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计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计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中职教育 统计学 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统计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统计学 普及教育 高校
一、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美国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设《统计方法》选修课,而且学生中选《统计方法》课程的人数要多于选修《微积分》课程的人数,因为他们觉得统计更有用。另外,从最近的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的中学教材来看,统计学与概率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材每个年级都有统计内容。
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3年12月,贺铿、袁卫两位教授提出的“大统计”的理念,在统计学界从认识上正趋于统一。1998年9月,教育部在将504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49个的情况下,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反而被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些都为统计学的发展和统计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统计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统计学专业或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只有100多所,这与美国有成百上千所学校在提供统计教育的状况相比比例是较低的。从我国中学教材来看,统计的内容约占4%。相对上述国家的教科书来说比例也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统计学提高教育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无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统计学教育也会在普及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在提高指导下进一步普及。因此笔者认为,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理工农医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列入了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初露端倪,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数理统计学,都还与“大统计”的理念和作为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存在着很大距离。中小学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一方面比例较少,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基层学校师资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在大学仅学过数理统计课程,对抽样和描述统计的内容较生疏,因而感觉新教材内容体系较乱,内容不如老教材讲起来“顺溜”。于是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很多的练习题,但蕴涵在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能否也讲出来可能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
另外,国民的统计意识还不强,对统计学的认识也还不够,据笔者了解,一谈到统计,很多人就联想到统计局,联想到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统计报表等。这些都说明,统计学的普及教育还任重道远。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笔者认为,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应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即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
当然,由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重点大学和一流专家牵头,以讲座班的形式开展对一般高等院校的师资培训工作,以研讨会的形式定期沟通和交流各高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情况和经验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全社会普及统计学教育的蓬勃局面也就很快到来了。笔者甚至认为,高等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局面可能会很壮观,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务部门的协调等基本条件作为保证。在这里,就有关教学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粗略地谈一下基本想法,以求抛砖引玉。
1.基本思想:将抽样技术、描述统计、概率初步、推断统计、非参数统计、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并溶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入门阶段最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2.基本途径:通过在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选修课一般为54~72学时为宜。
3.基本目标: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材选用: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贾俊平等编著的《统计学》作为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5.师资问题:各高等院校讲授统计学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师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教务部门承担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教师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例如,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师很可能需要学习实际的抽样技术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等。
6.学习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统计学教育范文3
随着三本院校统计学教育经验的积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三本院校开展了统计学专业教育。由于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与211院校和二本院校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还相对薄弱,亟需完善和创新。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原因,结合三本院校发展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基础较差,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和尊重
