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1
维也纳森林使人赏心悦目。每逢春天,树木开花,小鸟欢叫,各种小动物奔跃其间,森林之间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这美好和谐的景色多么令人神往,维也纳森林还可以神奇地调节气温,无论怎样炎热,日落后空气就会马上凉爽下来,特别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
而这美好的一切不只是大自然的恩赐,这也是奥地利人民祖祖辈辈倍加珍爱森林所换取来的。奥地利早在1852年就颁布了《森林法》,这是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森林保护法,在维也纳,人们甚至不肯开汽车中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所以不要抱怨上帝对维也纳人这么好,因为这是他们自己对大自然关爱的回报。
看看维也纳,再看看中国,恐怕你一定会自惭形秽,中国的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标准水平的70%,中国的国土面积这么大,森林为什么会这么少呢?抬头仰望天空,蓝天与白云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灰蒙蒙的雾霾。而美丽的维也纳呢?在那儿,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上的一座座雕像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2
课堂上的配乐朗诵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我最喜欢打羽毛球、唱歌、弹钢琴等等。不过,我还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那就是朗诵了。每当在家里做完作业时,我不时会朗诵一些我喜欢的课文。妈妈一直表扬我朗诵的认真、有感情。你瞧,这次班级里举办了配乐朗诵比赛,因为爱读的缘故,让我又一次想露一手的念头。
经过我晚上辛苦的练习后,第二天我自信满满。配乐朗诵比赛开始了,第一个上场的是禹鼎,他使用着优美的钢琴曲,满怀着自信有条不紊地读完了课文。同学报以了热烈的掌声。此时,我的心情紧张了起来,害怕其他同学也会读得很好。第二个是郭俊霖,他也像禹鼎一样,有感情的朗诵完了课文。可没想到,它使用的是圆舞曲,与课文不能融合在一起。因此,同学们都笑了起来。这让我又紧张起来,生怕自己也会像郭俊霖一样成为嘲笑的对象。
轮到我了,我鼓足了勇气,大步流星地走上台前,读起了我最拿手的课文《穿越维也纳森林》。“维也纳森林,世界闻名的森林,因约翰施特劳斯谱写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满天下……”我称着委婉动听舒伯特的乐曲《圣母颂》,抑扬顿挫地读起了文章。正当我读得津津有味时,我仿佛身临其境,来到了维也纳森林:看见了美丽动人的磨坊姑娘;观赏了维也纳森林的优美景色…。终于,我朗读完了课文,同学们鼓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听完我的朗读后,评价道:“读得很好,但曲子不能和你的声音融合在一起,希望以后能改进。”
我终于读完了课文,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们其实是这么的渺小,大自然赋予我们这么多的美景,可是我们没有机会欣赏但是我可以用文章来感受那美丽的景色。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3
“多瑙河女神”
维也纳,奥地利的首都,坐落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北麓的一个盆地里,有着“多瑙河女神”的美誉。多瑙河流贯市区,两岸的建筑依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古老庄重。海顿、贝多芬、莫扎特等无数音乐家曾在这里学习、生活和投身音乐创作,使维也纳成为一座闻名于世、令人神往的“音乐之都”。霍夫堡皇宫是欧洲各种建筑风格的收集者。无论是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还是20纪末的仿古典式风格,霍夫堡皇宫都把它们汇集在一起,素有“城中之城”的美名。
灵感的源泉
维也纳森林是维也纳的“骄傲”,是一片保持着原始风貌的天然林。在林间漫步,你会想到这条小路也许莫扎特曾经走过,那树下也许贝多芬曾经小憩过,施特劳斯曾望着参天大树思考……尽管维也纳人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和艰辛,但即使是在能源短缺、冰雪严寒的日子里,他们也不会去森林里砍伐树木当柴火取暖。每到假日,维也纳森林里熙熙攘攘,满是出来游玩的人。然而,你绝对见不到纸屑、空罐之类的废弃物丢在地上。小约翰·施特劳斯还特地为它写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斯蒂芬大教堂又称“圣·斯蒂芬大教堂”,是维也纳的标志。
浪漫风情的格林津镇
对大多数奥地利人来说,维也纳森林旁的格林津镇似乎比森林更具吸引力,因为它是著名的酒村聚集地。格林津镇原本是一个古老的村镇,背后就是著名的卡伦山。镇里全是做新鲜葡萄酒生意的庭院酒家——前面是古老房子的店铺,后面是山坡上的葡萄园。小镇布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两旁排列着许多小酒馆。除了新鲜的葡萄酒,还有风味独特的美食。其实,食物的好坏并不要紧,更重要的是享受随意悠闲、轻松自然的气氛。
维也纳金色大厅是维也纳最古老又最现代化的音乐厅,始建于1867年,竣工于1869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建筑。金色大厅外墙黄红两色相问,屋顶上竖立着许多音乐女神雕像,古雅别致。
维也纳交响乐团每季度至少在此举办12场音乐会。1870年1月6日,音乐厅的金色大演奏厅举行了首场演出。金色大厅还是每年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法定”场所。从1939年开始,每年1月1日都会在此举行新年音乐会,虽因战争一度中断,1959年又重新恢复。
