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电工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一电工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一电工实训总结

大一电工实训总结范文1

一、工程实训教学的“轮班制”实施方案

每个高校的工程实训内容根据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大致基本包含了机械制造和电子电工技术两个大类,由车工、焊工、钳工、铣工、特种加工、电工工艺、电子工艺等组成。传统的理论课程的授课方式一般是按照教学大纲顺序逐一开展,每周每个课程只能进行40人次/40学时,这难以适应工程实训教学任务(每个年级若有3000人,则每周通常要完成500人次/40学时),因此采取“轮班制”如下。

1.多个工种同时进行

不同于其他理论课的前后章节内容联系紧密的特点,工程实训课程里包含的工种所培训的技能的关联度不大,因此可以同时安排多个教学班进行不同的工种训练,然后通过轮换的方式,保证每个人都保质保量训练到每一个工种。通过此方式轮换,能将该课程每周的学生容量和设备利用率成倍提升,但设备负荷损失成本提高。

2.每天分成早、晚两班

为了进一步扩大工程训练每周的学生容量,除了使多个工种同时进行轮班的形式,还可以将两个作息班形式的教学结合起来。工程实训是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练习的时间最好相对连续,有利于学生技能的获得。将早上8:00~14:00作为早班,14:30~20:30作为晚班,每个班折算成8学时,因此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学生容量扩大一倍。

这两种制度结合就构成本文所讨论的“轮班制”,这种制度保证了学校能用少数的设备开展大量的实训课程,大大提升了设备利用率,但是,这样长时间使设备处于工作状态,会使设备故障率也大大提升,缩短了设备寿命。

二、典型工程训练设备的故障率与使用时长分析

为了研究设备故障率与工作时间关系,便于找到设备的最佳工作时间以指导轮班制教学,笔者通过对几个典型工种的设备进行随机抽样,进行多次实验,加以统计分析,得出下图所示结果。

图中横轴表示每天连续工作的时间,纵轴表示实验半年后统计出设备的故障率,反映不同设备分别进行不同的连续工作实验测试,得到的故障率各有不同。每天连续工作5~8小时设备的故障率普遍较低,超过8小时后,每种设备的故障率上升的趋势明显增大,还可以知道涉及精密电子元件的设备的故障率要比车床设备高,但故障维修成本较车床低,恢复速度也较快。

三、设备利用优化措施

“轮班制”下设备的故障率与设备利用率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每天的使用时间越长,使用率越高,故障率也会越高。根据图中所示结果可以知道几种典型工种的设备在“轮班制”教学中设备较优工作时长。在实验中,还发现设备的故障率与使用者的操作和保养水平也有很大关系:初学者使用普通车床和普通铣床产生故障的概率要比熟练操作工使用所产生的故障率高出很多,车床上油是否及时和是否进行必要的清扫也影响机器的故障率;电子电工设备故障率与实验的项目内容存在一定的关联,复杂、操作难度大、大电流、大电压的实验项目中使用的设备的故障率要比一般的实验项目高出许多,3D打印设备故障率与设备所处的工作环境的温湿度、空气清洁度关联较大。

因此,在“轮班制”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下,优化设备的利用率,可以根据不同设备的维修成本和恢复速度着手,分配“轮班制”的设备工作时间,以成本代价为导向,制订合理的作息时间。同时,应注重对使用者的使用技能培训,强调安全细节,注重保养,共同作用使设备利用率和故障率达到较优化的比值。经过长时间的经验总结,得到几种常见的实训设备的维修成本、恢复时间以及故障率的关系,如上表所示。

表中显示普通车床和普通铣床故障率每升高0.1%,则对应维修成本需要增加3000元,维修时间增加36小时;电工实训台和ABS型打印机故障率每增加1.0%,则对应维修成本增加600元,恢复时间增加5小时。根据工程训练课程几种工种并行进行轮班的特点,需要找出一个都比较合适的工作时长。以此数据为例,综合分析可知,在8~10小时工作时长区间内,电工实训台和ABS型打印机的维修成本以及恢复时间与普通车床与普通铣床基本持平,可选此时间区域为设备的工作时间,保证“轮班制”开展的时长最大,故障维护成本和利用率比值较小。若工程训练课程有其他工种或不同的组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按照此法需要合理的设备连续工作时间区域。

