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专科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专科学习计划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1

一、翻转课堂的实质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时间来完成。而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1]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为了方便辅导缺课的学生,他们使用软件将课堂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并传至网上,学生在课下观看教学视频,课堂上主要用来完成作业并在教师的辅导下讨论、解决学习中的难题。随后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许多教师尝试将所讲授的知识录制成微视频,学生在家中或学校观看视频讲解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教师则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个性化的学习问题,更好地实现知识内化。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主要通过翻转教学流程,分解知识内化的难度,增加知识内化的次数,最终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得。[2]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学习资源的制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学形式由“课堂讲解+课后内化”转变为“课前学习+课堂内化”。

教学方式在知识讲解、内容展示的基础上,以问题的探究、自主和协作学习为主;评价方式不局限于单一的纸质测验,注重多元化评价。

二、初中化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将知识传授移至课前进行,知识内化则由课后移至课堂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基于这种教学模式,结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进行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师自制视频

实施翻转课堂的第一步即制作教学视频。教学视频包括两种:课程主讲教师自制的教学视频和与课程有关的网络公开资源。本次教学设计采取教师自制教学视频,因为,“教师自行录制教学视频能够完全与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吻合,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讲解”。[3]此教学视频由三个微视频组成。

视频一:空气是什么

教师首先出示一个空杯子,问:杯子内有没有物质?如果有,里面是什么呢(此处暂停五秒钟,由于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讲述空气,学生应该第一时间就能想到杯子里是空气)?对的,杯子里确实是空气,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与我们生活又息息相关的物质,那么,它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早在二百多年前,法国的一位名叫拉瓦锡的化学家使用定量的方法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研究,他得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并且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后来人们陆续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所以,空气不仅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还有其他的成分,像空气这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并且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而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像氧气、氮气、二氧化碳则是纯净物,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氧气可以用O2来表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的物质数量,由两种及以上物质组成是混合物,而由唯一一种物质组成即是纯净物。

分析:在翻转课堂中,知识传授通过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前传授的效果,直接影响课堂内化的效果。而课前的自主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在视频开头,以问题的方式导入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视频学习中,而且为接下来讲述的空气成分埋下伏笔。在这个部分,学生要识记空气的主要成分(氧气和氮气)。此外,通过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比较,有利于学生识记两种概念,区分两种物质。

视频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接下来这个实验是需要学生在实验室里亲自操作的,大家不仅要学会操作,还需仔细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首先,教师拿一个集气瓶,在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的空间分为5等份(如图1)。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然后,立即深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请学生重点观察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集气瓶内水面的变化情况。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以下四组问题。

(1)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写出其文字表达式。

(2)集气瓶内的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上升的高度是多少?为什么?

(3)将燃着的火柴深入集气瓶内,火焰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由此你得出哪些结论?

图1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4]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如:实验课时不足、实验室开放时间有限等,学生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较少。而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课前已完成实验相关知识的学习,为课堂上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学习提供保证。教师开始实验前,明确告知学生本实验需动手操作,以此增强学生的重视程度;相对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时间,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时间和教师指导的时间;此外,观察和思考本实验现象,学生可以识记 “空气中含有约21%氧气”。

视频三:空气的重要性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都是宝贵的资源,用途非常广泛,是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在通常情况下,人呼吸空气就可以了,但医疗急救时,则需要用纯氧,而且燃料的燃烧也离不开氧气。氮气也具有广泛的用途,它是制造硝酸和氮肥的重要原料;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也常用作保护气。而稀有气体虽然在空气的成分中所占比率很小,但它们却是一类很重要的气体,用途也较广泛,如: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除了以上所说的用途之外,学生可以思考还有没有别的用途,并与同学进行讨论。既然空气中的各成分用途如此的广泛,并且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空气,显而易见洁净的空气对于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非常重要,我们都向往蓝天白云(如图2),希望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如图3)。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让学生通过各种传媒收集近阶段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日报,之后将收集到的数据制成图,并说说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你能做些什么?

