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培训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工培训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工培训论文

职工培训论文范文1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能够提高企业培训的效果。完整的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主要包括五个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了。

1.1确定企业职工的培训需求

企业职工的培训需求指的是企业中需要进行培训的员工、员工需要进行培训的内容。培训需求的确定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发现企业进行职工培训的真正的原因,而且企业需要明确培训是否能够解决相关的问题。如果不能确定企业职工培训的需要,培训将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1.2确定企业职工的培训目标

企业职工培训目的的确定能够为培训计划的拟定提供依据与方向。确定了企业职工培训的目标之后,才能够进一步确定进行培训的职工及培训的内容、时间、方法等。培训目标主要包括技能方面、知识方面、工作表现方面、工作态度方面、企业目标等几类。

1.3制定企业职工的培训计划

企业职工的培训计划实际上就是具体化了之后的培训目标,将培训目标作为依据具体的确定培训的形式、课程设置与大纲、教材、教师、教学与考核的方法等。

1.4企业职工培训的实施过程

企业职工培训的实施是整个企业营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主要是针对培训计划前、中、后的各种活动所进行的协调工作。培训实施过程的良好能够确保接受培训的职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当中,确保企业职工培训取得预期的效果。

1.5企业职工培训结果实现转变

企业职工培训结果实现转变指的是接受培训的职工将在培训中掌握的知识、技能等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效运用。企业职工培训结果转变的实现需要借助与相关的制度与措施,实现职工培训、绩效考核与报酬、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1.6企业职工培训效果的评估

企业职工培训效果的评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对已经完成的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得出相关培训效果的标准与依据等;另一方面通过评估与总结为未来的企业职工培训提供改进与完善的建议与措施。

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的实施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不仅需要建立,更加重要的是建立之后的实施与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的作用,达到企业培训的最终目标。就好像是搭台唱戏一样,舞台的搭建固然是非常重要的,而舞台的搭建还是为了唱戏而服务,因此唱戏更加重要。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的原则

在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企业的长远战略与近期目标之间关系的处理;要依据成人学习的特点实施培训;企业的领导阶层要注重并亲自抓好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将实际的需要作为培训的目标,培训结束之后要实现培训结果的良好转换,做到学以致用;要实现培训方式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的培训方式方法;企业要坚持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实现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的长久性;要重视培训结果,及时地对其进行反馈与强化;要通过激励的方式来促进职工培训效果的提高;要依据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原则来进行企业职工培训。

2.2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的保证条件

第一,企业的管理层要重视企业职工的培训工作,管理层的支持是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第二,要建立培训机构,企业职工培训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培训机构,培训要建立在培训机构这个载体的基础之上,否则将无从谈起;第三,要确保负责培训的师资的合格,培训师的能力与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职工的培训效果与培训质量;第四,要确保培训经费的充足,培训经费是企业职工培训开展所必要的条件与重要的保障;第五,要有完备的培训设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培训设施是培训顺利开展与进行的最为基本的条件,培训设施的配套与完备能够实现职工的有效培训,切实提高职工的技能与职业素养;第六;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做好培训工作记录,完整、准确的培训记录有利于发现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下次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2.3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实施的形式与方法

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实施过程中的形式与方法主要包括:常规性的技术方面的培训,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岗位晋升过程中的培训,职工在岗位晋升的过程中要进行岗前培训并考核,考核通过之后才能够上岗;新职工入职之前进行的培训,新的职工在金融企业之后首先需要进行培训工作之后才能够分配到各个岗位中进行工作;职工外出进行培训,根据企业职工培训的需求,有计划的将职工送到相关的培训班或者同类公司中进行学习与考察。

三、总结

职工培训论文范文2

1.1制定长期系统的培训计划

煤矿企业的管理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针对安全教育培训的长期性特点,要制定既有总体目标又要有阶段性目标的培训工作计划,特别是要落实好队组级培训计划的制定,使培训计划具有系统性、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2]。

1.2改善培训内容,丰富培训形式

培训要紧紧围绕煤炭生产、生活,收集能触及职工内心的“身边事”、相关事故案例作为“药引子”,将培训内容贯穿于其中,更有利于提高安全教育培训效果。培训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视频动画、现场模拟教学、兴趣教学等与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相比,更能使职工印象深刻,煤矿企业应设置多媒体培训教育、矿井仿真模拟系统,同时购置优质的、与时俱进的煤矿安全方面的报纸期刊等,拓宽职工的知识面。发动职工结合自身情况编写安全劝语、安全警句,组织职工开展安全演讲、安全知识问答、安全文艺节目表演,使职工自己成为培训的授课人。建立“送教到现场”的培训机制,通过开展现场案例培训和直观的实操培训,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

