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1
当前,随着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日益提高,国际贸易比重逐年增加,以及参与世界经济程度的加深,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日益成为各界讨论的焦点。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浅谈人民币国际化前景。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在使得许多国家遭受损失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当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进行改革的呼声,这为中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虽然目前对人民币是否需要国际化,以及国际化的路怎么走,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从中国决策层的动作来看,如加强区域合作、争取更大的IMF投票权、与多个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等等,可以看出,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为近期中国政府在经济方面的重要目标之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行动也越来越快。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无法回避。
中国如何面对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更深入更全方位地审视和评价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在我国贸易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情况下,避免人民币国家化后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过大的冲击,趋利避害,是本文重点关注和研究重点。
当前,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仍然众说纷纭。有乐观派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走出去正在成为中国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人民币必将成为和美元、欧元并立的三大国际货币之一;有专家学者持反对态度,认为由于中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资本项目等方面的改革迟迟没有进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制约因素没有消除之前,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路还很漫长。本人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本国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地位;二是该国政府的态度和决心。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美元;欧元;英镑;日元
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间结算所采用的货币制度。19世纪80年代,一战结束前,英国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起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货币体系。二战即将结束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表现出了一些不稳定性,一系列“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欧债危机、卢布暴跌、英国脱欧等事件都使得国际货币体系愈发动荡,因此学界对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争论也日益激烈。全球经济面临的衰退趋势和源自多方的挑战使得各国为了经济的尽快复苏纷纷采取不同的政策,意图解决这些问题,重建国际货币体系。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13年以来,我国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投身于亚投行的建设。2015年,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在这一轮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重大机遇面前,目前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我国货币能够在未来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值得期待。本文通过对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国际化进程的分析,梳理主体货币国际化的发展规律,发掘可以借鉴的经验,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出建议。
一、各国货币国际化过程对比及经验总结
尽管各国经济环境及货币政策有所不同,人民币的进一步国际化是可以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中吸取经验的,本部分通过讨论国际主体货币的国际化进程,总结各种主体货币在国际化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经验教训。1.美元发展历程及国际化经验总结一战后,美国由于远离战场,经济实力迅速跃居世界前列,但仍无法取代英镑的霸主地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元进一步挤压英镑占据更大的国际市场,美元正式超越英镑;随着美国不断借助美元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大的利益,其凭借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确立世界货币霸主地位。从美元逐步走向国际霸权地位的进程来看,美元之所以能够超越英镑,是以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作为支撑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便是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和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扭转了美元颓势,可见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和货币政策公信力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2.欧元国际化发展历程及借鉴经验欧元的诞生是当今世界经济史上首次出现区域集团整体放弃国家货币,通过统一货币结成货币结盟的尝试。经过了数十年欧洲各国经济、政治各方面合作的铺垫,并继承了此前欧盟成员国德国、法国的货币马克和法郎的既得国际货币优势,以欧元区整体的经济贸易实力作为依托,欧元于1999年问世,并于2002年作为区域内唯一法定货币流通使用,这意味着欧洲的货币经济一体化取得了重大进展。欧元之所以能够诞生,是因为各欧盟国家的合作与共赢,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的优势使欧元有了坚实的货币基础。但是,由于欧盟内部经常出现内部冲突,各国关系渐显恶化,很难为欧元提供一个良好稳定的发展环境,这就导致欧元发展缓慢,各国的经济实力逐渐下降,这也无法为欧元提供足够的经济实力的保证,所以,欧元进一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扩发份额的可能性也十分小。3.英镑国际化发展历程及借鉴经验英镑在18世纪时是现代世界最先实现国际化的货币。17世纪-18世纪,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海外贸易、对外投资和殖民活动等途径,使得英镑在世界上占据了霸主地位;后来,英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并逐渐成为当时最大的工业品输出国;19世纪70年代,形成了以英镑为主的金本位制度,英国主导了世界金融体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镑都是最重要的贸易结算活不和储备货币。