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堂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1
英语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之一是为提高学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交际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恰当的交际方式,促进思维发展。我们知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因此学习英语不能脱离英语文化,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一.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学外语教学逐渐由以前的结构主义理论和教学方法转向交际性教学原则和方法,其中指出交际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但层层的升学选拔制度和以分为纲的教育坐标使得学生、教师不得不围着中考的指挥棒团团转,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存在功利思想,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语言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忽视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缺乏敏感性和洞察力,对蕴涵文化内涵的语言现象理解不准确不深刻,在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学生往往按照汉语的文化习惯进行表达,造成表达不得体,甚至出现语用失误。有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意义
“跨文化意识”是指英语学习者通过学习和培养所具有的在学习、理解、交际中,特别是在交际实践中对语言上所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现象的某种有目的的自觉反映或是某种知晓的状态。文化意识对语言学习究竟有什么意义,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有过精辟的阐述。著名的语言教育家拉多(Lado)认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著名英语专家邓昌民也曾经指出,学习外语就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熟悉有关的文化知识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的整体性。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有效地交流,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能力包括两大方面:语言能力(听说读写)和社会文化能力.这两方而相辅相成.共同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只具备语言能力是无法很好解决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各种问题的。为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渗透“跨文化”教育,及时挖掘学生潜在的跨文化意识。
三.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转变师生观念
转变师生观念是树立和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前提条件。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因素常常被忽视,其实,对英语语言理解的障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作为外语教师,首先要调整教学思路,重视文化渗透,完善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文化教育促进语言学习,帮助学生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转变对外语学习故有的概念,让他们把外语作为一种文化去学习和领悟,而并非简单的字、词、句的堆砌。把学生学习外语的方向从应付考试转变到交际实用上来,让他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逐渐培养他们对跨文化意识的敏锐性,使他们认识到,交际绝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而已。教师还应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英语文化,逐步使学生对这些文化规则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主动使用,发掘潜在的文化意识。
(二)改变课堂教学形式
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的,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以往的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即使有文化背景介绍,那也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激活学生对于跨文化意识的需求。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法课堂形式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化知识,通过语言体会文化,借助文化理解语言。
(三)渗透教学全过程
这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给学生讲解语言意义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容以及中英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做文化背景介绍时,可以把西方的身势语言和中国的作一番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身势语言在不同文化中代表着不同的涵义。比较中西方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两种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去了解产生这一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从而使他们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还能使他们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跨文化意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同时要用心捕捉教材中任何一个细小的可用资源,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
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氛围,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四)鼓励阅读与讨论
鼓励学生多读一些英美文化、习俗等内容的书籍。通过阅读,自己找出两种文化的异同,然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中的谚语俗语不失为很好的适合高中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有用资源。把谚语作为窥探文化的窗口,会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英语语言的奥秘,并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了解西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2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探究性学习方式用好用活呢?我们的体会是: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
一、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大量成功实验的事实证明,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增强时代要求的各项素质。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是万物之灵,探究、体验、欣赏等需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提倡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再从哲学的范畴来认识,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问题就是矛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总是能够创造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二、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牛顿从这一平凡的想象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的科学定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当然也要从问题开始。
