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考试答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级会计考试答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级会计考试答案

初级会计考试答案范文1

【正保网校课程】为了使各位考生能顺利通过2016年自学考试

2016年10月自学考试将于10月22日-23日进行,考生可点击2016年10月全国各地自考考场座位号专题查询考场信息,也可点击全国2016年10月自考准考证打印时间及入口专题进行准考证打印,届时

另外:2016年10月自学考试成绩查询将于考后1个月左右(2016年11月中旬)开始查询,

初级会计考试答案范文2

【关键词】 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 内部控制; 决策分析

从2007年起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评结合工作不再试点,在全国范围正式实施,笔者就2008年高级会计师考试作一总结,以启示后来考生。

一、题型总结

今年的考试题型在大体上跟往年没什么区别,从答题类型上看,基本上还是那三种类型:判断说理题、决策分析题和会计处理题。虽然题型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各个题型的分值分配上却有所变化,比如2007年判断说理题只有两个案例,决策分析题也有两个案例,即三、四两道案例,其余的全部为会计处理题,虽然八、九为选答题,但是每道题的分值都是20分,这部分总分值为50分。而在今年呢,判断说理题增加了分值,由原来的两道变成了三道案例分析,会计处理题只有六、七、八、九分值一共为40分,这样看来,判断说理题比例在加重而会计处理题比重在减少。从具体的每个题型来看,又分别有以下特点:

(一)判断说理题

判断说理题具体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挑错,这种类型的案例往往是对一个单位的一些做法给予了一些描述,然后请考生挑出其中的不当之处,并且要说明理由。这种类型的案例分析往往比较难,因为通常都是大段的描述,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读通而且要读透,其中不当的地方仅仅是这大段描述中的一点,很多考生常常误以为整段都是错的,或者其中一点是不妥当的就想当然地认为整个段落都是错误的,对错判断得很模糊,在答理由的时候就说得很含糊,往往说不到点子上。

第二种是纯粹的判断对错,如果是错,请说明理由。对于这样的题,需要对题干中每个命题都做出判断,需要明确写出判断的结果是对还是错。比如今年考试中的第三道案例分析题,是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其要求就是“请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判断上述各项的处理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但是由于这种类型的题往往不会出现在第一道题中,相反上一个类型的判断说理题往往会先出现,因为有了先前的印象,所以考生在答这类题的时候,常常会忽视判断正确的命题,而主要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判断错误的命题上了,而且理由往往写了很多,却不知对于判断是正确的命题,只要写出“正确”就是一个给分点,而在判卷过程中,这样的采分点往往会被考生遗漏,知识点都掌握,但是却没有抓住分数,十分可惜。

(二)决策分析题

对于这一类题,其实更注重的是决策,为了帮助决策分析,中间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计算,但是作为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考试本身并不是把重点放在考生的解题过程上,更注重的是考生的决策分析的结果。因此对于这一类题,需要计算的时候,考生可以简单列出计算的过程,关键是结果要正确,这一类题往往是几个决策之间的比较,因此选择出来正确的决策结果才是最重要的。计算正确,往往只是其中一个小的采分点,考生在这一类题上要注意把握。在这一类型的案例中,通常会涉及到这样一些计算,比如公司的各种财务比率,或者投资收益率等,光公司财务比率这方面已经连续几年都考过了。

(三)会计处理题

这部分内容往往不仅仅是会计处理,中间还夹杂着判断和说明理由等。对于判断说理,仍然同上面第一个类型,但是对于会计处理部分,因为毕竟这是高级会计师的资格考试,不同于初级和中级,对于具体的分录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做具体要求的。但也有例外,比如2007年的第九道案例分析题,是关于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会计处理的,在采分点上就有严格的会计分录要求,因此考生在答这一类题时要注意看清楚题目中的要求,如果明确要求会计处理的话,那么还是要将会计分录一一列示清楚的。

从考试内容来看,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这部分内容的分值没有变,仍然保持了大约20%的比例。其中第三道案例分析是关于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第九道案例分析是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实务的,这应该说是整个这套试卷中难度比较大的一道案例分析题。同以往相比,行政事业单位部分的出题难度有所加大,但是分值保持不变,而且往往有一道题是选答题,因此考生在行政事业单位这部分内容中可以斟酌把握。

