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本教研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1
1.完善现有校本教研制度。一般来说,我国的校本教研制度有其独特的类型。一般被分成反思、互助、理论引导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分类方法不同,也可以分成培训、交流、合作、资源管理等不同部分。同理,由于制度的分类理解形式不同,还有学习交流、调度组织制、教研服务、激励制度等不同形式[1]。总的来说,分类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个人理解不同,分成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因此具有较大的变化性,很难开展系统性的总结,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难度。
2.确保校长能够充分掌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进程。校长在校本制度建设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决定了整个改革的方向。校长在整个制度改革当中扮演的角色是不确定的。有的研究人员认为,教师在执行教育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而校长就应当成为这些问题的预警者,在教师出现问题之后能主动为其解决困难,在这种观念当中,校长的服务性质较重。而在其他研究人员的观念当中,校长应当决定整个校本研究制度发展的方向,确保其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种观念当中,校长的指挥性质较重。而有关高校在执行的过程中,应当根据自己情况的不同而灵活改变校长所扮演的角色,确保其能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有人认为,校长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保障者、引领者、激励者”。有人认为,校长“必须了解教研、参与教研、指导教研、保证教研”等。校长的角色及其对校本教研的态度和行为对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性质和特点究竟是什么,迄今尚不明确。
3.使校本教研制度更具效率。在传统的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当中,思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越来越多纪实研究的出现,现有的校本教研制度越来越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曾艳、李晓斌两位学者曾经开展了有关小学教师教学方式的研,在对比了该小学的校本研究制度以后,得到了相关结论。而上海市静安区的研究人员扎根于本地区,开展了整个静安区范围内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研究。研究对象为十所幼儿园,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下发了调查内容,回收之后供研究人员总结相关解决方法与对策。这项调查研究活动为我国其他地区的教学提供了经验,是我国校本制度建设当中十分显眼的一段历史。
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研究的发展方向
1.如何加强校本教研基本理论的建设,校本教研基本理论的建设有赖于基层单位的配合。并且在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三点还是教育、行动以及培训。这三者之间关系十分紧密,并且相互之间也行成了制约。校本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有一定的区别[2]。一般来说,校本教研要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往往要与现有的教学制度相结合,并且能够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校本教学研究方向的选择也是重点之一,是以新课程为主还是传统的教学为主,是以地方学校的发展为主还是以整体教育形式的发展为主,都是需要有关各方思考的问题。而身处在校本教学中心的教师,应当准确了解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甚至有的教育理论研究人员也没能准确定位上述几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我国急需要一套完善的校本教学理论作为保障。
2.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完善我国研究。在借鉴的过程中,应当避免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在西方国家,有关校本建设的相关研究应经开始了几十年,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西方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早于我国,因此经验自然比我国要丰富,能为我国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在借鉴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我国独特的教育方式,进而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确保学校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取得主动权。在实际操作当中应当保证完全透明,最好是有可靠的舆论监督,参考国外的经验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保证一定的灵活性。校本教研的例子很多,但是相关学校应当确保选择自己相符合的经验,进而学习到利用价值高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加入自己的思考过程,不仅要学习到要点,还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将好的经验直接搬过来。
3.如何让现有的研究物尽其用。所有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在当前形势下,有关各方对校本教研进行了有力宣传,但是下级部门并没有严格执行宣传所要求的内容,因此也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这种结果的产生不能归咎于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相关研究没有反思。因此,有必要开展基础研究,进而确保更高层次研究顺利进行。所以,只有不断反思,才能收到效果。总而言之,研究应当不断开展反思,并且反思的范围应当适当扩大[3]。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应当不断加强有关基础研究的进程,才能确保反思到位,进而衍生出完善的改革方案,才能更加高效地开展校本改革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教育。
三、总结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到当前阶段,校本教研制度的完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仅有老旧的教育体系,高度紧张的学业使学生也没有多余精力参与到校本建设的过程当中。但是我们相信,经过各个部门的合作,各级执行好各自需要执行的工作,加上社会各个组织的共同努力,舆论的监督,就能得到满意的效果,我国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够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1]贾烨萍,司筱.新课改下创新校本教研制度的策略研究[J].读与写(下旬),2012,09(8):25.
[2]李学增.构建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2):74-75.