再者,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课堂教学调查表明:教师采用描述、讲解的方法,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便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兴趣率最高达到85%;而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的兴趣却呈逐步上升趋势,兴趣率平均高达95%-100%。问题是兴趣的“启发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充满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最受学生的欢迎。
三、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思考
当然,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如果过去那种启发式教学变成了“满堂问”,便是走了极端。课堂教学固然要以问题为线索,但问题应有主次与轻重之分,科学与庸俗之别,难易与适度之标。一句话,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科特点。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教师设疑,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课文后习题上的问题。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教师设疑可安排在课之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时,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也可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时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可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往往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造成这种沉闷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学习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
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实验之始,曾作了一次“问题意识”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60%左右的学生认为,上学就是跟老师学,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学会就行;因为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我们不需要提什么问题,也没时间提问题。大约10%的学生是受传统教法影响养成思维的惰性,只愿听老师讲,懒于动脑去思考;20%的学生是课堂上有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愿提出问题或不敢提问题,因为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喜欢上课专心致志听讲的学生,有问题也只好等待从老师的讲解中得到解决;只有10%的学生认为:我们喜欢提问题,与老师交流问题,课堂应给我们提问、讨论的机会,但有的老师允许,有的老师不喜欢这样做。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虽然已被批判了半个世纪,但是陈旧的教育思想还笼罩在一些教师心头。所以,为了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论早就指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鼓励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重要因素。新型的师生关系本质上不再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对话过程。民主、平等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所以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究,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共享探究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我们在实践中也深深感到,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问题研究的情境中。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这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欣赏,将宽松、民主、和谐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秘诀。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3
(一)从“教”的角度上看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要体现三个特质:科学、适用、有效。化学有效教学应遵循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既有机灵活地贯彻新课程理念,遵循学生主体性、全面性、差异性原则,又适应地理学科教学特征,符合学科生活型、趣味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能结合教学实际,实践、操作,促使教学目标积极有效达成。
(二)从“学”的角度上看
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要体现三个特质:自主、自由、积极。化学有效教学要求学生感觉不压抑、不疲惫、不厌倦。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有思维呼吸的机会和舒展的空间,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够自由展示,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得到尊重,学习个性得以体现和张扬。有效化学教学能切准学生的学习心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感受到课堂生活的温暖,体验到课堂交往的乐趣,收获到课堂学习的愉悦,使学生在学习和交往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二、制定适时的三维目标
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更具有激励功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加之观“三位目标,不同类型的学生应建立适合学生已有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班级目标及学生个体目标。特别是班级和学生个体目的的建立,必须让班级代表或学生个体参与与咪表建立,使之有认同感。例外,目标既不能定得过高,也不能太低,总之是使学生经过努力就能达到。过高或太低都不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得到激发。在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应让班级或学生个体及时通过作业、测试或ishiyan、活动与研究等渠道了解达标情况,以利于目标的修正和动机的激发,创造一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合作互动,双赢的教学文化。
三、构筑化学课堂的高效、高质
(一)优化教学内容
以新课程新教材和教学目标为依据,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深广适度,难点适中,周密合理,松弛有度。课堂教学的序、量、度安排科学。把“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放在课内,尽量避免向两头延伸的费事低效现象。教师的教学要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接受新知识的可能性,既要把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智力发展水平腿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又不能盲目增加教学的量,不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变机械学习为自主学习,达到高效教学、高质吸收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化应包括教师教法的优化和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明、生活、有趣、富于幽默感;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导,思维为抽象、训练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从“满堂灌”和“满堂问”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课堂中好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不愤不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勤于质疑思考,善于动脑动手,提高学习效率;多形式地评价鼓励学生,捕捉和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优化教学氛围
