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散文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散文教学论文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1

1.对生命教育的解构从哲学观出发可知,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着,这种主体就构成了人的类本质属性,使其与其他动物的存在相区分。人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来改造世界,也从改造世界中完成了对自身的改造。因此,人类逐渐产生了意识,也逐渐产生了“我们”的觉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也就成为了人类的属性之一,同时也是最为根本的属性。因此,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首先使学生懂得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然后还需要使他们懂得在自己的生命中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从而自然引入到了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

2.对生活教育的解构恩格斯最先构建了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指出人类首先要满足生存的需要,然后才能获得生活的需要,当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便意味着享受的需要成为了最终目的。那么如何来理解生活呢?与西方哲学家的原子个体不同,是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来理解社会人的生活。因此,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指引下,个体的生活必然与集体的生活发生联系,同时集体成员的生活也必然作用于某一个体的生活。这就要求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应是,珍视生活,关心他人和集体。实践表明,生活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这也是对近年来部分高校所发生悲剧的一种反省。

3.对生存教育的解构政治经济学,是在对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做的考察和研究下逐渐形成的。其中,在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活动时流露出这样的担忧,即在资本的逐利性下,所有资源都将纳入到资本主义发展的车轮之下。包括资本主义母国的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更包括殖民地国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都将被资本转换为堆积如山的商品,这也就为经济危机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可见,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生产活动中,将建立起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另外,人作为社会动物必然需要融入于社会,从而生存教育还在于理解人类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的本质属性。

二、解构基础上的融入定位

1.“生命教育”的融入定位自从“马加爵事件”发生后,生命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从关注的焦点来看,其不外乎是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以及对学生的管理措施方面。然而,这种通过干预和约束的方式来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做法并不一定奏效,毕竟深入到大学生内心的思想教育才是规避相关事件发生的根本。因此,“生命教育”板块可以融入到哲学范畴来进行拓展,其中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有关内容进行融合,将在增强哲学教学的落地效应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反思自己的生命观。

2.“生活教育”的融入定位这里存在着一个难题,即如何向大学生群体表述生活的内涵和意义。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似乎并没有经历过一种完整的生活体验,从而“生活教育”或许比“生命教育”更为抽象。对此,教师所能够做的便是将“校园生活”进行剖析,从中来与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发生联系,进而形成生活教育的融入契合点。前面也提到,生活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的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在二者融入中进行素材挖掘。

3.“生存教育”的融入定位这里需要指出,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自然观和历史观内涵的理解程度不同,社会科学类的学生较好于理工科类,包括原理课的教学效果也是这样,但这并不影响生存教育的融入。从融入定位来看,需要与政治经济学的有关论述相结合,这在难度上或许会高于哲学板块的讲授。

三、定位驱动下的融入模式构建

1.深化对三生教育内涵的剖析将三生教育完美融入到原理课的讲授中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深化对三生教育内涵的剖析。对于前者而言,已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对于后者来说,则需采取教研和共同备课的形式来探索出与之融入的逻辑路径。笔者在解构部分已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体会,但在逻辑上仍需要不断锤炼而使其能更为清晰。另外,对于三生教育的内涵也需要用更为生活的语言来表述。

2.生命教育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融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社会实践的类本质属性,以及人类意识的产生机理等,都应成为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从目前的教学反馈来看,部分教师过于从体例上来把握教学环节,就使得学生往往通过记忆和理解的方式来领会这些知识点。还好,学生在高中阶段也学习过相对简单的原理,这也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但要真正实现生命教育的融入则还远远不够。因此,在教学中还需要结合现实中的案例来进行形象化和具体化。

3.生活教育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融合在定位部分已经提到,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教育应突出“校园生活”。那么校园生活的特点是什么呢?根据笔者的自身体会,其特点包括:集体行动、缺少隐私、需要考虑集体成员的感受。然而从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生活现状来看,个体意识十分突出,但普遍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可见,这就构成了生活教育的针对点,而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融合则需要纳入“普遍联系”的原理来展开。从而使大学生懂得个体与集体、社会的联系。

4.生存教育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融合不难发现,很少有同行能想到将生存教育与政治经济学原理相融合。然而,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现实来看,正是过去一味地关注GDP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可见,生存教育与政治经济学原理之间的融合有很好的现实载体。对此,教师应从资本的本质入手来延伸到对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破坏上来,进而向学生提出科学的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再引申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上四个方面,是从主要环节构建了三生教育与原理课融合的途径。不难预期,随着同行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深入,将会使二者的融合路径更为清晰。

四、支撑材料

1.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2.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2

