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1
八十年代以来,**省农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以全国1/25的耕地,为全国提供1/10的商品粮,1/5的专储粮和1/2的玉米出口量,粮食生产10年跨跃了3个台阶。**省的农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其决定因素是坚持不懈地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动力,大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的科技进步。
一、切实加强基础建设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基础建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农技推广组织机构,形成以省为主渠道,以市为重点,以乡为骨干,以村为基础,以民间科技组织为补充的农技推广网络和以农业站、畜牧站、园艺特产站、农机站、林业站、经营站、水利站等为主体的横向网络的门类广、功能全、多层次、多成分的上下贯通、纵横交错、左右联系的农技推广组织体系,全省已拥有县级推广站64个,实现了县县有站;乡级站919个,占全部乡镇的99.5%。二是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搞好农业成果推广的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促进科技成果向规模化、产业化方面发展。例如,为了转化肉食鸡高产综合配套技术这项科技成果,在养鸡的重点乡成立了科技服务公司,对养鸡行业进行全过程服务,做到“七统一到户“,即统一贷款到户、统一送雏到户、统一送料到户、统一培训到户、统一防疫到户、统一回收到户、统一结算到户。三是抓科技情报信息系统建设、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召开成果转化交流会、大力宣传科技成果等四个方面疏通信息渠道,把科技信息尽快送到农民那里。四是从3个渠道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结合。其一以农业科技人员为核心建立农业专业研究会和农民技术协会;其二采取“四包一挂“的形式,即包技术、包产量、包效益、包赔尝实行责权利挂钩;其三以省内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骨干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到农村去搞技术讲座,现场传播技术知识。
二、积极抓好典型示范,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在农业科技示范工作中,重点抓“三区”建设:
一是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93年,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在东部山区、西部农牧区、中部产粮区和城市郊区以乡、镇为单位建立了11个有代表性的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完善组织机构,实事求是地制定切实可行的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与之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积极组织对园区的科技培训,大力转化推广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强化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使之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效果非常明显。几年来,11个园区共转化推广了67项科技成果,培训农民71500人次。二是到目前为止,重点建设了1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这些星火技术密集区已成为科技成果推广的基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作为全国最大产粮县之一的梨树县,自建立星火技术密集区以来,连续几年实施了以转化推广玉米丰产、耐密型玉米高产、工业应用的良种玉米栽培、米麦间作及长白杂交瘦肉型新猪种、四良四改、塑料棚舍北方全年养猪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星火计划项目,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三是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全省建立了15个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区。在示范区的总体布局上,确定了四大生态区、7种区域类型模式和18个技术体系与技术经济体系,经过4年精心培育,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示范区内农民纯收入比辐射圈内的农民同期年平均增长60%;示范区内粮食每年每公顷增长1749公斤,比全省同期每公顷增产1050公斤,提高了60%以上。
三、精心进行技术组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综合效益技术组装重点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围绕粮食(玉米、水稻、大豆)、畜牧(牛、猪)、水产(中小水面)、优势特产资源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进行攻关,使其形成规模效益的项目,并与全省大农业工程配套,与国家计划项目配套。例如,在农作物新品种方面,围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优势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些关键技术(如耕作方法、病虫害防治)开展系列攻关,取得像玉米早熟丰产综合技术、玉米抗旱保苗技术、玉米大面积机械化综合高产技术、赤眼蜂、黑光灯防治玉米暝、水稻大棚盘育、水稻育苗床土调酸综合技术、盐碱地种稻技术和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初步建立起了与生产条件相适应的耕作栽培及病虫害防治的配套技术。二是合理组装,全力组织推广。把各单项技术组装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加以大力推广。从1990年开始,把65项组装配套技术列入省重点科技推广计划,选择基地为推广计划项目承担单位,计划采取滚动式,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和补充。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良种普及率达到97%,推广面积超过7万公顷的农作物新品种近20个。盐碱地种稻以稻治涝、以稻治碱和旱改水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全省水田面积迅速扩大,由20万公顷增加到66万公顷,增产稻谷45亿公斤。创造出“**大米“名牌产品,不仅解决了本省人民吃细粮的问题,还内销到关内各省。
