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发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发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 肌氨酸氧化酶法 苦味酸法 干化学法 肌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37
资料与方法
仪器:①湿化学分析仪:OLYMPUS AU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②干化学分析仪:VITROS 250干化学仪。
试剂:酶法试剂;KIT LOT:804RDG苦味酸法试剂;KIT LOT:D050735干化学法试剂;KIT LOT:1529-4754。
质控品:RANDOX公司提供;水平2:KIT LOT,360UN;水平3:KIT LOT,187UE/3。
校准液:RANDOX公司提供;水平2:KIT LOT,298UN/2;水平3:KIT LOT,193UE。
肌酐干粉试剂:KIT LOT,75-09-05。
结 果
相关性试验:随机抽取临床病人标本50例,分别用三种方法同时测定,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以得到两两比较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并进行显著性t检验。结果如下:干化学法与苦味酸法:y=0.6364x+36.097,r=0.7668,两法无显著性差异;苦味酸法与酶法:y=1.0134x-4.6111,r=0.7780,两法无显著性差异;酶法与干化学法:y=1.1767x-10.272,r=0.9654,两法有显著性差异。
线性试验:称取肌酐干粉试剂1g加水5ml,稀释100倍后分别配制成不同浓度16份标准品溶液,分别用苦味酸法、酶法及干化学法进行测定:标准浓度(μmol/L):75、150、250、500、75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5000、7500、10000、12500、15000。苦味酸法结果(μmol/L):74、147、245、486、753、981、1476、1881、2203、2414、2565、3055、3565、4021、4327、4528。酶法结果(μmol/L):76、153、256、507、759、1015、1538、2045、2569、3085、3560、5124、7581、9851、12080、13750。干化学法结果(μmol/L):72、145、240、482、755、972、1443、1925、2379、2715、3125、3668、4205、4621、5026、5125。酶法线性:12840μmol/L;苦味酸法线性:1820μmol/L;干化学法线性:2420μmol/L。
精密度试验:取无黄疸、溶血、脂血标本10例配制混合血清分装20份,分别用苦味酸法、酶法和干化学法进行测定。苦味酸法:X=89.25μmol/L,SD=0.94,CV%=1.06%;酶法:X=89.57μmol/L,SD=0.78,CV%=0.87%;干化学法:X=89.35μmol/L,SD=1.31,CV%=1.47%。
抗干扰试验:取病人标本制成混合血清,利用胆红素氧化酶在肌酐测定前进行预处理,分别用三种方法各测定3次,其肌酐均值为102.2μmol/L。分别配制7份不同浓度的胆红素标准,以1∶9的比例加入待测定样本中分别用三种方法进行测定,同时测定总胆红素浓度。肌酐计算值为92μmol/L。总胆红素单位为μmol/L。
总胆红素浓度μmol/L:25、48、82、141、205、317、462。苦味酸法结果:89、81、72、65、54、30、-15;酶法结果:93、91、95、90、87、85、87;干化学结果:90、89、90、87、81、76、78。酶法与干化学法在总胆红素为462μmol/L时基本无干扰,苦味酸法在总胆红素为82μmol/L有明显负干扰,甚至出现负值。
讨 论
肌酐是肌酸代谢终产物,人体每天肌酐的生成量相当恒定,血中肌酐浓度取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测定肌酐浓度可作为肾小球滤过率爱损的指标[1]。目前测定血肌酐的方法主要有苦味酸法、酶法及干化学法等,苦味酸法成本较低,但易受干扰物质的影响,且对管道易造成污染[2];酶法虽价格较昂贵,但因其基质效应影响小,结果稳定,重复性好,较受欢迎;干化学法具有方便、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综上所述,由于我科室同时采用干化学与湿化学两种方法测定肌酐,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干化学法与肌氨酸氧化法相关性良好,并无显著性差异,酶法具有线性范围宽、抗干扰能力强、重复性好等特点。在用干化学法测定肌酐时应注意标本可检测范围,另外,当同一实验室对同一实验同时有2种以上检测方法时,对于不同的方法都应确定其自己的参考范围,建议以酶法为基准[3]。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王友赤.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0-381.