一战后,随着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英镑时代”逐渐结束,英镑的国际地位也逐渐衰落。从英镑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经济实力是成为国际货币的根本性因素,一战时期英国国力强盛,但由于其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英国的经济实力就相对减弱,导致英镑的地位逐步被取代。这鲜活的教训不得不被我们重视,经济实力很重要。此外,不仅要增强经济实力,还要完善国内金融体系,良好的国内环境才能铸造出国际性的货币。英国通过工业革命以及后来的金本位制度,使英镑走向辉煌,但是由于没有保障措施,使得美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兴起后,取代英镑成为世界霸主。因此,全面内外协调发展,才能使货币走向全世界。4.日元国际化发展历程及借鉴经验日元国际化走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发展的道路,通过外汇管理改革使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境外日元离岸市场的迅猛发展,也间接地加速了国内金融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20世纪50年代,在“贸易立国”战略的推动下,日本经历了为期二十年的高速增长期,随着日元对美元升值的压力日益增大,日本鼓励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使用日元计值,日本政府逐渐放松日元管制。随之大量国际资本涌入日本,使得日本国内经济泡沫愈多,日本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停滞和萧条期,可以说日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在这一时期相对下降。从日元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货币的发展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国家要适当的为货币放开空间,为货币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环境。此外,要逐步扩大国内金融市场,完善国内金融体系,为货币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更要将货币推向国际。另外,要建立起保障措施,为突况做好准备,防止出现类似于日本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二、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
从美国和英国的经验来看,经济实力对于货币地位十分重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速有所放缓,增长乏力,尽管我国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这也是要归功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从政治角度看,人民币国际化可以走区域化到国际化的道路。正如欧元,欧洲各国团结力量发行统一货币欧元,强大的政治力量为其保驾护航。还有日元,在走国际化道路失败后,由国际化转向区域化,在亚洲有很大的影响力。人民币目前在周边国家和旅游国家发展的很好,但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化进程还有待推进。中国目前正在积极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完全可以利用当前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取得的优势,从区域化发展入手,逐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不算完备,市场化程度并不高,起步相对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且监管方面仍存在发展不健全、干预过多、交易环节不够简单等问题。英镑的跃步发展就是建立在英国金融体系发展完善的基础上,以英国强大国力作为支撑,一举获得成功的。我国国内金融市场市场化程度不高,离岸金融市场风险集中,我国应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化改革,丰富产品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加以创新。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后果会导致实际经济部门尤其是出口部门要求货币贬值以出售更多产品。为了维持其他国家的居民、企业对我国货币价值有信心,我国就要降低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尤其是不能够让公众对未来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这需要我国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制定的货币政策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近年来中国持续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居高不下,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较大,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面临的情况类似,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相比于美国、英国等国家来说稍显不足,对于国际化带来的风险应对能力有待提高。中国应参与到本轮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中去,如果国际货币制度没有这轮洗牌,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政府应该积极主张和参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明确提出建立超国际货币的改革方案,并力争在未来的超国际货币的构建中体现人民币因素。借助于国际货币制度的安排,可以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使人民币的地位与中国经济的地位相适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些基本的进展,国际认可度也在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以及大型机构选择持有人民币。但是人民币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本文通过分析主体货币的国际化进程的经验,为人民币国际化建言献策,以期人民币能够稳步扎实推进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巴曙松,杨现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美元与欧元之争:文献综述[J].西南金融,2009,(04):12-14.
[2]陈平,管清友.大国博弈的货币层面--20世纪60年代法美货币对抗及其历史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04):25-47+155-156.
[3]李稻葵,尹兴中.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02):31-43.
[4]李俊久,姜默竹.人民币“入篮”与国际货币体系未来走向[J].现代国际关系,2016,(06):1-8+65.
[5]卢露.论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与日元的国际化[J].现代日本经济,1993,(05):38-41.
[6]陆磊,李宏瑾.纳入SDR后的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基于货币功能和储备货币供求的视角[J].国际经济评论,2016,(03):41-53+5.
[7]陆前进.美元霸权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兼论人民币国际化问题[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01):61-69+76.
[8]曲凤杰.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变化趋势及我国对策[J].新金融,2009,(05):23-25.
[9]王宇哲.当代国际货币体系可持续性及治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4.
[10]徐奇渊,李婧.国际分工体系视角的货币国际化:美元和日元的典型事实[J].世界经济,2008,(02):30-39.
