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少数民族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少数民族经济范文1
西部的自然条件为游牧民族和游猎民族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自古以来,西部是游牧、游猎民族驰骋的地域。在西部的四川、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等省区,一些牧民仍保持着游牧、轮牧或狩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形成特有的游牧文化。然而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这些老百姓,由于受到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限制,长期以来过着半封闭、全封闭式的生活,他们只对自己的生产生活有着一个粗浅的认识,而对于外界的社会发展和生活状态所知甚少,从而也就无法提高他们的社会生产能力,无法改善他们的低质量生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游离于现代文明与现代生活之外。思想的进步与知识的取得要通过对承载文化与文明、知识与科技的出版物来进行学习和认知,所以,出版业必须承担起游牧民族对文化的渴求且满足其文化需求的责任和义务,出版适合游牧民族学习、满足游牧民族学习的出版物是当前出版业的迫切任务。
2分散居住对日报和月报的不同态度
由于西部的地域特征,交通不便,使得西部地区对征订和分送书报刊所需的成本较高,发行困难,特别是更加难以实现对日报的需求。日报的信息新、周期短的特征是很多读者选择的首要原因,然而,在民族偏远地区居住的人群根本无法使及时获取此类信息的需求得以满足,阅读日报对他于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而对于月报来说,尽管信息提供不及时,信息量减少,但由于时间较为充裕,偏远地区的人们获取月报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日报。因此,针对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分散居住这一特征,使得我们出版单位特别是新闻报业应从月报提供上做更多的工作。
3民族语言文字对出版物的要求
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促进民族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一种重要力量,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所以,保护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全民族精神力量,成为当前紧迫提出的新任务。语言文字是民族的基本特征之一,对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而出版物用字量大,社会影响也大,带有很强的示范性,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所以,出版业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肩负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出版单位通过民族文字出版物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得民族地区人民能够及时深刻地了解党,认识党,热爱党,贴近党;通过民族文字出版物宣传扫盲工作,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交流科技文化成果,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通过民族文字出版物传播先进思想,弘扬科学文化,逐渐转变少数民族相对保守和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广大少数民族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外,出版业还要认真实施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走出去”工程,在坚持引进外来先进文化的同时,还要做好民族语言文字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工作。综上,出版单位特别是西部出版单位要结合少数民族实际来发展民族语言文字,使得其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为宗旨,创新文化观念,尊重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发展少数民族出版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努力。
4少数民族农牧民对适合当地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技知识的需求
西部农牧区整体经济比较落后,这和广大农牧民科技文化知识比较匮乏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科学技术力量的支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解决当前农牧区经济发展、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之策。提高,有多种途径,重要的一条就是出版更多更好的图书,满足农牧民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的需求。由于西部大多数农牧区当前无法实现电子出版物的阅读,所以,为其提供出版物仍旧主要以图书为主。虽然,西部图书出版品种、数量都在增加,但人均拥有图书量还相当低,而农牧民买书、读书、用书更是少得可怜。这就要求,出版业为农牧民出版的图书,要和农牧民当地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农牧民看得懂、买得起、用得上。比如,为农牧民提供的图书要“少讲为什么,多讲怎样做”,“少在装帧上花大钱,多在内容上做文章”。对广大农牧民而言,好书就是让他们从中得到脱贫致富的办法而又物美价廉的书,毕竟,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致富,是广大农牧民最重要的需求。值得我们欣慰的是,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们的出版人在出版工作中注意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他们深入了解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了解农牧民的知识水平和需求,了解偏远地区特殊需要的农牧业科技图书,为他们出版最普及的读物,尽管受地域的限制,发行量较小,出版此类图书赔钱,但他们也要出。例如甘肃科技出版社开发的《红枣优质高效丰产栽培技术》、《无公害畜禽养殖技术》、《无公害中药材栽培技术》;内蒙古科技出版社结合当地农牧特点,组织了《牛的圈养新技术》、《羊的圈养新技术》、《舍饲肉犬》、《舍饲肉鸽》等选题;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维吾尔文版的草莓、红花、沙棘、蓖麻、山鸡、蜜蜂、山羊、火鸡等“养殖技术问答”丛书等,既强调了地方特色,又注重了实用性。开发西部农牧业地区科技文化类图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愿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农牧区图书出版事业,愿更多的出版单位为农牧民多出书,出好书,共同为西部地区农牧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5少数民族文化抢救所需要的出版业
少数民族经济范文2
一、县域金融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实践
1. 建设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人民银行A县支行充分发挥窗口指导作用,把金融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作为每年货币信贷指导意见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少数民族经济的支持力度。实施金融顾问制度,对少数民族企业在财务、信贷、信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帮扶。争取支农再贷款支持,引导农村信用社把资金重点投向“三农”,向少数民族企业倾斜。在地方政府、人民银行等的努力下,截至2011年末,县内外共有18家金融机构为少数民族企业提供了融资支持,余额达28亿元,占全县融资总量的39.41%。少数民族企业已成为该县金融支持的重点。
2. 调动各类金融资源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A县各金融机构积极作为,加大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农发行充分发挥政策性贷款的引领作用,通过办理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敞口承兑、贴现和信用证等融资业务,全力支持了少数民族经济示范园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政策性贷款的投放,进一步释放了少数民族企业的信贷需求,逐步形成了对商业性信贷资金的“洼地”效应。2011年,各商业银行共向全县30余家少数民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3.2亿元,农村信用社的中小企业贷款和小额农户贷款中有近50%投向了少数民族经济。全县金融机构累计为少数民族企业办理民品贷款贴息209.63万元,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县域金融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产业发展缺少统一规划,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目前该县少数民族产业发展主要依托地域优势和传统优势,并形成了以肉牛屠宰、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链。但由于缺乏整体产业和金融支持发展规划,企业难以摆脱单打独斗的格局,没有形成具有超强竞争能力的畜牧产品加工行业和具有整体规模效益的少数民族特色产业。