[3]郭承金.扎实开展校本教研 切实推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上旬),2012,(6):51-52.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tzjks2011275)“校本教研活动与机制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在教师行动研究被提出来之后,研究人员就开展了有关本教制度的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执教管理的自由有了稳固的制度做保障。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在逐步完善现有的校本教研制度,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应当意识到现有理论的片面性,从基础形态、运作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有关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2
【关键词】中职语文;第二课堂;实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职教育是以生产服务一线的操作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职业化、专业化、实战化特点明显。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教育教材在重视实用理论传授的同时,还必须重视中职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握实用技能。作为语文学科,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中职教育往往结合实践基地的活动,帮助他们习得职业技能。语文教学也不应该局限于狭小的课堂空间,还应该开辟第二课堂。为此,我们就有必要探索出一些必要的实战化策略。
一、理论先行
虽然说理论永远都是灰色的,但是,必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汲取能够帮助他们预知可能出现的障碍、困难,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提高实践效果。语文老师针对实战化实践活动,理当抓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及时地引导学生通晓相关的理论知识,掌握必备的技能,这样就会使他们具备应变的条件,增强信心,快速形成技能。
比如笔者曾开展技能演讲沙龙活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听说模块――演讲”部分专门讲授如何演讲,但是因为他们没有真切地体会,没有实践经验,所以,对于演讲的本质、实践操作等并不真的了解。这一块的教学就非常有利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活动开始前,在导入环节,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知道什么是演讲吗?”由于不少中职生的语文基础薄弱,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回答,结果发现,他们对于演讲的理解只限于“不就是拿着稿子念吗”的层面。接着,笔者在空白的黑板上写下一行字“让演讲能力助飞我们的职业梦”,并且告诉他们,这就是今天我建议大家要学习的主题。笔者随之播放了一段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朗诵视频,紧接着笔者当场示范,即兴发挥,以梁启超的这段演讲稿为素材,当堂演讲。于是,我让学生分析朗诵和演讲的不同,并适时地提炼并板书出演讲的几个关键点:语言简短化,适当修饰;内容故事化,讲究朴实;情感白热化,必须强烈;道理全显化,直击关键;呈现表演化,追求气场。学生牢记这些要点,就能在实践中转化为能力了。
二、积极演习
开辟第二课堂不可能一味地走向校外,这就要求我们就地取材,积极创造情境,布设恰当的道具,营造适宜的氛围,积极开展实战化模拟演习。当然模拟要逼真,也就是说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条件必须具备,特别是职业化环境所需要的构件缺一不可。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后,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制作了一整套道具,布置了一个悼念现场,让每一个小组都推荐出一个表演者,实施演讲。经过这个过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深一层,对演讲写作要求理解更深刻。笔者因势利导,布置一次小型的演讲会,确定的主题“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在第二次课堂活动时再次表演。学生经历两次锻炼,得到了两次提升,无疑为将来走向职场打下了演讲的底子。
笔者也顺势把这个做法推广到法律专业班。我带领学生组织了一次法庭模拟辩论。主持人煞费苦心地介绍辩题,明确正反双方,辩手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学生既将法律知识融合进来,又将语文能力的习得落实到了实处。
演习即表演,要重在实战化,不摆花架子,追求扎实。为此,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帮助他们找到角色感。从教育学理论看,情境教学其实重要的途径就是“现场表演”[1],预设接近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扮演角色,从而加深了内心体验,并最终习得更为实用的语文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境设置其实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的想象力,对新鲜刺激的易于接受性,激发主观能动性的情商教育的环境预设。
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性决定着学生必然进入不同职业,不同职业对语文的要求必然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演习情境,积极为他们构建良好的演习氛围。只要我们善于开拓,驱动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就会积极演习。
三、先写后说
毋庸讳言,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毕竟有限,我们不妨采用实用的策略,寻找适宜的方法。演习场所虽然是模拟的,但学生一旦进入预设的情境,同样会找到职业感。他们的表演也应该相应地相对专业,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追求专业化。为了达到这一点,采取先写后说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在“职业的选择与人生的价值”主题演讲中,笔者即充分让学生动笔来写,在写作中思考如何面对观众展现自己的观点,如何设计言谈举止,如何做到入耳入心。学生在写作中会联想到表演时的情景,并且动手查阅所需要的资料。这样他们就等于自主地开辟了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更是因为这样的活动指向未来的职场实践,所以也更有吸引力了。
由于心中有表演的预案,有演讲的蓝本,他们就能够相对自信地灵活发挥了。实践证明,语文实践要重视写,只有先写,才能让他们把混沌的思想条理化,才能在写作中找寻灵感。当然“写”好后,还要让他们尽情地“说”,展示他们的才情,敢于表现。能不能流畅、高效、得体地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得如何,“写”是“说”的前提,“说”是“写”的动态呈现。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第二课堂的开展必然体现语文性,最终要表达出来,所以“写”“说”的地位至关重要。无论是旅游专业的导游实践,还是机械类专业的操作原理和程序的表述等,都需要写好、说好。
