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经济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镇域经济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镇域经济论文

镇域经济论文范文1

1.1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

1.1.1按照地理区位因素分类

(一)资源型县域经济。

资源型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的发展依托区域内的自然资源,例如丰富的矿产、森林等进行规模型的发展相关产业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有效持续发展。该种发展模式典型分布于我国山西省以煤炭资源为基础而发展的县域经济。

(二)区位优势性县域经济。

区位优势型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的发展依靠地理区位,临近大型甚至特大型城市。在这类城市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积极的承托相关产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化现象,最终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此类发展模式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三)区域人文优势型县域经济。

区域人文优势性县域经济是指县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丰富的人文资源带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经商的历代传统形成民营经济的发展。此类发展模式最为著名的是温州、宁波一带的民营经济。

1.1.2按发展程度因素分类

(一)发达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县域经济是指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的县域经济也曾面临拖累整体国家经济的不利局面,通过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改变农林牧副渔的生产率,同时及坚持市场选择、政府主导以及政策法规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了城乡差距,使发达国家的县域经济趋于稳定。

(二)发展中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县域经济是指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发展的一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经济发展分布不均(例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县域经济明显好于中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偏向于资源型经济,同时对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不高和再开发力度不足,导致严重的资源破坏以及环境问题的出现。

1.2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

(一)劳动力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据最新的人口普查表明,现如今中国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相比较之前的人口普查数据,出现了城镇人口比例上升,农村人口比例下降。而在农村人口中更多的是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劳动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是现如今劳动力广泛积聚于大型城市,县域经济出现劳动力相对短缺的现象,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三大产业比例协调的矛盾。

县域经济的发展道路上,如何正确的协调三大产业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会决定此类县域经济的发展结果。同时,县域经济的不同分类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三大产业的比例不同。所以如何正确的协调三大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

二、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关系

2.1农村城镇化的概念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重新分配的结果,导致的是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镇集聚,是一种渐向的人口流动过程。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较明显的表现为:①人口由农村转移至城镇;②非农产业的集聚化现象日渐突出;③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地区内传统农业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下,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大生产化时代到来。

2.2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如何完成资源的再整合以及农村城镇的建设问题都是艰巨的难题。与此同时,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对于整体经济以及局部经济又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全局的意义。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整体经济状况低于全国总体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又面临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面对种种农村经济的问题,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对于经济全局的作用尤为突出。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一步,在发达国家历史经验上,通过“市场机制、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等多种方式实现的城乡一体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现有的城乡差距,同时对于经济的整体长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因地制宜的选择重点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市场的决定作用,去发挥潜在资源的内在价值,从而实现农村城镇化。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对微型经济体的意义。

农村城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广大的农村居民,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逐渐进入了农村,同时经济水平的提高,生产要素的再组合改变了以往的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状态。农村居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将传统农业特色产品进行整合,实现了大生产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有些农村居民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用农村劳动力、地租廉价的优势,进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

2.3农村城镇化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2.3.1农村城镇化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型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涌入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在带来这些城市繁荣的同时,也给这些城市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城市管理以及交通等诸多问题。久而久之,随着这些特大型城市的成长,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问题,这些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再次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然而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在市场机制的决定作用的发挥下,县域经济亟需大量的劳动力承接由这些特大型城市转移来的相关产业,此时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得到了解决,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加速的同时,给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2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县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涵盖面包括城镇和农村两个主要的方面。在城镇这一块,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城镇面积的扩张,大量的占用农业用地,建设工业园,发展工业,这样的建设确实可以保证经济的发展,但也面临着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农村城镇化建设对于县域经济产业的协调有着巨大的作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直都是依托传统的农业维持基本生计,农业城镇化的建设,市场机制的进驻,可以为传统农业的大生产提供可能,通过各种资源的重新整合,因地制宜的发展相关传统农业,带动经济要素的发展,实现县域经济产业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江西省余干县农村城镇化建设现状

