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范文1
1.引言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必修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属于专业教学模块,其目的是在学生已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后,通过毕业设计的方式,综合应用和深化本专业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该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达到如下要求:①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通过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研究和实际训练能够将理论认识深化、扩展知识领域、延伸专业技能;②学会依据课题任务进行资料数据的调研、收集、加工与整理,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各种设计资料、手册、图册、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工程设计的程序、方法和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工程计算、图纸绘制、编写技术文件的能力;③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正确的技术经济观点和工程全局意识;④接受现代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及其它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由以上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可知,该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整体专业知识的整合与专业技能的提升将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专业课开课时间较长、学生缺乏大局观、知识整合能力欠缺等造成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效果欠佳。因此,有必要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GIS,GPS,RS)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矿山近些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2],而作为数字矿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三维立体技术运用于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是一种有益的教学尝试。
2.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存在的问题
作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采矿工程毕业设计对学生整体能力的提升作用毋庸置疑。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特色是露天与井工开采并重,因此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需要完成两部分内容,即露天开采方案设计与井工开采方案设计。近些年,考虑到要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因此按照学生的就业安排相应的毕业设计内容。这也就意味着,就业去向是露天矿山的学生安排露天毕业设计,就业去向是井工矿山则安排做井工毕业设计。通过调整毕业设计内容,毕业设计质量得到了保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生疏、整合知识能力差、对矿山感性认识有限、动手能力弱等问题。
2.2产生问题的原因
①课程学习周期长,教学内容生疏由于采矿工程专业自学生在大二下半学期就开设专业基础课,再经过大三一整学期、大四上半学期的专业课学习,等到学生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前后经历了2年时间,因此学生对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已经生疏,影响了学生在毕业设计时对知识的综合应用。②实习教学环节薄弱,感性认识有限对于工程类专业,实习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采矿工程专业的主要的实习教学环节包括生产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然而受限于矿山企业这类高危生产单位的安全限制,在学生进行矿山实习时常常是被技术人员带领走马观花式的看一下企业生产流程,这样就造成学生实习效果差,缺乏对矿山的感性认识。③就业压力大,学生专业课学习效果不佳对于采矿工程专业来说,大四的上半学期是专业课的集中学习时间。在这一时间内,需要学习的专业课包括《露天采矿工艺》、《露天矿设计原理》、《煤矿地下开采》、《金属矿地下开采》、《矿山环境保护》、《矿山安全》、《露天矿运输及道路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等,这些都是毕业设计的重要组成内容。但是由于近些年学生就业形势不好,就业压力逼迫学生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或找工作、或复习考研、或复习考公务员等等,因此学生对本该掌握的专业课没有掌握。以上造成毕业设计困难的原因中,对于因学习周期长以及学习时间不够而造成的知识内容欠缺可以在毕业设计期间由指导教师补充讲解,而对矿山感性认识缺乏就目前来说解决较困难。基于统一的空间和时间四维坐标,将矿山中的所有信息(包地形、建筑、地层、构造、矿床矿体、危险源、井巷工程、开采单元、采场、工作面、设备、人员、监控系统等)可视化后,能够建立真三维矿山地理信息模型[2],而借助三维立体技术可让学生立体地观察到矿山的组成,由此可提高学生对矿山的感性认识。
3.教学案例分析
这里以井工开采毕业设计为例,讲解三维立体技术在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井工开采毕业设计来说,第一步需要设计矿床的开拓系统。在开拓系统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采矿方法、通风系统、运输与提升系统的设计,这类似于建筑中的框架结构,由此可见其重要性。由于前述种种原因,学生对于该部分缺乏直观认识,无法在思想中想象开拓系统是什么样子,因此设计开拓系统时困难重重。而教材中关于开拓系统的图例缺乏立体感,无法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关于图1中的图示1-5的备注,虽然能够明白开拓系统的组成,但是无法将该图与矿山其他系统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不大。
4.教学效果
通过在内蒙古科技大学采矿工程2013届、2014届这两届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如下: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摩三维立体模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发生明显改变,由以前的被逼着做转为主动追着做,设计进度明显加快,学生毕业成绩的优良率明显增加;②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经过三维立体技术,有效地将《金属矿地下开采》、《矿井通风》、《矿山安全》、《井巷工程》以及《采矿学课程设计》中所学到的知识融合成了一个整体,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认识,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③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了解到三维立体建模技术后,对数字矿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有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自学建模技术,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
5.结语
将三维建模技术应用在采矿工程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可以在学生对矿山感性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扩充学生对于矿山生产系统的立体认识,加深学生对毕业设计相关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但掌握三维建模技术需要许多专业以外的知识,这对于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利用该技术建立的矿山生产系统只是起到辅助教学展示的作用,并不能完全取代矿山生产实习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最好的教学计划安排应该是先了解某矿山的三维立体模型,再安排去该矿山实习,最后结合该矿山做毕业设计,只有反复地对照学习,才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毕业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方鹏,黄德镛.数字矿山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矿冶,2013,01:76-80.