四、经常开展农技培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受体和载体农技培训,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加强农技培训中心建设,全省已建立省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市级农业技术培训中心1个,县级培训中心29个。这些培训中心已成为培训农民学习农业科技和文化知识的大学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通过农技培训中心培训的农村干部和群众达360多万人(次)。二是开展科普之春、科技之夏、科技之秋和科技大王师团活动,分别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把科技致富能手(大王)组织起来,组成科技致富大王讲师团到各地进行科技致富宣传,使农民在亲身体验、现身说法中受到教育。三是推广绿色证书制度。全省已有6335人获得了“绿色证书“,有6万人取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这些农民已经成为全省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技术、培育和选用良种、防治病虫害及技术咨询的带头人,相当一部分绿色证书获得者被聘为科技副乡长。四是实行农民职业规范化教育。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学校、实行(3+1)体制的普通中学和各类技术培训中心为阵地,对农民进行较系统的培训,使农民职业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五是结合实施星火计划培训人才。优先考虑星火计划的实施,按计划要求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先后围绕玉米、人参等十大星火系列开发计划编写了10部教材,制作了10部配套录象带。
五、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行政支撑的力度
5.1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意识为了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所作为,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努力强化决策系统的科技总识。一是成立了**省科技与经济结合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市(州)领导班子科技进步工作的考核制度。三是积极选派科技副职。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经济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农业科技成果是凝结着人类劳动的一种智力产物,它是基于农业科技而进行研究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一定价值的产品;故基于产品角度,结合社会属性可把农业科技成果分为以下3类:公共产品类、私人产品类、混合产品类。之所以从社会属性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分类,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便于区别分析和探讨各类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各自运动规律,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基于此,以下着重从经济学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如何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进行探讨。
2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性分析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供需方面的分析
2.1.1 公共产品类
2.1.1.1关于需求的分析 知识形态为这一科技成果的主要存在形式,故无法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直接应用;因此引致需求为其主要的需求表现形式,通常是由开发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际需求所引致的,利用研究成果进行技术开发或进行后续的研究工作,这是最终需求方所要做的,但成果产生方不会把成果以等价形式转给最终需求方,最终需求方可以采取多种渠道把所需要的信息向政府部门进行传递,通过政府再把这些需求信息传递给各个研究机构,最后由研究机构据此来进行生产或向最终需求方提高此类成果。
2.1.1.2关于供给的分析 作为政府部门,必须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公共经济学界的共同认可,作为最终需求人——政府,在把公共类农业科技成果向研究机构进行提供过程中,还承担起委托人的身份;而公共科研部门在把政府的委托接受过来以后,就在事实上成为供给人,基于政府下拨的科研经费来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再把其研究成果以论文等形式进行公开发表。由此可见,公共产品类农业科技成果,在其转化及供给方面在多数情况下会出现市场失灵,即无法完全靠市场途径来实现其供需平衡,在多数情况下必须依靠非市场途径来加以实现。
2.1.2 私人产品类
2.1.2.1若独占许 可为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方式时,如图1所示。
由于所购买成果的使用权均为买方所独占,成果供给方若要实现其价值,只能通过1次转让,且也仅有1次固定的供给量,因而其供给曲线表现为与纵轴平行的直线,E点为供给与需求的交点。在1次交易中成果攻击方可从中获得全部回报,由于供需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因而把供需平衡实现起来。
2.1.2.2若普通许可为科技成果的市场交易方式如图2所示,成果攻击方所获得的价值补偿,可通过多次转让来进行累计而实现,从理论上讲,若具有足够大的市场需求,则可进行多次转让,而且随着增加的转让次数,相应地也增加了供给量,致使出现越来越低的转让收入,因而其供给曲线表现为与横轴平行的一组直线S1、S2、S3、……、Sn,此外点E1、E2、E3、……、En为其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所成的多个均衡点。
2.1.3 混合产品类
竞争性及排他性,这是这类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特点,有关私人产品的供需行为与本类产品基本相同,但本类产品具有正外部效益特征,因而具有其特殊的供需均衡过程,具体如图3所示。
在上图中,S为混合产品总供给曲线,D1为混合产品私人需求曲线,D2为混合产品总需求曲线。
2.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外部经济效益方面的分析
与普通商品相比,农业科技成果在使用价值方面,除了具有共性以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能够为消费者的直接需求进行满足,并把正常的经济效应发挥在其转化应用过程中,这就是农业科技成果与普通商品所共同拥有的共性。此外,在转化应用过程中,农业科技成果一系列强大的效应,诸如增值效应、正向溢出效应、渗透效应以及其他社会效应等,而且伴随着不断扩大的成果应用范围,其外部效应也日趋明显。
3 关于促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高思考
对于公共产品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因其外部效应很强,故在成果供给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市场失灵,实现这类农业科技的转化要通过非市场途径,但由于部分农业科技成果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在其转化过程中同样有效率的追求,因而其转化或多或少也受到市场的影响,所以加快这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为加强探索有关市场与非市场的结合。混合产品类农业科研成果兼具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社会属性,故应把政府的推动行为与市场主体的能动选择结合起来,以此来促进本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
4 结语
总之,农业科技成果与其他普通商品相比,在很多方面既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在生产过程中,加强从经济学这角度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进行研究,并确实采用有效措施来促使农业科技转化效率的提高,对于促使我国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春梅.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中的政府支持与公共服务职能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05).
