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的重要性范文1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在进步,经济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知识也在飞跃的发展和进步。用语文的知识去教育学生是适应不了社会的需求的,还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能力。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传授学生文化和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要对知识与素养综合培养,这样的教育可以相互进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写作素养,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要想培养学生写作素养,给学生做出表率的作用,老师本身就要在写作素养这方面严格的要求自己。老师在与学生交流讨论中,往往可以展现出老师自身的写作素养,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身上学到不一样的知识和不一样的感悟。为人师表,老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像自己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只有学生钦佩老师,仰慕老师,学生才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成主动的学习方式。所以说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因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写作课堂,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小学的学生正是出于青春懵懂的时期,也是处于人格塑造和道德准则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除了要传授学生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养的培养,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方式就是灌输式教育和课堂式教育,所以对学生进行写作素养培养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写作素养的重要性,并且在生活中也严于利己,注重自己的人文素质问题。
语文的重要性范文2
一是注重知识能力的评价。语文有其特有的知识,学习这些知识是语文课程自身的基本任务。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往往只在“学习理解”上下功夫,诸如理解字、词、句、内容等,这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学习表达”。怎样知道“学习理解”透彻了,怎样才能把“理解”升华为“运用”,主要看“学习表达”,这就是“能力”。表现在课堂上,主要包括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等。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要在“学习理解”和“学习表达”两方面下功夫,即,知识与能力两方面的评价。
二是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新《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的人文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二是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态度、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的态度。
三是看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良好的 语文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等。三是注重习惯与方法的评价。习惯指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读书看报、观察积累、阅读、质疑问难、使用工具书等习惯。方法是指通过大量的语文学习实践、学生自己“悟”出的、带有明显个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学生对语文学习规律的真正掌握。四是注重实践与创新的评价。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是评价自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是说,儿童急于成为学习的主人,急于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要把自学能力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评价自学能力一要看学生自学机遇、时间和方法。学生能否在课堂上自学,前提是教师须提供恰当的自学机遇和时间。所谓的机遇,就是教师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一切能让学生自学得知的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机会。教师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不走过场,真心实意放开手脚去自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自学。二要看学生的自学效益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小学语文讲,自学效益包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初步的听说写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要看求异、发散、思维能力),养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主导。崔峦同志说过: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可有可无。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得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就难以实现。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功能。要保证学生学好语文,评价必须把“教师主导”作为重要内容。评价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看如下三个方面。
1、是评价教材处理能力。任何一种教材都有它的编写目的和编写体系,落实到每一册、每一单元或每篇课文都有着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评价首先要看教师对教材(每篇课文)是否有透彻的理解,所设立的教学目的、要求是否与《课程标准》相符合,是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教学中,要评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达到怎样的学习目的。其次要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整个教学过程是否完整,教学环节、结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语文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前置性作业 小学语文 生本教育 重要性
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是指在开始新课授课之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对新课进行常识性学习,让每一个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前置性作业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自我养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置前置性作业,能够大大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一、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设置的基本要求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对教材有着非常深刻的认知,能够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本课要学习、掌握、突破的知识点来确定前置性作业的练习内容。其次,教师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本班学生的平均能力有深入的了解,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设计前置性作业内容。一般来说,前置性作业的难度要适中,要能够照顾到全班学生的知识水平,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前置性作业的练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点、体会到自我教育的乐趣。另外,前置性作业设置得要尽量简单,这样既能够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在前置性作业中学到东西,又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自主探究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前置性作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经常被提到,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能够将这句话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原则。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教案开展教学工作,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也就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预习作为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单纯地让学生读新课字、词、课文段落的预习方法会让学生在真正学习新课之前就已经对教学内容失去了兴趣。有的时候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回答问题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前置性作业的提出为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一份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前置性作业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好奇和高涨的热情进入课堂学习中。例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的故事性非常强,很多学生都对这种故事性的课文十分感兴趣。但是单纯的课文内容无法让学生了解到这其中蕴含的智慧,各位人物的关系也对学生理解课文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在设置前置性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询问家长、查阅资料,或者是通过网络手段,简单地了解三国历史,通过诸葛亮与周瑜之间是什么关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草船借箭计谋图等话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前就对课文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自控力不强等发展特点,在小学学习阶段很难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小学生整体的自学能力较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很少有学生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学生无法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前置性作业的出现很好地克服了这种弊端,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设计的前置性作业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地展开学习活动,根据教师提出的相关要求,采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课文传递的信息和情感,也能够通过设问、回答、反问等环节让学生学会问问题,有利于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
例如,教学《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的前置性作业:这是一座什么的“桥”?你觉得从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可以感受得到这座桥的特别?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这位老人的品质的?你对课文中关于大雨和洪水的描写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自主地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感知能力,对课文形成自己的感受。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够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也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大部分前置性作业都需要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完成,这样就在使学生学习课本内容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拓展学习环节大都安排在课文学习之后。如果课堂上有一定的剩余时间,教师就会对课文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或者是在课后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自我拓展,但是后续的监督环节往往被忽视掉。而前置性作业的出现让这一环节被移到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在前置性作业练习过程中拓宽视野,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更加深厚的基础。例如,之前提到的《草船借箭》的前置性作业能够让学生简单了解三国以及相关人物,能够丰富学生对三国历史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长城和运河》这篇课文的前置性作业中可以让学生搜集与长城和运河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你还能说出我国历史上创造的其他奇迹吗?”这样的问题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前置性作业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大限度地扩宽语文教学的外延,为以后语文教学的“大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前置性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尝试性的作业形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究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方式,对教学内容要有深刻的把握,结合小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知识层次,设置前置性作业,这样才能够扩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宏.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初探[J].内蒙古教育,2014(4).
