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1

14《加减混合运算(二)》(习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口算。

(共1题;共5分)

1.

(5分)直接写出得数。

53-30=

33+3=

52-4=

30+23=

40-5=

63-7=

15+40=

52+8=

7+45=

100-30=

53+6=

25-20=

75-5+20=

99-90+6=

66-6+9=

二、算一算,填一填。

(共1题;共5分)

2.

(5分)我会列竖式计算

①29+63=

②76-48=

③90-43=

④92-25+33=

⑤26+38-54=

⑥85-(26+16)=

三、填一填。

(共1题;共5分)

3.

(5分)在1、2、3、4、5、6、7、8、9这几个数中,挑出四个数字组成两个两位数,使它们的和为100,如13+87=100.

你能写出几个?

四、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4.

(5分)公共汽车上原有38名乘客。到了活动中心这一站以后,有9个乘客下车,有12名乘客上车,现在有多少名乘客?

5.

(5分)小亮家原来有25只兔子,又买来16只兔子,送给小明19只兔子,还剩多少只兔子?

6.

(5分)停车场里有小汽车35辆,公交车比小汽车少8辆,大卡车比公交车多6辆,有多少辆公交车?多少辆大卡车?

7.

(5分)20个工人排成一行,其中有两个工人戴帽子,从左往右数,第5个戴红帽子;从右往左数,第8个戴蓝帽子。戴帽子的两个工人中间有几人?

8.

(5分)小亮浇了26盆花,小亮比小芳多浇了8盆,两人一共浇了多少盆花?

参考答案

一、口算。

(共1题;共5分)

1-1、

二、算一算,填一填。

(共1题;共5分)

2-1、

三、填一填。

(共1题;共5分)

3-1、

四、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4-1、

5-1、

6-1、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2

一、让他们喜欢你

让学生喜欢老师,语文教师就有很多方法。如,语文课中极富感染力的教学;语文课文中也有许多师生交流的内容。数学教学过程中相对语文要差些,所以数学教师应把这点克服了,并赶上去让学生喜欢你。拉近师生关系是转换学困生的关键。如,有一位老师上课前跟学生说:“今天认真听课,下课了我们去打乒乓球。”本节课就有很大的收获。打球又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特别是学困生那是心服口服,看老师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二、降低难度培养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一年级数学有简单的统计,六年级也有统计;一年级有图形的认识,六年级也就是平面图形的计算;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计算题,都在做计算题。简单题基础上多转几个弯就变成了难题了,把弯多的题分解成几个简单的题,学困生学习就没有那么困难了。如,找到难题的基础。牧场有一片草地,每天都生长得一样快。这片青草供10头牛吃,可以吃20天;供15头牛吃,可以吃10天;供25头牛吃,可以吃几天?这道难题的基础也是一个简单的题,小明每天上午吃一个鸡蛋,下

午吃一个鸡蛋,小明家有一只鸡每天下午下一个鸡蛋,妈妈买了20个鸡蛋,小明家的鸡蛋够小明吃几天?买来的鸡蛋上午吃一个,下午吃母鸡下的鸡蛋,买来的可以吃20天,小明家的鸡蛋就可以够小明吃20天。难题的关键也就是要找出“原有的草,可以供几头牛吃一天,”原有的鸡蛋也就是原有的草。又如,把数字换小,许多题一看很难,把数字换小思考就变的简单了。

三、放低要求树立信心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3

[关键词]倾听;教学策略;教育资源

审视我们的“错误”观

课间,班里一名女生好奇地问我:“老师,你的头发为什么上面是黑色的,下面是金色的呀?”我回答:“因为老师的头发枯了”。她笑了:“头发也会kū 呀!”我察觉到话里有什么不对劲:“那你说说,什么叫‘枯’呀?”她双手放在眼前,摇晃着脑袋,嘴里发出“嘤~~嘤~~”的声音:“就是这样‘哭’呀!”