二、常见失误

(一)采分点多,分值小,容易丢失采分点

以今年的考题为例,在评卷的标准答案中,所有采分点中,最高的一个才是3分,而且通篇这样的采分点只有两处,而其它大部分都是在0.5、1、1.5、2之间分布,其中第二题采分点最多,该题满分是13分,但采分点达24个之多。面对这么多采分点情况,考生如果像写论文那样成大段大段地答题,只恐怕是费力不讨好,经常是采分点丢了不说,阅卷的老师还要在大段大段的手写文字中逐个地挑出给分点,考生容易失分,阅卷人也容易漏判。针对这一情况,与其大段作答,不如仔细阅读要求,分小段按照顺序个个回答,这样显得更清晰,阅卷人也不容易漏判。

(二)题量大,时间分配不均

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题目数不增加,但是每道题的题干中信息量明显增大,因为加大了阅读量,这在无形中也增加了题量,但是时间是固定的。在阅卷过程中通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

第一种,从头开始逐道题细扣,后半部分没有答完。这样的考生往往比较心细,答题也是中规中矩的,从头只要一开始,中间往往不会跳过哪一道题,除非是彻底不会,(而实际上,因为开卷考试,所以彻底不会的情况也是十分少见的),所答出来每道题都做得很仔细认真,在试卷的前半部分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试卷整个题的分布也并不是先易后难,所以这类考生往往被前面遇到的一道难题卡住,死扣到底,结果时间不够,后面还有很多相对比较容易或者考生明明已经掌握的考点却因为没有时间而无法作答,造成遗憾。

第二种,试卷通篇都读过,但是浮光掠影,都没有细读。这种情况下的考生本人可能很清楚时间的有限性,但是就是太怕时间紧张答不完,所以对于每个题都是大概地读了一遍,也不加仔细阅读就开始作答,往往答非所问,或者根据略微沾边的资料,抄了一些上去,根本不是答案。而且通篇个个题都是如此,个个都答,但个个都没答透彻,结果还是考试成绩不够理想。

面对时间有限这个问题,如何在210分钟答完七道必答题,并且还要在选答题中作出一个选择然后再作答,如何在这八道题上分配时间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三)没有仔细读懂题目要求,答非所问

这类失误在判断说理题和会计处理题中最为常见,尤其是判断说理题中的第二种,判断对错题,由于没有认真阅读理解题目要求,往往是对判断正确的命题一扫而过,也没有在答题纸上留下任何回答,直接奔向那些判断为错误的命题及说明理由上了。结果是明明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但是分数却没有抓住。

(四)答题答案罗嗦,未切中肯綮

参加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往往都在实务中工作了许多年,离开学校已经很久,似乎不少人都已不习惯考试中答题的言简意赅的形式,也可能是因为开卷,让带进一些相关资料,干扰太多,不少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如同答政治论述题一样,长篇大论地发表论述,所写出的答案往往是大段大段的,内容跟考题相关,但仅仅是相关,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比如今年的第二道题,在最后一个判断“建议聘请与本公司合作关系较好的某会计师事务所为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并聘请该事务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很多考生知道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性,并且一再地强调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的单位一定要具有独立性,但是答题的时候把这些理由说了一大篇,就是不提内部控制咨询服务与内部控制审计是不相容职务,不能由同一家事务所同时提供,而阅卷人在大段的论述中寻找“不相容”,或者“不能同时提供”这样的字眼,但就是找不到,因此也不能给分。

三、启示

虽然分数不代表一切,但是考生参加这个考试就是为了能够取得一个较好的分数,能够通过考试。虽然卷面以60分为及格线,但是各省还要根据本省考试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及格分数线,而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每年在所有报考的考生中,只有40%的考生能够通过考试,因此总结历年考试的经验,争取顺利地通过考试就显得十分重要。以今年的阅卷经历,我们从中能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一)命题的形式和内容都将趋于稳定

自从2003年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在浙江、湖北两省开始试点至今已有5年,其中从2007年才在全国大范围内正式实施,中间在2005年将题型调整了一下,由原来的八道案例分析题题改为九道案例分析,但是最后两道,即八、九两道为二选一,实际上仍然是八道。这种题型已经定下来,除非有特别说明,以后每年都会如此。

