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问题教学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问题教学法范文1
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通过问题的分析获得深刻的理论理解的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根据是一是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进行问题式教学,首先要设计必须达到教学的目的和引起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的好问题,其次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哲学的方法论意义,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有效性所在。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方法论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根据
问题式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据一是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三门必修课,原理课是学理性最强的一门课,有一定的理论难度,但它又是一门基础课。因为这门课所要讲清的是,什么是?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如何坚持和发展?“05方案”明确指出,基本原理,着重讲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明确了“原理”课教学的基本目的,这就是整体上理解什么是,怎么坚持和发展,而贯穿理论始终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掌握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掌握了的核心和精髓。就原理课本身的特点来说,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课的理论性和整体性决定了这门课必须具有理论的逻辑性,培养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教学目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自己必须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辩证思维能力才能驾驭这门课。另外,这门课的更根本的教学目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对世界的根本认知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必须在对现实问题的具体分析中体现出来。理论就是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然现实问题既包括现实中的实践问题,也包括现实中存在的理论问题。基本原理的讲授必须联系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必须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才能把基本理论讲透讲具体。
二、如何进行问题教学的设计
进行问题式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运用原理分析问题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首先问题要是好问题。什么是好问题?好问题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达到教学的目的,二是必须引起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原理课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导大学生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不同问题的功能不一样,有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产生信服、崇敬之情;有的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还有的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问题。譬如第一章绪论的内容,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的内涵,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的根本性质。这样的内容,在中学,学生都有所接触,如果没有问题设置,泛泛地根据教材内容讲授,往往流于大而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明白为什么他们要不断地学习,大学阶段应该学什么,同时也要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因为教学目的、学生自身的阅历、接触社会的机会等原因,实质上对于基本原理的掌握更多地限于知识层面,还没有深刻把握基本原理的本质。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着眼于原理的本质,即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问题的设计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当然,问题可以是历史上的现实问题,也可能是老师不引导学生就不会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说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可以先从大家有所认知的金融危机已及其引发的世界震动、《资本论》的热销谈起,再谈欧洲国家世纪之初的评选思想家的活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思想家以及大众对马克思的认知态度,这样就引发学生的问题思考,为什么马克思受到世界的推崇和爱戴?为什么在社会主义进入低潮的时候人们依然对马克思怀有敬仰和希望?这样严肃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喜欢的,但是这样的问题才能显出基本原理意义。这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好多学生无从答起,这样就引发学生对老师阐述这个问题的兴趣。当然,由现实问题引发对内容的兴趣,这是授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内容的讲解。在讲解为什么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个问题时,有老师打破了教材的内容体系,从什么是科学和革命两个概念入手,使学生在了解“科学”这一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理解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理解“科学性”对马克思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纠正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不到位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革命”这一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的实践性和辩证性的含义,纠正学生的一些不准确、不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哲学怀疑精神和自我反思意识,提高他们对于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这一部分教学设计理念关键不在于横向拓展学生的知识内容,而是重于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通过设计开放式的与他们的认知产生冲突的问题,重塑他们的知识结构。二是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无论怎样设计,目的都是在引起学生兴趣和参与的基础上达到教学目的。在原理课的绪论这一部分,教学目的就是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为什么要学习,以及怎样学习?核心问题就是要讲清为什么要学?的性质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按照教材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其实无法把的四个特点和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个基本性质内在地联系起来。而为了达到对科学性和革命性基本性质的理解,教学设计可以围绕两个教学主题:一是“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科学的”,因为是科学还是哲学,是学界自诞生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教学设计拟在梳理这场争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之所以说是科学,并不是在严格的作为实证主义的分科学问的意义上来说的,“科学”在这里只是表明的真理性,即正确性。二是“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革命的”,引导学生明白“革命”一词的哲学含义和政治学含义的区别,使他们知道革命一词的辩证法内涵,即在对现实的肯定性理解中包含否定性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考察教材的四个分论点,把教材所涉及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高理想”等四个方面加工后分置于这两个主题之下,使学生明确其逻辑关系,揭示出它们与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深层意义上理解为什么要学习。