[2]卢新明,尹红.数字矿山的定义、内涵与进展[J].煤炭科学技术,2010,01:48-52.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范文2
关键词: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71-0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中重点领域急需的紧缺专门人才,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规模,到2020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要达到4万人左右,重点领域要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0多万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要占从业人员的5%左右[1-7]。按照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对煤炭的需求量将达到40亿吨以上。当前我国煤炭工业总体上缺乏相对领先的技术,工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已经超越了环境的容量和安全的控制力,由此引发的社会责难及隐形社会成本也十分巨大。为适应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和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探寻一套适应采矿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十分必要。
一、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工程教育大国,如何让我国的工程师“卓越”起来,已成为工程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的需求。
走访全国大部分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所执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为基础课+专业课+毕业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但缺乏企业所需的工程实践经验,毕业生分到企业后仍需要进行岗前培训。这种基于实践教学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变成了纯粹的工程科学教育,课堂加实验室教学模式与真实的企业工程实践出现极大的偏差,教育者与发展中的现代化企业工程系统的“脱轨”直接导致教与学之间缺乏兴趣与动力,甚至错位现象的发生等[8-16]。
二、科学确立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
在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对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仅局限在理论层面,为使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尤为重要。通过该标准的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学习采矿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化矿业工程中的应用技术,了解本专业前沿及发展趋势。通过在企业阶段学习,学生具备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参与项目及工程管理的能力。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学生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与他人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出对职业、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同时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及文字处理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和阅读能力。
科学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切实提高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进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的重大改革计划,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造就出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矿业类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校企联合培养
为便于学校与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增加企业阶段教学的机动灵活性,针对采矿工程专业课程性质特点,在第三、四学年实行小学期制,即将传统的一学年的两个学期划分为四个学期。
强化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扩充学生专业信息量。增加专业主干课学时,为增强学生解决工程实际能力,以“采区设计”和“课程设计”为依托,以现场工程实践为背景,积极推行采矿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改革。
(二)学用结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卓越人才培养要紧密结合矿山企业,问需矿山企业,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推行“企业冠名班”,实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征得企业赞助,搭建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平台,开展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大力推进毕业设计改革
毕业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从认识规律上看,实践与理论二者是循序渐进相互促进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毕业设计放在整个学程的后面,影响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为克服这一问题,延长毕业设计时间,将原来的13周设计时间延长至一年或两年,实行一边学专业课和现场工程实践,一边作毕业设计,效仿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学生学完基础课和现场的认识实习后,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期间,听从导师指导,毕业设计选题可以结合导师现场科研项目进行,也可是现场的技术工艺或施工设计。这样毕业设计起步早,设计时间长,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范文3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然而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首要解决的就是“具体要培养出来什么样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这一难题。