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仿真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仿真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仿真论文

计算机仿真论文范文1

1.1宏观仿真(Macro-simulation)

描述公铁联运系统各要素及其规律的细节程度较低,主要通过集聚行为来对物流及交通流进行描述,仅仅对车流在路段和节点的流入流出行为进行描述,而对两种运输方式的切换及列车、车辆的运行过程中的行为等细节行为不进行描述。常见的宏观仿真软件有TransCAD、TRIPS、CUBE、VISUM及EMME等。

1.2中观仿真(Med-simulation)

能够较高程度的对系统要素及其规律进行描述,以列车或者货车组成的队列为基本单元,在对车流在路段和节点流入流出行为进行描述的同时,能够对两种运输方式的切换及列车、车辆的运行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简单的近似描述。常见的中观仿真软件有CONTRAM、TISI和INTEGRATION等。

1.3微观仿真(Micro-simulation)

描述公铁联运系统各要素及其规律的细节程度较高,对于物流和交通流以单个列车、车辆为基本单位进行描述,对两种运输方式的切换及列车、车辆的运行过程中的行为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常见的微观仿真软件有Corsim、Paramics、Trans-Modeler、AIMSUN、SimTraffic、VISSIM、MITSIM及Synchro等。

1.4次微观仿真(Submicroscopic-simulation)

描述公铁联运系统各要素及其规律的细节程度最高。例如:次微观仿真模型在对运输方式切换行为进行描述的同时,还要对车辆承载量的改变对车速的和费用的影响等进行描述。

2公铁联运物流仿真平台建设及关键技术研究

2.1公铁联运物流工程仿真平台的建立

采用先进的物联网及信息技术,以公铁联运物流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集成交通运输工程、物流工程、现代物流运筹规划、计算机控制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工业现场总线通讯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时数据库技术等学科和技术,建立针对公铁联运物流的高连接性、精确性、集成性、动态性、实时性的要求,区别于一般物流概念的学习实验室或演示实验室,建立基于实际工程项目应用为背景的公铁联运物流工程仿真平台。

2.2不同运输环节的无缝连接

采用基于XML的EDI技术协调公铁联运的各个环节,完成两种不同运输环节的无缝衔接,深入研究公铁联运信息的传输效率及跨地区传输,进而实现跨区域的实时信息传输、远程数据分布式和集中式处理的结合以及多个异地局域网连接等。

2.3公铁联运的信息集成服务的研究

通过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对公铁联运多式联运的信息集成服务进行研究,达到物流过程中信息的高效共享和业务的协同联动,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信息集聚效应,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

2.4公铁联运物流安全控制与研究

建立基于GIS的公铁联运物流安全监控系统,根据该系统采集的数据以及历史数据,建立预警数据库,对数据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作出识别、诊断和决策。

3结束语

计算机仿真论文范文2

1.1引水系统

由于水轮机是一个动态元件,在工作时,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和运动相对于稳定时要复杂很多,所以在进行水力瞬变的计算中,工作人员通常采用水轮机在稳定情况下工作时的综合特性曲线去确定水轮机流和水轮机力矩特性,但是在水轮机稳定状态下的综合特性曲线不包括尾水管和蜗壳不称定工况时水流惯性对水轮机特性曲线的影响。在计算水轮机综合特性曲线时如果引水管道很长,其影响对于整体的综合特性曲线影响不大,所以可以忽略。反之,则要进行一些运算确定其特性曲线而不可忽略。在计算机对水轮机调节系统进行仿真建模时,由于实际的水力发电站中线路复杂,所以在建立模型是必须要对整个水力发电系统中的所有管道通路进行编号,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重复而出现的误差,也可以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在对于系统管道进行编号后,由于整体管道过多,同时建立其仿真模型非常麻烦,工作人员通常需要把管道分成若干个网格,网格的边界点作为计算节点,然后在网格内部进行仿真,然后进行最后统一的计算,建立合理的引水系统。

