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娱乐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娱乐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范文1

让影视演员、滑稽演员担当新闻主播,是新闻娱乐化的做法,于是想起某教授的观点,或许可以用为理论的支撑:不同传媒在接触环节上凝聚受众社会注意力资源的主要竞争手段,在于其传媒内容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因为只有“极致化”的东西才能在众多传媒对于社会注意力资源的竞争中获得青睐,拔得头筹。①

然而,用“极致化的东西”争夺“眼球”也不完全是我们的发明。就新闻播报而言,如何在这个“接触环节”上“凝聚受众注意力”――这里有几条“旧闻”不妨重提:俄罗斯某电视台曾声称要向受众提供所谓“裸的新闻”,于是观众看到一位漂亮女主播在该台《夜间新闻》里一边播报国际、国内新闻,一边宽衣解带,一件件脱去,然后由一个男人将衣物全部拿走――“裸播”新闻果然奏效:“收视率狂升10个百分点”。后来台湾有电视台受到了启发,推出“新闻女主播‘内衣秀’竞选活动”,你瞧瞧,选女主播、选美、内衣展销三者“联姻”,确实是很“时尚”,也热闹了一阵。当然“内衣播报”也让收视率直线攀升。

世纪交替,“新闻娱乐化、新闻艺人化”这股潜流来势汹汹,蔓延甚广,我们有些电视人“委身”于低位文化的层面“玩”得找不着“北”了。但是,当西方世界从“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开始醒悟并重新审视“新闻娱乐化”的观念、开始摒弃违背新闻规律的纯功利性操作手段、开始重视电视新闻的基本专业规则时,咱们拿起那块新闻娱乐化的“鸡肋”怎么就如此的甘之如饴呢?

如果换个角度对此作有理性解释,我们这几年新闻娱乐化“化”得这么快、“化”得这么“出格”又这么“出彩”,可能是出于贴近生活、贴近民众的考虑;或者正如有些人所言,是电视人“勇敢”进行的边缘性、变异性探索或尝试;也或许是在寻求当代电视文化产业的某种出路,是在媒介市场的竞争中出于某种无奈而使出的下策……当然,毋庸讳言,这也可能是电视人利用市民阶层评判性文化思维的薄弱、利用人们对多元文化的容忍与好奇的“共谋”尝试。

但是,我们希望,面对当今电视文化形态受裸功利意识驱使出现的五光十色的流变,咱们的电视人能够多一分“深思慎取”的冷静。须知,为争夺眼球而“无所不用其极”的“极致化操作”是危险的,而且也是有害的。尤其是,当我们开掘电视新闻的娱乐因素、改变电视新闻的话语模式或新闻播报方式时,应该给自己设置一条专业的底线。

比如――

第一,新闻主播的文化身份必须有助于新闻信息可信性的体现。起用影视演员尤其是滑稽演员担任新闻主播,观众的角色构念极可能混淆新闻现实与剧情虚构的界限,这就损害了信息的真实性。不可设想,如果电视台请赵本山播报股市行情、请陈佩斯报道“9・11事件”,也许再真实的新闻都会沦为“逗乐”。

第二,电视新闻不能变成电视娱乐业的延伸。西方商业台是靠新闻娱乐赚钱的。他们以“信息娱乐”代替新闻、将新闻的本质看作是“娱乐”――他们甚至“看出”灾难性新闻的娱乐性?穴幸灾乐祸?雪。如今他们开始反思这些观念了,我们又何必步其后尘?起用滑稽演员当新闻主播,是将电视新闻与电视娱乐融为一体的危险尝试。如果中国的电视新闻果真走进“影视演员、滑稽演员担当新闻主播”的“时代”,那咱们中国的电视新闻可能就完全变味了。