[11]张向军.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前景:欧元的经验和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10,(07):43-50.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3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中国外贸规模的扩大有着很重要的推进作用。在跨境贸易中,企业才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主体,也是最大的收益者。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对于我国外贸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有利于企业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美欧日等境外企业和我国境内企业之间的贸易,通常是以它们的本国货币进行计价结算,这样由此带来的美元、欧元和日元与人民币之间的汇率风险通常主要由境内企业承担。如果能以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则境内企业可以避免承受这类汇率风险。从而当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时,我国和周边地区使用人民币进行国际结算的企业所承受的外币汇率风险即可部分消除。
(2)有助于企业营运成果清晰化。当我国进行贸易结算时,通常其经营成果较为透明,表现为进口企业的成本和出口企业的收益能够较为清晰的固定下来,这样就有利于企业进行财务核算。
(3)人民币结算节省了企业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的有关费用。当企业在贸易中以非本币进行结算时,通常为规避汇率风险而委托银行进行衍生产品交易,从中资商业银行远期结售汇的收费标准来看,买入三个月的美元按交易金额的2.5,卖出三个月的美元按交易金额的5收取费用。而一般的外资银行这项交易的收费标准则普遍高于中资银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企业进行国际结算主要使用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国际货币,因此为控制汇率风险承担了大量的外币衍生产品的交易费用,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若采用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我国企业为规避汇率风险所承担的衍生交易费用即可大幅降低。
(4)人民币结算节省了企业两次汇兑所引起的部分汇兑成本。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与我国之间的贸易大都采用美元结算,而其国内又不能进行美元流通,这样结算通常要经过本币-美元-本币的两次兑换,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公司的内部交易的贸易之中。若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的话,则可减少其中一次兑换并节省有关费用。
(5)跨境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可以加快结算速度,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一次汇兑本身就减少了资金流动的相关环节,简化了结算过程,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由于不需要进行外币衍生产品交易,企业可以减少相应的人力资源投入和相关资金投入,这也有利于企业加快运转速度。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人民币用于跨境结算带来了机遇,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人民币结算也可能会引起境外债权债务关系,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在人民币境外债权债务方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会形成外国企业持有人民币的现象,由此可能引发诸多问题。在外汇管理方面,人民币用于跨境结算可能会使当前的进出口核销制度出现一系列的操作性困难。
我们不难看出,人民币结算试点,其作用也不可高估。当前人民币贸易结算规模的稳定和扩大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1)人民币结算尚处于试点阶段,是否扩大到香港和东盟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还要根据试点的效果来稳步推进。
(2)即使人民币结算扩大到其他国家,其使用规模既受限于这些国家所持有的人民币规模,又受限于境外客户使用人民币的意愿。此外,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情况下,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的水平主要还是取决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复苏,从这一角度分析,人民币结算对出口的直接刺激作用仍有待观察。
首先,建立成熟的金融市场。我国目前缺乏成熟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成熟的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以及对外国投资者开放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市场。只有建立了成熟的金融市场才能提供更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稳定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比较;借鉴
Abstract:In this paper,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described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and we give a qualitative comparison and a measurement analysis on some key indicators of Germany and Japan in their currencies internationalized periods and those of China at present. We find that the conditions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re ripe,and also we can absorb some experiences from Germany and Japan instead of America, as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U.S. dollars is inadvisable and difficult to realize. At present,RMB gets only a foot in the door,and it is a long and complex process for RMB to realize internationalization. Some key conditions must be held to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i.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urrency stability,complete exchange rate system,powerful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and larger import and export proportions in the world.
Key Words:currency,internationalization,comparison,reference
中图分类号:F8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7-0038-05
