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1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知识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的知识

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项目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形状

圆,自成纬线圈

半圆

长度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0°赤道最长。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与纬度

项目

纬度

经度

零度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

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

度数的划分和变化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向北逐渐增大至90°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逐渐增大至180°

半球界线

0°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

20°W往东到160°E为东半球

重要的经纬线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南北回归线:23.5°N、23.5°S

南北极圈:66.5°N、66.5°S

东、西经度划分:0°和180°

东、西半球划分:20°W、160°E

西半球:160°E~180°~20°W

东半球:20°W

~0°~160°E

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15°

15°

30°

30°

90°

60°

A

B

C

图一:A在B的东北方向,C在A的东南方向

A(

0°,

60°W)

B(30°S,

75°W)

C(30°S,

0°)

A

B

C

30°

60°

图二:B在C的正北方向

A(

0°,

30°W)

B(30°N,60°E)

C(30°S,60°E)

甲:

(50°N,20°E)

半球、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北温

乙:

(20°S,170°W)

半球、

西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三、地球的运动

1、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意义(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南顺北逆

一天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四季的更替——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

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序号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

3月21日前后

B

春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6月22日前后

C

夏至

北回归线(23.5°N)

昼长夜短

9月23日前后

D

秋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12月22日前后

A

冬至

南回归线(23.5°S)

昼短夜长

4、昼夜长度的变化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所在半球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

北半球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9.23至次年春分日3.21

南半球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夏至日6.22

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12.22

南回归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5、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

(1)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6、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冬季相反;

四、地图的知识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

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

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实际距离是40千米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a.如图幅相同,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A、1:200000 B、1:1000000 C、1:30000

3、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A

B

C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A

B

C

(2)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3)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

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只有正南正北。

b.

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纬线上只有正东正西。

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辨别东西:东西为相对方向,根据自转箭头指向来辨别东西方向(应根据略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º的弧定向)

A

B

C

30°

20°

40°

例:

左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南方向

右图中甲点在乙点的

正西

方向,

乙点在丙点的

正北

方向,

丙点在甲点的

东南

方向。

4、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叫注记。

海平面

A

B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海拔和相对高度(如上图)

A是相对高度

B是海拔

②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

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相等。

③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④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

(山谷)

高弯为谷,低弯为脊

(山脊)

盆地)

图中A(鞍部)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工程量小,蓄水量大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6、读右图回答:

(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

并绘出河流流向;

(3)C、D相对高度(即等高距)是

200米

7、读右图回答: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山峰

鞍部

陡崖

山脊

(2)

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坝址的是

因为在此修建坝址工程量最小,需水量最大。

(3)甲在丁的东北方向,丁所处地形类型为盆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任意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

大陆

,最大的大陆是

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E是

海峡

B是

半岛

,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C是

岛屿

,最大的岛屿是

格陵兰岛

D是

大洋

,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

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全

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3页图2.7)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线:地中海;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二、地形

1、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一般高于500米,边缘陡峻;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两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海拔小于500米,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

三、海陆变迁

1、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2、德国的

魏格纳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轮廓、古老底层、动物物种的相似性;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边界的类型

地貌

案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面积扩大、大西洋面积扩大

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嘞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而成;

④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分布成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天气

气候

区别

1、短时间

2、多变性

1、较长时间

2、相对稳定性

联系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云层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天气符号(课本49页图3.5)常见的天气符号要记住。

4、风向标的读法:要会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风向:风的来向;风力:风的强弱;

风尾,风尾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两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但4道风尾为7级风。

风旗,所在一端为风向,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例:

(西北风六级)

(北风六级)

(东北风八级)

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②日平均气温: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测定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12个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月平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55):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递减;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③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

例:A地海拔720米,气温是28.8℃,B地的海拔是1520米,问:B地的气温是24℃

4、降水的主要形式为降雨,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5、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见P65):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或内陆降水少。

原因:大陆西岸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降水少,大陆东岸夏季风来自海洋,降水多。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已有经验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时代背景对历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引导国民在急剧的变化中熟知本国的发展历程,坚守住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拥抱变化、积极创新。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是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的开始,对于学生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及正确的历史观有着奠基性作用。因此,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不仅对学生个人有着重要意义,对国家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地变革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索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深化认识。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不少学生并不重视历史学习,只是在考前背背知识点。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展教学是将学生带入历史知识殿堂的有效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在小学阶段所讲授到的历史知识及理解运用以往所学历史知识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更为容易地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下面,本文将对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几点策略,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分析。