本文分析了“轮班制”的模式带来的设备工作时间比普通教学时间过长所导致设备故障率上升的问题,并通过实验得到a生问题的各因素之间的简单曲线,以其结果指导工程训练教学轮班制的时长制订,以及分析其他制约故障率的相关因素,综合处理以得到优化的使用率。

参考文献:

大一电工实训总结范文2

论文摘 要:根据高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

电工电子自问世以来,已经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机械类产品也慢慢的过度为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方向发展,社会对机械工人的要求也从机械类单一工种,转变为机电类复合人才的要求。因此,电工电子已经成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基础课程,本文针对应如何使非电类机械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上,既能够满足专业和职业能力的需求,又不是像本科教育那样,立足打好深厚基础。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重点以实践、应用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改革。

1 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的,而且理论知识往往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就忽视了“电工电子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使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难以理解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教学方法陈旧古板。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方式,有些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不适应,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缺乏新意,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供学生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这样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3)考核方式单一,内容片面。电工电子学”课程的考试方式采用闭卷笔试,内容主要是理论知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又不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2 改进措施

(1)课程整合和优化。

打破学科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实施课程内容的简约、集成与重组,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减教学内容,去除理论推导、证明、验证内容,注重技术重现和技术实现。

实现做中学,弱化过深、偏难的理论,突出知识在专业中的实际应用。以适用、实用为原则,优化知识技能结构,形成与应职岗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从应职岗位需要出发,将各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实用性和针对性,删去一些与今后工作关系不大的枝节。例如,很多教材大篇幅讲解二极管如何形成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传输情况。而在实践中,只有从事专门研究的人员,才可能用到这些原理知识,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生,重点应该放在二极管、三极管的作用,如何判断二极管正负极,三极管的标号及管脚判别鉴定,如何通过参数来选择二极管、三极管的型号等内容上。对于电子电路应强化集成电路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应用。对难度较大,求解过程复杂的例题、习题进行删减。

(2)加强与专业方向的对接。

大部分机械类专业均开展了电工电子课程,但专业方向不同,学生所需知识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电工电子是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就开设了此课,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了解,教师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授课内容既要注意与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衔接,又要兼顾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并且课程内容按不同专业编排,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时和各层次学生对课程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比如,针对数控类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数控机床的定位系统,讲解数字电路中数模、模数的转换;针对汽车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汽车测速装置的工作原理,讲解计算器的功能。

(3)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精心组织,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比喻法、类比法、启发质疑法、讲练法、实验演示法,使学生能克服厌学心理,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引入各种案例,多讲多练,反复强化重要的知识,不讲则已,讲的就务必使学生掌握。

(4)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拓宽教学手段。

抽象的电工原理讲解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且生涩难懂,如电介质的极化、电容的充放电等,若能合理巧妙使用辅助教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录像,直观的实物模型和幻灯片、投影,生动详尽、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使教学过程缩短时间,尽可能增加信息量,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深化了对基础理论的掌握。为了适应目前既要减少教学时数,又要增加课堂信息量的教改形势,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自学能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是最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在校园网络上向学生提供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进行答疑,接收学生反馈意见,更好地与学生交流。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试题库,在网上随时进行自检自测。我们目前已具备的资源有: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上实验室、精品试卷、习题库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教学中引入EDA技术,来改善教学质量,使理论分析得以验证。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用语言不易描述,学生也难以理解,还有许多电工电子的概念需要通过实验以阐述和验证。在课堂讲解内容涉及需要实验演示电路时,调用事先建立的EDA电路文件进行现场演示,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降低了教学难度。例如,在讲解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对输出波形的影响时,要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技术,可以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验信号存在时间过短,用常规仪器往往很难观察得到,借助EDA技术,可以方便观察;二是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理论设计,然后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计算机仿真设计,完成仿真设计后,再在实验室按照仿真电路装配实际电路进行测量;三是可以进行虚拟的仿真实验,根据教学内容和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提出简单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在计算机上完成仿真实验,检验和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这些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中。但是学生到工业、企业中实践的机会很少,从而无法了解工业、企业中是如何进行具体工作的。

为此,在教学中,每章都从最基本的应用实例出发,由实际问题入手通过技能训练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及相关电路。首先是教师提出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及其他相关事项,学生自主学习有关内容,再通过自己动手做的方式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获得相关技能的训练。这种在教师指导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交互进行,对学生自主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学所选实训项目应与机械专业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式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动机。