图2

图3

分析:思考空气组成成分的用途并相互交流,加深学生对于其用途的理解,最终学会怎样使用。将洁净的空气与已污染的空气两张照片相对比,加深印象,并且学生通过收集近期的空气质量数据,以事实为依据,便于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到空气的质量状况。教师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空气污染现象出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通过观察,加深印象。而关于对空气污染的思考,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正确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练习题:

(1)默写出空气成分及其各成分所占的比例。

(2)下列物质:①氧气;②人体呼出的气体;③洁净的空气;④二氧化碳;⑤液氮;⑥水泥砂浆。其中,哪些属于混合物?

(3)列举三种存在于空气中的纯净物及其主要用途。

(4)去城市街道和森林茂密的公园或野外,谈谈在这两处呼吸时的感受是否一样?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上述四道习题,并以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习题1是识记性的知识,是学完本节应该牢记的基础知识;习题2和习题3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种不同的物质,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概念的基础上,才能答对这两道题,但习题3比习题2增加了两种物质的应用性;习题4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由于目前学生处于刚接触化学的状态,所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通过观察和感受城市街道和公园的不同并分析思考其原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重视环境保护。设计习题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检测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查漏补缺,同时,教师也能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易错点和难点,最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

(二)课前学习

教师自制的教学视频和幻灯片传至教学平台后,学生可以在教学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到空气里不仅有氧气和氮气,还有一些稀有气体(氦、氖、氩、氙和氡);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比如:空气,而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则是纯净物,比如:氧气等……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如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教师对该内容的讲解。如果对某个知识理解后有一些想法,可以在教学平台上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比如:看完空气污染的危害,可以跟同学一起讨论空气污染的原因,共同找出净化空气的策略。看完视频后学生可以做教师设计出的练习测验,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另外,对空气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的优质资源,拓宽知识面。

分析:翻转课堂将知识传授移至课前进行,其方式是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在整个课前学习的过程中,时间、次数和观看的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情况决定,简单部分就快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观看,需要记笔记时还可以暂停。[5]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较宽,而且学生在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会积极地思考教师在视频中提到的问题。此外,学生做的练习题,通过教学平台反馈给教师,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课堂上促进知识内化。

(三)课堂内化

1.讨论自学中困惑的问题

学生在进行独立探索后,仍有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对于较少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学生来说,通过观察“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他们会产生许多困惑,比如:为什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而不是一半或更多?红磷燃烧后为什么要立即深入瓶中?水面为什么会上升约1/5?教师将这些学生分为一组探讨实验问题;教材和视频都举出了空气各成分的用途,而有些学生还想更广泛深入了解其他用途,将这些学生分为一组;最后将对空气污染和环保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合作讨论解决感到困惑和思考的问题,教师则在教室内巡视、指导。

分析:问题是翻转课堂展开课堂知识内化的起点。关于上述学生的困惑和思考,学生之间先行讨论,教师解答疑惑并进行总结,而关于实验的疑问,教师提醒学生进入实验室来验证。根据学生的问题,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个体间的沟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之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如能得到教师的有效指导,内化的效果将好于直接传授。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只有一项实验,即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通过课前教学视频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本次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步骤,并且对实验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但在开始实验前,教师仍要交代实验注意事项:胶皮管要夹紧;点燃红磷后,酒精灯要立马熄灭;燃烧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后,塞子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塞紧。接着学生以两个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实验,一人操作一人记录。实验记录包括以下内容: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后,集气瓶内水面 ,瓶内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积的 。用燃烧着的火柴深入集气瓶内,火焰 。实验结束后及时反馈,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对本次实验探究的掌握情况,及时改错,必要时可以与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单独交流。

分析:化学这门学科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动手操作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在学生初步合作讨论后,教师应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学生按照实验设计流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和效率,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深化了实验原理和操作过程。同时,也节省了实验知识学习和实验准备的时间,让学生更专注于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讨论。教师则可以随堂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甚至提出更好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际验证。

3.成果交流

完成实验操作之后,选出几个学生代表,跟同学分享做实验的心得与体会: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没有将集气瓶的塞子塞紧导致部分氧气泄露),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红磷燃烧过后水面上升约1/5)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如: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是因为氮气不易溶于水)。此外,根据教学视频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关于环境污染的思考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探究保护环境的方法。之后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修正错误的观点,赞扬和倡导正确的价值观。