2. 抵押物不足,成为制约金融支持的根本因素。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企业和个体经济是在最初的手工作坊、小型加工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通过租赁村集体土地和国有土地圈地建厂,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无法用土地使用权、房产作抵押,给银行融资造成一定困难。
3. 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难以获得银行授信。部分少数民族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财务核算不规范,发展前景不明朗,持续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难以达到银行的授信要求。
4. 扶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有待完善。受起步晚和企业规模偏小等因素制约,该县享受民族特需商品生产和民族贸易贷款利率优惠政策的企业仅有一家,而且优惠金额还比较小,与该县少数民族经济活跃的状况不相适应。
二、县域金融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对少数民族经济的政策支持
一方面,结合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结构特点,研究制定民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从战略布局、结构方向、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以制度形式予以确定,确保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可控性和协调性。另一方面,制定金融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信贷资金投向民族产业的激励政策,进一步督促农村信用社将支农再贷款资金向少数民族产业延伸,引导金融资源向少数民族特色经济流动。
(二)把握信贷投入重点
一是发挥政策性贷款的引领作用,支持水、电、网、路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少数民族示范园区建设,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企业向产业园区聚集。二是选择主导产品、对生产发展作用最大的项目、在本区域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循序渐进,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三是支持以冷链物流中心、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为代表的前沿项目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创新融资模式,推动少数民族经济产业化
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尝试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租赁权抵押贷款,支持农村土地适度流转和规模经营,有效解决少数民族中小企业土地抵押担保难的问题。推广和创新联保贷款,适时、适度开展“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市场+合作组织”贷款模式,寻找新的贷款载体,满足各类合作组织的贷款需求,扩大其辐射效应。探索开展库存牛肉、牛皮仓储抵押贷款业务和活牛、活羊动产抵押贷款业务,同时加强银行与保险机构的合作,解决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少数民族经济范文3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经济建设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文化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文化经济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术语,甚至于学界对其都没有准确而明晰的定义,在本文当中主要表示的是和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者是商业经济相对称的一个概念,表示在少数民族内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而获得的市场经济价值增值,其基本特征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经济是一种人类资本型经济
文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体,多方面的包含着知识、信仰、道德、习俗或者是艺术等,具体到少数民族,强调的就是人们所能够获得的所有能力。文化经济的发展是通过文化资源的生产、保护来实现的,因此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当中也能够对整个少数民族内的知识水平、道德高度以及艺术水平等起到非常好的提升作用,这实际上表达的就是人力资本的优质性。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认为文化经济是一种人力资本型经济,其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
2.是低能高效的优质经济
低能高效优质经济是现代社会发展和进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文化经济正好能够达到和实现这样一种完美的目的。文化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表现,它的进一步开发和再生都不需要大量物质资源的投入,只需要有文化有素质有能力的人来对其进行发掘和再现即可,而在我们国家这样一些方面的人才是并不缺乏的。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化经济相比于其他的经济而言在投入上是大大减少的,尤其是在新世纪新环境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现在,人们对于精神享受的追求更是使得文化产品成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
3.文化是一种扩散性经济
文化资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当中一方面是能够获得直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能够通过市场性质的展示来扩展出新的良性发展道路来,在此过程当中,民族文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都会大大加强,伴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运输、通信咨询、建筑商贸或者是商业金融等各行各业的快速崛起与发展,这对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刺激、促进和保障都是非常有利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经济的发展能够对人们文化素质以及道德水平的提高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这也就意味着,文化经济的发展能够实现社会主义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二、少数民族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
1.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西部地区想要尽快实现改革开放和进步,就必然需要通过资源优势发展产业优势的方式来实现,而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最具有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就是特色文化,这是因为少数民族在较多方面处于不尽理想的位置,因此就只能够通过自身独特的部分来占据市场优势,如少数民族内独特的产品或者是独特的生产技能等,或者是其他更加别具一格的文化资源等,如新疆维吾尔族,就具备相当多这样的典型产品,农业产品如葡萄干、文化产品如新疆舞蹈,以及其他的旅游产品等,都是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的。
2.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化为集放型需要通过文化手段
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放型的转型是我们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必然需求,而这样一种转变过程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加新的要素来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那么,经济增长效率的提高就成为了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很多经济学家进行过非常多艰辛的探索和分析,最终认为需要通过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来实现,其中最为强调的就是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具体到少数民族的经济建设,知识的生产力就成为了最为主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也成为了成就经济完美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看到的是,少数民族内的文化积淀越深,则越有条件提高当地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整个地区内人们的思想意识,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3.少数民族的文化功能决定了文化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支点
