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1
设计理念: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写法、体会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文章通过任务动作、神态、语言来表现人物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1)理解题目的含义:1)课题的关键词是什么?(怀念)。怀念谁?)2)为什么要在“怀念”前面加上“秋天的”(因为是发生在秋天的事);(2)课文分为几段来写,每一段写什么?(重病母亲的劝慰——临死前的牵挂——怀念母亲)
2.听老师范读课文第一段
㈠自主思考:(1)哪个句子是详写“我”的“暴怒无常”的?(注意写句子要具体);(2)每当"我"暴怒无常时,母亲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心痛、难过、爱怜)(3)"母亲喜欢花……都死了"这句话起什么作用?(1)“喜欢花”说明了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北海看花;2)“死了”说明了母亲的全部心思都放在“我”身上,没有心情弄花了)
㈡汇报学习情况。
3.举手读第二段
㈠自主思考:(1)作者是怎样写母亲临死前叫我去北海看的?母亲的神情有什么变化?(央求--喜出望外--笑了)分别用""、"~~"、"="画出表示动作、神态、语言的词语,体会母亲的感情。(爱怜)(2)母亲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体现了母亲什么样的感情(无私忘我的爱,无尽的牵挂)
㈡讨论、交流。
㈢汇报交流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看谁能快速回答
(1)那句话是描写盛开的情景的?作者为什么要细致描写一下?(这是因为母亲生前要我去看的花,体现了作者对妈妈的怀念);(2)课文为什么要用"要好好儿活"结尾(1)这是妈妈的话,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2)照应前面,突出"怀念"的感情)
5.有感情朗读课文
看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弄明白的,提出来。(如第二自然段与那些文字照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竟”,愧疚)
6.总结课文
(1)这一课的主要写作特点是什么?(动作、语言、神态——思想感情)
(2)母爱是伟大的,我们可以通过 各种形式赞美母亲,如诗歌、散文等,其中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吴秋霞就写了一首诗歌,题目是《摇篮》,我们不妨一起来欣赏:大树是鸟儿的摇篮/风儿轻轻地吹/摇着鸟儿宝宝/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鱼儿的摇篮/浪花轻轻地翻/摇着鱼宝宝/鱼宝宝睡着了//月亮是星星的摇篮/白云轻轻地飘/摇着星宝宝/星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温暖的歌声中/小宝宝睡着了
7.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2、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2
一、设置趣味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避免将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在教学中应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在《乌鸦喝水》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趣味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文学习之前,教师为学生展示乌鸦图片,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形式的乌鸦视频,让学生对乌鸦进行描述,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乌鸦宽宽的嘴壳。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对乌鸦进行总结,教师说道:“乌鸦的外形不是特别漂亮,但是乌鸦十分聪明。”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问道:“为什么乌鸦是聪明的?”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学课件,第一页上只有四个字“乌鸦喝水”,并且教师将“喝”字?O置为不同的颜色并扩大其字号,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带领学生大声朗读“乌鸦喝水”这四个字,着重观察学生“喝”字的发音。在这样的情景导入中,教师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很多学生主动要求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有效地避免了直接讲授书本知识的单一感,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尤其当教师一味讲解书本知识时,学生会由于内容的枯燥而出现跑神等状况,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应注重情景教学,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景,并且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情景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养成研究学习的习惯。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充分领会秋天的意境,教师为学生播放秋雨的Flash动画,并辅以课文朗诵的音频,为学生营造秋雨绵绵的意境,学生被声音与动画带入到秋景之中,很多同学参考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仿佛自己置身于秋天的田野、秋天的小雨和瑟瑟秋风之中。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在朗读过程中标记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并总结一下这些颜色对应什么事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朗读,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提出:这些颜色可以用什么词概括表达?很多学生纷纷发言: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等。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第二段,并注重本段中的动词,探讨其特点。在恰当的情景中,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产生浓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自主探究的习惯。
