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1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研究,婴儿被分成两组,一组生活在一个只有白墙,天花板上没有任何装饰,安静的隔音的房间里,另一组生活在墙壁和天花板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图案的房间里,透过玻璃能看到医生和护士在工作,还能听到美妙的音乐。几个月后,对两组婴儿进行智力测试,发现房间里缺乏刺激的孩子,其智力水平与另一组相比是缓慢的。这项研究表明,早期丰富的环境是儿童的智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在这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音乐教育是开发孩子潜能得最有效的途径。科学证明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巨大的潜力应该说每个孩子生下来个个都是天才。那是遗传基因决定的,科学发现,人的基因当和卵子结合时就决定了孩子大脑的结构,其影响作用占30%~60%,所占比例因人而异,以生理遗传最为明显。它告诉了我们儿童的潜能是客观存在的,开发的空间的巨大的。这不仅为孩子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物质前提和发展的可能性而且还制约着孩子日后发展的方向。武汉市一个5岁的女孩已进入武汉大学超智班,她可以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伊索寓言,并能使用英语进行对话。主要原因是她的医生父亲让她从小听音乐,她父亲还说:“给孩子适当的信息来刺激大脑,是一种重要的早教手段。”不仅如此,生理学家也早已证明:音乐训练可以促进人们大脑左右半球的均衡发展。因此,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是必要的。听音乐,学习唱歌可以开发儿童智力,通过乐器的学习,节奏的训练,你可以锻炼孩子们手部的精细运动,这样孩子的听觉、触觉和视觉相协调,使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形象思维能力得到培训和发展,促进均衡发展儿童的大脑左右半球。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学龄前儿童学习钢琴或其他乐器可以使他们未来的推理能力在学习数学等学科时发挥极大的作用。伟大的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个,一个是数字,一个是文字,一个是音乐!”在孩子们形象思维的发展阶段,音乐作为启发儿童智慧的关键,不仅是合适的,而且是非常富有成果的。
二、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素养,还可以促进孩子自我人格的完善,建立崇高的道德品质。
优美的音乐可以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方式。音乐用美丽的声音,美妙的旋律,生动的节奏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通过潜移默化的环境接受音乐对其性格的感染和教育。正确的音乐教育,能使孩子体会到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音乐的美,享受美,使孩子的性格更加活泼开朗,并且培养孩子的胆量和才能。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一些古典音乐。例如,莫扎特的奏鸣曲,循环反复,不断放给婴儿听,不断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的时候,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听到那些从没听过的乐曲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个结果说明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记住乐曲了,所以音乐,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好途径。
三、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接触音乐,让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练习唱歌、表演,大胆的、天真地表达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评价和欣赏。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审美和道德往往在同一进程中实现。当我们教孩子学会唱或让孩子们享受到丰富的音乐和艺术歌曲,能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学会唱歌的孩子不仅喜欢,而且善于通过行为表达他们对这首歌的内容的感受。在集体歌唱、演奏乐器或小节目时,为了确保演出效果,孩子会控制自己的行动,提高集体的责任感和约束力。所以让孩子们学习音乐、舞蹈、乐器、可以培养孩子团结、诚实、勇敢和优良的品质。美妙动听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符合了人们生理的韵律和节奏,被不同年龄和知识阶段的人们所接受。这里,不需要前期教育积累,不需要循序渐进的铺垫,无论是多大的孩子,都能够一定程度地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根据音乐这样的特点,如果让学龄前儿童经常性接触音乐,或者带他们参与各种适宜的音乐活动,儿童大脑就会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像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的那样“: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们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体验到快乐,喜欢音乐,并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记得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六岁开始学习拉小提琴,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因为直觉产生了新的科学发明。那种直觉实际上与音乐世界的所谓灵感是相通的。”因此,早期音乐教育,在孩子的智力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四、结语
儿童音乐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艺术
迄今为止,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儿童艺术各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儿童动漫、儿童影视、儿童广告、儿童游戏、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儿童艺术越来越成为儿童精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近些年看,针对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缩水现象。造成儿童艺术整体研究结构上的失衡。以下将简要评述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有机整合,提倡幼儿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创造音乐,鼓励幼儿独有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并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李亚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法的探索》、金亚文《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周洁嫦《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林白玲《从审美的角度调动学生音乐的兴趣》、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陈岚《谈音乐审美教学法》、郑丽《幼儿音乐游戏中的审美体验》。
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儿童音乐领域,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直是儿童音乐领域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方面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也是最多的。为了能更清楚地呈现,笔者对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1.以国外著名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李琦《浅谈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刘文靖《奥尔夫教学法浅识》、娜仁其木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梁燕《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影响》、徐颖《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陆建珍《美国综合音乐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谢春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的启发》。察觉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2.以针对目前儿童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刘莉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研究》、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张占春《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反音乐教育”现象》、赵大刚《谈幼儿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误区》、吴欣光《小学音乐教学误区》、侯杰《对综合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3.以教材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赵继红《幼师音乐教材改革初探》、韩天寿、吴霞飞《从幼儿音乐教材视角谈学前教育管理缺失――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调查分析》、《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王信东《云南省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4.以儿童舞蹈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夏珊珊《浅谈幼儿舞蹈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吴婉媚《儿童舞蹈教育浅探》、陈波《浅谈幼儿舞蹈的童趣性》、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赵焕生《浅谈幼儿舞蹈的编排技法》、齐娟《幼儿舞蹈教学新探索》、商策《浅谈幼儿舞蹈的创编艺术》、杨秀敏《幼儿舞蹈教学的生命线》、樊星《论基本功训练与幼儿舞蹈教材开发》、文畅《兴趣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成功所在》、朱宝仙《少儿舞蹈活动的几点思考》。