总之,当语文与职业教育牵手时,我们一定要重视语文学习的实战化,“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3
校本教研作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从上可看出,校本教研来源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它是对教学实践和教师教学行动的研究。教学工作历来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的教学行动不外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学生辅导、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条例中,教学“六认真”是重要的规范条例,它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所以说,教学“六认真”是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富有现代教育精神、体现课改理念的“六认真”评价制度,无疑会推动学校校本教研工作。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六认真”评价制度已显得落后、过时,导致教学六认真检查失去了目标,迷失了方向。产生了过程查教案(有时就是数教案),结果比分数结果。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人的发展。如此,我们便看见了学校生活中的种种怪现象:备课是"抄工"(把所教案书上内容抄到自己的备课本上),教学是"磨工"(课内损失课外补,拖堂,补课。千少万少,学生的考试分数不能少),教研是"短工"(学期结束了,学校催缴小结了,便东抄西摘一晚上两晚上完工)。教学“六认真”评价制度需要进行改善,需要融入新的内涵,补充新的血液,赋予其新的生命。
课改伊始,我校在大力推进学校课程改革实践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学校教学“六认真”检查评价制度几经变革,不断完善,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科学的体系。
一、评价内容与标准改革,制度与课改全面接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校结合课改理念,将教学“六认真”定义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与检测评价、学生辅导、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六认真。与传统六认真比:我们将备课、上课更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将作业与考试考查合并为作业与检测评价,将课外活动更为实践活动。同时,增加了教学研究项目。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是教学过程的展开,基于新课程基本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内容活化、创生的过程,是学生思考、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展开教学过程的前提条件是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又是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和检验完善的过程,是落实课改精神的主渠道。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无疑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
在教学设计评价中,我们将它细化成了8项。着力于教学反思与教学后记。教师的自我反思按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是凭借以前的教学经验,依据课改理念,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出预测,它主要体现在教材、学情分析、教法设想中,这种反思具有前瞻性。教学中的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发现、自动反思,迅速调控,这主要体现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右边的教学反思中,这种反思表现为教学中的一种机智,具有敏感性。教学后的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上完一个单元的课后),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一个单元教学设计的教学后记里。
课堂教学是教学六认真中最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上课评价只注重教师的表演而忽视学生的行动。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将课堂教学评价分成了五大块:教师素质、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教材的开发教学内容的拓展等。我们希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发展,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更好地对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有序性及有效性加以思考,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
作业与检测评价中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关键之一,也是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便于研究和改革教学工作,作业与检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此,我们要求教师注意作业的分层设计,严禁用作业处罚学生,提倡创新性、实践性作业,对学生评价要着重于过程性、发展性、赏识性评价。
学生辅导是教学过程的延伸,也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又是沟通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的主要渠道。辅导的目的是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业成绩。在学生辅导中首要强调教师要善于做学生进行思想工作,加强心理辅导,调整学生心态。注意各科辅导的相互配合衔接,要有全局观念。同时要求教师积极与家长沟通,重视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辅导。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在学生中多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社区活动等社会实践体验活动。
现代教师应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育工作者,教学研究已成为教师职业特点之一,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校将教学研究作为教师“六认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作出明确要求。我们要求教师不管参加那一级的教研活动,都要充分准备,并积极发言提出自己见解,参与交流合作。提倡教师要善于总结疏理提升教育现象,有自己的记录教育实践原始问题、现象的教育随笔或教育日记。