[2] 戴文标.公共经济学导论[J].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1).
[3] 王生林,等.构建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02).
[4] 康涛,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11(03)。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问题,影响因素
科学技术代表第一生产力,经过长时间实践证明,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要想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必须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才鞥你够实现向现代农业转变,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年我国大约只有40%的农业科技成果进行了转化,只占美国转化率的一半,英国、法国等国家平均也有60%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了及时的转化,所以,需要对转化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行仔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推进资本化的进程。
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实现资本化的现状
农业科技成果的资本化的含义是:将农业科技成果作为经济资本,然后投放到农民或者企业手中,统一经营农业科技成果和其他资本,并承担共同的风险,享有共同的利润,形成经济一体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具备两种属性,第一:从技术层面而言,它将作为知识形态的成果转化为了实际生产力,属于技术范畴,第二:从经济层面而言,它是成果拥有者为了取得更大经济效益的一种投资,其中还包含了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其他资本。
随着我国逐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农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科技成果的资本化逐渐得到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初级阶段:在该阶段内,各个科室着手开发农业科技成果;第二阶段:由各个院系、研究所共同创办科技企业;第三阶段:经过院内统一,和外部共同兴办科技企业。
在我国政策的良好引导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资本化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地区发展不均衡,在经济发达的区域,其资本化的程度就越好,相反,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其资本化程度就偏低;另外,不同农业生产单位的发展状况也不同。现代农业企业一般拥有较大的规模和资金数量,所以需要使用较多的科技成果,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农户并没有投入加多的科技成果。上述两个问题都导致了成果资本化的进程缓慢。
二、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成果资本化存在的问题
其一,缺乏典型个例。在我国,缺乏典型的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的例子,有些企业有隐藏的资本化形式,但是没有做出评估,同样也没有完成资本的注册,只是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将技术作为基础进行分红,大部分的科技成果遗留在档案室内,一小部分的成果通过样品、专利、论文等其他形式被搁置,不具备农业生产的性质,很难形成生产力,无法对农业现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
其二,资本化环境的不完善。目前,我国许多科研单位只注重自身科研成果的研究,农民只注重庄稼的耕种,二者并没有实现合作经营,科技成果没有发挥其纽带作用,一方面:科研院有用许多科研成果,但是都留在档案室内没有得到利用,另一方面,农民企业的拥有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没有合适的渠道搜寻新的科技成果。另外,科技中介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没有将科技成果进行整理,然后向农业企业进行推荐。有些评估业务人员的素质较低,操作过程不符合规范,导致评估结果不公正,缺乏实际的意义,加上政策的不完善,在新闻媒体上,农业科技成本资本化这个专业名词出现率较低,相关部门没有完善其操作规程,导致缺乏资本化的大环境。
其三,成果投资意识的缺乏。近年来,农业科学的研究成果产生的前提仅仅是研究人员对利益以及前途的渴望。而对于成果的资本化以及成果的后期利用,他们并不关心,这就直接导致了科研人员对成果资本化的认识不够。虽然部分科研人员对成果资本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其具体的过程,如手续的办理、成果入股等依然较陌生,甚至有些农业类企业员工以及农民根本没有科技成果入股这一概念。
(二)成果资本化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其一,经验缺乏,阻碍管理有效性。当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了资本化,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对相关人员提出了挑战。就目前絮叨的问题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效益方面。科技成果必然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但该项目带来的提升程度无从得知。目前研究缺乏相关案例的分析,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上无法获取准确信息,因此相关人员无从知晓效益范围与程度。
2、亏损问题。科研人员并没有在经济上有所投入,如果科研项目出现差错或其效益无法与投入成正比,那么这部分损失应该以怎样的比例来分担?目前科研人员只是单纯的技术入股,如果项目失败,也只会撤销这项科研项目,农业人员承担的损失较大。
3、实际操作。技术投入仅仅是理论层面,设备如何操作、技术如何运用都是农业人员尚未涉及到的专业性较强知识。因此,若科研人员没有时间或资金投入人力来展开现场指导,那么所谓的科研也只能够流于形式。在没有相关经验与技术能力的情况下,农业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受到的阻力较大。
其二,农业企业不愿意对成果进行投资,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它能为企业创造多少经济利益以及价值贬值后比例的计算问题等不确定性让农业企业不愿意将其入股,宁愿花大量的资金去购买。所以,需要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进行公平的评估,从而提高评估的准确性,放宽政策,制定完善的处理规则解决成果贬值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玉兰,王秀果.农业科技成果资本化的风险识别与防范[J].农业科技管理,2009,(03).
