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学专业范文1
针对目前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从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运用、学生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思路,并从“教”和“学”两方面提出了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课程教学;建筑力学;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07;TU3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4803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所研究的问题都是工程中最基本的力学问题,如房屋结构中的梁、柱等构件的受力,以及在荷载作用下构件的承载能力及变形等。此类问题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在专业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相关力学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建筑设计。
一、学习建筑力学的必要性
建筑力学是专门为建筑学及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涵盖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教材一般都将这三部分内容加以删减、精简、浓缩和改写,以掌握概念为基础,以强化力学基本原理在结构中的实际应用为重点,围绕数值分析、计算组织教学。
学习建筑力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基本力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建筑结构、构件的传力途径,以及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力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而且能够应用相关原理和方法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从建筑学专业的自身特点出发,建筑力学教学内容为后续的建筑结构选型作了准备和铺垫,使复杂的力学原理和工程问题变得简单,可以
用浅显的、容易懂的经验和常识进行阐述和解释。
二、教学现状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最早接触工程知识和工程结构概念的一门课程,学生通过力学课程的学习后,才可能往工程方向发展,因此,建筑力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能力、学科素养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建筑力学教学现状及问题:首先,教材选择较为局限,大多数教材都以三大力学部分内容为主,理论性强,知识点多,课时不够内容取舍难;教材内容与
实际工程存在一定差距,
结合工程实践的例子少,教与学脱节。其次,建筑力学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学生对建筑的认识及相关专业术语还不甚了解, 导致上课没兴趣,缺乏学习动力。最后,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有诸多计算问题,如微积分应用等,这对部分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有难度;课时量的压缩使课程学习进度加快,学生在课外需花大量时间加以巩固。
为此,探讨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如何学习建筑力学十分必要。
三、如何学习建筑力学
(一)调整教学内容
新疆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选用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力学》(周国瑾等编著)作为教材,该教材融同济大学建筑、城规等专业多年教学改革实践,将传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内容加以综合、归类编写而成。教材内容以掌握概念为基础,突出了建筑物设计、施工安全方面的考虑,如雨篷、塔吊、烟囱等的受力分析,强化力学在结构中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的展开以解析分析和计算为手段,从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出发,对建筑力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将建筑力学教学重心转移到为后续建筑结构选型和相关建筑模型制作作准备和铺垫[1]。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实际工程与理论知识的对应关系,确定建筑力学的理论教学重点内容。考虑建筑力学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行为,重新确定建筑力学理论的知识学习领域,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划分,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和合理性。课程内容调整思路如下:(1)在绪论部分介绍与建筑结构有关的术语及荷载的传递等,强化结构计算,特别是支座、杆件的简化,
使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初对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明确学习任务和目的,以及与工程实际构件计算的关系,正确认识课程重要性。(2)将空间力系的计算与平面力系结合,作为平面力系的延伸,不单独讲解,并将物体的重心相关内容合并到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进行学习。(3)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压缩定理和公理的推导
课时,增加受力图分析和相关计算课学时,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4)将结构力学中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放入静力学部分约束与约束反力的计算中,通过了解静定结构的组成规则,理解约束的种类和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学习计算约束反力,便于分析结构支座平衡问题,从而可对实际工程中常见的静定结构支座反力计算和杆系结构体系的计算讲解更为深入和透彻。(5)静定结构的内力分析由单跨到多跨,再到刚架,逐层深入,由易到难。把梁的变形和静定结构的位移计算放在一起,可以将挠曲线方程计算位移和用图乘法计算结构的位移联系在一起,前后衔接,精简内容。
(二)改变教学方法
要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调动学习激情,教学方法很重要。教学方法的改变,能够直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头脑风暴法,模块化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施工现场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等[2-3]。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翻阅与教材有关的书籍,搜集相关资料,制作与教材知识有关的教学道具,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在课堂讲授中,如何引出要讲解的知识点,如何与前面所学内容相关联,
让学生掌握什么,如何