如上所述,我校在教学“六认真”评价制度中,将课改理念融入每一条细则中,使课改精神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为课改理念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二、学习讨论相结合,教师与制度全面接触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4
关键词:风险资本;风险管理;绩效评估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8)09-0036-05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使得各家银行致力于内部风险测量、风险定价和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任务。在风险测量方面,已经开发出了诸多风险测量模型。信孚银行的RAROC方法和J.P. Morgan的风险矩阵(RiskMetrics )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衡量银行风险方面使用较广泛的还有VaR方法。VaR测量了某个头寸在给定的时间范围内、一定的概率下,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这些量化各种风险的内部模型的发展,为商业银行风险资本(CaR,又称经济资本)的衡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银行进行资本配置基于两个原因:一是通过向各业务单位分配资本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二是风险资本是进行风险调整的绩效衡量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风险资本(CaR)的衡量、配置以及以CaR为基础的绩效评估仍存在着较多争议和选择,如何根据银行实际选择最优方式,对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演进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演进的两个维度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是沿着两个维度发展的。一个是广度,另一个是深度。广度方面,商业银行将尽可能多的风险类型囊括进单一的风险衡量模型中。如VaR起初仅用来测量市场风险敏感头寸的风险,后又用于测量信用风险。这个方向的发展主要源于风险测量技术的提高。深度方面,则是风险管理体系试图达到目标逐渐增多。具体来看,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主要有四个:一是银行总体风险的计量,以调整银行资本的数量。二是业务单位的风险控制,防止单个业务单位承担过度风险。三是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调整的绩效衡量(RAPM),能够在风险调整收益的基础上考核业绩。四是对各业务部门进行风险资本的配置,以有效管理股东资本。
(二)商业银行风险资本配置的内容
商业银行已经意识到,有效的配置资本才能提高银行绩效,管理的重心已经由资产负债组合的风险衡量转向各业务单位的资本配置。在各业务单位之间进行资本配置,主要包括需要测量的各种类型的风险、风险承担中心的确认与风险承担单一化、资本配置方式的类型与集权化的程度、风险调整绩效衡量(RAPM)的手段和风险调整的绩效衡量应用范围五个方面的内容。由于第一项内容由风险衡量模型的发展程度确定,下面将就后面四个内容展开。
二、确认风险承担的部门
(一)风险专业化的原因
确定风险的专业化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专业化会带来更高的收益,因为它向更能处理风险的部门分配了更多资本,第二,审计过程更容易、更有效。第三,通过在各业务单位间划分风险,使得内部相互推诿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使得银行能够充分利用风险资本。
(二)风险转移与转移定价
如果银行内部没有风险专业化的组织形式,可以通过建立一个风险转移体系来达到总体风险的专业性。但是,总体风险的专业化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实现总体风险的划分;二是多项风险管理的协同配合;三是风险收益可以进行分解,从而对各业务单位的风险调整收益(RAP)进行衡量。总之,确定风险承担中心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基本的目标是实现风险的尽可能专一化。
三、CaR的配置方式与配置标准
CaR配置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由上到下配置法,建立内部CaR市场,协商法。
(一)由上到下配置法
即风险资本和绩效目标由高层向每个风险承担单位分配。这在高度集权的银行组织中较为普遍。配置标准上,高层根据业务部门过去的业绩和未来预期的收益作为分配的依据。
(二)建立CaR内部市场
创建一个CaR的内部市场时,每个业务单位获得的CaR数量与转移价格是部门间竞争的结果。这种方法下,要求每个业务单位要合理的制定业绩目标。银行高层通过CaR的供求关系来确定向各业务部门分配的CaR数量和价格(即每个单位承诺的RAROC目标)。因而,各单位获得的数量就不仅取决于自己的需求,还取决于CaR的价格(即RAROC目标),一个单位提出的RAROC目标越高,它获得的的资本数量越多。内部CaR市场的有效运行,建立在对业务单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考核、评估其达到RAROC目标能力的基础上。
(三)协商法
银行高层通过与各业务单位的协商,就CaR的分配和绩效目标达成一个协议,其目的是尽可能将资本配置到能实现较高绩效的部门。同时,各业务单位可以结合自己的绩效目标主动调减配置资本,因而协商法可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避免内部市场法的缺点。
由上可以看出,在银行资本配置中,要面临几项选择:对业务单位预期收益的最好估计方法是什么;高层期望的业绩、业务单位承诺的业绩,历史业绩中哪一个更重要;部门经理是否比高层拥有更多的内部信息。
四、明确需要衡量的CaR类型
(一)实际利用的CaR与配置的CaR
1. 测量实际利用的CaR。业务部门获得CaR的数量决定了其可承担风险的大小,如果以业务部门实际利用的CaR为考核标准,谨慎的业务部门由于承担了较小的风险,不会因其保守受到高层的批评。
采用实际利用的CaR,需要解决衡量上的问题。若要计算某个业务部门的月度风险调整收益,将该部门的月度利润除以其月末最后一日CaR并不合理,业务部门有可能对其CaR进行粉饰,即在当天减少CaR,而且它是一个日潜在损失的衡量,不能够与月度收益相比,需要衡量月度利用的CaR( ),即一个月内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
月度CaR可以从月度利润(P)和损失(L)的分布百分比中得出。月度P/L分布(用Y表示)可以看作是日利润和损失分布的和。 表示一个月交易的天数,将日CaR相加得出月度CaR。假设日P/L分布彼此相关,一旦在月初第一天发生大损失,那么该月的剩余天数将承担损失。
若假设是相互独立的。这将使估计的月度CaR低于日CaR的和。若日P/L分布的标准差为 ,表示风险的波动率,表示头寸的规模和对第i天风险的敏感性。日风险因子给定下,根据参数法,通过公式 (k 表示乘数因子,这由银行的风险偏好确定),如果月度P/L的分布Y等于独立的日分布X的和,由公式1得出月度分布Y的方差:
月度CaR()与日CaR()的联系由公式2给出
若能准确估计连续损失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可以获得日P/L的分布,再将其进行整合可以确定月度的CaR。
2. 采用配置的CaR。CaR是有成本的稀缺资源,从银行层面看,以实际利用的CaR为基础,即使达到RAROC目标往往也是不够的。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假设一个银行内部分成货币市场部、固定收益部和外汇交易部三个业务部门。表1列出了业务部门收益、银行总体收益与RAROC比率。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各部门收益完全正相关,所有部门目标收益率为30%。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衡量方法导致不同的考核结果。若以收益/利用的CaR为标准,固定收益部业绩最好,若以收益/配置的CaR为标准,外汇交易部门的业绩最好。