此外,实践教学场所按照职业活动环境来布置,突出其职业性的特点,同时,实践教学严格按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现场有关规定,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着重要求学生要有一丝不苟、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

(6)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强调考核学生的能力,实现课程考核向过程考核的转变。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整个教学过程,与之相适应,考核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为考核中心,考试不再局限于闭卷一种形式,而是采用开放灵活的考试方法,包括开卷考试、课程论文、口试、实际操作、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形式。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如考基本理论采用闭卷的形式;考实训采用项目制作的形式,根据学生态度和动手操作能力,现场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实训成绩;对于综合分析和电路设计采用开卷的形式;平时的作业可以结合生产实际写课程论文和调查报告;使评分方式科学化。课程结业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期末成绩(试卷)组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全程参与学习,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日常学习中,扩大平时成绩和课程测验的比例,具体是平时成绩占20%,课程测验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40%。另外,在平时测试和实验考核中,改革记分方式,实行实质性评价,一些考核按照ABCD级制度评分,淡化分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考核反馈,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考核,不注重反馈,其实考核的目的是要重视反馈,通过反馈来是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使老师反省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讲解来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减少错误,学生在反省中找到原因,改正错误。

3 结语

机械类专业的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经过多年的思考与经验积累已初有成果,在以后的改革中,是该课程更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具有鲜明的特色,真正的实现做中学,快乐学习。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立平,关于高职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8:27~28.

[2] 隆平,高燕,汤光华.基于模块式的《电工电子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55~568.

[3] 谢迎春.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44.

大一电工实训总结范文3

数控技术在现代制造技术中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是数控机床,所以数控机床的实训应是整个机械工程实训的重点内容之一,数控机床的实训时间占训练时间的比例应大一些。常见的数控机床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和数控加工中心,这3种机床的数量多,具有代表性。对于一台数控机床来说,包括4方面的内容:制造、操作、编程和维修。实训的主要内容以操作、编程和加工简单的零件为主,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要目的。

1.1合理安排数控机床实训的时间

由于机械工程实训总学时的限制,青岛农业大学机械专业学生共实习4周。数控机床实训的内容较多,在训练时间的安排上,数控车床2天、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2天、其他数控机床1天,这样既重点突出又全面。数控机床应用了先进的数控技术,和普通机床的实训相比,讲解的时间会多一些。一般操作讲解、黑板上指令讲解的时间约占1/2,让学生能较深刻地理解数控机床是如何加工零件的;学生操作机床加工零件的时间约占1/2,使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增强对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的感性认识。总之,实训的重点虽为实践,数控机床训练的特点又决定了讲解占了约一半的时间。

1.2合理安排数控机床实训的内容和方法

在数控机床实训中,操作、编程和加工零件是主要内容。首先对照机床讲解基本的操作;然后学习数控的编程知识;最后加工出零件。编程方法的讲解,只能在黑板上讲解组成程序的指令字、程序的格式等,然后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数控机床的坐标系是主要内容之一,机械坐标系、工件坐标系(编程坐标系)的概念,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必须结合编程才能讲清楚。数控机床是按程序自动加工零件的,刀具沿程序指令的刀路运动切削工件,刀路的位置必须使用坐标系描述。所以,首先讲清各种坐标系的概念,进而才能讲清对刀等关键的概念,才能理解为什么在编程坐标系下编写的程序可以在机床上加工出零件等问题。数控机床的实训内容应与数控机床理论课的内容相辅相成,各有侧重,通过数控机床的实训为下一步学习数控机床理论课打下良好的基础。数控机床实训应以机床操作、编程、日常保养和安全使用为基本内容,重点应放在编程和操作上。通过基本编程知识和操作的学习,学生可具备基本的编程和操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创新意识,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零件,自己编程,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后上机加工;或者编程加工一些有趣的零件。如:数控车床上可以加工仿真子弹、仿真酒瓶等;数控铣床上可以加工一些汉字,如“欢迎实习”等。