1.2电液随动系统

现代水轮机调速是由电子调节控制器和电液随动系统两部分构成。对于前一部分我国研究的比较深入,技术比较成熟。但对于电液随动系统基本保持原有体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部分优化微调。微调主要分为模拟电调和微处理器电调两种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是采用电液随动系统。电液随动系统作为水轮机调速的执行部分,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在水轮机调速系统中工作油液量大,流动路径较长,并且与大气和压缩空气直接接触,使得工作油液内的金属微粒、油泥、纤维等机械杂质较多,并且由于酸碱、水分所引起的油质劣化十分严重,又由于电液随动系统可靠性差,综合所有因素,电液随动系统油孔容易被堵塞,多次工作后断线,强度低等缺点。但是通过电子计算机仿真系统对此进行仿真,可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水轮机调节系统,使效果达到最优值。

2.水轮机调节系统仿真算法

2.1引水系统仿真算法

在仿真编程时,引水系统特征线方程与水轮机联立作为一个部分,引水系统采用特征线法求解;水轮机的流盆和力矩可由模型特性曲线上查得。调速器和发电机等部分的徽分方程作为另一部分,并分为存在大扰动和小扰动两种情况考虑。由于存在大扰动时,水轮机参数变化很大,超出其线性范围,因此小扰动模型不适用。为此调速器和发电机采用差分方程的方式建模,采用特征线原理求解。将上述两部分交替求梁晨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40解,即为水轮调节系统动态仿真结果。

2.2电液随动系统的传递函数

将电液随动系统中的步进电机,主接力器作为积分环节,液压缸、主配压阀作为一阶惯性环节。同时记录导叶控制信号的限幅,步进电机输出限幅,步进电机输入信号死区以及液压缸、主配压阀死区等5个主要非线性。并且利用连续系统离散化非线性系统数字仿真,即可得电液随动系统传递函数。

3.仿真系统具备功能

3.1水轮机特性的计算

在求解非线性方程组时,如果没有水轮机流量特性和力矩特性的全特性,就只能在模型综合特性与逸速特性的基础上延长使用,所以在求解非线性方程组时,必须知道水轮机流量特性和力矩特性的全特性。同时将水轮机的特性参数用数组的方式在计算机中储存,需要储存的参数有:导叶开度,机组单位转速,机组单位流量和机组力矩。但是由于实际值与计算机所储存的理想数值存在误差,所以在实际计算出的数值与计算机储存的数值不相等,可以通过拉格朗日公式或者四点插值方法计算求得与单位流量个单位力矩所对应的计算值。

3.2仿真系统步长计算

由于理想情况下和现实情况存在误差,从而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为了减小误差,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更加符合,仿真计算时的步长必须取得足够小,分割的足够精密。步长的确定原则是:仿真系统计算步长的时间必须小于计算机微调调速器的采样时间,这样才能最小的减小误差,同时步长的计算必须在上述条件下同时也满足水击计算的特征方程曲线。当步长计算不能满足水击计算特征方程曲线时,应该在仿真系统中适当的调整波速使得步长满足其条件。

4.水轮调节系统仿真硬件设计

计算机仿真论文范文3

1.1教学模式落后

一些多媒体的技术开始被应用到电算化教学中,但在教学模式上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仅仅是由将过去的板书或者是书本转化成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从本质上还是填鸭式教学,没有进行互动式教学,老师在课堂上完全是个人在讲述知识,而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时间性较强的会计电算化显然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1.2教学目标不明确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是目前教学方面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其主要表现一方面是完全遵循考证为原则进行教学,而且这种教学目标还具有典型性,很多院校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这种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以完成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为核心,并不联系当前社会的需要,忽略了科技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1.3理论不能够紧密联系实践

会计电算化教学最为关键的要素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充分熟悉财务理论的基础上拥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很快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偏重的是理论上的教学,考核的内容也基本上是理论知识,导致了很多学生虽然考试分数高,但是实践操作能力差。

1.4老师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很多院校老师其理论知识认识程度较深,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是很多老师同样也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说,院校中那种双师型老师数量并不多。这无疑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老师在考核和评价学生方面也不注重实践能力的考察,采用的教学软件也相对单一,这些都会严重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

2提升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2.1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实践层次

首先,增加财务链账务核算月份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跨月或者跨年的财务核算能力。然后,要丰富相关财务软件的教学内容,特别要结合供应链来进行财务教学,实现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供应链和财务链的有效结合,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应用到实践。最后,在软件管理教学时,还需要增加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的教学,要知道会计电算化不仅有助于进行基层管理,而且也有助于高层决策的管理。