1.3改善岗位合格的监督方法

《矿山安全法》规定:“未经安全教育培训的,不得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门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的,方可上岗作业”[3]。遵照相关法律法规,各煤矿企业都在认真开展职工强制性安全教育培训,但目前多数企业岗位合格的考核依据还是理论培训结果,在工作实际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考核未能和岗位合格有效挂钩。因此,企业有必要在开展好集团、矿、队、班“四级”安全教育培训的同时,将日常作业质量考核纳入岗位合格评定。

1.4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1)加强内部讲师的授课管理。作为公司培训的中坚力量,要求讲师在本专业领域有较高理论水平,且有良好的业绩,考核通过后方可对职工进行教育培训。讲师要根据岗位职工的教育程度不同,理论知识掌握快慢不同准备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不仅有安全素质的培养,还应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以及安全态度,课件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便于职工的理解接受,在授课形式上要紧跟时代采用幻灯片、多媒体等视听相结合的方式。

2)加强讲师培训效果考核。按照标准化要求完善安全生产培训体系,明确各级人员职责,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使讲师工资和培训结果挂钩,不但要根据培训任务确定讲师工资,同时要充分结合员工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职工培训后的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考核,促进讲师提高培训质量的主动性。

3)因材施教,定制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的受训群体,明确各类人员应必修的课程结构,高级管理人员总课时的80%应为管理类课程,中级管理人员总课时60%应为技术管理类课程,岗位职工总课时的80%应为技术和安全管理知识。同时,明确岗位的学历要求,保证新上岗职工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已在职的不具备学历要求的职工,开设基础理论进修班,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补长职工素质短板。

4)完善学员考核机制。建立各级人员每年应修学分标准,通过参加内部举办的各项培训活动,修满规定的学分(参加外部培训人员,经确认后可获得相应学分)。对于能够按要求修满学分的职工全额兑现各类奖金和工资,对于修完要求比例50%以上,但未修够学分的,同比例兑现各类奖金,50%以下的脱产培训并进行处罚。

1.5突出重点安全教育培训

1)班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班组长是安全管理的兵头将尾,是安全管理的最小单位,要通过持续有效地加强班组建设,夯实一线管理基础,实现班组安全管理从“零事故”向“零三违”转变。首先要做好班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班组长持证上岗制,班组长要加强对班组中作业人员的现场安全教育,对班组员工的安全绩效进行动态考核,并落实班组长连带考核机制。其次抓好对班组的集中培训,促进班组管理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员工互联保、个人保班组、班组保队组、队组保全矿的安全生产网络。

2)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特种作业属于技能岗,同时也属于高危岗,工种种类繁多,在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培训中要作为重点进行监督和管理。要根据不同工种专业的特点,向工人传授该工种的专业操作技能,同时要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文化素质、安全技术知识和应急能力方面的教育培训,并结合相关特种作业事故案例教育,强化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1.6创新安全教育培训模式

1)干部上讲台,培训到现场。优秀的专业技术领导干部,也是将专业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工作实践中认识深刻的“优秀教师”,利用领导干部的榜样作用,通过现场指导,系统讲解,既弥补了专职理论教师实践知识匮乏的不足,建立了“和谐的干群关系”,同时也起到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专业技术骨干积极主动下队组、进现场掌握现场实际情况的作用。

2)订单式培养。“订单培养”是借鉴企业“订单生产”概念而提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培养”,指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定用人协议,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拔学生,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企业参与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实施整个培养过程,学校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有效保证学校所输送人才的实用性。

3)“五轮驱动”培养人才。五轮驱动:即实习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彰显、综合评价、价值提升五个方面,其核心是“三个三”培养思路(三导师指导、三岗位培养、三渠道成才)。学校毕业生到矿后,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岗前培训和六个月实习锻炼,在实践导师、管理导师、技术导师的精心培养下,主要通过技术主管、跟班见习技术员、验收员或副验收员三岗位的轮岗交流,不断锻炼提高工作能力。此间,通过实施月度评价、季度测评、半年考评、年度综评的考评机制,以及动态转化、纳入后备人才、进行物质奖励等形式,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工作热情,全面盘活人才资源,经过坚持不懈的培养,逐步使大学生成长为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科队技术骨干、高级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