1.3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

数控编程分手工编程和自动编程,形状复杂的零件加工程序只能由计算机自动编程来完成。在实训内容上,应手工编程和计算机自动编程并重。手工编程是数控车床实习的基本内容,通过手工编程加工简单的小零件,是普遍采用的训练方法。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D/CAM在机械加工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自动编程也应是数控机床特别是数控铣床实习必讲内容之一。由于实训时间的限制,这部分的内容较多。所以,可以精简为由实习指导教师通过一个例子演示给学生看,边演示边讲解,讲明形状复杂及包含曲面的零件或模具的加工必须用计算机自动编程的方法编程,然后加工成所需的零件或模具。自动编程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完成的,常用的具有计算机编程功能的软件有:CAXA、UG、Cimatron、Pro/E等。1.4数控机床仿真软件的应用机械工程实训场地往往有限,数控机床价格较贵,配备的数控机床的种类和数量有限,平均到每一名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较少。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机房使用数控机床仿真软件练习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和加工仿真。也可以不做统一安排,让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上机练习。数控机床实训的内容多,时间相对较少,一定要制订详细可行的实训计划,明确每天的训练任务、训练目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设备。这样学生面对从未见过的设备就不会感到茫然,教师指导学生也会有条不紊,顺利完成实训任务[5]。

2演示教学法的应用

2.1什么是演示教学法

由于机械工程实训总学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自己动手操作每一种机床,特别是一些比较危险、贵重和精密的设备,比如高压水切割机床、三坐标测量机以及电火花线切割、电火花成型等机床。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了演示教学的实训方法。所谓演示教学法即指导教师讲解机床的加工原理、操作方法、编程方法,然后自己操作机床加工一个零件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演示教学的实训方法,解决了实训内容多时间少、机床有限及教师有限的矛盾,还可以给学生打下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基础。

2.2以电火花线切割为例

电火花线切割属于特种加工,特种加工是利用电能、化学能、光能或声能等能量对工程材料进行加工的工艺方法。在特种加工中,加工工具(广义的刀具)、加工工件与传统的机加工不同,一般不是采用机械力加工,在实习时学生首先会想到加工工具是怎样加工工件的。所以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的开始,应首先讲明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实习步骤如下:(1)指导教师启动机床,用薄钢板切割一个小五角星演示给学生看。学生发现一根很长的光滑的金属钼丝可以切割钢板时,一定会感到吃惊,想知道它的加工原理是什么。(2)在切割小五角星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讲解加工的原理,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简单的电火花放电的例子:我们平时开关电器或插拔插头时,会发现有时有电火花放电,严重时开关或插头的导电部位有被烧的痕迹,甚至掉渣。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就是利用电火花放电产生的热量使金属被烧腐蚀而起到切割的作用。讲完这个常见的现象后,再讲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原理,学生就感到易于理解了。(3)指导教师再讲解机床的操作方法。(4)简单讲解编程的方法,整个过程大约45min。

3多媒体技术在机械工程实训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机械工程实训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但是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在机械工程实训中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实训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在学生实习完基本的内容后,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补充和总结,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大一电工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实践、探索,在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上不断进行总结、改进和创新,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加强顶岗实习教育和管理,切实通过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应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专业特点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清晰实现职业发展目标路径,为就业和个人将来良好的发展打好基础,从而有效推进符合专业发展的“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我院在校企合作方面不断探索,努力使校企合作的管理更加规范,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目前,我院与万江财务管理公司、庞大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家乐福、中国邮政物流速递公司、环球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喜来登乌鲁木齐酒店、中国旅行社等3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涵盖了会计与审计、营销与策划、酒店管理、导游、涉外导游、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等7个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由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财会专业校企联手打造会计孵化器,创新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模式

目前,我院会计与审计专业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稳定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模式。由于会计工作实践性强、对工作经历要求高以及企业出于商业机密等因素的顾虑,使得校外基地建设难以开展。绝大多数学校采用“校内仿真实训”的办法培养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然而“仿真”可以模拟企业经济业务,却无法模拟企业会计工作环境,而会计职业的特殊性,又对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和会计职业道德有特殊的要求,会计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养成。

多年来,在会计专业建设与发展中,我们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的路径,不断寻求校企合作的共赢点。2006年起,创新性地将校外基地目标由“单个就业企业”拓展到“财务公司”,依托财务公司,通过校企联手共建 “会计孵化器”,创建了“411工学结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即:首先前4个学期在校内进行专业理论学习,主要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每学期也均有2周以上的教学实习;第5学期的前半学期(0.5)则在校内实训室进行会计综合实训及拓展课程教学;第5学期后半学期0.5学期(2个月)为“会计孵化期”,是在校财务公司等校外基地实习,即学生在完成校内学习的基础上,分批进入财务公司(孵化期),以“三真”方式,在公司专职会计的指导下,承接财务公司所的各类企业“实账”工作,积攒会计工作经历,直至通过相应考核,形成一定职业能力;第6学期为“工作期”,学生以企业职工身份,进入最后1学期的带薪“工作阶段”,学生将进入合作企业,独立承担出纳、记账会计、成本核算等财务工作,校方联合企业组织财务专家,以咨询师的身份随时指导,在真实的会计工作氛围中,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提高财务工作胜任能力。