2.2科学选择软件并及时进行升级

由于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软件种类很多,除了考证的专用软件用友之外,还有金蝶等应用都非常广泛,这些不同的财务软件在功能和操作等方面既有一定的雷同,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老师除了使用考证用的软件进行教学之外,还需要引入其他同行的软件进行分析对比教学,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软件之间的差异,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财务知识,作为院校必须要对两套以上的财务软件进行对比教学,要保障软件的及时升级和更新,要与社会企业的应用保持同步。

2.3分阶段教学提升实践的仿真属性

会计电算化课时要科学合理增加,特别是要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并从软件操作和仿真模拟两个阶段进行实践教学。在软件操作阶段,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该软件所包含的财务管理思想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而在仿真实践环节,就需要运用实践材料进行电算化的核算,模拟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的电算化核算工作,并创设相应的财务管理环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相应的角色,从而结合具体的工程事项进行财务核算,并让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岗位职责和相关技能要求。通过这种类似真实的现场财务管理环境来进行仿真实践,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4构建电算化实践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由于目前很多院校在会计电算化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和企业相比还是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让院校的教学效果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那么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构建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基地,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企业级应用的教学。对于学校来说,可以提供相应的理论知识的教学以及仿真教学材料。而对于企业来说则能够通过大量的实践应用人员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掌握企业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工作模式,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企业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教学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2.5促进老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针对老师在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低的问题,院校应该从下面两点来进行解决:①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工作,选择一些专业的老师参加相关财务软件的培训,或者和财务软件企业进行合作,派老师到这些财务软件企业进行进修,并让老师参与企业的财务软件实施或者ERP实施工作,提升老师的实践应用能力;②通过利用寒暑假期间,引导老师到企业内部进行顶岗工作,通过具体的工作环境来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为仿真实践教学提升必要的实践基础能力。

2.6完善会计电算化仿真模拟实践资料库

计算机仿真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技能培养知识体系,实训中心建设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但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入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文章提出构建现代化实训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入、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理论教学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的观点。

一、建设方案

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思路、教学计划、教学模式是学校得以发展的精髓。而实训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学校发展中最重要的硬件条件之一。目前,高职院校实训中心建设存在投人大、规划难、设备淘汰快、实训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我们构建了现代化实iJl}中心,以最少的设备投人、多样的实训方式、优良的实训效果、优异的性价比,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理想的解决方案。

1.在内容上以规范、标准、安全要求为重点,以培养岗位能力为主线。现代工业逐渐向大型化、复杂化、连续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达到高产、优质、低耗、低污染、无人身设备事故,因此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素材采集均以规范、标准型号的设备和标准操作控制为依据,从而达到安全、可靠地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岗位操作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2.在形式上是计算机仿真十真实装置。仿真培训在国内外已开始广泛应用。在一些发达国家,一个新的生产工艺、新的装置的制造都有仿真模型的产生,以便对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同时在人员上岗之前通常需通过仿真培训,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也都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员工进行在职和r’馆`u培训。但是,无论是国内国外的计算机仿真都是基于某一对象或某一过程的培训,而职业技术类院校是面向多专业、多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网络化的包含计算机仿真的教学培训平台规划和目标,以此提高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实验实训效果,同时提高经费投人的性价比。

3.在管理上实行集中管理、联合开发,实现资源整合与优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把各专业的典型案例进行集中整合、统一管理,再配以实际装置和合适的仿真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满足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仿真效果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院在实习、实训中因为学生多、设备少、在规定的实习实训时间内使每位学生的知识技能都能得到提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培训项目进行操作练习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4.在服务上为社区、地方、行业的培训事业提供平台。由于“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素材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更新和设定,同时也可以按照不同行业的培训要求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学生通过在教学实训平台的培训,再结合一些真实装置的操作,可以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设内容与规划原则

在建设内容上,一方面满足专业实验和实训要求,配置、规划、建设好电子教室和多媒体学术报告厅;另一方面着重规划技术研发中心,锻炼并打造一支具有较强能力的科研队伍。

基本方案: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教学内容可分为知识的理论部分(应知)和知识的应用操作能力(应会)。计算机仿真教学系统的开发,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手段,把应知和应会内容分别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教件)和仿真实训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理论学习、机理研究中的实验(验证型和研究型)和对问题的理解主要用教、课件描述,而实训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同一动作过程精细、准确、稳定性的培养则采用大型仿真培训软件培训。