我大笑,解释了“干枯”的“枯”不是“哭泣”的“哭”,并将此作为一件趣闻说与同事听,她们也笑。现在想想:其实,这个女孩子不是“错”了吗?为什么她的错引起的是“大笑”而不是“大怒”呢?设想一下,假如她是在语文试卷上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会仅仅“大笑”吗?由此看来,我们对孩子的“错误”是区别看待的。因为是课间,因为无伤大雅。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在我校的教学艺术报告会上,用我们班的孩子执教了二年级上册的《认识乘法》。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在问一道加法算式“3+3+3+3”中“一共有几个3”时,孩子们数:“一个3、两个3、四个3!”与会教师对学生“为什么不数‘三个3’而直接数到四个3”感到疑惑,对此徐斌老师的解释或说猜想是:学生的口误或想早点数到。

“你怎么数错了?别的孩子没错,你为什么错了?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能数错?台下那么多老师在听课,你回答错了,不是给班级、给学校丢脸吗?”这些话是对孩子负面的、否定的评价,孩子听了之后的心情可想而知。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是也像家长一样说过许多这样的话吗?“这么简单的问题,你怎么不会呢?”“我都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错?”于是一位教育专家分析指出:现今教师的专业素养状况是很令人担忧的。

《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指出:“别让我觉得犯了错就是犯了罪,它会削弱我对人生的希望。” 这句话给我们以启迪:对待孩子的错误,我们是不是太苛刻、太严厉了?我们应以怎样的目光来看待孩子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生中从未犯错的人是很难找到的。”布鲁纳说:“学生的错误也有价值的。”心理学家盖耶说:“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相比较于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所说的“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我更欣赏波普尔说的:“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

因为,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是学习活动中真实学情的反应,保留着思维一路走过的痕迹,也是一种思维的成果,体现出一定的价值。所以,从新课程标准的视角来看,“错误”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的教学材料,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要把科研落实在每一次作业的具体分析上,找到原因,找到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即,不仅要“看到”学生错误的表象,还要“倾听”错误所阐发出的更深层次的本质。

听,孩子的错误在说话

有人说,“没带过一年级的老师不算是真正的小学老师”。从一直带五六年级数学突然改教一年级,还真让我适应不了。拿计算题为例,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启蒙阶段,根据苏教版教材教学内容来看,一年级上册学习的计算内容是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一年级下册学习的是20以内退位减、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100以内的笔算。然而,不少学生经常在计算上出问题。有些问题是可预料的、经常出现的,需要教师注意加以引导和避免的,如一年级学生观察不精确,感知事物往往不够精细、准确。而计算题形式单调,不易引起学生兴趣,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字、抄错运算符号等错误。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4

小学进入三年级,学生面对的计算数据越来越大,二年级数学学习的表内乘除法升级到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两位数乘以三位数的乘法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学生所接触的计算类型越来越丰富,计算数据也越来越大,学习难度也在逐渐加大,随之而来的便是学生计算正确率的下降。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的多位数乘除法,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计算知识的教学,抓好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正确率,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以下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计算正确率下降成因及对策问题作简单分析。

一、计算正确率下降的成因

1.学生缺乏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对一些学生来说,数学的计算本身比较枯燥乏味,小学三年级学生随着学习计算知识的难度不断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多或少都受到影响。特别是学习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计算水平低下,计算错误严重,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削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2.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计算的正确率

对于计算题,学生普遍存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粗心大意,没有养成严谨、慎密思维的良好计算习惯。对计算题,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而是做题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急于求成,审题不仔细、不认真,在计算时往往看错数字或运算符号等。例如,把106看成100,把6+6看成6×6等,从而产生错误。有的学生除书写潦草、运算粗心、不及时检验外,当计算数据大或者计算步骤多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这些毛病常常使学生在计算上出现失误。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3.基础知识不扎实

小学三年级学习万以内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计算失误,主要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计算不过关。有些学生计算失误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法则不明确,如1800-1700÷5,计算成1800-1700÷5=100÷5=20。还有的是学生计算方法不明确,学习掌握运用水平低,没有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技巧,从而造成计算失误。

二、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计算正确率的对策

1.采用多种练习形式,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枯燥乏味的计算题很难让学生自觉产生喜欢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计算题虽然是枯燥的,但在题型上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提高计算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例如教学《 多位数的加减法 》,我采用“活动—竞赛”的形式。先组织学生模拟在家电超市购买家电,然后采用“我是计算小能人”形式进行计算竞赛练习(快速出示算式,学生口答得数;在规定时间内,看谁的计算又快又对)。这样的“活动—竞赛”能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使计算内容“活”起来。既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又活跃了学习氛围。

2.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首先,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做到“两看两思”,即先看整个算式是由几部分组成,有哪些运算符号,然后想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这样能使计算正确有了初步的保证。其次,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再次,要求学生勤检查,一查抄题,检查抄的数据和运算符号;二查竖式,竖式上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三查计算,检查计算过程;四查结果,对计算过程中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验算。当发现计算错误后,要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包括草稿,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良好习惯。长此以往地训练,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基本功训练

