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母亲节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母亲节的诗歌范文1
一、古诗的情景化教学环境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学如漆”是说孩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期,习得的东西如漆附木。幼儿们这个时期只是有兴趣,教育者适当地加以兴趣性的引导,幼儿们对古诗的记忆能力是十分强的,他们甚至在不理解大意,不明白意思的前提下就能背诵出许多古诗,而且在这些古诗的背诵过程中,幼儿们真切地体会到这个词句的音韵、节奏,他们在反复的背诵中对发音、升降调也有了更精准的把握。其实这种好似“不求甚解”的学习容易遗忘,幼儿过一段时间就又忘记了。但是这个学习的过程正是能力形成的过程,语言的特殊性就在于此。古诗学习的过程既有能力的培养,又有幼儿与诗歌内在形象的对话和对诗歌意韵情趣的体会感悟。
二、填补古诗中的语言空白,给予学生图景式的还原
古诗的语言特别精辟、跳跃、含蓄,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地带”,或称其谓“艺术的空白”。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这些“空白”中理解、想象,并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创。如骆宾王的《鹅》,施教者对幼儿进行讲解的时候就得用简单的几笔勾画出“鹅”的大体轮廓。领着幼儿诵读的时候注意对“浮”与“拨”、“白”与“红”字词的理解和把握。这样学生在一个感受鹅悠闲自在的形象的同时,也对这些词句有了一个整体的较细致的学习,也体味到了诗的情趣之美。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幼儿在诵读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充分体悟先哲们的感受。但也能从这些经典的字词中,读透读懂那些微妙的思想感情,深沉的激越情怀。一般来讲,幼儿学习所选的古诗皆是从儿童的实际接受能力出发的,除着墨素淡,不事雕饰的诗词之外,还添加了语言朴实、发人深省的古诗词。
三、体味古诗语言,品究古诗语言,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古诗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古人在创作时追求语言的精致可谓用功极深,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更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亲近语言,触击语言内核,感受古诗语言的无穷魅力。其一,词语替换,品味语言张力。古诗的语言运用可谓匠心独运,精妙无双,即使用意义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效。其二,明辨“色彩”,品味语言穿透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们除了让学生在思想上获得启迪外,还必须让学生语言能力也得到发展,让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构。另外从修辞方面入手,也是品味古诗语言的重要途径。
四、积累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能力
有关母亲节的诗歌范文2
本学期我校少先大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各位辅导员老师的大力支持及配合下,继续加强养成教育、爱国教育及行为习惯等的培养,并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体验教育活动,使我校少先队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队伍建设,紧抓常规工作。
一学期来,坚持做好少先队的各项常规工作,促使少先队组织充满活力。
1.本学期少先队坚持每周一举行升国旗活动,围绕教委办工作安排及少先队工作计划安排国旗下的讲话,并对学校的新进旗手及护旗手进行培训。
2.为继续加强和完善少先队建设,培养队干部能力,发挥少先队作用,完善队员自我管理模式,经过两周的准备工作,我校大队部对红领巾劝导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及培训活动,使劝导队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坚持每天的卫生纪律评比,每周评选文明班级,切实抓好学生每天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环境。
3.规范教室布置,制作特色班牌、建立图书角、更新学习园地、信息栏等,继续丰富校园广播站节目内容,较好地营造了生动活泼、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
二、举行主题活动,加强少先队员体验实践教育。
我校少先队大队部利用节日契机,以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
九月份,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我校全体师生开展了以“老师,我想对您说”主题活动。以及即开学初有关学生安全开展了“安全伴我行”主题队会活动。
十月份,结合少先队建队日,我们开展了“学队史、爱红领巾”建队日主题活动,进行少先队知识学习,唱队歌。
十一月份,为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少先大队开展了“我是五好小公民”主题队会活动。
十二月份,开展了12.4日宪法日系列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晨读教育、主题班会、广播站专题节目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倡议全校师生学法懂法。为了纪念12.9,学校少先队又开展了以“纪念12.9”为主题的队会活动。
三、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1.开展五六年级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活动。
2.开展了“红领巾心向党”诗歌朗诵比赛。此次活动,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诗文朗读能力,营造了良好的书香文化氛围。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文化情操。
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成果丰硕。
1.我校五名学生参加州上青少年红歌大赛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
2.我校学生参加市上青少年舞台剧大赛荣获优秀奖。
有关母亲节的诗歌范文3
【关键词】三生教育主题活动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学渗透家校合作