应用。这都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多种教学方法并用能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力学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4]。如讲空间一力对坐标轴之矩时,用开窗户或开门来举例,就能很好地说明力矩的计算。对于平面图形的几何特性中惯性矩的讲解,可以结合实际工程中柱的截面惯性矩,对于矩形截面,对x轴和y轴的惯性矩分别为Ix和Iy,让学生判断对于矩形柱截面,在柱网中如何摆放柱子,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轴的截面惯性矩的认识,并用惯性矩的概念去解释一些结构构件受力问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基本理论和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建筑力学中的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杆件的轴向拉伸和压缩时,内力分布及单元体的受力比较抽象,通过
动画演示,抽象的内容简单化,针对性和趣味性更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
(三)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筑力学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必要建筑力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具备处理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以后的工作中,作为一名建筑师,要有力学的概念,能在建筑方案设计时处理基本的构件受力问题,避免给后续的结构设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对学生而言,有的概念较抽象,要调动学生对实物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比如力偶矩的概念,让学生联想手持方向盘的感觉,以此解释、分析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力偶矩概念的理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一些公式和基本定律的推导要注意讲解分析思路,提出其内在规律。各章节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梳理,并展开横向、纵向比较,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达到正确应用公式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知识体系更系统化。
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启发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
创新能力。比如讲完拉压杆的轴力和轴力图后,让学生思考在相同受力条件下,杆件截面在有缺口和无缺口两种情况下的破坏情况,从而引出应力概念,启发学生思考。
四、结语
建筑力学是建筑学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但教学的预期目的和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一致的。在“教”和“学”两个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找到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力学课程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真正掌握力学知识,为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国瑾,施美丽,张景良.建筑力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1.
[2] 严晓新.建筑力学教学新思路[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28(1): 175-177.
[3] 王智超.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山西建筑,2010,36(35): 204-205.
[4] 王凤波,曹朝雷,胡颖.建筑力学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J].山西建筑, 2011,37(36): 226-227.
Building mechanics course teaching of architecture specialty
HAN Fengxia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Xinjiang University, Urumchi 830047, P. R. China)
Abstract:
建筑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9-0153-02
一、概述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包括商业、文化、科教、卫生、交通等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持续高涨,建筑设计市场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综合专业能力要求不断提升,需要大量熟悉设计流程、设计规范、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能够快速上手的毕业生资源。这种人才需求模式,在提出对学生实际工程经验的要求的同时,也提出了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中专业实践部分的要求,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实践性工程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但是在许多高校的建筑学教育中,却存在着对专业的实践性特点重视不够的问题,导致学生在学校并没有掌握与未来实际工作密切联系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毕业后不能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增强高校建筑学教育中的实践环节的教学,成为满足建筑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
通过分析建筑学教学现状,探索建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形成学校建筑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建筑学教学中变更教学体制、更新教学观念、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素质,以保证教学内容满足建筑设计市场对建筑学毕业生需求,是建筑学专业立足于未来教育市场竞争的前提条件。
二、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
1. 建筑学专业现有培养目标的误区
建筑学的特点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厚基础、宽口径、善创新、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筑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的学生也普遍被要求具有较高的个人艺术修养、丰富的人文知识、熟练的创作基本功,大多数学生也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都开始崇拜“建筑大师”梦想成为“大师”,充满激情地投入方案创作。学生以为,建筑设计是能够实现自己设计梦想的理想职业,忽略了建筑的构筑是需要花费巨大财力、物力才能完成的事实;建筑设计不是满足个人的设计理想,是为了满足多数或特定人群的使用要求;建筑学专业培养的不是艺术家,而是设计工作者,是为业主提供设计方案的服务者。
