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角色表演;多媒体

所谓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因此,本文从三年级的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进行简单介绍,一方面是对这一年教学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希望在反思中找到不足,并加以改正,最终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分角色表演,调动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以,创设一定的表演情境,既可以满足学生的表演欲,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孔子拜师》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一名学生为孔子、一名为老子、一名学生做旁白,让学生仔细揣摩孔子和老子的形象,带感情地进行朗读。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掌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生词。同时,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同时,记下疑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无止境的意思。最终,促使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借助多媒体,将教学内容形象化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应用对小学生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抽象思维薄弱,而多媒体集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为一体,恰好弥补了小学生的这一缺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例如:在学习《开天辟地》《惊弓之鸟》《女娲补天》等文章时,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了一些相关的动画片,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积极地态度进入语文的学习当中;二可以让学生在形象的视频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将多媒体引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活跃的语文课堂氛围中掌握感受语文的魅力。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范文2

语文知识要不要教?这似乎是个假问题,知识就是力量,无知即无能,当然要教!但紧跟着的是,什么是“知识”?哪些是“语文知识”?语文知识要靠“教”吗?

一、语言文字出现眼前,语文知识站在背后

我们不妨找个实例,先来“挖一挖”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有一首现代诗《最后一分钟》,先看第一节:

午夜。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短短五行诗,浸透知识里。

社会知识。“午夜”的时间指称,“香港”的地理位置,“最后一分钟”所包含的时间、地点、事件。

语基知识。拼音、构字、组词成句、独词句、单句、复句。

修辞知识。拟人,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看待,便于抒感,倾吐肺腑之言;夸张,“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排比:三个“听”句;仿词,由“风雨兼程”仿造出“风雨归程”。

文体知识。现代诗的分行排列;大体押韵;突破语言常规:第一行“午夜”是句号,没有换行,而“香港”后是逗号,却换行了;凝练:“风雨归程”涵盖了香港被割让到回归的一百多年的艰难历史;跳跃:三个“听”,说的是三个方面——历史风雨、终于回归、万众激动和思考。

写作知识。过渡句的“启下”:这一节的末行“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一个过渡句,以引起下文;下文的第二节就是写看到的升旗仪式和万众激动的场面,扣住“心跳”;第三节则是回顾历史,扣住“叩问”。遣词造句的准确:三个“听”,似乎听到一分钟的倒计时滴答声。第一个是“倾听”,准确表现最后一分钟时大家紧盯着倒计时钟滴答滴答的钟声的情景,这钟声也是风雨归程的声音;后两个用“听”,不宜“倾听”,因为“越走越近的脚步”,声音越来越响;“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应该是更强烈的声音了,更不宜“倾听”。修饰和限制:用“所有”来修饰“中国人”,表明心跳和叩问的还包括香港的、澳门的,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而不仅仅是内地的中国人。

这还是诗的第一节,若是整首诗,各系列的语言文字知识就更多了。此外还有关于课文理解的知识,关于略读课文的知识,关于作者的知识,关于语文作业的知识,而且如果要朗读的话,还有抑扬顿挫起伏疾徐的知识;如果要写诗,还有观察、构思、立意的知识等等。

可以说,知识无处不在,无“知”不成“文”,无“知”不成“章”,无“知”不成“书”。当然,从另一角度看,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此且避过不提。

二、工具人文或左或右,课标修改一锤定音

把罗列的这些知识都作为教学内容,明显是“学究先生”的教法,这样的课堂估计不会有。有四个制约。一、教材。现行教材以主题内容编排,入眼的首先是内容,知识无序,且很少明确标列。二、教师。教材文本是以文字出现的,知识“藏”在文字后面,需要教师自己去发现,见仁见智决定权在执教者手里。三、学生。人一出生,凭着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和大脑,就已经主动或被动地在“习得”各种知识了。像这一节诗,不用教学,学生也能大致“读懂”,尽管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语言规律的术语和各个分支系统。四、课时。按照常态,这首诗教材作“略读课文”处理,一个课时的教学时间,不可能教授系统的知识。

