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评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舌尖上的中国评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舌尖上的中国评论范文1

有网友评论说,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它里面包含着浓厚的美食文化和艺术,以及浓郁的中国乡土人文风情。“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鱼儿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的白花花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声声脆响……这些生动的场景,让每个人都激动得落泪”。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性,而且还通过美食这个窗口,让观众们更多地看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并让许多人从文化和艺术中品味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美食。“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还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有观众这样评论说。“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

饮食是流动中国的主要文化记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受捧和流行则是国人乡愁的集体共鸣。尤其是文人,在舞文弄墨时的追忆和乡愁向来有谈吃的传统,即使他们小的时候吃的食物看起来稀松平常,长大了也总是难以忘怀,难以忘掉那些曾经愉悦过味蕾的美味。比如作家汪曾琪,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一生情系美食,被誉为作家中的“美食家”。汪老先生喜欢美食,不仅仅在于吃,更在于他能够亲主庖厨,做得一手好菜,甚至,还将各种各样的美味作为文化和艺术来欣赏。因此,汪老先生的儿女们常常说自己的父亲有“三杂”:吃杂食,看杂书,写杂文。所以,汪老吃“杂食”的习惯也影响了他一生的写作,他不仅写出了几十篇谈饮食的美文,且文章博识通达,情味浓郁,而且还以“杂食”作比,阐述自己对某一时期文化现状的看法。

在文化与艺术中品味美食,是作家兼美食家汪曾祺一生的喜好,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同样将中华饮食文化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演绎。比如汪曾祺在接待来访友人时,大都喜欢品尝他亲自下厨烹制的美食。一次台湾女作家陈怡真到北京拜访汪老,指名要他做家常菜,汪老自不推辞,做出了几种他最拿手的的菜肴。时值春天,北京的小水萝卜恰好上市,极其鲜嫩,汪老兴之所至,还做了一道烧小萝卜,陈怡真吃后,赞不绝口,称汪老做的菜肴饱含文化与艺术的气息,让她吃到了地道的中国传统美食。更有趣者,华裔美籍作家聂华苓到北京来,中国作协委托汪曾祺在其家中宴请聂华苓,汪老特地做了一道最拿手的“煮干丝”,并在淮阳菜“大煮干丝”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这道菜吃得聂华苓一派盎然,最后竟连碗里的汤汁都喝得干干净净。

舌尖上的中国评论范文2

由京剧与美食为创意的“舌尖上的京剧”系列漫画,将传统的京剧与美食巧妙地“混搭”在一起,引得网友们惊呼“京剧原来也可以这么萌”。作者胖不墩儿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表示,“自己起先是画着玩儿的,没想到这么多人喜欢”。

作为食物的京剧人物

80后自由漫画作者胖不墩儿自称不合格的吃货,偏爱面食,但是她在漫画中透露出的与“食物”相关的丰富的联想,却显示了一个吃货所应具备的资格。

“舌尖上的京剧”漫画系列中每幅作品都有一个主题故事。黑脸包公是芝麻元宵;醉酒的贵妃顶着大饮酒;白娘子、许仙和小青分别变身白小方、许紫薯、青小团,对应的美食则是奶油蛋糕、紫薯团以及青团子;因为盔头的绒球像山楂,穆桂英躲在了山楂篮子里,而长须老将黄忠则变身玉米棒子……加上配文很多都是搞笑段子,萌版的人物造型加上食物,让网友们个个大呼“可爱”。

半年前,胖不墩儿画了一幅《穆珂寨》孟良和焦赞被火烧的卡通漫画,有网友调侃地评论这两个人物形象有点“烤串儿”的味道。于是,“胖不墩儿”将京剧和美食结合起来,“舌尖上的京剧”由此诞生。

大乱炖的京剧故事

作为京剧爱好者,胖不墩儿自称票友,一直爱听戏,也希望对普及京剧艺术尽一点力量。她从去年就开始画系列漫画《说段京剧你听吗》,用的是轻松的漫画方式来戏说京剧的剧情。随后画下了“舌尖上的京剧”,始终以京剧造型和故事为基础蓝本。

“我打小看京剧,这组漫画里,都是根据人物扮相的颜色和造型来投定相似的食物”,胖不墩儿说起戏来也头头是道,其中,有一幅漫画是诸葛亮招呼周瑜等东吴将士进火锅,这出戏讲的是《群英会》,暗指火锅中的各色食物群英荟萃。“孙刘合作,诸葛亮作为外援到东吴,但是周瑜妒忌诸葛亮,二人斗智斗勇。个人感情上我比较偏向诸葛亮,所以当食物时,诸葛亮就占一回主导地位,让周瑜先进碗”。