三、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实现方案

采用三层局域网模式可以方便地对系统进行扩充和统一维护管理。包括进行远程登录、调试、系统组态。所有资源共有共享。第一层,操作层面(实物层面);第二层,方案组态对象及连接层面(同一对象下可进行多个实验实训项目);第三层,对象模型或实际对象层面。 四、计算机仿真和实际装置结合方案的主要特点

1.投入大大下降,实验实训效果大大提高.没有实训平台时:(1)设备投人一个标准班10组(每班40人计);(2)设备需维护、维修(需投人人力、物力);(3)设备的更新、淘汰快(财力不断投人);(4)实验实训的能耗和耗材。有了实训平台后:(1)每人一台,各自互不干扰,并可反复练习,任意起点;(2)可以改变时标,太快的可放慢,太慢的可加快;(3)具有在线帮助系统,实时提供学习提示;(4)自主选择培训内容;(5)在线考试系统,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2.将不易实训的内容变为可能。(1)消防过程(危险过程)的实训;(2)易燃易爆环境下(危险场所)的实验实训;(3)易损设备的操作实训;(4)一次性设备的实验实训等均可以实现。

3.满足培训和专业调整后,新建、重组实验实训环境。(1)培训:高职学院的发展必须走学历教育(全日制、成人)和各类培训相结合的道路,从国内外高职学院典型成功案例可以看出各类培训年学生数一般都超过学历教育的年学生数,同时不难算出各类培训的经济效益更高,其培训的特点是岗位多、专业广、同阶段学习人数少。该平台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岗位方向的培训人员同时在线进行不同的培训,同时达到在不同的实验实训环境中进行培训的要求。(2)专业调整、新建、重组后的实验实训投人不大,建设周期短。

4.计算机网络方案使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合法用户学生和教师可在任何一个终端登录使用资源库的教学资源,合法用户们可在同一个机房进行不同的实验实训练习,集中管理资源更安全,添加、修改更方便。

五、结论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培训平台”采取计算机仿真与实际工业对象相结合的方案,在专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与考核等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仿真包括:基理仿真—机理的研究和教学过程(课件教件)。即通过教学课件、教件、电子教材等进行仿真,其中动作原理与理论原理是真实的,而学习对象的动作过程是模仿的;操作仿真—操作技能的培训、岗前实训、实践能力的训练,其中操作实践过程是真实的,而操作对象是模仿的;环境仿真—模拟各种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便对真实环境下的事物展开研究,其中实验基理现象是真实的,而实验设备对象是模仿的。实训场所再配以实际装置设备后,可以同时解决仿真无实物对象存在和仿真可能与实际存在偏差的问题。

计算机仿真论文范文5

本文介绍了应急疏散仿真技术提出的背景及其特点,阐述了所涉及到的疏散人员行为的研究、应急疏散的计算机仿真研究等,并对其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应急疏散;行为模式;计算机仿真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火灾后室内人员的安全疏散是建筑防火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安全管理部门只能通过应急疏散演习来提高应急疏散能力,并对应急疏散设施进行安全评估。但应急疏散演习风险大、花费高,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安全隐患,同时当前对应急疏散设施的安全评估缺乏有效的技术标准。同时,人的行为受外界和心理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把人置于真正事故现象的混乱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来模拟群体行为与应急疏散场景,借助计算机实现应急疏散模拟演练,并利用模拟结果对应急疏散指挥方案与应急疏散设施进行性能评估。在事前就找到建筑布局中疏散的瓶颈,疏散预案中的不足,从而对相应的地方加以改进。最终达到减少事故发生及事故损害的效果。

二、人的行为的探讨

人员作为疏散的主体,对于疏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人员疏散仿真研究时必须先要对疏散中的主体疏散人员进行研究。一般来讲,被疏散者在疏散过程中采取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复杂的关系。在疏散过程中,每个被疏散者都处于三种类型的相互作用之中,所有这些相互作用都涉及到复杂的决策。这些相互作用可以被分类如下: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其他被疏散者的作用。