从考试的内容来看,不外乎大纲规定的那四部分内容,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相关法规。今年有很多考生考完后感觉考题有些偏,很多人抱怨今年新增的章节和内容都没有考。其实不然。往年考试给大家的一个感觉是当年新增了什么内容,当年肯定就要考,虽然每年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每年新增的所有内容都要考。比如今年的内部控制部分,第二道题就属于新增内容,因为这道题主要的考试内容就是集中在今年财政部等部门于2008年5月22日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这当然也是新增内容,至于财务管理中新增的内容等,新增未必考试就要面面俱到。

从分值在题型上的分布来看,同2007年相比,判断说理题的分值在增加,由去年的两道题变成今年的三道题,由25分变成35分;决策分析题分值没有变,还是25分;会计处理题则相应地减少了一道题,同样分值也减少了10分,由50分变成40分。从总体上看,这种变化是合理的,而且将来也有保持这种变化的趋势,因为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毕竟不同于初级、中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更看重考生的综合判断分析,而不再是单纯的业务处理,因此这一点需要引起考生的注意。

从考试内容的分布上看,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部分,仍然没变,通常会有两道题,分值一般是30分,如果按照权重计分的话,这部分内容的分值约占20%。八、九两道选答题中肯定会有一道不是行政单位就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题,另外一道则往往是安排在判断说理题中,因为决策分析涉及到计算,通常是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的较多,而涉及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则概率很小,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这部分内容,考生就可以按照这两个题型去复习准备。

(二)做充分的准备,不做不备之战

虽然考试为开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带够资料进考场就一定可以考得比较理想。如果对题型,内容不十分熟悉,在短短的210分钟内将8道题全部从所带的资料中查找到答案并且抄写上去,恐怕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

参加考试的考生大部分都是实务经验比较丰富,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单凭实务经验就可以取得理想成绩。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是个全面的考试,考试内容会涉及到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法规等各个方面,每个人在实务中可能只负责一个领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考前看书做准备还是十分必要的。

考试虽然要求有一定的技巧,但是准备的充分还是决定大部分的。考生可能因为年龄以及工作的牵扯,很难将考试像中学生那样充分地准备,记忆力也远远不如他们好了,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阻碍考生取得理想成绩,因为这个考试本身并不考那些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更注重的是综合分析和判断说理能力。

在准备过程中,严格按照大纲的内容来看书,指定的资料至少要看熟,在考试过程中就可以做到有些题不需要翻阅资料,这样为那些自己还不是很熟悉的内容留出了时间余地。

(三)充分认识考试的意义,正确对待

初级会计考试答案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学生主导;课程教学

《经济法》是我院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和本科经管类院校不同,该课还是初级会计考试的必考科目,是一门专门学科。概念、术语乃至原理都带有强烈的专业色彩。

一、在高职教学中,课程教学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

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要懂经济。笔者一直担任经济法教学工作,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创

新,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在经济法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在分析这些不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浅薄的教学经验,提出改进高职经济法教学尤其是会计专业经济法教学方法的建议。

在高职教育中,一般来说,课堂教学仍然是现阶段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阐述自己所认同的经济法学精神而非“填鸭式”教学方式。经济法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在教学上应该着重在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增加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激发学生的课堂创造力,使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性、思考性和启发性,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

二、案例导向效果最为直接

新内容初始可采用以案例教学为导向,以多媒体课件建设为支撑,侧重于现代教学方式的新方法。比如,在讲解“个人所得税”这个内容,导入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的案例,就对学生理解居民纳税义务人还是非居民纳税义务人非常有帮助。以案例为载体,培养的是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讨论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学生带入知识点学习,而不是直接生硬地告诉结论或答案,所以,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注意做总结和点评,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争议较多的点做深化讲解。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选取有代表性的、说服力强的案例,以案例为载体,教师通过案例可以实现让学生接受知识点教学的目的,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并能应用于实际中生活。