三、开展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3
十月金秋,金菊盛开。正值“课内比教学”活动在全省各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我们学校也奏响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战号。从方案的学习到初赛的演示,一页材料,一节课堂都在传递课堂教学的新声音、新信息。而首次远程网络视频直播的湖北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启动仪式,更是让我们这个“春风难度玉门关”的学校第一次零距离与省教育厅实现远程网络对接,第一次零距离感受省领导的儒雅风范、大气之言,第一次零距离共享省优秀学校的优质资源,更是第一次体验“教师不出门,能开省级会”的别样感动。而这一切,也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这个活动意义重大。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办学水平已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人生就是一个竞技场。只有拼搏向上才能获得生命的精彩。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更是需要不断学习、比拼,才能适应当今社会,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学习的新需求。于是,我开始了艰辛而又幸福的课堂比武之路。
从9月活动的启动到实施,我先从选好内容开始着手准备了。十一长假期间正是外出旅游、家人亲近的好机会。走在林间,欣赏美景之时,我心里总觉得有一份牵挂,好像自己有事没做完一样。躺在床上休息的我,脑细胞却在不停跳舞。到底怎样准备说课呢?到底该怎样上课呢?……一个一个的问题,就像小精灵一样灵动跳跃,也让我久久不能成眠。今夜无法安然入睡不如秉烛夜读,享受阅读的幸福。伴着床头的灯光,我翻开了《初中英语教学》等,沉浸在书香之中……
十一假期之后,学校组织“课内比教学”操作培训活动。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说课要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预期效果;上课要活泼而有效、自主而高效、合作出成效;观课要围绕一个维度的某一视角细致而全面地观察,详尽而准确地记录;议课必须要根据自己的观课记录,得出结论,引发思考,换位教学,借鉴共享。这可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山外更有山,学海永无涯。何日凌绝顶,一览好风光!
10月12号快到我比赛了,这时的我,已不再彷徨,不再迷茫,因为我已有了充足的心理准备。于是我边上课,边做好教学工作。另外也边着手准备说课稿、导学案、课件。只要班级的课上完,当天的作业批改完,我就会坐在办公桌前伏案写教学设计,对照学校下发的相关活动资料,反复修改自己的说课稿、课件。然后,再利用空闲时间一份份地打印。为了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那天,我晚上还在家里继续整理、修改教学设计,直到深夜才睡觉。
10月13日下午,我打开了电子白板,对着课件,开始了我的说课之旅。尽管是自己的同事,平日里也都是无拘无束、随意轻松。但当我真正站到讲台之上,想到这是正规的比赛了,心里还是怦怦直跳,好不紧张!不过,毕竟是上过这么多年的讲台了,我很快地平静下来,自然大方地说起课来。我一边说课,一边操作电子白板,有时还在黑板上板书。短短的十五分钟,我说完了自己的教学思路。走下台来,同事们冲我一笑,我也不由得长舒一口气,轻松地笑了。虽然是第一个比赛,但我觉得能够抛砖引玉,专心地学到同事更多的好方法、好技巧,还是颇为值得的。
第二天我得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微笑着大声说:“Good morning,everyone.”在课堂上,我用熟练的英语口语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呈示课文精彩画面、句子以及学法指导。学生的表现十分优秀。无论是小组合作探究,还是汇报展示,都体现了我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小组学习方式的训练。似乎在恍然间,一节课的时间流逝了。学生学得比较快乐,我也上得十分轻松愉快。正如有的教师说:“课堂上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注重小组的合作探究,课堂还是可以上得很轻松的。”的确,我们的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4
多媒体课件集直观、形象、多样、趣味性于一身,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习作一直以来都是小学阶段的重点与难点,能否使多媒体的优势在小学生习作中得以发挥,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此与各位同仁商榷。
1、直观形象地呈现文本。
教材选文以其准确的用词、规范的语法,为学生在习作方面做出了榜样。如果执教者能使选文中优美的词藻、规范的表达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必会在自己进行表达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笔者认为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的特性来达到此目的。
2、形式多样地进行拓展。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模仿是个体学习的基础,模仿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其趋势大致是――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征的模仿到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就习作教学来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进行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文本,还要为学生提供迁移利用的场所――拓展相似情景,让学生在相似的场景中模仿练笔,从而在不断地练习中理解掌握词汇、语法、修辞,达到一个新的学习高度。
多媒体以其丰富的内容、便捷的方式,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形式多样的场景,供学生把文本中学到的东西加以迁移利用,进行练笔。
3、生动有趣地再现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当然,如果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事实和现象,那么这种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强烈。