以理解内容为主,知识基本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这样的课堂教学这几年比较多见,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强调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发展”,对应试教育的弊端作过比较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可以说,应试教育的主要基因是“知识”。反对应试教育,“知识”当然不可能成为“座上宾”。进入本世纪,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工具性”的内涵并未点出,“人文性”又并非是语文学科所独有,因而十年的语文课程改革现状是人文性强,工具性弱,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阅读教学重内容轻语言、重情感轻知识、重理解轻运用的情况比较普遍。因此,这些年来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回归”“返璞归真”“本色语文”“语文姓‘语’名‘文’”“语言是语文课程的DNA”等等主题词和说法不绝于耳。

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颁布,对语文的“课程性质”作出了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内涵有三方面的限制词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使工具性和实践性有了清晰的凸显。“语言文字”是内核,“学习”是手段,“运用”是归宿,“综合性、实践性”是工具的外在特征。只有“语言文字”这张“皮”存在,学习、运用、综合、实践这些“毛”才有依附。

三、精要选择语文知识,不可忽视语用背景

语文教学只重视人文内容或者只关注语文知识,都是“走极端”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的正道还应该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指明的。比如阅读教学的建议:“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语文知识“可以”学习,但应该选择“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语文知识学习必须克服一些弊端:脱离运用、系统学习、死记硬背。

教学一定要关注语言文字,但语言文字并不等同于语文知识。语言文字是语言实践的产物,语文知识是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挑选、解释、加工、整理、归纳和分析,是对语言运用的系统认识。所谓系统,是指名称、定义、例举、作用、辨析等一系列的知识链条。学生读写能力的形成需要知识,但更需要实践。获得语文知识尤其是“系统”的语文知识并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语文知识教学没有必要强调到不恰当的地步。有这样几点是需要明确的:

1. 学段有别。学习语文知识,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小学是不应该系统化的。小学有低中高段,知识学习也有不同侧重。比如讲比喻,那种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在“是什么句、喻词、喻体”里边打转转就不应该。修辞学习可以是低段认识变异,中段体会效果,高段学习用法。比如教《林冲棒打洪教头》,花了一些时间介绍古典小说技法“背面铺(敷)粉法”,对小学生而言,也是不妥当的。

2. 实践出知。未受过系统知识教育而成为大家的大有人在。往远的说,《诗经》作者不可能受过什么系统教育。往近的看,小说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写”的大师;脱口秀周立波活跃在大江南北的舞台,无疑是“说”的名人。就圈内而言,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1200多篇,著作130多部,“著作”远远“超身”。可如此能说会道善写的人,竟然都是小学学历,他们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感悟、反思、总结,掌握了写小说、脱口秀、发专论的真谛。

3. 教材导向。现行教材的编排思路,可以避免教学陷入“语文知识系统化”误区。上世纪70年代起,人教版几套教材是以小学生应当具有的读写能力为序组织单元的,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读或写的训练项目。现行教材以内容专题组织单元,试图统整各项语文活动。当然,我们更期望内容序列、读写序列都能呈现的“双序列”教材问世。

4. 为用服务。小学生学语文知识,不是培养语言学家,而是为了提高读写能力,当然不需要系统。诗人李小雨以自己《最后一分钟》这首诗为例,谈了新诗四个方面的艺术特点:高度概括和提炼;运用形象和细节;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含蓄,注重诗的意境。如果说,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一种语文知识,教学必不可少,那也只能是在帮助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写诗欲望中,选择一些必要的呈现出来。

四、知识面孔不该僵化,语文实践灵活无痕

“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或不是,非我所论,引此是想说明,知识是纯粹的、枯燥的、严肃的,如果在课堂上摆出一副冷冰冰的僵化面孔,再强化知识教学也没有效果。应该把知识乔装打扮,成为活泼的小姑娘,使学生在有趣的语文实践中,无痕地获得语文知识。笔者曾有所实践,在此晒一晒。

1. 口诀。二年下期《雷雨》,怎样写好“垂”字,老师在“田字格”里边范写边说口诀:“千到底,草头宽,长短两横垂好看。”把笔顺、笔画、匀称的写字知识都含在里边了。学生写字姿势不好,关键在于执笔姿势不对,正确的执笔应该是——寸笔(指离笔尖一寸),对齐(中指垫在笔杆后,拇指与食指对齐),朝你(笔尖朝别人,不是朝自己)。