1.7加强安全文化熏陶,提升职工安全意识

企业的员工人数众多,在自身的修养方面各有差异,层次区分明显,因此对安全的理解深浅不一,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企业安全文化活动,可以引导员工关注安全、体会安全、共同提高。日本经营业先驱松下幸之助指出:“企业可以凭借自己高尚的价值观,把全体员工的思想引导到自身意想不到的高境界,产生意想不到的激情和工作干劲,这才是决定企业成败的根本”。企业不断通过教育培训向员工灌输和渗透企业安全观,加强安全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切实做到安全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形成上下合力,增进企业活力。

2结语

职工培训论文范文3

员工培训是提升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为企业提供战略人才、培养优秀员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知识时代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变为人才之间的竞争,也就是说谁掌握了优秀人才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动。从全局来看,几乎每个企业都会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但是就活动所取得的实效进行分析,通过参与教育培训后员工的综合素质并没有显示出较大的提升,这与基层企业教育培训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基层企业要提升教育培训活动的质量,发挥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

2基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多数企业都建立了员工教育培训机制,但是就教育培训所取得的效果来看:基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质量与预期的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为:

2.1教育培训的目标不明确

虽然基层企业每年也会组织员工教育培训活动,并且人事部门也会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但是在具体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往往会将培训重点放在如何组织相关人员培训,以及培训的课时完成情况,而忽视对培训内容的具体效果分析。就当前基层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看,其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没有建立与基层企业生产要求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其更多的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没有建立与员工综合素质提升相关领域的教育培训,结果导致员工对教育培训的认知停留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层面。

2.2教育缺乏系统性

目前基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系统性,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基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更多侧重于短期技能培训,对员工进行突击培训,忽视与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结合,也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方面的人才,企业就开展什么方面的临时培训活动;二是基层企业员工培训缺乏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很多企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任何实效,因此他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时不认真执行,更多的时候将其赋予表面化、走过场。

2.3基层企业员工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

基于基层企业的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企业员工培训激励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比如目前基层企业只是将员工教育培训活动作为企业管理的单独机制,而没有与企业员工的职位晋升、薪酬待遇等挂钩,导致员工参与员工培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基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很多企业在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时采取的是聘请相关专家、讲师等对员工进行授课式培训,员工在下边被动地听,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培训模式必然会影响培训的质量。

3提升基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质量的具体对策

3.1建立明确的员工培训目标

基层企业在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时一定要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与短期发展需求相结合,制定明确的教育培训目标,具体而言就是:一是要建立规章制度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培训。制度与企业文化是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也是开展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开展制度与企业文化才能保证员工的素质符合企业的发展;二是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的培训。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是提升培训质量的条件,只有提升员工的技能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基础;三是政治理论与思想认识的培训。思想政治教育是宣传与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3.2完善基层企业员工培训教育体系

首先要建立系统的基层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流程。基层企业在开展教育培训时一定要站在战略高度对教育培训的流程进行规划,保证基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活动纳入到企业的统一规划中;其次建立差异化的基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制度。基层企业在进行员工教育培训时,在选择培训内容时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人员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同时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教育培训规划时一定要多与其它部门沟通,及时了解其它部门对人才方面的要求;最后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评估机制。将员工教育培训的结果进行及时地总结与评估,实现教育培训价值的最大化。

3.3丰富基层员工教育培训方法

职工培训论文范文4

关健词:保险行业培训

我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我国经济增长较快,保险需求量较大;保险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从事保险销售工作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管理落后、员工素质低下已成为保险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未来几年全球财产保险业将面临增长放缓的局面。我国又有不少保险公司特别是地方保险公司发展历史不长,员工培训经验不足,措施不当,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培训效果,使得培训出现了亏本。长此下去将影响地方保险业质量的提高,制约地方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为了了解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对**市部分保险行业进行问卷调查,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素质。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源来源于**市8家保险公司的问卷调查,其中发放调查表至各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员工手中。共发放调查表210份,回收166份,回收率79%,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98.7%;涉及太平洋寿险**中心支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分公司等,虽然这些数据不能完全代表地方保险行业,但是这些数据足以反映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的现状,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作为统计说明。