三、问题教学法示例
我们可以以的“物质”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为例。的物质概念即列宁的物质定义有四句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于这样的内容表述乍看起来很抽象,也不好记忆。讲授的思路是把这四句话设计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理解物质内涵。设计的问题是,这四句话分别反映了物质观的那些性质和特点?同学们一句话一句话的理解分析,首先是让同学们找关键词,第一句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同学们找出的关键词有俩个:“客观实在”和“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特点是什么?普遍性、广泛性和概括性,所以“物质”这一个词绝不是指个别的物质形态,这一点不同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某些个别形态的理解,它是对物质形态的共性的理解,那么这个共性是什么呢?前面说标志“客观实在”,那么这个“客观实在”就是物质的共性,那么什么是“客观实在”呢?首先它是客观的,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的,主观是头脑中产生的思想、想法、幻想等,而客观则是不依赖我们的主观观念而独立存在的,“物质”就是客观的;而“实在”就是确确实实存在着。后面三句话是对客观实在这个物质特性的进一步解释。第二句话,“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感觉感知”是什么?即是说,物质这种客观实在不是虚无缥缈的虚幻的东西,它可以被人们的感觉器官实实在在感知到的,这也是它与主观东西的根本区别。纯粹主观的东西,是人们头脑中主观滋生的,它无法具体化,也无法被人们的感官感知,哪些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如上帝、神、鬼等等。(后面要讲到即便是这些头脑中创造的东西也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这是意识对物质依赖性的一种表现。)第三句话,“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是说它的客观独立性,它(物质)虽然可以通过人们的感觉感知,但是它自身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的感觉,无论人知否感觉到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所以人们不能对物质世界说“不”,你可以认识它,通过实践活动去改变它,但是人必须尊重它,不能违背它的规律和状态任意地肆虐它。第四句话,“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我们感觉感知物质的具体方式。通过这四句话的问题解读,同学们概括出,物质观的四个特点:唯物性、可知性、辩证性、历史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这也就是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通过这样的分析,即理解了物资观的内涵,也理解了它的理论意义。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首先通过古语和俗语来理解哲学上所讲的“作为物质存在方式”的时空的特点。古语说,“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佛教说,“过去、现在、将来为世,上下八方为界”,让学生通过古语体会“宇宙”和“世界”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思考关于时间一维性的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这些谚语和诗歌生动地体现了时间的一维性特点,通过这些生动的生活经验内涵使学生理解时间的一维性特点,正因为时间的一维性,不可逆性,所以时间非常宝贵,所以要珍惜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尽量丰富时间中的价值。在讲空间的广延性时,设计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空间是几维”?空间的三维性特征能否概括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一定要结合人的存在状态来理解,启发学生,不同的时代人的存在状态是否一样,差别在哪里,不同时代人的不同存在状态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什么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的下,自然的得出“实践性”、“时间性”、“历史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①?这里,“时间”和“空间”分别指的是什么?在学生谈出自己理解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人类活动的存在方式,离开了人的现实活动,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问题式教学设计,在联系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设计好问题和问题启发的步骤,从与现实和生活有关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理论思考的领域,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哲学的方法论意义,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有效性所在。
问题教学法范文2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法;意识
一、问题教学法的优势
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偏向以灌输学生知识点和题海训练的方式进行科学教学。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而问题教学法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重视学生的科学思考过程。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通过问题的导入和教师的指引,根据教材分析材料,提炼出知识点和规律,最终解决问题。
二、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措施
初中科学课堂中有效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分别是问题设计和创设情境。
1.问题设计。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注意问题的设置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1)问题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和逻辑性,引导学生从简到难、由浅入深地思考、解决问题;(2)问题必须与教材内容相关,能够让学生应用教材的知识点解决问题,同时从中学到更多新的知识;(3)问题可以与生活比较接近,或者是引入一些时事,主要是为了贴近学生的生活,消弭学生的陌生感。比如说,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的植物为例,为什么在同一棵树上,一面生长茂盛而另一面却稀稀疏疏?这样引导学生探讨植物的向阳性。