[2]杨曙辉、宋天庆.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8,(06).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涉及科研、教学、生产和涉农企业的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协同的一项系统工程,工作环节多,受制因素多,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多样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从河南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实践来看,不论在体制机制、政策扶持,还是环境建设上,都存在不少问题,如成果转化不及时、不充分、成效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衔接还不够紧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需求错位的问题在部分单位仍然存在,导致一部分科研成果不完善、不成熟、不配套、不实用,甚至不可行,转化价值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科研立项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与现实科技需求的错位,如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是配套集成和熟化的产业化技术,但在立项环节,项目过于散、杂、乱,单项技术多,难以按照产业发展需求实现技术的有机衔接和配套集成。在科技评价机制方面,在注重成果和论文的导向下,科研人员“重研究,轻转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对创新成果的评价“重专家评价,轻生产检验”,一些成果创新性差、成熟度低,甚至不具有转化的价值;还有些成果仅在部分区域进行了初步示范,成果的稳定性、适应性和大规模、大范围应用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检验。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还不够优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尤其是对公益性成果尚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宽松的转化环境。一是从事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在政府资金支持、利益回报等方面与科技成果持有者的期望有一定差距,全社会还没形成尊重创新、重视转化的良好氛围,成果研制者本身对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不少成果被束之高阁;二是在项目周期设置方面,转化项目支持周期仅有2年,难以满足农业成果转化的实际需要,考核难度也大;三是科技型企业仅仅热衷于能够带来显著经济回报的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对公益性项目转化的积极性不高。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还不够活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灵活,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机制不健全,在成果研制方与农民之间科技成果信息分布极不对称;二是成果的交易评价机制不完善,部分成果不能得到公正、合理的评价和交易,向中介组织和科技企业等转化主体的转让渠道受阻;三是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主要是成果研发主体、转化推广主体、使用受益主体在利益分配上经常产生矛盾,协作多赢的格局尚未形成;四是成果的转化推广协作机制不健全,成果转化的成败、规模大小关键取决于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的覆盖面,如何保证成果在广大适宜区都能转化推广应用,在转化推广机制上还需要探索;五是转化风险化解机制缺乏,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尚没有形成成果转化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还不够足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还不够,一是科技需求拉动力不足。一方面,受当前农业经营体制制约,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对科技需求欲望不强,并且农户科技需求分散,成果转化推广的周期长、成本高、难度大;另一方面,当前河南农区青壮年知识型农民多进入非农领域,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持续下将,农业呈现兼业化趋势,导致农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动力不足。二是成果转化的主动力不强。受政策引导,成果创新者和科技工作者在缺少必要的资金支持、利益诱导和政策扶持下,从事成果转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三是成果转化的助动力有限。虽然涉农部门在有关农业项目投入中都把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但只是推动了所需成果技术的定向、定位转化应用,对这些成果向其适宜区的大规模转化的引导推动作用有限。四是推动力不足。河南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包括国家、省、市三级项目)仅有5000万元,每年能够支持的项目百十项左右,不到应支持成果的5%,不到申报支持的20%,与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差距很大。
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思考
1完善支撑政策一是要出台政策,鼓励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组织专业队伍转化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按科技成果性质进行分类转化。对物化能力强的成果,财政、金融、税收、工商等部门应给予政策支持,鼓励科技人员创建公司或与企业联合进行市场化转化;对难以形成商品的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等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给予稳定支持。二是要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结合,在农业科研立项时,要征求产业部门和农村基层单位的意见,把解决农业生产问题作为重要指标来考量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工作业绩,通过创新管理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三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引导,制定优惠政策,使中介组织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农民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体,要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使其主动接纳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要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的农村服务机制,形成遍布全国、覆盖农村各行各业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四是设立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及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农村科技培训专项经费,根据科技经费的不同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并根据各省对国家农业贡献大小分配经费。