第三,电视新闻播报应当坚持健康的文化品位。我们完全可以也应当尝试、创造各种新闻播报方式和语言风格,以增强传播的效果、满足受众审美多样性的选择,但是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娱乐味儿就舍弃播音基本要求,或耍贫嘴式的“侃”,或扮着鬼脸“戏说”,或者来点儿港腔港调、来点儿“嗲”……甚至背离新闻传播必须遵循的“符号共享”以确保信息畅达的原则、违背《国家语言文字法》有关媒介语言应用的规定,让方言土语在新闻节目中大行其道,这就不仅仅是文化观念的问题,也是国家意识、法制意识的问题。

第四,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理念,注意新闻传播的权威性、严谨性和新闻工作的社会文化责任。在我国,不应以单一商业的尺度?穴如收视率、广告额?雪评判新闻节目的质量。要满足观众的信息期待,就应提供货真价实的信息,不应用娱乐化的“超度包装”稀释新闻资源,更不应用商业广告肢解新闻节目的完整性。

我想,电视新闻娱乐化作为一种相对性电视理念和电视操作手段,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空间,但是能“玩”到什么程度、究竟能走多远,不能靠行政管制,需要的是自我设限。这个“限”来自电视人的新闻良知、新闻人格,也来自电视人自觉的职业操守。这样,他们就可能会将新闻传播模式创新的力气用在新闻内容的选择采集与制作上,放在播报者语言、态势的合理创新和适度的变异上。

“新闻主播”从属新闻,不应凌驾于新闻之上。只有朴实而敬业的新闻主播才拥有稳定的荧屏威信,靠在新闻播音员的身上“变招儿”以提高收视率,是舍本逐末的短期行为。而且,为了创造对受众视觉、听觉的“冲击力”,就让新闻主播在新闻活动方式上随心所欲来个“极致化操作”以寻求“出格”或“出位”,也是一种危险的游戏。电视媒介如果不以向受众提供实实在在的东西为己任,却仅仅浮泛于外部的激情花哨或故作惊人之笔的“变阵”之类,那就可能会因为与人们的期待视野发生偏离而遭到摒弃。

新闻娱乐化范文2

受众心理与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对此,有人认为,“我国媒介娱乐化潮流既带有转型期媒介市场化、大众化的必然性,又带有媒介发展脱离社会发展实际的不正常竞争导致的畸形产物特征”。①也有人认为,“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是经济全球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必然产物。”②实际上,新闻传播活动是大众传媒从事的一项主要活动,当前出现的新闻娱乐化现象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它只是体现了新闻传播的一种新的叙述方式和表现手法,其形成和发展无论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渐渐走上了迎合受众心理需求的道路,以致越走越远。

何为受众心理?新闻受众心理的内涵是指新闻信息和由此引发的其他刺激直接或间接地在新闻受众头脑中的主观反映。③受众的需求心理是指受众在选择新闻媒介与信息前的一种心理预期,即在进行选择时有一种期待的标准。那么,受众需求心理是怎样对新闻娱乐化起决定作用的呢?

受众求新的好奇心理需求。“心理学反射原理证明,越是新鲜、奇特和富于刺激的东西,越能引起人们心理的愉快与兴奋,促成人的注意力集中、感知的兴奋和理解的自觉”。④富有新意的东西最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这是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理所致。受众的求新心理,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内容新和新闻报道的手法新上。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一方面受众期待新的内容的信息,尤其是对新闻报道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希望通过新闻媒介能够获知新近发生的事实;另一方面也希望新闻报道有新的形式。新闻和娱乐的合流所体现出来的在新闻制作上突出新闻的冲击力,恰好满足了受众在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如一些报纸和期刊加强标题和版面的视觉冲击力,运用大幅图片来体现报道内容,生动形象,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目光和注意力。广播电视新闻运用“说新闻”、“聊新闻”和“侃新闻”的形式,甚至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新闻评论边唱边播,还有运用声音、音响和画面等富有感染性和戏剧性效果的表现形式也得到了受众的好评。