人与建筑物的相互作用:与建筑物室内结构的作用。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受火灾影响的大气和可能出现的碎片的作用。

这些相互作用影响被疏散者的行动,并且由此引发决策过程。根据这些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这一过程可以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方式可以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

心理学层次上:给定疏散者的特征和经历,基于可用的信息来做决定。在火灾威胁下的这一类型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被疏散者远离火焰或者是响应疏散的号召。

社会学层次上:建立在一个被疏散者与其他被疏散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反应。在火灾中,这种类型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被疏散者鼓动救援或者向其他被疏散者发出警告。

生理学层次上的:对所处环境做出的生理反应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居住者的能力。在火灾中,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会引起致幻烟雾的陶醉或者呼吸和感觉器官对刺激性气体的不适应。

根据上述观点,从组织行为学,把紧急疏散中人的行为模式分为个体行为模式、群体行为模式和决策者行为模式。

1 个体的行为模式

疏散过程中单个人员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单个人员的移动行为上,包括移动方向上的前,后,左,右的移动表现。这种行为是疏散人员能够进行的最简单,最直接,最基本的行为。在疏散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基本行为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另外,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总结发现,个体人员行为一般有下面行为:

(1)随机行走。当然人员在一个疏散空间里面,而疏散空间没有出口的话,那么里面的人员将随机采取这种层次的行为。

(2)人员避碰。考虑到人员的避碰行为就可以在疏散过程中使得人员和人员不会相互碰撞,人员也不会跑入障碍物当中去。

(3)目标。当一个疏散人员确定了自己的目标点以后,他就会调整运动方向和速度朝着目标点行动,即使在疏散过程中运动方向有些小的调整,但还是会再一次调整朝着出口方向前进。

2群体的行为模式

群体行为在紧急疏散中的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现象,人在紧急疏散中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a)群集性。人群是因为有共同关心的问题而聚集在一起,该团体是偶然的、临时产生的,是一个没有任务分担的团体,易于受周围人的感情所影响。

(b)交互性。由于某种原困,人们汇集到一起,这些汇集起来的人群的心理又起到相乘的作用。

(c)跟随性。不是自己来判断逃生的方向,而是跟在前面的人或是大多数人的后面,胡乱跟随。

(d)冲突性。疏散过程中成员之间容易发生冲突。

3决策者行为模式

决策者根据现场的情况,将会对疏散采取指导性措施。现场情况主要有:是否有冲突;冲突的大小;各出口的人流量等。采取的措施通常有:派出引导员,加强现场的疏导;通过大屏幕,向观众发出疏散信息;派出安全员,现场处理冲突等等。

综上所述,疏散人群的行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理过程。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其动态要受许多因素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群体中个体间的相互作用,甚至人的心理状态也都是影响运动过程的重要因素。为了从大量的观测数据中得到其背后的规律,指导实践,需要以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通过计算机仿真,可以将在现实中难于实行的实验放到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空间中去进行,而不受试验场景、规模和经费的限制,也不存在事故发生的可能。另外,由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在建立仿真模型时并不需要对人群的行为建立方程,所需要的只是一些观测所得的行为特征和数据。这样,就绕开了对疏散人群行为数学建模的这一难题。由此可见,对火灾应急疏散的研究,采用计算机仿真(或称为疏散仿真),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

三、应急疏散仿真的研究现状

应急疏散仿真作为对人群疏散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与疏散研究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将其纳入疏散研究这一学科中阐述,才能理解其发展的历程和最新的进展。

人群疏散的仿真研究始于20多年前,这个领域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大部分:第一,对行人、人群以及疏散的观察和试验。主要目的是得到具体的数据以给建筑设计、疏散方案的指定提供参考;第二,对人群行为的数学模型的建立。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将人群假想为流体,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公式建立人群运动的模型;第三,对人群行为和疏散过程的计算机仿真,这方面的研究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在最近逐渐成为这个领域的研究重点。

目前的应急疏散仿真模型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以元胞自动机模型(Cellular Automata Model)为代表的离散仿真模型,另一类是以社会力量模型(Social Force Model)为代表的连续仿真模型。