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也正在于此。利用媒体展示学生的习作,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作品――即自己把知识加以运用的成果,此时,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期待,特别是当教师肯定、称赞其中的词、句、段或表达方法时,他们会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成就感,这是学生喜欢习作的源泉所在之一。如果教师利用媒体评价、修改习作,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这个的过程,并知道为什么这样评价、为什么这样修改,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写作的理论知识也在润物无声中逐步地浸入了学生的习作之中,更能激发学生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亲自去把握模仿的对象,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越来越强烈。当然习作水平的提高就会做为驾驭知识的副产品而水涨船高了。
在整个过程中始终都有学生自己的作品参与,这是一种比任何东西都更强有力地激发学生兴趣的刺激物,会使他们的整个身心都处于期待之中,这种情感会使他们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探索的欲望,从而找到了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兴趣。
以上三点看法,以《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为例来谈。因为这个段落是教师进行习作指导的好样本之一。
这个段落是典型的“总分”的构段方式,优美的句子中艺术化了的语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修辞,都可以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学习的榜样。教学设计如下:
一、直观形象地呈现文本
1、找出中心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媒体出示该段落,强调闪现该语句。)
在此环节中使学生注意到中心句的总领作用,认识到下面的内容均是围绕中心句来写的。
2、理解中心词――“五彩缤纷”的意思。
(媒体出示:五彩――颜色多;缤纷――旌旗飘动的样子。)
通过对“五彩”、“缤纷”进行字意词意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这个词语不仅含有颜色多的意思而且还含有一种动态。使学生认识到本段的写作不仅有静态描写还有动态描写。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打下基础。
3、标出“颜色”及“动态”的词语。
(媒体动态标注,以不同的符号标注出颜色及动态的词语。)
这一环节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颜色多,感受到了动态描写,认识到了中心句的总领作用。为全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4、朗读,注意标有符号的地方,在读中加以体会。
通过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心句的总领作用,体会到概括写与具体写的关系。为下面的模仿习作打下基础。
二、形式多样的进行拓展
模仿写作,注意写出景物的颜色及动态。
利用媒体展示多种和本段相似的情境――近迁移的相似性利于学生模仿,以供学生选择,进行习作。比如,秋天的果园、菜园、花园、田野、树木等,为学生的想象增加扶手,减缓习作的坡度。
三、生动有趣地再现过程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5
一、了解学生,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并不是盲目地生成,它需要教师科学地分析,灵活地引导。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过: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因此,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应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备课的前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潜在的学习资源,精心设计学习环节,做到尊重学生的特长,把自还给学生,让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课堂学习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渐成为学习中自觉主动的参与者。在备课时,教师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思维能力等等因素,以制订最适合的教学方案。
1.以学生的兴趣定教法
众所周知:兴趣是第一位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前,听到一位学生说:“如果能到小兴安岭看看,那就太好了。”对呀!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图、像、动画等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的同时,欣赏形象优美的图画!于是,我决定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带学生们去小兴安岭游览一番。我便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没想到小兴安岭的课件很多,而且制作精美。于是我改变了在普通教室上的想法,将教学设计做了修改。在上这节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影象,向学生们展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这节课学生学得很认真,效果很好。我想如果备课时能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尽可能投其所好,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2.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定教法
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因此“以学定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因素。比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总理的生平还很不了解,课前就要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总理的资料,课上也要设计师生介绍总理事迹的环节。