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人民币国际地位与我国经济地位不相称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同时,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世界各国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渐高涨,这间接提高了世界关注中国经济、关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程度。那么,人民币是否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人民币国际化应选择怎样的发展模式?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美元、日元、德国马克国际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状况、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并与人民币进行比较,以期从中总结出货币国际化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经验借鉴。
一、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发展模式比较
(一)美元
1944年,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成为了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和与黄金地位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依赖先入为主的存量优势,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仍处于优势地位。虽然欧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美元份额,但由于美国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发达的金融市场、健康的金融体系以及社会生产效率比较优势等,美元的国际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动摇。即使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对美国经济社会产生较大影响,但其依然是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要的货币。
(二)日元
日元国际化走的是一条金融深化与发展的道路,通过外汇管理改革使日元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普遍使用的货币。同时,境外日元离岸市场的迅猛发展,也间接地加速了国内金融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日元国际化的发展模式表明,一国货币实现国际化必须依托本国经济发展,同时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完善的金融制度。
(三)德国马克
二战后,随着德国经济的强大,货币当局并未主动提出货币国际化的问题,而先是完善金融体制和放开经常项目,后放开资本项目,并成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完全实现资本和经常项下可自由兑换的国家,这为马克的流入和流出创造了基础性条件。但德国联邦银行对此十分谨慎,并没有因为金融体制的完善而改变货币政策的目标,并且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努力保持物价稳定。所以,德国马克国际化走的是一种较为被动的模式,是由于国际贸易市场交易的需求、各国储备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等因素,“逼迫”德国马克国际化了。
(四)三种货币的比较
通过比较看出,美元国际化模式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大多数国家无法借鉴,但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相对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德国马克和日元均是通过提高自身综合国力、完善金融制度、健全金融市场来实现国际化,这对新兴工业国家货币的国际化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因此,下面将重点对德国、日本货币国际化经验与中国进行比较,以期对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参考。
二、人民币国际化基础性指标的国际比较
(一)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Menzie Chinn和Jeffre Frankel(2007)分析了1973至1998年间各国央行国际储备的主要货币币种结构的决定因素,其中显著的变量包括发行国的经济总量、通货膨胀率和汇率的波动方差大小。李稻葵、刘霖林(2008)认为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水平的显著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总量、通货膨胀率、真实利率水平、汇率升(贬)值率及波动幅度等。学者们关于一国货币国际化决定因素的观点基本一致,即最主要的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对内对外皆稳定的币值以及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我们选取一国的GDP占全世界GDP的份额代表一国的经济实力,对内的币值稳定程度选取通货膨胀率来代替,对外的币值稳定程度利用汇率的波动来代替,汇率的市场化程度用国内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传导效应来说明。对德国、日本各项指标选取的是1970―1989年的数据,主要是考虑德国和日本货币国际化真正开始于1970年代。为了选取时间跨度与两国相同,提高三国数据的可比性,中国的数据选取1989―2008年。
(二)三国总体经济实力的比较
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该国货币在国际上所处地位的根本性因素。一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必然伴随着国际地位的上升和世界各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加。从日本和德国的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凭借经济的飞速发展造就了强大的经济实力。
而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我国在2007年左右超过德国。在1989―2009年的20年间,中国GDP以年均9.6%的高速度递增,2009年达到33.5万亿元,折合约4.92万亿美元,与排名世界第二的日本仅相差1800亿美元。此项指标,中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日本和德国在1970年代初大约6%的水平。这项指标的对比结果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有十分坚实的国家综合实力作后盾。
(三)三国货币对内价值稳定性的比较
一国货币的币值稳定程度即该种货币的购买能力,对于建立该种货币持有者的信心非常重要。币值稳定包括两个方面: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对内稳定取决于一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比如通货膨胀率或者真实利率;对外稳定也即汇率的稳定程度。一国货币的对内币值的稳定是对外币值稳定的基础,因此要建立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前提是保持人民币国内币值的稳定。
德国马克的国际化进程相对于日元较为顺利,受广场协议的影响较小,并且马克在欧元创造过程中一直发挥着核心货币的作用,这些的背后离不开德国有效的货币政策。只要维持货币内在价值的稳定,也就为保持货币稳定的对外价值打下了良好基础。表1和图1描述了人民币近年来对内价值的稳定程度。
由表1数据看出,中国自1997年以来CPI环比增长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并且上下波动幅度很小,1998年、1999年、2002年、2009年四年出现了负增长。可以表明,人民币对内价值保持了基本稳定。