3.1重点产业建设现状

江西省余干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物产丰富,毗邻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是传统的“鱼米之乡”,在传统农业当中,渔业和水稻种植业的比重占据明显优势。所以在农村城镇化建设当中,渔业与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对于余干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经过近几年余干县渔业和水稻种植业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在发展中又面临着相应的问题。传统农业的突破: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当中,渔业的发展在政府引导下的改变技术的基础上,顺应市场机制,积极向大型城市供应淡水鱼,取得了较大的收获。渔业在“科技入户”的指引下进行“数字养殖”,从鱼的品种、水质的监控、投放鱼苗的时间的选择都进行精确化。乌鱼的池塘养殖面积达到8470亩,黄鳝网箱养殖达到6310箱。同时,乌鱼的死亡率为2.9%,较先前年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水稻种植业方面,余干县也在推进科技种植,运用地理GIS技术对土壤环境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政府加以引导,推动水稻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的问题:作为农村城镇化的重要一环,渔业和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同样存在发展难题。首先,在科技入户上面临技术交流困难的难题,由于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不足,相关技术的传递上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次之,农村现有人口中,比较易于接收新技术的青壮年由于外出务工,在技术传达度上不甚理想;最后,对于传统农业的相关经费存在短缺现象,致使渔业和水稻种植业者生产积极性不高。

3.2余干县县域经济新兴产业布局现状

余干县在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同时,对城镇布局进行了规划,在黄金埠镇建立了工业园区,工业园的建设是基于黄金埠发电厂建设发展的工业园区,现如今,已成为涵盖医药、电力、建材、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开发等行业的综合园区。综合相关因素不难发现,黄金埠工业园区的建设有以下几点优势:交通便利,运输便利:紧邻济广高速,并有江西省第一条工业园区铁路专用线与之相连,距离南昌昌北机场和景德镇机场仅一小时车程,距离江西省道路交通枢纽城市鹰潭仅30分钟车程。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工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地便利。抓住大型城市的转型契机,积极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大型城市纷纷发展高科技密集型产业,纷纷向内地转移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时机。利用自身劳动力廉价的优势,集中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积极承接服装、电子装配等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举措有利于解决劳动力就业难题的同时,对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新兴产业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余干县政府在努力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通过“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施“均衡教育工程”保证农村优质教育、实施“教育阳光工程”解决教育乱收费问题。上述工程在很大意义上有利于解决人口素质问题,同时,为了保证相关产业的技术专业难题,余干县加大推进“职业教育”,县政府投资500万元,兴建了6000㎡的县职教中心,有力的解决了相关产业的一线工人缺乏的难题。

3.3余干县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问题所在

城镇化布局呈现混乱局面,造成较严重的房屋浪费问题。余干县在农村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设当中,采取的是以工业园的发展为中心,临近县城布局新兴产业,带动城镇化进程,而远离县城的农村地区依托自身资源,促使传统农业市场化转型,推向市场。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临近县城布局新兴产业出现了城北、城西、城东各种工业园兴起,但又未能长效发展的尴尬局面,废旧厂房出现搁置现象,同时工业园附近的环境问题日渐严重。长此以往,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经济资源的再开发不足,三大产业平衡度依旧不足。在余干县的农村城镇化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设当中主要着力于解决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问题,对于第三产业这种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产业的布局出现了明显的漏洞。余干县在城镇化建设初期强调要建设成为“省会城市南昌的后花园”,在完善了相关的基础设施之后,没有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致使现如今三大产业的发展不平衡日趋明显。

四、县域经济农村城镇化建设经验

4.1农村城镇化建设经验分析

4.1.1江西省婺源县农村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江西省婺源县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兼带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县域经济类型。从历史资料来看,婺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山区县,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当中,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潜在经济发展因素——旅游经济,使县域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2012年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5%(现价),财政总收入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化率提高2.5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城镇调查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及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而作为婺源县支柱产业的的旅游业更是达到全年接待旅客41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8000万元,综合收入10亿元的成绩。