传统的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一味地追求高分、高升学率,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和生动的探究体验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接受和理智训练所代替,忽视了学生在学校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因此,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如,有些学生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完全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贵,根本不能体会自己生存的意义,进而随意编排自己本该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习惯上,追风逐潮、自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错位;在理想信念上,方向迷失,缺乏远大理想;在品行修养上,缺乏同情心,不知道感恩,缺乏社会责任感;在性格特征上,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而这些小小的偏差有时会引起一系列的道德问题,甚至会发展成为社会问题。高中生目前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关注其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对其进行引导已显得刻不容缓。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课程的实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中学开展“三生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创造适宜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情境,让他们懂得珍惜自己,尊重别人,感受生命的美好,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时让我们教育的意义更深刻、更深远。
1.三生教育”的概念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地说,生命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劳动能力的教育;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2.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三生教育”的重要渠道
2.1创设丰富主题活动,感悟生命价值。“三生教育”是以教育活动为主的课程,要让学生真正入脑入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效果,重在实践和体验。适时地给学生提供活动、体验的实践和空间,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案例,利用机会,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三生教育”。如,五月份我们围绕着“感恩”主题进行“三生教育”活动,通过开主题班会、朗诵有关感恩的诗歌、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进行感恩回报,在“母亲节”为伟大的母亲送一份礼物,做一件小事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明白“感恩”对于个体行为的意义和要求。以感恩的心态去对待父母赐予我们的生命。体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从他人那里领受到的关爱,并从内心里感谢他人、回报社会的意愿和行为,让学生在感知生命的同时,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每周开设一节“三生教育”课,一个学年下来就可以进行十多个主题的“三生教育”活动。当然每节的主题,可以在参与学校统一制定的主题活动的同时,根据班级的情况自行选择和组织,以便加强“三生教育”主题活动的积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结合中学生青春期的成长特点,从学生的经验、兴趣出发,开展过健康教育、预防爱滋病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青春期教育、法制教育和防震减灾演练等灵活、有效、多样的以学生体验为主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探究,使“三生教育”落到实处。
有关母亲节的诗歌范文4
关键词:中职语文;实用性;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1-0109-03
多数进入中职的初中毕业生是选拔考试的失败者,对于语文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但是学生也不是一味地反感排斥学习,我们要注意转换角度,从学生出发,想一想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语文课。笔者在进行了一些相关的问卷调查基础上,并结合自身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发现其实学生对于他们需要的东西还是愿意接受甚至主动接受的。总的说来,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及技能无非两类:一是有用的,二是有趣的。中职语文课程应与学生为中心,围绕“有用”及“有趣”来做文章。
一、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中职语文课程的实用性
有的学生不爱学习,认为学习没有用。笔者在从教的职业生涯中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这个有什么用吗”,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实用性人才,他们毕业后将直接面向工作岗位,从事具体工作。他们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要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并给他们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既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又要非常适合他们的学习实际和接受程度。2009年教育部新修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也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把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要突出自己鲜明的职教特色,就必须紧紧围绕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需要,紧紧围绕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的需要安排教学内容,指导教学工作。语文课要突出实用性,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语文课程要加强基本功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内容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但是,现在中职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很多都达不到要求。据报载,某合资企业要招招聘400名职工,报名者达2000人。在报名者( 内有职教一中专、 技校、 职校生) 所填履历表中,因错别字、书写不合格式等问题而被淘汰者达三分之二以上。中职语文教学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要求学生正确书写汉字及使用标点符号,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书写规范。但是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认为语文没用,待踏入社会想要提升语文基本功又为时已晚。我校计算机科利用晚修时间让学生练字,然后开展书法竞赛。既让学生忙起来有事可做,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获奖的书法作品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体会了成功的快乐。