从银行角度看,尽管每个部门能够在实际利用的CaR基础上达到30%的目标,但收益与所有交易部门配置CaR的比只有23.81%,这主要是由于未使用的CaR的存在:
总体CaR的RAROC=实际利用CaR的RAROC ×(1-超额CaR/总体CaR) (公式3)
所以,若以实际利用的CaR确立业绩目标,使得各业务部门没有动力充分利用银行的CaR,将导致银行CaR的闲置,这不是银行高层所愿看到的。
3. 两者的选择。一个方法是,考虑CaR配置的方式(见表2)。协商法下,业务部门对CaR配置的影响较大,对利用CaR创造收益的责任也大。业务部门的考核应该在配置的CaR基础上进行。若是在一个高度集权化的银行进行由上到下的CaR配置,由于高层在其中发挥了较大影响,业务部门不应该由于未能充分利用一定数额的CaR而受到批评,应该在实际利用的CaR基础上考核业绩。
另一个方法是,以实际利用的CaR考核业绩,同时对未使用的CaR收取相应成本。这将事前的CaR限制与事后的CaR利用作为单一考核指标。协商法下配置CaR时,未使用CaR的惩罚利率可以在0和目标收益率间设定。惩罚利率越低,与实际利用的CaR考核结果越接近,相反,若惩罚利率等于目标收益率,则业务部门会充分利用闲置的CaR。
(二)分散效应前后的CaR衡量:个体部门CaR与边际CaR
其实,各业务部门的收益是不完全正相关,总体CaR 一般小于业务部门CaR的和,因而,向各业务部门索取的成本中应该扣除风险分散收益。
简单的做法是,假设所有部门对分散收益的贡献相等,然后在所有业务部门平均分配分散收益。分散效应后的多部门CaR计算公式为:
其中,i, j 表示银行的业务部门, 表示业务单位收益的相关系数。表3显示了四个业务单位的部门CaR与分散后的CaR,经计算,分散后的银行总体CaR等于1134.02,由于部门CaR的总和等于1900,CaR由于分散效应减少至初始数额的59.69%(1134.02/1900),因而部门CaR应按这比例(59.69%)调整,调整结果如表3最后一栏所示。
事实上,各业务部门对分散收益的贡献并不均等, Merton and Perold (1993)提出使用边际CaR,在将某个业务部门从总体中剔出后,计算得出的总体CaR的减少额,即为被剔出单位的边际CaR,它准确衡量了一个业务部门对银行总体风险的影响。由表4结果可以看出,各部门的边际CaR与自己部门CaR的比例并不相等。
然而,边际CaR的使用,使得单个业务部门的业绩受分散效应收益的额度影响,这也是使用边际CaR作为RAPM基础的最大劣势。表5显示了四个业务单位的模拟结果。
由于部门A和D相对较差的业绩(以收益/边际CaR为标准),第1年底调险资本配置,减少部门A和D的CaR,增加部门B和C的CaR,如表6所示,重新配置的结果是每个部门的边际CaR明显发生了变化。
在第2年底,每个部门获得的部门CaR收益率与第1年相同,但由于分散效应收益分配的变化,各部门边际CaR的收益率发生了较大变化(见表7)。
由表7可知,尽管每个单位部门保持了在部门CaR上的绩效,但以边际CaR为考核标准时,结果则发生很大变化。第1年末排名靠后的两个单位A和D,反而成为业绩最好的,而部门A和D业绩排名的前移并非其管理水平提高的结果,主要是分散收益在各个部门的重新配置导致的。
总之,当银行业务的组合发生变化时,部门间的相关系数发生改变,由公式4可知分散后的CaR也将发生变化,因而,建立在分散的CaR基础上的RAPM,无法客观、准确衡量部门的绩效。
(三)风险调整收益的衡量(RAPM)
1. 两种衡量方法及其比较。一是CaR收益率(如RAROC),是单位业务部门的利润与部门CaR(配置的CaR或是使用的CaR)的比值。二是RI(residual income),是收益与净费用支出、CaR成本的差额。如公式5所示, 表示CaR的成本率。
RAROC衡量方法下,当RAROC大于CaR成本后,会使部门放弃比资本成本高,但低于目前RAROC的投资机会,这些投资机会可以增加股东的价值,但会降低部门平均的RAROC。所以,以RAROC为衡量业绩的标准,部门的管理者则有拒绝这些投资机会道德风险。
RI衡量方法下,当大于RAROC时,将使银行拒绝那些虽然比CaR成本低,但可以提高其RAROC的机会。短期内通过接受一些虽然低于资本成本但仍然有收益的短期投资机会会使RAROC的边际提高。在存在过多资本情况下,CaR的次优使用比不使用要好得多。
2. 两种方法的选择。首先,RAROC和RI之间的选择所带来的影响取决于是采用了配置CaR还是使用的CaR。当采用配置CaR时,每个单位部门都要为配置的CaR支付费用,无论是RAROC最大化还是RI最大化,都将转化成利润最大化,低投资问题将可以解决。其次,若考核标准以实际利用的CaR为基础, RAROC与 RI的选择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银行是否存在超额CaR。如果存在超额的资本,应该采用RAROC法,以激励部门充分利用超额的CaR。二是在处于投资机会的平均水平时,银行CaR是否可以调整。若是不能调整,则应采用RAROC。第三,RAROC是个比率指标,而RI是个绝对额指标, RAROC使高级管理人员可以比较不同业务领域的资本使用效率,在实务领域中,应用范围更广。
五、RAPM的应用条件与范围
商业银行绩效评估体系除了包括RAPM外,还存在一些主观性的评估手段。RAPM并不是唯一标准。RAPM应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CaR的配置方式和类型(部门实际利用的CaR还是配置的CaR)
协商法下,当各业务部门自由决定CaR的使用额度,或者在实际利用的CaR基础上要对其绩效考核,RAPM(RAROC 或RI)可以进行公正的评估。
如果CaR由高层分配,而且各业务部门是用配置的CaR而非实际使用的CaR进行考核时,总部的配置决定将影响到RAPM的结果。这时,RAPM则不能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
(二)内部转移价格可以公正地确定、 短期业绩能够量化
在市场风险领域,以上条件具备,适合应用RAPM进行绩效评估。当转移价格较难确定(如信用风险)时,或者短期绩效不易确定(如对客户关系进行估价)时,则需要采用主观性考核办法。
由上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第一,RAPM中采用市场机制,要求所有的资源在银行内部可以进行真实交易。业务部门有充分自主性,而且业绩不能受到高层影响。
第二,RAPM提高了业绩考核的准确性。使得各部门重视风险和效率。在内部转移定价中,开发准确的CaR衡量技术、降低不确定性将使管理者理解银行利润的真正来源。
第三,银行不需要在所有业务领域都应用RAPM。管理高层必须保护各业务单位间必要程度的差别。这种差别需要不同的协调机制,并形成不同的业务领域,这也是在大型规模化银行中形成不同的企业子文化的原因。
六、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结论如下:
第一,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必须先解决组织架构问题。如CaR如何分配,向业务部门是按实际利用的CaR还是配置的CaR索价,RAROC怎样在绩效考核中使用等等。为了完善绩效考核,需要采用不同RAPM手段。
第二,CaR配置和RAPM需要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实施的方式和依据。不同的银行存在不同的配置方式,银行间业务部门相关程度的差别、集权化的程度、内部文化都会影响到资本配置。在银行内部,业务部门的大小、是否拥有充分的自、部门文化也影响到CaR和RAPM的运用。
第三,银行应通过组织变革,在银行内部用市场机制取代官僚行政手段。RAPM的实施和CaR的配置在银行内部营造了关于组织架构、配置过程、文化的反馈机制,从而带来组织结构的变化。有意识的组织设计便于这些管理手段的实施。
参考文献:
[1]James, C, 1996,“RAROG Based Gapital Budget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 Gase Study of Bank Gapital Allocation”,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Genter Working Paper 96-40.