二、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现状分析

2.1地方保险公司员工培训的现状

2.1.1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需求的主观认识保险公司培训员工有其客观必然性,但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对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又如何呢?调查结果表明,8家保险公司的管理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有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但愿在具体的座谈中我发现,8.6%的公司管理者认为公司对员工进行培主的需要“非常强烈”,44.3%的管理者认为对员工进行部训的需要“比较强烈”,表示需要程度“一般”的占39.3%,而没有公司管理者认为没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因此大多数公司管理者认为培训是必要。

可见,多数管理者认识到了企业培训的重要性,而保险公司员工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在所调查的公司员工中,他们根据自己的经历肯定了学校教育与公司培训的重要价值,11.1%的人认为正规的学校教育对自己比较适用,而的88.9%的人认为企业培训更为重要,在深度访谈的结果表明,不同的员工做出不同的回答,主要是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工作岗位,很难简单地得出学校教育比公司培训重要,还是企业培训比学校教育重要的结论。

2.1.2保险公司员工需要培训的内容毫无疑问,保险公司培训员工的目的是增加盈利。但是选择哪些项目进行培训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盈利的目的呢?这里存在着公司管理者对于各种培训内容的价值判断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管理者的调查中发现,在非常需要的培训项目选择上,首先是以培养团队精神为目的的培训(44.4%),其次是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44.4%),再次是以塑造或灌输企业文化为目的的培训(11%);而对员工的培训调查问卷中发现多数员工更重视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51.4%),部分公司也尽力满足员工的需求。虽然对于培训各家保险公司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但具体的培训内容不一定完全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实施。

2.1.3保险公司开展培训数量在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是认为每年该开展2次或以上企业占83.4%,开展1-2次占16.6%。这个问题,反映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数量之少,而要求多开展培训的强烈愿望。在一些先进的公司里,职工培训是经常的事。如摩托罗拉公司的员工培训规定:每年每位员工至少要接受40小时与工作有关的学习。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新员工入职、企业文化、专业技能、语言及海外有关知识等。摩托罗拉公司还积极积推广电子学习(e-learning),公司要求员工每年电子学习要达8小时以上。

2.1.4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公司在确定了培训内容之后,就要考虑通过哪些途径对员工进行培训,当然也会认真考虑成本与效益的问题。在对**市8家保险公司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在“更愿意”的培训途径的选择上,首先是本单位内部培训机构,其次是政府办的各类培训中心,再次是有业务关系的其它单位。总的来说,保险公司培训的途径是以自己单位内部培训机构为主,以与公司的业务关系的其他单位和政府主办的各类培训中心为辅。而在与之座谈中得知,公司培训员工首公司内部培训机构,不仅是为了节约开支,也是因为部分公司内部的培训机构有较为正规的教学计划、师资队伍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培训针对性较强,员工的收效也较大。而通过座谈了解到管理者更多地是从经济角度衡量投入产出比,对培训的直接费用、间接成本与培训收益进行对比分析而后做出的选择。

从对**市8家保险公司问卷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地方保险行业的发展历史短,加之地处较落后的地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方保险公司在培训的深化及发展也还存在很多需要加强的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2.2地方保险行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和指导思想由于培训并不能直接产生于经济效益,是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亏本买卖”,出于节约成本理念,能省则省,尤其是见于培训了员工要么“跳槽”要么要求“加薪”的两难境地。这些原因造成保险公司的管理者对待培训的随意性比较大,不能从公司战略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得培训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技,往往流于形式。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公司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市的某些保险公司的领导对培训定位不清,并不是十分清楚公司人力瓶颈所在,也没有认真分析公司的困境是否通过培训就可以解决,只是简单地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教会员工基本的岗位技能和知识,无需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应急式、救火式工作,无法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达不到真正激励员工的目的,更谈不上将培训制度融入公司文化之中,同时,在这种观念引导之下,公司往往会忽视对管理层和决策领导的培训,忽略培训的潜在价值。

2.2.2缺乏各层级管理者对培训的支持力度员工培训如果离开各层级管理者的支持,培训效果就很难保证。因为培训的很多工作,特别是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效果的跟踪都离不开一线管理者的支持和帮助。而地方的多数保险公司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实施保障体系,各层级管理者对自己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所以在团队建设中,还有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员工技能缺乏和绩效低下是因为培训工作做的不好,跟他们毫无关系,甚至推卸责任。