文化经济的功能决定了它确实能够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在这里我们通过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来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和概括。一是文化能够对民族风情和异域情调予以表现和展示,从而加强对外开放并带动经济发展,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存在着相当多历史文化遗产或者是名胜古迹,除此之外,在食物、服装、婚俗、礼仪或者是节庆等各个方面也有着各不相同的显著特点,这样一些特点的存在都使得少数民族非常具有对外开放的能力和必要性。二是能够有效带动其他产业的良性发展,从而使得少数民族内较为脆弱的经济结构能够得到良好的调整和改善,文化经济本身的综合性质比较强,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文化经济就能够通过关联性质的作用来带动旅游、交通或者是邮电通讯等多行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三是通过文化的方式和手段发展经济还能够实现少数民族内的文明建设,可以看到的是,文化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直接的经济收入,还有民族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甚至能够使得整个国家内的经济都走上更加合理的道路。可以看到的是,通过文化手段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对外开放的重要选择,文化活动所构建起的健康、文明和高雅的形象,使得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少数民族内的特色,这对于整个国家民族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同样是有好处的。
结语
本文通过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等基本概念的阐述,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指出少数民族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就是文化,希望能够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经济范文4
关键词:生育观念;人口数量;经济发展
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它关系到世界各国的现实利益及发展。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口的增长会加快有限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没有了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这就是人们将人口发展问题作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看待的主要原因。而与人口问题紧密相关的是人们的生育观问题,不同的生育观念产生不同的生育行为,不同的生育行为对促进或抑制人口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试图从影响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因素出发,阐述生育观念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提高少数民族的生育观念和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建议。
一、影响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因素
(一)宗教对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造就了受宗教思想和文化影响较深的思想观念、意识和道德准则,当然人们的生育观也就在其中了。比如,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民众结婚的年龄,女子为11岁以上甚至更小,因此,解放之前信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十几岁就可以结婚,解放以后,国家制定了《婚姻法》,对男女双方的结婚年龄有所规定,但农村仍存在虚报岁数领取结婚证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之前很多少数民族首次结婚的男青年的年龄一般在18-20岁之间,女性则在15-17岁之间。虽然说结婚年龄比解放初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属早婚。早婚必然引起早育,缩短人口世代更替期,造成人口过快增长,人口素质低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后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群众当中晚婚、晚育观念逐步形成。虽然这些少数民族的平均初婚年龄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与以往的水平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因宗教因素的影响,有些穆斯林少数民族群众认为,孩子是老天爷给的,只要怀孕就应当生育,只要生下来就必然会长大,这确实是一个典型的重数量而不重质量的具有宗教性的生育观。
(二)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影响
有些信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家庭当中存在把自己的第一个子女送给父辈去抚养,或者自己没有生育能力的条件下领养兄弟姐妹的孩子的习俗。这种还子的习俗刺激子辈多生子女。再加上有些穆斯林家庭妇女在家中的地位和其生育子女的数量有密切的关系,有生育能力的妇女不仅会受到丈夫的喜爱,而且会赢得整个家庭的尊敬。旧的风俗习惯和思想造成早婚、早育以及由于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发病率高的趋势,影响了人口素质提高,进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对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影响
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比较偏僻,连接内地的交通线长,信息相对闭塞,现代文化影响较弱,经济不像内地那样发达,所以对人口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从另一个方面影响了少数民族妇女的生育观。由此,人们在生育的过程中计算的是人的数量成本,而不是人的质量成本,也就是说不计算把人培养成有用的人才的成本,这是造成自然生育观长期挥之不去的主要原因。
人们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育观念。因为文化水平低、视野不开阔,他们很难理解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那种复杂的内在联系,也就非常容易固守自己的那种自然生育观念。
二、传统的生育观念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
(一)传统生育观导致人口素质下降
在有限的经济收入的基础之上,养活较多的孩子,孩子的营养、教育必然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少数民族人口质量的下降并影响整体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二)传统生育观导致劳动力过剩
传统生育观使人口过快增长,劳动力超过社会生产发展的需求,高素质人才缺乏。由于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城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待业人口,农村过剩劳动力也不断增加,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传统生育观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平均人口密度也逐渐会增长。人口密度的增加,必然导致森林面积缩小、水资源的减少。总之,土地沙化、空气污染、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从而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顺利发展。
(四)传统生育观导致贫穷
传统生育观导致人口增多,人口素质下降,劳动力过剩,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必然导致贫困。21世纪是一个在信息科学带动下高速发展的科技信息时代。这样一个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而不是人的数量竞争的时代。低素质的人才不可能产生高附加值的产品,只能做低附加值产品的重复生产,这种产品在经济市场上没有地位、没有市场。
三、生育观念与经济发展
人们的生育观念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一)生育观念的转变导致经济的发展
通过国内外的发展轨迹和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可看出,人口与经济相互影响的关系来看,正确、科学的生育观念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而且当人们的生育观念适合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时,就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经济发展下,人们的正确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影响人口的总量和数量。而人口总量与人口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成反比关系。因此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并保持适度人口增长才会利于一个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如果人口增长规模偏离于适度增长速度,不论是高是低,都将不利于经济发展。所以,转变人们的生育观念,人口保持适度增长,才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二)经济发展促使人们生育观念的更新和转变