图1对GDP和CPI进行了比较,1997年以后CPI增长率一直是低于GDP的增长率,并且波动幅度很小。相对于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物价水平的增长明显处于低水平,表明人民币对内价值稳定程度较高。
(四)三国货币汇率稳定性的比较
不论是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国际投资工具的标价货币还是官方储备货币,都要求这种货币价值稳定,也就是汇率波动较小。图2对德国马克、日元(1970―1989年)和人民币(1989―2008年)相对于美元的汇率进行了比较。
为作图方便,对日元汇率进行了调整,用日元兑美元汇率除以100,这种调整不改变汇率走势,不会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从图2看出,人民币近20年的汇率相对于德国马克和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汇率更加稳定。当然由于我国外汇管制比较严格,资本项目尚不能自由兑换,这使得人民币汇率距离真实汇率水平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人民币的长期稳步升值趋势是必然的。稳步升值的趋势将会加快人民币在国际贸易、金融计价和国际储备中应用的步伐。
(五)三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的比较
一个国家货币走向国际化,主要是通过经贸与投资的渠道实现的。因为只有在这两个领域,某国货币的使用频率增加,交易量扩大,从而通过该货币自身的自我强化机制形成交易惯性,才有可能逐步发展成为国际货币。货币发行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程度,则直接决定了该国投资渠道的流畅,间接影响了经贸渠道的顺畅,进而对该国货币的国际化产生深远影响。
在需要具备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方面,一般来说,正如实现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和减少通货膨胀的易变性能够增加对国际货币的需求一样,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为这些货币的供应和需求提供便利。外汇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是影响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关键因素。所以,本部分主要是对三国外汇市场发展程度进行衡量。由于德国对金融市场的政策限制较多、放松较晚,其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与其货币国际化程度不相称,因此下面主要对日本金融市场与我国金融市场进行比较分析。
考虑到日本金融市场数据的可获得性差,我们只对日本外汇市场发展对日元国际化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日元国际化进程中,日本外汇市场的发展是在政府政策推动下逐渐展开的。1980年代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措施,促使日本金融市场由封闭、孤立的市场发展为资金雄厚,开放度、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市场。东京离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工具多样化趋势明显,发展速度惊人。东京离岸金融市场于1986年12月开业,两年后资产额达4142亿美元,成为仅次于伦敦的世界第二大离岸金融市场。1983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额已达2367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另外,随着日本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日本外汇市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外汇交易中心,其日平均交易额在1998年达到1487亿美元,交易量仅次于纽约和伦敦。1998年4月1日,日本又开始实行修改后的《日本外汇及外国贸易法》,真正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完全自由可兑换,为日元进一步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虽然与日本相比,我国金融市场市场化程度较低,但发展速度较快,市场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历史经验表明,衡量一国金融市场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外汇市场市场化程度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要素。衡量外汇市场市场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是一国国内外汇市场汇率的形成是否与国际市场(无本金远期交割市场,Non-deliverable Forward,简称NDF)接轨。日本目前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度,市场化程度较高。而多数学者一般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仍不高。本文对两种市场上人民币这种特殊商品的价格即汇率进行分析,旨在利用跨期更长的数据来实证分析人民币即期汇率和人民币NDF汇率之间的关系,以验证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进而衡量我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
1. 实证分析方法和步骤。将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和NDF汇率对数化,数据处理利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首先画出两种汇率的时间趋势图进行直观分析,其次对两种汇率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然后对两种汇率进行协整检验,确定两种汇率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长期均衡关系,最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具有相互引导或者是单向引导的关系。所采用的数据为2005年7月22日到2010年3月31日间人民币即期汇率每日中间价和12个月期的人民币NDF汇率的每日收盘价,对于期间节假日缺失的数据,采用节假日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数据。之所以取12个月的期限,是因为到目前为止此种期限的NDF在市场上的表现最为活跃,因而其市场化程度也就更高。人民币即期汇率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官方网站,人民币NDF汇率来源于Bloomberg网站。
2. 两种汇率的时间趋势图。为了从直观上对两种汇率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利用STATA统计软件绘出了两种汇率的时间走势图(图3)。
由图3可以看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始终存在升值预期,人民币NDF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对人民币未来价值的预期,因而波动性比较大,由于NDF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交易,而人民币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管制,所以较大的波动性也不排除市场的投机因素。