一般计算能力的结构成分可以确定为以下五个方面:挖掘题目信息的能力(即初步定向的能力),定义、法则、公式、定理等的运用能力,选择合理方法的能力,简化计算的能力,估算能力。因此,小学生要加强数学基本功训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注重理解算理和法则。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正确进行计算的重要保证。例如,小学三年级学习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时,涉及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即数学思维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真正理解算理。学生通过说算法、说过程进行对比、区别,就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计算的正确就得到了保障。

(2)坚持口算训练。口算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口算是估算、简算和笔算的基础,因此,要重视口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口算的训练。每堂课上安排听算练习。每节数学课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听算练习,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听算本,听算内容主要是课本里的口算题。这样长期进行,持之以恒,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多种形式变换练习。例如,视算训练、抢答口算、开火车、接力赛等方式,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3)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估算能力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题目信息,对答案的大胆假设与猜想。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正确率。例如,计算49×79,先估算,把49看成50,把79看成80,50×80=4000,那么49×79的结果接近4000且小于4000,如大于4000必定错误,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的学习态度,通过检验还可以加深理解题意,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4.重视错题分析,让学生乐于改错

在教学中要重视错题分析,做到对症下药,让学生善于从错误中学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改错,我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1)订正作业。作业或试卷批改完下发给学生后,我要求学生首先查看自己是否有错题,如有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再订正,并交老师检查当面批改。批改的时候,针对学生的错误,让学生说说错因,讲讲解题思路,使学生能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这样做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抄袭作业、抄袭订正、不懂装懂的不良行为,逐步养成独立完成作业、有错认真反思纠正的良好习惯。

(2)错例评析。一般地说,学生在课堂练习时产生的错误,都具有相通性,即具有普遍性。在教学中及时了解、收集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小学三年级学生出现的错误一般有连续退位减法不熟练,特别是被减数是整百数整千数减,例如,400-98,4000-908,在计算时,第一题学生往往会算成312,第二题会算成3002。运算顺序出错,100÷25×4=100÷100=1等。让学生找出每道题的错误,分析原因,充分发挥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反馈作用。

(3)收集错例。要想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就要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收集计算中自己容易错误的题目,编成册,勤反思。让学生对习题进行分析归纳和分类整理,梳理常使自己出错的原因,吸取什么教训,今后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能避免下次不再犯同样类型的错误,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就会有很大提高。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培养能力;提高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 认真研究教材,明确目标

新课标低年级数学明确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三种能力:一是读图能力;二是计算能力;三是数形结合的能力。

首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翻开小学低年级课本,每一项新内容的引入都少不了一些精美的图画,这些图画比较直观,充分利用图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先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看图不是盲目的乱看,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看,按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从中间到两边的顺序去看。设计的问题诸如这幅图上面画了什么?数一数有多少只?下面画了什么?,左边画了多少?右边有多少?中间有多少?等看完图后,学生脑子中的信息比较凌乱,这时就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图中的意思描述下来,做到把零碎的信息加工整理成有用的完整的信息。同时我还注意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感兴趣的各种图片(画面),通过拍照和将部分宣传画放大等方式,拿到课堂上来给孩子们观察、分析,再根据图片内容提出问题,这时候我发现就算平时在同学和老师眼中比较“笨”的学生也能仔细观察积极发言,最后再结合课本中的内容把本单元或本课时需掌握的内容进行总结,效果特别明显,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深透。

其次,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出现丢题、看错数字、计算错误、缺等号、缺得数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非常重要。首先是要求学生写作业要有序,再次刚开始写计算题不能急,慢慢来,要认真,最后一定要学会检查。好多学生不会检查作业,一写完了就坐在那东张西望,要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譬如:采用再计算一遍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法进行检查。还要鼓励那些计算题做得全对的同学起来介绍经验,让全班同学都向他们学习好的方法。如果严格要求的话,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孩子们的计算能力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还要针对孩子小坐不住的特点,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不要一味追求授课时间,可适当在一个小知识点讲完后进行一下小游戏或讲个小故事等活动,时间可掌握在3-5分钟左右,这样既让学生进行了放松,又让学生愿意上数学课,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最后,如何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得好:"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客观现实和数学本身所决定的。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培养起来了,对他们以后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数形结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是纯图画式的,再是半图画半数字式的,最后是线段式的。刚开始老师一定要讲让学生明白每幅图的意思,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到线段式,明白线段的左边数字、右边数字什么意思、大括号什么意思,中间的问号表示什么意思,只有认真理解图中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都表示什么意思,才能真正理解图意才能把数形结合起来。针对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差,上课容易走神等特点。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克服这些缺点。可以利用学生好动这一特点,让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来参与知识学习。让学生动脑动手,从眼到手、到脑都在充分的感知知识,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更进一步的理解知识。在解题时就不容易混淆。总之,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以很方便的帮助学生把抽象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在直观的情景中理解的更好,而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好的,要我们长期坚持培养和锻炼。