4.1.2安徽省怀宁县农村城镇布局发展县域经济。

安徽省怀宁县自1998年县城搬迁以来,进行了怀宁县开发区的建设。到2014年上半年,怀宁县实现财政一般预算9.8亿,其中税收收入6.94亿,增长15.8%,规模工业增长值46亿元,增长13.5%,全社会规定投资61.9亿元,增长20%。现如今,怀宁县开发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开发区的建设上进行分期建设,一期规划建设综合园区,二期规划建设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精密电子等专业园区,三期规划建设新型建材、新兴能源等专业园区。在开发区的建设上严格按照“全面建成、企业驻满、拉开框架”的步骤进行,同时交通网络、学校、广场等基础设施完善,逐渐形成农村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的典范。

4.2余干县农村城镇化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镇域经济论文范文2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经济对策;产业结构;老龄产业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1-0124-06

关于老龄化国际上的定义标准是: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了10%(本文以此为标准),或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7%。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解决得如何,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截止2004年底,重庆市现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约414万,占全市人口的13%,这表明重庆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预计2036年左右将是重庆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900万,占总人口的23.6%。老年人口的持续增长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社会劳动人口减少,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社会经济发展受制;国家、社会和家庭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老年人需求的投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关系由此产生的社会福利政策的调适等等。

1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机遇并存,老年人是社会不可忽视的宝贵资源,他们对社会做出过重要贡献,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但人口老龄化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挑战,老年人口的比重加大,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社会赡养比上升,财政压力加大,将会给社会经济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1.1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底部收缩所引致的人口老化(生育率下降导致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即底部老龄化);第二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顶部延伸所形成的人口老化(预期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死亡率下降,促成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即顶部老龄化)。老年型社会象征着人类社会的成熟,是社会发展的表现。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带来的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结果。老年群体是蕴藏着技能、经验、智慧的人才宝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人口老龄化可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1.2 人口老龄化将带动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老龄产业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又是老龄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数量将越来越多。在这部分人口庞大的数量规模背景下,其对社会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已经并将形成一个特殊的消费市场。

老年群体特殊需求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需求带动供给,可以形成可观的消费市场。老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会给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老年市场是竞争性极弱的市场,开发潜力巨大。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文化背景、不问民族习俗、不同健康状况、不同心理素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生经历的老年人对各种商品与社会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必将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消费市场。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引导,老龄产业必将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它应有的贡献。

1.3 人口老龄化具有影响消费市场的结构,深化产业分工、在“人口红利”时期可化弊为利

人口结构的改变也影响了社会储蓄和消费的方式,老年人的消费以老年日用商品、健康医护、精神娱乐为主,储蓄意愿下降。实证结果表明,35~50岁年龄段的人储蓄意愿最高,之后便逐步下降。日本的高储蓄率曾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随着人口的老化,其储蓄率持续降低,1980年为17.3%,1990年为13.9%,2003年仅为 7.5%。同时,年轻一代的负债率上升,这两方面因素将导致日本的消费市场的结构发生变化。

在“人口红利”时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价格保持在较低水平,投资的收益率较高。而劳动力年龄结构较小,劳动者为养老而进行储蓄又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压低了利息水平,这两者都有利于促进投资的增长。众多的劳动人口产生了大规模的市场,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催生了相关产业的产生。因此,“人口红利”时期的经济将呈现出投资活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人口红利”期不会长期持续,一般只有15~20年,而后老龄化的不利影响将开始加剧。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加速经济发展。

乜堪雄等: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对策与产业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年 第1期1.4 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使劳动人口的总负担系数提高