2.大胆对中职语文教材的课文进行筛选和补充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有的并不适合中职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专业要求等原教材课文进行适当的删减和补充。每一个学期之初,笔者就会布置学生翻阅语文教材,然后再进行问卷调查:你最喜欢的课文和最不喜欢的课文有哪些?再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当改变。
有的文章和学生的思想行为相去甚远,他们往往对这些课文有抵触情绪,如谢冕的《读书人是幸福人》。有的文章明显难度偏大,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去学习去掌握,如蒲松龄的《促织》。对于学生不感兴趣不易接受的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大胆删除。对于中职生而言,要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要加强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而正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正是各类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就必须重视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我校正在开展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就加入了适合学生的口语交际与应用文写作。
3.结合专业,把握“语”与“专”的关系
教师要把握“语”与“专”的关系,不能离开专业谈语文,也不能让“专业”压倒“语文”。一位教师上《雨霖铃》一课时,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用画笔描绘诗词情境上,师生依次分析、比较每一位学生的画面效果,这样上课就偏离了语文学习的轨道。语文课和专业课的侧重点应该是不同的。如在教授广告时,专业课是讲广告的分类、各类广告的优缺点等,而语文课应该把重点放在广告词上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收集广告词活动,让学生体会电视、报纸、街头广告词的精彩创意。学生不仅能受到启发,还能学会语义中双关、叠词、排比、谐音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应用。
二、想方设法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长期以来,语文课教学模式单一、封闭、趋同,让学生没有兴趣。美国教育理论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要改进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就必须致力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一谈有关增强语文课趣味的建议。
1.教师要提高自身能力,丰富自身文化底蕴
教师要广泛阅读各种专业书籍及与专业有关的理论书籍,要读学术研讨、读课堂实录、读教学设计、读教学反思,努力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同时也要当一个杂家,读流行作品,也看一看学生读的书,如郭敬明、饶雪漫等80后、90后作家的作品。广泛阅读,博采杂收,才能夯实自身文化底蕴。如我校刘光耀老师在教授《木兰诗》时,他说诗歌里其实有反战的思想。这种另辟新径的解读立刻吸引了学生,刘光耀老师从诗中找到证据证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正是不想去打仗,所以才磨磨蹭蹭地买东西。而可以用很多笔墨的战争场面仅仅是两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概括完了。也许有的人会质疑解读的正确性,但要对于文章的理解,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很多学生都对作者感兴趣,尤其对作者的身世、爱情等很感兴趣,这些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要求。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以优雅自信的气度,以凝练、简单而又文采飞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语言要丰富,情感要投入,姿态要大方,手势要得体,眼神要传情,做到声情并茂,这样的教师及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心驰神往。学生都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所以储存点笑语也是一个调节课堂气氛的好办法。
2.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注意把握时机
语文科目有自己的特点,并不如数学环环相扣。教师对于教材可以灵活处理,并不需要按编写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由于不受高考指挥棒的限制, 教师没有必要死抠教学大纲,教得学生晕头转向。母亲节来了,笔者会讲授老舍《我的母亲》,再补充雨菲云写的《我最恨的那个人去了》,让学生们感知到为人父母的艰辛, 教育学生应感恩图报,努力读书,珍惜眼前人。2010年元旦时,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正在热映,结尾时仓央嘉措《见与不见》这首诗歌打动了许多人。在这一段时间,笔者就加入了诗歌环节,介绍了诗人仓央嘉措,他传奇的一生让大家印象深刻。所谓教无定法,语文课本来就是灵活生动且富有魅力的。中职语文没有考试的压力,更应该把语文课上得“活色生香”。
3.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认识因素、情感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大脑中存在优势兴奋中心,只有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触动优势中心,使之达到兴奋状态。这时新的知识容易记住,旧的知识容易恢复,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上课才能认真听讲,仔细观察。