舌尖上的中国评论范文3

波拉.彼薇在外滩美术馆的个展,其实可以算得上她代表作品的一次集体呈现。展出的作品包括了三组超大型装置作品、一幅大尺寸室外绘画,及一系列照片、珍珠画及灯光装置。通过它们,艺术家以崭新、具批判性的观点反思当下的世界周遭。波拉.彼薇的作品并不直接影射某种社会或政治态度,其批判的力量来自一个恒久的探索:图像如何拥有它的颠覆力量,将我们称为真实的种种--社会、性别、文化身份--转化成一个再现的疏离空间。因此,艺术家没有假装要再现或评论这个世界,她真正的希望是颠覆世界,创造种种反常的情境,从而催生出更具批判性的日常表达,构成更强烈、更富创造力的视野。她的作品巧妙地吸引着来自西方或亚洲任何文化背景的眼睛,对我们描绘当代世界时怀着的所有虚伪的“真理”提出质问。

以“分享,但不公平”作为展览的主题,艺术家意在创造一种模棱两可的事物状态,不仅仅有震撼的形态和色彩、光线的构成,同样也似乎缺失了象征性的指涉、隐喻等等。由此构成了当代社会的现实表征,共性与个性的凸显、平衡乃至是失衡,其实是一种存在感的迸发,波拉.彼薇采用图像的力量,臆造了一个幻想、启发了更广的思维与理解。

1打圈便成艺术

展厅入口有一面白墙挡住去路,只有左右两侧的狭小入口可以进入。但其实这是艺术家的特别要求,她不希望观众一眼就看到作品。白墙后面,24张白色、黑色和棕色的人造熊皮地毯在一个特别设计的倒U形结构中,观众可以选择躺在椅子上,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圈。

2三联画

这也是她2012年的新作品。被摄对象是许多缎带,由装置继而产生摄影作品。波拉将无数缎带垂直悬挂,一条紧压着另一条,这像是种孩童时代的孤独的游戏,给自己设定一个游戏规则,小心翼翼地按照规则去堆砌,期待会出现一个壮观的场面。

3无题(花瓶)

这是盏由上百个不同颜色、尺寸、形状的玻璃花瓶构成的吊灯。

4疯狂的球

由近百个瑞士知名家具品牌Vitra设计的椅子模型组成的吊灯。这些迷你椅子被固定在金属的球形骨架上,紧密地包裹住骨架中心的光源,使得作品在墙面投下奇特阴影,让观众在欣赏Vitra的经典设计时,同时得到立体和平面的视觉体验。

事件薄

甄子丹视《敢死队2》为浮云

据香港媒体报道,甄子丹辞演《敢死队2》,原因是对其中的角色不来电。甄子丹认为,拍戏要投入很大精力,因此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诗电影”热潮

“中国诗电影”计划于7月8日启动。在这个诗歌被遗忘的时代,“诗电影”计划致力于将诗歌影像化,唤起社会对诗歌的关注,重创诗意盎然的年代。

16只蒙古狼加盟《狼图腾》

根据姜戎畅销小说《狼图腾》改编的同名电影近日开机。法国电影导演让·雅克·阿诺为此片准备了7年时间,16只经过专业训练的蒙古狼将参与拍摄。

鲁迅文学奖陷“抄袭门”

《收获》杂志执行总编程永新爆料引发了鲁迅文学奖抄袭事件的风暴。而身陷“抄袭门”的原文作者谭旭东则辩称“只要注明出处就可以合理引用”。

#穆桂英挂帅# 姚晨被批“没有代表作”

电视剧《穆桂英挂帅》已于7月1 0日首播。原本被认为是“穆桂英”最佳人选的姚晨,却拒绝了出演,制片人俞胜利对此狠批姚晨:“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女星,居然连部由她主演的代表作都没有,很遗憾。”

#老友记# 经典美剧正版引入内地

经久不衰的经典美剧《老友记》,其正版正式引入中国。此外,《绝望的主妇》、《实习医生格蕾》、《犯罪心理》、《广告狂人》等大批海外版权经典热剧也将陆续上线。

舌尖上的中国评论范文4

爱好:比笑点 职责:给笑话排队

快快把你搜集的笑话拿来排排队!笑话一经采用,即寄样刊和稿酬哦!