2. 现有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通过近几年来学生就业后的信息反馈,现在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不太满意,多数从事方案设计的学生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快速进入状态,对设计工作的流程不够熟悉,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进行施工图绘制的学生对国家的相关规范了解较少,不能够独立完成施工图的绘制。反馈信息说明了建筑院系在教学模式上和用人市场脱节。市场需要的是拿来即用型的建筑学毕业生,而学校在实际教育中对学生的实际工程的应对能力却不够重视,在高年级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虽为真题真做,但是面对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追求时过于理想化,真题设计大有纸上谈兵之势,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性、实践性、严谨性,使学生对建筑实务的过程缺乏了解。在教学模式上的脱节,造成了建筑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设计任务时的孤芳自赏和无视社会需求而进行设计的现实。当浪漫而空洞的学院派理想面对经济利益冲击下的现实时,大量的建筑学毕业生会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3. 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建筑学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就需要学院教育在教学环节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动手、多试验、多制作的三多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科研素质,增加实际工程中的应对能力。这种教学环境需要建筑系院要完备声、光、材料、物理、力学实验室;需要模型、计算机、基础教学、古建筑制作实验室。但是,在各高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老八校的建筑系院外,只有少数的高校具备这种教学环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实施“图、模、机”的创作思维培养手段。
三、建筑学专业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我国当代建筑行业快速、高效发展的态势,决定了我国建筑教育与研究体系应植根于为市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服务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之上,这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来完成。建筑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反应了两种内在要求,一是需要在建筑学专业的教学中加大建筑工程实例部分的讲解,二是工程实例的讲解需要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据此,在建筑学专业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1. 培养开业建筑师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欧美建筑教育均经历了职业型培养模式阶段,与之对应的是工作室教育体系,主要按学生毕业后参加的设计实践进行职业训练,其后如北美建筑教育发展的选择型教育模式或学术型教育模式,也是职业型培养模式的发展或补充。世界各国院校十分重视实践性环节培养,各国做法不一,基本上结合本国情况,由教师或委托建筑师指导,在建筑师事务所里通过工作实习了解实际工程的全过程、专业之间的配合情况、施工图的绘制、方案报批及建筑师应有的组织和协调的能力。
在我国目前建筑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可以通过特定的课程设置,将对这些重大问题的关注贯彻到建筑设计教学的过程中,以此作为新的突破口,为设计课题的深入研究与类型拓展提供现实的社会研究素材。既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志向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其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设计实践能力有所进步;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2. 计划型教学变为市场型教学
现有的“计划型”教学模式,大到整个专业的教学计划,小到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应该列入学年计划。这种教学方式使教师将教学当成任务。通常,教师几年的课程设计题目和教学方式几乎不变,设计课程纸上谈兵,理念和概念成为衡量设计创新的标准。因此,很多学生在学校里似乎很有想法,而一旦走向社会,很多设计概念与工程实际和市场需求脱离。
当然,计划性对于学校的整体教学的秩序和安排是必须的,但是在计划的课程内容中应具有应对和调整市场反馈信息的灵活性,并将其适时地应用到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中。市场对建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建筑学的教育应该纳入到市场和实践的重要环节中。要让学生从学校起,就开始接触市场,从人们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解决一个建筑设计问题,而非单纯地将建筑设计当成艺术设计。
3. 更新教学体系
根据市场需求和培养目标,针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途径等进行系统整合,在原有教学模块的基础上,强化融贯机制,生成“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基础平台”三个具有开发功能的平台,每个平台注重专项训练,打破课程组织按时间递进的方式,使之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教学目标和途径,又相互衔接和交融,逐步提升,整体推进,使专业实践纳入职业平台教学中去,增加学生融入实践教学的客观性,完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架构。
4. 推进建筑设计教师职业化
职业建筑师的培训强调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实践背景,国外不少建筑大师既是成功的开业建筑师,又是造诣深厚的专业教师。教学相长,学生蓬勃的创作热情能极大地促进教师的创作能力,教师丰富的设计实践是教育学生的基本条件。曲不离口,艺不离手,最好是优秀的建筑师来做教师,设计教师必须是开业建筑师。设计教师队伍应与社会结合,良性、合理地选择与流动。建筑设计研究所是现行计划经济情况下学校出人才、出作品的模式。只要学校重视、支持,将是建筑设计教师职业化的可行途径。学校应该也可能成为一流的建筑人才的聚集地,成为一流的建筑作品的发源地。
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对建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世纪的中国建筑教育是一条改革、充实和发展之路,必须通过对现有的教育体系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加大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建筑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个性化、多元化、研究性教学[J].建筑与文化,2004,(11).