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观看了这一视频片段。在观看之前,笔者特意提出了几个问题:(1)林黛玉第一次进贾府,见到哪些人?(2)你觉得这些演员人选得怎么样?演得怎么样?带着问题看视频,视频结束两个问题都顺利完成了。尤其第二个问题,学生非常积极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在教授《士兵突击》时,伴随着催人奋进的音乐再读课文,让学生深刻体会了许三多在特种兵选拔赛中“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像《雷雨》、《窦娥冤》、《歌词两首》、《雨巷》等课文,都可以用动听的音乐、五彩斑斓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和数值于一体,能将相关内容综合地展现在屏幕上,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使教学内容跳出了文字表达的局限,变得更主动丰富。能激发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文化课的自信心。
4.语文课可开展各种活动,让课堂“动”起来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时尚动感的语文活动,可以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搞“活”中职语文教学。
竞赛是用来鼓励进取,战胜懈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性和获取良好成绩的一种学习组织方法。 国外许多心理学家实验研究表明:同等条件的两组学生,在相同时间内进行同一内容的学习,结果竞赛组的成绩优于无竞赛组。竞赛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进竞赛机制,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如学生在学习诗单元的时候,对于一些较短的诗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找出全班背记速度最快的前几名,给他们封个类似“背诵冠军、亚军、季军”的头衔。又如教授《中秋月》时,笔者把知识点串成了一个一个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抢答,最后表扬获胜的小组,帮助学生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除了竞赛之外,猜谜、唱歌、做游戏、模拟场景等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取得良好效果。
如果学生觉得语文知识及技能既有用又有趣,那么教学目标就容易达成,课堂管理难度也相应降低。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笔者认为,结合中职语文课堂现状离理想状态还有一定距离。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方面,为中职语文教学一直努力。
(作者单位: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王雅兴.要还中职语文“语”的特性[J].教苑荟萃,2011(20).
[2]陈慧娟.中职语文课程改革要看重职业能力[J].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2008(3).
有关母亲节的诗歌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节日文化 渗透 弘扬 优秀文化
据调查资料显示,如今有不少中职学生已经不知道或者漠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愚人节”等。中职学生偏爱西方传统节日,究其原因,主要与商业的炒作密不可分。另外,西方传统节日在表现形式上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客观来说,“洋节日”确实有它的优势:温馨的情感切合了永久的人性,轻松的气氛缓解了工作的压力,新颖的元素满足了人们的好奇……
其实,传统节日与“洋节日”并不存在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问题,它们只是迎合了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而已。传统节日味儿不浓,或许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根留住;“洋节日”越来越受国人重视,也未必是坏事。我认为,关键是学校教育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节日文化的教育,对于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多中职学生并不太了解。
既然学生热衷于过“洋节日”,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把传统节日与“洋节日”相结合,渗透在语文课堂上,教学效果不错,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回顾,逐渐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谓益处多多。下面,我就节日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谈点粗浅体会。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节日文化,是时展的迫切需要
在现代化、全球一体化高歌猛进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正视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边缘化的尴尬。近几年来,除了春节,在中国最火的节日,无一例外都是代表西方文化的“洋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都快成了全民节日,特别是城市的年轻一代,过“洋节”成为理所当然的时尚。而对传统节日,许多年轻人不是不屑一顾就是压根不知道。其实,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而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我认为,既然过“洋节”已经成为全社会中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当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爱上过“洋节”时,我们不必感到悲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课堂上找准时机,向学生介绍中西方的节日文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各国都很重视本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需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身为中国人,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绝对不能仅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层面,因为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是联结海内外华人情感的精神纽带。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节日文化,应该把握时机,选好内容