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前期,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照重点和普通本科两个录取批次,当时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录取放在普通本科批次。2003年开始,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三个录取批次的方式,形成了一、二、三本高校的局面,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录取批次、成绩、学费三个方面,还有办学性质的不同,有公办、民办之分。其中,三本院校区别于一本和二本院校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入校成绩明显偏低。对于学校品牌、办学理念和教学实力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部分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高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少数高校会高于分数线20~30分,但对于大多数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一般低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不少高校低于三本分数线30~40分后仍不能完成招生录取计划。大部分三本高校由于学生入校成绩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相差甚远,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和理念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异,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后三本院校学生对相应课程和学科理论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距。此外,目前中国所有的民办与中外合作高校,无论实力强弱,均被牢牢贴上了“三本”的标签,而在公众心中,“三本”肯定不如“一本”、“二本”。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好的民办高校的声誉,也往往不及一个较差的公办高校。因此,除了个别的三本院校,大多数三本高校品牌美誉度较差。尽管统计学在社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近年来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得到不断拓宽,就业岗位层次得到不断提高,但长期以来媒体的不断渲染和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不少省市尤其是地方县区和农村地区的广大高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统计学专业有很大的偏见。这种偏见加上三本高校不良的品牌效应,使得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尊重,高招录取工作面临着第一志愿无人报考或报考人数过低的问题,所以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招录的学生一般是通过调剂而来,学生入学之后对统计学专业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和认知普遍出现偏差,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很多学生要求和申请调整到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传统专业,尽管这些专业近年来学生就业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所以,如何改变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与尊重的局面是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教学科研的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和西方国家不同,基本上是靠学费融资,很少来自社会上的公益性资金支持,所以对于广大三本院校来说,生源就是一切,没有生源就意味着学校倒闭,这也是民办学校的招生模式常常为人诟病的原因,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对全国不同地区三本高校与一本、二本高校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三本高校学生学费一般是本地区公立大学学生学费的2~2.5倍。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排在世界末尾。2002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2%“,十五”时期该比例又有所下降,当时公立高校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0~6000元。所以,在发展初期,三本高校的学生学费相对于公立高校学生的教育经费而言具有规模上的优势。同时,1998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后,当时多数公立高校并没有做好高考扩招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妥善解决高考扩招带来的问题,对三本高校的招生进行政策倾斜。因此,基于初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费规模上的优势,不少三本高校利用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与机制上的灵活性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和公立院校的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为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由于三本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不少公立院校的优秀教师在较高课酬的吸引下利用本校课余时间去三本高校讲学和授课,也有效弥补了三本高校师资力量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进入“十一五”时期后,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3.66%,2011年上升到3.93%,2012年首次突破4%。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当前公立高校的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由原先的6000元提高到当前的1.2万元。因此,公立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总的教育投入高于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三本高校单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公立高校相比丧失了规模上的优势。2009年以来,中国参加高考总人数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不少公立院校在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也扩大了招生的规模,不少三本高校的招生规模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意和无意的控制。随着物价水平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三本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失去了规模上的比较优势后,出于节约和控制教育成本的需要,对教师学历、职称、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下降,最终造成师资力量方面的薄弱环节得不到真正的改善。此外,毕业于985高校、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方向适合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广大博士研究生,随着就业环境和质量的改善,出于职业生涯发展和薪酬福利待遇的综合考虑,不愿意和不乐意来到三本高校就业,从而也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规模、档次和结构等很难得到提升。所以,未来若干年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将会持续下去,并且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与提升。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国家教育部对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有着具体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一些公立高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了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做法和体系。当前,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借鉴这些高校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因人设课、因事设课的现象,教育教学手段较为传统,并没有突出统计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如下特点:基础课程只满足国家强制要求、专业课程较为狭窄、选修课数量不足、综合考评相对缺乏,同时采取减少学期授课时间、压缩课程教学课时、短期聘用校外专业课任课教师等手段来规避和推托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责任与要求。