美发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梅毒;血清学检验;CMIA;GICA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梅毒是我国二类传染病报告中排名第三的传染性疾病,梅毒螺旋体是梅毒的病原体。性传播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占所有传播途径的95%,大量存在于皮肤黏膜损害表面,也见于唾液、乳汁、、尿液中。未经治疗的病人在感染1年内最具传染性,随病期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病期超过4年者,通过性接触无传染性。目前,对于梅毒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血清学诊断联合判断,该方法耗时长、操作复杂,给梅毒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极大的不便。目前,梅毒的血清学检测主要是由TPPA、ELISA和TRUST等检测方法。TPPA是目前临床公认的梅毒检测金标准,然而该方法操作繁琐且依赖肉眼判断实验结果,对检测者的实验技术和经验有较高的要求。ELISA和TRUST法各有优劣但均无法替代TPPA。CMIA是一种新型的TP抗体检测试验,有报道称其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特异性。GICA是在酶联免疫吸附、单克隆抗体技术、乳胶凝集试验和胶体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的新技术,具有灵敏、方便等优势。因此,本研究拟探讨CMIA和GICA的优劣,为改善梅毒的诊断提供数据支持。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皮肤与性病科送检血清样本1500例,其中男性1047例,女性453例,年龄16~89岁,平均(36.8±8.2)岁。排除:(1)已接受抗梅毒治疗、免疫治疗患者;(2)拒绝入组患者。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仪器与试剂
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设计生产的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仪DxI-800及其配套试剂、定标液和质控品(批号:224751)。TPPA和GICA试剂盒、酶标仪和指示板由美国罗氏公司提供(批号:20140510)。
1.3方法
空腹采血3mL,离心得到血清后分别采用TPPA、GICA、CMIA法进行检测,操作严格依据试剂盒说明书进行。GICA法使用TPl5、TPl7、TP44.5和TP47的金颗粒分别加入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及样品中,反应0.5h后清洗并在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仪中进行检测,记录各孔的发光强度。CMIA法从测试到结果判读均由仪器全自动完成,以S/CO>1.0为梅毒检验阳性。TPPA以反应孔中细胞沉积在孔中央呈光滑纽扣状为阴性,反应孔出现凝集呈不规则沉积为阳性。当滴度≥1:80时判读为阳性,对于弱阳性标本需重复测定2次,复检2次全为阴性时判读为阴性,否则结果判读为阳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检测结果采用配对四格表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两种方法间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采用TPPA检测法对1500例血液样本进行梅毒检测,检出阳性样本182例、阴性样本1318例,阳性率12.1%。
2.1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
在阳性样本中CMIA法检测结果优于GICA法(P0.05)。见表1。
2.2两种检测方法实验特性比较
CMIA的灵敏性和阴性预测值优于GICA法(P
3.讨论
在梅毒螺旋体初次感染人体后会进入潜伏期,潜伏期的梅毒感染临床症状不显著,诊断存在困难,而在进入潜伏期2~4周后便会产生特异性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因此针对这些抗体进行检测有助于梅毒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梅毒发病率的上升也对临床输血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目前,国内医院或实验室主要使用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如性病研究实验室实验(VDRL)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等。
CMIA检测梅毒的原理是将重组的梅毒螺旋体抗原(Tpnl5、17和47)包裹并与检验稀释液混合后加入样本,若血样中存在梅毒螺旋体抗体,则会结合在抗原包被粒子上,加入预触发液和触发液后,测的化学发光反应无的相对单位,进而检测梅毒螺旋体感染情况。张东梅等比较了CMIA法与TPPA法测定梅毒感染的效果证实,两种检测方法具有极高的一致性,但认为在CMIA法S/CO值为1.0~4.0时需进一步复检。
GICA法是一种结合了色谱层析和免疫反应两种技术优势的体外诊断技术。通过高纯度的梅毒螺旋体抗原高选择性结合样品中的抗体,并通过色谱层析的方式分离,仅需一次上样不需要任何仪器设备辅助就能高效准确的测定样本中抗体含量。磁性微粒因为具有超顺磁性因此分离简单且具有较大的单位表面积,因此反应灵敏。张鹏比较了GICA和ELISA技术在梅毒检测中的效果证实GICA与ELISA和TPPA检测法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该方法操作更为简便。杨璐对GICA法进行评估后认为该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简单易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美发学习计划范文3
小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随着年级的递增有缺失的趋势,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儿童教育心理学表明:1~4 年级(一般6~9 岁)学生的绘画处于意象期,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下笔果断、大胆、夸张,他们的画是概念化的,模式化的,他们反复以同样模式化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念和快乐,是兴趣最浓烈的时期。到了中年级,随着他们的生活体验和观察能力的提高,绘画开始倾向具体实感和逼真。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年级儿童绘画是模式阶的末端。到5~6 年级(一般10 岁左右),小学生知识面的渐宽,心理变化较大,观察力和鉴赏力逐步提高,在绘画心理上进入写实期,他们常把自己的画与现实对比,由于这个阶段的儿童掌握的有关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支持绘画的写实意向,眼高手低,以往那种无拘无束的果断自信变成了涂改频繁和犹豫不定,往往产生对自己的画不满意的情绪。” 这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然过程,虽然会影响其在美术课堂中的表现,诸如其完成美术课堂作业的质量下降、对自己绘画的能力产生不自信的情绪等,但是这是儿童必经的成长过程,美术教师如果能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去调整教学内容,设置适合的作业要求,也能够帮助高年级的小学生保持对美术课程的兴趣。
然而,除了有这样的一个客观的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由于进入高年级时学生进入写实期后,逐渐对于美术学习产生“习得无助”的现象,“习得无助感( Learn helplessness) 指有机体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 面临问题解决时, 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状态。它的发现源于Seligman和Maier( 1967) 以狗为对象进行的操作制约学习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个体所经历的不可控的失败经验会对其今后应付特定事件的能力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 使其因恐惧、焦虑而丧失斗志, 放弃尝试与努力,消极接受命运。为探究如何防止习得无助感产生,Seligman( 1975) 又重新设计实验, 进行了后继研究,发现经过练习的狗, 以后很不容易陷入习得无助的状态。另外, 对在笼子里圈养的狗和自由的狗对比研究发现: 自由的狗不容易陷入习得无助的状态。” 这一现象在教学中也是屡见不鲜,由于在某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一系列失败的经验而产生的信心的缺失,最终导致的将是对该学科兴趣的缺失,以至于没有信念、动力在进行相关的学习。愉悦的体验每个人都会期望获得,如果学生可以在美术学习中经常获得这种积极的体验,他就会期待这种体验的再一次发生,期待美术教学活动的进行,相反的,消极的体验是每个人都想避免的,如果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是这样痛苦的体验,他就会想要避免这样的体验再发生,也就会厌恶美术学习活动的进行。