分析:作为一节课的总结,学生是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的。分享实验心得有利于培养学生缜密的科学思维;关于空气污染的思考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空气中所含的成分,明白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知道空气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促使学生形成和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最后,教师的总结性发言,能够起到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这种成果的交流与展示,也是对学生评价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四)课后反思

回顾整节翻转课堂,教师在制作视频的时候有没有明确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去思考;在讲解和演示实验时,有没有讲明白;课堂内化时是不是对学生做到了有针对的指导。除此之外,课下找到班里的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在观看视频里教师讲解实验时,是否能听懂;讨论过程中,学生有没有参与进去;最后,提出教师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次的实践提供参考。

分析: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不同的课程知识?是否适合所有的学生?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这些都是需要反思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翻转课堂进行评价,还可以请多个教师参与课程互评,相互之间交流经验,从而提升翻转课堂的应用效果。[6]

翻转课堂虽说有很多的优势,可以作为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因为并非所有的学科和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翻转课堂来进行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实施翻转课堂要视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

教法,2014,(10):13.

[2] 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

教育研究,2014,(2):55.

[3]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5] 梅海莲,陈琳,王可.翻转课堂之《我的母亲》教学设计[J].中小学

电教,2013,(5):58.

[6] 徐妲,钟绍春,马相春.基于翻转课堂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及支撑

系统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5):108.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环境科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4-0140-02

Abstract: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ofthecourse,thearticleexplainshowtoselectteachingmaterialsandteachingcontentofinorganicandanalyticalchemistrycourse.Atthesametime,ontheba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environmentalscienceandthestudents'situation,theteachingreformoftheclassroomteachingisdiscussed.

Keywords:environmentalscience;inorganicandanalyticalchemistry;teaching

在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化学课程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学生首先学习的化学专业基础课是《无机及分析化学》(有配套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化学分析两大部分内容整合形成。它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因此,有必要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以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

一、教材的选择

目前,该课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三版),史启祯主编。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主篇和副篇,主篇的内容是基础,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副篇的内容供教师选用和学生选读。主篇共有19章,第1章到第12章为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第13章到第17章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第18、19章分别介绍氢和核化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与旧版相比,新版引入了学科的前沿知识,选取的教材内容更加新颖,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新版也调整了部分章节内容的编排顺序。别具特色的是,教材中的习题作业全部用英语表达,并且最后还给出了一些英文词汇的解释[1]。

二、教学内容侧重点的选择

该课程是对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而不是化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所以课时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需要像化学专业的学生那么深入,要求讲授基础知识。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4.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由此出发,在主篇内容的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第1章到第12章的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理论知识上。

三、教学改革的四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渗透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

高校教学必须重视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将其融会贯通到教学进程中,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使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保持足够的吸引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而言,教学中主要渗透的是环境学科以及无机、分析领域的发展。例如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讲授中,介绍了废弃干电池是环境杀手,台湾成功大学研发以硫酸亚铁溶解废电池,再萃取成为磁性纳米吸附剂,反而成为污染防治的助手。第19章《核化学简介》讲授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学科组研制出一种可净化放射性铯污染的新型纳米材料。同时,该材料还可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实现吸附材料与废水的简便、快速分离,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2,3]。

(二)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于高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灵活多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讲授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原子轨道最大重叠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具体、形象地演示这一抽象的微观过程,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似乎看得见原子轨道的形状和取向,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

但也不能一味地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摒弃传统教学。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无机及分析化学》涉及到许多基本定律和公式,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层层深入地推导,通过板书、语言、动作和表情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这比用多媒体教学更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基本定律和公式的关键之处。例如,在讲授一元弱酸和弱碱平衡计算时,利用多媒体讲授,教师被“固定”在電脑前面,与学生的交流很少,哪怕是逐步地呈现公式,学生也不容易掌握。而在传统的黑板上,教师科学、严谨地一步步推导,加上富有逻辑性的推理语言、板书的停顿、近距离与学生眼神的交流,使学生更容易理清思路,紧跟教学的节奏,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条定律或公式,更是一种思考方法。

因此,如果教师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三)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它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甚至多媒体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是主流模式,教多问少。教师即便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学生被动地回答,或者教师自问自答,或者教师只问不答,在教学中几乎没有给学生提供解決问题的时机,学生的能力也就无法提升。