就目前而言采矿行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对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要在创新与实践上有一定的基础个能力,然而在专业知识与实践性是目前需首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还要想到“就现在教学模式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的去培养采矿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需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模块化形式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来使学生提高这种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以达到采矿工程专业的真正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1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首要目标是定位要精准,学会适当调整动态;运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国内煤炭院校与省内国内大型的煤炭企业进行走访与调研;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四大原则理论,即面向服务、社会需求、自身特色与办学层次严格遵循。第二,将“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所需的精准定位相结合,将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不但可以凸显社会需求,而且能够对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进行契合,对就业导向与平台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以构建。不同的企业在知识结构体系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而“平台+模块”一样的知识结构体制主要表现出就业导向这一人才培养的特点,统一搭建相应的平台,只是能够依照学生自身发展与企业需求通过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加以适当调整,构建出以“订单式课程体系”为主的个性化发展。第三,依靠国家目前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同时以“学校与企业”共同对工程进行创新,建立起以“生产、学习、研究”为一体的基地,对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进行优化与充实,运用“教学-实践”的方式进行循环与结合培养,达到有效融合校内仿真教学和现场实践形式的目的。对“虚拟仿真+轮岗挂职”为主的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模块进行构建,一方面,能够解决只能依靠高校的实验条件建设与学生依照考纲进行实践执行,不会学以致用的难题;另一方面,有效对实习难及入井难的问题进行解决。第四,为了实现高校对应用型人才进行“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务必运用“社会需求+校企协同”模式与建立学校-企业联盟,通过企业参与对人才的培养,及“就业导向+平台模块”的运行模式,并将毕业设计管理和指导模式为主的“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相结合,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感与意识形态进行强化培养。运用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构建一套“利用待遇留住人才进行终身培养”的用人机制,学校跟踪指导毕业学生进行继续教学培训与学历提高,对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进行培养。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存在“人才用的上却流失严重”的难题进行解决。
2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在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选题上,通过四年对其进行的分析与研究,这个模式对其人才培养的实施存在的实践能力与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等系列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同时在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满意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达到了对人才进行“定位要精准,并适当调整动态”的培养,保证了招生与就业的稳定情况。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与学校在办学条件、优势与特色及服务面向等多个方面相结合,对招生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在煤炭行业处于低迷时期,通过将培养方案、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课程体系优化等方面进行结合,促使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学校就业率中,采矿工程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前列。第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积极性非常高,在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取得满意效果。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与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等一系列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以实现充分利用,最大程度提高了学生自身专业认知感与意识形态。第三,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校学生在省级、国家级各项大赛,多人获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又61余项的创新实践作品大赛作品由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得,同时有6篇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取得了5次专利。
3结论
通过将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全体学生作为主体明星这次培养模式的试验,同时获得了最佳的成效,开辟了一条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实施的便捷途径。依靠所建立的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及“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等一系列全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培养模式,对学生自身的专业认知感与团队意识进行强化,让学生能够对企业发展意识形态形成正确认识。该培养模式经过四年一体化的分析研究,正在逐步的改进和完善,将加快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全体学生再进行一轮的升级培养。
参考文献:
[1]龚荒,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2).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2005(2).
[3]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古德生,吴超.采矿与岩土工程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04(03).
[5]徐学锋,刘少伟,韦四江,顾明.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03).
[6]张国华,蒲文龙,徐锋,杨凤娟,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02).