要建立和创设和谐、愉快、活泼、奋进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热情,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教学中能够面向全体,尊重每位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能消除或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当堂教学课任务的高效完成。
四、以多种手段提升化学课堂的高效性
(一)教师主导,贴近生活
在中学阶段,学生得到的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机会有限,因此将课堂化学教学生活化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化学教师要善于从熟悉的环境和事例中发掘实验素材,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养成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加深对周围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因此,从身边的事物中开发出“身边的化学实验”,寻找生活化的实验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化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的实验也离不开生活。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就可以完成许多实验。如:利用可乐中的气体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利用碱面和醋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燃烧的蜡烛火焰熄灭;自己带来洗衣粉检验学校用水是否为硬水;用家里的面粉做爆炸实验。如“生活化学实验”(香烟烟雾中的毒物的测定、温室效应模拟实验、印象实验、酒精燃烧块制作实验)、“家庭小实验”(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测定厨房物质的PH、溶液酸碱性对头发的影响)等,以此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贡献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活”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
(二)强调探究,立足教材
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内容教学,由于没有明显的现象,而这个反应又很重要,如何让学生加深印象,不是随便带过而是特地强化设计实验,方案如下:一是将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导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后盖紧震荡,看是否会变扁;二是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看试管内液面如何变化;三是往充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塞好双孔橡皮塞,其中一孔装盛有氢氧化钠容易的滴管,一孔装内套有气球的玻璃管,当挤压橡胶,让溶液滴入瓶内,观察气球变化。通过富有创新的探究实验,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从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点。
(三)激发思考、启发提问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信号。课堂上要避免那种不分巨细、处处皆问的做法,要尽量避免单纯的判断性提问,多用疑问性提问、发散性提问、开拓型提问等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提问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受到启迪,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维品质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学生如果在教师的有效提问启发下,运用学过的化学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如“一氧化碳有毒吗?”这是教师提问的一半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教师可以改成这样的问题:“家里用煤炉取暖时,应注意那些问题?为什么?”。对照生活实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四)情感激励,巧引妙导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越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培养良好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感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若教师一上讲台,即面带微笑,充满激情、信心百倍,言语铿锵有力,势必能使学生为之一振、情绪激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看整节课无不声情并茂、跌宕起伏,节奏明快,情绪把握自然和谐,学生岂有学不好之理?同时,巧妙引导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在问题导入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应该重导语轻提问,开门见山,简洁明快,直奔中心。如在九年级化学《绪言》一课时,先指导学生学生设计趣味实验“白纸显影”,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好奇心,然后引出新课,这样紧扣学生心弦,巧妙设置悬念,其效果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引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逐一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学。因此,教师要以情感激励,巧妙引导,才能活跃气氛,提升效率。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情感智能多元智能弱势群体研究性学习
现代教育教学的理念要求我们要创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交流与沟通的课堂,要达到此目的的关键就在于构建一个能使学生们相互作用的学习环境。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学生间的合作能使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更高的推理水平,形成相互间良好的关系,也能使他们更好地接受不同的意见,具有更强的自尊心,更健康的心理,以及许多其他的优于单纯竞争或单独学习的效果。
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摸索,进行合作性学习,体现伙伴学习关系的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实现了有效学习。有人把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为“小组讨论”,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所指远非“小组讨论”所能涵盖。小组合作学习它指的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分工合作中承担个人的责任;组员间的相互尊重,沟通与评价等。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就开始了对合作性学习的系统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国内外早已成为一种被广泛认同的学习方法。在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采用小组的讨论问题或进行实验,但有时并未观察到这种学习方法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优势所在。那么,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以下是我通过理论研究和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观摩得出的体会。
1.给出适当的问题是教师组织合作学习的关键
我认为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最好是中等难度的、有真实情景的、有挑战性的以及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的问题。太易和太难的问题都不适合,太容易的问题无需讨论,太难的问题,小组讨论难以使个人在短时间内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真实情景有助于激发小组的兴趣,有挑战性的和解决途径和结论不唯一有助于更多的成员参与评价和获得成功感。给出的学习任务是否恰当,是教师设计这项教学活动的一个关键。