通常情况下,每学期本科学生正常上课时间为18周,加上2周的考试时间,两者相加共计20周时间,但是不少三本高校一般采取上课加上考试时间共计18周,从而出现了“不少三本高校和公立高校一起开学,但寒暑假提前放假1~2周”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公立高校一般采取每周4个学时的规定,选修课种类丰富、内容翔实深入,注重拓展统计学专业方向和开拓学科知识方法。但是,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采取每周3学时的措施,结果造成这些课程内容学期结束时没有讲解完毕或讲解不深入,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过程中被遗留了一些待解和不解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积累后直接造成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差等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学习专业主干课程时授课教师要先讲解和复习专业基础课才能进入正常教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统计学专业知识学习的恶性循环。对于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不少三本高校因人设课现象严重,根据自身师资力量的配置来安排主干课程,要么短期聘用校外兼职教师来解决,与成熟公立高校相比,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出现内容不丰富和相对肤浅的现象。对于统计学专业的选修课而言,不少三本高校选修课种类较少和内容不能为统计学专业起到很好的服务,选修课实质上演变为限修课,甚至形同虚设,学生上课时兴趣低下、情绪抵触较大,从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统计软件教学薄弱,统计教学实践环节缺乏
统计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但要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与统计方法,而且要能熟练使用R语言、SPSS、SAS、Mathematic、E-views等多个统计软件,并且初步具备对统计分析结果能利用经济学和统计学语言进行表述和解释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学专业的要求。对于进行严格成本控制和审核的三本高校而言,购买上述统计软件是一笔相对较大的支出。而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购置类似的软件,但由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规模相对较小,使用上述统计软件的学生和教师有限,在进行决策时不少三本高校一般优先考虑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的需求,迄今为止开展统计学教育教学的三本高校鲜有建立统计学实验室和购置多个统计软件,购置的统计软件也存在着版本较低并且后续更新升级滞后的问题,有的甚至使用盗版统计软件来进行相应教学。此外,在进行统计软件的教学时往往针对个别软件并且教学和上机操作时间控制在一个学期,与公立高校统计学专业相比差距过大,最终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统计软件。和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类似,学生毕业之前的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少三本高校建立统计学专业的实习基地时不够重视或者资金投入不到位,再加上与统计局系统、市场调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与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部门沟通和联系较少,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往往不能得到很好落实,经常出现学生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践要靠学生自行寻找和联系的窘境,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相对较短、专业不对口和实践形式内容简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广大统计学专业学生苦不堪言,但出于尽快顺利毕业的考虑,往往选择忍耐或者注重形式甚至弄虚作假,从而严重偏离了统计学专业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五)学生就业质量差,给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以企业为主。企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能够参与企业管理的统计人员。这类人员可以运用统计手段对企业运行状况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需要这类统计人才。二是填制统计报表。这是企业的常规工作,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统计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分解之后才能完成报表的填制工作。企业市场调研部门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统计人员。这类企业多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对统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工作能力要求较高。此外,也有些统计员在社会调查公司做市场调查。市场调查人员分为调查员、助理分析调查师、研究员三个层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要从调查员做起,企业缺少的是有敬业精神又有调查技巧、能够顺利完成调查任务的调研员。由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原因,除少数勤奋刻苦的学生外,大部分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有机会做过完整实地的市场调研和其他规范的统计实践活动,对自身差距和就业岗位对自身能力的要求没有科学客观的认识。与公立高校毕业生相比,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弱,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较差,从而就业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由于前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直接对后续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许多新入学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统计学专业,容易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三、改善我国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一)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
三本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社会对三本高校的评价。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这样三本学校就获得了和普通公办高校一样的社会地位,其外部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所以,这对三本高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一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地方名牌高校乃至全国名牌高校。在目前三本高校竞争力普遍不如公办高校的前提下,同批次进行招生,一些实力较弱的民办高校可能很难保证生源充足。“取消本三批”对那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个机遇,而对那些实力较弱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三本高校数量众多,良莠不齐,整个三本高校进入了优胜劣汰和亟须整治提升的阶段,所以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与途径。当然,即便是那些实力较强的三本高校,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建设,尤其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的口碑和信誉,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二)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适当的补贴或支持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是公共物品,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而在现阶段它却被作为半公共物品半私人物品来对待。