2. 老搞先生。三年下期《女娲补天》,课文中的动词使用丰富准确,常见的教学是找动词、换动词、说作用,繁琐且无必要。我就故意编造说有一“老搞先生”,凡说到动作词语都以“搞”字搞定,如果他来写这一段,会是怎样的呢?请看大屏幕——

五彩石搞齐了,女娲在地上搞个圆坑,把五彩石搞在里面,用神火搞,搞了五天五夜,五彩石搞成了很稠的液体,女娲把它搞在一个大盆里,搞到天边,搞准那个大窟窿,往上一搞,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搞好了。

学生读得笑破了肚皮,然后亮出课文的正解。这样的动词运用知识,学生记得更深刻。

3. 变脸。四年上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变序、重组、增减的训练手段体会古诗的艺术。比如全诗可以漏一字变成词,或每句减一、二、三、四字成另诗。五言:故人西辞楼,烟月下扬州。帆影碧空尽,长江天际流。三言:西辞楼,下扬州。帆影尽,长江流。漏“花”字成词:故人西辞,黄鹤楼烟,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 抬杠。五年上期《最后一分钟》,采用“抬杠法”让学生体会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叫抬杠,然后老师故意说:“香港是一个地方,怎么能说‘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呢?这句话有毛病。”让学生来“压杠”。学生受此启发,纷纷找出“抬杠”之处,并引起“压杠”。互动说出来的这些“变异句”,都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和修辞特点。

5. 看电影。六年上期《军神》,读小说文字如同看电影,语言简洁直观。要体会这一特色,让学生猜一猜,下列两段话,哪一段仿佛是我们在看电影:

A. 1916年的一天,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他对诊所的主人——著名的外科医生沃克先生说:“我的眼睛被土匪打伤了,请您给治治。”

B.(课文语言,略。)

A段只是一种记叙,像我们平时的作文;B段语句不介绍谁问谁答,但分行排列,简洁明白,这是电影语言。

6. 猩猩读对联。六年下期《狱中联欢》。采用边体验边填空的方式初步学习对联知识。课文通过特务头子猩猩的眼睛,出现一副一副对联,猩猩还可以看到一些对联,比如来到楼八室、楼九室、楼十室又看到几副对联。呈现以下几副对联填空(第三副是猜字谜填空)。

(1)渣滓洞中练道骨(歌乐山外)吹仙风马到(成功)

(2)旧冬唉声(叹气)(新春)眉飞色舞都有(话说)