经济发展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事实证明,最近这些年的人才市场对学历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大学本科学历已经是人才市场很普通的学历要求,有很多企、事业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硕士、博士等高层次的学历。市场对学历的要求迫使许多家庭把生育纳入市场经济领域,把生育子女置于市场中进行成本的核算和多种利益的比较,人们的生育观念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工资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很多家庭住进了新房,有了各种先进的家电,有些家庭甚至购买了汽车,生活水平好的少数民族家庭消费水平也如此。但是有些子女多、子女素质差的家庭,生活依然贫困。家庭之间的消费差距越来越大,导致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家庭人口多,人口素质差。因此,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人们认识到子女不再是多多益善,而是适可而止,这是近年来很多少数民族妇女改变生育观的又一原因。
总之,转变生育观念,解决人口问题最终还是落在经济发展上。
四、对于提高少数民族生育观念,发展国民经济稳定协调方面的若干建议
(一)加大新型生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特别要注重加强对农村、牧区的农民宣传教育,按照贴近实际的原则,采取寓教于乐、寓教于服务的方式,使人口基层宣传进村入户,达到入心入脑的宣传效果,从而使各族群众逐步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树立文明健康的新型生育观。加大对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二)以有效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带动农村少数民族生育观念的更新转变
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开始面临城市劳动力相对不足,城市老龄化趋势凸显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富裕等人口困境。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口的生育家庭观念已经发生转变,这造成了城市人口增长的低水平静止,而且城市人口增长在将来可预计将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城市里的少数民族情况也相似。因此在控制人口总量规模和人口增量不断缩减的情况下,推进人口的流动,有利于缓解城市老龄化,降低城市人口的总负担系数,有效优化城乡人口结构,能够保障有足够的劳动力来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人口的不断流动和转移,不仅能带回大量的资金收入,壮大农村消费市场,而且带回来他们在城市的所见所闻,可以有效改变农村人口的家庭生育的观念,这对于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对农村和牧区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合理的人口转移和流动更有利于改变他们传统的生育观念,从而促使我国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三)积极地推动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改进全民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
只有取消这种对城乡居民的差别待遇,将所有居民,不论城乡、本外地,都纳入到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这两大体系中,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口流动的优势,转变流动的人口的生育观念,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加快形成一体化的经济以及城市化和小城镇的发展进程,促进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发展。
(四)加大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产业投入力度
全面普及到高中的义务教育,实施灵活多样化的成人教育方式,鼓励多种方式形成全民终生教育,努力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体质、知识、思想的主要途径之一。无论早期教育、学校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对于人口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上,狠抓从小学到高中的中小学教育,坚决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学校收费,减轻家庭负担,扩大受教育人口的范围,真正让每个公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受教育权,杜绝文盲或中途失学的情况的发生。对少数民族子女创造各种升学的机会,对他们降低门槛,采取宽进严出的教育原则,将更多更广泛的人员吸引进入学校,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他们能在工作和学习中提高,从而提高全国人口素质。
(五)提倡少数民族妇女要接受良好的教育
妇女得到更多的良好的教育是降低生育率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因为良好的教育至少意味着:有利于晚婚;有利于提高避孕节育率;赋予妇女以理想和参加工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从单一的生育劳动中得到解放;使得妇女能够更好地扮演好母亲的角色,并乐意在孩子的健康和教育方面花费较多的力量;对降低疾病率和死亡率也有很大帮助。
(六)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转变他们生育观念
关心和服务好流动人口,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加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检查和监督工作,坚决杜绝流动人口中存在的偷生、抢生、违纪超生等事情的发生。
(七)对遵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补贴
应该在他们子女入学、就业、养老保险等方面给予优惠,从而使他们转变传统的生育观念、提高生育质量,改善人口环境,加快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总之,只要少数民族父母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保持人口的适度增长才能扩大市场,刺激消费,加大经济规模,带来经济效益,才更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格平,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2、卢铁城,张忠元.中国西部民族经济[M].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
少数民族经济范文5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 电网规划 精细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the precise design of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in Minority Area
Lining① Zhangyunfeng① Zhangyuanyuan② Wangwei③
(①Yinchuan power supply company of State Grid , Ningxia Yinchuan 750011; ②Ningxia Yinchuan city planning and Research Center, Yinchuan 750001; ③Xizang Electric Power Co of .State Grid , Tibet Lhasa 850000)
Abstract: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need to consider the variou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tential, the minority area of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in particular,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o adapt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minority areas in the planning, preliminary plans on taking various factors into account more fully. Encountered in the late implementation barriers in will also be less. In the cit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thought of urban planning can not deviate, must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urban power grid planning consider the humanistic thoughts of policy, minimize the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construction in urban planning hazards, reduce the impact on the broad masses of inertia in the way of life, to at the least cost to create more wealth for the city to create a new city.