在构建的全等三角形中得出深一层的结论.但是当我们运用一题多变的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变形时,此时如若没有上题作为前提的话,对于学生来说这道题还可以轻易解决吗?如变形题1:如图,如果把原题中“点E是BC边的中点”改为“点E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猜想AE=EF的结论是否还能成立,并证明你的猜想.学生通过上一问题的解决,明确要结合图形,添加辅助线,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线段相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再一次让学生进一步清晰辅助线的画法、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性质和正方形证明题之间的联系.在几何题目中,首先要读懂图形,理解题意,深入挖掘题中隐含条件,掌握方法,虽然条件或结论的形式或图形发生变化,而本质特征却不变.经过两道题目的解决发现,以上两个题目的实质完全相同,对于题目1,学生易于由中点推断线段的相等来助于解决问题,但学生对变形1则感到无从下手.

因此,对这些“质同形异”的题目,要善于指导学生抛开表面的限制因素,抓住此类题型的本质特征,相对于问题的解决就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我们进一步看变形2:图3如图所示,如果把原题中的“点E是BC边的中点”改为“点E是BC边的反向延长线上的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请你猜想AE=EF的结论是否还能成立,并证明你的猜想.这个变形略有难度,着重考查学生对此类变形后图形添加辅助线解决数学问题常用方法的灵活运用,由前面问题的解决,学生会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结论,本题设计意图是转变思路,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同时要体会到数学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会互相转化,有着某种必然联系.随着难度的不断增大,却能体现出多题归一的思想,既能体现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拓展效果.尽管题目条件这样的改变,原题中结论依旧是保持不变的.

通过对本题的解决和几个变式的拓展,可以使学生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对原来的思维进程和解决题目的方法作出及时的调整,把大部分学生从过去解决问题的思维定式中及时地拯救出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我们启发学生对几何问题的思考和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变式研究之前,让学生分析母题的构造及特点,渗透解题思想,即构造正方形中常用的辅助线,利用全等证明线段的相等的理念,从特殊到一般,运用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不断的变化,建立新与旧、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关注问题或概念的不同方面,让他们觉得有新的理念出现,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因而加深对题意的理解,让学生在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学习数学不只是为了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化归迁移思维能力和思维灵活性,激活思维、学会思考、解决问题.

上例中的几个问题,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实质却是相同的,有着相同的解题规律,有着一样的解题技巧,甚至完全相同的结果,图形的变化形式多样,通过这些变化使图形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数学问题更具魅力,中考题中也经常出现源自课本题目的改编题,变化多端,却万宗归一.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本问题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通过画图、分析、论证得出恒成立的结论.在我们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这种一题多变的典型题目比比皆是,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改变条件,保留结论;有的是保留条件,改变结论;当然也有同时改变条件和结论,甚至可以将原题中的结论和条件互换后产生新的问题.可以通过重点剖析这些典型习题,让学生分析结论,并加强锻炼引导和推广,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加深学生的知识体系,如若教师可以让学生理清千变万化的题海中互相牵连的关系,能使学生把相似的问题归为一类,总结解题规律,做到熟一题,通一类,脱离“题海”,数学课必将成为大部分学生的乐趣.以此可见,在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本例题、习题以及常见考题之间的内在关系,寻找同一类的类型题,适当进行改变题设、结论,加强锻炼学生对类型题的归一练习,以不变应万变,必定可以改善现今各个学校存在的数学学困生的一些问题,也能使得原本擅长数学的学生更加充满自信地学习.以上所谈,仅为教学之略见.事实上,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数学学习方法、数学解题策略比学习数学知识更为重要,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以至于“会用”到“创造发明”,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作者:岳芳芳 单位:广西南宁市第十中学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3

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胶体等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必修1“物质的分散系”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充分挖掘了自然界、艺术品和生活中的许多相关内容,通过融入文化艺术元素,展示了分散系给世界带来的美,并从化学层面上对这些美进行分析,旨在“美”的教学情境中建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审美情操以及热爱化学、赞赏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的美好情感。

1.“天造之美”源于不同分散系的造化

自然界中的许多“天造之美”都与分散系有关。教师用媒体展示:早晨的阳光射入树林,产生一道道美丽的晨曦。引发学生思考:画面中是否有分散系?晨曦如何产生?再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第二幅画面是教师用媒体展示气势磅礴的钱塘江一线潮“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为摧”的壮观场面。学生通过学习可知:河水也是一种分散系,这一地带刚好是河流入海口,会产生三角洲,三角洲的形成就与胶体的聚沉有关。而从地形看,这个地方是一个喇叭口,潮水产生的冲击力非常大,所以会产生汹涌澎湃的壮景。教师接着还可再介绍由固体分散到固体中形成的分散系,例如各种宝石等。