笑话请寄:530023 广西南宁市建政路37号 《创新作文》编辑部 哈哈店长(收)

“歪果仁”是“外国人”的一种幽默的谐音说法。在网络论坛上,有人提出:“‘歪果仁’看《舌尖上的中国》会有什么反应?”果然天下“吃货”一般“萌”,快来看看中国美食是怎样诱惑“歪果仁”的吧!

@杨豆瓣:我的表姐在美国住寄宿家庭,刚去的时候觉得美国东西吃不惯,就自己在厨房做了一顿饭。当时寄宿家庭一家子都在,表姐就招呼他们一起吃。他们吃过一顿饭之后跟表姐说:“我们房租给你减半,你每星期给我们做两顿饭,行吗?”

@怎么样:我留学的时候,有次在宿舍烧了一锅糖醋排骨,为了散味就把房门打开了。结果五分钟后认识了全楼的邻居,他们连汁水都没剩!

@呜哈哈:姐姐给她的英国室友做了一盘炝拌土豆丝,她室友感动哭了,说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土豆!

@贝爷:网上,有人评论《舌尖上的中国》为“dislike”(不喜欢),原因竟是――“吃不到”。

@仙人掌棉花球:我们的英语外教每天风雨无阻地早起就是为了去校门外的早餐摊吃油条,人家论根买,他论筐!

@猜风筝:我公司的一个大哥,在德国留学归来,在那里自学了一手好菜。据他讲,德国的猪蹄没人买,五毛钱一个,他没钱的时候就常常炖猪蹄,其他国家的学生表示侧目。后来他们寻味而来,长期蹭饭,再后来,德国的“熊”孩子凑钱帮他去买菜,一到饭点儿就来扒窗户。

@噢耶:每次院里聚会,我做的菜总能“秒杀”全院人,他们都表示院里有中国人真幸福。还有一次,我在韩国朋友家吃火锅,提供了两包火锅底料,韩国朋友一家吃得碗底朝天!

舌尖上的中国评论范文5

为什么在我们的媒体中这样的错误层出不穷?“凭心而论”何时休?

还是先来看看以下误用例子:

1.凭心而论,这则导语写得不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2年第7期第79页)

2.而涉及到《法海你不懂爱》这首歌曲,作为作者或演唱者本人,凭心而论,未必有拿佛教信仰予以调侃……(《中国广播网》2013年2月4日)

3.凭心而论,朝鲜有权和平利用太空,是国际公认的,但作为联合国会员国应遵守安理会有关决议。(《大公报》1月29日)

4.凭心而论,林书豪本赛季的表现还算不错,虽然不如上赛季那么疯狂,但火箭的球迷应该再耐心一点,再给林书豪一些时间,毕竟这支火箭还没有完全磨合成型!(《中国日报》2013年1月19日)

5.凭心而论,和自己比,海南发展不慢。(《海南日报》2012年12月27日)

6.凭心而论,《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央视推出的一档专题片,还是颇有文化内蕴、历史传承与民俗风情的,凸显了一种可贵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是对悠久的中华饮食文化的一次认真梳理和深入思考。(《新民晚报》2012年11月6日)

……

这些误用的例子公然出现在我们的核心期刊或省级以上报纸中,可见,“谬种”流传之广,错误之严重。查《现代汉语》(第5版)(商务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南京大学出版社)、《简明成语辨析词典》(中华书局)等词典中均无“凭心而论”一词,在以上的例子中都无一例外地表示了“平心静气地评论”之义。可见是“平心而论”的误用。

为什么出现了这种错误?细细想来,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同音惹祸。“平”“凭”二字属于同音字,许多“马大哈”们,就把“平”误写成“凭”。其实不管什么版本的字典、词典中都没有“凭心而论”的词汇。我们可以据“义”定“形”。平心:心情平和,不动感情;论:评论。用“平心”修饰“论”,意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弻始变旧说,为宋学之萌芽。”)

舌尖上的中国评论范文6

从2012年底席卷全国的“你幸福吗”到帮助文氏四兄弟寻找走失母亲的“寻人启事”。我们看到央视逐渐的对节目进行全新的改版,改版后的《新闻联播》更大程度上贴近新闻报道的规律,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民生问题上,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至少,从今往后,老百姓能从央视上能获取更多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能听到更多有别于往日的声音。

