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数字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媒体数字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媒体数字化

媒体数字化范文1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本次参加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以“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为主题,通过音频视频、实物展示、体验互动等多种形式,集中展现了集团公司“数字化、全媒体”发展的主要成果,同时还展出了集团公司精品出版成果和出版产业创新工程建设成果。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坚持“数字化、全媒体”的融合发展思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移动互联等新技术推进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形态多样、技术先进的现代出版产业体系。本次在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上,以主展墙大屏幕液晶屏幕的方式,重点展示了河北教育资源云平台、释美艺术――中外历代名画家艺术数字文献库、聚精采――河北特色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三大主要数字平台;还通过电脑、Pad以及手机屏幕等方式展示了阅明中文网、方圆微课网、《耳边的河北》有声产品、《万神之王》冀版网游、中金录刻笔等多款数字平台和数字产品,一方面反映出集团公司将传统出版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部分成果,另一方面还能让参观者深刻领会并体验全媒体数字出版的概念与创新。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是全国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企业集团,主要业务包括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和数字网络出版,印刷复制,发行物流,出版物资贸易和文化投资等,拥有27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员工近万人。近年来,集团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河北深化文化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转企改革和股改上市,大力实施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全面推动产业升级和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呈现强劲上扬的良好态势。2014年集团公司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达到114.71亿元、159.8亿元和10.1亿元。同年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列“世界媒体500强”第123位。

集团旗下的北洋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12月,由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控股,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南出版传媒股份公司、北京君联资本、上海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9家企业参股。按照打造“数字化、全媒体”现代出版传媒上市企业的战略规划,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20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具备完整出版业务产业链,资产80多亿元、年营业收入50多亿元、利润超过7亿元的上市主体,正积极推进上市申报等工作,争取尽快登陆A股市场。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机制、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传统出版与数字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提高了新闻出版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媒体数字化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媒体;消费者行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数字技术正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并逐渐适应、习惯、依赖数字环境下的生活。同时,人们的消费行为也正随着媒体的数字化而发生改变。

媒体数字化的含义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今天的数字化媒体是人的心智的延伸,是人的各种感官的全面延伸。

媒体、数字化、媒体数字化的含义。媒体是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所谓“数字化”,是指将文字、数值、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存储等[1]。任何形式的传媒内容转化成数字,就很容易进行重新处理和包装,以多种形式或格式传播。

媒体数字化是指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对它们进行组织、加工、存储、播放等。媒体数字化以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典型代表。

数字化媒体的特性。数字化媒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介质数字化媒体,包括软盘、硬盘、光盘、VCD、DVD以及更新的存储介质;另一类是网络数字媒体。数字化媒体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新特性,正是这些新特性,引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发生变化。

首先,数字化媒体具有流动性。数字化媒体是将信息存放在网络服务器上,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一定的方式(有线或无线),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获取。

其次,数字化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大众媒介传播方式不同,数字化媒体不是媒体向接收者传递信息的单向传播,而是二者之间的交互性传播。不仅媒体作用于用户,用户也作用于媒体,如用户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修改、重新组合等。对于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用户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选择,而对数字化信息,用户不仅可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还可改变传输内容和传输形式。用户可以检索所需要的、感兴趣的信息,或者通过反馈,发表他们的意见。由于用户参与了传播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用户的主动使用也影响了传播效果。

再次,数字化媒体具有全面性和及时性。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媒体获得信息由单一方式发展为多种渠道,使受众更为方便、全面、迅速地接触到所需要的信息,为自身消费行为服务,同时,又能将关于消费行为的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与其他受众进行交流,真正参与了信息传播的过程。

媒体数字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行为从狭义上讲仅仅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消费资料的实际消费行为,从广义上讲指消费者为索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消费者的整个消费过程可归结为AISAS,即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搜索(Search)――行动(Action)――分享(Share)。遵循这一过程,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媒体数字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消费者接触信息的主动性增强。由于数字化媒体方便、快捷的特性,使消费者拥有了更广泛的选择权去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整个消费过程中,消费者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或服务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收集。媒体的数字化,使得关于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变得全面且容易获得,消费者在各类数字化媒体中,更为积极地搜索自身所需的信息。