以该模式为主线,校企双方重点进行了师资、课程、实训等核心要素的重组,从而破解了多年来困扰各高校会计类专业校外基地建设的难题,突破了企业空间、商业机密的限制,使得会计专业校外基地建设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形成较为成熟、行之有效的顶岗实习机制,有效提高了会审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营销物流及酒店专业顶岗实习实行“宽基础,活模块”的专业定向模式

营销物流及酒店管理等专业由于企业需求量大,就业岗位多,但存在就业层次低,调岗率高的问题,因此,校企合作更加注重的质量和层次,主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根据专业实行多样的顶岗实习模式。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不同的顶岗实习模式,形成融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宽基础,活模块”积木金字塔型“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三年结合校企合作选择专业定向。如营销策划等专业进行专业营销,即在两年在校学习营销公共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第三年通过实习,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进入房地产、汽车、证券业等不同行业学习专业营销,从而,初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对于酒店管理等专业的实习则分两个阶段,大一每年的6月-10月是第一阶段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习,大三则是为期一年的顶岗预就业实习,这样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也为将来预就业打好基础。

其次,分层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就业层次和稳定性。对众多合作企业进行评估分类,根据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状况、接纳实习生人数、学生评价等分为优、合格、差三级,逐步淘汰不适于合作企业,加强与优质合作企业开展更深一步的合作。首先,实行双向选择的“订单式”顶岗实习模式。传统的“订单式”不管学生是否愿意,统一安排学生进入指定企业实习,导致学生抵触情绪较大,最显著的一个表现就是实习期一旦结束,学生即刻大批跳岗,不利于学生发展。而双向选择的“订单式”顶岗实习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矛盾,即由学校统一安排,选定一定数量的企业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通过招聘会,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进入企业。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后,通过相关考核即可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一方面学生较为集中利于管理,同时由于是学生自主选择,提高了就业稳定性。其次,与企业签订协议,深化合作内容。如建立示范性“双基地”;学校作为企业的后备人力资源库,优先保障合作企业用人;而企业则通过提供奖助学金等形式来体现企业的关怀,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室等;

我院通过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能够及时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专业设置、课程标准与内容等,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加强学院与企业的交流,实现校企在人力资源、设备、信息等方面的共享,有利于深化课程资源开发、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强,仝丙昌.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大一电工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理实一体;汽车专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 U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理实一体化,即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一体化,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理实一体化”要求教学在同一时间空间地点进行,让理实交替进行,使两者没有轻重之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让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交流,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采取“教、学、做、考”四位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1实用性强。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理实一体化可增加学生的临场真实感,让学生于环境的影响下投入角色,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抽象理论,从而培养出专业的操作技能。

1.2提高教学效率。理实一体化把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使整个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明确职业定位。教学内容与工厂的实际操作相对应,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操作技能,使课程内容明朗化,让学生对其职业定位有所了解。

1.4提升教师整体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并能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方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复合型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实训法,仿真教学法及讨论法(如图1所示),以加强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图1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2.1讲授法:在课堂上,通过演示操作及相关内容的学习后,进行总结并引出一些概念,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根据教材,既突出重点,又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构建的系统知识。

2.2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目的,采用各种实物挂图、教具模型进行示范性实验,以及示范操作等手段使学生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一种方法。

2.3参观法:教师根据理实一体化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解剖车辆、总成、零部件等实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感观上的知识帮助掌握书本知识。

2.4 实训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由教师先制定任务工单,学生根据工单在实训室进行实践操作。

2.5 仿真模拟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教师选择相应的仿真教学软件进行模拟教学,从汽车的各个组成部分模拟三维动画,并且在此基础上引入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能够在360度全方位认识每一个零部件,同时也可模拟整个实训过程。

2.6 讨论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讨论时,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又要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引向深入。通过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还能让学生体验学习专业知识的乐趣。

