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研究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研究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1
【摘要】对本次真情服务社区义诊活动进行总结,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让积极参加本次活动的志愿者畅谈感想收获,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思想认识;总结本次活动开展中存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就如何开展好下一次志愿活动听取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实施夏季学期及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
随着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施夏季学期及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计划,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我院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本项工作,逐步形成有特色的医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效实施夏季学期及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为进一步鼓励和促进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培养研究生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搭建研究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平台,每年暑期集中开展若干项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研究生暑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的内容可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专业服务等方面,并直接或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活动和居民生活。要充分考虑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和实际,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形式创新的社会公益活动。要立足长效,着力建设一批长期合作的研究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基地。
本活动由专人负责组织管理,事前做足准备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好详细的工作方案及具体分工安排,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争取青协和社区的支持,多方筹集活动经费,准备必备的义诊器械,印制相关的宣传资料,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认真做好医疗队队员的动员,分组和培训工作,提高队员的思想认识,增强队员的服务意识和主动意识,使他们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
组织我校研究生志愿者开展义诊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志愿者精神,使广大青年志愿者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帮助别人,诚心诚意为人民免费提供各项义诊服务,从而使青年志愿者在为群众提供义诊服务的实际行动中增强为人民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意识。一方面,通过开展巡回医疗,向广大居民提供免费义诊,有效缓解居民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就医难问题,开展健康教育、防病治病宣传活动,使居民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个人保健和自然科学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有效提高居民的卫生意识。另一方面,在为居民服务的过程中,通过所有参与义诊活动志愿者们的努力,体现我校学生良好的医疗服务素质,宣传我校学生的医疗业务范围和医疗服务精神,提高中山大学在本地的知名度,扩大其在本区的影响。通过为居民义诊,强化对我们学生的医疗知识的培训,为他们创造了良好的实践机会以便他们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有力地促进了我们学生更好的熟悉掌握医疗知识技能,提高技术水平。医院领导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及我院医学研究生社会公益活动,拟在活动通过后即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资金保证、制度落实等方面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指导思想: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贯彻落实《中山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中大办〔2009〕8 号)和《关于实施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粤教高〔2009〕76 号)的文件精神。进一步鼓励和促进我校研究生深入社会、了解民情,培养研究生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为方便珠海市非城区广大人民群众就医,普及医疗健康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意识,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求,深入社区,服务人民,宣传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为广大群众送医送药送知识,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营造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
组织协调机构:由中山大学研究生院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科教科、团委承办,面向全校研究生开展,采取志愿者形式,在珠海市非城区社区或农村开展社区卫生慈善义诊活动。
活动具体内容安排:围绕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水平,按照不同社区,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紧紧围绕“关注居民健康,共建和谐社区”这一主题,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我院各专业研究生医护专业技术人员入社区内开展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内容为一体的义诊、咨询、健康教育活动,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1、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通过向社区周边人民群众发放卫生健康知识手册、宣传单以及现场宣传讲解等方式宣传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关系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对公共卫生、传染病预防、医疗保健等知识进行宣传,重点做好常见疾病及一般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2、开展现场义诊活动。组织以研究生医护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义诊队伍进入社区开展义诊活动,义诊内容包括量血压、血糖、身高、体重、视力、按摩,贴耳穴,拔火罐,针灸等,对居民的可疑病症进行免费初诊。 3、现场医疗卫生知识,健康知识咨询。开设医疗咨询小组,主要由医护人员及研究生医护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义诊的同时给予健康知识建议及回答居民基本的医疗知识,健康知识咨询。