Keywords: minority area of city power grid planning fine design
一、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规划和电网规划的概况
1、现有的电力建设规划还不能满足电网规划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的需要
在我国现阶段的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常规做法中,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规划部门在电网的规划工作中,经常是一起的,这些既定的规划任务中,往往还包含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形态,用地规模以及构架等等诸多因素,同时也涉及到这些因素间的合理安排与规划。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建设的规划相比较,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的规划对其专业性与科学性要求更高,更强。结合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力建设的专项规划还不能完全涉及电网规划中的全部工作内容。在此,往往会造成规划前期的预测和规划后期的完成程度之间的误差,这些因素也会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电网的规划的效率,增加以后改造电网规划的难度。
2、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规划用地减少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用电量增加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用电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从目前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及进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的调整的情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所需的用电程度是绝不会亚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然而,在我国政府对国家土地资源进行调整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的规划用地也正在逐步减少。也许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现阶段还不需要那么多电网规划用地,那么等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进行电网规划就会相当的有难度,所以,目前就应该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规划的用地设计工作。
3、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中电网规划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环境间的关系
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层面来分析,如果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规划没有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的规划作出有效的结合,那么这是会严重威胁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环境建设的。电网规划的不合理,会对居民的生活带来相当大的不便。比如,电缆、电线分布不合理,居民们都会潜在地受到高压电的危险;而电网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强力电磁辐射,其危害也不会很小。所以,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电网规划是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规划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高度重视它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规划的主要内容
1、明确电网建设的划分区域,规范电量、布局、负荷分布及预测情况。
2、确定电网规划的地理位置、路径,规划好工程项目的分期建设。
3、保障用电设备的标准化,遵循配电网的改造原则。
4、明确供电电源点的建设要求,进行有功与无功的电力平衡。
5、确定规划符合调度、自动化与通信的要求。
6、详细编写地理规划的结构图,画出期初期末的线状连接图,并做出可行性方案。
三、标准化的电网规划原则
1、统一规划
电网规划是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一项巨大工程,不像小项目,可以一边建设一边规划。电网规划必须事先做好,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统一规划,避免“蜘蛛网式电网”的出现。统一规划不仅能够保证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形象,还能保护环境,使电网结构更加规范化,有效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2、顺应发展需要
电网的发展应该是随着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的。各项用电工程的设计都必须符合电网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在有能力建设电网的前提下合理规划。一些地区在还没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继续改建电网,在施工过程中资金中断,导致工程无限期延后,造成原有资金浪费,还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总体规划。
3、因地制宜
电网建设应在满足配电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兼顾,遵循“下级以上级为指导,上级以下级为基础”的原则进行规划;兼顾城乡发展水平,分区规划。
四、我国电网规划现状
1、电力负荷增多,用地规划减少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用电负荷飞速增长,这种现象在一线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尤为突出。纵观全国,长三角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用电量增长率在近年内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就此看来,我国电力负荷在短时间内只会只涨不跌。
我国国土虽然辽阔,可用土地比例却不大。况且在一线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开发商为了盈利,会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多的建造商城与住宅区。随着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扩张迅速,要想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电网建设势必会占用大量土地,费用颇高,造成电网建设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
为了节约土地资源,政府通常将变电站规划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热点的边缘,但边缘地带会导致供电长度增加,无法保证供电质量与稳定性;若是将电站设在中心地带,则要在地下选址,地下站点的设置会影响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地铁交通的发展与管道设施的建设,且不利于维护工作,安全隐患也比较大。
2、投资量较大
电网建设是一项大工程,需要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多。在输变电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方投资,共同建设。由于各地投资模式的差异,商讨投资方案的过程会比较辛苦,往往需要反复协商。
大中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电网规划往往比发展较慢的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要困难得多,小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电网建设若是不完善,在原有基础上改动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多;但大中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原有的电网是规划好的,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会是一项极大的工程,且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运作有一定的影响。
3、前期手续繁琐
随着政府机关对宏观建设方面的监管力度增强,电网的规划要办理的手续也越来越多。电网工程需要办理的手续主要分为两大类:前期规划手续与前期工程建设手续。这些手续需要涉及到国土局、发改委、规划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每个单位都需要签字盖章,且有一定的顺序性。一套流程下来,大约需要50多个相关手续的办理,过程复杂,时间上无法准确控制,给施工造成一定困难。且若是在选址上有问题,则时间耽搁得更长,工程也无法展开施工。
4、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频繁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非建设用地也逐渐向建设用地转变。尽管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不断修编《城乡规划法》,但仍旧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让一些恶性规划钻了法律的空子。国家宏观政策强制性不足,加上我国国土面积广、文化差异大等诸多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不断调整,让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负荷分布与负荷总量具有不确定性。电网规划也不断的随之调整。
5、建设成本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面貌,基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景观建设及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环境建设,一些电网将设施建设在地下或是半地下,无形中多了一道工序,建设成本大幅增加。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建设必然需要用到大量土地,拆迁费用成为了建设过程中的一大笔支出。随着人们自身权益意识的增长,加上环保、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拆迁人工费用及补偿费用不断上涨。
6、社会公众影响大