消费者接收信息的渠道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在数字化媒体融合的潮流中,媒体的形式变得日益多元且丰富,新媒体势力不断增长,信息的接收模式更加多样化。比如一条新闻的获得,在以往,只有通过传统媒体――报纸或电视才能获得,媒体数字化后,消费者可以从互联网、手机报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信息的获取渠道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

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更为频繁。随着媒体的数字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种信息通过媒体得到快速传播。电脑的普及,数字技术的推广,使消费者花费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消费者能够在互联网上查找到产品信息,通过购物网站直接从网上订购产品。随着网络购物的逐步成熟,产品的不断完善,消费者的网上购买行为更为频繁。

消费者向碎片化发展。碎片化趋势是消费者行为个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基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人们的生活态度、消费行为就会从大众消费中分离出来,形成无数的个性化趋势。但是人类社会是聚合的社会,因此不同的个性化态度和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又重新聚合,成为特质相同的“片”,从而形成一个个新的聚合。数字技术使碎片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喷发,而这一转变是不可逆的(比如习惯于点播、博客、网上冲浪的消费者根本不可能再忍受以前单一的、单向的、线性的信息传受方式),这也使得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消费者与企业及其他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增强。数字化媒体的迅速普及,使受众能够通过多渠道、多模式的数字化媒介获取更多的信息。数字化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互动体验,任何用户都可与企业及其他用户互动。在未来,互动式体验将跨越娱乐、信息、交易、沟通、教育等多种范畴,同时也跨越不同技术,跨越通信网络和取得内容的装置,我们所选择的数字化媒体将使消费者在多个层次上产生互动。此外,由于产品信息的及时反馈,企业在进一步实现产品优化改进的同时,也能精准地抓住消费群并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

消费者日益成为社会主体,人人都是“媒体”。媒体数字化使消费者进入全民参与的时代,主动权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上,消费者成了传播过程的中心。消费者不仅仅是受众,同样也是创造者,是参加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一个新的名词叫做Prosumer(Produce“生产”和Consumer“消费”的结合),即消费者亲自参与、分享。比如保洁公司开始让消费者提供创新的创意,意味着在未来的时代将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销合一的时代。

消费者行为变化对媒体数字化的影响

媒体数字化促成了消费者行为的改变,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又进一步刺激了消费市场,企业纷纷调整媒体策略以促进产品销售或服务,加快了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进程以及数字化新媒体的研发。从2007年到2010年,互联网呈现出一个稳步的成长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平面媒体、报纸和杂志则都有明显的下滑趋势。传统媒体为了在未来获得立足发展的空间,不得不借用数字技术,比如数字广播、电子杂志、手机报、移动电视等提高对消费者获得信息的影响,传统媒体加快了数字化发展进程,新型媒体形式不断涌现。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交互性平台,使用户重新找到了失去的个性。同时,互联网基于消费者的访问数据,总结出消费者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并及时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比如消费者钟情于某品牌,数字化媒体就会及时为消费者提供关于此品牌产品的最新信息,这也使得市场更为精准地接近受众。

媒体数字化的未来之路――媒体大融合

随着以3G网络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推广应用,现有的新闻出版发行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娱乐业、广告业等多种产业类型将会被整合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媒体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传媒业发展的方向,即实现报纸、广播、电视、杂志、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信等媒体信息跨媒共享、资源跨行配置、文化跨域交流,并且凸显以传媒为核心的关联产业涟漪式发展。在未来,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将以互联网作为传输平台,最后形成一个互为依存的关系网络。所有的媒体都将数字化,数字化媒体会形成一个分散性的消费者行为资料库,这个资料库记录着消费者在不同媒体上面的使用行为,而这些使用行为会在消费者跨媒介使用时产生关联性。媒体数字化环境下的消费者正在经历种种变化,这对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促使研究者不断探寻新的范式与方法。总之,未来是一个人与媒体、媒体与媒体大融合的数字化时代。

(本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字化进程下吉林省广告传播面临的新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9B124)

参考文献:

[1]唐毅,谭建跃.论数字化作品及相关权利[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媒体数字化范文3