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医疗队进入社区开展义诊活动和宣传活动,现场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各项义诊服务,接受群众的咨询,开展健康教育、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等内容的宣传。
对本次真情服务社区义诊活动进行总结,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让积极参加本次活动的志愿者畅谈感想收获,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的思想认识;总结本次活动开展中存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就如何开展好下一次志愿活动听取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有效实施夏季学期及暑期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王战军.基于省级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
[2]袁珂.志愿者价值解析.中国研究生,2010(5)
研究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2
一、 日常基本工作:
1.办理XX级新生学生证及借书证。及时办理学生证、借书证等相关证件,给XX级新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便利。
2.组织进行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报名和广西自治区学位英语考试报名工作。国家六级考试和学位英语考试和同学关系重大,报名采集信息时不能有任何纰漏,在审查过程中,我都认真核对每一位同学的信息,保证同学们能够顺利进行考试。
3.做好学院和同学间的沟通。学院是我们了解学校各项制度与活动的中介,而我们学生会正是同学了解学院的桥梁。认识到这一点,我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向同学们传达学院的各项活动要求,同时,也及时向学院转达同学们遇到的问题,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要求开展日常工作。
4.个人方面,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带动身边的同学努力学习,积极解决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活动:
1. XX年10月25日,广西大学“研究生创新论坛”正式启动。在这个广西各高校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交流的平台上,组织我院同学参加了论坛开展的各个领域专家专场报告会、优秀论文交流会、学术沙龙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在我院掀起了一股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热潮。
2.XX年11月,开展了以“动物与人的健康”、“动物的发展战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号召全院研究生投稿,并邀请各学科带头人组成评定小组,评出了2篇优秀论文,并推荐到学校“研究生创新论坛”编集论文集,参与全校性的交流。
3. 为了全力弘杨创新精神,启迪科学智慧,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拓宽学术视野,XX年12月,在以校研究生会主办的研究生创新论坛为契机下,承办了我院的分论坛。不定期邀请学科带头人和教授做学术报告,同时,以实验室为单位,开展实验技能交流会,邀请研三师兄师姐为同学们介绍实验操作技术和操作心得,提升了同学们整体学术水平和实验技能。
4.为配合学校关于“学风建设”的方针,贯彻学校“党建带团建促学风”的精神,满足本科年级同学对考研信息的渴望,在本科生当中开展“考研促学风”系列活动,组织研究生为师弟师妹们解答有关考研的各种问题。不但促进了本科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大了本科生与研究生间的交流。
5.为增进大家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我院同学国家英语六级考试的过级率,在每次英语考试前,都邀请英语六级已经通过的同学与大家做经验交流,并不定期邀请我校的留学生及外教来与同学们交流。
研究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3
[论文摘 要]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是上海大学研究生专业课程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与传统的教师主导型课堂教学模式有较大差异,本文在总结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针对文献阅读课的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支柱”。[1] 上海大学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在研究生的教学中大力推广了“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这一创新性课程。文献阅读研讨课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课堂讨论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形式,一改教师灌输型教育,鼓励学生探索学科前沿问题。文献阅读研讨课的出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强化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但同时文献阅读研讨课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方法过于灵活,考核方法主观因素大,教学实践过程中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等。本文试图在总结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特点的基础上,对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分析,以期对高校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教学和教学评价有所裨益。
1.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现状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这一目标,上海大学在钱伟长校长的亲自关心和指引下,自2002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全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和课程教学进行重大改革:大幅度压缩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广泛设置“文献阅读研讨课”,使文献阅读研讨课占到总学分的50%至60%。[2] 并且规定硕士研究生要求修满48个学分,其中文献阅读研讨课为24个学分,其余学分安排英语、政治和基础课,绝大部分课程要求在第一学年内修完。[3]