在我国,央视作为最具权威性的媒体,对信息设置上带有明显的官方色彩。这样做,虽然可以强化政府对普通民众舆论的影响力,但是长此以往,反而会让央视所制作节目的表现形式陷于僵化,对民众会失去持续的吸引力本文由收集整理,最终只会影响央视的长远发展。因此,央视决定对节目设置进行改版,不仅能为央视注入新的发展活力,也能把更为丰富多彩的信息呈现给每个观众。其次由于大量新兴媒体的兴起,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对仍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报道特性,就必须让自己提供的信息更客观、更理性、更贴近民众。因此,《新闻联播》此次改版是面对时代的发展潮流,及时而且准备的战略选择。

通过连续一个星期对改版后《新闻联播》的关注,可以从具体文本上看到改版后的《新闻联播》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首先改版后方式更加注重了人性化,国内社会新闻占据了大部分时段,“姜汤姐、豆饼哥”这些生活在百姓身边的平凡人,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同时也将视角更多的放在加强突发性新闻的深度报道上,加大社会民生新闻节目的比例。外报也发出对此次《新闻联播》改版的声音:聚焦“草根”“接地气”为寻人鼓掌。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声音也看出了改版后的《新闻联播》带给受众和媒介的希望。其次,在报道方式上采用了新闻评论员机制,增加现场连线和引入评论员的形式。2013年1月23日晚,首次在节目中增加了直播连线评论员的环节。央视评论员杨禹就近期社会集中关注的“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进行了直播评论,认为刹住浪费之风,关键从三“公”入手:公款、公务人员和公众。这是央视《新闻联播》开播35年来首次引入评论员。随后,央视通过官方微博指出,“新闻联播:直播评论员点评将常态化”。杨禹第二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中,就农民工欠薪事件作出评论。谈到此次央视《新闻联播》增设连线形式的看法,各大媒体相继推出评论版块这一现象,杨禹认为,“进入微博时代以来,传统媒体,无论报纸还是电视、广播,主要就是拼两个‘场’:现场和立场。微博虽然能反映新闻现场,但只是碎片化的拼接,还是需要职业记者和传统媒体的介入,来展现更完整的现场,和现场背后更深层的关联。微博上的立场和态度很庞杂,这就更需要传统媒体拿出自己的‘立场’。在看到杨禹所说的传统媒体在力拼的两个“场”即现场和立场的问题上,使我联想到之前热议的以微薄为代表的新媒体逐渐在受众心中树立其威信,而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传统新闻报道模式的媒体则受关注度下降的问题。新媒体固然有其在市场立足的独特优势存在,但是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的媒介也在不断的适应这社会和受众的变化而进行自我改进。央视此次增设的评论员连线形式则很好的体现了立场与现场恰当结合。这样的现场连线可以增加节目的互动性和真实感,这样通过评论员的形式也明确的传达了一种态度、一个明确的立场。我很赞同杨禹在采访中对《新闻联播》的定位,他提到《新闻联播》既是中国电视新闻的一个风向标,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的一个风向标。联播中出现的这些变化,不见得是电视新闻界最新鲜的,但当这些内容进入《新闻联播》,还是会引起全社会较大关注。杨禹在自己的微博中做过一个比喻:“你不能用足球场上的前锋标准来要求联播,前锋可以浪费机会、跑错位置,它不能。它是足球场上的中后卫,需庄重徐行,用大局观来策动进攻。”

《新闻联播》作为一档新闻类节目,在其发展的30多年中,每晚7点准时与受众见面的形式使其更像是一个符号,有着他固有的新闻定律和播报模式,一时间很难被打破。此次的改版,公众看到了他改变刻板的印象,既看到了执政党和政府的相关新闻,也看到了百姓期待看到的和自己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新闻。我们所期待的是在《新闻联播》中看到我们生活中的影子,故事有悲有喜,越是真实、来自生活的新闻素材,越能体现人性的共鸣,新闻也就能体现其生命力,这也是此次《新闻联播》改版后我们所看到的。实质上,央视的许多尝试性的改变,也在呼应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百姓诉求,在节目中报道农民工“讨薪日记”、连载报道曹家巷拆迁的经过等等都在回归平民的视角报道新闻。作为社会公众,在传播学的视角下看《新闻联播》的改版,也能从中看到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子,改版后的内容更加接地气,更加贴近百姓的生活,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中所强调的新闻报道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必须服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如果传播的内容、传递的信息背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结果则是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会受到观众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