成绩后给出的综合实验成绩。其中,平时成绩由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组成,而实验预习情况可从实验内容的理解、预习报告的书写、思考题的解答等方面加以评定;实验操作过程可从仪器的使用、具体步骤的操作等方面加以评定,该部分还可以让学生以自我评价及小组互相评价的方式来参与实验操作成绩的评定,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报告评价也要在以往的基础上加以改革,要把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讨论及实验建议等内容作为重点的评价内容。在实验考核方面,我们也提倡采用多种形式结合,比如学生随即抽取一次实验或实验的一部分来加以操作,教师根据其操作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现场打分;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并开展实验,教师根据实验的完成情况来给出成绩。总之,构筑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地监控实验教学质量,从而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