文献研讨课就课程内容而言,要求任课教师至少选取该领域近几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中外文文献40篇供研究生查阅,这些文献应该反映国内外本学科或领域的最重要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每年更新30%以上;就课程的授课方式而言,“文献阅读研讨课”强调“研讨”,即以研究生讲解自己阅读的文献为主、教师引导点评为辅、学生集体讨论的形式开展。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对专业文献的阅读和讨论,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力。
每名学生都需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是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教学的最大特色。“文献阅读研讨课”要求学生自己去阅读、探究、讨论科研文献,并予以综合提炼,从中发现问题,甚至提出研究课题,这样就把学习、研究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真正的“研究生”,老师则从中进行点评指导。
2.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
就一般课堂教学评价而言,教学评价指标主要围绕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展开评价。而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若以传统的教学考核方式去评价,恐会有失偏颇。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依据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该类课程的特点和目标,教学考评专家组成员采取随机听课的方式,根据以下指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考评。
2.1课程设置环节
该环节主要考察课程的开设与研究专业方向是否匹配,课时分配是否合理。首先文献阅读研讨课的开设应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相近,这样才能对研究生的今后论文和科研工作有所帮助。其次上海大学虽然对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课时分配没有做出严格规定,完全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但是根据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任课教师的讲授与学生讲解的比例应不低于3:7(上海大学实行短学期制,每个学期只有10周)。
2.2教学实施环节
此环节主要考察教师的文献选择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文献阅读研讨课要求任课教师至少选择近30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中外文文献40篇供研究生查阅,这些文献应该能够反映国内外本学科或领域的最重要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并且每年所提供的文献目录都要有更新。文献阅读研讨课除了教师的讲授,每节课都要有一名学生进行主题报告,教师应对学生的主题报告有明确要求,对报告的主讲学生事前要做相应指导。
2.3教学评价环节
教师的点评是教学过程的关键,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具体体现在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点评是否能够站在专业的角度,从深度和广度出发,能否对学生真正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由于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文献均为该专业或领域的前沿文章,学生的个人理解能力和基础差异存在不同,因而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疑惑固然不能求同,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随时了解该学科前沿的学术动态,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在研究生阅读、研讨期间要不断地对学生提出新问题,同时又要指导学生最终解决其问题。
3.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评价体系的改进措施
首先,现有的评价体系仍然是只针对教师的讲授情况,很少涉及学生的参与度,由于文献阅读课有别与传统授课的教师主导模式,而学生才是文献课的“主角”,因此文献阅读课的评价应逐步转移到对师生双方的评价。
其次,文献阅读研讨课应引入学生评教体系。开设文献阅读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学生自己才清楚想要从一门课中学到什么,应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对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的评价过程中,应不定期的向学生征求意见,由学生评价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最后,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督多导少”的现象较为严重。考评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任课教师,而是为了提高研究生教学的整体水平。教学考评专家大多都是该领域的杰出学者,如果能够在听课后多与任课教师交流,尤其是多与年轻教师交流,多向他们传授一些教学经验,可能在今后的教学考评过程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研究生文献阅读研讨课作为上海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还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我们在未来工作中还会重点跟进课程教学和考核,更深层次的质量评价,本文的些许探讨只期为如何进一步提高文献阅读研讨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价标准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汤新华. 美国的研究生课堂教学[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
研究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4
(一)教学方法。整个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提前一个星期公布读书报告会主讲人名单,报告内容为导师和/或专业学位研究生拟定的临床问题。第二步:研究生带着问题广泛阅读中英文相关的教材、专著、文献(外文文献不得少于总文献的1/2)。针对临床病例讲述其概念、病因、发病机制、诊断等相关内容、重要的专业英文词汇、临床思维诊治过程、最新进展等。第三步:每周三,每次3-5名学生以幻灯片形式进行汇报,每人20分钟。主讲人汇报后,参会研究生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体系充分发表各自意见,并在出现分歧的关键问题上展开讨论,最终使每个人形成对该临床问题的全面、系统的认识。最后由导师进行总结讲评,启发大家学以致用,不断改进临床工作。(二)评估方法。第一学期结束后,对2011级学生进行面试,面试内容包括理论基础知识、病例特点的总结提炼、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计划、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英语专业词汇6个方面。以同样的方法对2010级第一学期未接受“三阶梯教学法”的学生面试。然后两组成绩进行比较,学生面试成绩百分制。(三)统计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学生面试成绩(x±S)表示,试验组和对照组用两组比较的t检验,检验水准取0.05。
二、结果
结果显示,接受三阶梯教学法的学生在病例特点的总结提炼、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英语词汇3方面均明显优于未接受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诊疗计划方面的评价亦好于未接受三阶梯教学法的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理论知识的考核方面,两个组并无明显的差别。见表1。