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受教育者,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外部效益,因此兴办和投资高等教育,国家和社会也有相当大的收益。根据教育成本分担、补偿原理和谁受益谁缴费的原则,不仅国家要继续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也应支付相应的教育成本。基于这样的原则和认识,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一般是公立高校学生的2~2.5倍。但是,现行条件下三本高校学生的培养经费实际上完全是学生家庭承担的,国家并没有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再加上高招实行本科三批次设置、三本高校招生规模受到控制,当前三本高校的发展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实际上严重恶化。不少三本高校发展既得不到外来的资助,又受到政策的束缚和限制,与公立高校相比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上述分析表明,增加资金投入是改善三本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最重要的途径,只有教师素质得到实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得到保证。起点公平才是真正得到公平。因此,在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投入严重低于公立高校的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三本高校适当的补贴或支持使三本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与公立高校持平,保证三本高校与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进行更公平的竞争。
(三)提高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低于公立高校,除了学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审查和评估不严格。一方面,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与公立高校相比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评估类似于运动式,不能起到真正的督促和奖惩作用。不少三本高校为迎接学校和专业评估,突击引进一批人才、突击购置一批软件和建设一批临时实验室,有的甚至采取“只挂名领工资、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作法将公立高校的专家教授列入本校来迎接评估,等评估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软件设施在评估时是达标或及格的,但实质上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因此,对已有三本高校,要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提高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并严格落实,从制度上堵住三本高校弄虚作假、搞运动式教育教学的漏洞。
(四)完善三本高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三本高校的优胜劣汰
近年来,随着社会闲散资金规模的扩大,不少民间资本选择进入高等教育行业,而不少公立高校尤其是地方公立高等院校不加甄别和选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乐见其成并且不顾当前高招总人数下降和生源趋紧的形势,对新成立的三本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众多三本高校得以不断成立和涌现,最终造成当前三本高校数目众多、良莠不齐,学生和家长怨声载道。有些三本高校遇到生源危机时,由于缺少外部资金的支持和进行开拓创新的决心与勇气,往往选择关闭学校或者变卖学校资产,将原有学生安排到另外的三本高校。所以,针对当前三本高校数量众多、参差不齐、新建和倒闭现象频出的现状,国家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联合公立高校制订三本高校的准入机制,提高准入门槛,并严格把关,对不严格执行准入审查和把关的公立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严厉追究相关院校和领导的责任。同时,要出台相应的退出机制和预警方案,对一些办学条件不达标、评估检查得分不及格并且限期整改不通过的三本高校,要准许其关停并转,提前做好预案妥善安排相应师生,避免造成大的波动,加快三本高校优胜劣汰的过程。
(五)三本高校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积极主动加强教育教学建设
统计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三本高校 统计学专业 教育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45-05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在现代化国家管理和企业管理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近几年来,有关统计学的教育教学成果,根据研究对象和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有关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研究,这类成果比较丰富,但较多的是结合经济管理类专业进行分析,也有部分文献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情况进行分析;二是针对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经管类统计,这类成果相对较少,通常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院校而言; 三是统计软件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统计学实践教学的研究;四是从高等院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统计学的教育教学。
随着三本院校统计学教育经验的积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三本院校开展了统计学专业教育。由于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与211院校和二本院校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还相对薄弱,亟需完善和创新。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三本院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并探究其产生的根源和原因,结合三本院校发展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措施。
二、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基础较差,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和尊重
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前期,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照重点和普通本科两个录取批次,当时民办和中外合作高校录取放在普通本科批次。2003年开始,教育部实施普通本科教育按三个录取批次的方式,形成了一、二、三本高校的局面,三者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录取批次、成绩、学费三个方面,还有办学性质的不同,有公办、民办之分。其中,三本院校区别于一本和二本院校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学生入校成绩明显偏低。对于学校品牌、办学理念和教学实力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部分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高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少数高校会高于分数线20~30分,但对于大多数三本高校而言,学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会一般低于当地省市三本分数线,不少高校低于三本分数线30~40分后仍不能完成招生录取计划。大部分三本高校由于学生入校成绩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相差甚远,学生的基础、学习习惯和理念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异,进入大学本科阶段后三本院校学生对相应课程和学科理论方法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往往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相比有明显差距。