(3)天居竹林下人在围墙中(笑囚)迎春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范文3

一、通过《儿童文学》的讲授,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儿童的被发现在西方不过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师范生未来工作的对象是儿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很有必要的。有人认为:“儿童就是小大人。”“儿童就是一张张白纸,教育者可以任意描绘蓝图。”并按照功利标准,把儿童简单分为聪明、听话的和笨的、不听话的两种。学校里,老师们把学生分为优等生和差生两种。小学课文里介绍得最多的,也让老师们感到骄傲自豪的是聪明的、听话的、懂事的孩子。如《怀素写字》中的怀素;《司马光砸缸》中的司马光;《梅兰芳学艺》中的梅兰芳;《沉香救母》中的沉香;《少年王冕》中的王冕等等,这些孩子的特点就是聪明、懂事、听话,俨然是个“小大人”。小学课本中最稀缺的就是顽皮捣蛋的孩子。这样的一种现象似乎暗示了:听话、聪明的孩子是正常的,顽皮、捣蛋的孩子是不正常。老师们也为能教导到“优生”而暗自庆幸,为教导到“差生”而自认倒霉。教育的功利性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误入歧途,也催生了一些错误的教育策略,如“满堂灌”“题海战术”等等。那么,儿童是什么?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最先为儿童呐喊:儿童是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独自存在,成人要懂得“尊重儿童”。他把儿童比喻成“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认为教育者应该尽到保护树苗的职责,避免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幸夭折”的命运。他认为教育儿童的过程其实是保护儿童避免受到文明中病态东西污染的过程,是保证植物能够有机地、自然地、健康地从内部生长出喜悦的果实的过程。这就是卢梭的“植物说”。它相信儿童降临人世,不是空手而来,而是带着上一代的生物遗传基因和文化基因而来的。每一个儿童都是一粒独一无二的种子,都需要得到尊重。教育者需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些种子,尊重它们,让它们自由成长。如作家笔下的长袜子皮皮,如果从教育的功利标准评价,皮皮九岁了,连最简单的加减算术都不会,在家长老师眼中应该是个“差生”“问题孩子”。可是九岁的皮皮却能一个人生活,力气大得能举起一匹马,有正义感,懂得分享,懂得生活,懂得宽恕,心态乐观,是个心地非常善良的孩子。虽然也有缺点:有时满嘴瞎话,有时开点玩笑,有时戏弄戏弄别人,但是谁能说他不是个好孩子呢?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笔下的小豆豆,一年级的时候因为上课时爱掀桌盖、等待“宣传艺人”和跟燕子说话等行为,被班主任认为是“问题孩子”,勒令退学。后来转学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鼓励下,小豆豆快乐成长,成为一名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这些事实说明:儿童不是白纸,成人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儿童应该是种子,他依靠自己的基因成长。当桃子长大成桃子时,我们应该尊重它,而不是指责,妄想得到苹果。种子成长的过程需要的是物质和安全的保障,这些是家长和老师们该做的。

二、通过《儿童文学》的讲授,让师范生认识儿童文化

挪威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布约克沃尔德认为,儿童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他们自身拥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儿童世界具有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特点,儿童文化自然也就有别于化,以一种特立独行的方式存在于化之中。成人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不断建构着文化意义上的儿童。朱自强先生把儿童文化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本能的缪斯”――儿童文化的艺术性,二是“儿童”:游戏者――儿童文化的游戏性,三是“天真的生物性”――儿童文化的生态性。下面,结合作品,认识儿童文化。

(1)儿童的世界充满了想象。儿童文学大观园中想象意味最浓的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神话传说、童话、卡通动漫等,这些体裁作品所表现的内容根植于现实但又超越现实,体现出强大的想象力,儿童读者最能从中产生共鸣。柯岩的儿歌《坐火车》写的正是儿童游戏的想象:“小板凳,摆一摆”就是火车,“我”坐上去手转转就是开火车,小朋友们坐板凳就是坐火车。谢采筏的幼儿诗《蘑菇》,描写“撑伞的我”通过森林时,由于森林的魔力作用会使“撑伞的我”变成一朵蘑菇,真是个奇妙的想象。彭俐的幼儿诗《长颈鹿》中描写小长颈鹿的脖子是因为不断寻找妈妈的原因才变长的,这样的想象令人忍俊不禁。还有大量关于天、地、人的神话传说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无不充满着神奇的魔力,它们撩拨着儿童的好奇心。童话中神秘的森林、可怕的咒语妖术、金灿灿的皇宫、美丽英俊的公主王子、丑陋歹毒的巫婆皇后、娇小可爱的拇指姑娘、滑稽善良的小矮人、拥有魔法的仙女、戒指、打火匣、金鱼……有惊无险的大团圆喜剧故事情节,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生存法则,惩恶扬善的美好愿望等等,所有这些都令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如痴如醉,如沐春风般幸福不已。卡通动漫是高科技的产物,是孩子们的新宠。它从诞生至今,塑造了无数富有创意的卡通形象,不断满足着孩子们的视觉想象追求。其中知名度比较高的卡通形象有:孙悟空、猪八戒、哪吒、海绵宝宝、蜡笔小新、多拉A梦、机器猫、维尼熊、柯南、奥特曼、巴比娃娃、灰太郎、樱桃小丸子、皮卡丘等等。这些经典卡通形象是儿童成长路上的偶像榜样,是精神家园的支柱。