人口抚养比即平均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所抚养的老年人数量。重庆目前的平均抚养比是1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全市内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一般情况下,老年人口平均抚养费用要远远高于青少年人口的抚养费用。从经济学角度讲,青少年抚养费用支出可以看作人力资本投资,老年人口的抚养费用则是资源的重新分配,多属于消费性的。老龄人口增多导致储蓄水平下降,削弱经济增长的潜力,导致未来经济增长率的降低。

1.5 劳动力的老化,必将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逐渐老化,尤其是在2025-2040年之间,是重庆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和人口高龄化的高峰时期,低龄人口比重下降,高龄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加速,最后形成老化程度较高的老年型人口结构。届时劳动力将出现严重短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开始从需求制约型向供给制约型发展。

1.6 社会保障负担加重,公共开支增加,导致税收负担加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口的病残率上升,社会养老和医疗的压力加大,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金储备不足,支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急剧增加又严重削弱了本市企业的竞争能力。按照现行的社保制度规定,企业单位必须为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支付大量费用,养老金支付增加了企业负担。

1.7 人口老龄化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决定了其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决策等方面的特殊性,引起了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新了要求。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①,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我们需要改善老年人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照料服务、精神慰籍、文化生活、临终关怀等,调整现有对老年人的供给结构,发展老龄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改造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住宅、社区和环境,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

1.8 人口老龄化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老年空巢家庭增多,家庭养老资源减少,使后代难以承负照顾老人的重任,在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的状况下,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日益突出。“4-2-1”型的家庭结构,使得一对夫妇要供养4位老人,不论是目前的家庭收入,还是夫妇能够用于赡养的精力和时间,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据统计,2002年,我国家庭平均规模是3.32人/户,家庭人口和劳动力的减少,都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减少,赡养老人能力的降低。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价值观念的变化,老年人独立意识的增强,都使老年人不愿意依附年轻人来养老。不仅使家庭养老的功能弱化了,而且对社会代际互动产生重要影响。这要求加快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2 重庆市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状况

1997年重庆直辖后,60岁以上的老人330万,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10.25%,而GDP增长7.5%;2000重庆60岁以上的老人361万,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11.32%,而GDP增长8.5%;2002重庆60岁以上的老人386万,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12.1%,而GDP增长10.1%;2004年重庆60岁以上的老人380万,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12.7%,而GDP增长12.2%;2005年重庆60岁以上的老人414万,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13.1%,全市GDP完成2650亿元,年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9 550元,跨上1 000美元台阶。 预计2010年重庆60岁以上的老人500万,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15%。

2.1 重庆老年人的收支状况

重庆市老年人的收入来源有政府统一发放的养老保障金、企业定期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子女支付的抚养费、个人其他收入等。目前重庆市城镇退休老人的平均年收入8 000元左右,人均月收入在600~700之间。城镇事业单位的离退休老年人年收入在12 000元左右,而大部分企业退休老年人处于月收入在400~500元左右的低收入状态,其次是处于低保状态的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土地的农业劳动收入。收入决定了消费,这种低收入状态使得老年人的消费指向为解决温饱和物质享受,很难上升到较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收入也将逐步提高,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年人仍持谨慎的消费观念。基本生活的消费只占其支出的一少部分,而且老年人身体状况多较差,据统计,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的支出除满足温饱外多用于医疗方面。由于重庆市现有的家庭结构仍以较为稳定的“2-2-1”形式存在,且受传统“养儿防老”的思想影响,老年人的收入中有一大部分仍然用于支助子女后代,这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用于自身的消费。