此外,目前中国所有的民办与中外合作高校,无论实力强弱,均被牢牢贴上了“三本”的标签,而在公众心中,“三本”肯定不如“一本”、“二本”。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好的民办高校的声誉,也往往不及一个较差的公办高校。因此,除了个别的三本院校,大多数三本高校品牌美誉度较差。尽管统计学在社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近年来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渠道得到不断拓宽,就业岗位层次得到不断提高,但长期以来媒体的不断渲染和统计工作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不少省市尤其是地方县区和农村地区的广大高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统计学专业有很大的偏见。这种偏见加上三本高校不良的品牌效应,使得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考生和家长的认可与尊重,高招录取工作面临着第一志愿无人报考或报考人数过低的问题,所以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招录的学生一般是通过调剂而来,学生入学之后对统计学专业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和认知普遍出现偏差,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很多学生要求和申请调整到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传统专业,尽管这些专业近年来学生就业质量出现了明显的下滑。所以,如何改变统计学专业得不到认可与尊重的局面是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教学科研的师资力量薄弱
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和西方国家不同,基本上是靠学费融资,很少来自社会上的公益性资金支持,所以对于广大三本院校来说,生源就是一切,没有生源就意味着学校倒闭,这也是民办学校的招生模式常常为人诟病的原因,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对全国不同地区三本高校与一本、二本高校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三本高校学生学费一般是本地区公立大学学生学费的2~2.5倍。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教育经费的投入一直排在世界末尾。2002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32%,“十五”时期该比例又有所下降,当时公立高校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000~6000元。所以,在发展初期,三本高校的学生学费相对于公立高校学生的教育经费而言具有规模上的优势。同时,1998年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后,当时多数公立高校并没有做好高考扩招的各项准备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妥善解决高考扩招带来的问题,对三本高校的招生进行政策倾斜。因此,基于初期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费规模上的优势,不少三本高校利用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与机制上的灵活性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毕业生和公立院校的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为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由于三本高校数量相对较少,不少公立院校的优秀教师在较高课酬的吸引下利用本校课余时间去三本高校讲学和授课,也有效弥补了三本高校师资力量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进入“十一五”时期后,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3.66%,2011年上升到3.93%,2012年首次突破4%。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持续增加,当前公立高校的每个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由原先的6000元提高到当前的1.2万元。因此,公立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总的教育投入高于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三本高校单个学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与公立高校相比丧失了规模上的优势。2009年以来,中国参加高考总人数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不少公立院校在学生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的刺激下也扩大了招生的规模,不少三本高校的招生规模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意和无意的控制。随着物价水平和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上升,三本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失去了规模上的比较优势后,出于节约和控制教育成本的需要,对教师学历、职称、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的要求自觉不自觉地出现了下降,最终造成师资力量方面的薄弱环节得不到真正的改善。此外,毕业于985高校、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方向适合社会需求的统计学专业的研究生,尤其是广大博士研究生,随着就业环境和质量的改善,出于职业生涯发展和薪酬福利待遇的综合考虑,不愿意和不乐意来到三本高校就业,从而也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规模、档次和结构等很难得到提升。所以,未来若干年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将会持续下去,并且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与提升。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国家教育部对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有着具体的指导方针和目标要求,一些公立高校在统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了成熟和成功的经验、做法和体系。当前,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借鉴这些高校成熟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但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和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不科学、因人设课、因事设课的现象,教育教学手段较为传统,并没有突出统计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
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在统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如下特点:基础课程只满足国家强制要求、专业课程较为狭窄、选修课数量不足、综合考评相对缺乏,同时采取减少学期授课时间、压缩课程教学课时、短期聘用校外专业课任课教师等手段来规避和推托统计学专业的教育教学责任与要求。通常情况下,每学期本科学生正常上课时间为18周,加上2周的考试时间,两者相加共计20周时间,但是不少三本高校一般采取上课加上考试时间共计18周,从而出现了“不少三本高校和公立高校一起开学,但寒暑假提前放假1~2周”的现象。此外,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公立高校一般采取每周4个学时的规定,选修课种类丰富、内容翔实深入,注重拓展统计学专业方向和开拓学科知识方法。但是,不少开展统计学专业教育的三本高校对于一些较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采取每周3学时的措施,结果造成这些课程内容学期结束时没有讲解完毕或讲解不深入,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过程中被遗留了一些待解和不解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积累后直接造成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知识掌握和理解程度差等不良后果,从而形成学习专业主干课程时授课教师要先讲解和复习专业基础课才能进入正常教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统计学专业知识学习的恶性循环。对于统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不少三本高校因人设课现象严重,根据自身师资力量的配置来安排主干课程,要么短期聘用校外兼职教师来解决,与成熟公立高校相比,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出现内容不丰富和相对肤浅的现象。对于统计学专业的选修课而言,不少三本高校选修课种类较少和内容不能为统计学专业起到很好的服务,选修课实质上演变为限修课,甚至形同虚设,学生上课时兴趣低下、情绪抵触较大,从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统计软件教学薄弱,统计教学实践环节缺乏