2.“匠心独运”巧用分散系造就艺术品

人们经常会赞叹的艺术品的精美绝伦和独具匠心,而这其中许多地方都有着分散系的功劳。教师播放视频“绚丽多姿的陶瓷艺术”,视频中展示了“唐三彩”艺术品、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等。陶瓷制品的精美离不开表面的釉质,而表面这层釉质就是分散系。接着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各种色彩斑斓的釉质的成分,然后过渡到古代流传至今的名画和书法作品,教师用媒体展示名画,请学生展示自己临摹的书法作品,揭示用于作画、书法用的墨汁、水彩、水粉颜料等都是分散系。随后,又用媒体展示现代英国艺术家基思•泰森的绘画作品,介绍其绘画手法是将混合的涂料、色素和化学物质放置在同一张铝板上,通过地心引力、化学反应、温度、湿度、蒸发等因素共同作用,使这些涂料、色素和化学物质永远停留在一个状态中产生风景似的自然图像。学生感叹:“原来基思•泰森的作品就是一个分散系啊!”

二、在美的化学展示过程中体验化学探究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除了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外,还精心营造艺术氛围,增加艺术表现手法,使化学课更具文化艺术气息,使化学的“美”得到充分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体验探究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都能得到提升。

1.艺术的手法展现过程

富有艺术文化感染气息的教学氛围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能更快融入课堂,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在以实验引入新课时,教师可将演示实验描述为给学生变一个小魔术:有三种无色液体,两种在常温下,一种正在煮沸,分别滴入试剂瓶内的“奇妙”液体。引导学生观察、回答实验现象的异同,猜测“奇妙的液体”是什么,这三种混合物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再揭秘魔术:奇妙液体”是饱和FeCl3溶液,第一种无色液体是蒸馏水,形成的混合物是溶液;第二种无色液体是NaOH溶液,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第三种无色液体是煮沸的蒸馏水,形成的混合物是胶体。采用变魔术的艺术表现手法开展教学活动,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探究产生各种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的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美的语言激发探究欲望

热爱美、追求美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在化学教学中引用富有诗意的美的语言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引起共鸣。例如,引用老舍的诗作《咏黄山》:“人间多少佳山水,独许黄山胜太华。云海波澜峰作岛,天风来去雨飞花。千重烟树蝉声翠,薄暮晴岚鸟语霞。怪石奇松诗意里,溪头吟罢饮丹砂。”诗中云海、薄暮、雨花、晴岚……诗情画意地勾勒出了一幅美的画卷。接着引发学生思考:诗里提到了多少美景和分散系有关呢?这些分散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引用富含“美”的语言能创设出良好的情境,使学生对化学和艺术都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探究化学知识的兴趣。

三、在美的化学领悟过程中评价学生发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而又相互独立的的智能组成”,“虽然每个学生的智能所擅长的方面不同、表现的领域不同,但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应针对本节课“在化学教育中融合艺术与美”的特点,确立多元化的评价目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既关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的水平,又关注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采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领悟“美”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领域进行学习,以达到更优的学习效果。

1.利用评价的激励功能挖掘学生潜能

学生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化学课上为艺术特长生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的艺术才华能得到充分展示,并给学生的才艺表演适当加分,能让学生体验到另一种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激励他们利用其特长更好地为全面发展服务。例如,在讲到早晨树林里的晨曦时,教师讲述:“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有这样美丽的景色,下面请一位同学用歌声为我们描述一下校园的早晨吧!”接着,请学生表演独唱《校园的早晨》。再如,看完短片中黄山的云山雾海后,教师讲述:“欣赏了这样的美景,想抒发一下感情吗?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诵老舍的诗作《咏黄山》,另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现场写一幅书法“云山雾海”,然后请学生即兴表演。”教师可对以上学生的才艺表演进行测评,折合成附加分计入期末总成绩,这对那些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学生能起到鼓励作用。

2.利用多元的评价方法促进全面发展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4

这一过程习惯称为“三动”,即:“心动”、“脑动”、“手动”。“心动”者,是指学生的兴趣能专注于议论文的写作从而诱发他“行动”的必然;“脑动”者,是指学生能够持续于议论文思路和论证的思维训练活动,并能持久化、习惯化;“手动”者,即指学生能顺理成章、自觉地执笔写作,以“我手”来表达“我心”。

教师为达成议论文写作目标有“三备”之说,即:“备写作素材”、“备写作思路”、“备写作主体”。“三备”和“三动”必须要有机结合,高效运用。

一、备写作素材,引发“心动”