虽然直辖以来,重庆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与居民的收入都有了大幅提高,用于个人消费的积累越来越丰厚,用于老龄事业的支出也有所提高,但相对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还显的不够。根据重庆市老龄委于2004年对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市)城乡范围内贫困老人进行的摸底调查,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状况是:城市老年贫困人口每月退休金或其他收入300元以下的占11.2%,为11.24万人;农村贫困老年人数约为44.57万人,占农村老年人数的17.8%,合计占全市老年人总数的16%。我市贫困老年人城乡贫困老人性别差异较大,农村男性贫困老人占40%,女性占60%。城镇男性贫困老人占47%,女性占53%。这是因为,在农村女性劳动能力低,主要依靠男性劳动力来维持家庭生活,经济上的依赖性较强,一旦遇上丧偶,就会导致贫困,而且女性的寿命普遍高于男性,由于年龄原因再婚的可能性低。在地区分布上,全市40个区县都有贫困老人。按地域片区统计,其地处三峡库区的渝东、渝东南片区农村贫困老人比例较高,达到农村贫困老人的60%。

2.2 重庆居民的消费状况

根据1985-2003年重庆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变化,我们把这段时期分为3个阶段:

(1)1985-1990年段。对此段时期重庆市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Pearson 相关系数为0.984,回归系数为1.001。

(2)1991-1997年段。对此段时期重庆市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Pearson 相关系数为0.997,回归系数为0.929。

(3)1998-2003年段。对此段时期重庆市居民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回归及相关分析表明:Pearson 相关系数为0.994,回归系数为0.797。由以上三阶段的数据,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均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回归系数呈下降趋,收入的增加对消费支出的刺激作用弱化。

可以看出,从总体上说,重庆市居民的平均消费一直比较稳定,而消费倾向自1996-2003年的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1998年之前,边际消费倾向剧烈波动。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1996年的0.733突升至1997年的0.863,然后急剧跌落至1998年的0.754。

(2)1999-2003年间,虽然下降幅度有变化,但总下降的趋势比较稳定。

显然,从长期下降通道的图形看,其图形与我国经济增长的景气波动相关性很差,90年代经济高增长与高通货膨胀对重庆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的下降通道几乎没有影响,这说明决定重庆市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因素绝非景气波动短期因素。

(3)2003年,边际消费倾向曲线突然呈剧烈上升趋势,由2002的0.573 升至 0.744,这主要是因为近年由于通信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通信费用猛增,而且人们对教育的投入到今年进一步达到高峰。

尽管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文化传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但影响重庆市居民消费倾向变化的因素中,老龄化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老龄化使老人收入下降。随着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口的增加,持久收入增长缓慢,短期收入变化大使得老年人的高收入幻觉消失,老年人的收入下降,对未来收入预期乐观者比重下降,对未来收入预期不稳定者增加使储蓄倾向上升。多数老年消费者持久消费增长只能根据持久收入增长来决定,他们将短期收入多数储蓄起来以便生病养老备用,使得储蓄倾向增加,带动居民消费倾向下降。

3 人口老龄化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3.1 正确认识老龄化问题

首先要承认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辨证的看待老龄化问题,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医学科学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是可以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老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体弱多病,需要别人照顾的地方多了,必定会加重处于劳动期人口的负担。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先富后老”,而重庆“未富就老”,使得重庆市的老龄化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必须高度重视它和认真地对待它。

3.2 构建符合地区实际的养老模式,降低社会养老成本

重庆的养老模式将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

机构式养老是指由专门的养老机构将老人集中起来,进行全方位的照顾。家庭式养老是由家庭承担老人的物质、娱乐、医疗保健和日常护理等工作。社区式养老则是社会化养老的基本模式,指老人不离开家庭,而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家庭的子女忙于工作,经常无暇顾及老人,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式养老之间的过渡形式,将是许多老年人和家庭首选的养老方式。社区养老网络主要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家政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康复中心为依托,社区志愿工作者为补充,以社区内有老人的每户家庭为服务对象,建立一个畅通的网络服务体系。

3.3 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三大支撑体系(如图3所示)。三者之间既有区别、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各种社会保险,以“防贫”为目的,是社会福利中最根本的制度;社会救助主要包括救灾、救济、扶贫等,以“济贫”为目的,是社会福利中最基础的制度;社会福利服务主要为优抚安置对象,为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特殊群体提供福利和服务,以扶老、助残、救孤为目的,是社会福利中极具发展的事业。