统计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而言,不但要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与统计方法,而且要能熟练使用R语言、SPSS、SAS、Mathematic、E-views等多个统计软件,并且初步具备对统计分析结果能利用经济学和统计学语言进行表述和解释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统计学专业的要求。对于进行严格成本控制和审核的三本高校而言,购买上述统计软件是一笔相对较大的支出。而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也需要购置类似的软件,但由于统计学专业学生规模相对较小,使用上述统计软件的学生和教师有限,在进行决策时不少三本高校一般优先考虑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的需求,迄今为止开展统计学教育教学的三本高校鲜有建立统计学实验室和购置多个统计软件,购置的统计软件也存在着版本较低并且后续更新升级滞后的问题,有的甚至使用盗版统计软件来进行相应教学。此外,在进行统计软件的教学时往往针对个别软件并且教学和上机操作时间控制在一个学期,与公立高校统计学专业相比差距过大,最终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熟练操作和使用统计软件。
和其他专业的教育教学类似,学生毕业之前的专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不少三本高校建立统计学专业的实习基地时不够重视或者资金投入不到位,再加上与统计局系统、市场调研机构、金融机构等与统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部门沟通和联系较少,统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往往不能得到很好落实,经常出现学生毕业实习和专业实践要靠学生自行寻找和联系的窘境,学生的专业实践时间相对较短、专业不对口和实践形式内容简化等现象层出不穷。广大统计学专业学生苦不堪言,但出于尽快顺利毕业的考虑,往往选择忍耐或者注重形式甚至弄虚作假,从而严重偏离了统计学专业实践的目的和要求。
(五)学生就业质量差,给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以企业为主。企业对统计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能够参与企业管理的统计人员。这类人员可以运用统计手段对企业运行状况实行全面、系统的定量检查、监测,及时发现和分析问题。规模较大的企业大多需要这类统计人才。二是填制统计报表。这是企业的常规工作,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比较复杂,需要专业统计人员对财务数据进行分解之后才能完成报表的填制工作。企业市场调研部门也需要大量的专业统计人员。这类企业多为规模较大的企业,对统计人员的学历层次、工作能力要求较高。此外,也有些统计员在社会调查公司做市场调查。市场调查人员分为调查员、助理分析调查师、研究员三个层次。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要从调查员做起,企业缺少的是有敬业精神又有调查技巧、能够顺利完成调查任务的调研员。
由于上述五个方面的原因,除少数勤奋刻苦的学生外,大部分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毕业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不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很少有机会做过完整实地的市场调研和其他规范的统计实践活动,对自身差距和就业岗位对自身能力的要求没有科学客观的认识。与公立高校毕业生相比,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学生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较弱,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较差,从而就业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由于前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直接对后续的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许多新入学的学生不愿意接受统计学专业,容易造成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进入恶性循环。
三、改善我国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的思考
(一)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
三本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而这个环境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社会对三本高校的评价。将三本学校全部调整到本科第二批次招生,这样三本学校就获得了和普通公办高校一样的社会地位,其外部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所以,这对三本高校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一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地方名牌高校乃至全国名牌高校。
在目前三本高校竞争力普遍不如公办高校的前提下,同批次进行招生,一些实力较弱的民办高校可能很难保证生源充足。“取消本三批”对那些实力雄厚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个机遇,而对那些实力较弱的三本高校而言是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三本高校数量众多,良莠不齐,整个三本高校进入了优胜劣汰和亟须整治提升的阶段,所以高招取消本科三批次设置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与途径。当然,即便是那些实力较强的三本高校,也必须抓住机遇加快自身建设,尤其是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全面提升学校的口碑和信誉,只有这样才能迎来良好的发展契机。
(二)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适当的补贴或支持
一般认为,基础教育是公共物品,高等教育是准公共物品,而在现阶段它却被作为半公共物品半私人物品来对待。高等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受教育者,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还具有一定的外部效益,因此兴办和投资高等教育,国家和社会也有相当大的收益。根据教育成本分担、补偿原理和谁受益谁缴费的原则,不仅国家要继续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受教育者个人或家庭也应支付相应的教育成本。基于这样的原则和认识,三本高校学生的学费一般是公立高校学生的2~2.5倍。但是,现行条件下三本高校学生的培养经费实际上完全是学生家庭承担的,国家并没有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再加上高招实行本科三批次设置、三本高校招生规模受到控制,当前三本高校的发展环境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实际上严重恶化。不少三本高校发展既得不到外来的资助,又受到政策的束缚和限制,与公立高校相比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上述分析表明,增加资金投入是改善三本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最重要的途径,只有教师素质得到实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得到保证。起点公平才是真正得到公平。因此,在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投入严重低于公立高校的情况下,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覆盖面扩展至三本高校,给予三本高校适当的补贴或支持使三本高校学生学费加上财政性教育经费后与公立高校持平,保证三本高校与公立高校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进行更公平的竞争。
(三)提高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