三、讨论
研究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5
一、新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历程
(一)教授积极参与,推动课程改革
关于目前执行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追溯到2004年。那一年哈佛大学对其课程进行了全面的审核,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参与了这次审核过程。审核结果认为有必要对当时的核心课程进行改革,旨在扩大人文学科的广度并为本科生提供更多选择的机会。在这场大规模的历史性的课程改革讨论中,学校的各个部门齐心协力,教授们积极而又负责地提出各自的建议。通识教育委员会提议用一个更为广博更有深度的课程来代替核心课程,并为学生的通识教育提供一个全面的课程指导。以审核专业课的目标、结构、时间和范围为主要职责的教育政策委员会认为课程的设置应该保证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能尽可能多地接触各个领域,后几年能深入专业学习,大学4年里师生之间要有充分的交流和互动。此外,写作与口语委员会提出要将写作与口语的教学融入到各部门的专业学习中,与学位项目相结合。科学技术委员会建议要设置一套新的关于自然和应用科学的介绍性的课程推广到全校。咨询辅导委员会则针对学院严重缺乏学术指导的现象提倡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在保证学生有最大的课程选择自由度的前提下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国外教育委员会则认为哈佛所有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追求有意义的国际化学习经历。为此,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国际学习、研究和公共服务的机会,并制定标准来实现这些活动的目标。而教学改进委员会则会提供更好的评估跨学科教学的方法,推动研究型大学中作为核心的本科教育,促进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一月学期委员会①也努力探索如何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有创意的设计。在上述8个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的共同调研和努力下,2006年,在哈佛文理学院院长WilliamC.Kirby的主持下,递交了一份长达131页的《哈佛学院课程审核》报告[2]。此报告的提出以及教师们希望用新的课程代替核心课程的意愿都来自于各部门对这场课程改革意义的共识:①本科教育在哈佛大学教学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本科教学的质量是哈佛能吸引世界各地最优秀学生的根本原因和保障。②大学重申人文教育(LiberalEducation)的重要性,通过加强博雅教育(LiberalArtEducation),将学生培养得更智慧、更优秀,成为有创造性、有道德的独立思考者。③进入新时代,学生将面临各种矛盾的挑战,没有一个标准的知识结构能解决各种问题,学生将在院系和教授的帮助下,根据需要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来面对未来各种社会问题的挑战。④学校将开设更多优质的科学基础课,让学生分享大学优质的课程资源,传承哈佛优良文化,也为学生创造新的机会。⑤好的课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它不仅需要在课堂和实验室学习中推进,而且需要个体的交流和建议,学生和教师之间需要充分的互动和密切地合作。在以上这些共识的原则上,各个部门在这场课程改革中投入了积极而有意义的努力。此报告的提出也直接导致一些领域的变化,如咨询服务,增强对本科生国际学习经验的支持,增加主修专业选择的时间①、第二专业的选择等[3]。
(二)新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
2007年5月15日,新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终于投票通过,方案中包含通识课程的目的,新的课程方向的确立和各自目标陈述,以及从2007到2009年保证核心课程到通识课程顺利过渡的一系列做法[4]。同时,哈佛的院长和教师们推出了《通识教育专责小组报告》,正式提出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其将来所要面临的社会生活相联系。这些目标主要包括4个方面。
1.为学生有效的公民参与做准备。哈佛希望通过通识教育和学院经历使学生成为适应本地、本国或国际范围,积极而有参与感的公民,并持有公民的责任意识来对待本地、本国或国际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助于学生了解地区、国家和国际范围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情况。
2.使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观念和价值观传统,更好地认识自我作为这个传统的产物和参与者的角色。通过通识课程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冲突,在跨文化差异谈判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各种矛盾产生的传统根源;学会如何读懂文化和审美表达,了解世界各地艺术、宗教和思想史,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传统和其他民族的传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身份。
3.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建设性地应对改变的能力。学生将来作为公民不仅要会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且要学会驾驭自己的人生。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熟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以应对将来可能产生的社会、个人和伦理的问题。快速变化是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学生离开学校后必须拥有应对社会快速变化的能力。
4.增进学生对于自己言行的道德标准维度的理解。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对信息、技能和科技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掌握能控制道德后果的能力和方式。学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批判性的反思来提高道德意识,不仅要学会如何使用合理的论据为自己辩护,同时需要深入理解由价值差异、文化差异等引起的道德冲突[5]。哈佛要求开设的通识课程必须实现上述目标,同时强调通识教育注重知识的广度,不是对某一课题的深入或小范围的探索。此外,通识教育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抽象的概念和知识来理解和解决具体的问题,并使学生意识到所有这些课程对他们进入社会后的生活会产生某种影响。可见,哈佛新的通识教育课程的产生正是哈佛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能力需求的变化而做出的及时而重要的转变。
二、新通识课程的分类及结构
(一)八个模块的课程设置