现如今,社会公众舆论压力不容小觑,在电网规划中,居民会认为电站的电磁辐射会对自己身体有影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电磁辐射只对周围小范围距离有效。由于这样的误解,电站周围的房价普遍低于同等级价位。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城市中心地区,居民购买的房产周边若是要新建一个输变电站,一定会引起当地居民的强烈不满,大家会认为自己购买的房产贬值了。在一些电网规划项目中,当地居民的阻挠对建设工程的施工影响非常大,严重影响工程周期。事实上,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证明输变电站发出的电磁辐射在较远距离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五、规范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精细化设计、建设的措施
1、做好预测工作
这里的预测工作不是指总体上的规划,而是指电力需求量以及电量负荷的预测。随着数学科学的发展与预测手段的完善,各种预测模型越来越多,为研究电量负荷及预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电网规划主要使用的是“负荷密度指标法”,结合专家分析,合理制定规划。 通常情况下,电网规划的专家必须有丰富的规划经验跟大量的调研数据,综合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速度、国家政策导向、当地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再结合负荷密度指标分析负荷的分布与总量情况,对结果的准确性起着重要影响。
2、充分利用规划软件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是一项大规模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的因素很多:用户占地、交通状况、人口负荷等各个方面与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有关的内容;还应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研究者需要对这些数据做出有效的整理和分析,并对派生出来的数据分类有效管理。这种任务量是无法想象的,传统的紧靠经验规划的方法也早已淘汰,于是乎,利用计算机软件来辅助分析是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
3、有效数据管理
电网规划对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度要求很高,根据现有资料评估各电站的负载率、供电质量等方面内容,来分析现有变电站的供电范围及容载率。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目前电网建设的主要问题,提供日后电网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有效的数据整理与日常维护能够为电网规划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提高研究者自身素质
计算机软件发挥的只是辅助功能,人类的地位与分析能力是无法取代的。在用软件弥补人类在数据统计方面劣势的同时,应该让人类的思维优势充分发挥,与计算机软件相互作用。因此,研究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研究能力,关注国际动向,努力与国际研究者同步发展。
5、做好少数民族地区城市间规划的衔接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发展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在规划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时应考虑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周边环境,对于变电站的选址、管线分布、道路规划等方面都要详细分析描述,逐步开展对整体城区的规划控制,尽量细化规划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协调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规划关系,避免用地建设问题产生。
6、在规划时切实考虑经济能力问题
供电局虽说是国有企业,但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除了要承担“供电”的社会责任外,还应考虑到经济效益,长期亏损对供电局乃至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用电的发展必有负面影响。
受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影响,我国用电总量正缓步上升,电网规划范围也不断扩张,供电局的经营面临着较大压力。因此,统筹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电网规划与供电局自身效益,要求电网发展从“重速度、重规模”向“重质量、重效益”转变。在规划电网建设时,可以提出两至三套方案,专家汇总进行比较,制定出最优方案,即费用最小、质量最优的方案,在兼顾社会公众用电的基础上,达到效益最大化。
结束语:
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建设的电网的规划过程中,也许会面临各种困难与挑战,在此基础之上,为了避免失误或者是减少损失的程度,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在城市电网工作中比较成功的地方,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当作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第二,建立起一支作风优良,经得住考验的电网规划队伍,同时做好培训工作;第三,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状况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富有创造性地展开电网规划工作。综上所述,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高超的技术来武装自己,提高电网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工作效率,为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确保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电网规划的科学、合理、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杨加义.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论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6).
[2]许言路.浅谈如何协调城市规划和电网规划[J].现代经济信息,2012(14).
[3]伍才.关于城市建设规划中电力规划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作者简介:
李宁 1981.3 硕士 高级工程师 现供职于国网银川供电公司,研究方向:电网系统规划及技术、城市规划研究,少数民族经济研究
张云峰: 1977.12,硕士,高级工程师,现供职于国网银川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技术研究,电力企业管理
少数民族经济范文6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地区经济;典型调查;产业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3
一、前言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是渗透在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的民族性格和特点,体现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历史、风貌、礼节和传统。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每个少数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国家和地区宝贵的资源。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与重视,因而,从经济转型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看,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价值和作用不可估量。然而,尽管近年来一些民族地区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使少数民族文化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比较落后,人均收入水平远低于其他发展较快地区。他们拥有丰富的本民族文化资源,却在茫然和落后中无法找到有效的发展道路。
为此,我们根据调查数据的可获得性条件及调查对象的典型性,选取了中国北镇满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龙胜壮族自治县和孟村回族聚居区等四个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典型调查,试图深入实际,从多个不同层面探求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并进而探求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典型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并辅以田野调查法而开展。
二、典型调查分析
(一)关于问卷设计和调查的简要说明
为获取较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在本次典型调查中,我们分别针对当地政府调查对象和民众调查对象设计了政府问卷和大众问卷两种类型。问题的设计主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探求少数民族传统
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个人或家庭在寻求自身生存和未来发展中,其生产生活理念和方式的选择的影响;二是探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当地政府制定本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发展政策、发展方式的影响;三是探求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如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传统产业中文化的渗透、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等。此次典型调查在四个典型调查地区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共发放问卷700份,其中发放政府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发放大众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2份。同时,课题组分别在当地就相关问题进行了随机访谈。通过对实际调查问卷和访谈信息的整理与分析,我们获得了对论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的可靠依据。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个人生存发展的影响作用
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个人的生存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调查结果显示,有53.8%的受访者表示民族文化对他们生活的影响较大,其中12.8%的人表示其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独立的经济主体,每一个人都需要对本民族文化形成高度的认同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人们的影响更是全方位、多角度渗透和深入的。然而,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发展却仍十分落后,这与当地人民没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加以良好的利用有一定关系。