教师如果能够改善自己的行为,让学生重新获得那种愉悦的体验,也就会改善这种“习得无助”现象的产生了。导致“习得无助”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评价方式不当。简单而生硬的量性评价,让一些“画的不好”的学生经常得到一个不理想的成绩,他们无法仅仅从“B”或“良”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也就无从改善自己的作业情况,一次一次的不理想的成绩,让他们产生一种“自己没绘画天赋”、“再努力也就是这样”的情绪,也就是所谓的“习得无助”。一旦产生这种心理,他们就会抵触美术课程的学习,不再付出努力,更由于他们无法在美术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甚至会扰乱课堂秩序,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之下,不仅不利于美术教学目标的进行,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美术课程评价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元评价的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标准进行评价,寓评价于教学中去,最大程度的体现评价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课堂评价是一种涉及学生进步的反馈,它能解释反馈如何强化学习的理由。根据8000例研究的评价结果,研究员约翰?哈迪尔(John Hattie,1992)做了如下的评述:“提高学习成绩的最有力的改进方法是反馈。改进教育的最简单处方必须是‘一定程度的反馈’”。” 可见教学评价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堂评价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很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提高对于该学科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堂评价的范围不仅指针对作业的一个简单的量化评价,而是将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表情、状态、作业或着作品做出的表示和评价这类对学生的反馈也包含在内。“教师的反馈将直接影响学生此后的心情和学习兴趣,所以应该慎重对待。” 针对不同心理特点和不同美术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对待所谓“画的不好”的学生,应多采用鼓励性形成性评价和质性评价,一方面要发现学生在绘画上的优点,及时的鼓励其在美术学习上的进步,同时用婉转的语言给出改善作品画面的建议,用既有效又不伤害学生信心的方式进行评价。着重采用鼓励的方式,而非批评惩罚的方式进行评价,也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原则,因为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的丧失。“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每个学生因家庭、社会环境及自身的遗传因素的影响,都会产生不同的个性差异,在对知识的理解与行为表现及实际操作中也会表现得不尽相同。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善于捕捉、挖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体现出发展性评价的人文关怀,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阐述,笔者对课堂评价的方式提出一下的建议:
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并在评价过程中善用成败归因理论。在评价过程中,以鼓励为主有利于保持学生对与美术课程的信心和兴趣,但是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正确的将他们的进步归因,也有可能造成学生盲目自信的情况,“通常,人们会把成功归结为四个原因:能力(ability)、勤奋(effort)、幸运(luck)和任务的难度(task difficulty)。其中,勤奋是最具鼓励性的。” 因此,美术教师应正确的引导学生分析其成功的因素,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一因素,教师在帮助学生对其成功进行归因的时,应强调勤奋的作用,让学生信任勤奋的作用,养成一种努力的学习习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
采用形成性评价,并保持形成性课堂评价的高使用频率。所谓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进步和教学行为的缺失,通过过程中的若干反馈,及时地对教学行为进行调整,不断地对学习活动进行强化。” 形成性评价在美术教学中有很大的优越性,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和教师都及时地得到反馈,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行为,使学生更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正视自己的不足,也让老师清楚自己的教学情况,它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拘于形式,简便快捷,信息量大。此外在课堂评价的过程中,不仅要采用形成性评价,还要经常性的使用形成性评价,寓评价与教学中,养成学生时时反思的习惯,在反思的过程中,让学生更能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加强自评和互评的环节。“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认为,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评和互评环节就显得更有意义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显然是没有一套固定的评价标准的,更谈不上用这样的评价结果去区分作品的优劣,但是这种评价模式却对学生提高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深入了解自身美术能力的水平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只有学生发现了自己作品存在的问题,明确自己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评价的效果才能得到充分显现,达到以评价促发展的目的。” 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力和鉴赏力的提高,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同时,这种新颖的评价方式更能体现学生在教学行为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一种主人公的感觉,自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得以提升,因此,自评和互评不失为一种值得在美术教学中提倡的评价方式。
评价标准多元化,着重纵向评价。有的学生绘画能力也许并不很强,但是在他的作业画面上,可以看出他充沛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学生虽然绘画基本功很强,但是在他的作业画面上,看不到新意和创造力。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还应该采用纵向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跟过去的自己比较,这样不仅让学生更能明确自己的绘画水平和风格,更能在对比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美术学习更加的自信也更加的感兴趣。
小学生对美术课堂的兴趣随着年级的递增有缺失的趋势是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作为美术教师如何避免“兴趣缺失”、“习得无助”的现象,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在实践中和研究中都十分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果可以利用多元的课堂评价的方式,将这一问题巧妙的改善,让“兴趣缺失”和“习得无助”的现象化解于无形之中,用更加灵活的课堂评价方式将学生的兴趣留住,那么不仅可以是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审美教育和艺术熏陶,在学习和生活中也可以更多一些爱好和乐趣,更会给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 版)
[2] 陈广春. 浅谈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J]. 教育实践与研究: 小学版 (A), 2013 (11): 63-64.
[3] 孟小红. 习得无助感研究对儿童挫折教育的启示[J]. 教育科学论坛, 2007(04): 79-80.