2优化转化环境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制度。从科研立项、过程管理、成果鉴定、成果评审、成果奖励、职称评定等各个环节引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素,把农业科技成果是否转化作为评价农业科技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和必备条件。二是营造和谐有序、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创造一个既有利于依靠科技推动农业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宽松环境。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拥有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农业企业,开办中介服务组织,领办农村科技专业组织,向农民提供技术、农资、营销、培训等多种服务;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技术协会,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多样化的合格主体。三是培育农业科技成果的供求环境。要改变目前农业科研与成果转化环节分离、目标不衔接的状况,农业科研工作必须以成果能够实现转化应用为最终目标,对应用性技术成果的奖励应以转化成效为主要标准;通过土地流转和合作组织建设,把分散的科技需求集合成统一的规模化需求,并通过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把潜在技术需求转变为有效技术需求,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拉动力。四是营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舆论环境,加大对现有技术成果的宣传和示范,实现技术需求和技术供给的有效对接,快速实现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5
【摘要】
农业科技档案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对提高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为农业服务已经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新课题。但是由于农业科研管理需要毕竟长的周期才能看到效益,所以影响了农业科研档案的利用。所以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提出相关措施。
【关键词】
农业科研档案;收集;现代化;成果转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农业的科技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展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开发、实验、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品的活动。”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跟不上发展的节奏,所以如果开发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新课题和根本任务
一、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
为了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我们需要做出有效的农业档案的收集工作,遵循科技档案形成和科技指导工作的的客观规律
(一)强化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意识
农业科技档案记载着各种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成果和经验。这些档案对农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为生产跟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可靠的数据。所以我们要对所收集到的信息有“建档”的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在科技干部中宣传科技档案建立和交流的重要性,顺利推进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
(二)制定科学的档案归档范围
与其他科技研究工作不同的是,农业研究大部分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所以农业研究数据的内容和分类比较复杂,数据采集量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的难度。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农业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让科技人员清楚自己的工作范围。通过确定收集资料的种类、形式、内容等来增强对档案形成过程的掌控,保证资料来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才完善科技档案的收藏。
(三)及时的对档案进行归档
科研工作的内在竞争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将在科研工作中一部分科研资料当作个人资源而不及时归档,影响了科技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并且农业科研周期普遍较长,农业科技信息处理后得到的结果需要时间验证,这无疑延长了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归档的时间。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制定合理的收集时间,定期收集农业科技资料归档,如每次收集的时间间隔太长,将导致档案更新速度过慢,使最新农业科技信息难以共享。时间间隔太短又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对农业科技档案数量的增补不显著。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合理的时长定时到各科室收集应归档的材料,督促有关人员及时补办缺少和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填补信息空白处。
二、当前对农业科技档案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档案的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档案信息服务多为坐等上门,等有人来查阅的时候才提供档案,没人用的时候就放在库房,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有些科技档案信息属于保密范围并有查阅的权限,但是由于一些管理人员处于自身的情况,将未解密的档案提供给不具备查阅权限的人查看。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的情况。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的手段和方法落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编写,信息采集还是多为手工进行。档案的研究工作进行的比较少,特别是对已经鉴定过了科技成果档案,并没有及时的跟进信息采集。这样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利用。
(三)科技档案成功转化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农业科技档案部门“重保管”“轻利用”的特点仍然存在,认为档案机构只是像图书馆一样的做好资料的保管就算完成任务了,并没有认识到档案利用的重要性。这样使档案馆的哪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了一些可有可无的事。这是对科技资源巨大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机构工作的被动型较强,档案管理与科研机构以及使用者缺乏联系,一些有价值的档案无法进入到农业科技档案部门,所以不能很好的包装档案的完整性。