2.2.3缺乏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培训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地方保险公司没有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或者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后的简单考试上,而事后又不再做跟踪调查,使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培训是否成功,能否为企业带来预期收益,不得而知。这样不仅仅不能达到考评培训效果促进培训工作,对培训上的巨大投入也不能收到预期的回报。培训结束就意味着培训者与公司、与被培训者脱离了关系,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及效果反馈系统,如此循环使受训者的工作技能、工作行为、工作态度改进不大,并导致受训者丧失再次受训的信心和兴趣。

参考文献:

[1]徐融.《企业培训宝典》(第一版).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

职工培训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教育培训 知识员工 胜任力模型

为构建教育培训行业知识员工的胜任力模型,需要综合采用元分析和工作分析法。首先,对国内有关知识员工胜任力研究的既有模型进行频次统计,通过统计结果可以发现次数最多的胜任力要素。这些要素在前人的研究中得到认可,经受住检验,因此优先得到保留。但是在对文献进行梳理时,发现大部分文献并没有注明是知识员工,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事实上,专业技术人员作为与管理者相对应的人员类别更为恰当。根据《中国人才报告》(2005),专业技术人员是包括本文所研究的知识员工,因此这里首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模型进行元分析。

我国著名的组织行为学专家寥建桥在2010年对此研究做了大量工作。通过阅讀国内外大量胜任力模型的文献,他收集了1995-2008年期间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模型13个,运用频次分析的方法,提取了胜任力要素15个。为对胜任力要素进行归类,又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最终获得3个胜任力因子,从而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模型,如表1所示。

上面的研究成果无疑为本文构建教育行培训行业知识员工的胜任力模型有良好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但是,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包含范围较广,所以应该结合工作分析法对元分析的要素进行增减调整。本文所研究的教育培训行业的知识员工主要指的是培训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和公立学校里的教师不同,原因是培训机构往往具有企业和公益的双重属性。由于竞争要素的参与,培训教师被赋予双重属性:一是具有一般教师的特征,即“传道、授业、解惑”,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习技巧或者某项技能传授给学生。但大多数培训都是短期培训,被培训人员往往是为了获得某个证书或提高成绩而来,因此培训教师在授课内容方面更加集中、目标更加明确、教授方法更具有针对性,更强调所讲内容的应用性,能够很好地把握整体内容和命题规律。因此,对培训教师来说,教学技巧非常重要。第二,培训机构的培训教师具有企业培训师的特点。培训机构是盈利机构,对培训教师有规范严格的绩效考核,培训的质量、效果会影响培训机构的生源。因此,培训教师的服务意识至关重要,即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根据学生所需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虽然培训教师没有企业培训师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但是如果不能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那么也将面临淘汰。当然,一般教师、培训教师和企业培训师三者在胜任力要素方面也存在共性,即他们都要求自我效能要高、思维与认知能力要强。自我效能反映了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和个人特质密切相关,而作为传授给别人知识和技能的人,自身要有更强的思辨能力和学识素养。总结起来,三者的胜任力比较图如表2所示。

下面通过培训教育行业的培训教师的工作内容做进一步分析。对于培训教师来说,其工作职责大致分为教学、教研和课程(项目)开发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可细化为多种工作任务。在教学方面,区别于一般教师,培训教师更讲究讲课的灵活性,教材、教案都会与时俱进,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大纲;在教研方面,培训老师不仅研究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多样性,而且非常重视命题规律以及教学技巧,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最后是课程开发,它反映了培训学校参与竞争的性质,在激烈的培训市场上只有不断开发新课程,工作更具创新性、时效性、服务性,增强品牌价值,才能拥有竞争优势。通过对培训教师工作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胜任培训教师,既要有丰厚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有不折不扣的服务意识,既要有突出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又要有出色完成任务的自我效能。

职工培训论文范文6

关键词: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人才使用人力资源学习型团队

山东莱钢集团有限公司运输部是莱钢集团的直属单位,主要承担着莱钢所需原燃材料的到达和产品外发、厂内物资倒运等任务,是联系热线生产的桥梁与纽带,被誉为莱钢集团的“钢铁大动脉”。近几年,莱钢运输部主动适应莱钢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新设备新工艺不断投入使用,实现了牵引动力内燃化、平面调车无线化、铁道线路重轨化、铁路信号微机联锁化,年运货能力3600万吨以上。面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变化对职工队伍业务技能素质带来的新挑战,莱钢运输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企业和职工共同发展为目标,从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创新培训方式方法等方面,积极构建三大支撑,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为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实现铁路运输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一、创新员工培训方法,是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的重要基础