中外全媒体建设发展历程

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产物。从传播形态上来定义,它是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表现传播内容,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传播手段来传播的一种新的传输形态。而随着对全媒体研究的系统和深入、全媒体建设的不断发展,业界对全媒体有了更加深刻和完整的定义。从产业结构的重组和发展的方面来看,全媒体不仅做到了将传播内容和传播载体进行整合和拓宽,更实现了传播内容、产业模式、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的有效结合。

在国外,由于经济环境、科学技术水平、媒介发展水平等皆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国外的跨媒体建设已进行得相对深入,甚至提高到产业层次。而我国的全媒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直到2006年“全媒体”这个概念才在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中出现。有了国家政策的引导,各大报业、广播业纷纷试水,建立全媒体资源整合平台、全媒体技术支持平台等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完成全媒体的科技建设,并实现由技术转型向产业转型的升级,仍然是一个重要且艰难的问题。本文将在后文中对笔者此方面的理解和设想作进一步阐释。

全媒体建设的必要性

前文中提到,在数字化背景下进行全媒体建设是势在必行的。

首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无疑让传统媒体成为大众眼中的“夕阳产业”,相对于被称作“朝阳产业”的新媒体而言,只能在夹缝间寻求生存。掌媒等各类终端媒体的出现,彻底代替了传统媒体的作用及功能,受众可以在手机上阅读报纸,可以在ipad上浏览电子杂志,也可以随时随地听荔枝FM等网络广播。这些数字化的媒体不仅可以涵盖传统媒体的内容,更具有了便携性、多媒体性以及定制性,受众可以依照自己的喜好,对接收的内容进行选择。而相对于传统的报刊而言,电子报刊的表现形式则更加多元化,它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音乐和视频的完美结合,还可以实现受众与媒体、受众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在新媒体全面来袭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只有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才能挽救传统媒体发展的颓势,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共同发展。

第二,对于受众而言,进行数字化背景下的全媒体建设是满足受众需求的需要。受众需求在媒体的进步和发展中一直占据着主导作用,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接触和使用媒体是基于一定的个人及社会需求,而正是这些需求使得受众利用媒体进行一系列的社交等媒介使用活动。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受教育水平的受众对于媒体的需求都是不尽相同的。而随着互联网的逐渐普及、4G技术的不断完善、手机功能的逐渐强大,受众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变化。首先,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已不仅仅是作为“接受者”的角色而存在,而是具有了“传播者”和“接受者”两种角色;受众不仅可以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也可以自己作为信息的者。第二,受众作为“消费者”的角色而存在,为自己接受的信息买单。第三,传统媒体进入了“老龄化”时期,使用传统媒体的受众相对于使用新媒体的受众年龄偏大,而年轻用户对于媒介信息的接受则更偏向于碎片化和定制化。为了满足更加多元化的受众需求,全媒体的建设成为必然。

新媒体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全媒体建设,对于传统媒体走出发展的冬天、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不仅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更需要我们能够转变发展思路,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从目前传统媒体发展的现状来看,要推进全媒体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只有切实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将全媒体的建设问题做到最好。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舆论引导能力相对较弱。舆论导向至关重要,一旦方向出现问题,那么所有的工作都将走上错误的道路。因此,全媒体的建设过程中绝对不能出现方向错误的问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当在传播内容上和方向上都必须做好统一,都必须要当好喉舌、守好阵地,都必须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即使不同的媒介传播的载体是不一样的,但在传播上的要求是统一的,出不得半点纰漏。除此之外,在目前的媒体竞争格局中,仅仅导向正确是明显不够的,我们还要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创新发展,提高舆论引导的水平。

二是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不足。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其运营单位和企业都收纳了很多专业人才,他们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对促进媒体的运行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还是跟不上全媒体快速发展的需要,人才缺乏仍然是制约全媒体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果全媒体建设的人才不过关,就很容易在建设过程中引发出系列难以预料的问题,拖慢全媒体建设的进程。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要想做好全媒体建设,就必须培养出这方面的人才。