[4] 马尔扎诺, 妍妍, 春艳. 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5
[5] 美术教育学新编[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35
[6] 顾美华. 立足学生发展 关注生态评价--小学生美术作业评价方法的研究[J]. 画刊(学校艺术教育), 2012.5
[7] 马尔扎诺, 妍妍, 春艳. 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 7-8
[8] 美术教育学新编[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01
美发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因型;内-中膜厚度
中图分类号:R544.1 R255.3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4.09.008 文章编号:1672-1349(2014)09-1047-03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tensive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Genotype
Xu Chunhua//Cardiology Department,Second People’s Hospital,Neijiang City,Sichuan (Neijiang 641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of hypertension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 genotype.Methods The MMP-3 gene promoter had three kinds of genotypes in the -1171 locus: 6A/6A,5A/6A and 5A/5A.The distribution of three kinds of genotypes were studied in 108 hypertension patients (observation group),and 102 healthy controls (control group).The carotid ultrasonography were examined in 69 cases in observation group and 31 cases in control group an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 were compared.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genotype 6A/6A (65.7%) and the frequency of 6A allele (82.4%) was higher than that (53.8%) genotype and allele frequency (75.9%) in the control group,but th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compared with genotype P=0.092,allele P=0.118).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ith the 6A/6A genotype in the starting position,and expanded rapidly before parts of IM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hypertension;carotid atherosclerosis;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genotype;intima-media thickness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导致血压上升的病因不明,该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危险因素[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能够将基底膜以及胞外基质的绝大部分蛋白质降解,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被认为是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基因的启动子-1171(6A/5A)的序列差异暗示高血压病人动脉硬化具有遗传易感性[2]。本文分析高血压病病人颈动脉硬化与MMP-3基因启动子多态性的相关性,为有效防治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收治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08例(观察组),男性62例,女性46例,年龄54岁~76岁(55.77岁±10.02岁)。全部病人根据2004年《中国高血压病诊断指南》进行诊断与分级,同时将肥胖者、关节疾病、痛风、免疫疾病、慢性炎症、近期心肌梗死、未控制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外周动脉疾病、中风伴肢体偏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性高血压病以及肿瘤者予以排除。在我院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06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性63例,女性43例,年龄54岁~77岁(56.02岁±8.98岁)。两组均对临床生化指标以及血液MMP-3基因型进行检测,观察组高血压者69例与对照组体检者31例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
1.2 检测方法
1.2.1 超声检查 应用西门子SONOLINE G60 S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选择探头频率(5.0~7.5) MHz。从颈总动脉起始后纵向分别对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进行探查,至颈动脉最高处后旋转探头90°角,顺血管走行横向进行扫查,对斑块及其位置、大小以及是否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等状况进行观察记录。
1.2.2 超声检查指标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舒张末期的双侧颈总动脉起始处、分叉前10 mm处以及膨大处进行分别测量;颈动脉粥样斑块:局部呈凸起且增厚,向管腔内突起的厚度>1.2 mm,对斑块发生处进行定位。
1.2.3 临床检查指标 测定受检者身高、体重、血压等,计算体重指数。空腹抽取3 mL晨静脉血,对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三酰甘油(TG)检测。
1.2.4 检测MMP-3基因多态性 抽提受检者血液DNA,设计一对正义引物 5′-GTTCTCCATTCCTTTGATGGGGGGAAAG-3′以及反义引物5′-TTCCTGGAATTCACATCACTGCCACCAC-3′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对扩增后得到的PCR产物进行 PsyⅠ酶切,获得约127bp长的片段,酶切产物经电泳后,结果显示 MMP-3 基因启动子-1171位点具有明显的多态性,不同受检者分别出现1、2、3 条泳带,对应三类基因型,将其命名为 6A/6A、5A/5A 以及5A/6A,片段长度127bp(6A/6A)和127 bp、95bp、30 bp(5A/6A),95 bp、30 bp。通过公式:1/2(纯合子×2+杂合子)/受检者例数来计算等位基因频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受检者基因型与 Hardy-Weinberg 平衡的符合度、等位基因频率以及组间基因型对比采用四格表χ2检验;对所得计数数据采用率表示,并采取χ2检验。 对颈总动脉相关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针对两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P
2 结 果
2.1 两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状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受检者的基因型分布均与 Hardy-Weinberg平衡一致。观察组 6A/6A 基因型(65.7%)与 6A等位基因频率(82.4%)高于对照组基因型(53.8%)与等位基因频率(75.9%), 但分布差异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 P=0.092,等位基因 P=0.118);男女性别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状况分析
2.2 两组基因型及颈动脉IMT之间的相关性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5A/5A+5A/6A基因型病人在起始部位、膨大前以及膨大部位的IMT均出现增厚,两组差异相比不显著(P>0.05);观察组6A/6A基因型病人在起始部位、膨大前以及膨大部位的IMT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2 不同基因型颈动脉 IMT指标对比(x±s)