多年来,莱钢运输部坚持把培训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投资、职工最大的福利,把培养本专业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把引进、学习和运用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作为抢占技术制高点的重要资源,主动适应企业快速发展对职工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创新学习培训方法,为企业发展和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契机,不断创新学习培训模式

积极运用团队学习、互动学习、深度汇谈等学习型组织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认真分析每一个专业领域对职工的素质要求,调查研究每一个工作链条上的职工素质状况,创新培训模式,打好职工素质提升的“三大战役”。一是打好“歼灭战”。认真分析制约本单位、本专业领域发展的瓶颈环节和重要链条,抓住重要工种岗位,打好重要岗位和重要工种的业务技能培训的“歼灭战”,开辟专门的培训阵地,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开展业务技能强化培训,每年确定一个有效培训载体,连续开展了“执行力杯”、“标准行为杯”、“贯彻力杯”、“安全杯”、“运输组织杯”以及“四个力”等岗位培训竞赛,为消除职工技能瓶颈环节打牢重要链条。二是打好“运动战”。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打好各工种、岗位薄弱环节的“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大力开展岗位适应性培训,做到培训一项就成一项,就巩固一项,先后组织编写和修订了《行车组织规则》、《内燃机车检修工艺规程》、《安全生产规程》、《机车故障处理18招》、《事故案例汇编》、《机车乘务员检车教育视频》等16本(套)岗位技术培训教材,每年举办各级各类适应性岗位培训班20多个,职工培训率达90%以上。三是打好“游击战”。正确处理学习培训和生产建设的关系,在学习培训方面采取机动、灵活、多样的“游击”战术,做到见缝插针,务求实效,采取部段两级培训相结合、职工自学与集中培训、订单式培训、快餐式培训、冶炼培训、品格提升等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教育和引导职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使学习成为职工最好的习惯。

(二)因“人”施教,积极构建“立体化”学习培训和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企业发展对职工素质和人才需求的实际,坚持因“人”施教,积极构建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一是加强对中层管理者领导能力培训,采取送培、考察学习等方法培养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先后选派6名科级以上干部去北京科技大学参加外语培训,16名专业技术人员、科级干部参加清华远程培训,7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莱钢与山东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合办的工程硕士教育。二是围绕“专业补短、技术补差、知识更新、岗位成才”的培训目标,科学制订培训规划,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全方位、前瞻性、系统性的分类培训,做到优秀人才优先培训,关键操作岗位人员重点培养、紧缺人才抓紧培训,一般人员分层次培训。对专业技术人员、关键工序、主体工种岗位技能人员以技术攻关、课题研究、学术交流等活动为载体,提供持续充电的机会,引导他们岗位锻炼,成长成才。完善新进大学毕业生的见习期培训锻炼制度,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先后多次从管理技术人员中评聘莱钢技术专家、公司专业技术带头人、公司优秀科技人员和部级优秀科技人员;从操作岗位人员中评聘莱钢优秀技能人才、部级优秀技能人才、山东省首席技师、莱钢首席技师。三是拓宽渠道,引导激励职工自学成才。每年拿出部分职教经费,鼓励职工参与多种形式的终身学习,不断吸收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自学成才。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不仅满足了企业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而且满足了职工个人知识更新的需要,促进了铁路运输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截止目前,全部拥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1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43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94人,高级技师10人,技师52人,助理技师188人。

(三)加强专业学会工作,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充分发挥科协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搭建起职工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学术活动质量。及时研究科协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经费落实、设施建设、学习考察等方面给予支持,为科协组织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定期开展论文征集和活动,拓展交流渠道,积极组织对外交流、考察和培训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科技人员的视野,提高了学识水平;注重成果编研工作,分别于2011年3月、2011年9月编纂出版了《冶金企业特种车辆运用与检修》、《冶金铁路运输科技创新实践与探索》两书。做好论文交流、推荐工作,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公司科协、冶金运输分会、山东铁道学会等组织的学术研讨会、论文会。2011年,有9篇科技论文在冶金运输分会获奖,有8篇论文在山东金属学会获奖,有8篇论文在山东铁道学会获奖。

