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师技师技术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厨师技师技术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厨师技师技术总结

厨师技师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土木 工程 基础 施工 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基是土木工程的核心,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质量,而在土木工程中地基主要是指基础持力层和下卧层,都属于隐蔽性的工程,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危,尤其是频发地质灾害的我国,滑坡、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土木工程的地基基础提出了高标准的施工要求。关于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问题,最有名的是意大利比萨斜塔,因为该塔高55 m。是由1173年开始建设,但建至一半后,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而逐渐向南倾斜,因此被迫停工,在1730年竣工后,塔身还是不断向南倾斜,经过多次的纠偏和地基加固,才保住了这一举世闻名的建筑物。

1.地基基础的勘察技术

土木工程地基基础工程开始施工之前,必须对地基基础进行勘察。地基勘察以5岩土工程勘察规范6为依据。

1)收集建筑总平面图,分析平面图的坐标和地形,结合土木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和基础形式,判断建筑的荷载力,确定地基的埋置深度和允许变形范围。

2)通过勘察,查明地质的类型、分布、工程特性,对地基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作出分析评价,以便初步判断不良地质的类型、成因和分布范围,为提出整治方案提供数据资料。

3)单栋高层建筑物勘探点的布置,一方面满足地基均匀性的要求,将勘探点设置在4个以上,而对于密集的高层建筑群体,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必须有1个控制性的勘探点。

4)从基础的地面算起,详细勘察勘探的深度,将勘探深度控制在地基的主要受力层上,地基的底面宽度大于5 m,设置地下室或者裙房的抗浮桩和锚杆,保证勘探孔的深度达到抗拔承载力的评价需求。

2土方工程的施工要求

土方工程的施工工艺包括:开挖、填筑与压实。

2.1基坑(槽)的土方开挖

采用“分层开挖,先撑后挖”的开挖原则。合理确定开挖顺序和分层厚度,连续进行施工。防止对地基土的扰动,开挖过程中作好检查控制工作。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采取降水措施。

2.2土方的填筑和压实

土料选用:碎石类土、砂上、爆破石渣及含水量符合压实要求的黏性土可作为填方土料;淤泥、冻土、膨胀性土、有机物含量大于8%的土、含水溶性硫酸盐大于5%的土、含水量不符合压实要求的黏土不宜做填土用。填土压实方法有:碾压法、夯实法、振动压实法以及利用运土工具压实法。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压实功、土的含水量及每层铺土厚度。填土应由低到高,由下向上整个宽度分层铺填碾压或夯实。填方应分层进行并尽量采用同类土填筑。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回填与夯实。

2.3土方机械施工的适用范围和施工方法

2.3.1推土机

(1)适用范围:用于场地清理和平整、开挖深度1.5m以内的基坑,填平沟坑以及配合铲运机挖土机工作。

(2)常用施工方法:下坡推土法、并列推土法、槽形推土法、多铲集运法、铲刀附加侧板推土法。

2.3.2铲运机

适用范围:用于大面积场地平整,开挖大型基坑填筑堤坝和路基。

开行路线:环形路线和“8”字形路线。

常用施工方法:下坡铲土法、跨铲法、助铲法。

2.4常见基坑开挖与支护方法

2.4.1浅基坑开挖

(1)土方边坡(边坡坡度、坡度系数):应根据土质、开挖深度、开挖方法、边坡留置时间的长短、坡顶荷载状况、排降水情况及气候条件确定。

①当土质均匀、湿度正常,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或管沟底面标高,且敞露时间不长时,在一定挖土深度内可以不放坡,也可以不加支撑,但挖土深度不宜超过有关规定。

②在土的湿度、土质及其他地质条件较好且地下水位低于基坑(槽)或管沟底面标高时,挖方深度在5m 以内可放坡开挖不加支撑。

③永久性挖方边坡应按设计要求放坡。

④高度在lOm以内,使用时间较长的临时性挖方边坡坡度,在山坡整体稳定的情况下可按规定放坡。

(2)土壁支撑方法:横撑、板桩、灌注桩、深层搅拌桩、地下连续墙等。

3、施工中的要点

3.1 稳定土壁

土壁的稳定,主要源于土体内摩擦阻力和粘结力之间的平衡。土体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塌方,影响工期,危及附近的建筑物,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3.1.1 放足边坡

边坡的留设应符合规范的要求,其坡度的大小,应根据土壤的性质、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开挖深度和工期的长短等因素确定。例如,粘性土的边坡要陡些,明沟排水、人工挖土或机械在坑上边挖土时边坡应平缓些;当基坑附近有主要建筑物时,边坡应取1:1.0:1.5;在工期短,无地下水的情况下,可留设直槽而不放坡时,其开挖深度不得超过下列数值:密实、中密实的砂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砂土)为lm;硬塑、可塑的轻亚粘土及亚粘土为1.25m;硬粘、可塑的粘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粘性土)为1.5m;坚硬的粘土为2m。

3.1.2 设置支撑

为了缩小施工面、减少土方量,或受场地的限制不能放坡时,可设置土壁支撑。此外,尽量避免在坑槽边缘堆置大量土方、材料和机械设备;坑槽开挖后不宜久露,应立即进行基础或地下结构的施工;滑坡地段的挖方,不宜在雨期施工,并应遵循先整治后开挖和由上至下的开挖顺序,严禁先切除坡脚和在滑坡体上弃土;如有危岩、孤石、崩塌体等不稳定的迹象时,应先妥善处理。

3.2施工排水

在土方施工中,施工排水分为明排水法和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法。

明排水法:就是采用截、疏、抽的排水方法。截,是截住水流;疏,是疏干积水:抽,是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在坑底设置集水井,并沿坑底的周围开挖排水沟,使水流入集水井中,然后用水泵抽走。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是在基坑开挖前,先在基坑周围埋设一定数量的滤水管(井),利用抽水设备从中抽水,使地下水位降落到坑底以下,直到基础工程施工完毕为止。

3.3填土压实

为使填土满足强度及水稳性的要求,必须合理设计填方边坡,选择正确的土料和填筑方法。填方工程应分层铺土压实,最好采用同类土壤填筑。严禁将不同土壤不均匀地混杂在一起使用,以免在填方内形成水囊。

3.4 基坑监测技术

基坑监测技术是为了防止基坑施工发生意外,确保安全,一般分为以下几方面:

1)基坑边坡变形观测,了解基坑支护的变化状态,以监测数据为依据,结合开挖的地质情况,对支护参数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如果发现基坑支护存在异常情况,则应该采用支撑或者回填等方法,提高基坑边坡的安全系数。

2)监测的内容除了量测基层位移情况和观察地表开裂的位置和列宽,还要对基坑的渗水情况和漏水情况变化进行观察。

3)布置监测点,选择在基坑支护变化最大的地段,或者局部地质条件不利的地段。

4)监测技术的施工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以施工单位为主体,量测基坑的位移,如果基坑支护工程已竣工,则由建设单位负责测量,将测量点布置在基坑支护的施工图纸上;在支护的施工期间,保持每天监测一次的密度,在完成基坑开挖或者基坑变形稳定后,再适当减少监测的次数;雨水季节的监测和支护安全水害来源的监测,要查明渗水的原因,譬如生产排水、生活排水、管道渗水、贮水池、化粪池渗漏水等,以便及时采取排水措施;在施工开挖期间,加强基坑顶部侧面位移和开挖深度比值的观察,及时分析原因,为提出适当支护方法和加固措施提供基本条件。

结语

土石方工程的特点是工程量较大,而且又必须在其他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之前完成土石方开挖,因此土石方工程施工应尽量选用先进的施工机具和合理的施工方法,并力争土方调配平衡,以降低工程成本,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

参考文献:

[1] 樊桂花.土木工程施工工程中的地基处理技术[J].江西建材,2011.