三是技术改造的迫切需要和设备投入力度的不足。科学技术是促进传媒发展的关键因素。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的发展,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要想做好全媒体的建设工作,就要求迅速跟进媒体领域最新的技术,通过吸收转化,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媒体的投入一般都较高,在发展遭遇困境,广告营收有限的前提下,要持续实现高投入是非常困难的,只能通过发展技术来完成。对于传统媒体来讲,一方面要通过技术发展与新媒体的融合扩大创收渠道,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加快技术改革,缩小发展媒介的投入,压缩开支,实行预算管理。全媒体建设给科技的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而应该以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并通过科技为载体去解决问题。

关于解决全媒建设问题的建议

一是要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媒介的融合和全媒体建设。全媒体的业务运营方式和传统媒体都有所区别。由于要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内容和形式的交互融合,全媒体的业务更新频率更大,内容也更加复杂。只有通过对科学技术支持体系进行细致持续的维护、优化和升级,才能够保证全媒体运行过程的稳定性。由于全媒体的建设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很多问题的产生没有先例进行指导,不能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内容和传播方式上的结合也对科学技术的支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都需要自主研发团队能够加强对全媒体建设相关方面科学技术的不断研究,为全媒体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它不仅需要技术的改造以及充足的设备投入力度,也需要不断培养出全媒体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以他们的智慧和活力为全媒体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二是要吸引社会的资本,为全媒体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自己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相对于整个全媒体建设的伟大事业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企业和企业联合起来,并且吸引社会资本为全媒体建设提供资金,保证全媒体建设不为资金缺乏所拖累。互联网技术发展极其迅速,而互联网业务的模式层出不穷,因此,为了跟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步伐,全媒体建设的前期投资规模较大,且收益相对较慢。国内诸如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如果要靠自身的投资运作进行全媒体建设的话,不仅投入的资金相对于全媒体建设的资金而言杯水车薪,而且可能遭遇一定的投资风险。如果可以做到借助社会资源和资本市场,合作共赢,与社会资本共享全媒体建设的果实,反而可以促进全媒体建设稳定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传统媒体走出困境,也可以为社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资本。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发展,媒体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内涵。在传统媒体式微的环境下,全媒体的建设势在必行。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全媒体的建设一定会帮助我国的媒体运营走上良好的发展轨道。

媒体数字化范文4

一、皮影艺术的发展特点和风格中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

(一)皮影艺术的发展

皮影是我国民间流传较广的傀儡戏之一。俗称“灯影”,它以皮革雕刻人和物,借助灯光在屏幕上成影。中国皮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千百年来,一直是民间戏曲的艺术奇葩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皮影是起源于宋代,形成于古代中原地区。据史料记载,由于战争和迁都,很多皮影艺人向南北迁移,并在各地扎根,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三大区域流派,即中南部皮影、北方皮影、西部皮影。

(二)皮影艺术的风格特点

皮影艺术是借助灯光透过镂空的影人和道具在影布上的景象来完成表演的。其造型在皮影艺术表演中显得尤为重要。人物造型整体性强,采取抽象和写实的艺术设计手法,其造型比例上身偏长。人物的程式化造型来源于舞台剧。男性和女性形象迥然各异。为了破除皮影艺术在表演上的局限性,皮影艺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创造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有数十种流派和唱腔。签手是皮影艺术的灵魂,主要采用挑、抵、推、揉、拖、反转等技法来表现细腻的感情,给皮影以鲜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皮影艺术的意蕴、形态、色彩、光影与表演都有着独到的艺术魅力,对我国现在艺术院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如何将这种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加工,得其精蕴,如何将其推演到现代设计之中去,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数字化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一)媒体的变革

数字革命展开在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基础之上。在整体变革中,网络空间的覆盖面无限广大。过去是单向式的发送和的接收。现在因特网、电子邮件、电子信息、博客、腾讯等多种形式,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式媒体。双向交互式媒体模式应运而生。基于新的公共空间建构的数字化艺术正走向大众文化和网络化。虚拟的东西让无法在现实环境中实践的思想得以实现。

(二)数字化艺术

上世纪八十年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直接促成了数字化艺术的形成。数字化艺术泛指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技术数字化对社会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文化领域,这种影响表现为不同的文化传承、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被逐步解构和重组。传统的艺术概念受到冲击。审美观念发生改变。