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成绩的好坏与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关系。优秀的教师都能向40分钟要质量,都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把课讲得很精彩。首先要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头,开头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讲故事一定要放慢语速,饱含真情,这是因为学生小,理解能力弱,我们要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讲慢一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把数学课讲得活泼有趣。其次有效组织课堂提问,“上课不提问,等于瞎胡混”可见提问的作用。提问不是瞎提问,要有一定的标准,问题的设计要分简易、一般、难三个层次,对学生的提问也要分层次,理解能力不强的,回答较容易的问题,中等生回答一般的问题,好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老师就可以全方位的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及时总结、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调整教学进度和有针对性的把知识点讲深讲透。当然,每节课根据授课内容,老师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要认真备课,虽然有些内容都教十几遍了,内容烂熟于心了也不能拿起课本就上课堂,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好不同问题进行提问。因为学生受家庭条件、生活环境和接受能力的影响,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范文6

关键词:动态生成;有效引领;创造性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教材互动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他们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着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而把握数学课堂活动中非预设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是每位从教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有利通道。

一、准确解读教材,用活教材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要准确把握教材,活用教材,让课堂有效率,让学生有兴趣。比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9页做一做时,图中的花朵原是有三组,分别是5朵、4朵、3朵,图意是让学生说出一道连加应用题,学生在回答正确后,我追问谁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说一说?这时,有位女生举手回答,还可以这样想:花丛中原有三组花,每组有5朵,一个小朋友来了,在其中的两组里分别摘走了1朵和2朵,现在还有几朵花?列式为:5×3-1-2=12(朵)这样就变成一道乘减应用题,我趁机表扬了这位学生会动脑筋,能够一题多解。课堂气氛在我的激励下异常活跃,学生又将这页的蜜蜂图由原来的连加分别改编出了乘加和乘减应用题,提前渗透和理解了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很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理念。

二、适时地创设学习情境,启情启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时,提问学生怎样才能算得又对又快,看看谁的方法好,老师就以谁的姓氏或名字命名他(她)的算法,并在全班推广。有了这些话的刺激,学生积极讨论,激烈争辩,最后全班交流,产生了以下几种算法:32+39= 第一种是先算9+2=11,再算30+30=60,最后算60+11=71,这是书上介绍的方法,比较普遍不够独到;第二种是先把39看作是40,多看了1,再用32+40=72,然后用72-1=71,这种方法比较好算,学生也很认可;第三种是直接从32里面借1给39得40,再用31+40=71,这种方法最简便,被学生一致称赞,想出这个方法的学生姓段,因此这种方法被命名为“段氏借数凑整法”。之于加法的经验,学生在探究减法时更是兴趣盎然,主动参与,才思泉涌,各种算法异彩纷呈。学生在老师引导和创设的情境中自行领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的同时,建立了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发展和提高了数学的思维能力,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兴趣。

三、正确把握课堂生成与有效引领

动态生成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和选择,让数学课堂丰富多彩。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4页例1时,图意为:“原来有22人在看木偶戏,先走了6人,又来了13人,F在还有多少人?”学生很熟练地列出了两种算法,分别是:22-6+13=29(人)和22+13-6=29(人),并且能够将两种方法的算理讲解透彻,完成了教学目标,此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其他学生都很困惑地看着他,不知道这道题还能有什么样的思路,我让这位学生述说了他的方法:先算13-6=7,再算22+7=29,也就是先求出“来的人和走的人之间的差数,看是走的人多还是来的人多,再用原来的数加上这个差数”,如果走的人数比来的人数多,就用原来的数减去这个差数,反之就加上。学生听后茅塞顿开,不约而同地为这位同学鼓起了掌,我也趁机赞扬了这位学生,并因势利导连出了几道加减混合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用这个方法进行巧算速算,及时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真正体验了一次利用课堂的动态生成,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恰当的评价是推进课堂生成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