一、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课堂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设计好一堂课的开头,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这一课时,由于本次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分别为何以及各国的概况、明白这个时期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教师在课堂开始前首先以学生在幼儿园或小学学习时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荆轲刺秦王等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晏子、孙子等作为导入,指导学生回忆起这些故事的情节、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情发生的背景、事件间的关系,然后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开启本次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觉陌生,学习知识时印象更深。

二、巧用学生已有经验理解知识

学生的已有经验不只是以往学习过程中所了解的知识,也包括其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和各个关键的历史阶段,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教师在讲授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首先提问学生“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以什么为主”,指导学生回答是以农业为主,然后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思考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即土地、劳动力、生产技术等,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个经济南移阶段的共同特点,即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开发地广人稀的南方等等。使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推导中深刻理解知识点,学会总结历史现象的

原因。

三、引进翻转课堂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引进先进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与课堂质量,“翻转课堂”是一种较为前沿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即在新型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数字化平台,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_展教学。教师制作导学视频并下发给学生,学生通过在线自学视频、阅读相关电子书、在互联网上广泛搜集材料、与同学们交流等方式学习并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和呈现知识的方式,课堂就主要以讨论探究的方式开展。在历史教学中引进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这一课时,由于本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四大发明以其意义,而且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对此有过接触,教师在课前做好导学案,布置学生课下通过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四大发明,在课堂上分享学习心得,并重点讨论四大发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但是也应注意到,基于学生已有经验之上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知水平十分了解,并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有效教学,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推进初中历史教育的变革。

参考文献: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初中 高中 历史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1

一、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现状

笔者所在的地区为小学五年制初中四年制的学制,虽然初中是四年制,但是历史的学习是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历史教材,因此初中历史教学是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致的。通过笔者在本地区相关学校的走访调查,笔者发现本地区的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问题。经过笔者的分析,大概有以下三种形式的脱节:

1.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初中历史的知识体系主要是以时间为中轴线,根据时间线罗列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就是所谓的通识。因此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最基本的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点为主,渗透历史观的相关方面知识。而高中历史的知识体系则是在通史体系的前提下,以专题的方式呈现相关的历史知识点,因此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呈现了范围广跨度大思维度高的特点。高中教材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来讲,考试时则要从综合角度来答题,这里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比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差异,笔者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过于简单,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太过抽象,因此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脱节。

2.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由于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严重脱节,也就造成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的过于简单,知识点少相关练习过易,使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历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复述,从来不主动地使用相关的教学技巧,不去考虑学生对讲课是否有兴趣,从而造成了历史课的无聊和乏味,这自然而然就使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而高中历史由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总结思考能力要求过高,使习惯了在初中懒散学习的学生根本无法适应这么高规格的要求。而且高中历史教师也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更加不能适应高中的历史教学。因此产生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脱节。

二、中学历史教学脱节的原因

通过上文的分析,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大概分为教学内容的脱节和教学方式的脱节。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初高中历史教科书各成体系、初高中阶段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初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在这些方面的脱节,并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问题,这些脱节问题存在是中学历史教学阶段中的很大的毒瘤,一天得不到解决,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效果。

三、解决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策略

1.初高中历史课本要紧密连接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初中历史教科书和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严重脱节,也就是要使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之间存在紧密的链接。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着的。例如:中国近现代史是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中很重要的内容,初中历史第一单元是侵略与反抗,而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是第一次。虽然讲述的战争大致一致,如果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也改称侵略与反抗将更有利于学生接受。

2.初高中要统筹历史学科地位

要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问题的第二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统筹历史学科在初高中的学科地位。例如:初中历史并没有分所谓的选修和必修,中国古代史分为七年级上下两册在初中历史中分量很重,反观高中历史中古代史是全一册,并且是选修的部分,初高中历史对中国古代史的重视程度不同势必会对一些喜欢古代史的学生产生一些影响。