厨师技师技术总结范文2

一.重视教学交流

一方面加强集体备课,一方面开拓校外交流。抓好集体备课,实现学科备课组脑力资源的共享,既是提高备课水平、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又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组内,我们一是做到课前讨论交流,二是做到课后反思小结。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就成为教研活动的总目标。我们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碰头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进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拿出教材提出自己在备课中想到的好点子以及遇到的问题;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好方法大家资源共享,难题困难大家一起解决。每个人上完课后都会找机会谈谈自己这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们有没有什么特别好或不好的反应;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大家再商量着还有没有更好的讲解方式,以便让还没上这课的其他老师能吸取经验,更好地把握教材,这是我们的核心工作,每天必做。碰到特别难以把握的问题,我们会向其他有经验的老师们请教。有时设想的教学方法和现实的教学效果会有很大差异,这时我们会做一下教学实验,就是大家讨论一种认为比较可行的教学方式在某个班试讲一次,上学期“变速自行车的学问”这一节课,大家在课前讨论时都觉得这课很难上,什么飞轮、链轮啊一些专有名词我们先推了一辆自行车研究了一下,还是觉得怕学生不好理解,这时我们就集体备课由我先在四班试讲,其他成员在后面听,然后综合学生们的反应、授课老师的自我评课、听课老师们的意见再加以完善,其他老师再上时,争取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实验我们做的很多,效果还不错,大家都觉得收益非浅。

在校外我们也不放过任何一次教研活动的机会,特别是听、评公开课这样的机会。我们还与其他学校保持着教研交流。我们和武珞路中学、东亭学校、二十五中的数学备课组长建立了联系,方便大家有问题一起研究。特别是在期终复习时,我们交流得更加频繁。外还利用同学、朋友的关系经常与潭秋中学、粮道街中学、四十五中、白沙洲中学、张家湾中学的同头数学老师进行讨论交流,交换备课资料。经过交流很容易发现我们的差距,从而尽快地弥补我们疏忽的东西;经过交流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

二.团结互助、高效合作

我们备课组的几名成员虽然性格相投,但也各有特点。针对各人强项、办事风格,合理地分配工作方可产生最大的合力。比如每次出测试卷时都会经过这样一个程序:先讨论测试目的、出题范围、测试时间,再分工负责:编题的、上网查询资料的、画图的、誊写的、打印的各司其责,很快一份凝聚集体智慧的试卷便出炉了。像这次出期中考试试卷就是我们先集体讨论,再由韩慧、杨兰和我各自独立出一套试题,由谌非从中挑选、整理出最后的定稿。这样我们四个人一些好的想法都在这份试卷中体现了。新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借助教具的地方,大家也是共同精心准备,然后再资源共享。说到这里想起一件让我很感动的小事。前段时间我们要学习讨论截一个圆柱体会得到哪些平面图形。准备了一些圆柱体形状的喝水杯子,里面装着部分水,水面就可以看作截面,来帮助学生理解。那天我临时改讲家庭作业。上课了,韩慧见我没拿那些水杯教具,急得她以为我忘了拿,赶忙送到我班上来了。那一刻我心中的感动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试想有着这么一群好的伙伴们,还有什么工作开展不好呢?我们也有为了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分歧而争论不让的时候,但每当意见统一时大家一定都会会心一笑,拍拍肩说“好,就这么统一啦。”我们还打破班级界限,面向全年级学生,不分彼此。比如,有时侯谌非要留人补差,我们会让其他几个班上也需要补差的学生到二班教室去跟着听。我还记得为了给一个学习严重困难的女生补差,我们是轮番上阵讲解。我们四位成员就像分子一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群策群力,奋发进取。

厨师技师技术总结范文3

2016年我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了XX高速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于今年2月份进驻现场,进行施工配合工作。经过1年的施工配合,学到很多也体会很多,现在将这一年以来所经历的进行一下技术总结,希望能够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避免和优化。

1、桩基问题的处理

对于桥涵专业,现场处理比较多的就是桩基问题了,主要是桩基长度的变更的变更。由于勘察不会做到逐桩钻,因此现场地质情况会与勘察发生变化。XX桩基长度的变更主要集中在几个桥上,这几座桥地质变化较大。桩基现场施工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冲击钻、旋挖钻和人工挖孔桩。对于冲击钻适合地势较平、地下水位较浅的情况。旋挖钻适用于地势较平地段,尤其是对地质较差桩长较长的地段,旋挖钻的效率是最高的。对于人工挖孔桩主要适用于地下水位较浅、地势较陡、桩长不超过30米的情况。现场这三种方法都存在。人工挖孔和旋挖钻对于现场验桩是最为直观的,这两种方法,可以直接取样桩底地质情况。对于冲击钻,遇到中风化桩基进尺较慢,一般进尺在12小时0.3米以内,由于冲击钻进尺慢导致大部分桩基变更都是冲击钻,冲击钻渣样相对前两种方法不直观,一般为直径较小的砾状,当手握扎手、摇晃发出清脆的声音、颜色新鲜、颗粒形状较尖,可判定为中风化,同时要参考桩基进尺进行判断。但是桩基进尺不能作为主要依据,因为桩基进尺比价主观,施工现场有一次遇到钻孔进尺慢,桩基打了1个多月都没有打到设计桩底,申请变更,现场捞渣后发现,渣样颜色不纯、颗粒较小,判定不是中风化岩层。但桩基进尺确实缓慢,经现场核查现场桩基长度与记录差别较大,主要原因是泥浆比例较轻,渣样返不上来,导致冲击锤在反复锤及砸下后的渣样,只有渣样砸到较小颗粒时才能返出,经过现场指导,施工单位加重了泥浆比重,增加循环力度,桩基进尺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同时渣样颜色也较纯。

在现场桩基出现了如下的问题:

(1)斜岩地质情况

当冲击钻遇到斜岩时,会导致卡锤,现场出现几处斜岩卡锤现象,导致锤头无法提出,最后通过浅水员水下切割提出锤头。遇到斜岩一般采用回填石块或片石混凝土,进行再次冲击。现场经过多次回填石块,解决了斜岩问题。