(2)儿童的生活是游戏的生活。朱自强先生说:“游戏之于儿童,是其生活本身,游戏的意义即其生活的意义,游戏是纯粹的生活。”提到游戏,家长老师们大都谈虎色变,立马想到那该死的电脑,该死的网络游戏。其实,很多充满童真的游戏是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捉迷藏……这些游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团结协作、友爱互助,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交流合作能力,发展多种才能,教导儿童做人之道,还能愉悦儿童身心,养成活泼开朗的个性,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品。教育专家也强调,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童真游戏,让孩子的天性得以释放。孩提时代的身心健康往往影响着长大成人后身体、人格的健全,所以,孩子的生活是离不开游戏的。游戏能培养儿童的语言交往能力;游戏能培养儿童发现问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儿童自主意识;游戏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游戏能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游戏可以带给孩子体验:体验生活,体验情感等等。总之,游戏是儿童生活能力的一种演习。

(3)儿童与大自然最亲近。人类成长的过程就是由自然人慢慢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其间,人类成长所付出的代价是远离了自然。能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和谐相处的是人类的童年。在儿童的眼中,世界的万物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与人类一样会思想,有感情的。所以儿童管太阳叫太阳公公,管月亮叫月亮阿姨或月亮姐姐;认为星星和他们一样淘气调皮,喜欢眨眼睛;花儿会笑,草儿会点头;兔子、羊是善良的,狐狸是狡猾的,大灰狼是凶残的……金逸铭的《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写了字典公公家里的成员:感叹号、小问号、小逗号、顿号、省略号、句号也会像人一样争功劳争地位,争吵谁在文章里是第一重要的;郑春华的儿歌《轻轻地》中,“小青草”是和人一样会觉得疼痛的;朱丽蓉的儿童诗《瀑布》,描写了一幅快乐的亲子游画面:快乐的小溪妈妈带着淘气的小水珠向着远方游去。这些对于远离了大自然的成年人来说似乎有些好笑,可是对于儿童来说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儿童会为了维护大自然的和谐而努力。如张继楼的儿童诗《快住手》,诗中描写了猫欺侮小鸟,打破了大自然的和谐,孩子不同意,跳出来为小鸟打抱不平。为了维护大自然的和谐,孩子提出解决方案:“我”让奶油蛋糕给猫吃,由“我”陪猫玩游戏。儿童对大自然总是充满了爱。其实,人类仅仅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学会尊重大自然,爱护大自然并且懂得与大自然的其他生灵和平相处。可是,一些成年人自以为掌握了一些科学知识,就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俨然以万物之主的身份不断向大自然索取,不断砍伐树木,猎捕动物,态度傲慢野蛮,他们忘记了地球也是会哭泣伤悲的!从这一点来说,成年人应该向儿童学习,回归自然。

(4)儿童的心灵是天真无邪的。儿童的价值观和成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在成人眼中,成功的人生应该是名利双收,功成名就的,而在儿童心目中,则是不然。日本作家古川千胜的散文《其实有钱人可能很穷》里,父亲认为拥有金钱和财富就是富有,而儿子认为: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拥有自然、天空、奉献精神、劳动能力和友谊的人。儿童的价值观颠覆了成人的价值观。鲁迅的《少年闰土》中,迅哥儿敬佩的不是处在高墙里的四角的天空下养尊处优的小伙伴,而是西瓜地里,“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的勇敢的少年闰土。少年闰土简直就是英雄!他能捕鸟,知道五色的贝壳、鱼儿也有青蛙似的两只脚,了解西瓜的危险经历……

总之,师范生对儿童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生理层面,应该深入到文化层面,解密儿童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儿童施加科学的教育影响,让儿童自然地、健康地成长。

三、通过《儿童文学》的讲授,唤醒师范生沉睡的童心,将心比心,让教育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范文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新课程也要求改变传统教育以知识传授为唯一目的,提倡基础教育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而在传统的守成性教育思想指导下,作业就是让学生课后完成的学习任务,比较单一、封闭、片面,答案也是局限性的,学生的思维也固定化。多表现为题海战术,注重记忆。在实施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课外作业观急需转变,语文教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确立以学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语文作业观,要树立起新的语文作业设计理念。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新课程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实施应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使作业成为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巩固文化知识、学会合作、探究式学习,努力发挥自我的途径。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作业的反馈、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初中语文作业的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初学语文作业设计应具有以下功能:

1.新课程初中语文作业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知道学习过程,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的投入,有内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新课程初中语文作业要能体现这种自主学习的特点。

2.新课程初中语文作业要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作业强调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相互支持、配合,互动互助。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还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目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民主价值观。

3.新课程初中语文作业要有利于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探究性作业相对的是接受性学习的作业,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让学生独立自主发现问题,搜集处理信息,交流表达探索结果,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研究性学习的作业更加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更能帮助学生确立自主的尊严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新课程初中语文作业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程作业的设计要注重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于标新立异,不局限于教师或文本的既定论断,善于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实践,使知识和科学在创新中不断发展。

三、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对策

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作业方式的转变成为《语文课程标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它将促进教和学两个文明的不断改革。新课程的作业已不完全是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与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好的作业设计,尤其是语文作业,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拓展知识面,点燃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语文作业的新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讲究作业设计策略,优化作业设计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1.在作业的内容上,突出开放性和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设计如下几个类型的开放性作业:

(1)想象性作业。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如读了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可让学生根据人物性格、时代背景等因素合理想象作文,并加以交流。

(2)专题搜集性作业。专题搜集就是指围绕某一专题,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收集整理信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物化形式,表达、传递信息。它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比如讲解完《女娲补天》,可以围绕人类的起源这一话题,让学生去看《伊甸园里》,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比较中西方关于人类起源的学说,让学生说说自己更喜欢哪种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

(3)自主性作业。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因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例如教授《山中访友》,我就设计以下作业:1.再录4~5个形容词,将它们连缀成一段话,不少于30字。2.请品析文中几个拟人句的妙处。3.仿照课文,写一写下山路上“我”所遇到的朋友。这样由容易到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设计作业,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能力自主选择作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在作业的形式上,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几乎都是以文字和作业本的形式和以学生个人为对象来进行的。新课程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比如作业可以是文字式,也可以是操作式、实物式和口头式的;可以是课堂内完成,也可以是课外完成的;可以是教师和教材提供的,也可以是同学甚至是学生本人设定;可以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的,甚至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家长共同完成的。

教授《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一个趣味性的作业:小组合作表演课本剧。这是一个趣味性的作业,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更好地熟悉、揣摩课本中人物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同时还设计了一个想象性的作业: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描述皇帝游行大典后的活动。这个作业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想象、夸张的写作手法外,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探究精神。

3.在作业的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

由于学生在学习目的与动机、学习习惯与方法、知识水平、智力水平与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同龄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提高性、拓展性的作业来做。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我们在作业设计上就要努力做到:练习形式多样化,难易适度,有可选择性,以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我的作业设计中,经常会有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供学生选择。

比如《沁园春·雪》,我设计了几个作业:1.按课文格式抄写一遍,并有感情地背诵。(必选)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3.朗读《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指出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4.比较《减字木兰花》和《沁园春》在写法、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2-4题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些作业依据学生的量力性和差异性而设置,既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尽可能发挥学生潜能,既关注作业的质量又有差异性,既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权,又给了学生更大的展示空间,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多学生都主动选择高等级、有难度的作业来完成。

4.在作业评价上,注重多元化、全面化、多样化

可以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形式,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潜能的发展,重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态度;评价方法可以将书面作业、行为观察、问题研讨、情境测验、成长记录等相结合。 比如在评价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期成绩分为两大部分:考试成绩和作业成绩。考试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而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70%。作业评价项目可分为实验活动,书面作业的完成,完成作业的质量、态度和进步情况;朗读、书写等。又如,在作业批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作业批阅过程中来。每次作业学生自己先打分,交给组长,组长每周对组员评分一次,然后再由课代表每三周评一次。最后,学习委员每半个学期对全班进行评分,并公布。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再总评。同时,评价也因人而异:对于有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评价标准可以放低,只要符合基本要求就可以给予好的评定;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评价标准就应该有所提高,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

参考资料:

1.胡继飞《新课程下的作业观》,《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10日。

2.肖川《新课程中的教与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术报告。

3.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