顾宪成有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们讲的都是关注生活,关注现实。

议论文的写作正合此理,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只要“合时”、“合事”,“入得我兴趣”,能“动得我心”就应该值得引起写作者的关注,就可以在“此事”上花时间、花精力去仔细揣摩、推敲、思考、领悟。

和同学探讨时下流行的“穿越体”、“宫廷剧”或“秘史剧”,先调动其兴趣,使之“心动”再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加以合理引导,以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比如,有学生就在作文《品位》中如是写道:

当《宫心计》正和街头巷陌奔走相告的观众热恋中,《美人心计》心计一动见势横插一脚,全场热播;当其中的热度还未消散,《步步惊心》又紧跟一步,惊艳亮相;《武则天秘史》自然不甘坐失江山,毅然决然趁热打铁霸气登场。这略显得阴盛阳衰的影视剧个个争奇斗艳的场面自然饱了观众的眼福和艳福。众人是饭前看、饭后谈。甚至连晚上做梦都进入戏中,自编自导。一时“暖”了“秘史”却“冷”了“经典”——难道这就是现在国人所追求的高品位吗?

漫步街道,这里播放的是《爱的供养》,那儿在兜售着《爱情买卖》,前方还一路哀叹着《伤不起》;这边追求的是杨幂,那边欣赏的是吴奇隆。试问,看了这些你又领悟到什么呢?

由此可见,学生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现象,只要教师准备得当,加以科学引导,学生就能“心动”,就能引起学生对现象关注和思考的兴趣。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备”字要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为学生准备的“天下事”是经过筛选、分类、归纳的。

这“天下事”当然要是时下发生了或正发生着的事,这个事不仅要先“鲜”还要入得学生的“眼”,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让心先动起来才能为“脑动”埋下“伏笔”。

二、备写作思路,促进“脑动”

议论文要有清晰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在“大众”之风盛行的时候,作为施教者能否和学生共同探讨和发现既符合写作规律又相对“小众化”的行文思路呢?如有学生针对时下热议“制假、打假”现象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打假有了新领域,实在是拓展了国人的新视野!

从假烟、假酒到假国医再到现如今的假学者,可谓无假不有。假烟假酒伤胃,假国医伤身体,假学者实在是伤了国人之心。(罗列现象)

年年打假,天天打假,时时打假,然而为什么打得假却无处不在了?

利益是其根本诱因。面对造假的日进斗金,面对造假的扬名海内外,面对造假带来的声名鹊起!造假实在是一本万利。造假者终于从中尝到了甜头自然甘愿为之铤而走险。(原因一)

除了直接的利益以外,良心的考量变得无从谈起了。在造假售假跟前,良心反而成“假”的了——良心的确不能按斤两买!(原因二)

造假者的良心缩水了,报废了!那么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又哪去了?新闻媒体为了收视率丧失了辨别力,毕竟如今对他们而言收视率才是硬道理!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某些电视台、电台明知其中有猫腻,但到嘴的肥肉如何舍得吐出,又不愿意担待责任,所以就想出在屏幕的下方打出诸如“此纯属专家意见,不代表本台观点”。如此云云,把责任撇开。真假完全由观众自己去识别。(原因三)

所以对群众而言,打假成了技术活!

这样一段论述的文字,从材料上来看无疑同样是抓住了生活中备受关注的热点来展开讨论,但更难能可贵的是论述的过程中论述者紧紧扣住“制假、造假、假货横行”这一方面的问题,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即:假商品利益诱导的原因、造假者道德丧失的原因、监管部门和媒体责任缺失的原因进行问题的探讨,思路清晰,切中要害,并能层层深入。

为了能够使学生在写作之前科学地针对现象展开有效思考,能够最大限度、最快速度地“脑动”起来,师生可以就写作思路和方法的有效准备进行探讨。这样的探讨既有必要,又有价值;既能开动针对写作思路的思考,又能为议论文行有效的思路准备,真正实现有备而写。

三、备写作主体,实现“手动”

议论文写作的主体是我们的学生,是必须要执笔“手动”的学生。教师要尽可能把握所施教学生的个体差别,有时甚至需要为每个学生“量体裁衣”、“量身定制”,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准备、指导。现在的高中学生视野开阔、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可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走近学生,和他们交谈,了解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或者通过作业的批改发现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普遍和个别的问题。了解学生,“备好”写作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动”的愿望,无疑是提高议论文课堂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必由之路。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五步三查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4