例如,在进行金属钠一节的教学中,可以探究的问题很多,比如对Na和H2O的反应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探究,对Na与Cu(OH)2溶液,Na与不同的酸溶液(稀盐酸、浓盐酸和稀硫酸)反应时,反应速率和现象各异的探究,到底把其中的哪些问题作为提供给小组的合作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做出选择。考虑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到合作性学习的任务要求,最后我在课堂上的设计主要体现在对Na和水反应的合作实验,探究其实验现象与实验原理之间的关系,对Na和S反应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评价,以及课后共同完成小组实验报告3个教学活动中。这3个问题难度适中,其中Na和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教师提供对小组合作学习技巧的指导
学习任务明确了,是否能很好地完成以及是否能使多数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教师要在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明确的角色分工,帮助学生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例如,金属钠一节中,对Na和S反应的实验方案设计,4人小组,教师可以建议一个人画装置图,一个人设计方案,一个人最后陈述,一个人控制时间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充当信使。我发现这种分工对于小组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活动是合理和有效的。
3.教师本身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反馈
小组的活动需要从外界得到即时的反馈,需要有人分担困难和提供支持,需要有人分享快乐和给予赞赏与鼓励。那么教师在这方面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与和最终的结果。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要善于控制,例如在一次新课程教学观摩课上,开课的老师他就把全班共分成12个小组,并且争取在一节课中让每个小组至少获得一次和教师单独交流分享的机会。那么教师选择在哪些活动中与哪些小组交流,用多长时间交流等细节问题,需要教师兼顾不同的需要,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间中不断地揣摩。在交流评价的环节,如果时间有限只能使部分小组获得发表观点的机会,应多采用随机选取的方式,避免造成小组间机会不均等;另外还可以考虑在课外创造机会,比如在课后将小组合作完成的实验装置设计图或实验报告等成果在教室后面的学习园地展示等。在化学课堂中,无论是在学生分组实验还是设计装置图时,作为教师都应当努力融入学生的讨论中,作为伙伴分享同学们的发现,和同学们一起想办法,为同学们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在互动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双方都能感受到需要与被需要,分享与责任等很多积极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4.采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活动设计
如何使一个学生在化学课堂中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考虑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学生在情感智能的各个方面发展不均衡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一些在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表现出众的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始终占有优势,相对他们就出现了课堂中弱势群体。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可以多种的,每个人都可能有某方面的强项,如果我们能让教学活动设计尽可能涵盖其中的多个方面,给每个学生以表现和发展他强项的机会,这样我们的教育就会成为一种扬长的教育,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我的体会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给出一个相对大的问题,有助于他们发挥各自优势智能和团对精神,使每个成员都获得自信心和成功感。例如,在学生们进行钠和水反应的小组实验时,你可以观察到他们自然的分工,肢体运动型的学生愿意动手实验,逻辑思维型的愿意解释推理等等;又如在刚刚进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时,很多学生感觉很困难,这缘于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中存在的问题,我在这里的教学设计是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小组成员分别扮演戊烷分子中的5个碳原子,然后在讲台上表演出他们可以有多少种结合方式,这时你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这里会充当不同的角色。以上两个教学片段即是充分考虑多元智能因素的教学活动设计,同学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每个小组都希望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作为教师听到同学们独到的创意,看到同学们之间平等地交流与质疑,感受到同学们迸发出的创造的火花,这时才真正体会叶谰老师的“课堂是有生命的”。
5.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
通过平时的一些摸索,我找寻到了一些将研究性学习内容引进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
【途径1】通过对课堂实验过程中一些异常现象的探究,引发研究性学习。例如,“乙烯”一节中,在制备乙烯的中会产生出明显的刺激性气味,而乙烯本身是无色接近无味的气体,如果抓住这一问题探究下去,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因,并设计出除去杂质并验证乙烯存在的实验方案,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流评价,便在课堂中开展了研究性的学习。
【途径2】对课本中的个别内容或习题答案大胆质疑。例如,上海某版本教材中关于氨的催化氧化实验装置图明显存在问题,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改进,让起在思路上可以拓展。
【途径3】对社会中的化学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和讨论。例如,近几年来我国连续发生的几起有毒原料泄漏事件、安徽有毒奶粉事件、广州假酒案事件等
目前,虽然我们在很多教学领域都在试探性地进行合作性学习,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合作性学习并不是万能药,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课堂中进行教学时也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比如单从一节课来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在认知容量上比不上传统的课堂,教学的进度也不那么容易把握。但我认为,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化学学科的、的兴趣和成绩,以及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还是有帮助的。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范围有限、不同地区、不同生源的学校情况下来进行合作性学习试验,这就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黄雪金,《让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成效》,中国教育曙光网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5
课堂是师生交往的沃土;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舞台;课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主战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的知识结构、科学素养、实验技能、交往沟通等能力直接影响着传道、授业的技艺和效果.在践行新课程、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征途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才能尽展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打造特色的品牌课堂.首先,教师要夯实基本功.高中化学教师除了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外,实验操作及设计能力是必备的基本功.高中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设计好分组实验,并能组织好课外实验.做到这些,没有一定的教学基本功是无法实现的.其次,教师要更新知识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的突出特点是知识多、更新快.化学教师只有站在科学领域的前沿高度,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向学生传授富有时代韵味的新知识、新概念和新规律.这样的课堂,才能有趣、有序、有效,甚至达到高效.再次,教师要学会反思.教学过程是双边的、动态的教与学的行为.课堂上有时会因教师的预设而精彩,有时也因意外生成而震撼.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课堂上的缺憾只能经过反思和重建来弥补,反思弥补的过程就是完善和超越自己的过程.