建筑学专业范文3
关键词:国防建筑学;教学改革;目标定位;对策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问题提出
(一)时展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要求
进入21世纪以来,以气候变化、全球一体化、新技术涌现、快速城市化为代表的世界性问题,从环境、文化、技术及城市等不同角度对建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建筑学教育需要符合时代特征的表达与构建。建筑学进入大学教育以来,历经近300年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主要建筑院校都陆续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循序渐进的调整,并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加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快速城市化等一系列变化,使得直接担负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的这一学科的专业培养教育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如果不突破旧有模式,仍然沿袭原来的培养方法,培养的人才就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近几年来,在新的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建筑教育国际交流的增加和建筑设计行业逐步市场化,我国建筑教育又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因此,建筑学专业也必须面对时代的挑战,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对国防建筑学专业教学的要求
国防建筑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军事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有效盾牌,是国家武装力量完成作战、训练和战备任务的主要依托。我院建筑学学科自设立以来,面向全军培养营房专业本科、硕士人才,硕果累累,毕业人才成为了全军营房战线和设计单位中的骨干力量。但在这些往昔的成绩和荣耀面前,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传统的建筑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培养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军队的需要。面对时代的呼唤,我们应当以强军兴军为己任,以建设具有军事特色的军队一流的建筑学学科专业为目标,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
(三)专业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我院国防建筑学是军队2110重点建设专业,同时拥有军队唯一的建筑学学科硕士授权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在国内独具特色的国防建筑设计教学体系。优势与成就暂且不提,目前教学上还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学方法较为传统。设计课程仍然以“类型”为导向,存在题目类型单一、训练过程程式化、学生的创造个性受限等诸多弊端,难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当今的高校建筑教育中,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建筑师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学过程应突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是教学内容较为陈旧。国防建筑学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涉及广泛,实践性强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种新型建筑形式不断涌现,战争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学内容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而目前沿用的“学科型”的教学内容,严格界定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将每一门课程都设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知识范畴,各门专业课程的知识点之间缺乏相互的关联性,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这已经影响到了营房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
(一)基本定位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主要研究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建筑体系及环境等。通常情况下,它往往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技艺,可见建筑学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国防建筑学主要是研究为国防建设需要,结合国防建筑的性质特点而创立的专业。它在建筑学的基础上更多地考虑了国防建筑建设的目的和功能用途,主要培养从事国防建筑工程研究、设计、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二)目的
国防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引入新的理念,调整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使之紧跟时代前沿,保障军事需求。
(三)意义
国防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在于:构建了适合我院实际的“一核两翼”的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提出了“开放、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创设了“3+2”连续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形成了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思考
(一)课程体系
1.以“国防建筑设计为核心”,以“技术”与“人文”为两个侧翼
建筑学本身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国防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意在整合所有其他相关课程和知识,因此,国防建筑学专业课程结构应实现“学科平台搭建+专业方向拓展+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建立三位一体、系统关联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改变孤立的教学模式,把国防建筑设计与军事历史理论、工程技术等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教学。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改变以建筑类型划分课程单元的做法,代之以训练模块划分课程单元。对应五年教育体制的五个模块,即空间模块、功能模块、环境模块、建构模块、综合模块,五个模块相对独立,一个模块强调一个训练重点;同时,模块又前后呼应,构成课程整体。“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概括了建筑学的发展主线———建筑设计,涵盖了建筑学的发展基础———技术与人文,并针对重点问题设置若干子模块,结构清晰,适应性强。