金色大厅共有1654个座位和约300个站位,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和华丽璀璨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厅内有两间收藏馆。一间是展览馆,定期举行收藏品展览,供人参观。一间是档案室,一边的书架上放着大量历代手写的、木刻的、铅印的音乐书籍和乐谱:另一边是一排铁箱,藏有音乐大师们的珍贵手稿。屋子中间是一长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阅资料之用。
金色大厅是维也纳音乐生活的支点,更是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神往的“圣地”。
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
与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大会堂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相比,长方形鞋盒状的金色大厅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
维也纳的专家们指出:金色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乐音延长并舒缓。金色大厅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乐队演奏的声音在厅内振动和回旋,余音袅袅。
“乐圣”贝多芬
1792年,贝多芬经过海顿的指引,再次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
在维也纳生活的贝多芬,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都经历了各种苦难,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根据他们的人生历程写成了《名人传》。
让我们言归格林津镇。这里到处是古朴的酒馆,并有一栋贝多芬曾经住过的两层小楼。从小楼向北走完一条200米长的胡同,是一个峰岭秀丽的山谷。贝多芬常到这里的一条小道散步,获得灵感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如今,这条小道已被正式命名为“贝多芬小道”。
“神童”莫扎特
莫扎特与格鲁克、瓦格纳、威尔第一起被称为“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莫扎特身上,处处都体现出典型的艺术家天性。他热爱生活、充满诗意、情感丰富;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他易受感动,易掉眼泪;他童心未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
莫扎特写的乐曲又快又好,使同时代人和后辈都把他看成是无师自通、不学而成的天才。纵观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时期受到父亲的严格教导外,的确从未得到过正式的教师指导。天赋是不容否认的,但人们往往因此而忽略了他学习时的刻苦勤奋。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4
小时候觉得音乐属于很远的地方,电视上听见的是《边疆泉水清又清》,跟妈妈学黑管吹的是《重归苏莲托》,和妈妈夜里潜入单位偷纸和油印机印了歌本,放学后去中学卖给大哥哥大姐姐,五分钱一本,卖的是《深深的海洋》。
这些我都没见过,边疆、苏莲托、海洋,但我知道它们的味道,小调的,蓝的,一起一伏的。中学时,家里有了三洋4500录音机,夜里很晚的时候会偷偷听电台里的英文歌曲,《Red River Valley》《Green Field》《River Of No Return》,山谷、田野、河流,有好几个声部的辽阔的,远的。被教育必须听的是《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故事》,绚丽的,金黄的,永远没有黄昏的,人们。
慢慢地,我家墙上的世界地图成了我的挚爱,那些久远的音符牵扯出的一座座城池原来都还在。有一天,我忽然对家里人说:你们考我吧,我能背出全世界每个国家的首都。他们大吃一惊,不知是否就是在那时决定让我将来学理工。
第一次看见海,大失所望,铅灰色的,无爱的渤海。后来看见了许许多多的海,包括名字就很音乐的爱琴海。渐渐明白了人为什么发明音乐,当你面对一种永恒的节奏,又不知她从哪里来、来做什么时,你是没办法和她说话的。说话需要回应,而歌唱只需要倾听。海不能回应什么,但可以永远倾听,互相倾听,朝潮朝落,长涨长消。
长大了,不能纵横四海,也要浪迹天涯,独自开车走遍世界。
某年某日,开车穿过绵延的隧道,冲出阿尔卑斯山,从因斯布鲁克往萨尔斯堡飞驰。路中间开满鲜花的隔离带,阳光透析的森林,有着乐谱般格栅的小房子,穿行如梭。萨尔斯堡弦乐缭绕,我不去粮食街9号,我不去看莫扎特的小屋,我坐在广场听悠长的阳光拉琴,仿佛回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光。
再向东开,一个个距维也纳多少公里的路牌如老情人归来的时钟滴答。我强烈建议大家第一次去梦回之地都选择开车,那些路牌上逐渐缩小的里程是生活的礼物一层层拆开的包装纸。
某年某日,在那不勒斯登上人迹罕至的圣埃尔默城堡,为了曾经激励过我的那首歌《St. Elmo’s Fire》。城堡顶上,只有我和一个美国老太太,老太太喋喋不休批评着欧洲天主教的腐败云云,我微笑听着,看着起伏的远处。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5
去年中秋的时候,全家带着2岁的果果去海边赏月,因为高兴,妈妈就没太限制果果吃月饼,结果因为月饼吃得稍多了一点,又喝了点凉矿泉水,回家后果果就开始闹肚子。有了去年的经历后,今年果果妈妈都不敢再带儿子外出赏月了。