2.情境设计。问题情境的设计主要是三个方面,分别是结合生活经验、活动实践、科学实验的设计。(1)结合生活经验设计。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是数不胜数的,所以,教师可以轻松地在生活中找到科学的应用实例和知识点。由于引用的例子都是学生日常见到的,也就消弭了学生的不熟悉感,激发他们对其科学原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提高了。(2)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课外的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科学原理的影子,并且与课本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比如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家完成种植绿豆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这个实践中了解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对植物的各项组成和特征更加了解。(3)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设计问题情境。开展实验的时候,以题目的形式引入,最终要求学生在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结果回答出问题。
科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和科学素质。因此,教师要将问题教学法的优势与科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运用有效的措施发挥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问题教学法范文3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教育;软件工程
[中图分类号]G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239-01
1 课题的提出
总书记曾在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过: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鉴于教育是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模式也应是一种创造性的模式,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往灌输性的教育方式,构建新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问题教学法才应运而生。
2 问题教学法的内涵和程序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总之,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介(或叫载体、素材等)的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是一种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合作的精神,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问题设计,基本形式是讨论,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其程序如下:创设情境启发发现讨论探究网络设计迁移应用。具体操作说明:
(1)创设情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教师根据教材知识结构设置学习目标,在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方式,恰当地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去激发、启迪学生的思维。
(2)启发发现。“启”就是启发思维,根据创设的适合学生水平层次的有机联系的问题情境,寻求获取发现新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不仅要倡导学生打破思维的旧框框,积极探索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法,而且更要鼓励学生勤于质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养成爱提问题的习惯。“发”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正确表述问题,首先要督促学生仔细阅读,深入理解教材和
参考资料,这是学生发展学习的基础,要问它是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其次要学会将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加以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正如牛顿对落地苹果的思考。
(3)讨论探究。“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交流自学的成果和心得体会,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重要问题开展深入讨论,探究问题的真谛。讨论可以采用“小组互助”形式,若干个人围成一组,心情轻松,相互平等。思维呈开放状态,先讨论个体疑点,协作启发,以“悟”为果。教师也要加入讨论,并保护学生的独创意识,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各抒己见,并进一步讨论问题的分歧点,让他们不受拘束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求得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
(4)网络设计。当今世界乃网络时代,课堂也应注重知识网络的设计,才能创造新知。集体研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发现、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把零散的知识点问题化、网络化,发挥整体最佳功能。在网络设计上,要特别重视用问题小结,要总结规律,优化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知识综合设计能力。
(5)迁移应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施教之功,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懂得将学习的方法迁移应用,进而能够自主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
3 软件工程专业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1)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比如国内的国家精品课程、图书馆电子期刊、图书资源等。所讨论的问题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但要做出详细的讨论计划并得到指导老师的同意,讨论结束后形成书面讨论报告。
(2)根据不同知识点的特性将授课教学和问题教学法相互结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知识点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基础知识,即是教学大纲规定的且相对较容易理解的内容;第二类是难重知识点,这类知识点需要教师通过授课的方式进行详细的讲解;第三类是与课程相关的一些周边知识。
基础知识占据课程的比例最大,下面就详细介绍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例如:系统设计阶段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教学过程如下:由教师向每个学习小组(一般有5~8名学生组成)叙述需要解决的问题:①如何从上一阶段的数据流图入手设计系统的软件结构,同时保证其模块独立性;②确认讨论小组的每位学生充分了解自己需要做的工作并且经过讨论后决定大致的工作进度计划;③通过阅读相关中英文资料,展开科学的调查从而寻找到问题的解,即找到如何设计软件结构的具体方法或工作步骤;④小组成员在例会上将信息汇总,互相解答各自的问题并得出合理的解;⑤由每个小组的负责人汇报最终的结论,即以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如何根据数据流程图设计软件结构。此时负责人虽然是一名学生,但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教师”的角色,他(她)必须能够说服小组其他成员以及指导教师接受他(她)的结论;⑥各个小组之间互评工作成果;⑦教师评判工作结果并回答相关问题;⑧ 如果条件允许,此时可以结合课程设计的命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进行模拟实验。