受众求趣的娱乐心理需求。受众接触大众媒介,还有着强烈的求趣心理。求趣心理是指人们对于趣味性事物的心理指向。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对于有趣的事实,常常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受众的求趣心理及其满足,在于传播者认识趣味、表现趣味,而受众则在于认同趣味、欣赏趣味。近年来诸如《开心辞典》、《幸运52》、《超级女声》、《非常6+1》、《舞林大会》等极具娱乐性的电视节目盛行就是一个明证。这种求趣的娱乐心理也延伸到获知新闻信息上。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希望既能得到新闻信息,又能有一种快乐的感觉。“我们是本着寻求愉快和逃避社会控制的精神进行很大一部分传播的。……我们在大众传播中寻求大量的娱乐,即使在我们最认真的公开发言人当中,即使在我们最严肃的报纸或新闻广播中”。⑤于是,经过娱乐化了的新闻正好契合了受众寻求娱乐的心理。具体表现在新闻内容的选择上,从一开始的各种纯粹休闲的娱乐新闻能让人感到身心愉悦,缓解工作中的紧张和压力,到后来一些经过“软”化过的硬新闻也能让人感到愉快。在新闻的表述上,从最初强调硬性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加强新闻的可读性、贴近性,到追求趣味性、吸引力,强化或有意添加所报道的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的道路。因为“娱乐性信息既不需要受众遵守什么,也不要求他们确认什么,而知识让受众轻松愉快”。⑥同时,娱乐使我们的舒适和愉快的直接感觉兴奋起来时,并不要求精神的努力。它使人获得愉悦而不需要心理的改变,不用动脑子就可以完成;而其他非娱乐消遣功能的新闻信息带给受众的常常不是“快乐”,而是要求受众付出努力的需要加入主观性和能动性的创造,调用受众的经验、理解、决定和判断。

受众求易的放松心理需求。这表现在受众选择媒介和接受新闻信息时总是希望便捷轻松地掌握,而不需要深刻参与和思考,总是倾向于一些简洁生动、视听效果逼真的新闻信息。于是大众传播媒介为了尽量吸引最大量的受众,它们在形式上力求简单,在内容上力求通俗、平易,倾向于少登深奥、内容不易理解的材料。娱乐化了的新闻强调新闻的现场感和描述性,强调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这样的新闻更加直观、更加生动具体,也就容易为受众接受和理解,正好满足了受众求易的心理需求。新闻娱乐化就是选择和加工出了相对容易让受众注意和容易理解的新闻信息,而有意回避了受众潜意识中不愿意接受的或不容易接受的信息。如在凤凰卫视的《网罗天下》节目中,主持人用不很标准的普通话和极其夸张的肢体语言,演绎严肃话题,让观众会心一笑,大大缓解了压力,也使身心得到放松。

在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和工作条件改善、闲暇时间增多的情况下,人们除了严肃的决策参考信息需求之外,还非常需要休闲、娱乐、消遣性的内容,以满足缓解压力和释放情绪的需要。于是,内容琐碎的社会新闻,具有娱乐因子的体育、娱乐新闻以及经过适度软化的硬新闻,正好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要而成为传媒报道的重点。总之,新闻娱乐化的形成,一方面是受众有接受娱乐化新闻的深层心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在传媒娱乐化了的新闻刺激和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受众对娱乐化新闻的接受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理性看待新闻娱乐化

不可否认,新闻一定程度上的娱乐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符合受众接受讯息的心理,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增强了受众对于社会公共事物的关注和参与的热情,在市场经济带给传媒的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能为媒体争取到更多的受众。但也不能忽视以下几个方面:

消遣性、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能以弱化传播信息的新闻节目的分量为代价。2004年9月,中央电视台《今日关注》栏目在关于俄罗斯北奥塞梯别斯兰市人质危机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信息,猜测人质危机死亡人数,这种不顾传媒道德底线、借人质事件发财的娱乐化做法,引起受众的极大愤慨。在娱乐化风潮甚嚣尘上的今天,并不是什么新闻都能拿来娱乐的。严肃性、针砭性、重大性的深度报道仍然应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重心,落落大方、从容稳健的播报新闻方式也仍然是新闻播报的最主要方式,尤其是对于重大和突发的新闻事件。