(四)相关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价值没有足够认识
由于一些单位的领导对档案缺乏重视,主要是由一些学历相对较低,年龄相对较大的成员来安排工作。但是现在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已经比以前高了很多,要求对农业科技档案人员对农业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英语、管理学等等都要有一定的涉猎。另外由于对档案工作不重视,经费不足等客观原因。也导致了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机会接受培训,思想观念老化,知识结构无法跟上。这样也严重的影响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
三、对于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的建议
(一)加强规范化管理,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奠定基础
农业科技档案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实现的,档案的质量对开发和利用影响非常大。档案部门要保证其完整性,所以要建立健全的管理规范,要将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等程序分到应有的人去管理。科技档案工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列入研究课题、科研计划等工作中去。科研单位应该将所有的材料进行归档,材料收集整理后交给有关职能部门统一管理,以保障档案的完整、系统和有效利用。与此同时,科研单位也要对归档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作为以后晋升、授奖等荣誉的重要考核条件。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档案的质量,为开发利用打好基础。目前,园艺档案室保存的农业科技、文书、财会、声像、书稿等各种门类档案达5000余卷。2000年以来,各类档案的归档率达98%以上,档案的齐全完整达到99%以上。同时,中心还系统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报刊、图书和农业资料。
(二)利用农业科技档案,必须注重实效
首先要明确服务的方向,端正服务的态度。在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农业科技档案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式。主动了解农业科技生产与管理工作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其次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我国颁布了《档案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日益发展,农业科研工作出现了课题写作的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因此,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公开与保密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要保护国家利用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的成果推广、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我所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品种34个,其中国家审(鉴定)4个;出版专著8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312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一千多万多亩,创社会效益3亿多元。
例如:本地区某农户承包100亩耕地,在选择施肥方案时,得知我们有土壤肥力档案和土壤测速仪器,在我们的指导下,利用土壤肥力档案和土壤测速仪器,确定了施肥方案,每亩节约化肥投资20元,而且创造了单产550公斤的好成绩。
(三)充分利用档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科研单位普遍是重科研,轻推广。一项研究工作一旦结束,档案就放到档案柜,无人问津,很少有人去研究这项成果如何去利用,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永久的积压,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的转化率仅仅只是20%30%。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贡献率达到50%以致更高,首先要积极应到科技成果研制者转变观念,更加重视成果的转化,坚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坚持科研源于生产,成果服务生产,发展依赖生产,科研要以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要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组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交流,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借阅、复制、科技咨询等等服务,加强科技档案的成果转化,将其充分利用。我所每年推广柑橘、猕猴桃等果树优质新品种10万亩,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湖南省园艺研究所建立了科技企业―湖南格瑞园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二级资质,先后承建绿化工程200余处,总面积达68万平方米,工程交验合格率达100%。
(四)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促进档案开发
信息化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工作更应该如此,加快采用信息技术,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同时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不但要保证科技档案所有者的权益,而且也是为了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部门应该注意科技档案信息必须经过加工之后才能放到网上交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把有关单位、人员联合起来形成网络,增加信息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不断拓展档案工作服务对象,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加快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目前我所档案网站上载开放档案目录10多万条,档案网站保持了较高的点击率。
(五)培养优质的管理队伍,强化管理人员建设