为了提高效率,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来记录每个小组的工作进度,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要求小组做出模拟实验。从而可以逐步地尝试将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两个独立的部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教学整体。
(3)在成绩考核上增加平时成绩的分量。并且考核方式多样化:作业成绩、小组工作考评以及模拟实验结果各占平时成绩的三分之一;结课考试和平时成绩各占50%。甚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即学生平时实际学习效果,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达到全面客观的衡量教学的真实水平的目的。同时又避免了一次考试定终生的不合理做法。
问题教学法范文4
一、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形成问题情境
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会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回忆一个熟悉的怪现象:烧开的水不小心泼在煤炉的火焰上,炉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窜出一股火苗使得燃烧得更旺,这是什么原因呢?再如,我们在学习构成物质的粒子时,可用这样的自然现象来创设情境。打开一瓶白酒,立即闻到酒的味道;将一滴红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会变红。这些现象对学生来说经常见到但平时又没有深入思考过。像这样的问题最容易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因而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
二、通过实验教学形成问题情境
1.运用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育最本质的特征。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问题教学情境,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惊奇、诧异和不解。它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对新知识的获得和探究。例如在讲《中和反应》时,让学生先做实验,在一支洁净的试管里倒于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向里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会发现酚酞变成了红色,这时学生能用上节刚刚学过的碱的知识来解释。让他们继续滴加另一种液体――盐酸,结果溶液的颜色逐渐减退,直至变成了原来的无色。为什么滴加盐酸后溶液的颜色由红变无,学生的思维矛盾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于是很想学习有关中和反应的知识。
2.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思维。而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实验素材。这些实验素材与旧教材的实验素材相比较,具有现象明显,启迪性强,且来源于生活等特点,极易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探讨构成物质的粒子时,以往这一章被我们教师认为是最难教的内容。其原因主要是内容抽象,比较难理解等。而在新教材中就设计了很多的实验素材。如,高锰酸钾扩散;浓氨水的挥发等。我们只要把这些实验素材加以利用,就可以很容易把一些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三、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许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初三化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问题]谁是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
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
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
学生4:船舱里很潮湿,草料慢慢腐烂产生热量,聚集起来使温度升高。
问题教学法范文5
一、问题教学法的方法
1.提出问题
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将问题教学法得以良好的运用,重在提出问题。教师通过设计问题,以一个合理的方式进行提问,并且带动学生展开联想,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提出此问题的前提是技巧性比较强。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地对问题教学法进行模仿,然而在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中过于死板,体现不出技巧二字。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通常来说是没有效果的,一方面达不到想象中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们会更加厌恶这种教学方法或这门课程,这是运用问题教学法不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通常来讲,语文教师全面对这方面的教学进行指导,让学生能从多个角度感受语文知识的内涵,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如在《郑人买履》(《韩非子》)、《刻舟求剑》(《吕氏春秋》)这两篇古代寓言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对书本上的内容详细摸清了解,然后再通过相对应的知识梳理,让学生对寓言的深刻内涵有所熟悉。
2.掌握提出问题的时机
掌握提问的最佳时机在问题法教学中是相当关键的。同样一个问题,在课前进行提问与讲课后提问所产生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例如在《愚公移山》中,教师的教学安排中有这样一道题:愚公移山现实中的可行性。这个问题的提出,应该放在课文讲完愚公决定移山之后,若放在文章前提出由于学生们对于人和山的情况都不了解,无从回答;放在文章之中提问就破坏了文章传递愚公移山精神的效果。教师要掌握提出问题的时机,根据课堂出现情况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而异,掌握提问的有效时机。
3.问题内容要灵活多样
在问题教学中,不要仅仅局限在反复地进行讨论一个问题上,在讨论问题过程中教师在掌握语文思路与方向上可更加灵活,使课堂上的问题也随之变化多样,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初中语文课文在类型上大多具有内容多样、感情丰富的特点,重视共同培养其知识与能力。这种发散式的讨论与研究问题在解决语文问题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考能力,这样才会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例如在《天上的街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奇思妙想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除了直接让学生思考他们大脑中“天上的街市”情景外,还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街市进行遐想,利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让学生融入到书本教材中,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二、问题教学法中的注意事项