新闻娱乐化不能无限夸大新闻的娱乐功能。在现今情势下,许多媒体为了追求利润,将新闻作为一种娱乐工具,甚至将娱乐异化,过分强调通俗化甚至是低俗化来争夺市场,走娱乐化甚至是新闻娱乐化的道路,而忽视了新闻本是用来传播交流信息的。迅速、及时地向大众传播新的信息永远是新闻传播的最主要活动。

新闻的娱乐化一定要有个“度”。新闻娱乐化绝不是煽情化、低俗化和游戏化。在写法上,从强调人情味、趣味性到强调煽情性,甚至是不惜以牺牲新闻的真实性或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代价,以耸人听闻的手段制作新闻标题,甚至是制造虚假新闻,猎奇媚众,这只能使信息自身的价值发生扭曲,而根本无法体现新闻沟通情况、传递信息的功能。这种不顾社会效益和传媒伦理的所谓“娱乐化”做法则是要坚决摒弃的。

总之,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其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在市场经济背景下需要传媒放下架子来贴近受众,但决不能一味迎合。因为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过分地迁就大众口味会造成一种媚俗的传媒形态,使大众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水平降低,这样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水过来又会影响传媒自身的良性发展。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受到损害的既是受众,也是传媒自身。

注释:

①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②任蕾:《我国新闻娱乐化形成原因探析》,《兰州学刊》,2003(4)。

③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④李黎明:《新闻心理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⑤施拉姆:《传播学概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年版。

⑥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新闻娱乐化范文3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传媒经济;媒介

所有经济领域内一切真正的改革,都需要以市场为取向。近20年来,市场化大潮席卷了世界各个角落,各国的传媒在市场经济的促使下走的更远、更彻底。一方面是大量涌现的纯商业性质的媒介;另一方面是迫于市场压力或减轻财政压力下的国有、公营媒介的下海,实行商业化运作。这样的市场化改革使很多的国家的媒介在运营模式、编辑方针和操作方法等各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商业化的取向。在媒介内容上的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娱乐化倾向的强化,其中最危险最深刻的变化,就是新闻娱乐化的潮流。

一、什么是新闻娱乐化?

何为新闻娱乐化?第一,内容方面,偏向软新闻(西方媒介称为“大众新闻”)或是尽力软化硬性新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减少严肃新闻数量,把暴力事件、灾难报道、花边新闻、体育新闻及名人趣事和各种犯罪新闻作为新闻重点,极力在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化中挖掘娱乐价值。第二,表现形式方面,过分地强调新闻故事性、情节性。在最初,只是适度地在新闻写作中加入人情味因素以加强其贴近性,到现在发展成盲目追求新闻趣味性和娱乐性,强化其悬念、煽情或刺激的部分,使新闻故事化、文学化。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辛普森杀妻案、戴安娜王妃之死及克林顿总统的绯闻案,成为了传媒娱乐化三大标志性之作。

以上的阐述说明了新闻娱乐化现象三大特征:一,内容上是软性新闻;二,极力挖掘新闻的娱乐因素;三,过分强调吸引力。从新闻传播功能的角度看来,新闻娱乐化异化了新闻本身提供娱乐的功能,具体说来就是新闻娱乐化使娱乐新闻在媒介新闻整体中的地位被放大,在新闻价值中的人情味和趣味性因素也被放大,导致新闻娱乐功能的初衷的偏离。娱乐和迎合受众成为了新闻娱乐化的主要目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新闻娱乐化的现象已经在大众媒介中屡见不鲜了。无论报纸、电视、广播或网络,“娱乐”成为主流,一切与之相关的节目也成为各媒体开发的重心。但是,在媒介过度娱乐化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政治、经济、文化和受众等各个因素综合地推动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出现。下文将主要从传媒经济的角度分析,并且关注了两者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二、新闻娱乐化的经济原因分析