儿科保健专家提醒我们,带婴幼儿外出赏月,爸妈在宝宝的饮食、卫生等方面都要做好保健工作。这样才能做到玩得开心,玩得放心,也不会像果果妈那样因噎废食,毕竟让宝宝从小感受中秋的氛围,对宝宝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
饮食
中秋的夜晚一般都比较凉,早晚温差较大,宝宝在外赏月本来就容易受凉。再加上赏月的时候,瓜果零食种类又比较杂,月饼本身又比较腻,吃多了宝宝的肠胃就有点难以承受了,要是再喝上一点凉矿泉水的话,就很容易闹肚子了。因此,在不破坏兴致和气氛的前提下,给孩子吃得零食不要太杂。爸妈在准备食物的时候,要避开准备那些孩子吃了容易引起腹泻的瓜果,月饼也别带太多,按人数带,即使宝宝想多吃也没有。最好用保温杯带―杯温开水,因为喝凉矿泉水再吹点凉风,最易引发腹泻。不吃生冷食物。如果是在饭店用餐,点餐时别点太油腻的菜,别忘了点一道清淡的汤。
卫生
秋季宝宝最容易发生的疾病主要是以腹泻、呕吐、发热与腹痛为特征的急性胃肠道疾病。要预防胃肠道疾病,就应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婴儿用过的要用开水烫泡,大人喂小孩之前要洗手;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确保幼儿不吃不洁和变质食物。在户外赏月时,宝宝的卫生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爸妈在准备食物时,要分别用干净的保鲜袋装好、封口。带点白开水以备洗手。宝宝在吃东西前一定要洗手,特别是在户外,宝宝闲不住,手肯定会到处乱摸。还可以带点消毒的湿巾。
保暖
秋天早晚温差大,夜里比较凉,所以要及时给宝宝添减衣服。中秋当天,要是有户外活动的话,可以给宝宝带件外套,以免晚间户外活动时宝宝着凉。
防“燥”
秋天天气也变得干燥起来。宝宝皮肤稚嫩,容易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等一系列“阴虚内热”的征象。因此,妈妈要时刻给宝宝做好防“燥”补水工作。
户外赏月,一定要给宝宝准备充足的水分,而且宝宝活动时也易出汗,所以要及时提醒宝宝喝水。
容易“上火”的刺激性食物应该少吃,少吃偏咸的食品,因为盐分太多容易加速体内水分的散失。热量过高的油炸食品和一些热性水果,如荔枝、桂圆、橘子等,也应尽量少吃。
出门前要给宝宝洗脸,然后使用含有天然滋润成分的儿童护肤品。宝宝的嘴唇容易干裂。妈妈应先用湿热毛巾敷在宝宝的嘴唇上,使嘴唇充血,然后涂抹润唇膏。
旅游
有些家庭在中秋当天会来个近郊一日游。
在选择旅游地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不要带孩子去太嘈杂的地方;中秋时节,白天的太阳还有点猛烈,没有绿阴的风景区,没有遮阳伞的海滩,都不合适带孩子去;事先打听旅游区有没有干净、安全的饭店,这很重要。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范文6
【关键词】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创作
一、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创作风格形成的背景
圆舞曲是最富于轻音乐特徽的一种音乐体裁,也是较为普及的一种音乐形式。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外来的音乐体裁,英文是Waltz,所以有时也音译为“华尔兹”。
圆舞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城市别是在维也纳发展起来的。所以,有些圆舞曲也叫维也纳圆舞曲。19世纪是圆舞曲在舞曲世界中占压倒优势的世纪,它的热情奔放、感情充沛的音乐给城市中的舞曲带来了崭新的面貌和活跃的气氛,所以很快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便传遍全欧洲,代替其它舞曲,成为一百多年来最流行的舞曲体裁。这一时期,以约翰・施特劳斯为首的维也纳圆舞曲的作曲家们崭露头角,而其中尤以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圆舞曲作品最富代表性。施特劳斯家族为圆舞曲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人们把约翰・施特劳斯称作“圆舞曲之王”。的确,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作品代表了圆舞曲艺术的最高峰。
二、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艺术特点
透过约翰・施特劳斯《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圆舞曲代表作品,可以归纳出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创作的基本特点。
(一)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生活性
艺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亦如此,民间的营养为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注入了巨大的生机。
圆舞曲是源自奥地利民间舞蹈及音乐,约翰・施特劳斯的成长及音乐创作过程中,又深深地受到了奥地利民间音乐的熏染,他了解奥地利人民的生活状况,深爱着他生活的这片土地。这些因素决定了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生活化、平民化的艺术特点。
(二)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感染性、情感性