观察组不同基因型颈总动脉内径与IMT对比分析,观察组 6A/6A 基因型病人颈总动脉分叉前部位的IMT高于5A/5A+5A/6A 基因型病人(P
表3 观察组不同基因型颈总动脉内径与IMT对比(x±s)
2.3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3.1 心血管病一般危险因素与IMT的相关性 简单相关性:病人年龄、脉压、舒张压、收缩压以及体重指数与IMT的Pearson相关系数(r)依次为0.661,0.392, 0.039,0.409,-0.334(P
2.3.2 观察组颈总动脉IMT与内径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结果 将观察组颈总动脉IMT与内径(D)均作为应变量(Y),将危险因素 年龄(Xa)、 脉压(Xb)、收缩压(Xc)、舒张压(Xd)、体重指数(Xe)、基因型(Xf)、三酰甘油(X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Xh)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人年龄与舒张压是颈总动脉内径的关键影响因素(回归系数依次为0.05,0.027,P
3 讨 论
同时对健康人群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开展的心血管病研究以及流行病学研究均提示,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指标与大部分传统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对健康人群开展的研究显示,年龄与内-中膜厚度之间呈现出线性相关,高龄人群发生普遍的IMT增厚者并未全部检出斑块形成,故而提出IMT增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机体老化过程中所伴发的生理反应[3]。高血压病患者所处的分级越高、脉压越大,其颈动脉内径就越大,IMT厚度增加以及斑块的检出率就越高[4]。使用脉压来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较应用收缩压与舒张压更加灵敏,脉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与致死的独立危险因子,脉压升高与心血管病病人的死亡率密切相关[5]。本研究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受检者的年龄与IMT之间具有最密切的相关性,病人年龄、脉压、收缩压以及体重指数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均有密切的相关性,但在限制年龄后的偏相关分析显示,病人的脉压、收缩压以及体重指数与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均出现降低,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基质金属蛋白酶属于内切蛋白水解酶家族成员之一,其发挥作用需有锌离子存在,该酶能够降解基底膜及胞外基质部位的绝大部分蛋白质[6]。MMP-3作为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成员之一,其具有广泛的特异性底物,包括胶原、蛋白聚糖、层连蛋白、纤连蛋白以及明胶等,除可以将上述底物降解以外,处于活性状态的MMP-3还能够将其他酶原激活,进一步产生一个正反馈环,故而MMP-3在 MMPS 家族激活途径中具有重要作用;MMP-3在斑块降解、纤维沉积及钙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其启动子具有多态性,包括高活性 5A/5A、中间活性 5A/6A以及低转录活性6A/6A。6A/6A基因型者与颈动脉 IMT 较厚具有密切的相关性,6A/6A基因型的男性IMT较其他基因型者厚15%左右,而且6A/6A基因型的健康男性其 IMT也较其他健康基因型要厚[7]。
孙晓明等[8]对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研究表明,对照组6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与6A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观察组,这与本研究结果相符。本研究中6A/6A基因型者颈动脉 IMT 出现增厚,且内径增大;6A/6A基因型者较6A/5A基因型者斑块多。6A/6A基因型者在其动脉壁中存在少量的有活性的基质细胞溶解酶,推测这是由其低水平的基因转录而引发的微弱蛋白水解活动,这将加快细胞外基质的沉积速度,最终使动脉硬化斑块进一步产生并发展。MMP-3能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MMP-3低表达基因型个体的重塑以及降解基质的能力低下,造成动脉壁内中膜快速增厚并形成斑块。 6A等位基因是造成颈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独立性危险因子。本结果显示,病人年龄、体重指数以及舒张压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独立性危险因素,而基因型则没有进入逐步回归方程,推测这可能是由于本样本偏少造成的。此外,在对136例糖尿病病人以及 101例健康男性受检者的研究中,健康男性的6A/6A基因型者其颈动脉内径宽,且其IMT出现增厚,而糖尿病组病人的三个基因型之间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9]。
由于检测技术、仪器设备等诸多因素影响,本项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由多基因控制的疾病,基因多态性与基因表达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单个基因的效应常常被遮盖住,难以显现出来,故而应依据其病理生理的变化情况,研究多个候选基因,从整体上、多角度进行分析,而且选取的样本量应大,注意要有充分的代表性,明确各个基因多态性的效应,进而实施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调控MMPS的表达情况,最终实现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Romero AM,Mastromatteo-Alberga P,Escalona L,et al.MMP-3 and MMP-8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 before and after nonsurgical periodontal therapy[J].Invest Clin, 2013,54(2):138-148.
[2] Avdeeva AS,Aleksandrova EN,Novikov AA,et al.Relationship of the clinical efficiency of tocilizumab therapy to the serum level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J].Ter Arkh, 2013, 85(5):24-29.
[3] Loo WT,Wang M,Jin LJ,et al.Associ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1,MMP-3 and MMP-9) and cyclooxygenase-2 gene polymorphisms and their proteins with chronic periodontitis[J].Arch Oral Biol,2011,56(10):1081-1090.
[4] Magarinos NJ,Bryant KJ,Fosang AJ,et al.Mast cell-restricted,tetramer-forming tryptases induce aggrecanolysis in articular cartilage by activating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and -13 zymogens[J].J Immunol,2013,191(3):1404-1412.
[5] Turturro S,Sunoqrot S,Ying H,et al.Sustained releas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to trabecular meshwork cells using biodegradable PLGA microparticles[J].Mol Pharm,2013,10(8):3023-32.
[6] Lim AI,Chan LY,Lai KN,et al.Distinct rol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 in kidney injury molecule-1 shedding by kidney proxim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J].Int J Biochem Cell Biol,2012,44(6):1040-1050.
[7] Gnasso A,Motti C,Irace C,et al.Genetic variation in human stromelysin gene promoter and common carotid geometry in healthy male subjects[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0,20(6):1600-1605.
[8] 孙晓明,宋玉强,赵仁亮,等.基质金属蛋白酶-3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J].中国卒中杂志,2010,5(6):449-453.