(二)教学方法
1.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牵引
以往的课程设计题目,在功能要求上特别是在地段选择上多为模拟假设。为了强调真实环境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近几年,我们将过去设计题目中的模拟地段全部改为真实地段,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场地踏勘。真实地段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设计积极性,学生在每个设计题目的初期都投入了较大精力开展实地调研,收集资料。调研后,学生需完成相关调查报告。强调对真实场地的调查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另外,课程计划要求学生进行在每个题目设计之初的案例比较。案例收集和比较环节能训练学生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归纳总结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方法。
2.以“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启发研讨”为手段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进行比较与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辐射思维。而研讨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领悟,激发学生产生灵感。将研讨的教学方式引入设计教学之中,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关注时代学科前沿
国防建筑学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需要对时展的把握,需要具有对专业现实问题的敏感。国防建筑设计贯穿建筑学专业整个教学过程,其课程设置注重将一些与建筑和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热点研究引入教学之中。例如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生态营区、数字化建构、军事(战场)环境行为心理学等正在成为时代的热点问题,我们的课程教学内容也相应设置了“既有营房节能更新利用”、“绿色营房设计”、“生态营区规划”等部分。
2.凸显现代军事特色
国防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需要彰显军事特色,其教学内容需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牵引进行革新,围绕服务现代后勤和信息化战争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我们尝试在课程设计选题上更加向部队靠拢,已逐步探索开设了如战场快速装配式设施设计、野战医院设计、军官公寓设计、营房节能设计等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建国,龚恺.持续探索和创新的东南大学建筑设计教学[J].南方建筑,2010(6).
[2]毕晓莉.西部地方高校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整合探索———基于兰州理工大学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教学模式比较[J].华中建筑,2010(1).
[3]李震.建筑史体验式教学方法研究———重庆大学外国建筑史课程教改实验报告[J].高等建筑教育,2011(3).
[4]沈小东,李蒙.依托学院建筑资源探讨现场教学模式[J].训练与科技,2014(1).
[5]夏海山.应对绿色建筑转型的美国高校建筑设计教学[J].高等建筑教育,2006(4).
[6]曹士信,广艳辉.国际视野下的军事职业教育主要特点及启示[J].继续教育,2015(11).
建筑学专业范文4
选题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要适当,且要具有可完成性,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均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在课题的安排上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水平和能力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专业教研室作为组织、管理、指导毕业设计的功能单位,在第期10~11周组织指导教师拟定毕业设计题目,编写毕业设计任务书,并由院系成立的专家评审小组对题目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课题选题确定后向学生公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申报选题意向。课题分配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方法进行,对双向选择不能落实的课题由毕业设计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
二、过程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调研
开学前两周的毕业实习调研是进行毕业设计的前提。学生根据自己所做的建筑设计类型开展毕业实习调研工作。实习调研结束后,每一个学生都要在第三周前上交一份内容详实且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调研报告,作为毕业设计阶段性成果的一部分。要求旁征博引,对调研对象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提出批判和感想。
2.建立健全制度
首先,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毕业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按时保质完成。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均提出了严格要求。其次,制定阶段性任务和目标,第1~3周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文献综述及外文翻译;第4~12周为建筑设计草图阶段;第13周整理设计资料和图纸,第14~15周为教师评阅、毕业设计展和毕业答辩阶段。最后,专家检查毕业设计组织工作。第3周开始检查指导教师配备,毕业设计选题及任务安排情况,实习、实验、设计等条件的准备和落实情况,对毕业实习调研报告、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进行抽查;第9~10周进行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督导专家参加学院中期检查的全过程,了解进度、质量;第15周督导专家参加学院毕业答辩、复答辩的全过程,了解答辩组织情况。通过全过程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3.