(2)溶洞

XX项目在磨子山一带地质为白云质灰岩。出现了溶洞,不过XX的溶洞属于小规模溶洞,更具勘察资料,溶洞规模不大,且大部分都有填充物。现场施工溶洞主要采取回填的方式。对于人工挖孔桩,挖到溶洞时,虽然溶洞有填充物,但是由于周围岩层的压力和地下水位的影响,导致挖孔至溶洞后涌出泥浆,无法施工。现场采取在桩基上游和下游打井抽水的方式降低水位,最后桩基顺利成孔。对于冲击钻,遇到溶洞,当溶洞较小时,采用回填黄泥和片石(比例为3:7)的方式,反复冲击,直至泥浆不再减少为止。当采用多次回填方式,仍然无法成孔时,说明溶洞规模较大,采用钢套筒穿越溶洞的方式成孔。若遇到多个溶洞时采用双层钢套筒的形式进行成孔。对于位于溶洞的嵌岩桩,桩长在满足嵌岩深度的前提下,桩底以下5米范围内不得存在溶洞。因此这也提醒在勘察时,遇到溶洞时,钻孔连续进入中风化10米才能终孔。

(3)煤炭采空区

XX灵山特大桥存在煤炭采空区,巷道位置约23米左右。本桥采空区巷道为小煤窑,已经废弃,地下巷道杂乱无章。灵山特大桥跨越三会河,地下水位较浅,因此不能采用人工挖孔桩。煤炭采空区一般处理方法为:当能摸清地下巷道位置后者有巷道位置图时,并且人可以下到巷道情况下,在桩位周围利用浆砌片石在巷道砌挡墙,防止泥浆和混凝土外漏到巷道中去。当无法进入巷道时,可采用钻孔喷注混凝土(造价高),或者采用回填片石和黏土的混合物。

灵山特大桥地质条件较差,前15米图层以全风化和砂砾为主,由于地下水位较高无法采用挖孔桩,同时由于巷道内部可能存在瓦斯等有害气体,也限制采用人工挖孔桩。但采用冲击钻,当冲击到巷道位置时,会导致泥浆瞬间流失,由于上层土质较差会导致塌孔,会导致将钻头锚入巷道内。因此灵山特大桥煤炭采空区采取以下措施:(1)当强风化岩层位于水位以上时(对于强风化岩层,泥浆瞬间流失不会马上塌孔),对于强风化以上土层采用人工挖孔的形式,对钢筋混凝土护壁进行加强,进入强风化岩层后采用冲击钻形式,这样即使钻到巷道,泥浆流失之后不会塌孔,然后再采取回填C15片石混凝土,保证能够有效的堵住巷道,再进行冲洗,经过多次回填再冲击后,就能达到成孔条件。当强风化岩层位于水位以下时,强风化以上土层采用钢护筒的形式,将钢护筒打入到强风化岩层,然后进行正常冲击钻施工,遇到巷道时同样回填C15片石混凝土。目前灵山特大桥桩基剩下2根外,其他均处理完毕,大部分采用先人工挖孔,然后冲击钻,再回填C15片石混凝土的方法,现场反映回填次数较少,一般在5次以内。整体处理造价较小、效果较好,施工进度快。

2、涵洞洞口处理

XX中交段为重丘区,鸡爪沟较多,沟型往往较陡,导致涵洞无法顺沟而设,涵洞出口会在半山腰,水流会从边沟流到沟底,这样会导致水流集中,冲刷沟底田地,因为这类问题,地方反映比较多,最后通过在沟底边沟设置消力池,缓冲流速,让水流流进消力池后,进行漫流,同时还能起到沉淀砂石的作用,这种处理方式地方是比较接受的,同时增加的造价较小。遇到类似情况,在今后的设计中应该加强设计细节处理,可减小后期的变更。

对于沟型较陡的,往往会出现通道进口填土高度低,甚至有一点挖方,出口填方较大,对于这种通道设计时通过进出口设置踏步来解决,但进口设置踏步往往会超主线红线范围,由于占地图主要是路线和路基专业进行,现场导致踏步这种洞口形式超出红线范围,导致现场变更占地。这也提醒我在今后的设计中,涵洞洞口、桥墩施工平台的开挖等会超出红线的,需及时和路线组沟通,将其纳入到征地图中,减少后期变更。

由于地方对通道要求较高,XX有一些通道进出口会出现一点挖方,由于XX涵洞通道有将近200道,因此在施工图设计时,没有做到细致,这种情况采用的是通用图中的八字墙,这样会导致路基边沟和八字墙冲突,导致洞口变更,最后通过将八字墙进入挖方时,顺路线方向拐90度,把边沟的位置让出来。以往做设计时,涵洞往往不会设计的太细,经过这次变更体会较深,在今后的涵洞设计中,不能简单的套用通用图,还是要每个涵洞细致设计、综合考虑。

3、钢波纹管涵

XX采用钢波纹管涵的比例较大,钢波纹管涵造价相对混凝土盖板涵造价偏低,施工速度快,比较受施工单位青睐,但施工质量不容易把控,涵洞周围的压实度较难达到要求。经过现场施工反馈和地方反映的问题,从地方通行角度来说,地方是比较抵触钢波纹管的,他们得概念认为圆管总不如方的盖板涵好,例如1-5米波纹管涵,他的有效空间为4×3,其实比4米的盖板空间略大,相对5米波纹管,地方更接受4米盖板。因此在今后的设计中,建议在平原区、主通道等还是采用盖板涵为主,在山区、流水为主或通行要求不高的条件下可采用钢波纹管涵。

厨师技师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筏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配制;低水化热;浇筑养护

Foundation slab mass concrete mix proportion design and casting technology practice and summary

Yu Zhi-min1 Li Shi-feng2 He Ren-zhong2 Zhang Li-na2

(1. Zhejiang huachang construction co., LTD.;

2. H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zhejiang huzhou 313000))

Abstract: zhejiang huzhou dagang royal king new c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32#~36# floor with 1.50 m thick raft foundation, basic one-time casting volume more than 2000 m3, belongs to the large volume concrete.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large volume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safety, using the double mixing technology, and make full use of 60 d strength of concrete mixture ratio design, and stratified pouring concrete, covering maintenance, temperature and other technical measures.