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将所有课程分为八个模块,分别为审美与诠释理解(AI)、文化与信仰(CB)、实证与数学推理(EMR)、伦理推理(ER)、生命系统的科学(SLS)、物理宇宙的科学(SPU)、世界中的诸社会(SW)和置身世界的美国(USW)。模块内课程虽然由不同学院提供,但相关性很强;而模块间课程虽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也有些课程同属于两个甚至三个模块。与原来核心课程的七大模块(外国文化、历史研究、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与技术、社会分析以及文学艺术)相比,通识教育新体系增加了美学领域的课程,去掉了历史研究和社会分析,将科学分为生命系统的科学和物理宇宙的科学。把外国文化变为世界中的诸社会和置身世界的美国[6]。除此之外,每个学生要选一门关于历史的课程。对于这些模块课程的目标,在新通识课程确定时就有明确的规定。如以新增的美学领域课程为例,其旨在发展批判能力、审美反应和解释能力,提高对文字、听觉、视觉、动觉或其他形式的理解能力,学会如何在语境环境中对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参观展览、表演、朗诵,或与演员、导演、策展人互动来进行体验学习[4]。这八个模块中的课程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学期学校都会向学生提供新的课程单。课程单包括每门课上课的时间安排,授课教师信息和课程的基本内容,便于学生选择。同时,学校会对本学期新开的课程进行说明。此外,根据需求,课程的选课人数规模有所不同,其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在55人以下的课程属于小班制。学校会提供相应的课程单供学生参考。从课程的类别看,小班制大都集中在文科课程。通识课程是哈佛本科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本着“宽基础、综合化、重实践”的课程设置原则,重视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平衡,要求每个学生大学期间须修满八门通识课程,占其本科总课程的1/4。通识教育课程不是孤立于专业,而是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共同提高学生的写作、演讲和问题解决的能力[7]。
(二)不同模块的课程比重和发展情况
从2008年6月的51门课程,到2013年的482门课程,哈佛通识课程的数量快速增加。据统计,在482门课程中,有232门课程专为通识教育而设计。而同时通识课程的师资力量也越来越强大,24位声誉卓越的在跨学科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大学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①中有14人参与开设通识课程[8]。相对于课程总量的发展,八个模块的课程数量发展并不均衡。2011年,审美与诠释理解34门、文化与信仰38门、实证与数学推理9门、伦理推理20门、生命系统的科学12门、物理宇宙的科学17门、世界中的诸社会34门、置身世界的美国21门[6]。再以2015年春季学期大学开设的各模块课程数量为例。从总体上看,文科课程依然多于理科课程;在阐述性课程中,模块AI(审美与诠释理解)和模块CB(文化与信仰)的课程最多,接近80门;相对而言,模块ER(伦理推理)的课程数量发展滞后,只有36门,这也是目前学校努力发展的方向之一。理科类课程中,模块EMR(实证与数学推理)数量发展较快,超过60门;模块SLS(生命系统科学)发展最慢,只有23门。与2011—2012学年的数据相比(见图1),八个模块的课程数在过去3年里全面增加,其中模块EMR增加速度最快,模块AI和CB居次,模块SLS和USW相对滞后,总体上理科类与文科类课程数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正符合哈佛通识课程“试图弥合人文学科和所谓的‘硬’学科或定量的科学之间的差距”的目标[9]。
三、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成
(一)春秋学期课程:理论课程和讨论课程
多数通识教育的课程是在春季学期或秋季学期完成,以一个学期为单位(13周),每一周完成2~3小时的理论学习(lecture)以及一个讨论课程(section)。理论课一般一周分两次上,一次1.5~2小时,课程以教师讲课或邀请其他专家做报告为主;每周的讨论课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或应用理论知识。每学期开始的第一周为学生选课周,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试听,每门课的时间为40分钟,由任课教师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基本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作业等,并回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此外,几乎每门课程的教师都会精心制作一个2~4分钟的迷你预告片,概括性介绍课程的主题,并上传在网上供那些因为时间冲突没能参与试听的学生参考。学校专门组织团队(LTF)进行与通识教育课程相关的各种协调工作[10]。在课程教学方面,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帮助,并专门撰写文件《通识教育课程写作》,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该文件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中写作教学的原则、策略,教师如何通过课程设计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以及如何帮助学生经历写作的过程,并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反馈。而每一周的讨论课(weeklysection)则为促进师生互动和教师参与评价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这个环节中,活动的策划由课程教师决定,很多是在课堂外完成,而且形式丰富多样,可以在助教带领下去校园博物馆、美术馆等进行实地考察,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几个小型的课题研究,来巩固和应用课程知识。这种方式便于教师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了解学生的想法,有助于在理论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平等的机会。为有效实施这个环节,教师需做好五方面准备:①确定课堂目标:清楚这次讨论与本周理论课的联系,与上周和下周讨论课的关系,明确是否符合课程的需要。②准备必要的资料:如提供给学生的文本、想法、信息,本课需要强调的技能等。③确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完成这个环节后应掌握什么,如何让每个学生明白课堂内容。④提供学习方式:介绍一些有利于学生掌握本课程材料和主题的方式,可预先设计若干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或采用课内写作练习或小组活动方式等来促进学生学习。⑤明确课后作业:需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准备下一次讨论课,如设计一些研究问题,供学生课后阅读时思考;也可共同起草说明来引导学生准备下一讨论课的辩论、演讲或小组演示等[11]。教师通过严谨而详细的准备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让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材料来理解和巩固课程知识,在阅读和讨论中产生出更多的灵感和想法。
(二)暑假学期课程:校内学习和国外学习