3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应把握的环节

3.1教材的选择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目前,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材已有出版。可以依据自身情况,根据各自的师资、设备等情况,周密研讨,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专业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3.2教学项目、任务的确定。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岗位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可对多家汽车4S店等维修企业进行调研,并归纳出维修作业人员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标准,将汽车维修操作的常见维修项目作为教学任务引入课堂教学中。

3.3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时,可采用“教中学,学中做”及“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方式,在项目引导下,以典型任务驱动整个教学课程的进行,使理论、实践及生产技术服务融为一体。

3.4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讲授理论,而且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要加大一体化师资的培养力度,使教师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4 结束语

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互相配合,灵活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使专业教学更加直观、具体,理论教学与实操联系更加紧密,使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①黄斌斌、论理实一体化下的汽修教学、现代阅读、2012、(3)

②李锁牢、“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电工技术课程的应用、装备制造技术、2012 、(5 )

大一电工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技校学生 PLC 教学问题 教学方法 实践 一体化教学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微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得到迅速普及。为适应这种形势需求,PLC原理及应用也因此成为了技工学校机电类、数控类专业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学生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熟练掌握有关PLC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设计能力。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PLC原理及应用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知识点具有多、杂、难等特点,大多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无法实现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大多数学生学习后仍然无法理解PLC的实际应用,不会用PLC改造传统继电器控制系统,不能熟练掌握PLC的操作技能。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调查发现,目前技工学校PLC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基础比较薄弱

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先修课程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力拖动、维修电工,所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有:数字逻辑、电子电路、低压电器、电气控制等。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例如专业所涉及的课程开设时间不同,教学内容详略取舍不同,学生个体学习差异不同等,致使本课程学生学习基础不一,尤其是对于电子电路和电力拖动这两门课程,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

2.教学重点把握不准

PLC产品和其他电子产品一样,具有种类较多,发展较快的特点。由于学校硬件软件支持及更新不够,常常造成教材内容和教学专用设备脱节,或者教材内容滞后于产品技术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是根据教材编写授课计划、教案和实训指导书,而忽视了PLC技术应用这一教学重点,忘记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PLC专业技术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重视和加强诸如PLC指令及应用、PLC编程方法和综合实用案例等方面的教学,从而导致将这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变得过于“理论化”。

3.教学方法单一

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具有多变性、综合性、典型性、实践性和实用性五大教学特点,传统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时会辅以教具,这样学生难免会感到枯燥难懂,有的学生甚至感到很抽象,对于编程练习也会感到无从下手或是思路不明确,使得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掌握不牢,失去学习的兴趣,最后势必造成“言者津津有味,听者混混欲睡”的现象。

4.实验实训教学不完善

目前在PLC原理及应用课程实践教学上,由于我们教师所编写的实训指导书详尽有余,明明白白,所做的实验实训都是“简单验证式”或“机械重复式”方面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依葫芦画瓢”提供了方便。学生在实验实训时只需要进行程序输入、线路连接等简单操作即可顺利完成。但是这样做往往会造成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要不能很好衔接,从而导致“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出现。

5.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在PLC教学中,担任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不足,同时PLC产品具有种类较多,发展较快的特点,而老师往往仅关注教学而忽视实际应用,这样必然导致教师所教知识落后于企业。

二、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综合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目前对职业教育中理论教学提出的要求,即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同时考虑职业教学“一体化教学”的本质“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工作的内容是学习”这一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在授课时作以下尝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意识,才能将 “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是要上好绪论课,也就是第一节课。可能有些老师认为绪论课无关紧要,三言两语应付过去,甚至干脆不讲。其实不然,上好绪论课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PLC教学的第一节课上,应该少讲理论知识,多从学生所熟知的事物讲起,使学生对PLC有感性认识。可以列举“抢答器”“交通灯”“霓虹灯”等生活中常见的应用实例,并简要说明控制原理,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到好奇。接着再用前几届学生编制的有趣而实用的程序,进一步引发学生对PLC的浓厚兴趣,做好课题的铺垫,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该门课程上来。这样既为本节课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然后是要上好每一节课。由于技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讲课时应该淡化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如:PLC系统物理模型,开关量、模拟量的采集和控制方法,PLC通信原理和方法等。这样既能回避教学基础薄弱,又能集中课时于PLC实践性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教学特点。