[7]张国华,康健,赵喜江,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8]秦涛,康健,林井祥,.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30).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范文4
在中央对煤炭去产能坚定的决心、政策的愈加严格大背景下,煤炭企业近2年来步入寒冬,亏损十分严重,采矿工程专业面临着严重挑战。该校采矿工程专业在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实践能力,通过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既培养了学生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又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关键词:
新常态;采矿工程;人才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煤炭供给能力迅速增强,然而,近几年煤炭消费需求明显放缓。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严峻,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环境治理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预计煤炭需求将进一步减少,这对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带来了严重挑战,对毕业生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学形式有别于初等教育,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课堂教学外,社会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各种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
1当前国内煤炭形式分析
煤炭市场“黄金十年”吸引了巨额资本流入,甚至出现和煤炭无关的行业涌入到煤炭行业中,呈现出“全民齐挖煤”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3.3万亿元之巨,截至2015年底,全国煤矿共计1.08万,其中,从业人数442.4万,进而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图1)。《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的目标应约束在27.2亿t标煤,即38亿t实物量以内,“十三五”期间煤炭消费大幅降低已成事实。安徽煤炭行业面临的问题也十分严峻,到2020年,全省煤矿数量减至37处,生产能力控制在每年1.1亿t左右。国内、省内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导致采矿工程专业面临的环境十分严峻。
2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习是获得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过程,与其他群体相比,95后大学生有其显著的特点:(1)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接受新思想的能力较强,学习带有一定的职业目的性。与之前的初高中阶段不同,初高中阶段主要是学习基础知识,是对整个世界的初步认识,涉及到社会活动较少。然而,大学生的学习不同,他们进入大学前就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初步职业规划,希望在某一领域学有所长[1]。教师应该培养他们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形成浓厚的兴趣,明确他们的职业定向,进而使他们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最终成为国家和该行业所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2]。(2)实践知识多,动手能力较差。采矿工程专业属于工学领域,是培养掌握固体资源开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毕业后能从事矿区资源的整体规划、设计和科学开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3]。学校为他们安排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教学环节,但受人数较多和场地的限制,实习时间普遍较短,甚至部分煤矿开采方向的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学习阶段没有到井下的经历。
3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教学方法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是指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能力的培养[4]。在专业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通过能力的培养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效果互补,培养出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2013年采矿工程专业招生200人,2014年采矿工程专业招生160人,2015年采矿工程专业招生120人,2016年采矿工程专业招生70人,采矿工程系教师30余人。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把学生能力培养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在学生招生人数减少的情况下,教师有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在各种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分级式可控全长注浆锚杆”获得第13届“挑战杯”交通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矿灯一体化长时低温自救器”和“应对冲击地压的缓冲吸能支护体系”两项作品获得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二等奖、“克斯盾瓦斯抽采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类银奖等,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又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毕业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4结语
煤炭企业近2年来步入寒冬,亏损十分严重,国内、省内煤炭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导致采矿工程专业面临的环境十分严峻。95后大学生有其显著的特点,社会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组织高年级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性,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对科研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凯.浅谈采矿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2):153.
[2]柴修伟,张电吉.新形势下采矿工程专业实验实践平台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2(5):81-83.
[3]曹树刚.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2008,7(2):123-126.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范文5