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1.利用学生代表性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和功时,教师提问:热和功属于状态函数吗?不少学生联想温度和压强,马上回答是!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状态函数的特性,讨论热、功与状态函数的性质比较,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热和功不属于状态函数。

2.利用学生固有知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同样是在讨论热和功基本概念,教师提问:热和功是系统的能量吗?学生很有把握地说是。教师明确指出,并非如此。这时教师可以逐步地追问:系统的状态没有改变,有没有热和功?-系统从同样的始态到同样的终态,热和功一样?通过问题教学,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热和功这两个基本概念。

3.利用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时,教师提问:水和氨分子的键角大小比较?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教师要求学生利用VSEPR理论计算水和氨分子的分子理想模型,继而通过电子对排斥力顺序判断分子的立体结构及键角大小,最后顺利地导出答案:水分子的键角小于氨分子的键角。

4.利用提出的假设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自发过程时,教师提出假设:热可以自动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创设如下的问题:热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再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从始态到终态,系统和环境有什么变化?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5.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化学课程来说,课堂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进行虚拟的实验演示,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可以询问学生关于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的问题。

在教学中有时候会同时应用几种创新问题情境的方法,如提出假设并且利用学生的不同看法来提出问题。这类方法很多,教师只要用心,都可以游刃有余地应用到教学中。

如何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时机?

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要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给学生解决;给学生的提问要回答,切忌只问不答,尽量避免自问自答;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5]。

(四)在教学中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教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每个章节的关键点和知识点都了如指掌,在教学中也会强调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然而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各章节知识点的联系相对不够重视,也较少融入到教学中。如何突出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借鉴思维导图,以图形方式说明各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直观地给出各章节关键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反映知识点之间的层层推进,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6],例如图1反映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关系。

目前,我们正在录制慕课视频。接下来,我们将会尝试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总之,我们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前行,摸索总结经验,提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改进教学质量。

作者;许妙琼

参考文献 

[1]史启祯.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邱锐.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制备出可净化核污染新型纳米材料[N].第四版.中国科学报,2014,3(6). 

[3]董斌,吕仁庆,曹作刚.无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2):29-33. 

[4]杨影洲.无机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2(2):113-114.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制冷专业;必然要求;应用策略;效果提升

中图分类号:G712;G71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6-0048-01

制冷专业课程是技校的基础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维修能力至关重要。技校制冷专业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是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操作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能促使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专业化技能,是一种符合技校生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技校制冷专业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1)实施一体化教学是弥补教材局限的必要手段。当前,技校制冷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用的教材大多是经过压缩之后的精编版,这些教材的进步性体现在突出了实践的价值,局限性表现为只关注单项技能。受教材的影响,学生经过实践掌握的技能相互之间经常是孤立的,对知识的掌握也比较片面,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无法与实际项目的处理要求相吻合。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则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对知识的系统把握,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技能。

(2)实施一体化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由于课时偏少,实践课往往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再加上教学装备资源不足,教师在进行维修技术讲解的时候,往往只能利用模拟演示法,学生对于故障的理解不够清晰,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而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则可以将知识讲解融入操作实践中,有助于教育成效的优化。

(3)实施一体化教学与职校生的特点相适应。职校生与其他学生相比,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能力水平上,都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学生的特点在于普遍不擅长文化课且在学习中不主动,甚至有不少学生都抱着混日子的想法,传统教法无法提升他们的积极性。但一体化教学却可以借助实践与理论融合的过程来简化知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实施策略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才是主体,只有保证学生参与进来,教学活动才有意义。制冷课程包含的基本知识有:制冷原理、制冷应用、制冷系统故障、制冷系统维护等。由于知识比较抽象,而职校生的理论基础又比较薄弱,加上学习积极性不强,教师就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积极调控与引导,有效促使学生掌握基本原理。首先,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地解答。如制冷问题故障,它涉及的问题比较多,学生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不少问题,教师一定要耐心帮助,并让学生感受到探究过程的乐趣。其次,在构建一体化教学模式时,教与学是互动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应该是比较频繁的,教师可以结合某个知识的学习而开展互动。如制冷技术原理,它比较抽象,又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开展互动,并引导学生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去理解制冷技术原理。