元胞自动机是由大量简单一致的个体通过局部联系组成的离散、分散及空间可扩展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将建筑物平面进行均匀网格划分,每个网格有三种状态:被墙壁或障碍物占据、被人员占据或为空。模型中的人员占据一个网格(元胞),同时模型中人员的运动将遵循一定的局部规则并具有一定的智能性。

社会力量模型是一种多粒子自驱动的连续模型,人员被表示成具有一定质量和大小的自驱动的粒子。所谓的社会力是指人员之间或人员与环境之间的社会心理交互或物理接触。每个人员都试图以一定的期望速度运动,而人员的实际运动速度最终由一个牛顿力学方程组所决定。类似于社会力量模型的心理学模型还被应用于计算机群体动画的应用中。

离散仿真模型省去了建立群体行为微分方程组这一过程,在仿真速度上得到提高。但是离散仿真模型在对群体行为的模拟真实程度上,不如以社会力量模型为代表的连续仿真模型。连续仿真模型的缺点是计算成本较大。但是笔者认为,计算成本的降低和速度的提高并不是应急疏散仿真研究的重点,仿真结果是否真实反映了客观现实是这一研究的关键,因为这是涉及到公共安全的一项研究。

总体上讲,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群体行为的物理模型,一种研究趋势是将心理变量引入到群体行为物理模型中,但缺乏对群体行为控制模型的研究。考虑到应急疏散演习风险高、花费大,有必要开发应急疏散演练平台,这就需要研究群体交互控制技术,如用户化身技术在应急疏散仿真中的应用。同时,需要将这些技术成果真正用于公共设施应急疏散性能评估和应急疏散指挥中。

四、应急疏散仿真的发展趋势

从国际范围内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A.因为人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在同样条件下的重复演习很难得到一致的结果,所以至今还缺乏全面可靠的疏散演习数据以验证模型(没有一套所谓的标准数据);

B.在人员疏散模拟中考虑和利用灾害动态模拟的详细结果(灾害发展和人员疏散实际上是同时进行的两个交互过程,而目前绝大多数疏散模型在模拟过程中没有考虑火灾发展和烟气蔓延的动态影响);

C.综合离散型模型和连续型模型的优点,加强复杂行为的模拟功能(如疏散过程中的自动休息)。

从目前国外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研究发展趋势来看,复杂行为的模拟是当前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研究的一个热点,另外如何在人员疏散模拟中充分考虑火灾发生发展和烟气蔓延的动态影响也是研究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

就国内目前的情况而言,在中国人群心理行为特点等基础数据的匾乏,严重制约了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所以国内目前应主要侧重于(1)疏散模型的研究改进及专业软件开发和完善 (2)中国典型人群行为特点的汇总分析,而且后者要比前者任务更艰巨。

尽管迄今为止,所有人员疏散模型和软件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人员疏散计算机模拟技术的意义和应用前景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显现出来,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各种模型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模型,我们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员疏散模拟技术应有的作用,并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检验和改进各种模型,促进人员疏散模拟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温丽敏,陈全,陈宝智. 火灾中群聚疏散的设计方法及计算机仿真.东北大学学报,19.NO.15,1998

[2] 杨立中,李健,赵道亮,方伟峰,范维登.基于个体行为的人员疏散微观离散模烈.中国科学,2004,E34(11):1264―1270

[3] Gabriel S,Benigno E A. A critical review of emergency evacuation simulation models[A]. NIST Workshop on Building Occupant Movement during Fire Emergencies[C]. Gaithersburg,MD,2004: 25 - 50.

[4] 吕春杉,翁文国,杨锐,等. 基于运动模式和元胞自动机的火灾环境下人员疏散模型[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12):2 163 - 2 167.