[9] Irace C,Cortese C,Migale M,et al.Stromelysin gene promoter polymorphism and common carotid geomerry in diabetic subjects[J].Int Angiol,2008,27(5):413-418.
美发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英语听力学习 学习策略
一、前言
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人类语言交际的两种主要方式中,听说这一途径是基本的、首位的”[1]。国际经济全球化使得最具备竞争力的人才必定是掌握英语交际能力的人。国内发达城市中大量合资、外资企业也急需掌握英语交际能力的专门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应突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力理解能力。
二、高职教学现状及学生听力学习基础
高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发展不平衡,听说能力很弱。进入高职后,英语课时少,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再加上英语等级考试的压力,无法安排系统的听力教学,教师只是稍作一些听力应试技巧方面的指导,而把提高听说能力的训练任务下达给学生,督促学生课外自学。高职院校生源受自身语言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影响,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有着许多不利的因素:①语音基础弱。多数学生来自欠发达地区,英语学习环境差,受方音影响大,发音不标准,单词辨音能力弱。②词汇量不足。尤其是对一些常用词汇及习惯用语不熟悉,对一词多义现象不了解,直接影响英语听力的发展。③缺乏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不善于总结学习方法。比如练听力时只关注单词,忽视对意群的理解,无法把握文章主旨。④知识面狭窄。缺乏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有时熟悉材料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但对其真正的涵义却理解不透,甚至曲解。⑤心理素质欠佳。因听力基础差,听时常感到被动、忧虑,学习效率低。特别是部分学生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不能如愿便很快放弃努力。
“听”的过程是涉及各方面语言知识、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及相关的具体信息的复杂过程。因此培养听说能力不仅仅需要时间,关键是要有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只有克服自身不利因素,坚持不懈进行大量的实训,才能有效提高听力水平。
三、培养听力理解能力的主观因素
由于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同,教师不能制定统一的目标和要求,也不能有针对性地监控每个学生学习。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有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自主学习意识,而这恰是高职学生最缺乏的。高职学生应当明白任何教学,都不可能涵盖今后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培养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的[2]。学习者对学习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高职学生必须尽快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从对教师的依赖和从属关系中解放出来,把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行为,在教师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毕业后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听力能力的形成需经过长期系统训练。在听力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遇到听不懂的单词和句子时不必紧张,有个别地方没听懂,不一定影响对整个材料的理解。充分地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减轻心理压力。随着对听力技巧的熟练掌握,即使漏听一些内容也会自然地使用一些补偿措施,如利用信号词、同义、反义词等猜出困难词义。反之,如果在听力过程中过于焦虑,则会影响听的注意力,使得用于思考和记忆的能量相对减少,语言信息储存和输出效率、效果降低,导致本来能掌握的内容也听不懂了。长期心理压力会引起兴趣下降,所以听力选材的难易度也很重要,Krashen[3]强调了最佳语言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有趣的和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要略高于学习者实际的语言水平,才会在理解后有一种征服感、成就感和满足感,也才能保持恒久的兴趣和热情。
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加拿大渥太华专门从事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Vandergrift教授指出:“听力理解原非一项被动的活动。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主动过程。”[4]听力训练中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是被动接受所有信息,而应主动去捕捉某些信息,丰富知识、经验,增强信息预测能力,养成良好的听音习惯,掌握听力策略,培养连贯记忆能力。
1.制定可行学习计划,坚持计划科学有效地实施。
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系统,不仅可以使学习活动显得有计划性和条理性,而且还可以减少学习的焦虑感和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高职学生必须制定一个合理的个性化的听力学习计划。为了便于操作和检查,不仅要有长期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近期目标计划和短期目标计划,比如制定每周听力学习计划、学期计划。学习目标要切合自身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若盲目求高,目标难以实现,则会挫伤积极性,造成计划流产。定期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反思和总结,并适时调整计划,才能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2.培养听觉感知能力,奠定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英语语言的听觉感知能力是指辨别英语语音音素,辨认并理解英语词义的能力,它直接关系到英语听力的基础。正确的语音是听说的基础。高职的学生大多语音基础薄弱,音标读不准、认不全,不能根据音标拼读单词,给听说交流、自主学习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听力训练首先应从学习语音练习开始。通过向老师请教、同学交流或通过网络音频、磁带、光盘自学,熟悉音标发音特点、方法和规律,通过跟读练习、录音对比掌握重音、弱读、连读、同化、失去爆破、清辅音浊化、升降调,掌握意群的停顿、英美发音差异等,主动有意识地纠正自己错误的发音习惯。由于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和感情、态度和意思,甚至是相反的含义,所以要通过语调训练了解句子表达思想感情和语句之间的深刻内涵。坚持每天练习,逐步做到发音规范到位、表达自然流利,听力训练与口语训练同步提高。
3.灵活掌握听力策略,准确全面理解听力材料。
在听力训练中许多学生抱怨说:语速太快了,一个词还没反应过来,其他的词就已闪过,结果听到的内容支离破碎。这反映出他们还没有很好地掌握听力策略。Richards(2006)[5]总结了三种常见的听力过程模式:(1)自下而上模式,即听者对听力内容的理解从单词到短语再到句子,最后形成文章观点、主旨的理解;(2)自上而下模式,即理解过程中充分使用先前知识,而不是仅仅依赖单个的音或单词。这种模式的听力理解目的性较强,听者侧重注意所需信息,同时激活大脑中的相关知识;(3)交互模式,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方式同时作用、相互依赖,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解释学习者信息处理方式的多样化。
自下而上模式较多地关注语音和词汇层面的信息,占用听者大量的工作记忆容量,听解速度趋于缓慢,不仅会漏听一些细节,而且会阻碍完成深层次的理解。自上而下的听力理解模式主要依靠世界、经验知识等来积极预测、推理文章的主旨大意,比如通过已有的关于题材、体裁方面的知识或标题、语境、关键词对材料进行预测,构建出话语的纲要图。有了预期和推断,听的过程变得主动,可以准确把握主要信息。但对文章中的具体信息重视不够,对一些简单基本信息也会漏掉。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听力理解过程实际上是信息传递的过程,听者主要目的在于获取信息,有选择地识别应着重注意的信息。因此提高听力效率,要重点培养抓住中心大意,有意识地主动关注某些信息,获取特定信息的能力。从应对听力考试的角度来看,理想的听力过程模式应该是灵活综合运用交互模式。因此在平时训练中应尽可能激活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充分利用预测、推理能力,培养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才能达到对文章充分准确的理解。
4.泛听精听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