Keywords: raft foundation; Mass concrete; The concrete; Low heat of hydration; Casting maintenance

1.工程概况

浙江湖州市大港御景新城住宅小区位于湖州仁皇山新区,其中32#~36#楼为地上34层、地下2层的高层住宅,单位工程建筑面积15280m2。地下室普遍挖深6m,电梯井坑中坑挖深约8.60m。住宅塔楼基础为桩筏基础,桩基为¢1200mm钻(冲)孔灌注桩,基础底板尺寸为65.30×19.60m,厚度为1.50m,单体住宅筏板基础混凝土工程量约为2000m3,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抗渗等级为P8,设计要求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2.大体积混凝土配制分析

根据设计的后浇带单独划分施工区域,施工区域内的底板必须一次性连续浇筑成型,基础底板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为了控制混凝土温度、避免出现温度裂缝,我们从材料选择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考虑,认为进一步优化低水化热混凝土的配合比,是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按照以往C40P8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经验,单方混凝土中P.O42.5水泥用量不少于360kg。为了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在满足混凝土强度、耐久性、抗渗性、抗裂性的条件下,充分借鉴已经施工的高层建筑大体积筏板混凝土基础的成熟经验,结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的规定,经设计单位结构设计人员签署联系单确认,将原设计的基础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控制标准由28d改为60d,以此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评定以及工程验收的依据,降低单方混凝土水泥用量,以降低水化热。

2.1原材料选择

根据大体积混凝土对于原材料的要求,以及目前通用原材料的具体情况,在保证混凝土体积稳定性和抗裂性能的前提下,选用以下原材料进行检测和性能对比试验。

(1)水泥。选用水化热较低的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兼顾水泥的其他性能、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其质量指标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的规定。

(2)砂。选用中砂,二类,细度模数2.3-3.0,含泥量小于1%。

(3)碎石。使用质地坚硬、级配良好、针片状颗粒含量少、孔隙率小的5mm-25mm的碎石,含泥量小于3%。

(4)掺合料。选用活性指数高、细度适中、烧失量小的二级粉煤灰、S95矿渣微粉。

(5)外加剂。选用HEA膨胀剂和TH萘系高效减水剂(泵送剂)。

(6)水。选用自来水。

2.2配合比试配

2.2.1试配方案

该方案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40,坍落度为180±30mm,按照混凝土施工工艺设计初凝时间为8h,终凝时间为12h。通过对于原材料的初步选择和试验结果,选用水泥、砂、石、外掺料、外加剂、水的配合比试验。首先根据以往试配经验和工程实践选用一个合适的配合比,试验此配合比能否满足相关要求,然后在上次试验的基础上,调整混凝土各成分含量,进行试配。重复此步骤,直至试配处符合工程需要的混凝土。

2.2.2搅拌站试验

根据试配方案,在搅拌站进行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试验。

(1)初始配合比详见表1。

表1 C40P8配合比kg/m3

名称 水 水泥 矿粉 粉煤灰 砂 石 外加剂 设计指标

规格 自来水 PO.42.5 95 二级 中砂 5-31.5mm HEA

膨胀剂 TH减水剂 坍落度

(初始/1h) 终凝时间

用量 160 290 100 90 720 1020 36 12 185/90 10h

此次试验中,混凝土包裹性差,混凝土较黏,坍落度有一定的损失,且终凝时间为10h,不满足施工设计提出的12h的要求,但是混凝土的强度能够满足要求。

(2)实际配合比详见表2

表2 C40P8配合比 kg/m3

名称 水 水泥 矿粉 粉煤灰 砂 石 外加剂 设计指标

规格 自来水 PO.42.5 95 二级 中砂 5mm-31.5mm HEA TH_2 坍落度

(初始/1h) 终凝时间

用量 165 290 100 90 700 1040 36 12 190/175 12h

此次试验中,混凝土状态较好,包裹性得到改善,坍落度损失较小,且终凝时间为12h,满足施工设计提出的12h的终凝时间要求,混凝土强度也能够满足要求。

2.2.3试配结果分析

综合分析混凝土各项指标,选定初步配合比见表2。

为了验证混凝土性能的复现性,在搅拌站试验的基础上,在工地现场进行了实地模拟验证试验,结果见表3、4。

表3 混凝土坍落度、凝结时间

设计要求 初始/mm 间隔时间/min 坍落度/mm 初凝时间/h 终凝时间/h

C40

180±30mm 210 30 205 8.20 12.30

60 195

90 185

120 170

表4 混凝土各龄期抗压强度

设计要求 龄 期 强度代表值/MPa 达到设计强度/%

C40

180±30mm 3 16.80 42

7 21.40 53.50

14 25.60 64

28 35.60 89

60 48.90 122.50

(1)从表3、表4可知,初步配合比在混凝土强度、坍落度、终凝时间方面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2)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条件下,掺入一定量粉煤灰和矿粉,减少单方混凝土中水泥用量,同时可以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避免施工裂缝出现。掺入粉煤灰可降低混凝土徐变、干缩性和热膨胀系数,提高抗泌水性和抗离析性,混凝土抗渗性能显著增加。且加入减水剂,进一步减少了水泥用量,很大的降低了混凝土的水化热。

(3)从表4可知,在标准养护条件养护14d、28d,C40混凝土分别可以达到25.60、35.60MPa的强度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以及养护

3.1混凝土浇筑

3.1.1基础承台、地梁、底板大面积的浇筑:

筏板基础的混凝土实行分为三层浇筑,第一层的浇筑厚度为0.50m,第二层为0.50m,第三层为0.50m,每一层浇筑时为从东向西顺序推进,每一层浇筑用时经过估算为5h,延长至7h,以利用混凝土摊铺的表面和外界的空气进行接触,以充分散热,同时保证上层混凝土覆盖已浇筑混凝土的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大体积混凝土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方法,利用混凝土自然流淌形成斜坡,混凝土浇筑长度应控制在12000mm~16000mm范围内,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砼。

混凝土浇筑时逐层水平向前推进,每层浇筑厚度不超过500mm,每层浇筑间隔时间不得超出前一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上层砼浇筑时,振动棒应插入下层砼内不小于50~100mm,在浇筑接茬处应振捣到位(图1)

图1 筏板基础混凝土浇筑分层示意图

泵送浇筑混凝土时,不得在同一处连续布料,混凝土自御料口的自由倾落高度不超过2米,超过2米时,应采用串筒或溜槽顺导混凝土,保证混凝土不发生离析现象。

利用泵管或泵管前连接的软管在底板上皮钢筋的表面直接布料,在保证混凝土不出现冷缝的前提条件下,利用软管左右移动,作扇形状散布混凝土,尽量增大混凝土散布面积,以增加散热和热量交换。

覆盖已浇筑混凝土的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3.1.2集水井、电梯井内混凝土浇筑:

根据大面积基础底板混凝土流淌速度的范围,需要提前进行临近集水井、电梯井混凝土的施工,并振捣密实。采用间歇浇筑的方法,先将地坑底板浇筑至与侧壁模板底平,待坑底混凝土流动性不大,可以承受坑壁混凝土压力时,再浇筑地坑坑壁混凝土,要保证底与壁接触处的质量,间歇时间在2小时左右。