(2)积极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现场资源,并注重教法创新。由于制冷专业涉及的知识原理比较多,加上不少理念比较抽象,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时,传统的教学手段局限性比较大,而当前背景下,新兴的教学手段已全面进入校园,教师可以结合制冷专业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巧妙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可尝试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学生进行规范操作的观摩,通过技术分析与原理讲解,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顺利联系起来。以空调制冷出现问题为例,空调制冷出现问题涉及的原因比较多,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在维修时快速找到解决的方法。而在课堂上,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可能是片面的,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践操作尝试从网上搜索一些与维修操作有关的视频资料,通过网络视频丰富学生的维修经验。如听声音判断、线路排查、机器测试等方法,教师要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提升维修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3)鼓励学生合作互助,促进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在一体化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自己要与学生多沟通之外,还要鼓励学生之间多进行一些合作,通过互相帮助来促进共同进步。以制冷原理的学习为例,在授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不好的学生互相帮助,教师可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及能力水平,进行搭配分组。制冷原理里面有几个核心关键词,如压缩机、冷凝器(室外机)、气态的氟利昂、液态的氟利昂、蒸发器(室内机)、室内机的风扇等,学生如何理清这几个关键词的关系是理解制冷原理的关键。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组合将草图和理论联系起来,学生之间结合草图和理论进行分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讨论,互相解疑释惑,从而为学习后面制冷问题的排除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之,制冷专业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维修技能的核心课程,对学生维修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实施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教师用系统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制冷专业的相关知识,对提升职校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抓住制冷专业的特点,结合职校生的兴趣爱好和操作技能,巧妙系统地引领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最终有效掌握制冷专业课程的知识。

参考文献: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课堂;中职学校;实践教学

1 引言

信息化课堂是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教学信息传播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

2 构建高效信息化课堂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构建高效的信息化课堂,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堂要构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帮助老师灌输知识的手段,还是帮助学生建构学习成就感的工具;教材不仅是知识的来源,还能有效的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对象。

2.2 注重积极的情感投入及成就感的获得

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自主学习或是与人协作,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无论是在自主学习还是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都要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要求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可能取得进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转化为成就动机,这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学习。

2.3 广泛的认知范围

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教材上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接触教材以外知识。信息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源。Internet带来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目前国内、国际上有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博览、大百科全书等。这些网站提供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事天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海洋、生命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使学习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4 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中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五个方面。

传统教学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压抑、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信息化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始终处于研究、设计和创作的前沿,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新知识。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的一个重要依据。

2.5 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考试结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信息化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将课堂里所学的专业知识迁移到其它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带有综合性,需要学生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问题加以阐释。即使是考试或测试,也要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3 信息化课堂教学在实践教学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中,本文结合汽车专业的仿真软件,通过课堂演示与实训相结合,以汽车电器中的更换发电机教学环节为例,我阐述一下我在实践教学应用的一些办法。

⑴开始新课之前通过仿真软件模拟汽车充电系统的故障(充电指示灯常亮)分析,导入故障原因是发电机不发电,结合目前4S店维修流程导入本节内容。

⑵开始实训之前通过电子白板展示4S维修流程(接受派工、整理工位、准备工具、领取配件、更换步骤等)。

⑶通过实车展示操作,加深学生对该节课程的兴趣及记忆

⑷通过分组实践,让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掌握相关的技能及工作要求,与企业培训无缝对接。

⑸通过实践总结,让学生对实际操作中的失误加深印象,提高技能水平。

4 小结

通过信息化课堂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减少教学复习时间,降低课堂教学难度,有利于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 林学;化学;教学内容;改革

化学是林业院校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大学一年级常开设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在1999年以前的教学中,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分为两期授课,各门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也得到了充分重视,但课程之间相互协调不够,两门课程之间有重复的内容。

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中,提出了在林业院校建立多层次化学课程体系的设想。第一层次是基础化学,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四门课程。理论课教学以讲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线,适当拓宽知识面,简要介绍化学科学的新进展,特别是林业科学、生命科学中与化学相关的新进展;实验课以操作训练为主,以定量内容为主,加强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第二层次是中级化学,包括物理化学、仪器分析,中级化学实验、现代化学进展等若干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在完成基础化学层次的学业之后,再继续学习中级化学课程,较深入地学习化学理论,并受到较严格的综合实验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多种仪器的使用。第三层次是有关学科的一些专业课程和某些研究生的课程。