新疆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办学历史悠久,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课程均有较高工程实践要求,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人才素质培养的重点。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始终坚持以现场工程实践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与目标,为实现这一目的推行以形成基于工程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为目标,以专业教研组为活动平台,依托煤炭和中介企业的工程实践过程框架的课程内容,有机地把高等学校与企业这两个平行的“元”联系起来,清楚地显示出专业课程的内容与企业工程实践过程不同阶段的相互对应性,分阶段细化工程实践过程,在各个工程阶段的工程实践过程中载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这样,工程实践过程框架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情境总是以能够适应生产体系和工作岗位的各种变革与灵活性为立足点,这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将具有极大的效用,对于用人单位更是一种极大的期盼。学院制定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社会责任感和竞争能力的,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具备支撑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为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诚实守信,德才兼备,能在专业相关领域从事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与此目标相适应的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专与通”度的把握是一个难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大众化阶段对素质教育和“通才”培养的强化并不意味着对专业教育的冷落,对“专与通”的把握应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通专结合,以通为基础,以专为延伸,将二者统一在对地区经济重点发展领域和行业企业科技发展实际水平的适应上,以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就业(含择业、创业、升学、留学等)出口需要,强化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处理好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主干课与一般课、必修课与选修课这几者之间的最佳比例,以解决多年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在煤炭企业面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信息化进程的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建立起适应本科层次的人才基础宽厚,再学习和创新能力较强要求的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
2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方案
2.1基本要求以煤炭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围绕行业企业对专业知识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和课程内容,既要保证扎实适用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内容,又要注重专业背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根据煤炭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素质体系要求,既要培养煤炭行业特有的吃苦耐劳,扎实肯干精神,又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依据煤炭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体系,以工程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同时要培养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改革和建立与新的培养目标和方案相适应的培养制度体系(如注重应用实践、应用创新在总学分中比重的学分制、能够积极引导师资不断提升实践及应用创新的教学科研能力的评价及分配制度)。
2.2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①专业方向设置行业化专业设置面向行业,突出特色,培养市场急需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学生就业前景广阔。②课程设置系统化要以行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为出发点,按照构建与企业生产技术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素质培养要形成一套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适应生产技术的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课程内容要突出工程应用特点,既要有本课程必需的理论基础,又要包含当前行业企业的新型实用技术。③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组织方法,以知识单元为依据构建模块,使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学生可根据需要从中选取教学内容。④教学组织多元化根据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差异,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教学环境组织形式多样的多元化教学。⑤实践教学创新化摈弃单一的验证性实验和简单的参观劳动性实习,在实验室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开发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生产现场实习以解决工程技术实际为目的,培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生产技术的能力。
2.3校企合作模式下课程体系基本框架根据校企合作模式下工程实践教学的总体要求,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了3+N+1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为三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实践教育平台;“N”为多个专业方向模块;“1”为素质拓展模块,主要是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贯穿实践能力培养,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要求和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①通识教育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了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两个部分。注意交叉学科,提供宽口径的培养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整合各专业的教学要求,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减少课程内容的交叉。②强调应用的专业特色以能力为本位出发,根据专业内涵和社会需求,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及时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将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③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课程内实验教学的比重,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的比例;更加强调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外产学研实训基地等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探索实践3+0.5+0.5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针对煤炭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四年标准学制内,实行在校学习与实践三年,另外半年与企业及科研合作单位开展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最后在企业完成8周实习,10周毕业设计,毕业设计必须以解决企业某一工程实际问题开展真题设计。毕业课题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毕业答辩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评判,毕业答辩委员会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构成,人员各占半数,根据综合评判结果给出毕业设计成绩。对于行业要求特点明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需求数量相对集中的情况,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在校学习的三年中,专业基础学习内容按企业要求进行设计。④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提出高等院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高校教育体系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适应的一种重要形式。与研究型人才强调学术、科研创新能力不同,应用型本科人才主要是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创新能力。因此,注重以学科竞赛、科创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大力推广以竞赛促创新能力培养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创新活动,点面结合,不但在点上有获奖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在参赛人数的面上铺开。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创新教育学分。