1.教师应学会启发学生。由于学生在性格以及兴趣上都有各自的喜好,在阅读课文时也具有不同的感想。若老师固执地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上思想一致,学生的思维将会被扼杀,使他们逐渐降低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疑问的精神应予以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讲出来。教师还应该将自己的位置摆正,在当前的教学中看出教师角色的变化。新课改要求教师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教师应倡导学生进行疑问。在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得到广泛认同。然而,一些教师却步入了教学的误区,就是上课的全过程中都只是在自己设置好问题之后领导学生去发现答案,这样的做法虽然完成了课堂任务,但是就整体教学效果而言,最终的目标并没有实现。其主要的原因是:(1)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仅仅是完成教学目标,而非以提高学生自主学生能力为落脚点;(2)有些学生或许没有积极地去思考某些问题;(3)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教师仅仅考虑到了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的观点与思路,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维;(4)在教学中,教师或许会提出一些不起作用的问题,如“这样对吗”、“这样做好吗”等一些简单的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十分落后,毫无创意,如“概括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内容”等等;(5)拓展某些问题,学生过多的疑问,将会破坏课堂的任务计划。
所以,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进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全面地进行探讨问题,带领学生以各个角度为出发点去研究问题,进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同时,语文教师应全力地进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理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教师要将其指导作用全面发挥出来,让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问题教学法范文6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59-02
问题教学法是通过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也有人认为,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中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技能,进而培养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马赫穆托夫认定,马列主义认识论及其反映论和矛盾论是问题教学的方法论基础;传统教学论也用反映论解释教学过程,但它是片面地理解反映论,即只强调感性反映的一面,而忽视理性反映的一面。这就导致片面地强调"生动而直观",认为每个新概念的掌握都应从直接感知开始,从直观入手。结果就对直观性、具体-形象思维的作用估价过高,而对逻辑思维、概括-抽象思维的作用估价过低,即贬低概括性知识的意义和演绎推理的作用。
1.“问题教学法”在素描教学中的作用
应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对于学生,问题教学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点:
(1)问题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引起学生认真思考和领会学习内容,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2)问题教学法能促进及时巩固旧知识和牢固掌握新知识,通过回忆已有的知识,来评价和加强当前的学习观点,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3)问题教学法能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学习资料,学会组织整理学习的知识使之系统化,帮助学生抓住重、难点。
对于教师的教,问题教学法可以起到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1)问题教学法能即时地反馈教学信息,了解学生对哪些知识有兴趣,已经掌握了那些知识,还有哪些不知道,为教与学提供参考依据。
(2)问题教学法能便于因材施教,既可以提问差生,也可以提问优生,让学生各尽其能,皆有收获;便于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的见解、看法、领会理解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同化和反馈信息提供机会,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开发非智力因素。
(3)问题教学法能有利于组织课堂教学、控制课堂秩序和课堂节奏。融洽师生关系,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2.“问题教学法”在素描教学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时首先要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来积极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法操作简便,适合成教学生的特点,实践效果良好。
2.1提出问题、以疑导读。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题,创设学生想要学习的心理机制,激发学习动机。教师的创设提问非常关键,一般要体现两个原则:
2.1.1必须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教学重点提问,这样问题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就掌握了。
2.1.2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唯有新鲜的事才能给人刺激、令人关注和兴奋。提问有新意、有针对性,可很快使学生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
2.2自学思疑、横向议疑。这一阶段要求学生采取自学的形式通览教材,理解、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2.2.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显著。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一般学生不能独立的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有计划地提供学习内容,恰当地引导,就不能形成有效的自学。问题式教学法创设疑问在先使学生能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和思考问题,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用铅笔对重点内容"划杠",对不理解的内容"打问号",教师要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点,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敞开思路,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
2.2.2教师组织讨论,学生横向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在学生通过自学对所设问题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3充分解疑、总结收尾。这一阶段以教师讲授为主,但绝不是机械地回答所设问题。为了充分地解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有必要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的有关材料,一方面,丰富课堂信息;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从中体会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再进行重点讲解,以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要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还要加强引导,让学生不断挖掘问题。为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续到课尾,让学生再提问题,以便课后进一步地去探究、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朱光明."问题研讨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J] .上海教育科研, 200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