[2]Froot, K.A. and J.C. Stein, 1996,“Risk Management, Capital Budgeting and Capital Structure Policy for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 Integrated Approach,”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5403 (January).
[3]Merton, R.G. and A.F. Perold, 1993,“Theory of Risk Gapital in Financial Firms”,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Fall) 16-32.
[4]Matten, G., 1996,“Managing Bank Capital: Capital Allocation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Ghicester, England, Wiley.
[5]Perold, A., 1998,“Gapital Allocation in Financial Firms”,Harvard Business School Working Paper 98-072.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5
关键词 机会成本 薪酬管理 激励
中图分类号:F406.15
文献标识码:A
2000年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实施了以岗位津贴为导向的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岗位津贴制度的建立打破了过去的平均主义。但高校的薪酬管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本文试从机会成本视角来窥探高校教师薪酬管理模式,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一、对机会成本概念的认识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当人们面临着众多可选择方案的时候, 为了选择其中一项最优方案, 而不得不放弃其他方案提供的收益机会, 这种被放弃的收益就是被选中方案的机会成本。
二、我国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一)薪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薪资由固定的基本工资与可变津贴组成。基本工资在高校教师收入中的比例偏低, 在整个工资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 而基于绩效的可变津贴比重过大,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一些短期、功利性东西上,而大大降低了其教学质量。
(二)对外缺乏竞争力。
与同等或低于自身人力资本存量的公务员或企业职工相比,高校教师的薪资较低,高校薪酬的现状显然难以充分满足教师的需求。当现状和需求的矛盾扩大到一定程度时,高校不仅难以引进和保留高水平人才,还会造成优秀教师的流失,削减高校的核心能力。
(三)对内缺乏公平性。
缺乏内部公平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制度内等级差别很小,同种职位、同等绩效薪资不相等,不同职位、不同绩效薪资差距较大,教师贫富差距悬殊;另一方面福利津贴的发放的依据是资历而不是工作绩效为,年轻优秀教师的可变津贴往往大大低于资历老的普通教师。
(四)激励方式单一。
高校单纯的物质激励往往无法满足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多层次的需求。某种程度上,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工作环境、较多的进修机会、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等高校“学术文化” 的激励比短期内的金钱刺激往往更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
三、 机会成本在高校教师薪酬问题中的体现
机会成本在高校教师薪酬问题中多体现在青年教师身上。大多数青年教师刚步入教师岗位,资历低,职称低成为薪酬的短板。由于高校教师的薪酬一般是由基本工资和课酬组成,而教师的基本工资是一般是与教师的资历和职称挂钩的,而学校新进的教师一般资历浅薄,职称较低,基本工资上就很少。再扣除一些相关税费,能拿在手里的薪水就更少。所以,对于年轻教师而言,他们只有靠增加课时来增加收入,这样才能减少他们的生活压力。但是这样就会对青年教师产生不利的影响,高强度,长时间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健康及教学兴趣。同时,由于一般高校内提供的课酬比校外的要低,为了增加收入,青年教师可能会在校外代课。这样一来对高校的教学产生很严重的影响,一般表现为两点:(1)青年教师会减少高校内的课时,有时候会影响高校教学工作;(2)青年教师刻意追求校外代课的高收入而影响到学术研究,不利于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
机会成本不仅对青年教师有影响,对高校内的资深学者和教授们也有一定的影响。作为高校里的资深学者和教授们,他们享受的一般是高校内最高的待遇。他们有较高的基本工资,有各方面的补助和津贴。他们的收入已经是多元化,例如受邀到别的学校开展讲座,承接学术项目等,这些活动都可以给他们带来不费的收入。相比之下,课酬对他们来说已经显得不值一提。所以,高校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课表上有知名教授的姓名,但在课堂上确见不到其人。因为课时费同他们的别的收入渠道相比寥寥无几,所以部分资深学者和教授们选择少代课或者不带课,这样对高校也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影响(1)资深学者和教授他们处于学术前沿,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不能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是学术的一种损失;(2)资深学者和教授忽视课堂教学,忙于奔波于讲座及社会实践,不利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四、引入多种激励型薪酬
(一)健全以岗位和绩效为基础的薪酬制度。
教师的薪酬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等级的固定工资上,同时也体现在不同绩效的浮动工资上。如果岗位的聘任、业绩的测评能够体现出相应的学术水平和业绩贡献,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教师的人力资本的水品及差异,那么薪酬制度就能够有效地发挥激励的作用。
薪酬制度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由于教学和科研成果的价值不易量化,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露出来,因此,它的评价只能通过主观评价。因为主观性的存在,所以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制度就尤为重要。只有做好了绩效考核工作,才能说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团体及个人的作用。
(二)确立宽带型岗位薪酬制。