1.对本民族文化资源及特色欠缺深入了解限制了人们的职业选择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大多依托旅游业,主导产业为手工艺品制造业、民族文化业、自然资源开发业等,然而当地的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并没有对其加以全面合理的利用,职业的选择方面也没有根据地方特色,选择能有效带动地区发展的行业。
在对于当地文化了解程度的调查研究中,过半的受访者表示只是部分了解,甚至还出现了表示完全不了解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而对于本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形成的大量特色文化半数以上仅集中于旅游文化方面,对其他如建筑、自然等则了解不多,具体如下表2所示。由于对民族文化缺乏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自然就无法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由此当地人们在自身发展的职业选择方面便受到了限制,反过来也削弱了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
表1 人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程度
表2 人们对当地文化特色的了解程度
2.“掏空”式文化资源的利用导致近半民众看不到本民族文化资源价值
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手工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这些与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采取的是“掏空”式的文化资源利用方式,民众对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大多呈现不满意的状态。由下图1人们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看法的调查显示,40.9%的受访者认为当今的发展只是单纯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25.7%的受访者认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体系不完整、缺乏侧重点,由此看来人们普遍认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自身福利的显著增加,因而他们看不到本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所在。而同时,调查显示也有超过半数的个人表示愿意对民族文化资源和产业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如下图2所示),但是由于没有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中看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所在,因此,缺乏具体的开发和利用思路,另外还有43.6%的人表示无所谓或者不愿意参与开发。
图1 人们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看法 图2 个人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意愿
3.偏低的文化水平将个人束缚于低收入的传统行业
受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这使得个人无法实现高度化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能将自己束缚于低收入的传统行业。从我们对民众收入来源的调查结果显示,35.9%的受访者通过经营农副产品获得收入,28.2%的受访者经营服务业,而他们年收入不到1万元的高达53%。由此看来,在少数民族地区,受文化教育水平偏低的影响,在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多数人从事着世代相传的传统农副业、手工业以及传统服务业,而对于如何创新性开发和利用本民族文化资源,将文化转变成财富,大多数民众则缺乏思考。
(三)少数民族文化在当地政府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影响作用
政府是发展经济的“有形之手”,文化作为无形资源的存在和经济软实力的核心,对政府确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应该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然而,这种影响作用不可能自发产生,只有当地方政府具有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自觉和其价值获取的行动自觉,民族文化才能在政府制定本地区相关经济发展的战略中产生尤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典型调查,我们发现的却是如下四种主要情形。
1.政府成员普遍轻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文化产业无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四个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理想,政府成员普遍轻视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他们缺乏的正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意识自觉及价值获取的行动自觉,只是把重点集中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从下表3来看,政府成员中,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持大力支持态度的仅占21.47%,持中立态度的占了64.92%,超过13%的人漠不关心或极力反对。
表3 政府成员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态度
政府成员普遍轻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意味着即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发展文化产业却不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而更多的是以环境为代价向自然资源索取回报,形成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也或者在缺乏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支撑的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富余的劳动力纷纷奔赴外地打工,而本地经济却持续处于落后状态。
2.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无视使民族文化节成为活动过场和形式
民族文化节是当地传统和民族风情最集中的体现,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地方经济发展中产生影响作用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当地政府无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即使举办各类民族文化节,在内容上也趋于简化,流于形式,使文化节成为政府活动过场。下图3所示为关于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作用的多项选择,有高达64.11%的受访者认为主要是宣传民族文化,仅有41.08%的人认为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增长。这不仅无法促进当地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而且还使民众表现出对文化节的愈加冷淡和不愿参与,进而形成对民族文化节作用的片面认识。
3.政府扶持政策的无力导致少数民族地区混乱的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当某种资源被认为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极大价值的时候,这种认识必然会投射于政府发展经济的政策之中。然而,调查发现,有43.57%的当地民众不清楚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扶持,还有28.22%的民众认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一般或较差,如表4所示。
表4 民众认为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扶持政策的模糊和无力,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混乱状况。下表5所示为对政府成员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看法的调查结果。
表5 政府成员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看法
由于政策的制定和宣传不到位,当地少数民族民众并未感受到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给他们带来切实的帮助,从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被大打折扣。
(四)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区产业发展中的影响作用
文化对产业的影响可体现于两方面,一是通过融合创新,使文化元素渗透于其他产业中,从而形成产业特色,提升产业竞争力;二是通过产业链的整合和不断延伸,使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对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也应是如此。在典型调查中我们发现,少数民族文化对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多数体现为在方式上都较单一,且影响作用发生在浅层次,对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未起到实质性影响。具体可表现为以下方面。
1.盲目发展和散乱的产业链使少数民族文化沦为廉价谋生工具
对民众的调查结果显示,40.9%普通调查者认为本地区文化产业在发展中盲目追求经济效益,35.7%的调查者认为文化产业未成体系。同时,在对政府成员的调查中,33.33%的成员也认为当地各产业盲目发展,另有28.57%的成员认为各产业的发展不成体系。在我们所走访的地区也看到,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品的生产大都是以个人为单位,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良莠不齐,销售渠道单一,产品的设计、制作和销售各环节之间呈散乱状态,民族文学作品,民族工艺品,民族歌舞等文化资源没有有效整合,文化产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低下,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仅仅被当成是部分民众廉价的谋生工具。
2.少数民族地区几近空白的民族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无法激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