2011年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目标中指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对于重点词句理解,学生最为害怕。于是,我就用文本中的“小泡泡”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或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书、思考。使学生领悟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从而体会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不但符合中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也做到了“以学定教”。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荷花》一课文中有个小泡泡:“‘冒’字用得真好。”,我就利用小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冒”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时可在学生充分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发现“冒”字的精彩:“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穿”、“钻”、“顶”、“伸”)?作者为什么用了“冒”字,不用这些字?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激动地、急切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迫不及待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心花怒放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把这些词分别填到原句中去,再读读悟悟。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为学生今后遣词造句播下善用词语的种子。可见,教学时教师必须关注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巧用文本,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二、把握生成,顺学而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涌动,把握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的思维火花,顺势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利用疑问,顺学而导
“疑为学之始”,疑问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在教学中如果能关注学生的疑问,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学生会学得更主动。如在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我在让学生速读全文后,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质疑问难,找出文中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再进行梳理。然后教师再依托学生解疑心切,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同桌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2.尊重选择,顺学而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有句广告词如是说:我选择,我喜欢。教师不妨把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师再“顺学而导”。如教学《秋天的雨》这课时,我先出示课件,满足孩子们的视觉欲望。当孩子们走进秋天,对秋天的美景赞叹不已时,很想朗读时,我充分尊重孩子们的选择,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朗读、思考、感悟、体会,从而使阅读的过程成为孩子们潜心读书获得个人独特情感体验的过程。孩子们读完自己喜欢的内容,有一种急切想说出自己看到的秋天美景的欲望时,我又顺势让孩子在班上交流、讨论,使学习进一步延伸,使自读、自悟的层面得到提高。这样做到了学生顺心学习、教师顺势教学。
3.顺学而导,课外拓展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范文6
一、优化朗读,启动学生情感引擎
优化朗读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朗读形式,不仅能够激活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热情,对其情感发动也有重要推进力。
1.精选朗读形式
强化古诗词朗读,这是古诗词教学的共性认知。为提升学生朗读古诗词的主动性,教师需要对朗读形式进行创新和改进,自由朗读、同桌对读、小组内轮读、小组内竞赛读、班级内示范朗读、自制配乐朗读音频等,都属于古诗词朗读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作出合理选择,以提升古诗词教学感知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说法不无道理,加强古诗词朗读势在必行。
2.强化朗读情感
教师要求学生展开古诗词朗读时,需要关注情感投入。古诗词要讲究抑扬顿挫的朗读技巧的把握,而情感投入是关键因素。古诗词描绘的特定意境,需要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逐渐体验和感知,只有赋予丰富的情感,才能提升朗读技巧。古诗描绘意境不同,需要读者给出不同的情感,探索诗词情感基调,这对提升朗读品质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朗读古诗时,很容易陷入一种固化的节奏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出朗读指导。如《咏柳》朗读教学设计时,教师先进行示范朗读,并让学生讨论老师朗读的特点。学生发言踊跃,有学生认为,老师朗读情感丰富,声音响亮;也有学生说,老师朗读重音、节奏把握都很到位,声音具有穿透力。教师让学生自由展示朗读,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小组内展开轮番朗读,组长组织成员进行集体评价活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给出引导帮助。活动结束后,教师抽查学生朗读情况,学生大都表现良好,能够很好地把握朗读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要素,朗读训练效果显著。