数字化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且技术成分比重加大;图像演变成信息;有互动性;虚拟真实与艺术真实相互融合。数字化艺术将成为世界的主流艺术。作为未来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数字艺术形态必然在其交互性和媒体的网培性的共同作用下变得更加复杂。数字化艺术的新鲜之处在于它能够与观众互动,还具有转换性,能轻松地把不同运作方式的事物结合为一体。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完备,使得越来越多未经太多基础训练的人也可以涉及艺术创作领域。而这些正是数字化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数字化艺术真正的意义所在。

三、皮影艺术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的应用

数字化媒体艺术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并逐渐成为深受大众欢迎的文化传播和表现形式。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数字化时代为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的彼此交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数字化设计艺术得到了蓬勃发展。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文化传承的一个过程,民族性将会使其独具魅力。如果把皮影艺术运用到数字化媒体艺术中,将获得双赢效果。

(一)皮影艺术为数字化的媒体艺术提供了传统的艺术借鉴形式。

1.皮影艺术造型平面化、卡通化、抽象个性化。皮影艺术造型质朴单纯却富于表现性。整体上线条优美、有力生动,韵味十足。面部特点为,额头高、鼻梁直、小红口、长眉、细眼,手指长。人物古朴典雅,有民族气息。这种平面性可运用到数字化媒体艺术的设计中并为之确立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复杂的三维人体结构、建筑结构,可以简化处理为点线面结构,这种概括的数字化平面造型质朴率真,既承续了民族传统造型特点,也具有现代数字化媒体艺术的设计特色。

2. 皮影艺术中的色彩和图案符号,为数字化媒体艺术提供更多的创意空间。数字化媒体艺术要与众不同,可以从传统皮影艺术色彩和图案的符号化特征入手。

怎样更好地运用传统的皮影造型符号,必须经过再三的推敲和研究,从传统文化内涵出发,对所要设计的角色结构、部位等加以夸张和取舍,直到完全符合数字化媒体艺术的设计的主题与风格。皮影艺术装饰性强,不追求固有色和光源色等理性用色思维,更多的在于具有装饰意味的色彩情感表达,数字化媒体艺术可借鉴这种装饰风格强烈的色彩处理手法,技能突出其独特的主题风格,又能独辟蹊径。国外的三维油画,就采用了皮影艺术中的传统五色观的色彩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二)皮影艺术为数字化媒体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并为自身的传播和转型,奠定了基础。数字化媒体艺术已行至多元化路口。创意是艺术的源泉。创意不足和人文内涵的缺失,造成现代数字化媒体艺术无内涵、无特色。皮影艺术历经千年的传承,具有深厚的民众根基和文化内涵,能应对新媒体艺术发展所带来的强势文化,还原艺术的人文精神,为为雷同的艺术形式提供一种可行性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发扬了中国民间文化,数字化媒体艺术的发展推开一扇尘封已久的民间传统之门。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化媒体艺术为我们展示了当代艺术形形的风格样式。其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所面临的来高科技和人文的挑战,必将重新定位。皮影艺术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应用表现为造型、色彩和符号,以及传统文化理念在高科技的艺术领域里的实践,如:二维动画中的分层技术和骨架控制,都借鉴了皮影艺术的元素的运用。中国的皮影艺术博大精深,因其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而享誉世界。皮影艺术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的应用,必将给现代数字化媒体艺术带来新的启迪。

媒体数字化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艺术;数字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143-01

一、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数字化发展探析

(一)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创作数字化

影视艺术数字化在创作方面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前期准备中,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使Office Word等文本处理软件随处可见,除了提高效率、便于存储和修改外,还可实现远程传输和共享,且后期开发的Movie Magic Screenwriter专用剧本写作软件既拓展了创作剧本的方法,也显著改善了其效率和质量。影视艺术数字化在创作方面的发展其次体现在影视制作中,毕竟其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既检验准备工作是否完善,又为后续的影视处理奠定坚实基础。如真实环境与虚拟人物的融合,像《泰坦尼克号》中乘客坠海画面,就利用了虚拟人员的塑造。影视艺术数字化在创作方面的发展其次体现在影视优化处理中,即影视创作后期处理,如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既可以营造多彩的画面,也利于影视艺术文化的创新,其中二维动画适用于内容叙事,三维动画适用于动画电影和节目片头,像在《飞屋环游记》海报中应用计算机动画技术。