二、实施科技强企战略,是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的不竭动力

为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以服务钢铁生产大局为己任,紧紧围绕铁路运输生产经营和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强企战略,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为提升职工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坚持以增强群众性为基础,形成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为使科技创新深深扎根于生产建设实践和广大职工群众之中,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问题化管理、机制化运作”的技术创新模式,以“问题就是管理资源”及“找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的创新激情和敬业态度,在运输组织、设备管理、技术改造、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中,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创效活动,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投身创新实践,勤于把问题变课题,勤于把课题变成效,勤于在创新中展现自我,使科技创新深深扎根于广大职工这片沃土,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以来,先后完成创新成果615项,2项成果获全国安全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1项成果获国家冶金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8项成果获省冶金科技进步一等奖,29项成果取得国家专利。

(二)坚持以确保到位性为手段,为科技创新打造不竭动力

为了提高技术创新工作在各专业、各岗位开展的到位性和高效性,坚持在详细制定年度技术攻关计划的同时,不断完善推进科技创新的管控机制,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去实施,对每一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四列入”、“四定”制度:即对每个创新项目,列入年度攻关计划、列入专业阶段工作重点计划、列入技术人员的阶段工作重点任务、列入科室和车间的月度技术攻关计划;“四定”即定攻关小组、定负责人、定攻关措施、定完成期限,严格实行创新项目立项、定责、实施、时限、评价、、推广的工作流程,每月组织专项推进例会,促进了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在大力实施内燃机车大修工艺技术攻关、铁道车辆运行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铁道信号微机联锁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很多大题目的同时,通过每年一次的小改小革成果展评、技术攻关等手段,千方百计调动广大技术人员和职工抓“小题目”的积极性,抓大不放小的群众性技术攻关活动在全部蔚然成风。

(三)坚持以激发创造性为目的,为科技创新注入无限活力

搭建广大职工提升素质、展示价值的技术创新激励平台,创造性设立了问题查找奖、技术攻关奖、管理攻关奖“三奖”制度,对创新成果及时进行表彰奖励。坚持每年举办一次创新成果共享会、科技论文交流会和技术创新成果展评活动,每年申报省级和公司级创新成果,成功举办15届技术比武和23届技术创新成果展评会,为广大职工真正搭建起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注重建立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评价机制,建立起了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技术档案,把他们的创新成果、证书、发表的论文统一归档,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评先树优、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使他们精神上得荣誉,物质上得实惠,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和技能人才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提升职工创新能力的同时,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完善人才引进使用机制,是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的内在活力

如何把人才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特殊资源挖掘培育,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核心和重要标志。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和“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理念,紧紧围绕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打造高素质的学习型团队和做强铁路运输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

(一)科学调研,严把“入口关”,做到人才引进多元化

根据铁路运输的实际需要和特点,认真调查研究、系统分析员工的知识结构、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和心理素质要求,并作为引智、引技、引才的重要依据,打破传统的人事制度中的瓶颈约束,做到人才引进多元化。一是通过高校择优招聘,快捷引进紧缺人才。2005年以来,坚持重点选择、注重层次的原则,从全国重点铁道院校共招聘引进铁道运输、铁道信号、通信、铁道车辆、内燃机车、机械、电气等专业综合素质高的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和部分急需专业高职专毕业生203人,为铁路运输创新发展、素质提升注入了新鲜血液,集聚了优秀的创新人才。二是着眼企业发展需要,提前介入,联系定向培养,提高所需人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先后与石家庄、兰州、郑州等铁道院校合作协商定向培养意向,特别是在郑州、济南两个铁道职业院校,专门开办莱钢铁路运输班,为运输部培养了内燃机车乘务员、连结员、机车修理工、车辆修理工等160余名专业人员,进一步改善了一线职工的知识和年龄结构。三是抓住公司定员优化,转移配置的新机遇,及时与上级人力资源部门沟通协商,逐步缓解铁路运输主体工种缺员与检修人员相对富余以及部分调车人员年龄相对老化的矛盾,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用,29名检修岗位的优秀职工向一线岗位优化转移,52名退伍军人充实到调车工、信号操纵岗位,满足了生产急需,缓解了人力资源紧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