派专人检查坑底底板混凝土状态,严防混凝土初凝。

3.1.3混凝土振捣

(1)混凝土检查:混凝土运至现场后由质检员、专业工长、试验员对其进行检查。检查混凝土标号、质量、坍落度等是否满足要求,混凝土

(2)试验。混凝土试验由试验员根据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试块制作、混凝土坍落度测试、混凝土出罐温度、入模温度测试等。

(3)振捣方法:振动棒移动间距不大于500mm,振捣时间15-30秒,紧插慢拔,而且应插入下层混凝土50~100mm左右,以消除二层之间的接缝。为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提高抗裂性能,应采用二次振捣方法。第一次振捣时,应在坡顶、坡中和坡脚布置两道振捣器,一道布置在卸料处,主要解决上部混凝土的振捣,另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脚处,确保下部混凝土的密实。初凝前进行第二次砼振捣,直至混凝土表面不再明显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止。混凝土施工采用二次振捣施工技术、控制施工冷缝的产生,保证结构的施工质量。

(4)混凝土找平:为防止底板混凝土升降温速度过快形成温度收缩裂缝和早期脱水造成表面干缩裂缝,浇筑完成后,表面搓平,搓平次数不少于三次。混凝土浇到底板顶标高后,用2m长木刮杠将混凝土表面找平,且控制好底板顶标高。然后用木抹子拍打、搓抹两遍,在混凝土终凝之前进行收浆压光、拉毛。

3.2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3.2.1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期间必须严格控制其内外温度,确保不出现有害裂缝,确保混凝土质量,所以养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序,应根据气候条件采取控温措施,并按需要测定浇筑后的混凝土表面和内部温度,将温差控制在250C的范围内。

3.2.2本工程大体积混凝土保温措施采用2层塑料薄膜和2层麻袋覆盖,即在混凝土表面先覆盖塑料薄膜1层,以封闭混凝土内水分蒸发的途径,使混凝土能在潮湿条件下进行养护以控制干缩裂缝产生,在这之上再盖1层麻袋,以减少混凝土表面热量的散发;其上再覆盖1层塑料薄膜,以达防止雨水渗透的目的。最后覆盖1层麻袋。覆盖工作必须严格认真贴实,薄膜边幅之间搭接宽度不少于10cm,麻袋之间变口拼接。

3.2.3在养护过程中,如发现覆盖不好,表面出现泛白或出现干缩细小裂缝时,要立即仔细加以覆盖,加强养护工作,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3.2.4保温层在混凝土强度达到30%后、内外温差及表面与大气温差均小于250C时方可拆除,保温的拆除分层逐步进行。根据混凝土中心温度的计算和积累的气象资料分析,在混凝土浇筑完成15天后,室外平均温度20℃,不保温即可满足内外温差小于25℃的要求,因此在2~15天必须进行混凝土保温养护。

4.结语

(1)本工程实践证明,通过添加外加剂和掺合料可配置低水化热混凝土。施工实践证明,在施工组织、设备配备、材料供应和预拌混凝土运输与泵送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技术集成,是该基础底板成功的关键。

(2)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和矿粉等活性掺合料,充分利用活性掺合料的后期强度,可减小水泥用量,并改善混凝土性能。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中明确可以采用60d的混凝土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及评定和验收的依据,在施工中要积极应用该项规定,使水泥用量大幅度减少,可以显著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并延迟水化热峰值出现的时间,有利于混凝土底板里表温差的控制,以防止温度裂缝的出现。

厨师技师技术总结范文5

关键词:螺栓模板支撑灌浆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某无缝管生产线,设计年产量40万吨。生产的钢管直径Φ38~168.3毫米、璧厚2.9~25毫米。主要产品有石油油井管、石油油套管、钻杆、高中压锅炉管、石油裂化管、船舶管、流体管、结构管等。该工程主体为框架结构,基础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其设备基础平台四周封闭,中部为柱托牛腿台,见图1。其中2.5m平台板厚为850mm、600mm,上有大量设备螺栓,其中M24螺栓945组,每组4根,M36、M48锚板螺栓764根。柱、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30。±0.000高程相当于绝对标高1070.65m。

根据设计特点和工期要求,本工程的施工组织从钢筋混凝土独立柱基础施工开始,直至整个工程完工止,以2.5m平台支撑体系及设备基础螺栓安装为施工重点。

2 主要项目施工 图1

2.1模板工程

梁、柱、板(除板厚大于等于600mm以上的板采用定型组合钢模板外)模板支设均采用15mm厚覆膜木夹胶模板并辅以部分木模板,支撑系统采用φ48mm×3.5mm钢脚手管,5cm×10cm及10cm×10cm木方,梁、柱辅以φ12mm对拉螺栓@400mm×400mm紧固。梁板要按要求起拱, 起拱高度为梁板跨度的1/1000~3/1000。

柱托牛腿支模采用竹胶模板,辅以部分木模,吊模采用Φ28的钢筋支架,沿模板方向间距800mm。采用Φ12对拉螺栓紧固,对拉螺栓间距:竖向600mm,横向600mm,模板内外侧支撑:水平横楞、竖向立楞采用5cm×10cm木方及Φ48×3.5mm钢管脚手,双管排列,间距同对拉螺栓的间距。

2.1.1梁板模板

(1)梁模板采用扣件式脚手架+木龙骨+覆膜竹胶板的支模方案。梁模板全部采用15mm厚覆竹胶板,梁搁栅采用50mm×100mm木方,托梁采用100mm×100mm木方,支撑采用扣件式脚手支撑体系,立杆间距500×500 mm,竖向不少于两道拉杆和多功能早拆托座。

(2)厚度小于等于160mm的板模板采用扣件式脚手架+木龙骨+覆膜竹胶板的支模方案。板模板全部采用15mm厚覆膜竹胶板,板搁栅及托梁均采用50mm×100mm木方,托梁采用100mm×50mm木方,支撑采用扣件式脚手支撑体系,立杆间距900Χ900 mm,竖向不少于两道拉杆和多功能早拆托座 。

(3)厚度大于等于600 mm的板模板采用扣件式脚手架+钢管龙骨+定型组合钢模板的支模方案。板搁栅采用φ48mm×3.5mm双钢管,托梁采用φ48mm×3.5mm双钢管,支撑采用扣件式脚手支撑体系,立杆间距600×600 mm,竖向不少于两道拉杆和多功能早拆托座。

2.1.2螺栓埋件

设备的螺栓、埋件安装尺寸偏差要求极严,是施工的重点和难点,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螺栓、预埋件安装:

螺栓、预埋件采用钢格构支架的方法固定。为保证整体性,采用大格柱加系杆支撑的方法。在支架中部和顶部设置螺栓控制中心,用∠75×6制作,固定架立柱采用∠75×6(见图2)。图2

2.2钢筋工程

所有钢筋进入现场均要有合格证,并按品种、规格分类堆放,按要求及时送检、复检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中,钢筋代用必须取得设计同意,并有书面签证,直径小于20mm钢筋接头采用绑扎搭接,直径大于20mm的水平钢筋采用直螺纹套筒连接接头;直径大于20mm的竖向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