三本高校统计学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低于公立高校,除了学生基础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外,还在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审查和评估不严格。一方面,当前三本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估标准和要求与公立高校相比有明显差距;另一方面,当前的教育评估类似于运动式,不能起到真正的督促和奖惩作用。不少三本高校为迎接学校和专业评估,突击引进一批人才、突击购置一批软件和建设一批临时实验室,有的甚至采取“只挂名领工资、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作法将公立高校的专家教授列入本校来迎接评估,等评估过后依然我行我素,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软件设施在评估时是达标或及格的,但实质上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和评估。因此,对已有三本高校,要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培养数量、培养质量、投入资金、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和学校声誉等方面提高评估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平时的监管,并严格落实,从制度上堵住三本高校弄虚作假、搞运动式教育教学的漏洞。
(四)完善三本高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快三本高校的优胜劣汰
近年来,随着社会闲散资金规模的扩大,不少民间资本选择进入高等教育行业,而不少公立高校尤其是地方公立高等院校不加甄别和选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乐见其成并且不顾当前高招总人数下降和生源趋紧的形势,对新成立的三本高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众多三本高校得以不断成立和涌现,最终造成当前三本高校数目众多、良莠不齐,学生和家长怨声载道。有些三本高校遇到生源危机时,由于缺少外部资金的支持和进行开拓创新的决心与勇气,往往选择关闭学校或者变卖学校资产,将原有学生安排到另外的三本高校。所以,针对当前三本高校数量众多、参差不齐、新建和倒闭现象频出的现状,国家教育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联合公立高校制订三本高校的准入机制,提高准入门槛,并严格把关,对不严格执行准入审查和把关的公立高校和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严厉追究相关院校和领导的责任。同时,要出台相应的退出机制和预警方案,对一些办学条件不达标、评估检查得分不及格并且限期整改不通过的三本高校,要准许其关停并转,提前做好预案妥善安排相应师生,避免造成大的波动,加快三本高校优胜劣汰的过程。
统计学教育范文5
作者自2013年担任统计学的教学工作,并于2014年底获批滨州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柔性教育视域下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职业化改革与实践研究》,将柔性教育理念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在本文中选择滨州学院2013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2014级会计电算化专业统计学成绩为实验对象。
(二)应用效果滨州学院2013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1-3班学生为127人,2014级会公}电算化专业1-8班学生为342人,为消除人数不一致影响,选择学生成绩按分数段分布作为比较对象,如下图所示,其中2013级的数据系列填充格式为大棋盘,2014级的数据系列填充格式为小网格。
让学生确立目标成绩并制定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在学期末考核前再让学生陈述本学期的课堂表现成绩,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与认知,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最后将学生的总评成绩与考试分析反馈给学生。通过初期确立成绩、考核前陈述成绩、考核后反馈成绩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知到目标的最终完成是需要自己的过程性努力来实现的。
(三)教学计划弹性化
教学计划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更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因而,在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教学计划制定时,更突出基础性与应用性,要求所有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而对其余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能力与未来职业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改变固定的周课时分散教学,采用集中式授课学习。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随之进行课程考核,获取相应学分,并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与职业需求学习新的内容,而学习速度较慢的学生可以利用超星学术视频等自学系统外加教师的课外辅导继续学习,掌握之后再进行考核。这样通过实施差异化教育,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实现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内容模块化
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打破目前课程体系的“刚”性结构,实现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教学内容内部的逻辑性分成相互独立的学习模块,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模块学习,以充分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经管类专科学生统计学教学模块可以分为理论内容模块和实践内容模块。其中,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分为基本知识、调查技能、整理技术、分析方法四个模块;实践内容模块分为基础模块与应用模块,基础模块主要是数据的录入与编辑、图表制作等,应用模块主要是理论教学中的问题用E' XCe计与SPSS进行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需求定制自己的学习内容,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
(五)教学过程互动化
教学过程含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环节,“教”与“学”要保持合理的互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教授的实效性。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答案,并进行讲解。实践教学多为技能训练内容,由于学生基础差、操作少等原因,在动手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此要求学生回忆老师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环节,并就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式提问,适当提示问题的可能解决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
统计学教育范文6
在高等院校中非统计学专业开设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学生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本专业的理论和实务提供方法论基础。为此,统计学教学目标首先要突出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满足本专业需要放在首位。其次要求学生既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统计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掌握计算机知识。要具备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综合分析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并优化统计学的教学。
一、正确处理好传统知识和新知识、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兴教学方法的关系