计算机仿真论文范文6

论文摘 要:实验室担负着向学生传播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 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1]。

0 引 言

实验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教学质量的好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的直接体现。实验作为实验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改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上。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明显提高。伴随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 实验教学的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往的教师灌输式的理论教授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社会需要的是主动型、能力为主的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切实转变以往重理论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错误观念,重新认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手段,优化更新实验教学的内容,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 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工科教育当中,实验教学存在着硬件条件不足、硬件实验条件的发展与技术要求不相符[2],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更是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对教学硬件条件的投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验条件的改革及建设,在目看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一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及建设的措施。如:在全国高校本科的教学水平评估中,实验室基地建设与建设投资及其实验教学改革被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并且,各高校也逐渐开始响应教育部的的这一举动,纷纷实行了“双基”型实验室[2],与此同时,建设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当前,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缺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验证性的实验所占比例较大,与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之间的比例失调;实验模式单一、实验室设备陈旧;实验教学中缺乏先进的实验教学手段。

2 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实验中引入相应的仿真技术来进行虚拟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观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跟踪与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生实验结果的采集工作,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对于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引入计算机技术后,理论与实验教学,教师教学指导与学生操作、思考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往传统实验教学中课堂、课时以及实验设备因素的限制作用得到了解决,实验教学更加灵活化,教学内容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实验的热情。

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引入到实验教学中,通过相应技术进行的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实验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增强学生的的学习创新意识。对于实验教学内容,仿真技术的应用,将虚拟性实验与真实的电路实验整合成有机整体,实验的能动性与趣味性明显提高,同时实验内容的充实,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以及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进行了实验室的规划建设,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方向。将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到高校实验室中,为实验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充实实验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够明显降低实验成本,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通过单片机的实验教学,能够发现,教学过程中引入proteus仿真软,通过该软件对单片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模拟,克服了实际实验过程中硬件电路固定以及实验内容不易改动等因素的限制。实验设计全过程,除计算机外不用再进行任何硬件的添加即可实验,这有力地推动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仿真技术的另一重要应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业余爱好上,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学生就能够用计算机来实现仿真,首先用计算机仿真出实验的模型,再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应的模拟调试,最终用硬件来实现。在整个仿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大量的仿真对比,来达到设计目的,也可大胆反复地调试,避免了器件的损坏。电子设计竞赛中,由于proteus开发环的运用,培训过程中不需投入任何硬件的条件下,学生却普遍反映,对于单片机的学习比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易接受也更易得到提高。事实证明,运用proteus进行系统仿真成功后进行的实际制作,可明显的提高单片机系统的设计效率。此外,远程教学中仿真教学的运用具体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学改革是一种很好的尝试[2]。

转贴于

2.2 实验中引入Matlab软件内建的Simulink组件技术

目前,我国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高校中,大部分都将Matlab软件作为重要的实验教学平台,对定理以及算法进行仿真和验证实验。Simulink组件作为Matlab的重要组成,能够为用户提供一个仿真分析与动态建模的集成系统环境。该环境下,只需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直观的操作,就能够完成复杂系统模型的构建,在此过程中避免了大量繁杂的书写程序。由于 Simulink组件具有适应性强、效率高,结构仿真精细、流程清晰且贴近实际、效率高、使用灵活等诸多优点,Simulink组件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处理数字信号与控制理论等复杂的仿真设计之中。同时Simulink能够通过连续、离散采样时间以及两种采样时间混合的的方式进行建模,该组件还可支持多速率系统,不同的系统组成部分的采样速率不同。此外,Simulink为动态系统模型的创建,提供的图形用户接口(GUI) ,使在进行模型方块图的创建时只需通过鼠标单击与拖动鼠等简单操作即可完成,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更便捷、更直接的创建方式,同时能够立即获得系统仿真结果。

该组件的这一特性,一方面可以使算法的验证更为简单,减少学生投入在验证性实验中所用的时间,而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设计性、综合性试验中;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快捷的验证新思路、新算法,而不会由于代码调试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创新实验的开展。以自适应滤波中的经典RLS 算法为例,如果直接采用Matlab编程方式,在进行代码调试时,就会消耗掉大量的精力,代码长度将达到200 行以上。而如果采用Simulink组件模块化设计的思想,只需要鼠标对模型的拖拽,就能以流程图的形式将滤波器搭建起来。由于Simulink提供了丰富的元件库,采用图形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在进行算法验证的时候只需调用成熟的模块进行参数设计即可。这样的实验方法事半功倍,思路清晰,参数的调整也十分便捷,广受学生欢迎。由此可见,引入Simulink组件后的实验,既不会影响实验效果,又能够提高实验效率,对学生模块化编程的思想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结 语

当前,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而大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必须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与Simulink组件技术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到先进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