进一步观察,2005年汇改初期,人民币即期汇率缓慢升值,而NDF汇率急速贬值,二者呈现出一种收敛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汇改时,人民币升值引起部分投资者获利平仓,造成NDF市场上远期汇率下跌。压力释放完后,NDF汇率于2005年9月中下旬重新走高,并且离即期汇率越来越远。在2006年6月前后,NDF汇率再度下跌,并与即期汇率保持较稳定的价差。直到2006年10月,NDF汇率突然加速升值,且其升值速度明显快于境内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鉴于2006年10月下旬之后,境内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境外人民币对外汇衍生交易,估计可能是受到这一限制性政策的影响。2008年10月底左右NDF汇率急速贬值甚至高于人民币即期汇率,然后趋于平稳,不过最后趋势是与人民币即期汇率越来越接近。初步估计,这是由于随着人民币NDF的交易品种和交易量逐渐增多,市场进一步成熟,两个市场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大,对于NDF市场的剧烈波动和即期汇率的相对稳定,可以解释为国内的人民币受到管制,而NDF受市场上各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所致。直观上看,两种汇率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3. 单位根检验。为了检验所收集两种汇率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对两组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这里采用ADF检验方法。利用AIC和BIC信息准则确定了s(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对数)和ndf(人民币NDF汇率的对数)的最优滞后阶数均为1阶。通过检验,原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这说明两种汇率的时间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即I(1)。
4. 协整检验。从两种汇率时间趋势图看,两者长期很有可能存在相似的趋势,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所以说,对两种汇率之间进行协整检验是有基础的。这里采用的是EG-ADF方法,首先用OLS估计协整系数,对所得的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
得到的回归方程为:
s=0.9489428ndf+0.1364646
AD-R2 =0.8002
F=6861.38
由结果可知,残差序列是平稳的,所以两者存在协整关系。
5. 格兰杰因果检验。为了检验两种汇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出是人民币即期汇率对NDF汇率存在引导关系还是后者对前者存在引导关系,或者是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引导关系,即回馈关系。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见表3)表明:s与ndf之间是互为引导的关系。已有的一些文献的实证结果都表明人民币即期汇率对12个月期的NDF汇率存在引导关系,反过来则不存在引导关系。本次检验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一个原因是使用的数据样本容量较之前文献的样本容量大很多,另外就是近一两年来中国在NDF市场发展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且人民币的管制越来越松,使得境内和境外的市场因素可以更加充分及时地相互传递,进而反映在本次检验的结果中。这说明,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能够更多地吸收包括境外的在NDF市场上释放的各种信息,并且开始对NDF市场有影响;而12个月期的NDF汇率引导即期汇率,表明了人民币的离岸远期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开始发挥了作用,而且参与长期NDF的投资者较投机者数量有所上升。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说明,人民币汇率不论是即期汇率还是NDF汇率近两年来的市场化程度在逐渐提高,市场的各种信息可以更加充分地在市场间进行传递,进而反映在汇率中。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三国基础性因素的比较,表明我国各项指标已接近甚至优于德国和日本当初货币国际化进程的水平。但目前人民币仅仅是实现了周边化,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仍然面临诸多障碍,如经济增长粗放、货币可自由兑换程度低、金融市场建设落后、人才匮乏、文化障碍等。参照德国马克、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我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发挥市场的作用,坚持分步走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认识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从宏观上看,分步走策略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区域化上实行三步走的策略,即顺次实现“周边化”、“亚洲化”、“国际化”;二是在货币职能上实行三步走策略,即顺次实现经贸结算、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职能。从微观上看,具体推进措施有:一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鼓励民间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内生性和可持续性。二是建立独立的中央银行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维护本币价值对内对外的长期稳定。三是坚持外汇管制放松的理念,加快人民币自由可兑换进程。四是建立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在境内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银行间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在境外,可尝试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
参考文献:
[1]刘锡良,王丽娅.国际货币竞争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8,(5).
[2]高材林.美元国际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上海金融,2008,(5).
[3]宋丽娟.美元、欧元、日元国际化比较研究[C].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3月.
[4]Menzie Chinn and Jeffre Franke:Will the Euro Eventually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省略/papers.
[5]方琢.货币国际化模式比较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6]李稻葵,刘霖林.人民币国际化:计量研究及政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8,(11).
[7]巴曙松,吴博.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J].西南金融,2008,(4).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货币国际化 进程 启示
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来看,作为一个大国必须要有一个符合本国利益而且自己所能控制的货币体系,而诉求自己货币地位的提高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目前中国也正面临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这一问题。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人民币国际化成为我国克服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走出经济失衡的必要途径。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英镑等主要货币国际化的进程进行分析得到启示是十分必要的。