通过讲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在档案管理上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档案连着你、我、他的主人翁意识教育活动。在加强《档案法》宣传教育的同时,重视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每年坚持对专兼职档案员进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各农业单位的办公室作为档案工作管理部门,带头认真学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管理知识,虚心吸取其他单位经验,全力支持、配合专职档案员抓好档案工作,很好的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的科技化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推广自主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热点。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档案科技的成果转化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相关的制度不够健全,与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联系等等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利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农业科技档案部分只有加强相关法规与制度的建立,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广泛的将信息化与数字化应用在档案管理的技术之中、增加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工作的密切配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提高农业档案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张伟.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生产中的作用[J].吉林农业,2011(2):1
[2]许正春.新时期强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05(6):7778
[3]王涛.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思考[J]山西档案,2010(1)
农业科技成果论文范文6
参考文献是说我们在论文撰写的过程当中引用和借鉴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引用的地方要做标注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的编著,然后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分析。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文瑞.基层农技推广中的语言沟通技巧[J].安徽农学通讯,2007(13):179.
[2]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1996(2):54.
[3]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谢春香.试论农机推广中与农民的有效沟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6(2):4-5.
[5]李亚男.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6]陆迁,王秀娟.加强农技推广的双向沟通[J].农村经济,2001(3):38-39.
[7]何蒲明.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竹理,2005(5):89-91.
[8]曾研.社工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1-3.
[9]吴易雄,晏红安.平江县创农技推广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9-08-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乔方彬,张林秀,胡瑞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9(03):13-16.
[2]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3]陈秀兰,何勇,曾维忠.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的意愿研究——基于四川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02):263-268.
[4]田桂山,张正河,程景民.中外农技推广人员业绩评价比较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3(07):35-37.
[5]王移收.试论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思维定势的改变[J].湖北农业科学,2005(06):13-14,+26.
[6]熊明华.我国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04(07):70-72.
[7]孟成民,魏旭娇,陈然,等.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11.
[8]王慧军.依靠管理创新深化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J].农业科技管理,2001(03):41-45.
[9]林清山.加强福建省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28-30.
[10]姚文山,张劲松,庄文才.广东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5(06):104-107.
[11]吕珂,徐世艳,侯倩倩,等.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7(06):94-96.
[12]王春霞,贠谦吉.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377,+385.
[13]唐文金,周红兵.农技推广队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103-105.
[14]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若干热点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03):90-93.
[15]陈伟民,汤红东,陈金凤,等.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287-288.
[16]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04(01):23-28.
[17]李立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把握的重点[J].农村工作通讯,2007(11):12-13.
[18]王法坤.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6):51.
[19]熊尚鹏,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5(06):51-54.
[20]郭予光,杨家荣.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业推广工作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9):122-123,+1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宋彬彬,贾天慧.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罗斯.浅谈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J].四川农业科技,2008,(01).
[3]童泽平,鞠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02).
[4]蒋和平,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2,(09).
[5]吕剑红,等.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