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参考文献与参考资料的能力、手绘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在毕业设计前期,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手绘草图,重视师生、学生之间的设计评论,要求学生动手改图和重视小组评图等,这样指导教师容易把握学生的设计进度。在毕业设计后期,允许并鼓励学生采用计算机绘图,提高学生计算机绘图水平,为以后从事有关建筑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实践证明,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4.发挥指导教师的激励作用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学生,注意对学生的激励,特别是针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写作归纳能力和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成果要求和评价体系
1.成果要求院系要求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为至少做两张A0的展板和不少于15页的A3文本。展板中设计图纸不少于4张A1,其中表现图(A1)不少于1张。文本文字说明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本中图纸大小以看清楚为准,如需要可采用A2、A1图幅折叠进行装订。
2.答辩和考核工作
答辩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开答辩,另一种是小组答辩。由指导教师推荐毕业设计成果优秀的学生和总成绩为优秀的学生参加公开答辩。所有参加公开答辩的课题都要求做幻灯片。公开答辩在建筑系内进行,由建筑系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委员会人员参加,鼓励低年级学生参加旁听,以促进各届学生做好毕业设计。答辩过程分为学生陈述和答辩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学生陈述限定在15~20分钟以内,教师质疑一般安排20分钟左右。另外,建筑系坚持复答辩和第二轮答辩。先由每个小组产生1~2名参加复答辩的学生及对第一轮成绩有疑义的学生进行第二轮答辩。复答辩时由全体建筑学专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学院专家组评分,同时按学校规定比例产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不及格”的学生,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延迟答辩工作。
3.学生成绩评定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严格执行先由指导教师评阅评分、后交给另外一名专业教师评阅评分。评阅成绩均为合格后,再进行毕业资格审查,取得答辩资格后然后才能参加答辩。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评分占4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成绩占40%。
4.公平合理的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
按照学校要求,推荐比例一般不超过毕业生总数的3%。根据答辩结果并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向学校推荐优秀毕业设计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优先推荐署名“中原工学院”并为第一作者在正式刊物上发表(已录用)的优秀毕业设计。
四、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和毕业生学习工作经验交流会
毕业设计答辩前一周组织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这既是一次教学成果的展示,又可对在校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下一届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做好准备。作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建筑特点,集中反映了毕业生五年的建筑设计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成果,充分展示了毕业生的建筑美学修养。毕业班学生在毕业设计答辩结束后,组织在学习和工作中有不俗表现的学生分别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他们的宝贵经验。考研学生结合自身的考研经历,讲述自己的考研心得,以及考研流程、复习方法、择校、毕业设计的收获等问题;参加工作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院实习和就业历程,从搜集工作信息、参加招聘会、面试技巧到求职过程中的心态、毕业设计的选题、毕业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等问题做详细的讲解。
五、结语
建筑学专业范文5
跨专业可以报考建筑学,但需要符合具体院校规定,一般考研条件是只招收全日制理工科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因为建筑学硕士是高度专业化的学科,所以不招生同等学历等非全日制学历人员。当然,每年招生计划都有所不同,需要考试前查询相关院校具体规定。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研究人类建筑活动的规律和方法,创造适合人类生活要求的形态环境。建筑学在广义上包括建筑物、建筑群、室内外环境、人居环境、城市与村镇、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 建筑技术科学及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同时也为建筑学开拓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建筑学下设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建筑技术科学四个二级学科。
(来源:文章屋网 )
建筑学专业范文6
建筑学属于工科。
工科是指如计算机、信息、通信、电子、机械、建筑、水利、汽车等研究应用技术和工艺的学问。工程学或工学即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原理,来解决问题。工程师通过想象,判断和推理,将科学、技术、数学和实践经验应用到设计、制造、对象或程序的操作中。在学校中,将自然科学原理应用至工业、农业各个生产部门所形成的诸多工程学科也称为工科或工学。一般面对高中录取的也就是理科生。
建筑学的专业课程:
建筑概论、建筑美术、建筑阴影与透视、建筑构成、建筑制图与表达、建筑美术、风景园林建筑、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美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外语阅读、建筑构造、建筑美术、建筑物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结构、城市规划原理、室内设计、建筑设备、、建筑项目管理、环境心理学、地基基础。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