在暑假学期,哈佛也会提供一部分课程。这些课程只要是在本学年通识教育课程表单内,并且教师与学期内开课教师是同一位或同一学院的教师开的课程,就可以算作通识教育课程。若课程名相同,但不是哈佛教师开课或只是在线提供的课程就不能算是通识教育课程。哈佛学生暑假期间在国外课程能否算是通识教育课程也根据以上这个规则。从数量上看,夏季学期课程数目比春秋学期课程数量要少得多,如2015年暑假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共有12门,包括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经济学原理、圣经中的人文和艺术、莎士比亚早期剧作、莎士比亚后期剧作、比较政策、美国政府、定量方法等,这些课程分别属于第1、2、3、5、7、8模块。其中有些课程,如课程“现代自我的启迪发明”(TheEnlightenmentInventionoftheModernSelf)既属于审美与诠释理解,也属于文化与信仰,同时属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是哈佛要求每位本科生在八个模块以外必修的另一方向的课程);又如课程“经济原理”既属于实证与数学推理,也属于世界中的美国。从时间安排来看,暑假的校内课程在7周内完成,教师根据课程学分多少来安排每周的课程时间,并有学费要求,每4个学分需要交2920美元。有些课程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可以修。暑假学期通识课程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备受学生欢迎的国外学习课程。这些课程正是实践了国外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课程改革的建议:让所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追求有意义的海外学习经历;将学生的国外学习经历与课程学习结合,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国际项目办公室承担相关工作,包括专家咨询、经费资助、课程结构设计、院际协调、联系海外校友和相关专家、为海外学习项目提供通行便利等。同时,学校建立有效的财政援助计划,通过各种方式资助学生确保他们在校期间至少有一次国际学习的经历。鼓励更多教师参与海外项目的策划、设计,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海外考察,提高学生海外考察的质量。此外,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国外创新研究,鼓励支持教师的海外项目和建议。哈佛大学的国外学习项目主要包括专业的海外学习和通识教育的海外学习,其中夏季的海外学习作为优先资助的对象,学校继续努力增加夏季国外学习的项目。从2015年的暑假海外学习来看(见表1),考察地分布较广,每个考察项目都依托于一门通识课程,有的项目包含若干门课程。如意大利威尼斯考察项目包含来自不同模块的4门课程。从这些课程所属的模块来看,大多属于阐述类的课程,所以国外教育委员会建议要重点增加科学类的海外学习项目。海外学习课程不仅丰富了通识课程的形式,提高了通识教育的质量,同时也为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为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宝贵机会和良好的条件。
(三)研究生研讨会:教学提供与教员培养
虽然哈佛的通识课程主要针对本科教育而设立,但哈佛很关注研究生的需求和群体资源,由此而设立了研究生研讨会(GraduateSeminars)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这既满足研究生的学习需要,也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群体的力量。研究生研讨会主要致力于讨论、开发、设计本科课程,这些课程也将适合于通识教育新方案。研讨会中研究生要积极与教师合作一起考虑核心概念、分析的主题,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以及其他在开发、执行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一些重大决策。学校希望通过研究生研讨会培养一支有力的通识课程教员队伍。教师致力于开发新的通识教育课程,为研究生提供研讨会,在研讨会上对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都会仔细检查。在设计一个研究生研讨会时,教师要考虑研讨会将如何适合通识教育的八个分类。由文理研究生院委员会(CommitteeoftheGraduateSchoolofArtsandSciences)和通识教育项目组共同对研究生研讨会提议进行审核,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对本科课程中的通识教育工作提供指导。同时,学校为教师开设研究生研讨会提供很多资源,并鼓励教师咨询教学支持服务团队。对于感兴趣的研究生可以联系专门的教师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可以查阅相关网站看这些课程是否符合研究生学位的要求。若本科生想选择这些课程,就要经过教师的资格审核。哈佛教授JenniferL.Hochschild在探讨本科课程和现实社会的关系中提到:通过在本科办管理或商业方面的专业教育,以及通过学生参与一些公共机构或个人组织实践后递交报告获得学分的方式,都不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正确方式。他们建议哈佛可以建立研讨会,让学生与教员、专家、从业人士结合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12]。研究生研讨会正是提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目前从研讨会讨论的具体主题来看,包括各个模块的课程,如生活的艺术、20世纪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亚州、阅读当代俄罗斯、司法机构、性别作为一个道德问题、基因组学和传染病的演变、科学的知识等,很多是新开设的,研究生研讨会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这些研讨会的时间安排与其他通识教育课程安排相似。可见,研究生研讨会既是对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同时也发挥研究生对于本科通识教育建设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哈佛大学数字媒体项目主任凯瑟琳•塞拉芬(CatherineSeraphin)指出:通识教育是为学生面对未知的将来而准备。学生的兴趣会改变,事业会不断发展,新的工作会不断涌现———但所有这些都需要拥有最基本的技能和广博的知识才能获得成功。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提供学生这些不能在某本教材中学到的能力:需要学生通过交流、分析,解决问题和体验来获得的能力[13]。哈佛通识课程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资源,由学期课程、暑期课程和研究生研讨会组成通识课程体系,并通过讨论课、海外考察、研讨会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体验,交流互动的学习机会,提高学生智力与实践能力,了解文化差异,评价道德后果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等,为学生迎接未来工作和可能改变世界做准备。
四、通识教育课程管理运行模式
(一)严格的开课申请审查制度
哈佛鼓励学院和教师积极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为课程系统提供更丰富的知识构架。但对于教师的个人开课申请,学校有严格的申请要求和审核规则。不同的课程形式,如春秋学期课程,暑假海外学习和研究生研讨会都有相应的审核标准。每位要递交开课申请的教师必须要填写相应的申请表。以最为普遍的春秋学期通识教育课程而言,学校要求每位开课教师准备以下课程资料:①课程的初步大纲,包括课程名,课程描述,主要主题大纲,一系列测试题样本,课程创新点和课程作业,学生的学习要求,课程的合作要求。②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细节描写。说明课堂中的讲座、研讨、阅读、作业、合作活动等环节如何实施来实现提议中的课程目标。也可提供课程课件PPT。③提供1~2个作业样本,如论文主题,问题设置,考试题等。④提供其他与课程申请有关的资料,如教学资料、教学方法、评分标准等。此外,开课的教师还需要回答关于课程构想的问题,如本课程可以交叉的学科,促进学生校园学习和未来生活结合的方式,课程所属的通识课程模块,课程与专业学生所学的相似课程的异同,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和形式等。这些问题有助于开课的教师对自己课程进行全面思考和审视。对于暑假国外学习,则要说明课程教育从海外实地考察中获得哪些收获;而研究生研讨会则要考虑其对通识教育和本科教育的适应性,同时努力将研究生培养成这些课程重要的教学研究员[14]。
(二)强大的技术支持