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贫困老年人救助的投入,凡有条件的地方应加快建立针对老年人特殊困难的专项救助经费,并形成制度。建立和推行依靠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力量认助、认养、认捐特困老年人的制度,逐步建立起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特困老年人救助体系。建议市政府利用减持国有股所获资金、福彩收入、政府财政、社会上的捐助及其他各种方式筹集的资金设立社会养老保障基金,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运作和管理,这样可以保证社会救助资金的源源不断。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助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并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深入农村。

3.4 建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老年人综合活动场所

老年活动场所可分为室内和露天。室内场所主要是老年人用来聊天、下棋、打牌等;露天场所往往用来安排健身的,如跳舞、打太极、练香功等。通过老年人之间的沟通,疏解心理矛盾,通过室内和露天活动设施的分流,解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之间需求差异的矛盾。最常见的是老年人就近在其居住小区的广场或中庭做健身活动,但很多小区不具备这样的广场,而且具有条件的广场可供老年人使用的面积又较小。像其它城市的老年公园就是一个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活动设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但这在重庆几乎很少。建议根据重庆城市发展规划,在各区住宅小区密集的中央地带建老年公园。

另外在县(市、区)要建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乡(镇)、街道要设立老年活动站,有条件的村委会、居委会要开设老年活动室,构筑重庆市全方位、多层次的老年活动场所。

3.5 政策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建立老龄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面对老龄化高峰的挑战,仅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扩大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手段是不够的。要大力推进老年福利事业社会化、产业化和法制化进程,在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对老年福利事业投入的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政府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简化项目立项和审批手续,鼓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私营企业和国内外人士投资老龄事业,发展老年产业,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群体对设施、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鼓励社会捐助,鼓励社区自办经济实体,多种形式创办老年服务机构。另外,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启用闲置的社会设施进行再利用,招募社会志愿者扩充老龄事业的人力资源。

4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产业调整与产业选择

当人类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后,老年人的需求就决定了一些产业的生存与壮大,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重庆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建议采取相应对策:

4.1 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政府应有计划、分步骤地大力扶持和发展老龄产业,坚持推进老龄产业发展和培育老年消费市场并重。在税收、资金、贷款等方面给予老龄产业各种优惠,在政策上鼓励全社会、企业、房地产开发商和设计人员为老年人开发、研制、生产老年用品和老年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推动老龄产业发展。老年人的消费偏好主要取决于老年用品能不能具备三个方面的功能,即保健功能、便利功能和精神满足功能。可以根据目标人群需求类型的不同对老龄产业市场进行细分如下:

(1)养老助老需求市场。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负重的中青年在强烈地呼吁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和商业化。建立老年公寓、“老少户”合住的新型住宅,“聚家养老”的方式受到很多人的欢迎。目前重庆除“三无”老人安置在敬老院、福利院,家庭照料困难的老人居住在老年公寓外,绝大多数是“居家养老、社区服务”。因此,开发更多方便、舒适,价格适宜的老年型住宅,应成为城市房地产业一个重要的市场取向。此外,中国人寿保险市场极为宽广,商业化养老前景看好,重庆也不例外。

(2)健康医护需求市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高龄老人患病卧床率日益增加,有的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护理。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自我保健,是老年人最急需、最舍得花钱的市场,因为老年人对健康有比其它人群更为强烈的需求,这将促进健身器械、运动和抗衰老产品的发展。老年门诊、家庭病床和护理、健康咨询、老年医院、康复中心和临终关怀等类服务需求面广量大,极具发展前景。

(3)老年日用商品需求市场。老年人受自己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在饮食、衣着、医疗保健和文化消费用品等方面都需要符合本年龄群体个性的老年型商品,甚至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也和中青年需求有别,这些是老年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4)精神娱乐需求市场。老年人希望的娱乐用品一般兼顾两个方面:既好玩,又利于身心健康。如对老年玩具的开发就极富市场前景;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开发也很有潜力。根据有关调查,大多数老人喜爱短线旅游、登山、游泳、气功、钓鱼、球类活动,还有的喜爱书画、跳舞、收藏、花鸟养殖等等,企业可据此有针对性的开发相应产品和服务。