三、现代教学基本以多媒体为载体,实现现代教学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有机结合

在教室布局上面也要打破传统的“排排坐”,让学生在限定条件下自由分组,围坐一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学生便于接受。这样的课堂布局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案例讨论,进行头脑风暴。教师在学生讨论的间隙可以适当地到学生当中去倾听,甚至参与他们的讨论,拉近师生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形成更为良好的互动。

在这种讨论学习中,个人经验起了重要作用。为此,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经历及生活情绪带来课堂中,从自己的个性特征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特点,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宝山.经济法基本理论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方春子.对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

初级会计考试答案范文4

1教学内容多且难度大

目前,“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点相对孤立,内容详尽琐碎,注重介绍理论方面的条款,内容设计也相对枯燥。这就要求授课对象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而高职学生多喜欢形象、具体思维,在学习财务会计课程之前缺少会计行业实践认知,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不熟悉,很难掌握好财务会计知识。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金融资产和减值准备等,对学生来说就是天方夜谭。

2知识更新快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正处于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的阶段,是变革时期,修改很频繁。2014年上半年刚讲过利润变和长期股权投资,结果2014年7月份这两项准则就变动了,这些实际的变革都要求“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体现了知识更新的特点。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我国理论教学是文字性的,看着课本和文字来练习业务的处理,而实践教学也好,实际工作也好,每笔业务都没有文字,都是看着原始凭证对业务进行会计处理,而如何看懂原始凭证,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学会。

4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大多学校财务会计的教学一般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并认真记笔记,然后课下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已学知识。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

5能力考核上的不足

大多数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教学采用传统的书面闭卷考试方法,考试内容也是理论知识及会计的账务处理。大多数学生平时不学习,到考试前两周,通宵达旦地复习书中的知识,翻着上课的笔记。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二改革内容

(1)立足高职教育的特点,正确定位“财务会计”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2)转变教学理念,进行开放式教学,定期把学生带到校外实训基地,如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由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师傅进行现场教学。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在会计教育中的应用。(3)为了锻炼学生的思考表达及创新能力,将财务会计课程按工作技能要求,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目的性强地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课堂随身携带笔记本,每一个知识点开始前,教师会提问,让学生先想出自己所知道的与该知识点有关的实际案例,然后教师再列举情景,教师不再板书。因为教师板书学生只听的话,印象不深刻,所以教师讲,让学生自己写下来,这样学生可以边写边消化、边理解。有些知识点教师认为学生预习能看懂的,教师让学生自愿上来讲,然后教师补充说明。课内实训中,教师会在课堂中留有时间让他们练习,然后让他们上讲台说答案并讲出原因,教师再纠正补充。(4)把教学内容中的难点、不常见的业务从必修课中剔除,转变为选修课。由于该门课程是初级会计师考试必考科目之一,为了响应“岗、证、课、赛融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备课时还要参考初级会计实务考证大纲的要求。(5)教材与岗位、业务一体化。(6)教学方法、手段多元化。采用比较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知识串联法、教学岗位化流程化等方法;建立企业仿真模拟实训室,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场所一体化。(7)加强实践教学,深度校介企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争取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并且实训环节要组团队、分岗位进行。(8)改变考核方式,以考核理论为主变考核职业能力为主。(9)全方位提升教师能够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三改革目标

本文以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出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市场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考核方式,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校介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介企合作,形成校介企3方共同育人这种新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形成“岗、证、课、赛融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既满足学生的就业要求,又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持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所需的大批量会计专业人才,还可以为学校知名度的远播和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四可行性分析

(1)国务院、国家教育部及学校未来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对教学改革的支持。(2)项目组成员、教学团队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项目组成员中有2名副教授,6名硕士,已经完成多项省、厅级教研、科研课题,发表多篇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已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并积极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师敬业负责,在研究能力、时间上以及实施上能够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开展。(3)12年以来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逐渐总结出了适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4)理实一体化教材开始出现。(5)多年的教学使课题组成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项目的研究奠定了基础。(6)从2007年开始,我们重点加强了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建立了ERP和会计分岗实验室,为本项目提供了实验条件。(7)有校企合作的基础,能够实现“行业与专业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

五实施方案

初级会计考试答案范文5

关键词:会计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方向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中职学校快速发展,很多地方中职招生规模已占初中升学的50%左右。中职会计专业因其投入较低和社会认知度较高而受到各中职学校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2/3 左右的中职学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由于会计专业是传统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了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产生,为研究解决此问题,我们进行了相关调研工作。