3.初高中历史教师要互通有无

另外一个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应对策略就是初高中的历史教师要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要学会互通有无。这同样需要相关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学校的配合以及初高中历史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初高中历史教师经常性的交流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状态,才可以使双方的教师在教学中解决教学脱节的问题。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本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纷纷推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国也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以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重建学校课程。为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社会变革和新的课程理念去探索、研究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中遇到诸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优化教学,即打造新课堂,赋予课堂教学与学习新的文化内涵,探索课堂教学新的时代功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对中学生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教的枯燥单调,学生学的乏味无趣,达不到预期效果,提高不了课堂教学效率。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何改进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就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

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读者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他人就愿意与之交往。教师的魅力就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教师有魅力,学生就喜欢多亲近,聆听其教诲,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学记》)是也。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教师人格的魅力体现于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育能力,因此教师能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能在课堂中巧妙地穿插一些故事,以及和事件相关的一些内容,这样就使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生动有趣,此外还能机智地处理课堂中的一些突发事件。

教师人格的魅力还体现于善良和慈爱 在教师心里,教好每位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所以教师必须要博怀,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差异的所有学生。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而且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去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把学生的喜怒哀乐、寒暑冷暖常放心间。

教师人格魅力也体现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教师不是仅仅把教师这个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而且是毫无私心杂念的投入其中,以育人为崇高理想,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教师始终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教师要做当之无愧的强者,不陶醉于成功之中而不思进取,更不会沉溺于暂时失败的痛苦中不能自拔;教师能学会反思,从反思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确立新的奋斗方向和人生目标,用勤奋和智慧浇灌出更丰硕的成果。实践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必须先做一名阳光、自信、真诚、豁达和不懈努力的人。

二、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将书本知识有效地转化为能力的内在过程,而这种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我深深体会到,要提高课堂效率,只有教师准确把握教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良好效果。备好课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备课,教师才能深刻理解教材,掌握其知识体系,熟知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及考点,才能设计出一系列启发性、有针对性的问题。初中学生正处在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精心设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外在的信息刺激,通过小组或同桌的合作探讨,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形成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我在讲解七年级下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一课,用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做引言,结合课文和现实提问。比如:这是谁写的?他是什么时候的人物?他是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反映诗人怎样的品格?元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建立起来而统一全国,是如何有效管理全国?这首诗句用在现在,有什么值得借鉴等等。小组讨论得非常激烈,同学们就此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快乐地气氛中获得知识。

三、强化内在素质,拓宽知识面,提高效率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乏味,难以听懂,甚至不想学,也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上课时多穿插一些内容、故事,以及和事件相关的一些内容,才能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所以教师应多学习,多看一些参考资料和跟本学科相关的科目,以增长知识面,开阔视野。教师一定不能只满足现有的知识,因时代在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要经常的给自己充“电”,才能更好的胜任这项工作。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特意归纳巧记速记历史知识的方法。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但对于没有入门的同学来说,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有的知识点容易混淆,简直无从下手。其实这里边是有很多巧法的,用后可以既记得准、又记得牢固。我总结了几种方法,如果学生学会用活,做到举一反三,就可以自己编辑记住历史知识的方法。

(一)联想法 例1.七年级上册历史书中出现的战役名,编成顺口溜:涿牧(鸟),城(里)桂,马长鹿巨,官渡赤壁淝水 ,每一或二个字就是一个战役名,因此学生能快速的牢记住战役名。 例2.1842年签定的中英《》中开放的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由北向南),记为“上(尚)宁福厦(下)广”。如同编成人的名字,学生能牢记。

(二)、分类归纳法,七年级上册历史内容,用“三”字来分类,三种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时期的艺术成就(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位改革家(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 书中的内容几乎都涵盖在里面了,学生能快速记住本册知识。

(三)歌谣法,即以“核心词”为基础,使之成为对仗形式,合则押韵的顺口溜。例:七年级下册历史《君主集权的强化》,小结为:清朝采用满洲制,内阁六部都设置。但留满洲议政王,议政决策军国事。雍正始设军机处,大臣跪地做记录。思想文化搞禁锢,康雍乾时最残酷。文字狱案搞恐怖,阻碍发展和进步。学生轻松记住本课知识点。

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多谋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历史教学中创设的情景,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可以立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来解决问题,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历史课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 方法指导 能力培养