(二)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推广数字化

推广是影视艺术发展的必要环节,数字电视也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抗干扰强、传输量大、效率高、节目多、收视效果显著,逐渐带动受众由传统的看电视转向用电视;此外,MP4、MP5、手机电视等移动数字媒体,更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娱乐体验,如《约定》、《白骨精传奇》等影视作品在手机电视中推广效果良好。

(三)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产业数字化

首先是推动了三网融合,其次是加快了制播分离的进程,其不仅是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审美新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影视艺术数字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故影视艺术的创作门槛被打破,从而促使节目内容更为个性、自由、多元化。最后是产业盈利也渗透了数字化,如利用网络、电视、银幕、碟片等多种内容发行方式获取更高的收视率或票房,常见的有充分把握五一、暑期、十一等黄金档播放影视作品,发挥网络优势吸引观众,推行个性化的定制服务也十分常见,通过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付费用于定制所需的节目,可实现双方的双赢。

二、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艺术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一)兼顾艺术与技术的数字化影视艺术

数字技术在营造华丽精美或震撼人心影像画面的同时,也容易造成注重技术忽视内涵的现象,而由此创作的影视作品即使再美轮美奂也会显得空洞,这显然背离了影视艺术创作的根本,影视艺术数字化必然无法健康发展,故将来的数字化影视艺术应坚持艺术为本,科技为用的基本原则,可合理借鉴《疯狂的石头》、《盗梦空间》等优秀作品,做到艺术内涵浓郁,技术形式丰富,以此使影视作品更能经得住观众评判和岁月检验,从而稳健发展。

(二)兼顾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数字化影视艺术

就当下而言,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日趋深入,如何在影视艺术数字化发展中既彰显本文文化又不阻碍其向国际市场进军尤为重要,毕竟这关系到我国影视产业和文化的长足发展,但对《大长今》《功夫之王》等类似影片的全球化不敢苟同,因为其虽为中国元素题材,且在国内市场盈利,可却是外国公司制作的,故我们应着力提高影视艺术创作质量和制作水平,对本土化和国际化实施双管齐下的理性战略,而不是顾此失彼。

(三)兼顾文化建设和商业利益的数字化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数字化既是一种艺术作品,也具有商业价值,但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对受众观念、行为、习惯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故其精神意义终归是要大于物质意义的。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想推动数字化影视艺术长远发展,不仅要尊重市场规律和商业价值,更要提升作品内涵,彰显文化意义,这就要求在影视产业发展中,重塑文化内涵和商业内涵,注重引导理性的商业宣传,打造优质的影视作品,以此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此外,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还应要求影视编剧不断提高文学功底、人文素养,注重生活体验和感悟,强化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求导演基于影视艺术制作的传统规律,掌握更多、更为先进的数字技术,以此为观众呈现优质影片。此外,观众还应学会熟练操作新媒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较高的鉴赏能力,以此为推动影视艺术数字化健康发展助一臂之力。

三、结束语

不可否认,新媒体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对影视艺术的丰富创作、高效传播和增加效益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见其影响巨大而深远,但作为新鲜事物,总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适应和调整,故从影视艺术数字化发展现状着手,引导新媒体正确、健康的服务于影视艺术是我们当下急需处理的现实问题。

媒体数字化范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运营模式 澎湃新闻 今日头条

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问世的第一个新媒体成果,澎湃新闻自2014年推出以来,其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新闻客户端等多款新媒体产品共同推进,作为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样本,澎湃新闻的多媒体融合及数字化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今日头条则是完全脱胎于互联网环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新媒体产品,以移动客户端为主打产品。自2012年8月上线至2015年12月以来,今日头条已吸纳用户超过3.5亿,且在2014年6月获得1亿美元的C轮融资,并仍保持每天超过3500万的用户增长速度。这一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和数据算法来完成的新媒体项目,对媒介融合和新媒体的创新发展也具有可研究价值。