宽带薪酬是一种新型的薪酬结构设计方式,是对传统意义上那种大量等级层次的垂直型薪酬结构的一种改进。这种模式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转变为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与传统的基于资历或职位的薪酬体制相比,宽带薪酬使得工作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同一薪酬级别里,但在同一级别里,因工作者对单位贡献的大小,收入会有很大不同,高绩效的普通工作者可以享受到与管理者同样甚至更高的薪酬。从组织环境要求来看,宽带薪酬匹配于扁平化的管理机构。为了充分调动教师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引进宽带薪酬是非常必要的。
(三)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相结合。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指出,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被称为保健因素。而像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因素被称为激励因素。这些是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改善它们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直接薪酬与间接薪酬的结合,尤其是间接薪酬的实施,可以改变这些激励因素,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间接薪酬主要是指与福利、服务等相关的内容。就青年教师而言,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立个性化福利政策,比如菜单福利。这种福利也称作自助式福利,组织设计出一系列合适的福利项目,如健身、探亲假、旅游等,并由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福利包”。这样的福利政策减少了因职务级别不同带来的福利政策的差异,会增加青年教师的选择余地和满意程度,具有较明显的激励作用。
(四)对青年教师实施最低年薪制。
实行最低年薪制,就是指对青年教师们的收入设一个下限,比如,对初到高校工作的博士以上青年教师设定最低年薪5万~6万,平时按月发放80%,年终再根据其全年表现在其余20%的基础上上下浮动。实施最低年薪制,既能够体现青年教师的人力资本价值,又具有相对的激励作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和热情,又可以增强高校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0级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生在读)
参考文献:
[1]李幸福.我国高等教育 ‘过度 ’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5).
[2]陈方红.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成因及社会后果研究.广州大学学位论文,2006.
[3]王跃平 . 对 “ 知识失业 ” 问题的思考 . 生产力研究 2004(1).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6
关键词:独立院校;教务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对学校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高校教务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迫切需要从管理效能视角来构建完善的成长、发展机制。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以职业目标为导向,强调从知识、能力、技术等方面来促进个体素质、能力、心理、知识水平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人价值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为此,本文将从独立本科院校教务管理者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成因分析入手,对强化高校教务管理者综合素质方面提出改进对策和建议,以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水平。
一、高校教务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随着高校数量及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务组织与管理工作面临更大的协同难题。教务管理者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核心组织者,必须从自身角色定位上明确职责,树立服务意识,发挥执行效能。总体来看,教务管理者主要有五种角色:一是领导者角色。作为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的高级人才,教务管理者不仅具备极强的认知与组织能力,还需要从管理分析、判断决策方面发挥其指挥、协同与监督作用。二是参谋者角色。教务管理者须辅助领导者从事各类工作,制订、分析方案,有独到的思想与观点,并能够具备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为领导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三是信息传递者角色。作为教务管理队伍中的重要角色,信息传递者应该具备信息收集、存储、信息处理等能力,能够在信息的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方面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四是调查研究者角色。高校教务工作都应该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而要了解实际情况,需要从现实调查研究中来获取相关信息,以为教务管理者提供参考方案。同时,面对现实中复杂多变的问题,调查者不仅要发现事实,还要具备研究能力,能够从中辨析判断是非。五是协调者角色。作为高校教务管理者队伍中的协调者,必然需要沟通与协调各部门、各院系、各科室之间的工作关系,使其正常、有序运转,维系好上下级之间、师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
二、独立院校教务管理者职业生涯现状问题
高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机构,在发挥其社会功能过程中,必然需要从教务工作效能上为提升办学水平创造条件。高校教务管理者队伍作为教务工作的调查、研究、执行者,在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作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
高校教务工作涵盖学校的方方面面,既有教学上的考核,科研上的评价,还有招生、就业、职称评定以及相关工作任务的落实,等等。这些工作多是些事务性、程序化工作,繁琐而单调。如文件收发、资料整理、盖章、教务制度、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内容。在长期固化、单一的工作流程与操作中,由于缺乏创新空间,周而复始的工作性质极易使教务管理者导致出现职业倦怠,要么希望调动工作,要么缺乏工作积极性,要么疲于应付,对工作产生失落感和厌烦心态。
2.职业认同度相对偏低
在独立院校教务管理者队伍组成上,教务管理者的学历往往较高,而其工作内容则事务性较强,高学历与低工作效能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教务管理者陷入彷徨。特别是在高校工作环境下,教师的声望等级往往较高,而教务管理者的地位往往遭到不公平对待,甚至被教师群体、学生群体所排斥。如此带来的负面心理体验,使得教务管理者缺失话语权,在自我职业岗位上缺乏成就感,找不到自我价值。