一、主要货币国际化的进程分析
(一)英镑国际化的进程分析
英镑是第一个成为国际货币的货币,英镑取得世界货币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实力的增强。英国在19世纪80年代取得了在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同时保持资本净输出,这为英镑汇率稳定性的保持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从历史数据上来看,英国的经济实力越强,国际收支顺差特别是贸易顺差越稳定,英镑的汇率越坚挺,英镑作为国际结算和储备货币的地位就越能够得到保证。
(二)美元国际化的进程分析
一战之后,经济的强盛促使美国开始诉求并取得了美元国际地位的提升。战后初期美国的单独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1/2,出口贸易的1/3和黄金外汇储备的2/3,都占第一位,其对外直接投资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美元代替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这一结果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两国经济力量的对比。以美国为母国的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以及美国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美元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使更多的经济主体愿意或被迫持有美元,这对美元地位的保持和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分析
日元国际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当局通过一系列官方文件和决议,推动日元国际化的步伐。日元地位提供的基础是日本经济的恢复和经济实力的增强。1967年日本对美国开始出现贸易顺差,1980年日本GDP接近美国的一半,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在此基础上,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口元的国际化初见成效。在世界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日元的比重为8.0%,大大超过了英镑3.0%,仅次于美元和西德马克。
(四)欧元国际化的进程分析
欧元是区域货币一体化的典型实践,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货币。在欧元诞生后与美元抗衡的过程中,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币值稳定和坚挺对于欧元国际地位的取得和巩固提高尤其重要。稳定的币值背后是欧元区稳定增长的经济,事实上欧元区的经济总量已可与美国抗衡,GDP与美国相近,国际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20%,欧元区银行资产已经超过美国,金融总资产与美国接近,特别是欧元区还有着美国所没有的大规模贸易顺差,这些都是欧元的国际地位能够得到巩固和不断提高的必要条件。
二、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英镑被美元代替
一战结束时,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国民财富损失严重,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特别是贸易收支方面,从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反观美国,一战后其工业产量、出口贸易和黄金储备均居全球第一位,可以说经济实力的哀弱,特别是贸易逆差的增加和债务地位的转变,是英镑强势地位被美元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二)美元地位的哀落
一战结束后初期,美国的对外对内经济政策导致则政赤字增加、黄金和美元外流,这使得国际社会对美元的信心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数次贬值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土崩瓦解,美元失去了原有的国际地位。目前,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一战后的一半以上降至不足1/3,失去了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历史在轮回,又是贸易逆差、对外债务、货币贬值以及综合经济实力,导致了美元国际地位的下滑。
(三)日元国际化进程的停滞
日元国际化进程的停滞是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于1987年接受"广场协议",被迫放任日元升值。日元的过度升值不仅使得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贸易顺差缩小,更严重的是导致国际资本对日元的贬值预期,终于引发大规模的日元抛售和资本外逃,泡沫经济破灭。此后的十余年间,日本经济陷入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的低迷停滞阶段,日元国际化也因此搁浅。
(四)欧元国际化进程的延迟
欧元在其诞生过程中曾经历数次波折,最严重的一次波折是在1992年。在大规模的外汇市场投机活动当中,欧洲货币体系两次调整汇率,英镑和里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最终欧共体实行了事实上的汇率自由浮动。这次危机的导火索在于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欧洲汇率机制自身的缺陷。根据"三元悖论",在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各国不可能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会对汇率机制的实施形成内在的阻碍,产生不均衡。
三、主要货币国际化进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一)实体经济强大是基础
无论是金本位制度下的英镑和美元,还是信用货币制度下的日元和欧元,走向国际化的基础都是经济实力,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强大。以美国为例,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国际收支持续恶化,对于美元国际地位的降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在90年代美国的实体经济重新强大起来的时候,美元的地位又有很大的巩固和提高。因此,对于人民币来说,只有在实体经济强大的基础上,保持国际收支特别是经常项日的顺差、充足的外汇和黄金储备,才会为币值稳定提供保障,推进货币国际化的顺利进行。
(二)国际市场需求是关键
主要货币国际化的历程不尽相同。例如美元和欧元,在国际化的历程当中有政府间协议作为制度保障,但从总体上来看,一国货币要走向国际化,特别是能成为储备货币,它的关键在于其它国家对于这种货币的接受意愿有多高,也就是这种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有没有很高的需求。这是由它的币值是否稳定,是否有足够的流动性,公众对此货币是否有足够的信心所决定的。因此,对于人民币来说,促进国际市场需求是重中之重。
(三)外部冲击问题需防范
作为储备货币发行国,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因为当一国货币取得储备货币的地位后,需要开放国内金融市场,放松资本流动的限制,这会影响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还会使国内经济受到较大的外部影响和冲击。例如为了货币国际化的顺利进行,货币当局需要保持本币币值的稳定,在这一过程中,易发生本币高估和过度升值的现象,故极易遭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在资本项目不断开放的情况下,热钱流动日益频繁,在与国际投机资本抗衡的过程当中,一旦失手,就容易对汇率和汇率制度造成重大打击,日元国际化的失败和欧元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阻碍都曾经受到了美国的阻挠和来自国际投机资本冲击,这也是走向国际化的人民币需要防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裴平.国际金融学[M].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2006