一、对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去向与会计岗位设置的调研分析

为了解决教学与就业的矛盾,需要从市场的调查中寻找答案。我们组织了产教融合课题组的成员以及会计教研组教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 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调查:

(一)对实习生、毕业生的回访和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个比较详尽的调查表寄给实习生及毕业生 ,要求他们如实填写并寄回。同时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回访,主要是以从事的行业来划分,在每个行业都选择部分毕业生来进行回访。

(二)对企业的走访调查,我们走访了普宁仙宜岱股份公司、立丰药业有限公司等本地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专家、企业财务负责人、会计人员召开座谈会,了解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岗位能力要求以及会计岗位需求的最新变化,同时请企业里的财务人员填写调查表,调查人员带回调查表进行分析统计。

(三)走访兄弟院校调查会计专业办学现状,我们走访广东信宜职业技术学校等广东省内的11所中职学校。通过比较,将别人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利用。此次调查中,我们共收回调查表350份。收回的答卷涉及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金融业等行业。现将主要调查数据及分项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调查显示:占45%毕业生在工业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占25%毕业生在企业里从事其他与会计相近的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毕业后大部分到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从事会计或与会计相近的工作。43.7%的单位对会计人员要求专科文凭 , 24.3%的单位对会计人员要求本科文凭, 25.4%的单位对会计人员要求中专文凭。这说明很多企业对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还是有很大需求的,特别是一些小企业更喜欢招聘有技能的中职会计学生。

“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的调查表显示:设置了会计核算和出纳岗位的企业最多, 分别占了84.3%和 89.1%,其次是办税员占68.3%。而在进一步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 具体分工中往往实行兼职的形式,特别是会计与文员同人的形式非常普遍。可见在企业是非常需要那些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人才。

二、“1+5”岗位导向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根据调研分析,确定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初步形成中职会计专业“1+5”递进式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递进式指的是将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5”中的 “1”指会计基本技能,“5”指5个技能方向:会计电算化、税务、财务管理、会计文员、出纳。我们在2014级会计专业进行了试行。

(一)划分培养阶段

第一学年,2014级会计专业新生共572人,将其随机分成10班,每个班57人左右,他们学习相同的课程。该阶段学生应该掌握会计通用知识、具备职业通用能力,包括:具有财经法规知识和会计职业道德、具备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操作技能,主干课程确定为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初级会计电算化、税收基础、统计基础和会计基本技能课程。

第二学年,根据自身职业规划需要,采取岗位方向教学,将教学分出纳技能方向、财经文员方向、会计电算化方向、税务方向、财务管理方向,设置对应的课程,我们将2014级会计专业学生分为5个方向。分班过程如下:

1.学生填报志愿,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后,由各班班主任对分方向教学进行宣传并指导学生选报志愿,每个学生报第一、第二2个志愿。

2.考核考试,我们根据5个方向需要掌握的技能特点设置了不同的考核方案,学生根据自己填报志愿参加考核。

3.确定每个方向人数班级,根据学生填报志愿以及考核情况初步确定每个方向人数,最终基本技能方向2个班共135人、财经文员方向2个班共129人、会计电算化方向3个班共194人、纳税申报方向1个班62人、财务管理方向1个班52人。

(二)课程设置

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方面都体现了岗位方向特色。

第一学年培养目标:会计职业通用能力、能对小型企业进行账务处理:课程设置:《基础会计》《财经法规》《税收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市场营销》《办公软件》《经济法基础》《统计原理》《初会计电算化》。

(三)课程设置的特征

1.能力培养方面的递进式方向。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时,充分考虑到能力递进,第一学年,以会计通用能力培养为主,与此相适应,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处理小型企业的会计核算。第二学年,采取岗位方向能力培养的措施,一部分同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管理方向,侧重于培养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分析能力;另一部分同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实操方向,强化不同会计岗位的实操能力。

2.课程设置与会计岗位能力对接。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依据,重新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方面体现了岗位导向递进培养的要求。统一课程标准、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坚持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前提,注重实操课程的开发、加大实操教学的课时比例。这种课程体系的重构,旨在使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岗位技能,并且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不同会计岗位的能力需求。