这种改革的思路已经纳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即“高等农林院校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04-8) ”课题[1-3]。开设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就是这项改革中的一个重大步骤,对原有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的体系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多的增删和重新组合,最终由北京林业大学拟定了教学大纲,由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最近两年,我们在林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将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溶液、胶体、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溶液中的平衡及应用,重点是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是现代测试方法,只讲授电势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对仪器分析进行简单介绍。与原有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两门课程相比较,理论课讲授减少了约20学时,删除了晶体场理论、电子互斥理论等过于难深的内容。根据林业院校的特点,增加了生物无机化学简介、稀土元素在农业上的应用、纳米材料等内容。

2 讲课中注意前后呼应,让学生举一反三

例如讲化学平衡时讲清多重平衡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则学生可以自己解决溶液中几种平衡相互影响的问题。又如对滴定曲线,重点讲清酸碱滴定曲线,而配位滴定曲线和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就不再详细讲授,让学生自己分析计算,自己绘制。在教材中,将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的内容安排在前后章,教学时结合在一起讲授。一方面将化学平衡的原理直接用于分析测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在遇到实际问

题时,如何综合运用化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 提高教学的层次与视点

例如讲授胶体时,提及宇航保温用品“轻如烟”的固体。讲Gibbs公式时,让学生自己判断Gibbs函数变与焓、熵和温度的关系,并判断化学反应的自发性,加深对Gibbs函数变判据化学反应自发性的理解,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死记硬背。又如过去无机化学中讲杂化轨道理论,讲分子间作用力等时,基本上局限于无机化合物,现在则提及有机物的杂化现象,在讲分子间力时,把有机同系物熔沸点的变化规律也涵盖进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科学的完整性,了解到这些规律无论对无机化合物或是有机化合物都同样适用。又如关于酸碱平衡,过去重点讲授电离理论,介绍质子理论,现在将改为重点讲授质子理论,并用质子理论函盖电离理论,提高了学生的视点。

4 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确定

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林学院和浙江林学院相关教师共同商讨,经过对以往教学内容的总结,新的教学内容和新教材的章节顺序确定为: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溶液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胶体溶液,表面现象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基础理论:焓、熵、自由能,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第三章分析化学概论: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有效数字,误差,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滴定分析计算,仪器分析简介

第四章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酸碱质子理论,酸碱溶液pH值计算,缓冲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第五章酸碱滴定法:酸碱滴定曲线,酸碱指示剂,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第六章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七章配位化合物:配位化合物组成与命名,配位平衡,螯合物,配合物的应用

第八章配位滴定法:EDTA的性质,配位滴定曲线,金属指示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与电极电势,元素电势图

第十章氧化还原滴定与电势分析法:条件电势,氧化还原滴定曲线,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膜电势,电势分析的定量方法

第十一章物质结构简介: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分子间力与氢键

第十二章生命元素选述

第十三章分光光度分析法:物质与光的作用,光吸收定律,偏离光吸收定律的原因,分光光度法的应用第十四章化学与社会:化学和环境,化学和生命体,稀土与农林业,化学与纳米材料

与上一届高等林业院校合编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16开,约600页)比较,按以上内容新编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其篇幅减少了约二分之一[4]。

5 改革实验课的教学

化学是实验科学。在教学改革的方案中,独立设置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实验不再是理论课的附属和验证。实验课以训练基本操作、基本技能为主,增加操作实验和综合实验。实验内容较密切地联系生产和科研实际,依照化学课程改革的要求,突出了基本操作的规范,适当增加了有利于培养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综合能力的制备实验、常数测定实验和设计实验,压缩了部分验证性的试管实验。在设计实验中要求学生从查阅资料开始,自己拟定实验方案,并提交完整的报告,这种训练方法,学生不再是按照实验教材“照方抓药”,而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学生都非常感兴趣,都投入很大的精力来完成设计实验。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内容改革实践,不断修改完善, 学生的知识更宽,实验室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蔷蕾. 编写“面向21世纪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思考和体会[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2001.6: 29, 55

[2] 陈勇智,廖建良,宋冠华. 生物科学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 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6: 117~120