(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
综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春龙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和除夕,每一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等,不乏趣味性。介绍节日文化,正好契合了这些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虽然有些学生因语文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听课热情不高,但他们普遍爱听故事。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教师可以把12个中国传统节日有计划地穿插安排在4个学期当中来介绍,其间可同时结合比较典型的西洋节日进行介绍。
例如,清明节前夕,我会和学生一起回顾清明节日文化,从清明节的来历、风俗和诗歌三个方面介绍,让学生深刻感受这个祭拜祖先的节日。清明节大致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清明习俗,如禁火寒食、上坟扫墓、踏青春游、折柳插门等仪俗及打球、荡秋千、放风筝、斗鸡等游艺活动。
端午节前夕,我会详细介绍这个节日,它不仅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会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端午节的风俗,除了学生熟知的吃粽子、赛龙舟,还有戴荷包、系五彩丝、饮雄黄酒和吃鸡蛋等。我向学生讲述端午节吃鸡蛋风俗的独特之处时,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民间相传立夏吃蛋主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一般早晨小孩还没出被窝时,大人就把鸡蛋送到小孩嘴边。一些地方在端午节有滚鸡蛋的习俗。这天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来回滚几滚,嘴里还叨念着:“宝子吃蛋,灾星滚蛋。”吃鸡蛋之前,小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顶鸡蛋,看谁的鸡蛋可以顶到最后不破,然后再剥皮吃。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除了几个重大的节日,其余的在课堂上最好也向学生介绍。因为学生比较熟悉春节和端午节这样的大节日,对涉及的节日文化也比较了解,而其他有些传统节日,学生或许都从未听说过,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更能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致。比如,春龙节(农历二月二)在农家人眼里是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农谚曰: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春龙节这天,人们要早起煮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寓意挑龙头、吃龙胆,庆祝“金豆开花,龙王升天”,祈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还有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农历十二月八日腊八节等,节日来历和风俗知识都非常丰富。
(二)西方洋节日文化的渗透
西方洋节日有很多,如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尽管过西方洋节日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新时尚,但对这些学生而言,他们更喜欢过的是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中西方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同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语文教师就应该精选每个节日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过节心态,过“洋节日”不能纯粹为了好玩。
实际上,西方很多节日都是为“感恩”而设的。前不久,我专门给学生上了一堂感恩节的语文活动课,时间就选在11月份第四个星期四,即感恩节那天。在课堂上我给学生介绍了感恩节的来历。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到美国历史的发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号载着102个不堪忍受英国国内宗教迫害的清教徒到达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冬天,他们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处在饥寒交迫之中,冬天过去时,活下来的移民只有50来人。这时,心地善良的印第安人给移民送来了生活必需品,还特地派人教他们怎样狩猎、捕鱼和种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终于获得了丰收,在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移民们规定了感谢上帝的日子,并决定为感谢印第安人的真诚帮助,邀请他们一同庆祝节日。于是,每一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就成为他们感激恩人的节日。介绍了感恩节的来历,我还利用多媒体辅助介绍了感恩节相关习俗,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西方感恩节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心怀感恩,感激身边那些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尤其是父母的默默给予。课堂上我带领学生欣赏了美文《最美的声音》,穿插了学生朗诵,畅抒情怀这个环节,不少学生动情地说出了对父母的感激话语,并且整堂课回荡着背景音乐《感恩的心》,使得学生在了解了西方感恩节文化的同时,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节日文化,开展方式力求灵活多变
比如,元宵节日文化的介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灯谜在课堂上让学生竞猜。当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礼物,我一般准备的是精美糖果、口香糖等,这些小礼物会带给学生不少惊喜。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我会把它和中国的情人节“七夕”结合,安排在一节语文课上介绍,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和“洋节日”之间相通的一些东西,它们各自承载着民族的优秀文化。课堂上,我会留一小部分时间让学生比赛,说出有关爱情的诗句,还可以再说说所知道的感人爱情故事,表现优秀者会得到一块包装精美又诱人的爱心小巧克力。礼物虽小,但学生心里还是挺甜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