[2]梁乾胤.关于“生本教育”实践的几点思考――以小学语文前置性作业设计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3(8).
语文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学”
随着以央视为主导、各大电视台争相效仿的国学节目如《汉字英雄》、《国学大讲堂》等,寓教于乐、深入人心,特别是《汉字听写大会》以学校为基本单位进行比的形式,更将“国学”节目引入。新华出版社把中国台湾地区的“国语必修课本”引进中国大陆,以《国学基本教材》为名出版。这是大陆首度引进台湾“国学”教材。其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在台湾中学已经使用40多年。港澳台地区相比,“国学”教育在大陆地区发展较慢,虽然目前国内80%至90%的小学都开展了经典诵读,但这种诵读大多停留在诗词诵读的层面。而在高中阶段,目前也有少数学校开展了经典导读,但是大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国学”,狭义来说,国学是经史子集;广义来说,医卜星相礼乐书画其实都可以括于其中。当下很多中小学都开设国学课程,但也仅仅是局限在背古诗之类,就笔者暑期调研来看,很少有小孩子能够理解,大部分当作顺口溜来背,这样的国学教育有什么意义呢?到底怎样才能让国学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少儿国学的教育中,听到最多的是学者专家们所提出的“诵读”之类的号召,说儿童的记忆力好,很多东西背到长大都不会忘,要趁早多背,有不少家长受此影响,恨不得囫囵吞枣的将经典全盘灌输到孩子的脑袋里去,结果却适得其反,导致不少孩子出现厌学心理。
对此,笔者认为过犹不及,万事都要有个“度”。国学教育更要要平衡把握好这个“度”,笔者认为必须考虑孩子的天性,顺其自然而为之。不任其自然,就是要辅以适当的规矩,孟子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讲的就是规矩的重要性。此中分寸需语文老师把握。语文课堂对于国学的教育应以兴趣教学为主特别是针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同时在教材内容上应选择开启孩子智慧的经典教材,比如可以先读《老子》、《易经》、《大学》、《笠翁对韵》、《唐诗宋词》等富有韵律感、哲学思维的文化经典。等初二开始,要适当辅以礼仪规矩的学习,可以有针对性、选择性的教孩子《弟子规》中的一些为人处世规矩和礼仪。
语文的重要性范文5
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我想,这应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本人不揣浅陋,想就语文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问题。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三少一多”,即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少,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读书更少;课堂上思考问题少,教师讲得多,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要解决这一问题,使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阅读教学就应把重点放在“读”字上面,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思想――课文要靠学生自己去读懂,阅读课中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让学生在读中求知、读中求智、读中悟道。那么,我们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把握教材要求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把课堂教学变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摇篮,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材是我们施教的根据和主要材料,老师应充分把握基本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精心设计,灵活运用,激发兴趣
第一,设计好导语,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藤野先生》一课的导语,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藤野先生》一课的理解,教师借机引出作者为何去日本求学,从而激起学生想急于知道其中原因的想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通过范读课文对全体学生起到示范性的作用,唤起学生美的感受,激发他们朗读的欲望。第三、提出恰当的阅读目标要求。如“课文讲了什么事”、“文中最精彩、最感人的是那部分”等。使学生读有目的,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
2.多鼓励,少批评
“读”后不能忽视读后评议,认真评议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初中学生喜欢表扬,对读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对听的同学来讲,也会努力争取读好书,争取得到老师的表扬。在老师的鼓励中,学生会产生更强的成就心里,更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动阅读。
3.“读”有多种形式
从学习过程来讲,读可分为:初读、熟读、精读三个阶段;从形式来讲,有朗读、轮读、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可谓形式多样。教学中可结合学生年龄和教材特点,采用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的掌握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首先阅读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课文,做到不增字、减字,不错字漏字;“口到”就是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会听自己读,要有语感;“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要有勾勾画画;“心到”就是要边读边思考,不要有口无心,读了什么都不知道。其次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读准字音,不加不漏,不跳不倒,句子清晰,停顿适当,语言流利顺畅,在教学中应注意“上声、轻声、儿化音”等变音现象的指导,注意指导学生克服朗读时形成的习惯性腔调,如“唱读、念读”等。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闻其声,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实现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四、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
“读书破万卷”,没有充足的时间怎能做到?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只看、只听、只分析,不反复实践是难以形成技能的。“一堂课45分钟是一个常数,好比一块蛋糕,你把不必要的讲解、提问切多了,留给学生的实践的蛋糕就少了。”因此课堂上应精讲多练,以讲促读,让学生有一定时间来朗读,真正让学生做到“读”中理解课文、“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五、课后练读