3.薪酬待遇普遍偏低
尽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职工的整体收入有所上涨,但对于高校来说,在“重教学科研”思想的导向下,教务管理者的薪酬待遇则显得不足,特别是各项奖励、分配政策多倾向于教学科研。如以某助教级别教师为例,一周以12课时工作量计算,可以与科员级别的教务管理者具有同等薪酬,如果将4个课时等价为一个工作日,助教每周工作3天,而科员则每周工作5天,再加上一些会议、活动、接待等行政工作,甚至还需要节假日加班。另外,教师除了课时费,还有课题申报及其他科研经费,甚至享受学术进修、深造等待遇,相对而言,教务管理者所享受到的待遇往往较低,其心理落差是十分突出的。
4.职业成长空间局限
从高校教务管理者工作岗位特点来看,职业前途与成长空间相对狭窄,也制约了其工作积极性。在教务管理者职务晋升机制上,有些院校的教务管理者享有与教师同等的职称评定待遇,但对于教务工作者,其晋升难度要远高于专任教师。尤其由于名额限制,再加之日常管理工作繁多,他们缺乏应有的科研时间。有些院校将教务职称评定转向管理系列职务晋升体系中,而教务管理工作人员众多,中层及高层晋升机会是有限的,晋升渠道相对狭窄;再加之“德、能、勤、绩”考核机制存在笼统性,未能从部门、级别、岗位性质上进行完善,使得考核机制缺乏规范,晋升之路受阻,导致教务管理者的发展空间极为狭窄。
三、构成高校教务管理者职业成长问题的成因分析
1.工作传统因素分析
在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岗位上,无论是政策扶持还是资源配置方面都存在问题,加之传统教务工作多具有事务性、重复性特点,因此很多人认为缺乏教学能力、无法胜任科研工作的人才去做教务管理工作。同时,教务工作内容被简单地等同于抄抄写写,上传下达,照章办事,缺乏所谓的专业技能,沦为高校附属品。由此带来的政策偏向、薪酬分配不合理问题,导致多数教务管理者丧失了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更缺乏职业成就感。
2.个人层面上的因素分析
对高校教务管理者岗位的看法,多数情况下与教务人员自身的思想认识有关。缺乏良好定位,个人期望过高,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往往使教务管理者有失落感,心理压力过大,工作积极性受阻。再加之长期烦琐的重复性工作,使其缺乏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动力,进而产生职业倦怠,无法安心于本职岗位工作。
3.组织层面上的因素分析
高校教务管理岗位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工作长期以来未能受到应有重视,特别是随着独立院校的转制,对现有部门、院系之间的协同工作缺乏有效的组织,未能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规划,使得教务管理者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偏低;同时,在针对教务管理者考核机制上,考核标准缺乏可比性,采用“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等简单考评结果,未能体现考核的针对性,也不利于高校教务工作者认清自我岗位,势必给教务管理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四、制订高校教务管理者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来重构高校教务管理者队伍发展体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进行优化,着手推进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破解难题,促进教务管理者个人及队伍整体效能的提升。
1.强调个人岗位意识,保持健康心态
首先应摆正心态,以轻松、健康的心态来面对教务工作,学会自我调适,树立正确的岗位观念,特别是遇到问题要冷静,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物质与理想。高校教务管理岗位虽然在薪酬待遇、社会地位及职业发展上与教师岗位存在差距,但对于教务工作者而言,要立足岗位,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加强学习,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个人岗位目标中,在初期,积极遵守岗位职责,熟悉岗位内容,提升自我岗位技能。如学习现代办公软件及设备,积极优化工作流程,保持与同事的良好沟通,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自我工作效率;在中期,关注自我专业知识发展,不能因为教务工作而荒废学业,应力争学有所成,完善职业化发展。
2.营造教务组织环境,构建科学绩效体系
教务管理工作环境的营造,首先需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要注重教务管理者队伍建设,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教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方面加强文化软环境建设,增强教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向心力,摈弃传统官本位、任人唯亲的传统管理方式,关注和爱护教务人员的成长,坚持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实现人尽其才。在绩效管理上,重新完善考核标准,打破传统以资历为主的评价方式,尤其要激发青年教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完善激励机制,突出绩效考核,融入定性、定量考核方法,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不同教务岗位、不同职务级别进行针对性评价标准建设,保障绩效考核的规范性。
3.开拓多渠道晋升途径,构建灵活的激励成长机制
职业生涯规划在激励机制上要关注工作积极性的引导,要注重权责的对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完善晋升渠道,提升激励实效。根据岗位期望理论,积极拓宽教务人员的职业成长路径,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大的发展机会,增强其专业技术和岗位能力。如利用教务管理者岗位竞聘机制,开辟多维职业发展模式,让更多的教务人员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明确岗位职责,贯彻好“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原则。将职业培训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手段,并将其纳入个人职业成长体系中,让教务管理者能够立足自身岗位,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与组织管理的协同发展。
总之,高校教务管理者应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分析现有问题及成因,积极提升职业认知水平,结合自我实际客观评价自我,依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走出职业困境,重新焕发工作热情。总之,作为高校教务管理者,无论是高层领导者、中层管理干部还是基层执行者,都要从思想上统一领导,抓住工作重点,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提高服务意识,促进高校教务工作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邸 杰.高校教务管理的涵义及价值――基于高校教务管理体系规范化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