教师给学生示范朗读并发动学生展开讨论,这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朗读肯定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从哪些地方展开学习,如何操作,这是学生大多不清楚的。通过集体讨论,学习方向逐渐明确,学习效果也会展现出来。教师让学生分组展开轮读,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展示机会,这对提升学生朗读技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深度理解古诗内涵也有积极作用。
二、创新情境,激活学生感知思维
古诗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丰富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展开多元思维创造环境,顺利启动学生多元认知意识。
1.丰富教学情境
古诗词情境性较为鲜明,如果教师在具体施教中,能够借助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丰富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提升学生感知品质有积极帮助。教师示范朗读、生动讲解、故事导入、多媒体展示等,都可以创设适宜教学情境,特别是多媒体能够展示丰富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材料,为学生多种感官提供激发力量,促使学生快速调整情感投放策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正面能量。
2.关注个性差异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因为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悟性、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差距,对古诗词的感知也呈现多元化,教师要关注不同群体学生学习诉求,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覆盖面。古诗为我们展示丰富学习感知视野,教师要展开个性化设计,引导学生发动情感力量,深入古诗内质核心地方,探索作者情感纵深,以引发更为广泛的情感共鸣,为古诗教学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在学习《春日》这首诗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信息:和煦的春风、明媚的春日、多彩的花朵,多种春色春景的汇集,给学生带来愉悦的情绪。教师发动学生搜集关于“春”的词语,学生学习情绪顿时被点燃,争先恐后地发言:早春、新春、春风、春雨、春色、春草、春雷、迎春花、春回大地、春到人间、春风送暖、春暖花开、春意盎然、春色满园。教师继续发动学生搜集关于“春”的佳句名诗,学生参与热情更为高涨。有学生展示:春雨贵如油;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色满园关不住;春风又绿江南岸;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师引入《春日》学习,学生先自主阅读,教师给出重点讲解,很快就形成诵读,学生对古诗内涵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
从学生表现可以看出,教教学设计是适当的。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信息,为学生思维启动创造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词语名句,为文本学习形成良好铺垫。因为《春日》描绘的景色都是怡人的,前期展开准备是必要的,不仅丰富了学生情感维度,也增加了学生认知积累,为下面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切入机会。
三、升级训练,塑造学生诗情画意
升级古诗教学课堂训练,扩大学生古诗积累域度,能够丰富学生古诗认知视野,塑造学生诗情画意情感维度。
1.描绘文本情境
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古诗,或充满童趣、或蕴含深意、或灵动描绘、或情感丰富,为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学习认知,教师不妨发动学生展开描绘文本活动,针对古诗描绘,让学生画一画、绘一绘,用学生眼光解读古诗内涵,发动学生想象思维,对古诗展开个性解读,学生学习思维自然启动,思想情感自然投入,从实践中形成学习感知,其学习认知自然呈现灵动性、深刻性。
2.拓展积累域度
小学教材古诗内容有限,教师要求学生熟记背诵之后,还要继续拓展学生学习视野,让学生课外搜集整理古诗学习资源,并进行一定量的背诵积累,这对提升学生古诗感知品质有重要帮助。小学生在幼儿园时,家长大多会让其背诵古诗,这说明学生古诗基础是比较丰实的。教师要针对性发动,引导学生展开古诗背诵记忆,通过量的积累,最后达成质的改变,丰富学生古诗积累,为学生情感升华提供有力支持。
在学习《望洞庭》这首诗时,教师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介绍洞庭湖。学生很快就做好了准备,有学生这样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关于洞庭湖美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介绍得相当精彩:“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经典名句。教师引入《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教师提问,如何从视觉角度来理解呢?学生积极讨论,并给出自己的见解:“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二者融为一体,显得和谐温馨。”教师让学生搜集关于秋月的古诗句,学生有课前准备,快速进行展示:“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风等闲度”“秋月春花”。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感知诗句内涵,并进行拓展积累。
教师发动学生搜集资料介绍洞庭湖情况,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机会。学生手中占有一定信息资源,如教辅书籍、教材文本、网络资源等,如果教师能够先期发动,势必能够形成重要教学激发动力,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热情。教材文本古诗内容较少,教师有了拓展意识,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思维实践机会,还能够成功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实践认知,塑造学生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