专科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开发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重要的桥梁课程,主要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生物体内营养物质发生的代谢变化、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等生命领域的科学。它以其鲜明的基础性、先进性、实践性等特征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能力素质的培养具有直接的和长远的影响。生物化学在药学专业中的前续课程主要是人体解剖生理学基础、有机化学,后续课程为病原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它在医学领域中的各个学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生理意义,熟悉基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了解生化药物的工业生产,了解生化与药学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化学基本技能,熟练操作生化常用仪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高教[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秉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并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递进的规律序化教学内容;将“工作”和“学习”两个不同事物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我们按照专业基础课“必需、够用”,满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原则;积极引入PBL教学模式,让学生领悟医药学的整体性、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利用常见案例分析,体现“药学-基础-拓展”的密切关联,起到为专业课铺路搭桥的服务作用。笔者根据近年来对生物化学的教学实践,从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高职药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调整教学内容。在调研本课程内容与后续课程、相关执业考试的基础上,遵循专业基础课“必需、够用”的原则,通过与后续课程老师及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的共同研讨、分析,确立课程内容及章节顺序,具体如下: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维生素、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的分解代谢、核苷酸代谢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水和无机盐代谢、非营养物质的代谢。确定课程内容后,我们从课程的整体出发,以专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并把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密切联系临床实践,体现基础与临床的衔接。由于生物化学的发展迅猛,我们在课堂中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基本熟悉和掌握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和变化规律,了解生物大分子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进一步拓展与专业有关的重要知识内容,突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以适应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明确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由于生物化学课程中的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电子传递链、酶中的重点与难点不容易理解,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用形象的小动画和彩色图片进行讲解,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组织教学互动,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生物化学课程中的代谢部分被认为是最复杂并枯燥难学的内容,各条代谢途径学生很难理清,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以掌握基本理论为前提,根据专业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力求做到“少而精”,以专业基础课“必需、够用”为原则。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实践的同时,积极探索PBL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冗长问题明朗化,做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生物化学内容,融会贯通地领会生物化学的基本理论,从而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三)改革考核方式,实行多方面的考查,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等全面发展。考核内容包括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作品考核。平时考核包括理论课平时考核和实践课平时考核,理论课主要包括出勤、学习主动性、学习热情、作业、提问等。实践课平时考核根据现场操作情况、实习纪律和实习态度等综合评定;理论知识考核以期末考试方式进行,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实践考核由教师对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果进行考核,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操作熟练程度、规范程度,实验记录情况,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撰写情况;作品考核主要是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生物化学手抄报一张,教师根据作品的主题、内容、版面设计等进行评价。

(四)多方面进行教学评价。我们分别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学生评价方面通过教学效果反馈调查,全面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学生对教师的测评,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通过对互动环节中学生提问的分析,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和自评情况。教师评价方面通过教研室和系部同行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全面了解教师教学情况;通过随机抽取学生提问和技能操作检验,点评和了解学生学习成效;加强学生考勤,对学生学习态度进行考查。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在教学中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学生毕业后必须具有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和专业岗位的需求,才能进行终身学习。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和学会工作。因此仔细分析学生特点,做到因材施教,积极引入PBL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看书、查阅资料,自己总结,教师给予指导、归纳、总结。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具备再学习和一定的独立工作的能力。

(二)变“抽象、难学、松散”的理论教学为“有趣、实用、有序”的教学方法。我们具体采用①加强沟通法,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学习沟通渠道,使教学有的放矢;②启发提问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③互动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提问、答题和讨论等,最大限度的发挥师生的创新能力;④欣赏鼓励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⑤化难为易法,对难点可以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达到化难为易;⑥案例法,密切联系专业特点,用案例让学生明白知识的用途。例如讲述酮体的生成时,可通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做为案例进行讲解,体现“临床-基础-临床”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让学生领悟医药学的整体性,使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的发展更趋于合理。

(三)拓展课堂,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扩大学生知识面,适当加入双语教学及中英文对照课件,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利用课余时间开设第二课堂,使学生们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向学生推荐优秀参考书,指导学生怎样学习,如何看书,如何做习题等;鼓励任课教师将科研成果和经验体会融入教学当中;不失时机地将学科前沿知识及时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他们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