汪清县在2014年年初提出“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学校也在2014年开学初实施了这个模式。全体教师进一步树立“以生为本”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为了勘查这个教学模式的实效性,本人借助实践法,对其实效性开展了相关方面的探究,开展这个研究是为了下一步的实践提出参考。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理念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山东杜郎口中学课堂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一套具有普适性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把“自主、合作、探究”加以行动阐述并加以发展,在课堂环节上转换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要求“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直接和知识对话,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步三查”教学模式

“五步三查”课堂教学模式是对高效课堂理念的最佳呈现。“五步”: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步骤。第一步:独学; 第二步:对学、群学;第三步:组内小展示;

第四步:班内大展示; 第五步:整理学案,达标测评。三查:指课堂上的三次关键性的学情调查。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五 步

三 查

第 一 步

独 学

一查:学生独学时

第 二 步

对学、群学

第 三 步

组内小展示

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

第 四 步

班内大展示

第 五 步

整理学案,达标测评

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

3、“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内涵

3.1“五步”内涵及目标

第一步:独学时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自己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内容,认真识记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培养自主性。

第二步:对学、群学时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先对学,后群学,然后深入探究学习内容。学生能有效地解决独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第三步组内小展示和第四步班内大展示的目标设计为小组长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的能力,给不同层次的的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合理安排展示内容。满足大家的心理需要,增强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强化小组的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对于展示的小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规范、尽量不照着教科书读,脱稿最佳。学生板书要迅速、书写要规范大方,最好是运用双色笔,以此强调突出重点知识内容。知识层面的目标就是达到新知识的掌握、学习方法的总结、规律的探究、学习中的新发现、新感悟或者是生成新认识等等。

第五步:整理学案后,达标测评。此时对学生整理学案的目标设定为对难题的整理、查漏补缺和对知识体系梳理;鼓励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省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自我。

3.2“三查”内涵及目标

一查在学生独学时,此时教师尤其要关注潜能生,适时对他们点拨指导。不忽视、放弃一名学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二查在学生对学、群学时,此时教师要对学习小组的学习问题做好跟踪,协助启发学生合作探究。引导、鼓励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三查在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时,教师根据导学案最后的检测试题,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不足,做好课后补缺。 案例设计

4.1、本节课学习目标设计为:(1)了解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内容。(2)、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字词。(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学习重点是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难点是联系课文和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4.2“五步三查”教学目标设计

第一步独学时的教学目标:此环节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自主预习,一部分是课上的自主学习。预习目标是要求学生独立朗读课文,熟悉掌握课文内容;同时掌握文学常识、课内的生字生词的正确发音。课内独学目标是学生能把握朗读的要求;能逐句翻译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第二步独学群学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小组的有效学习,通过理解文意,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掌握文章中心思想,能联系课文和生活,领悟到开卷有益的道理。

第三步组内小展示和第四步班内大展示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培养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第五步整理学案和达标测评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理解归纳能力,掌握学习浅显文言文的方法。

一查时的教学目标:我认真巡视,检查全体学生是否认真完成了导学案中的预习内容,尤其关注潜能生,适时对他们点拨指导,鼓励学生规范书写汉字。

二查时的教学目标:检查小组长是否认真负责、督促学习小对子之间相互检查,是否用双色笔互批。检查学习小组的学习投入状态,做好跟踪,协助启发学生合作探究。启发鼓励孩子们发现新知,总结规律。

三查时的教学目标:检查学生是否认真整理归纳导学案,通过达标测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真正达成本堂课学习目标。

5、设计反思:

散文教学论文范文6

1.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使参加实验的学生水平分别达到三个不同层次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讲阅读与写作结合到一起,将语文学活。因此,教师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自己的资源进行有侧重点的课堂重组。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但可以实现“三多一少”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实现学生自主登台,多登台多讨论多展示,而教师少讲解的教学模式,开展阅读指导科,练笔交流课,作文评改课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先行课、研讨课、指导课以及诵读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每一种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都要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能够在每一堂课中分别达到三个不同的层次。

2.制定每周任务,重在平时落实,努力创建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每周任务,有布置有检查。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并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检查学生默写、口头提问背诵。在课堂上,教师也要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积累,并将这种积累加以梳理运用。如在《过秦论》的教学中,课前教师可以按照三级分层达标对学生进行作业的布置,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训练目标,让学生不但能够学习作者研究历史和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了解过秦论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二、多种形式进行三级分层达标训练

高中语文三级分层达标的训练必须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在课内阅读文本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还原作者感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课堂中注重落实学生的三级训练。为了强化学生的三级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在课前三分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让学生将积累到的字词、好词佳句以及完成的小练笔、随笔感悟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继续进行积淀,以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而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阅读训练重点让学生进行积累,并将积累到的知识进行梳理,最后能够做到运用自如。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