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和推动,哈佛提供了各种技术支持,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学术技术组(AcademicTechnologyGroup),作为大学提供课程技术支持的主要机构,曾为很多通识教育课程提供不同的技术帮助。以文化与信仰模块的课程《构造中世纪》为例,课程中学生通过听讲座和项目参与接触到中世纪的物件、文本或手稿,从而更好地了解中世纪的文化与历史。该课程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对未知的探险”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索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和信仰中能发挥自己的才华。在课程前期准备中,教授丹尼尔•斯迈尔向技术组提出4个具体的需求:①提供一个在课堂上教授可访问的照片共享程序;②设计一个能让学生绘制欧洲中世纪晚期教派分布图的程序;③增加途径便于学生收集电子资料;④修改教授原先设计的“合作研究工具”,使其便于学生进行文本补充,并参与合作项目中。根据这些要求,技术组的工作人员和相关教员为课程建设一个微博客,便于学生上传照片、视频和评论;此外使用世界地图制作一个可供学生增加教派的图;同时还建立一个虚拟画廊和“合作研究工具”的课程网页。这些技术支持直接满足了教师的课程互动需求,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讨论环境①。
(三)丰富的资源支持
哈佛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全方面的资源支持,除了学术技术外,教学支持服务团队还汇集了来自博克教学中心②、哈佛写作项目、哈佛学院图书馆和大学博物馆的资源。通识教育推出支持教师的新模式便于他们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来创造活跃、创新的学习经验[8]。首先,成立于1975年的博克教学中心每年举行秋季和冬季的教学会议,针对领导、写作、科学和教学案例等进行主题讨论。它不仅为全校本科生免费提供个人学习指导,通过协商、反馈、课程视频等帮助学生提高选择学习方向的能力,而且对新进的教师进行培训,为国际教师提供英语教学培训,出版相关DVD、手册、研究文档,尝试前沿举措如HarvardX③、SEAS(SchoolofEngineeringandAppliedSciences)学习孵化器[3]等全方位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第二,哈佛写作项目(HWP)会指导教师如何在课程中布置写作作业,如何对学生的论文作业进行反馈。此项目的成员已经指导很多课程,与教师一起推进学生的写作水平。此外,项目还为学科或跨学科课程量身定制具体的课程论文、写作题材等。第三,哈佛学院图书馆作为支持教学的重要资源,为教师提供个人化的研究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帮助教员链接课程阅读资料,提供图书馆研究指南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协助教师更好完成课程,鼓励严谨的研究实践。第四,哈佛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积极配合通识教育的教师一起实现用展品来支持课程的目标。他们为相关课程提供教学活动,为学生准备展品和相关资料,并给教师的课件需求提供电子文件,旨在将博物馆参观与学生的阅读材料和课堂讨论紧密结合。因此博物馆除了为全校师生和社区市民开放外,更是集展厅、教室、研讨室、工作室为一体的重要教学基地。
(四)充足的经费资助
为保证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为教师设计多样化教学方式和获取丰富的资源提供条件,哈佛对每门通识课程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教师在开课前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课程费用,具体的费用资助项目包括课程研究助理(研究生18美元/小时)、课程资料和材料、演讲者的邀请和实地考察等。这些费用可以学期为周期来申请,也可以每节课来申请。申请时,每一项目需要申请教师提供具体的信息来证明申请费用数目的合理性[15]。不仅如此,学校还为课程负责人员与协助教师进行定期会晤提供相应的午餐使用经费。有资格申请这笔经费的教师每学期必须与课程教员们会面6次以上(最多不超出15次)共同探讨与课程相关的事宜,每次每人餐饮费不超出10美元。学校对于费用支出管理严格,对消费项目有具体的限制。申请者需要记录每次会议所有参与会晤人员的名单。此外,学校还专门为教师提供校园内及校外周边餐厅的具体信息,包括地点、电话、服务项目、食品类型等,适用于不同规模、不同时段、不同形式、不同人群及不同种类的会餐需求,并且告知相应餐厅支付方式和提供发票的信息。教师需要时只要在信息单里按会议要求点就可以,选项丰富、方便且能保证质量。
(五)严谨的课程学习要求
哈佛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哈佛本科生4年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明确规定,每个本科生,不论选择哪个专业,都必须在毕业前修满分布于八个模块的八门课程,即在通识课程的每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门。学校建议学生可以每个学期修一门,这样就可以在八个学期完成所有通识课程。而在实际选课时,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对通识课程进行分布。如大一学生可以多选几门通识课程,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兴趣,这对其在大二选择主修专业或辅修专业有一定的帮助。由于通识课程每个模块中的课程都比较多,研究方向很丰富,有难有易,足以供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能力或感兴趣的课程。为鼓励通识教育的教学创新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学校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科南特奖,奖励那些优秀的学生作业。
五、总结
研究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生物统计;翻转课堂;微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90-02
“生物统计”是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和海洋生物学两个硕士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统计原理、方法和生物专业相结合的一门应用学科,“水产生物统计学”又是水产学院各本科专业的院级限选课,与硕士研究生的“生物统计”课程相衔接,构成了生物统计本、硕一体的教学体系。经过三年的统计教学,调查发现,由于硕士研究生入学基础不同,入学的80%以上的硕士研究生是跨专业招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过生物统计相关课程;尽管学校要求非本专业学生入学需要选修本科专业课程2―4门,但由于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与本科教学学期冲突,学生并不能顺利地完成课程的衔接;且硕士研究生入学后大概一个学期就要进行课题开题、试验设计等工作,也不宜推迟本门课程的授课学期,从而造成教师授课困难、学生学习困难的两难境地。考虑上述原因,笔者就硕士研究生“生物统计”课程进行建设与改革,在精讲统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多种教学组织方式应用到统计教学中。在课程改革中充分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启发式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和训练硕士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
一、精讲基础
为了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前5章复习和讲解本科基本统计知识和方法,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在科研和试验中经常会遇到和用到的统计方法。但这部分内容并不仅仅是本科教学过程的重复和再现。其重点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对基础知识进行凝练,以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笔者以本科教学经验为基础,对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总结,把握重点、难点,制作出适于研究生基础教学的统计课件。通过课堂反馈,学过本科阶段统计课程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并没有感觉到是重复的浪费时间;而没学过本科阶段统计课程的学生在进行了教师设计的一系列必要教学准备活动后,能够最大限度地快速掌握这部分内容。这里的“一系列必要教学准备活动”指的是下面提到的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的应用。