历史是一门终身受用的学科。但长期以来,历史课却一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不仅学校领导不重视,连学生都把历史课视之为‘副科’;在教学中,一个班级的历史学课安排每周只有两个教学课时,而历史课任教师同时担任5-8个班的历史学科教学;于是形成了这样的一种局面:历史课时少,学生课堂上学习时间少。曾有一位历史老师这样“苦笑”:他星期一在某个班级上了一堂历史课,到星期五再去这个班上第二节历史课时,这个班的学生都用奇异的眼神望着他——他们认不出历史老师了;可以想象出上一节课所教的知识学生也遗忘殆尽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知识、提高看待问题和分析社会现象等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学习方式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它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学,独立思考自觉钻研,自我感知,对阅读材料进行消化吸收,并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阅读和学习的材料与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记忆与认识,联系与想象,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敲等思维活动,从中获取所学材料知识的本质意义与精神实质。

怎样才能让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把它归纳为“四能”: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勤奋、高深能自探。同时他还指出:“学生要是不能在学校期间学好自学的本领,离开学校或班级之后怎能够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呢?因此我想,学生受教育就是要学到一辈子能坚持自学的本领。”叶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生的未来与成材,个人的前途与命运乃至国家、民族的发展与兴衰联系了起来。他以一个教育家的战略目光来倡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看作是学校教育的根本。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科学技术和知识日新月异,要想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仅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每一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正如《学会生存》书中所述:“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国教育方向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这个转变的首要目标。怎样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自主学习的要领,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营造自主学习的平台等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自主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托尔斯泰说过,为了使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这就是说,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使学生爱学和乐学,进而达到会学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发现和培育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使之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力。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由变“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首先,在课堂提问时,通过不断变换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七年《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讲述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与生活状况时,为了调动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远古知识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一些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根据以上材料,请你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用了这样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展示自己的平台。

此外,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置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看图、思考、讨论、归纳,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学习问题。例如学习八年级历史《》这一课,对“中国为什么在中失败”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发言,然后引导,让学生从中明白: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在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产生,但资本主义在中国受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而英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后,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成功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号称“世界工厂”的资本主义的第一强国;这样从生产力和战争武器,英国都比清王朝明显处于优势;最后从社会制度,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必然失败,得出了“落后就要挨打”这样一个结论。最后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其次,鼓励学生对问题的寻根究底,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会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强烈的探索精神,学生如果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课的某些内容产生了兴趣。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都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及时、热情、耐心、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但强化和鼓励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传授自主学习要领,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学生怎样“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所以我们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要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真正做到会学习。

首先是阅读方法的指导。针对历史课时少、历史知识涵盖量大的特点,我从七年级就开始要求学生做好课堂内外预习,注重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按照目标教学要求,课前将知识点编成若干问题,按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等四个层次板书在小黑板上,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后找出答案。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在阅读时划出重要时间、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意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抓重点。二是在阅读中列读书提纲,然后在课堂上互相比较,取长补短,最后与老师列出的提纲对比,训练学生提纲挈领的能力。三是启发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找出正确答案。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掌握阅读课文的方法。

培养发散思维的指导。历史课的每一部分内容虽然章节独立,但各章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才能把握好历史发展的脉络,更正确地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例如学习七年级上册的《三国鼎立》,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我引导学生:同是一个曹操,他在官渡之战中能用火烧袁绍粮草并取得胜利,而在赤壁之战中,为什么反而被孙刘联军用火烧掉战船而遭惨败?等问题时,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将历史资料进行综合和分析,掌握历史横向与纵向的联系,通过比较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怎样发现问题。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后,教师就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挖掘历史学习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逐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我鼓励学生要自己提出问题、同学之间相互提出问题、鼓励向老师提问题;针对一些重大问题,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又做到了集思广益。让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中体验到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唤起他们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学会自主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在经过课堂反馈和教师点拨释疑之后,对教材内容能够有深入的理解与领悟,及时对自学过程中每个阶段取得的成绩等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总结中提高,使之充满成就感,以提高其自学能力。

通过这些自主学习方法培养和训练,必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检查督导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消化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我在布置学生作业时,尽可能将课本上的作业题改编成填空、选择、读图识图、简答等几种标准化命题的题型,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给学生明确指引:对于历史问答题,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明确范围,让史实说话。对选择题、填空题和读图填图题,则要求判断准确、简明扼要。除此之外,适当补充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这些难度较大的问答题,穿插在课前预习、课堂提问、课后复习三个阶段中进行。此外,让学生自制并填写各类表格,写对历史事件的读后感和历史人物短评等,课堂上力求做到精讲多练,既让学生适应多种题型,开阔视野,又让学生真正做到动脑、动手、动口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开辟第二课堂,给学生创设学习平台