约翰・施特劳斯在他的圆舞曲中表打了各种各样的情感,炽热的、婉约的、奔腾豪放的、平静如水的,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反映了自然之美、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感受。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不是音符的冰冷组合,也不是各种乐器机械般精密的理性搭配,它所表达的是一种自由的奔放、不拘泥于任何形式的情感。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序曲不仅仅是乐曲将要开始的信号或是舞蹈将要开始的前奏,而是一幅盛大热烈的情景画卷。在圆舞曲的主题部分不是重复再重复的枯燥的波澜不惊的几个段落叠加,而是充满了激情的生命狂欢或是忧伤的低声咏叹。如他的作品中《雷鸣电闪》、《罗马狂欢节》等都凸显了奔腾于旋律间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个性、广泛性
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原则认为,艺术首先是大众的,创作者个人的情感不应该是最主要的因素。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所表达的不仅是创作者本人的情感,更多的是表达出了听众的内心感受,为听众创造出一个美妙的梦想中的音乐世界。带给听众的首先就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情感释放,这种释放的情感不是创作者本人的情感,而是藏于听众内心的情感。在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中,你很难发现创作者的身影,你能够看到的是一个如诗如画的梦境,在梦境里,你得到了想要得到的那份属于你的感动、喜悦、忧伤、欢快,可以唱歌、可以舞蹈。直到这时你才恍然大悟,创作者不是没有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你的感受就是创作者本人的情感。如《春之声》圆舞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创作于1883年。当时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满活力,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气息。作为一首圆舞曲,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复苏、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四)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独立性
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本身具有很强的情感表达能力,而无需借助其他方式的辅助。
当你聆听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时,不需要太多的作品介绍,你只需要沉醉于旋律,就可以坐在美丽的湖边,被郁郁葱葱的森林围绕其中,感受着春的活力,尽情的歌舞,尽情地舒展胸怀,这份感受无论用其他何种方式都只能表达出一部分而已,是不完整的、不准确的。此时此刻,此种意境,只有音乐与心灵的融合是唯一的交流方式,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情感表达能力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的创新性
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继承上一代的传统,又吸收了更多流行于维也纳近郊农村、酒店的民间舞曲和各民族民歌的音调,形成了旋律流畅悠扬、节奏鲜明而富弹性、配器轻盈透明又简洁多变的特色。
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作品的创新的东西也很多,除服务于广泛的社会群体外,约翰・施特劳斯也融入了新颖的作曲技巧即舞曲艺术价值中的融合性。约翰・施特劳斯站在包括其父亲在内的诸多维也纳圆舞曲作曲家的肩膀之上,用他的音乐天赋与艺术家的情愫和敏锐的视角对原本是奥地利民间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调加以改编创作成为世界音乐殿堂的经典。
(六)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经典性
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听众的心弦,美仑美奂的旋律飘荡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称之为经典是绝对当之无愧的。
有一部分音乐史学家认为,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是轻音乐,是流行音乐,是庸俗的情调音乐,根本无法与音乐大师的作品相提并论。这种观点忽略了音乐最本质的东西――服务于人的情感。真正的音乐是什么?是最能打动人的内心,激发起人的情感共鸣的音乐。我们不能用是否流行来判断音乐是否经典,如果仅仅因为流行,那也就脱离了音乐的本质。
三、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
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圆舞曲在世界音乐史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约翰・施特劳斯圆舞曲是经典的传世之作,而约翰・施特劳斯则是一位可以与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齐名的艺术大师。
约翰・施特劳斯享有“圆舞曲之王”的美称,不可否认,他的作品对现实生活的确缺乏一种深刻性,但是却鲜明的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喜爱音乐的气质。
【参考文献】
[1]雪岗.《约翰・施特劳斯柴克夫斯基》[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
[2]钱仁康、胡企平.《音乐鉴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