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与相关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于加强产业联系、提高产业效率、推动当地产业升级都具有重要作用。民族文化在与相关产业和要素的融合发展中,将扩大产业边界,加强产业关联渗透,同时推进传统产品的丰富和升级。旅游、工业、农牧业、体育等传统相关产业都应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产业融合的载体,在这些产业中创新性地融入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工艺、理念和创意等特色元素,将有效改变原有产业产品形态特征和市场需求,加速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并使价值链向高端攀升,从而提升产业文化附加值,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
但是,在我们所调查的四个典型地区中,其所拥有的极具特色的民族风俗,民族建筑、民族工艺和饮食等文化资源,多数是以简单的“硬植入”方式渗透于地方产业的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将民族文化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采取在旅游观光活动中观看民族歌舞或开展主题文化节等较为单一的形式。这种简单的文化植入方式,对文化资源进行的仅是浅层开发和利用,价值较低,更谈不上民族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无法激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市场价值。
3.人才的极度匮乏,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成为本地区的“睡眠”资产
无论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还是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在少数民族地区都面临着极度匮乏的局面。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0%的人愿意投身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中,而在对未来的打算里,62%的群众希望选择去发达地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民族地区人才匮乏一方面表现为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人大都年岁较高,而年轻一辈由于看不到民族文化产业带来的前景而不愿投身其中,导致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越来越少,并面临消亡。同时,由于产业发展的层次较低且少数民族民众受教育程度不足,相关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也严重缺乏。由此,在人才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即便拥有丰富的本民族文化资源,也无法使这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睡眠”资产。
三、利用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当地经济更好发展的对策建议
立足于上述深入实际所进行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的典型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必须利用好本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生产力,使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这已成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本民族文化自信,深刻认知文化资源经济功能和市场价值
文化是兼具社会、宗教和经济功能的重要资源。与文化的社会和宗教功能的实现方式不同,其经济功能的实现必须立足于市场需求,并通过一定的投入,将文化资源要素依托一定载体转化为具有文化精神内涵的有形或无形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获得回报。可见文化资源的价值来源于文化的经济功能,且文化的经济功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应该改变目前对本民族文化不重视和不甚了解的状况,通过积极的有意识、有目标和有规划的宣传和学习,无论政府或民众都应在观念上构建起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并在意识上深刻认识民族文化客观存在的经济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市场价值,一方面作为政府才能制定正确的促进本民族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核心动力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作为民众才能具有更多开发和利用本民族文化资源谋求自己更好生活的内在动力。
(二)深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打造地区文化品牌
开发和利用资源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实现产业化发展,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品牌化经营。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不仅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撑,同时也是关乎民生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改变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散而乱的无序发展状态,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市场开发、产品打造、渠道拓展、人才服务、金融和信息服务、相关产业政策等各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本民族文化产业深耕和地区文化品牌的打造,才能真正转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本地区经济实力。为此,民族地区应首先明确本地区文化产业化的发展定位并制定发展目标;其次,有效整合本地区文化产业资源,确定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主题,在打造地区整体品牌形象下开发特色产品和市场,分别形成系列文化主题城镇,并使主题城镇连成线连成片;第三,应重点培育1-2家富有民族地方特色和具有竞争力的标杆和龙头企业,力争提高其文化产品的输出和外销能力,逐步实现民族特色文化走向世界。
(三)借力科技和创意,努力推进民族文化的产业融合和产品创新
尽管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低端,但必须看到产业融合是当今以致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具有高创新性、高附加值性和高融合性等特征,民族地区如果努力借力科技与文化创意,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多产业融合,将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创新性产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民族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为此,民族地区应努力尝试挖掘、开发本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精华,在整合本地文化产业资源的基础上,扩大与外界企业及相关机构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并着力将科技因素和本民族文化元素充分结合,推进“创意”的横向延伸,使文化元素广泛渗入到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制造业、建筑业、旅游业、农牧业、体育业、现代服务业和艺术等各个领域,以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与不同产业融和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打造既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符合当代审美要求的文化原创精品,从而真正实现本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的优化发展。
(四)大力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积极培养和引入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人力资本是实现民族文化产业化的核心资本,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知识与能力都有着特殊要求,而这种要求能否得到满足将成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能否发展壮大的决定因素。因此,对民族地区而言,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有效的人才保护、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保护现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者中的杰出人才,并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民族文化特色人才培训,使少数民族文化薪火相传;通过多途径、多方式扶持、培育和引进文化产业的经营人、经纪人、策划人、制作人等懂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依靠他们搭起民族文化产品和市场间的“桥梁”,使文化产品在制造、销售和策划、组织、宣传、推介等不同环节都不乏“内行”的统筹和管理,以形成和提升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熊正贤,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民族学刊,2011.3:28-35.
[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
[3]王妍.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3).
[4]金毅.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锁定.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12-14.
[5]陆祖鹤.文化产业发展方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97.
[6]董恒宇.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振兴草原文化产业.前言,2005.5:8-12.
[7]李炎,刘薇琳.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产业浅论.经济问题探索,2001.2:84-87.
基金资助: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连民族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ZJ12REYB009)
课题名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地方经济发展作用的典型调查”,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X2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