二、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氛围,鼓励参与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和唤醒.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符合人本教育理念.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广度和学习深度,这样的课堂才有力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下降,学生看准时机,适时参与.在学生不解、困惑时,教师或蜻蜓点水,或详解精讲;当学生豁然开朗时便及时收手.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是在个人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兴趣的驱使下进行的.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酣畅,学得高效.例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我预设以下问题,组织学生自主学习.(1)你能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说明空气的存在吗?(2)根据你现有的知识经验,你认为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这些成分的存在吗?(3)请设计一套装置,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4)分析一下,影响你测定结果的因素.这些问题的提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解决一定的问题,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既丰富了教学手段,又优化了学习情境;既拓展了知识面,又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氮和氮的化合物”时,学生对“雷雨发庄稼”这句农谚不太确信.我制作了“雷雨发庄稼”的动画.通过观看动画,学生豁然开朗: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在雷电的作用下,有小部分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遇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遇雨水转化为硝酸,硝酸遇土壤转化为能被庄稼吸收的硝酸根离子.雷雨后相当于给庄稼施了一次氮肥.动画形象生动,使学生在兴趣的诱导下对这句农谚久久难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课堂文化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从英语课堂教学方面,结合作者的实践讨论了关于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目标,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途径和实践体会。
一、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交流的工具,语言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化,脱离了文化,语言的学习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各个国家历史发展、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其文化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是学习语言所必须具备的。
二、培养的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作为人文学科,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且要让学生能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发展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沟通,合作的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课程标准也对文化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总体目标:“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悉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的途径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人文化的内容,因此也称文化导人。”文化的导人可有多种方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应融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高中的英语教师,应当抓住课堂这个最为重要及主要的阵地,从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的传授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即使在高中阶段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语要领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帮助学生能够准确、恰当地使用词语。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三点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
1.特别注意一些表面对应的英汉词语,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含义,引起不同的意义联想,我们称之为culturally loaded words。比如intellectual在英语中多指教授或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高级知识分子,往往不包括大学生或普通具备本科学历的公司职员,而与其相对应的汉语,“知识分子”,在中文中更倾向于指所有上过大学的人,甚至早些年可能连高中毕业生都会包括在内。再比如owl这个词,与其相对应的汉语是猫头鹰。在中国的文化中,这是一种不祥之兆,所谓“猫头鹰进宅,丧事进来”,可是在西方文化中,owl则是智慧之鸟,是睿智的象征。看过Harry Porter的人应该都记得里面的猫头鹰可是巫师的专属信使。
2.特别注意一些由于文化涵义不等值性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习语及用法搭配。比如汉语说“小菜一碟”,英语说“Tt’ s a piece of cake";在汉语中对老师的称呼是“王老师”,英语中则是Mr. Wang,Mrs. Wang, iVls. Wang。汉民族文化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吐纳使得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会去专门信仰或崇拜某一个固定的神或偶像,所以中国人遇到困难习惯于说“老天保佑”,而西方大多数国家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语说“God bless me"。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3.特别注意由因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于中国学生难以理解的表达。比如很多美国人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When you ’ redown, you’ re not necessarily out.”对于一个高中生,这句话中并没有什么生词,可是许多学生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其实这种表达来源于在美国很受欢迎的拳击运动。在比赛中若被对手击倒,裁判会进行数数计时,若是数到十还不能爬起来就被判输,但若是在这之前还能爬起再战,比赛将继续进行,即意味着还有赢的希望。所以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所有的美国人都明白这句话的寓意是用于鼓励人们,当遇到挫折时,不要丧失信心,因为还是有成功的希望。再比如经常看英文原版的好来坞枪战片的人想必都很熟悉"freeze”这个词,当它从一个警察的嘴里喊出来时,它的意思是“站住”“不许动”,而非字典上所说的“冰冻”“结冰”。还有一个例子像“elderly people”和"senior citizens”这两个词,课本上给的解释都是。“老年人”。在中国,“老”是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代名词,是受到尊重和羡慕的,可是在美国,人们普遍忌讳用这个词来描述人,因为它意味着没有用处,遭人怜悯和靠人施舍,所以有教养的美国人往往用“sen-f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代称老人。像这种因文化引起的定向思维的联想的表达方式对于没有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肯定是会造成一些理解及运用时的困难的。