2.2.1施工要点

(1)柱钢筋绑扎成型后砼浇筑前,为了保证柱顶部钢筋位置,在顶部按轴线位置用脚手管搭设井架进行固定,待砼浇筑完毕后方可拆除。

(2)梁板钢筋绑扎时,先绑扎主梁钢筋,后绑扎次梁钢筋。要处理好框架梁交叉点上层负筋的绑扎顺序。板上的负筋在板厚小于等于160mm时,采用φ12mm钢筋马凳架空,间距800mm,板上的负筋在板厚大于等于600mm时,采用Φ20mm钢筋马凳架空(见图3),间距800mm,悬挑板钢筋,在其悬挑根部及根部到边缘的中部放置两排φ12mm钢筋马凳,间距800mm,以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砼浇筑前要在梁板上用马凳搭设砼运输及施工人员行走的马道,以防止施工人员及车辆踩踏钢筋,影响钢筋的质量。

图3

2.3砼工程

本工程混凝土均采用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进场要先由现场技术员观察混凝土和易性检验混凝土塌落度是否符合要求。如发现混凝土和易性不良、塌落度过大不允许浇筑。

2.3.1砼浇筑前,要清除模板内杂物、泥土等垃圾;检查钢筋保护层的水泥砂浆垫块是否垫好;木模板是否浇水润湿。砼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如超过2m要采取措施。

2.3.2柱子要分层浇筑,分层厚度不超过500mm,到达浇筑孔后,先补模板后再从上边继续浇筑。梁、板浇筑时,由一端用“赶浆法”施工,梁柱节点钢筋较密处,宜用同强度等级细石砼浇筑,并用细棒振捣,振捣要均匀密实。

2.3.3梁板混凝土浇筑

梁板混凝土浇筑前先在浇筑的操作面用木脚手板搭在铁马凳上铺设操作面,浇筑混凝土时,严禁踩踏钢筋,操作面可随浇随拆随铺。

混凝土浇筑要连续进行,避免中断。当有特殊情况必须中断时,施工缝留设在平行主梁的次梁1/3处。

梁板的混凝土虚铺厚度要略大于板厚,用平板振动器垂直浇筑方向来回振捣,振捣完毕后用木抹子抹平,施工缝处或有预埋件及插筋处用木抹找平。

浇筑过程中要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及钢筋位置的正确性,不得踩踏钢筋,移动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原来位置,如发现偏差和位移,应及时校正。对一些特殊部位,如地脚螺栓、预留螺栓孔、预埋管道等,浇筑混凝土时要控制好混凝土上升速度,使其均匀上升,同时防止碰撞,以免发生位移或歪斜。对于大直径地脚螺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用经纬仪随时观测,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2.3.4设备基础二次灌浆

由于该工程施工周期短、设备安装量大,因此要求二次灌浆料早强。

(1)灌浆机具、材料准备

0.05m3强制式搅拌机2台、台称(100kg)1台、水桶(0.012m3)30个、6m3水箱2个、灌浆溜槽3个、草袋子、导流竹板片若干。

基础表面与设备底座下表面要清除干部,不得有油污、泥土等附着物,不得存留石块、砼碎渣、刨花和棉丝等杂物。

模板支设高度应高于设备底座上表面50mm以上,以保证灌浆料能灌至与设备底座上表面平齐,并且能保证浇水养护。

灌浆前6~12h洒水将基础表面充分、全面润湿。灌浆前用棉纱将模板内砼表面的附水吸干净。

(2)灌浆料的施工

灌浆料采用强制式搅拌机搅拌,先加料,开始搅拌时再加水、加水完毕搅拌3min,严禁加入任何外加剂,搅拌完后停放时间不宜超过5min。

灌浆必须从一侧浇灌,应连续不得间断,不得使用振动器振动,可用竹板条在浇灌侧对面拉动导流。

在灌浆过程中若表面有泌水,应用CGM-1灌浆料干料将泌水吸入拌合物中。

灌浆完毕4h后,先覆盖塑料薄膜,再覆盖润湿草袋进行养护,为了防止表面出现裂纹,在刚浇后的灌浆层表面撒一层钢纤维,用量控制在250g/m2。

灌注一台设备或灌浆2h,留做4组试块,其中两组试块现场同条件养护,另两组标准养护,按要求的龄期进行强度检验。

灌浆后24h内,灌浆层不可受到振动。

3.体会

通过精心组织、严密施工,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施工方法、施工前严格验算模板支撑体系,我们圆满的完成了包钢Ø159mm连轧无缝管生产线冷床区设备基础工程的施工。只要我们按照工序要求,以科学的态度去组织施工,保证材料、机械及人力的供给,加强协调工作,一定能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

厨师技师技术总结范文6

关键词:控制权获取 资源基础观

一、引言

海外直接投资时,发起方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谈判合适的组织管理架构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经过冗长的谈判过程,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企业无法获取预期的所有权份额更令人沮丧。尤其对于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求获取目标企业的恰当的组织安排(Geringer & Hebert, 1989; Yan & Gray,1994; Mjoen & Tallman, 1997),而最重要的是所有权(ownership)与控制权(control)。所谓所有权与控制权的争夺,其最终结果都是为了控制权。因为所有权只是代表了其所有者初期的投入,表示所有者股份的占有率(Yan &Gray,1994)获取关键的战略资源,实现战略目标必须要获取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因此控制权才是真正对关键资源的控制程度(Lecraw, 1984)。

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所有权与控制权之间的选择受到发起方企业与目标企业的资源和制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无论学者还是实践的企业家都感到相关理论无法指导实践,原因并非因为理论错误,而是以往的研究没有明确区分研究对象,将不同维度如交易、企业和宏观的问题集中讨论,结果反而导致企业家或者研究学者虽然感觉内容丰富但最后却无所适从。因此本文明确集中以交易本身为研究对象,对海外直接投资控制权获取研究进行了梳理,从资源基础观对海外直接投资等控制权研究进行综述, 并指出了现有研究对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等控制权的启示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二、海外直接投资控制权影响因素