3结语
采矿工程毕业设计范文6
关键词: 采矿工程; 实验教学; 数值试验; RFPA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95-01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采矿工程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工科专业,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1],就必须坚持“加强基础、突出核心、注重实践、整体优化”的原则,全面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验教学是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采矿工程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采矿工程接触对象是岩体及岩体工程,物理模型实验受限较大,因此应用数值试验方法,对于完善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提升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质量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
一、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采矿工程应用多学科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系统研究和解决矿床开采、开拓等方面的有关问题,具有综合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2]。因此要求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勇于探索的精神,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但是,目前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
采矿工程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专业课程涉及采矿方法与工艺、地质、测量、力学、矿山机电、企业管理等。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课程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但由于专业特点及条件限制,不可能包含所有课程内容。
(二)实验实习内容少,缺乏专业实验师资队伍
实验实习包括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实验内容少,特别是专业实验,流于形式。专业实验师资队伍缺乏,实验开出率较低。
(三)生产现场实习时间不足,实习效果不理想
现场实习时间往往达不到实纲中规定的学时数,跟实习经费投入不足有关,最主要的是跟矿山企业的特殊性有关,大多数矿山企业考虑到学生实习安全管理及生产压力的问题,往往压缩实习学时数。
(四)常规实验(演示性实验)项目多,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少
实验实习项目大多是大纲要求的常规实验,只是作演示而已。综合几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设计实验项目很少或没有,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
采矿工程接触的对象是岩体或岩体工程,如巷道的开挖、采空区、边坡工程、排土场、尾矿库工程等,这些岩体工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岩体工程的变形、稳定性等性质无法通过物理实验来体现,一是生产现场岩体工程不允许破坏,工程一旦破坏,整个采矿工程就报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安全事故,二是条件(人力、物力、财力限制)不允许。并且矿产资源在自然界的赋存条件是千变万化的,地下原始条件是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采矿工程具有不确定性。
由于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很多采矿专业院校都建立了多功能的虚拟实验或数值模拟实验室[3,4]。西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数值计算实验室购买了RFPA(Realistic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真实破坏分析软件)系统,应用数值实验方法,对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RFPA系统简介
RFPA是一种基于有限元应力分析和统计损伤理论的材料破裂过程分析数值计算方法,是一个能够模拟材料渐进破裂直至失稳全过程的数值试验方法。该方法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考虑了材料性质的非均性,是一种通过非均匀性模拟非线性、通过连续介质力学方法模拟非连续介质力学问题的材料破裂过程分析新型数值分析方法[5]。
RFPA是将细观力学方法与数值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考虑非均匀性特点研究岩石、混凝土等准脆性材料的非线性力学行为,是一种运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解决非连续介质力学问题的新型数值分析方法,为岩石、混凝土等准脆性材料的非线性力学响应和破坏过程的分析与模拟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和方便的工具[6]。
RFPA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模拟岩石、混凝土等准脆性介质的破裂过程,特别适宜于研究由局部破坏过程引起的应力重新分布对进一步变形和破坏过程的影响;(2)模拟岩石、混凝土等准脆性介质破裂过程的声发射规律,从而研究岩石、混凝土等准脆性介质破裂过程的声发射频度与震级关系以及岩石失稳破坏的前兆特征;(3)通过嵌入的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等各种统计分布函数,考虑材料力学参数(强度、弹模等)的非均匀性分布特征,从而可以从本质上研究岩石、混凝土等准脆性介质变形的非线性特征;(4)可以考虑微观缺陷,也可以考虑节理、裂隙等宏观缺陷;(5)可以模拟加载引起的破裂过程,也可以模拟自重引起的破坏过程。
三、RFPA系统实验项目的设计
根据RFPA系统的功能及采矿工程专业特性,西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构建了岩石力学方面和岩体工程方面的实验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岩石力学RFPA数值试验
在岩石力学课程教学中,岩石的基本力学性质试验包括单轴压缩试验、常规三轴试验、直三轴试验及劈裂试验等,RFPA系统可以对岩石试件进行以上试验的2D和3D试验,试验过程中根据选定岩石的性能,用RFPA建立数值模型,给定岩石的材料参数(包括均质度、细观弹性模量、细观抗压强度等),设定边界条件(包括加载的控制方式、加载速率等),即可进行试件的变形与破坏过程数值试验。从数值试验可以得到试件中任意位置的变形与应力信息,此外,通过数值试验,可以观察到岩石试样中裂纹的萌生、扩展、贯通过程与声发射过程,以及变形局部化和应力重分布等复杂的断裂现象。
(二)岩体工程RFPA数值试验
结合采矿工程专业特点及学校专业特色,我们开设以下内容的RFPA试验:采矿诱发的岩层移动规律及其安全稳定性模拟分析、采空区安全性能模拟分析、地下工程施工诱发的地表沉陷计算模拟分析、隧道群的变形破坏过程计算模拟分析、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拟分析、排土场稳定性模拟分析等。通过这些试验清楚地观察到岩体工程变形和破坏过程及其相应的规律。
四、实践效果
数值试验中,RFPA数值试验能够起到在物理实验中“试验机”的作用,与真实的岩石力学试验机相比,数值试验机具有使用灵活、简单与方便等优点,可大大降低试验成本。
此外,RFPA数值试验能够为岩石力学试验、岩体工程试验过程提供大量的过程力学信息,可以再现许多物理实验所不能观察到的力学现象(例如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场、位移场、声发射等),让学生深刻体会领悟试验过程,从而使学生对岩石和岩体工程的变形与破坏过程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提高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徐学锋.2l世纪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研究[J].煤炭技术,2007.26(1):1-3.
[2] 郭兵兵,陈国祥,徐星.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J].中国地质教育,2011,78(2):34-39.
[3] 张东升,屠世浩,万志军等.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10-113.
[4] 高喜才,伍永平.西部采矿工程专业特色实验教学示范平台建设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7(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