语言学习讲究“精”与“泛”的结合。“精”讲的是质,“泛”讲的是量,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提高英语听力训练的质量。在听力训练的初级阶段,以精听为主,不要盲目地追求大输入量,而是要听懂并学会。包括掌握基本的语音知识,识别英语语音中的连读、重读、弱读、同化,失去爆破、语音语调及英、美语音的差异;要求能够把听到的声音迅速地与字母对应起来,掌握常用的读音规则和常用的表达结构、句型、词组等。
泛听是通过大量的听力实践,巩固在精听训练中所掌握的听力技巧,体会一个完整语言交际过程。应选择较为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把BBC或VOA的慢速或正常语速的节目作为泛听材料,不一定要听懂每个单词,但要听懂段落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培养用英语直接理解信息的习惯。在听力训练初期,泛听训练不宜占过多时间,随着听力水平的提高,逐步扩大泛听比例。到了高级阶段要以泛听为主,精听为辅。
5.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丰富认知,培养西方思维模式。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习俗、生活方式及人们的思维模式都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在交际中听的障碍不仅来源于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本身,而且来源于双方迥异的文化背景。具备一定文化背景知识,对所听的对话和短文材料熟悉,理解就会更深刻,甚至能弥补语言基础上的不足。若能在听力过程中不断激活头脑中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则容易预测出即将出现的后续话语和信息,因此听起来感到不难。这也是自上而下听力理解模式的基础。所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者应主动了解关注西方的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科技等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扩大知识面。如通过查阅相关的杂志、书籍或者搜索互联网,了解西方节日的由来、风俗、象征及意义,填补文化知识空白,或浏览人类科技研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等,克服影响听力提高的知识。
对话式听力材料,信息点较容易捕捉。而大段的语篇中信息点分散,内容不易把握。了解西方人的直线型思维特点,熟悉英语先总后分组织篇章的模式对听力理解非常重要。如果听者能在听音开始时即能抓住主题句把握语篇的中心意思,则较容易跟上说话人的思路,进而对语篇的内容作出正确的推断和理解。因此在听力训练中要培养听音一开始就全神贯注投入的好习惯。和汉语语篇相比,英语行文逻辑结构比较严谨,大量使用逻辑连接词,比如表达因果、递进、示例、列举、转折、总结等关系的信号词等,给听者进行信息预测、逻辑推理提供了便利。所以学习者要熟练掌握英语中表达各类逻辑关系的连词、副词或词组、结构。在听力训练时若能养成听后复述或改写听力材料的习惯,则会大大地促进西方思维表达习惯的养成。内容复述,有机地结合了听与说、听与写两种能力的训练,能拓宽记忆、理解范围,加深对听力材料的综合理解。而且为了能够完整地复述,在听和理解的同时要做到:第一,找到并抓住主题;第二,记下重要的细节句。即做笔记的速度要与说者速度保持同步。所以听写笔记要将听到的词和句子精简到最精练的程度,学会用最少的书写来体现最完备的内容。因此有必要探索适合个人的有效记录方法。如借用简写拉丁词,如,i.e.,e.g.,etc.等;也可以发展一套供自己使用的语言符号系统,如用!表示important,用edu表示education,ss表示students。在记录对话或谈话时,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写下不同说话者的话,或以树形图记录纲要,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力理解和记忆的效率。
五、结语
总之,听说训练是一项长期任务,高职学生不仅需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更要坚持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听力策略,这样才会快速有效地提高英语听说水平,并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和内在潜力,最终促进个人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143.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美发学习计划范文6
(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本文从微信息时代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主动适应学生,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以课堂为主型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的视角,多方面分析了英语“教”与“学”存在的不足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以石河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与“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48-03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一)“教”与“学”互动不足或效果不佳。调查发现,全国高校均不同程度存在师生相互埋怨的现象,教师抱怨学生不求进取,学习投入不够,学生抱怨教师讲课不够精彩,缺乏吸引力。相关媒体也陆续报道了高校课堂学生玩手机等不同程度的厌学现象。从表面看,教学过程出现了“单相思”或“一厢情愿”的状况。究其根本,主要是“教”与“学”分家所致。一方面,高校过分重视教师的“教”,而轻视学生的“学”,教师过分在意教学满意度评价,而对教学方法、学生特点研究不足,对新时代学生成长环境、志趣爱好、性格特点、心理动态等把握不够、引导不足,教学缺乏设计,与学生互动不够: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二)课程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学习者的需要。限于教学资源、师资队伍、保障机制等因素,目前,地方高校大学英语选修课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应用型课程数量及质量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学生自由选课、选教师的空间小,自主权不大,不利于学生凭兴趣和爱好来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上依然较多地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重视考试结果,而对教学过程未能给予相应的重视,使学生普遍缺乏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加之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大多本科院校尚未完全建立导师制,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学习和专业认知上缺乏科学指导和有效引导。
(三)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学生的需求。多年来普遍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方式和应试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跟着课堂走,听课跟着教师走,看书跟着教材走,复习跟着考试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被弱化,以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服务能力还需要加强。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飞速发展的教育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发展的需要。
(四)传统评价方式轻视了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功能。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评价标准不统一,尤其是过程性评价环节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传统以考代评的考核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过程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实践能力的锻炼,重终结性考试评价、轻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学生个性张扬不够,潜能挖掘不充分,疲于应付,死记硬背,高分低能:考核环节重视教师的评价,轻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课程考核重视评价和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轻视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的功能;重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考查,轻视对学生情感、文化意识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查。该评价机制已不适应开放课程环境下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再创新,增强教学效果,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标准,是新的历史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五)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满足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需要。