二、多种教学组织方式的应用
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学课时少、信息量大,因此,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为科学研究做准备,因此最大限度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就“生物统计”课程来说,多元统计分析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但多元统计分析内容广泛,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面面俱到;且科学问题不断更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会一成不变。
1.“翻转课堂”。本门课程,在精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也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即学生课前线上主动学习,课堂线下讨论学习的教学模式。授课前布置即将授课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等)进行线上自学与小组讨论;课堂上,首先让每组一个代表上讲台讲解各自理解的授课内容,然后各组互相提问解答,最后由教师点评每组讲课的精彩部分和知识理解不到位部分,并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就本课内容进行细节补充、重点归纳和总结。课前带着任务主动学习,并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取长补短,在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为了课堂上的讲台讲解,又要进行一定的ppt教学课件制作和讲解练习,大大锻炼了学生的“助教”能力,而硕士研究生作为导师的“助教”进行本科教学活动是硕士研究生创新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提问、讨论,采用启发式、合作式的课堂讨论教学,节约了授课时间,学生的讲、问、答,教师的解惑、补充、归纳总结活动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避免了教师的单一授课,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跨度加大,从而更加符合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
2.“微课堂”。“微课堂”(Microlecture),是指采用建构主义方法构建的适于在线或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微课”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疑点、难点)或技能等单一教学任务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对硕士研究生“生物统计”课程进行知识点划分,将系统的教学活动裂解为若干教学主题突出、教学内容具体、教学时间较短、资源容量较小的“碎片化、情景化”教学片段,便于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针对重点、难点目标明确的学习。“微课”短小精悍,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方便;视频的长度较短,几分到十几分钟不等,控制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视频可采用录屏软件直接进行录制,操作简单,节省人力、物力;视频通过网络,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制作的“微课”视频也是“翻转课堂”线上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能够更好地再现课堂教学的精彩片段,是学生课后复习的有力工具。
3.电脑辅助教学。生物统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够利用统计软件设计试验、分析数据、解释结果。本科生“水产生物统计学”课程设有单独的实验课,而硕士研究生的“生物统计”课程没有实验课,故而在授课中安排电脑辅助教学。学校为硕士研究生教学课室配备了大屏幕触屏电脑,而学生均有个人笔记本电脑,每节课的理论教学后随即展开电脑教学,例题详细展示了操作步骤,习题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不仅解决了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可能很小但自己解决又要花费很长时间的问题,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学习、理解、应用一气呵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设置“综合研讨”教学环节。为了加强本门课程与专业研究的紧密性,课程在最后设置“综合研讨”教学环节。根据专业,由学生自行选题、设计并进行课堂讨论,论证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由于正好处于硕士研究生开题、进行试验设计阶段,因此这个环节正好解决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学生的选题往往是超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要求师生共同学习、研究,不仅检验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拓宽了教师的研究视野,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案例,取得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
三、改革考核方式
成绩考核是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检查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中,学生要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计算公式的背诵和数学计算上,而不能全面、准确地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情况。摈弃传统的笔试考试,采用电脑上机考试。通过综合练习题设计,让学生随机选取作答,综合运用学过的统计方法,在电脑上完成整个统计分析过程,并就结果给出合理解释。该考核方式能够综合考查学生资料整理、统计分析和结果解释的能力,符合以应用为主学习的目的,实用性强,对学生科研试验设计与分析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Eric Mazur. Peer Instruction:A User's Manual Series in Educational Innovation.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r,NJ,1997.
[2]Bergmann J. & 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3]Shied David.These lecture are gone in 60 seconds.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55(26):A1,A13.
Construction and Teaching Reforms on Graduate Student Demonstration Course Biostatistics
ZHANG Jing,WANG Zhong-liang,WANG Xue-feng,YAN Yun-rong,ZHANG Jian-dong
(Fisheries College,Guan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Guangdong 52408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