一、平台:多渠道并进与专注APP的差异

(一)多渠道并进的澎湃新闻格局

媒介渠道是新闻信息流动的通路,合理有效的媒介布局是信息有效传播的基础。①向社交媒体平台延伸已成为传统媒体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寻求生存渠道必不可少的转型方式之一。具备多元化传播渠道的澎湃新闻,不仅注重多平台内容传播,也重视不同平台间的关联性。基于网络端与移动端的使用差异,其界面设计和部分细节功能上也有所差异,而且相较于网站或WAP网页版的运作,澎湃新闻更重视对移动客户端的推广,例如其网站首页右侧顶端吸引用户的位置展示对移动端的推广信息,首页右侧则放置了微信二维码提醒用户扫码下载客户端。这种推广趋势意在表明,移动客户端在未来将会成为澎湃新闻的主要推广平台,也是其未来应对移动互联网发展进行多媒体转型的主要渠道。但重视推广移动客户端的同时,与同类新闻客户端相似,澎湃新闻也在客户端的文章结尾处提供了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分享按钮,以期以此形成信息的多平台、多层次传播。

尽管如此,澎湃新闻以移动客户端为主要新媒介传播平台的渠道战略趋势仍较为明确,例如在其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每条博文中,都附有下载移动客户端的超链接,其官方微信账号的菜单栏设置有“下载APP”的按钮,且每篇推送文章结尾处也都提示读者通过“阅读原文”下载移动客户端。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澎湃新闻的官方微信之外,其运营团队还推出了包括“市政厅”等与其新闻客户端的子栏目同名的微信公众号,并分属给各自的内容团队运营,从而形成多平台紧密联系又各有专攻的渠道运作结构。

(二)以客户端为主的今日头条数据挖掘者

今日头条平台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以自己的客户端为连接点,链接各大新闻门户网站的热门新闻,使其以新闻聚合工具的身份出现在媒介市场和公众视野。根据其对自身“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而非新闻客户端的定位,今日头条得以运营、推广和盈利的基础是技术。如何实现网络媒体资源的再利用和再传播是今日头条的关注焦点。作为新闻聚合类应用,今日头条的算法模式与美国Prismatic公司有相似之处,即“收集网上资源并排序,这种排序建立在文本分析、用户喜好、社交网络普及和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②这与其公司属性有关:虽然今日头条是新闻类产品,但其公司六成员工为技术开发人员,使该产品可以根据算法技术对用户偏好进行较为精准的分析与判断,并通过智能推荐方式,根据用户对推送设置的偏好,向用户实时推送信息。

同时,作为一款社交媒体,今日头条并不局限于重点打造的客户端平台,与澎湃新闻的多媒体关联运作方式相似,今日头条的客户端也通过分享功能将其与自身的微信、微博等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联,为用户收藏、分享或转发新闻资讯提供可能。这一方面使用户成为今日头条资讯的二次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用户自发传播的方式,今日头条也通过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再次推广了自己的移动客户端。

二、内容:侧重时政与海量信息的差异

(一)专注时政与思想的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的定位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互联网平台”,以此定位为基础,“内容原创”成为澎湃新闻致力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也是其重点打造的核心竞争力。凭借上海报业集团的新闻品牌和公信力优势,澎湃新闻采集并汇聚大量原创报道,突出内容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澎湃新闻的采编队伍依托其传统媒体――《东方早报》,在内容采编观念上与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相契合,使其能够利用并强化基于纸媒基础发展起来的深度报道特长,将内容集中在“时事、财经、思想、生活”四个方面,以时政新闻报道为主。同时,澎湃新闻并不拘泥于单一的新闻报道角度,而是多视角、多方面地报道同类新闻。

此外,澎湃新闻还推出“问吧”栏目,以此来汇集互联网的海量、碎片化的优秀原创内容,从而实现内容生产的规模化。这种富有针对性的内容生产方式,加之其传统纸媒的内容生产基础,使其在新媒体产品的界面设计上也继承了传统纸质媒体的特点:简洁、干净。以其移动客户端为例,首页为重大时政或财经事件的图片新闻,每则新闻的布局为上图下文,且文字不超过两行,一目了然。界面左侧的下拉菜单为不同栏目的菜单栏,右侧的下拉菜单则是为用户提供了可定制的新闻选择项目,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设置该移动客户端界面,但并不会对该客户端界面的基本布局和设计做出较大改观。

上一篇云计算技术

下一篇混凝土浇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