1. 控制权的相关理论

尽管以往的研究将所有权与控制权等同(Anderson & Gatignon,1986)。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所有权是指资源投入和获取剩余价值程度的反应;控制权是指影响目标企业运营活动的决策的程度 (Geringer and Hebert,1989; Yan and Gray,1994)。一般来说,控制是指一个组织影响其下属单元,以达到其目标的过程 (Flamholtz et al,1985)。以往的研究大多数把控制权等同于所有权(Stopford and Wells, 1972; Fagreand Wells,1982; Hennart, 1988, 1991; Blodgett,1991),认为只要获取了所有权,就能保证控制权(Stopford and Wells,1972,Hennart,1988,1991)。传统理论认为所有权代表了其所有者的风险承担、资源配置、投入承诺和组织控制程度 (Beamish and Banks, 1987;Gomes-Casseres,1989; Hennart, 1991)。虽然所有权并不是控制权的唯一来源(Yan and Gray,1994),但是所有权是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并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和效率(Beamish and Banks,1987)。并购等和其他投资的是组织和管理商业交易的制度性安排(Anderson,1997)。Yan和Gary(1994)发现以往对于控制的认识只局限于运营管理上(Killing,1983),因此,他们从Geringer 和Hebert的模型的基础上,扩展了控制的范围,提出并购等海外投资控制的三个具体表现:第一,制定战略决策;第二,管理日常运营;第三设计组织架构和运营程序,即从战略、运营和组织三个维度控制进行划分。

2.海外直接投资控制权影响因素

海外直接投资是组织和管理商业交易的制度性安排。以往的研究同样认为所有权与控制权有强烈的正相关(Keegan,2002),认为只要获取了所有权,就能保证控制(Stopford & Wells, 1972,Hennart,1991)。传统理论认为所有权代表了其所有者的风险承担、资源配置、投入承诺和组织控制程度 (Gomes-Casseres,1990; Hennart, 1991),因此即使所有权并不是控制权的唯一来源(Yan&Gray,1994),也是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并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和效率(Hennart,1991)。

控制权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传统国际化理论认为受到资源的影响,这包括目标企业与发起方企业之间的资源对比决定了在控制权主导权归属。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当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在不断的交互国际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研究显示公司目标的所有权份额没必要必须达到(GomesCasseres1990),所有权的程度依赖于企业获取所有权控制的需要(Gatignon& Anderson,1988)。在通常的所有权政策下,企业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手段获取控制权(Lecraw,1984; Yan & Gray, 1994)。企业必须在承诺资源与所需的控制之间做出平衡(Gomes-Casseres,1990)。因此,我们将对海外直接投资等股权投资的控制权影获取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

一个组织安排是否被选择关键在于其相对其他组织安排形式是否更有效(Williamson,1975)。交易成本理论认为,控制权受到交易成本的大小所决定的,企业的组织安排目的是成本的最小化。影响交易成本的主要是三个维度:资产专用性、频率与不确定性(Williamson,1975, 1985),其中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是解释并购等及其他行为的控制权最关键的要素( Williamson ,1979,1985,1991,1996)

以往的文献认为海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的组织安排是由双方资源决定。即使在所有权上做出让步,但企业依靠资源而也可以获取控制权。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时,目标企业的组织安排,尤其控制权是各参与者之间受到了参与者的资源和能力的影响(Lecraw,1984;Arino &Torre,1998;Yan & Gray,1994)。海外直接投资中的控制权来源于各自拥有或控制关键资源和能力。正如Pfeffer & Salancik (1978)所说“当一方投入更为重要的资源时将会影响甚至控制整个组织活动”。因此在海外直接投资等中各方参与者在关键资源上的投入将增强他们的控制权 (Child et al.1997;Lecraw,1984)。

所谓的关键资源的概念最早是来源于交易成本理论的资产专用性。资产的专用性与控制权之间呈现正相关(Kim& Hwang1992;Gatignon &Anderson, 1988;G o m e s-C a s s e r e s, 1989; Padmanabhan & Cho,1999)。资产专用性是指替代使用者以不牺牲资产价值的前提下,在交易中重新配置该资产的程度(Williamson,1975)。当专用性产生的准租金(quasi-rent)越大,企业就可能利用这种竞争优势(Anderson & Gatignon,1986; Kim&Hwang,1992)有能力和动力去获取更多的控制权。当资产专用性高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高控制,以弥补在日后整合过程中,所出现的官僚制度成本(Erramilli & Rao,1996)。因此,发起方企业拥有专用资源(proprietary resource),倾向于选择高控制(Nakamura & Yeung,1994)。

但是,只是拥有专有性资产是不足够的。影响目标企业控制权归属的最关键就是参与各方投入的专有资源的价值(Inkpen & Beaminsh,1997)。Das& Teng (2000)认为“只有当企业投入真正拥有价值的专有资源”时才能真正获取高控制权。必须注意这种价值的大小是相对于交易各方而言。价值的大小是取决于该资源的需求、替代性和稀缺程度(Williamson,1985)。相同的资源对于不同的交易者的价值大小是不同的,比如对于资源密集型自然和制度的资源优势(如更容易获取原材料、资金或地域等)的企业,运营的密集程度和类型将会影响目标企业的组织安排,投资者会愿意为了这种资源增加其控制程度(Lecraw,1984)。Mjoen和Tallman(1997)也提出相似的观点,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运营的资源密集程度与企业的影响力呈现正相关,但与所有权的比例却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在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如食品、烟草、采矿等),企业倾向于保证获取当地控制的专有资源的资格或者克服当地的政治问题(Hennart & Larimo,1998)。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通过划分不同的资源类型,希望深入探究究竟什么资源会影响控制权的获取。以往的文献把资源和能力结合一起,分为“资本资源”与“非资本资源”(Mjoen and Tallman,1997),并针对不同的类型的资源对控制权的影响作出相关的研究。所谓的资本资源力量是从资本资源或者其他相同的与之等价的固定资产投入而形成。Fagre and Wells(1982)和 Blodgett(1991)都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资本资源的投入对于组织安排和控制权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非资本资源力量是来源于参与者的关键资源投入,包括知识、技术、营销渠道。以往研究对非资本资源主要是指知识资源。知识资源对于目标企业的组织安排发挥关键作用(Das & Teng, 2000; Hamel, 1991)。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内部化是并购等或者最重要的动机之一(Hamel, 1991)。知识资源包括了研发能力、管理知识和营销知识等。以往的研究也发现,一旦企业具有知识资源就会倾向于选择高以达高控制的目的(Lecraw,1984)当企业相对于其他参与者,投入更高战略价值的资源时,控制权将会转移到该资源的所有者手中(Inkpen & Beaminsh1997)。

三、研究展望

通过以往的研究我们看到直接投资的控制权选择主要受到海外直接投资双方资源、能力和影响。然而当前针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控制权获取研究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研究对象比较片面。首先当前相关的研究研究大多以发达国家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为背景,由于研究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企业为对象,因此当前资源基础观与的解释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我们认识到中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并没有所有权优势,但我国企业却有来自市场、制度等带来的优势,而这种优势并不属于企业,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把传统的资源和优势,由企业扩展到外部环境。