在微信息时代,大学生有着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喜欢简洁、清晰、准确、精炼的信息,乐于学习新事物,倾向于碎片化内容,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不愿被动听,希望主动参与。以上特征会影响学生的自控能力,致使其自主学习观念不强,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并对教师、课堂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不进行科学的课堂设计,课堂被教材内容完全占据,仅仅依靠倡导课外自主学习,难以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策略与有效途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建设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本质上是在教师、课程、环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学生通过探究、协作、交流等方式对英语知识进行主动构建的过程。生态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在基础教育中较为普遍。本文所强调的生态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通过科学引导、沟通交流,促使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和环境三者协同融合、最优匹配、平衡发展,达到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
教学活动以每一位学生课堂需求、欲望和意识为主,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重在营造和谐、开放、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师生双向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组织以引导学习、组织交流、激活思维、注重应用为主,通过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参与式、讨论式、合作式、自主型等教学形式,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转变角色定位。在MOOC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教学“引导员”或课程“辅导员”。教师承担着课程设计、课堂管理、活动组织与参与、解惑答疑、进度把握、效果分析、学习评价、教学反思、学业进展等多种责任,但也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建设生态课堂更需要爱心、耐心和责任心,需要教师更加丰富的情感投入和对教学的不懈研究,需要用心了解学生、关心学生。
当然,生态课堂构建在实施中会受到教师、学生、环境和体制机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与配合,达到有效沟通,才能实现“天时、地利、人和”,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其学习行为的养成。高度重视课前导学、课内引导、课外辅导、应用指导和心理疏导环节,以帮助和激励学生为出发点,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其自主学习、信息鉴别获取和信息加丁处理能力,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
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中积极地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等,增加文化积累,提升文化自觉,培养文化意识。通过文化导人与交流,引导学生既要吸收和借鉴英美文化中的精华,也不能忽视对中华文化特别是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在文化的交流中进行学习,让学生明确自己学习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并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订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计划。
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白,学习过程中潜力发掘和能力提升有无限巨大的空间。英语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通过学习的过程,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评测和衡量自己英语学习的进度和效果。这是基于我校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做出的考虑和在教学改革中实践的举措。
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英语学习在提升自己职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和功能。引导学生站在发展的和全球化的视角去审视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这是基于我校大学生能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融人世界而做出的考虑和持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举措。
(三)实施嵌入式教学,提升实践应用能力。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多媒体网络学习、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活动为辅,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在文化交流中开展英语应用能力嵌入式培养训练,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之中,使每一个单元、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主题都有对能力培养的考核点和侧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课堂不仅仅是要学习英语知识和文化,还要培养、锻炼和提高自己表达、沟通、交际、协作、抗挫抗压等方面的能力。
(四)借助网络资源优势,探索多样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而组织和开展好互动、交流与讨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有效途径。互动交流包括网上互动交流、见面课解疑、小组讨论课等一种形式或多种形式的有效结合。借鉴MOOC教学知识单元化、主题化和开放性等优势,改革传统以课堂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开展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
(五)优化网络学习资源,增强自主学习效果。一是有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视频课程,积极挖掘“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爱课程”以及“国外网络视频公开课”等网络教学资源,扩大网络资源的再利用。二是进一步挖掘《新视野大学英语》和《体验英语听说》网络学习平台的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做好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跟踪指导、评价反馈和绩效分析。三是在做好公开视频课程建设的同时,继续优化网络学习类公共选修课程资源,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四是在英语写作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大学英语写作网站和论坛。
(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多样教学形式。在微信息时代和开放课程背景下,高校和教师应积极研究探索,主动适应受教主体的变化,主动迎合新时期学生的特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积极探索开展混合式教学,采取“视频/微视频+网上互动交流+见面课解疑+小组讨论课”等多种教学形式。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适应学生新的学习习惯,帮助其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七)注重“教”与“学”的研究,加强教学评估与反思。全国大多普通高校普遍存在重研究探求、轻教学技巧,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的现象。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情况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教与学的理念、艺术与技术、课程的设计与体系的更新、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满意度、人才质量社会认可度、就业力等,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新热点。作为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在强调本科教育中心地位、重构本科教育的同时,应全面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二者交互、共生的研究,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