2.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再创新

首先,在PLC教学中可以采用“课题式”教学, 合理改革教材,设计教学课题,重新自编教学内容。改革教材,并不是简单地删减或者是整合教材内容,而是要设计好每一个教学课题,既要方便学生的学习,又要包含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教学中使用的PLC教材,一般都是将基本原理、基本指令及梯形图、基本电路应用、基本技能操作等内容分成独立的章节。如果任课老师按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只有所有理论学习完后,才进行基本操作,不能相得益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中的控制线路及PLC原理及应用教材中的PLC应用实例,通过筛选、整合成具体的教学实例:电动机的点动与连续控制、正反转或循环转动控制、两台或多台电动机的顺序控制、Y-Δ降压起动、电梯控制、机械手搬运控制等。每个实例都以一种控制线路为主题,其内容包括控制功能、电路结构及控制要求,以及用所学基本指令或梯形图进行编程,通过这样的组合可以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基本指令及梯形图设计。这些实例课题既方便学生的学习,又涵盖本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连贯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其次,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力求教学的形象化、直观化。传统的授课模式是板书讲授法,从理论讲到理论,采用“填鸭式”教学,以至于大多数老师都反映说:“为什么我那么使劲地讲,学生还是不明白?”如果尝试在PLC的教学过程中,引入示敎板、多媒体,就可以解决传统授课过程中遇到的课程内容信息量大,编程枯燥,程序结果无法用板书演示等问题。例如:在讲解“十字路通信号灯控制”程序时,学生对整个过程容易混淆,这时播放电子教案中的图片和动画来描述交通灯的运行情况,并进行适时分析和讲解,就有助于学生对十字路口车行交通灯整个工作过程中东西南北红、绿、黄灯的交替过程的理解。这种方式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使原本很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起来,将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与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既让PLC的教学图文并茂,又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合理利用软件资源,促进PLC学习

在PLC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PLC普遍感到比较困难,一方面是因为PLC课程综合性较强,而技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另一方面,学校缺乏相应的PLC实验设备,学生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寻找到PLC教学的突破口,提高教学质量呢?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可以利用PLC仿真软件,该软件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PLC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在企业生产中还有实际应用。例如正反转控制,学生可以按照控制要求进行编程,绘出梯形图,并对PLC进行仿真运行操作,在仿真运行中可以观察运行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在运行中还可以确认各个元件与程序的状态,适时监控各个元件的工作过程。通过运行监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PLC各个元件的作用,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通过电脑上机,仿真实践,可以更好地观察和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PLC仿真软件实现人机交互,可以尝试改变某些指令、程序,再观察试验结果,立竿见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有成就感,学习时兴趣盎然,产生不断深入学习PLC的动力。

4.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前,我们对专业技术课授课时,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是完全分开的,一般是先理论教学,然后再实操训练。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而降低。究其原因是学习理论时不能及时进行实操训练,不能及时体会课题的实践效果,自然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任课教师可以在PLC教学中以一体化的模式进行。所谓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将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和实习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仅由一名专业教师(可以是理论教师,也可以是实习指导教师)在专业实训室担任教学任务。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特别是能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带领学生解决问题,完成一些实际任务,只有真正做到“教师拿做来教,学生拿做来学”,“才能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

在一体化教学课堂中,教学过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和教学项目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采用一体化教学时,先由教师介绍课程实例的应用环境,注意事项、预备知识,并给出解决该实例的思路,再由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编程、上机调试,最后再由教师给出参考答案供学生参考,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每听老师介绍完一个实例,在教师指导下编写出程序,并立即上机试验,校验自己编写出的程序是否正确。在教学过程中个别问题个别指导,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在学、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界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目前,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只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教材、教学参考书、多媒体课件、现代化实验平台等融为一体,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筑“立体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内讲授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互相渗透,突出PLC基本原理、基本编程方法及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教学内容、方法、实验、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理念,从单纯的传授知识向注重能力培养的转变,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锻炼,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后在PLC技术应用领域“零距离上岗”的最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闫丽华.PLC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 职教论坛,2004 (6).

[2]吕丹枝.实践教学在中专教学中的地位及实施[J]. 职教论坛,2004(6).

[3]包尔锋.浅谈PLC教学与创新实习[J]. 职业教育研究,2005(5).

[4]史中性.关于PLC教学的几点体会[J]. 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5]姜兰兰.对PLC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