第二,忽视了制度因素的影响。企业特征也能会使他们对风险的态度不同。比如大型的企业由于具有国有背景,虽然这些资源可能不会对双方谈判地位造成影响,但会促使对制度和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其他风险的承受能力更强,从而更有冲动获取高控制权。所谓的企业特征对控制权的影响归根结底都是来自于制度因素的影响。新兴国家国际化的兴起,使制度基础观日益受到重视,制度可以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行为,例如国有企业会通过制度红利(比如,优惠政策,资金支持)短期提高企业的谈判能力,从而获取控制权。但是,必须注意本文强调的制度并非泛指宏观环境,而是强调为交易的其中一方带来直接实质性支持的制度因素。此外,除了传统的政策等制度因素外,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崛起赋予了制度新的内涵,拥有广阔市场的新兴市场能够为该国企业带来了短期的资源优势,比如沃尔沃最终选择吉利收购的最重要原因,并非金钱,而是希望借助吉利进入中国市场,重新焕发生机。尽管有不少文献针对制度差异进行研究,但是只是从文化层面、制度包括行业规范、相关行业法律差异等带来对大环境的影响,对交易本身是产生间接的影响。目前在我国,制度理论引入国际化理论仍处于初级阶段,尤其以交易为研究对象的制度影响目前较少,特别对中国等强制度国家企业投资时,母国制度影响研究(Y i u,2010)。

第三,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控制权的定义也不清晰。而且随着研究的日渐深入,我们发现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所有权与控制权是分离的,这对于当前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大多认为高股权就能获得高控制的观点提出重大的启示作用。所有权与控制权并非完全正相关的(Geringer & Hebert, 1989; Yan& Gray,1994)。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所有权是指资源投入和获取剩余价值程度的反应;控制权是指影响目标企业运营活动的决策的程度 (Geringer & Hebert,1989; Yan & Gray,1994)。中国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在与目标企业争夺控制权时,往往受到当地政府、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所以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中,即使获取了高股权,却常常没有获取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最终导致战略目标无法实现,这启示我们有必须深入研究我国企业如何获取控制权,获取怎样的控制权才能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尝试整合资源基础观进一步完善基于交易为对象的海外直接投资控制权模型,以供后续相关研究,模型如图一。从以往的文献,我们发现影响海外直接投资控制权的获取包括传统资源因素包括:资产专有性和专有资源价值(Yan & Gray,1994;Pfeffer& Salancik,1978),其中专有性资源的价值受到需求、稀缺性和可替代程度影响(Williamson,1985)。另一方面是正如上文所述,新兴市场企业的崛起赋予了资源新的含义,有以往企业内部扩展至企业外部,而这种外部的资源主要来自于制度带给企业直接支持,包括母国政策、母国市场等(Delios ,1999; Brouthers 2006,Peng,2011),因此本模型中制度定义并非指对交易起间接影响的宏观因素,如文化差异性等广义的制度因素。

资源因素是基于交易的直接影响因素,然而在交易为对象的维度下除了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也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强调的是从主并企业出发,集中以交易为分析的维度。作为所有权的主要拥有者和剩余价值的主要获取者,企业凭借自身的企业特有竞争优势,有强烈的动机和能力获取目标企业的主要控制权。以往的研究也发现,一旦企业具有知识资源就会倾向于高控制的目的(Lecraw,1984)。企业特征包括背景特征和能力特征。背景特征考虑的是企业所有权构成和多元化程度(Luo,2007),把企业分为:利基企业(niche entrepreneurs),全球抱负者(world-stage aspirants),跨国机构(transnational agents),受委任专家(commissioned specialists),而能力特征从而影响双方的力量对比,然而,投入的资源种类有很多种(如资金、技术、管理知识等),因此把资源正确分类,对于我们研究控制权选择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Yan & Gray ,1994;Mjoen & Tallman,1997)。我们根据以往的研究(Gomes-Casseres, 1990; Yan & Gray, 1994),把资源力量分资本资源力量与非资本资源力量(Mjoen& Tallman,1997) ,不同的企业特征影响企业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间接影响控制权的获取。

我们把控制权分为三个维度:(1)制定战略决策;(2)日常运营管理;(3)企业组织架构与运营过程设计,我们总结细分变量为战略控制、运营控制和组织控制,即战略控制、运营控制和架构控制(Yan &Gary,2001)。我们希望通过分类控制权探求出在海外直接投资中控制权获取最重要是哪个层面,以及企业如何在谈判影响中在三种控制中选择。

我们在未来的日后的研究将会尝试在该理论框架中加入绩效变量。本文作为探究性因为绩效才是判断该海外直接投资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标准。通过整个海外直接投资过程的联合,从而提出完整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控制权选择模型。

参考文献

[1]. Andreff, W. ‘The new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from transition countries’, Economic Systems,2002,26(4): 371 379.

[2]. Arino, A., Torre, J. Learning from failure: toward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collaborative ventures[J]. OrganSci , 1998.9, 306 325.

[3]. Bacharach, S.B., Lawler, E.J.Bargaining: Power, Tactics, & Outcomes[M].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CA, 1984

[4]. Brouthers, K.D. ‘Institutional, Cultural & Transaction Cost Influences on Entry Mode Choice &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2. 33(2), 203-221.

[5]. Brouthers, K. D. & Bamossy, G. J .Post-Formation Processes in Eastern & Western European Joint Venture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 43(2): 203- 229.

[6]. Child, J., Faulkner, D., & Tallman, P. B . Cooperative Strategy[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215-247

[7]. Chiles, T.H., McMackin, J.F. Integrating variable risk preferences, trust,&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 1996.21/1, 73 99.

[8]. Das, T. K. ang Teng, B.-S. Between trust & control: developing confidence in partner cooperation in alliances[J].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 (3), 491-512.

[9]. Delios. A.& Beamish, P. W. Ownership strategy of Japanese firms: Transactional, institutional, & experience influences[J]. strategic Munugement Journal, 1999.20 915-933.

[10]. Emerson, R.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J]. Am. Sociol. Rev, 1962. 27, 31 41.

[11]. Erramilli, M. K. Nationality & subsidiary ownership patterns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6. 27, 225 248.

[12]. Geringer & Hebert, Control &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89.

[13]. Gatignon, H., Anderson, E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degree of control over foreign subsidiaries: an empirical test of a transaction cost explanation[J]. J. Law. Econ. Organ., 1988. 4, 305-336.

[14]. Gomes-Casseres, B. Firm ownership preferences & host government restrictions: an integrated approac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0. 21, 1 22.

[15]. Hennart, J.The transaction costs theory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 In: Pitelis, C.N., Sugden, R. (Eds.),The nature of the transnational firm. Routledge, New York, NY, 1991.

[16]. Hennart, J.Explaining the swollen middle: why most transactions are a mix of market & hierarchy[J]. Organ Sci , 1993. 4, 529547.

[17]. Hennart, J. F., & Larimo, J.The impact of culture on the strategy of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Does national origin affect ownership decision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1998.29(3), 515 538

[18]. Hill, C.W., Hwang, P., Kim, W.C. An eclectic theory of the choice of international entry mode[J]. Strategic Manage. J, 1990.11, 117-128.

[19]. Hofstede, G. The cultural relativity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 theorie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Fal,1991. 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