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但课后还应巩固训练。即由课内向课外发展。课后练读重在把课堂上的朗读方法放在课后再做练习。通过课后练读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应把指导朗读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做到有感情地读,就能凭借语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做到入境动情,进而达到明理。有些讲不清的词句、说不明的感情,用有感情地读的方法可以表现得准确无误,淋漓尽致。
语文的重要性范文6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1.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现代教学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也就是 教师、学生共同来表演,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不能让学生简单地从属于教师。课堂提问正符合这一教学 理论,它能不断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课堂提问给学生以外部刺激,防止了注意力的分散,并使学生经常保持有 意注意,对问题进行分析、反应,然后归纳整理并做出回答,使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实践证明,通过提问传授 给学生的知识印象深刻,记忆牢固。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所学知识比由 教师对学生单向传递信息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得多。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提问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支配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动机,其 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外界的刺激,它对于接受外界刺激、同化外界刺激进行信息处理的学习过程来说是非 常重要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为回答问题是面向全班同学的,对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知 识水平以及能力大小,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希望得到称赞和自尊心的满足。这种竞争意识促使学生对 问题积极思考,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平时多进行阅读以拓宽知识面,这样,提问就诱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教 师通过对学生答案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知道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进步,在多大程度上 达到了目标,这些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提问使得教学活动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换的双边活动,而不是 过去那种教师输出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单向活动。提问可以使学生了解本课的重点,使教师了解到哪些方面 对学生来说是困难的,需要仔细讲解,哪些方面学生已经理解,只需一笔带过,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 整教学活动,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该补充则补充。提问能使教师了解到哪些问题学生基础薄弱,哪些问题需 要加强并及时给以指导。提问能使师生双方相互了解,共同努力,搞好教学活动。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1.问题的设计 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巧妙合理,能引起学生兴趣, 启发思考,从而获得知识。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问题的设计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 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 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它在课文中的作用;问题还要紧扣文脉,紧扣文章的思路 ,可以是由整体到部分,先提出一两个大问题,再按重点词、句、段设计若干小问题,来说明大问题,也可以 由部分到整体,根据重点词、句、段先设计若干小问题,再提出总结性的大问题,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出概括 ,也可以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构成整体—部分—整体。问题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应服从总的教学任务, 教师在备课时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做到适时适度,灵活多样。
2.提问的方法及提问后的处理 提问时要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做短暂的停顿,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 做一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提出的问题;二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在心中拟定一个答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可能被提 问而不得不进行思考;三可以使全班学生对于某一同学答案进行评定,因为每个学生都可以将自己心中的答案 与被指定的同学的答案进行比较。提问时不应依照一定的次序,教师态度要自然,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 否则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不能安静地进行思考,也就不能畅所欲言。提问时教师的语言要清楚明确,提问后不 要再重复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当然若学生不明白问题的含义,教师可以用更明白的词 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倾听,否则学生会敷衍塞责。若学生回答时没有进行思考只是脱口而出,教 师要指导他们分析问题,并鼓励他们详细回答。学生的答案若很正确,应给予一定的赞许。教师不必重复学生 的答案,要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说话,让全班学生注意听该学生的回答。回答完毕,让全班学生先来评定,进 行纠正补充,然后教师再做必要的补充。若回答错了,教师要做出分析,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这种耐心启发学 生寻找答案的方法,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