(5)学习深造需求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趋突出。老年人就怕一个“空”字,无事可做,必然产生很多心理生理的问题。“老年教育产业化”是实现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方面。如在老年大学里可以开设很多新兴的健身娱乐知识,提倡“活到老,学到老”。

(6)生活咨询需求市场。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知识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老年人毕竟是过去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有些知识落伍于时代也是必然的。而老年人遇到的问题往往又格外地多,他们有疑难就需要有人帮助解决,其中有偿的咨询服务就是一种。

4.2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要重视发展就业容量大的老龄服务业

重庆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有几十万的下岗职工,而且农村众多的剩余劳动力也需要转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关系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②。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转化为劳动力资源优势是重庆市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注意解决的大问题。在普遍的老龄化到来之际,扩大就业,尽快健全养老保险制度,筹措正在劳动大军行列中的这批人的养老金,以保证他们在年老退出劳动行列后,有相应的生活保障,对缓解未来老龄化高峰的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目前抚养系数较低的情况下,筹措养老金是增加积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将为解决人口与发展问题提供较雄厚的物质基础。

4.3 优化传媒产业和教育产业结构,构造终身学习的市场体系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需要大批人员从事直接以老人为服务对象的工作。因此,中短期的服务培训工作就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和一个中长期的任务。培训是解决老龄从业专业人员短缺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发展老年电视大学、老年网上学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老年人的学习教育、文化娱乐需求,同时要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 结 论

面对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政府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养老制度和福利制度,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老年消费市场状况,规范、引导投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新运行机制,推进安老、养老产业的发展,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有计划地发展老龄产业、开发老年用品,增设老年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在物质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重庆市发展计划委员会.重庆新世纪开局方略[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15~18. [Chongqing Development Plan Committee.Chongqing new Century Beginning General plan[M].Chongqing:Chongqing Press, 2002:15~18.]

[2]刘雪琴 ,任晓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对策[J].护理研究,2002,11. [ Liu Xueqin, Ren Xiaolin.

Old Person's Life Quality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J].Nursing Research,2002,11.]

[3]邬沧萍, 姚远.老龄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J].求是,2002,2:16~17. [Wu Cangping, Yao Yuan The Old Age Society's one Significant Strategy Chooses[J]. Qiushi Journal,2002,2:16~17.]

[4]穆光宗.建立代际互助体系,走出传统养老困境[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6:21~24.[Mu Guangzhong. Establish the Acting Occasion System of Mutual Aid, Walk out of Tradition to Live in Retirement Difficult Condition[J]. Market and Population Analysis,1999,6:21~24.]

[5]顾大男.中国人口老龄化与未来商机分析综述[J].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5: 41~43. [Gu Danan. Chinese an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Future Analysis Summary of Business Opportunity [J].Market and Population Analysis.1999,5: 41~43.]

[6]原新.中国未来人口老龄化展望[J].人口学刊,1999,6:17~21. [Yuan Xin. The Future Chinese Prospect of An Aging Population [J]. Demography Publication, 1999,6:17~21.]

[7]岳颂东.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对策[J].社会保障制度,2001,5:56~58.[Yue Songdong.The Tendency of An Aging Popul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Its Countermeasure [J]. Social Security System, 2001,5: 56~58.]

[8].经济论文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353~356. [Ma Yinchu. Economic Paper Selected Works of Mayanchu[M].Be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1981:353~356.]

The Economic Measure and Industry Choosing Under the Aging Population

Background On the Rasis of Aging Population of Chongqing

NIE Kan-xiong1 HE Xiao-zhou2

(1.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2.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