[2]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J].新金融,2005(8)
[3]孙健,魏修华,唐爱朋.从三大货币发展历程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路径选择[J].亚太经济,2005(2)
人民币国际化论文范文6
(天津物产基建物资有限公司,天津 300052)
摘要:自2005年央行放松人民币汇率制度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走高,迈入稳步升值的道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给我国国际贸易的结算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面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贸易结算风险,已经成为我国进出口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多元化;国际贸易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105-01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人们对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关注,已经从过去的会不会升值转变为汇率升值会给中国经济造成哪些影响。在众多的观点中,人们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结算风险都倾向于采取多元化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转移风险,强调采用国际保理等新型的、综合性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用多元化的结算策略抵御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增强我国企业,尤其是进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一、人民币升值对国际贸易结算产生的影响
(一)、对结算币种的影响
在以往的国际贸易结算中,长期采取的是紧盯美元的政策,进出口企业的换汇成本是比较固定的。其计算方式为下列公式:
出口换汇成本=出口商品总成本(人民币元)/FOB出口外汇净收入(美元)
根据这一公式,企业的出口换汇成本和用美元进行计价的FOB出口外汇净收入之间是反比例关系。从05年实施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断走高,企业要维持原有的换汇成本利润,就必须要确保以美元作为计价的出口外汇净收入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开始在国际贸易中采取非美元货币进行结算,以转移利润风险,目前虽然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多数企业还是采用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但是一些一欧盟和日本为出口对象的企业,也开始采用日元、欧元进行结算。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采用非美元结算的企业越来越多。这促进了跨境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结算量的快速增长,2012年银监会等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重点监管企业名单》给予境内所有具备进出口资格的企业在进出口货物结算中采取人民币结算的权利。极大刺激了国际贸易结算中人民币的结算量,2012年该结算量为2.94万亿元,同比增长41%;央行2013年7月颁发的《关于简化跨境人民巾业务流程和完善有关政策的通知》为中国与世界其它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了极大便利,更进一步刺激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发展,2013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数量达到4.6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7%,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以人民币进行的跨境结算总量达到6.55万亿,比上年又有较大幅度增加。
(二)、对结算方式的影响
通常来说,在出口贸易中,对于出口方有利的结算方式是:收款后发货、付款交单、信用证、承兑交单、以及货到付款赊销等。总之,在汇率改革以前国际贸易结算的唯一原则就是安全,但是在汇率改革以后,在保证安全的同时还应注意结算的及时性,这样可以减少升值带来的企业利润的下降。随着人民币升值的不断加快,对及时性的结算方式的需求越来越明显,成为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多元化的强力催化剂。
二、我国实施国际贸易多元化结算方式的措施
(一)、依托人民币业务
之所以要依托人民币业务发展国际贸易结算,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国内企业是以人民币作为会计核算货币,严禁以外币在国内进行计价流通,因此,企业间的往来离不开人民币业务;二是国际结算中结售汇制度的运行需要人民币资金的配套支持。2008年,国家取消了企业的经常性项目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拥有了外汇自主权。但是出于人民币升值的风险,绝大多数的企业还是采取及时结汇的方式,规避汇率风险。但是要想完全有效消除汇率对国际贸易结算的负面影响,我国企业最根本的做法,还是在国际贸易多元化结算中依托人民币业务开展结算。
(二)、通过创新结算方式,规避人民币升值风险
人民币升值给企业的国际贸易结算带来了安全和及时两个方面的风险,而要有效化解这些风险,我国企业要特别注意创新结算方式,以结算方式的创新,规避人民币升值的风险。首先要做好汇款、信用证、托收等基本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其次是要重视对以争揽外贸结算为目的的贸易融资新业务的拓展研究工作1。对于融资方面商业银行要推出进口押汇、远期出口信用证押汇、出口托收抵押贷款等新型融资方式。以巩固国际结算业务客户阵地。
(三)、注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结算队伍从业人员的素质
国际结算是一项专业性、时效性、技术性、政策性都较高的工作,知识含量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高质量的骨干人才更是国际贸易结算发展的关键条件。所以,在目前条件下,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贸易知识、外语技能、计算机知识、以及国际贸易经济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是顺利开展国际贸易结算工作,应对高级贸易结算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当务之急。
三、结语
国际贸易结算多元化问题,是伴随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而产生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它是人民币升值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的甚至必然会是一个长期性问题,所以我国国际贸易结算多元化问题也将是一个长期问题。利用多元化结算方式来化解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是提高我国进出口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拓展我国经济国际地位的有效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丽红《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我国国际贸易结算多元化问题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