3.注重W生的岗位技能的培养。出纳技能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出纳与收银技能;财经文员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办公写作能力以及简单账务处理能力,是一个基础性的复合岗位;会计电算化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电脑等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账务处理和分析的能力,税务方向注重培养学生对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理解、计算、分析、运用的能力;财务管理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管理和分析的能力,对财务数据的具有一定敏感性、会对企业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意见。

三、岗位导向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势

(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岗位导向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描绘了清晰的蓝图,明确了学习目标,每个学期都有具体奋斗的方向,而且呈现阶梯递进特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给学生注入强大的学习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普遍反映2014级会计专业学生有目标、更自信,因此也更爱学校和班级,学生巩固率也上升了2%。

(二)让每个学生都有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促进公平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不同的层面。如果学校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却采取相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岗位导向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受到公平的教育、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发挥其潜能、发挥其特长;使每个学生都有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培养的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2017年全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严峻,特别是会计专业很多学生高不成低不就,造成普通会计人员过剩,而有两类会计人才却紧缺:一类是懂电脑、会操作、会分析的财务管理型会计人才;一类是操作熟练、技术精湛的基础型会计人才。由于我们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的人才有特色、有专长, 我校2014级会计专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专业对口率92.1%,同比增长8%,同时用人单位对我校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满意度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初级会计考试答案范文6

关键词:人本化;课程体系;评价机制

结合课题其他成员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外模式,结合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成功之处,将差异化理论灌输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各构成要素,构建较为适用的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本化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线、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技能大赛和文明风采大赛等为契机,以政府满意、学校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为准则,遵循高职教育规律,适应高职教育发展、改革趋势,充分体现专业定位,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保障的人本化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尊重教育规律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认知及成长规律、符合会计专业特色教育,为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应有的思想保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较为人本化的指导思想。具体包括: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人才培养指导思想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只有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会计专业及学校的长足发展。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市场需求各具特色,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恰当的市场细分,找准自身的定位,采取差异化的培养策略。

(二)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

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为目标。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在对其培养的过程中不同一概而论,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在培养过程中加以系统化的引导教育,才能求得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学生职业的延展性发展。

(三)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主线

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现行市场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兼具良好的基础素养及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所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成人、成才兼顾的原则,通过开设综合化课程、实施职业引导、成立多样化社团、开设各类比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

二、确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借鉴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的成功之处,以及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适当地运用差异化理论,确立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分阶段地分流出技能生、个性特长生等细分类型,以适应具体的目标市场定位,在低端领域需求内寻求可延展性的发展。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专业技能特长生为主,兼顾个性特长生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

(一)专业特长生的培养目标

专业技能特长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对这类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沿着专业梯度发展规律而定,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其培养目标为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基础知识、掌握专业核心技能,具备一定的写作、计算机操作等基础操作,具备高尚职业道德修养和情操等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个性特长生的培养目标

个性特长生展的职业规划要根据特长不同而设,辅助学生走个性发展路线,其培养目标为具备一定的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塑造扎实的个性特长功底,并兼备写作、计算机操作等基础素质,具备高尚情操和职业道德的高素质特长型人才。

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无论是专业特长生还是个性特长生均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目标包括素质、理论和技能、证书四个方面。具体为:以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健康的身心素质为基本素质目标;以掌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初级会计核算理论,特别是企业会计具体准则理论知识,以及综合理论知识为理论目标;以综合专业操作技能、计算机操作与维护技能、电算化操作技能、写作技能、社交技能等各种技能为技能目标;按照课程设置中的证书计划获取相应证书的证书目标。

三、设置合理化的课程体系

结合国外先进培养模式,在符合高职学生个性化发展及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按照专业岗位群设置课程、制定符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教学计划,设置具有职业面向并符合市场需求的合理化课程体系。首先,要减少理论课程的比例,适当提高实训课程,在具体教学安排时,按照工学交替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化;其次,要丰富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到个性特长生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的要求,加入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如文艺、体育、音乐、写作等课程。具体要求为:

(一)课程体系设置要实现与工作岗位的对接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主要对接的是社会基层岗位,主要有出纳、会计核算、结算等会计基层岗位以及其他文员、业务员、坐席等社会基层岗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重新整合,应以提升技能为核心,将岗位职责中的工作任务有效转化为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即围绕岗位需求设置专业必修课程,如《出纳实务》、《基础会计》、《出纳实训课》对接出纳岗位,《成本会计》对接成本会计岗等。同时专业必修课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同时,按照工学交替方式,有效地分配理论及实训操作部分,较好地实现理实一体化。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开设特长选修课,如写作、计算机操作、音乐、绘画等课程,并将其穿插在专业课体系中。

(二)课程体系设置应注重学生职业延展性的发展

根据学生个性阶段性分流的同时,辅助他们确立职业发展路线,让学生有目标可循,并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择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求实现学生的职业延展性发展。具体操作是在课程体系中穿插职业生涯规划等必修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延展性教育。针对技能特长生展开的职业规划要沿着专业梯度发展(如图)规律而定,分别是对接前岗位(文员、业务员、仓管员等)、初级会计岗位(出纳、核算、成本会计等)、中级会计岗位(总账会计、会计师等)、高级会计岗位;针对个性特长生展开的职业规划要根据特长不同而设,辅助学生走个性发展路线。

(三)课程体系设置应以证书教育为主线

证书包括专业证书、综合素质证书、特长证书等类型。课程体系设置要以证书教育为引导,提升学生的核心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将考证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相匹配,合理地进行教学编排及课程开设。

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使学生发挥教学过程中第二主体的作用,真正实现双主教学过程。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要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传统方法,同时也要引入先进的项目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及引导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优点,根据不同的课程采取不同类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基础会计相关理论课程课采用讲授法、练习法传统方法的同时结合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启发式教学法;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逻辑思维较强的课程可综合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学工具应用于各课程教学领域,并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响、网络及实训室等硬件设施条件将抽象理论具体、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真正体现“双主体”教学模式。

五、实施综合化的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要结合市场差异化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根据目标市场细分,确认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低端个性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围绕这一目标,要构建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具体包括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法、综合化的评价内容、以及社会化的评价标准等。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为了对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地评价,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及标准要求,一改传统的双主体评价及权重分配。在原有教师、学生双主体的基础上加入行业企业、学校社团及学生会等组织,使评价主体多元化,以促进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针对专业特长生,评价主体由学生、班委、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班主任、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等组成,按照一定的权重(其中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的权重高于其他主体)将各个评价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针对个性特长生,评价主体由学生、班委、参加的社团、学生会、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班主任、特长比赛活动等组成,按照一定的权重(其中参加的社团、学生会、特长鉴定组织的权重高于其他主体)将各个评价进行整合,最终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

(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方式要体现差异化,呈现多样化现象。传统评价方式相对单一,较多依赖于考试方式。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要实施过程性评价及多样化评价方式,并将行业技能鉴定、校级技能鉴定、实训操作、答辩、口述、涉及、考察、调研、现场测试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进行多样化评价。同时还要探索更为科学、有效地评价方法。评价标准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及目标市场的实际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到被评价个体的差异化,结合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合理的多样化评价方式。

(三)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评价内容不仅要包括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职业取向,以全面提升知识、技能(或特长)、素质为目标,并体现三者的统一。考核中应增加能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体现潜在能力及特长的综合业务题或者案例分析题,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专业技能知识,做出个性化的答案,以此对其专业知识、总结运用能力、应变力进行综合考评;还应增加除考试以外的其他评价方法,在方法多样的同时体现评价内容综合化、多样化。

(四)评价标准的社会化

评价标准要能围绕目标市场的需求定位以及专业技能的要求,让行业企业介入评价,构建社会化的评价标准,让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公正,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创新人才评价模式,不能仅局限于校内评价,还要将评价推向社会,让行业企业专家介入评价。具体将学校的考核、证书考试及校企合作单位的考核相融合,将专业理论考试与专业技能鉴定相结合。还要对实习生、毕业生做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实习、工作情况,并及时做评价标准的调整,真正做到评价标准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l]白永红.中国职业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1.

[2]袁雪飞.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3(12):128-129.

[3]何丽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及实现路径[J]. 文教资料,2013(1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