随着社会的日益信息化,学生从课内外获得越来越多的信息,因此,走出教室,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就显得越发重要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第二课堂上我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建立历史兴趣小组,参观,开展课外阅读,举办历史故事会,观看历史影视剧等。并将这些形式结合到所学课文内容中,如学习《》,要求同学阅读民族英雄《林则徐》;学习《》组织观看《甲午风云》;学习《》,组织观看《》等等,让学生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所学得的知识相互贯穿互相促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总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历史教师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在自学中有所得有所悟,在自学中去探索、去发现、去理解、去提高,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21世纪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格.自主学习. 新世界出版社.

[2]刘海燕.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新华出版社.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236-01在上述观念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尝试,总结以下几种方法供大家探讨:

1.巧妙运用历史插图法

教学实践表明,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的重要内容。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进入画幅,成为学生大脑活动的兴奋剂,它可用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神经。如七年级课本第八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我让学生看该图的同时也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群臣的情境。商鞅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他正在跟反对变法的大臣们辩论,他提出"冶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口号。秦孝公在商鞅的说服下最终决定变法。插图对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只要抓住插图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引导,本课的主题就会深化、重点就会突出,教学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顺口溜记事法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形象有趣的记忆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1.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山顶洞入又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2.华夏之祖歌: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及汉三国休;晋终南北隋唐继,五代宋元明清收。(3.清朝皇帝的顺序:努皇顺(努尔哈赤、皇太极、顺冶);康雍乾(康熙、雍正、乾隆);嘉道咸(嘉庆、道光、咸丰);同光宣(同治、光绪、宣统)。.

3.置疑法

由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入手,提出问题,探究其由来。把新课中最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用设问句形式,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置疑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欲望,从而产生自觉的学习意识。讲授《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新课,教师这样引入:同学们,秦始皇吃过葡萄鸣?学生一听便开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说吃过,有的说没有吃过。教师便说要想了解这些情况,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完本课后请同学们告诉我。

4.倒叙法

倒叙场景,扣人心弦。教师采用倒叙方法,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一个历史片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造成悬念,从而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讲授《北方民族的汇聚》可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开头。"公元494年的一天,有个皇帝在洛阳街头看见了一个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就在朝会上责备城王,说他奉行命令不力,督察不严那个城王辩解说,那只是少数人的打扮。这个皇帝就尖锐地反问道:"难道要全部那样打扮才算督察不严吗?这简直是一言丧邦!",他又转向史官说:"应该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这个皇帝就是孝文帝,他为什么这样严厉不让鲜卑妇女作鲜卑打扮7我们今天就要讲到这个问题。

5.设置情景法

教师设置一个情景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秦帝国的兴亡》时,教师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画在黑板上,然后问同学们,如果你就是秦王赢政面对其他六国,你应该先消灭哪国呢,学生们一时兴起又参与到教学中来。当然,导八法还有很多,如;复习法、故事法、猜谜法、热门话题导八法、诗词导入法等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6.历史课的师生换位法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换位可以打破师生间不可逾越的界限,真正体现师生平等关系。如,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讨论之中。又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到讲台上来讲课,分析历史问题等。教师可以与其他听课的学生对讲课的学生进行评议。这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好方法。

7.历史人物串联讲解法

这里谈的串连既包括横向、纵向列举,又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连带讲述。连带讲述是一种更能让学生好奇和感兴趣的串联方法。比如讲韩非这一伟大的思想家的个人经历和理论的时候,自然会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了韩非?是他的同学李斯(与庞涓和孙膑的故事何其相似);谁害死了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奸臣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了子婴?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环套一环,一个引出一个,用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连串的历史人物以及与历史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学生自然会听得专注入迷。当然,讲述不是信马由缰地串联,串联的对象自然是与本课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

8.迁移法

注重学科渗透,实现历史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迁移。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等,历来有政史不分、文史不分、史地不分之说。知识本身就是一个大系统,各门知识是彼此渗透、融会贯通的。中学历史教学必然会涉及其它学科,尤其是语文、地理、政治学科中的相关知识,这些学科不仅使历史学科多了几种记忆知识的途径,重要的是这些学科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表达训练十分有利于理解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