词汇的学习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是基础更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词汇的教学中渗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既是贯彻教学大纲的正确教学方法,同时也使词汇鲜活、生动起来而不仅仅是一个个生硬的语言符号,这样可反过来促进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文拿的阅读
阅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一种语言学习考试必考察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我们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阅读材料,其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社会、文化、历史、广告、书信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教师若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文化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文化障碍,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对不同文化异同的敏感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采用三种方式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1.直接的呈现,配合详细的注释。
高中英语课本里有不少文章本身就涉及有关异国的习俗、典故、历史、风土人情等有关文化的内容,且配合有一定的课后注释,他们直接提供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在教学中不可因为文章或注释里没有重点词汇或者较难的语法现象就忽略不计或者草草了事。相反,教师还可根据情况适当补充,比如无论是以前的SEFC还是现在江苏省使用的牛津英语都有关于eating c& health的话题,那么在课文讲授的同时,教师就应该介绍国外的饮食习惯以及不同饮食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2,利用图片、录像、电影、网络,乃至具有文化特色的实物如货币、邮票、报刊等,同时借助教师白身充满“洋味”的表情、手势、体态语等来尽可能真实再现文章内容,努力营造英语文化氛围。
当今的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阔,许多英语教师甚至许多学生自身都有或长或短的海外经历,这些都有助于让课堂上单一的阅读活动变得更为具体和生动。有时侯一段电影对白,一些实物的展示就可以让文章中一些抽象的概括性的内容一切尽在不言中,而这样的学习方式显然更有效果,也更易于被高中生所接受。
3.有目的地设置开放性话题供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兴趣,并利用这种内在的动力鼓励学生对文化及观念的异同见仁见智,为将来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跨文化交流打下基础。
这一方式无论是对教师的备课质量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看上去和英语考试的内容关系不够密切,这一环节往往被师生忽略。笔者认为如果这一环节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得以贯彻和坚持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深刻理解,提高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比如一次在讲授补充教材sports这个主题,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西方许多运动的起源、规则等,结束后,笔者用幻灯打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供学生当堂讨论。例如:Do youknow any modern sports which are on颐nally from Chi-nab(学生讨论后发现大多数现代运动项目起源于英国,中国的极少。)Why don’ t Chinese like compara-lively more violent sports such as bulling and boxing?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oxing and Wushu?What made the Englishmen develop so many modernsports?这些问题其实都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答案,但是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会运用历史、地理、体育、风俗等文化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分享了有关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对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三)谋堂文际实践.模拟英美人现实生活
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外语课应当尽可能地创设语言情景,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运用所学语言。同样,成功的文化传输也应尽可能有更多的模拟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交际实践来体验文化。所以教师可以事先给学生一定时间准备,然后在课堂上创设一些诸如生日聚会、排队候诊、上街购物、初次见面、家庭聚餐等社会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收集道具、服装等,力求在一个相对真实的环境中让学生模拟交际。这类活动气氛轻松,形式活泼,学生往往兴趣浓厚,表现积极。
此外要求学生轮流上台做presentation,形式上很象许多初中学生做的duty report,也是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现在的学生相对于以往的学生来说,有较强的表现欲,许多学生由于家境的关系也是见多识广。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鼓动他们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应该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提出一定的要求以加强活动的目的性。最重要的是每一个presentation之后,都要有一个questiontime,不同于中国的听报告,这也是一种西方学术文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