传统知识和新知识、传统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方法和新教学方法之间,应当是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自国家教委修改统计学教学大纲之后,对原来的统计学教学内容进行了很大调整,增添了数理统计的内容,加强了计算机在统计学中的应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师来讲应当怎样处理好传统知识和新知识、传统方法和新兴方法之间的关系呢?首先,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传统并不等于过时;其次,应当正确地将新知识、新方法融入到传统中去,使原有知识和方法得到继承、更新和发展。比如,统计学中非常传统和经典的相关与回归分析。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应当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运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具体可以体现在:相关回归分析、相关回归模型建立、模型检验、参数检验、方差分析以及回归预测等,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既掌握了该部分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3229.Com
二、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科研活动,比如将教师的一部分科研工作让学生配合完成,让他们学会收集数据、结合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撰写分析报告和研究论文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协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当前,统计教学的实践环节训练普遍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太理想。而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科学,其应用性非常强,我们不希望学生只会做书上的习题,只知道书上的案例分析,而不会做社会调查,不会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比如,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调查、数据收集等活动,同时,可以布置一些需要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分析才能完成的作业。如关于统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章的作业,如果教师布置书上的作业,太简单、缺乏挑战性。但如果我们让学生先通过自己在实际中对某个现象进行观察、设计调查方案和收集数据,然后运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组,编制频数分布数列,绘制统计图表,并做分析研究,这样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使得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将所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和整理技术等理论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同时还可以避免学生之间相互抄作业的现象。
四、信息技术与统计学教学方法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统计学课程学习过程的整合是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之中,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实现统计学学科内容的有效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实现知识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
转贴于
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第一,结合多媒体,进行综合体验式课堂教学。制作统计学教学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由于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密切联系,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显得更重要、更必要。在各章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解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气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更能使学生明白相应知识和方法与计算机的密切联系。比如,在统计数据的整理这一节,在介绍相关知识点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计算机软件来完成复杂数据的整理与图形显示。
第二,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课后网络交互式辅导。设立一些适合由特定的学生对象来解决的问题,通过网络向学生,要求学生解答。与此同时,提供大量的、与问题相关的信息资源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阅。
五、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由于统计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公式特别多,在教学中,如果我们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采用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因而,上课讲话、打瞌睡的现象就很难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有的教师又往往把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其实,问题的关键还出在教师身上。因为我们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思维,不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我们教学观念落后,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为此,我们应当提倡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统计学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尤其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讨论式、研究式、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六、改革现有的考核和成绩评定
目前,统计学的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缺乏创新。最显著的特点是,重结果,不重过程。在学生的考试成绩的评定上,期末的卷面考试成绩仍然占了绝大比重,平时成绩一般占10%~30%,而且期末考卷的内容也源于学生手中的教材,从而引导学生死读书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定优劣,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此,有必要改革当前的成绩评定方法,在学生成绩评定中,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可以将其提高到50%~60%,这其中包括:平时作业、平时社会实践、平时上机操作、撰写的统计研究论文或分析报告、参与科研的数量和质量等。在期末,根据该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举行统一考试,其比重大致占40%~50%。通过这样的考核办法,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加强统计实践、统计研究方面的训练,这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非常有利,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提高统计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21世纪的统计学教学给统计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统计学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统计理论、经济理论基础,而且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统计学教学任务。为此,针对当前统计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统计学教师进行业务本文由收集整理再培训,鼓励和支持统计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并为教师接触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为他们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还要注意吸收高学历、高学位的统计人才加入统计学教师队伍中来。
八、不断丰富和完善统计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