5.以儿童钢琴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张应辉《儿童钢琴现状思考》、康晓蕴《浅谈儿童钢琴教学》、姜晓琳《怎样培养儿童的钢琴兴趣》、张丹宁《儿童钢琴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陈宇兰《谈儿童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杨振《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儿童钢琴教学》、罗魏《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培养》、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问题》、李斯娜《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6.以儿童声乐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田丹《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臧欢《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初探》、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赫嵘《关于从事儿童声乐教学工作的初浅探析》、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李福《论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宁馨磊《声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教学》、秦玮蔚《儿童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李宝秀《浅谈儿童歌唱教学及兴趣的激发》、陶小卫《儿童学习声乐的教学体会》。
三、从儿童音乐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儿童音乐心理研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 从幼儿自身审美心理建构的角度,来说明幼儿音乐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与培育。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魏欣《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尹娟《浅议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印小青《论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三个标志及特点》、张富生《音乐美育中的心理因素分析》。2.从幼儿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王子婴《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杨望舒《幼儿多元智能中的音乐领域》、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武艳《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3.非智力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张静《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非智力因素》、张双琴《歌唱于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王诗春《浅谈钢琴学习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孙伟《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馨怡《幼儿钢琴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析》,余红梅《挖掘音乐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从美育的角度探讨音乐教育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作用。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秦艳《幼儿音乐素质的结构与要素分析》、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李小琰《童心•童话》,张殿柱《美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策略角度研究儿童音乐艺术教学的研究者是最多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选题范围。因为这一选题的研究者多是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范围内选题,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家研究的内容多是对儿童音乐艺术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反思。当然,这其中不乏研究角度新颖、论述精彩的论文,但数量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感觉难有新意。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必须要求研究者避免材料的堆积,避免对问题表面的分析,应突破传统儿童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模式,过于阐述具体而细微的问题,而忽略将儿童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理性思考纳入到实践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去,利用理性层面的辩证性思维来看待儿童音乐艺术感性层面的问题,从而获得客观、深入的结果。其次,从审美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审美”是这些年来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热门词语,可以说针对音乐教育中审美层面的研究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们对音乐教育本质了解越来越清楚的表现。很多研究者纷纷从审美的角度展开对音乐教学的分析,其中又以对基础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最多。在“审美”这个热点、焦点上选题,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受人关注,因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我们看到在2004年郭声健博士撰写的《音乐教育论》书中,就对审美教育做了深刻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此后,更多的著作与论文开始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展开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但往往多是泛泛而谈或者说是现象罗列。许多论文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的感觉。因此,如要从审美角度进行思考,必须要求研究者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或者在别人不同的层面上选题,或者要从新的角度选题。从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选题,已成为未来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两门甚至更多的相关学科上进行较深较独到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批有一定水准的科研成果。比如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等论文中涉及的学科就包括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知识内容。其实,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里,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效避免撞车,较易获得突破和取得成果。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吴跃跃教授国家教育部课题《音乐教育对少年犯的教化功能及实践研究》将音乐教育学、犯罪心理学结合起来。魏豪扬硕士论文《社会音乐教育之音乐艺术培训市场营销研究》是将音乐教育学、文化策划学、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对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的客观存在的市场经营管理实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当然,这类选题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跨学科综合与分析。否者,就会感觉一知半解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最后,从冷门和盲点上选题,也是目前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冷门和盲点,或是因为远离当时的焦点、热点,或是一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或是尚未被绝大多数人意识到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有,但还不多。比如以上列举的论文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体现。这样的选题由于有其本身的价值所在,一旦其价值被人发现,研究出成果,便会向热门和焦点转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相信这类选题还不少。
综上所述,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占据着勿庸置疑的主导性地位。这样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国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艺术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特别是将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常态。因此,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增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生长点,是我们儿童音乐艺术研究者急需要做的工作。毕竟,儿童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可能性;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亦当如此。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6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