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消费者是市场经济中很重要的概念,在媒介市场经济中,“受众”就是媒介产品消费者。首先从受众心理和需求方面分析消费者。依据马斯洛的心理分级理论,当人类的低级的、本能的心理需求,例如吃、穿、住等都得到满足后,就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的需求。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工作等各方面压力增大,使人们开始追求工作之外的全身心的放松,对于精神放松的需求急速增长。另一方面,受众还具有普遍的从众心理和行为,从而娱乐逐渐成为时尚。

其次,从生产者的角度,媒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经济实体属性被强化,这些媒体被推向市场时不仅扮演政治化的角色,同样也需要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市场占有份额和利润。为获得市场就必须拥有消费者,要拥有消费者就要研究消费心理需求,即受众心理需求。为了让受众消费,真正的新闻被市场改写,导致原先的例如无虚饰、不空谈等新闻观念被抛弃,现在的新闻被媒体精心策划、包装成为新闻商品,娱乐因素成为市场主导。与以往编辑部争论的焦点“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不同,现在更多的是关心“受众想知道什么?想看什么样的节目?”。

因此可以看出,市场成为具有商业化倾向的媒介或是商业性媒介的主宰,一切与发行量和收视率等相关的指标成为媒体的生命线。为了追逐企业利润最大化而追逐受众群的需求,同时媒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遵循市场经济商品的大数及通用的原则,即生产那些最好销售,受众最广泛的产品。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在消费兴趣各不相同的情况下,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媒介选择了娱乐。无论男女老少,何种身份、阶级、种族和国别等各方面的差异,都需要娱乐。因此娱乐产品在大众化时代十分畅销。在这样的消费逻辑的引导下,媒介都表现出了日益明显的娱乐化倾向,从最初的娱乐休闲节目和内容的比重上升,发展为将严肃的新闻也向娱乐化拉近,导致新闻和娱乐的界限日益模糊,就成为了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近20年来的新闻的改革过程中,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发展加快,媒介大众化和市场化浪潮兴起,娱乐化日渐成为我国传媒经济研究的一个新出发点。如同陈力丹教授所说:“娱乐新闻和娱乐类的版块越来越成为传媒经济效益的增长点,这是大势所趋。”

三、新闻娱乐化对于传媒经济发展的影响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且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新闻娱乐化现象出现的主因是媒介走向市场和传媒经济的发展,反之新闻娱乐化发展和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介经济的发展。短期看来,新闻娱乐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媒介经济的短期繁荣,获得了大量受众的关注和注意力,获得了广告客户,但是这样的影响和发展方式能否获得长远的效益和发展仍然值得考虑。

如今我们已经不仅是单纯的大众传播时代了,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分工细化,传播已走向分众化时代。传媒经济作为经济的其中一种形式,它拥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性和属性。喻国明教授曾指出:传媒作为产业的经济本质是“影响力经济”,它拥有的是社会公众给予的“注意力资源”。1衡量传媒对于市场的价值的大小,关键在于它能够通过受众对社会实践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力”。就是说,计量传媒市场的价值不仅是由它所凝聚的受众人群数量多少决定的,这是因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动力和决策力、消费能力或“话语权”的差异,且有时差异巨大。显然地,作为一个传媒,能够影响社会的主流人群,为其提供信息、知识以及智慧支持,从而影响社会进程、社会决策、市场消费和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话,这个传媒的价值就十分巨大了。不难看出,媒介受众数量不能决定一切,重要的是媒介影响的受众的质量。因此,媒介娱乐化的方式只是实现了普化,未达到精化,这样的做法只能是低层次的。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对社会决策产生影响的人都对娱乐化的失误没有太多兴趣和关注,无法影响这类受众,就无法获得有实力的广告资源。这类主流人群的特征包括:较强的消费能力和政治经济权利、文化精英、年轻人。这个社会群体并不需要零碎的娱乐化新闻,更多的是需要媒体解答各自领域的相关问题和需求。尽管这类媒体受众数量并非最大,但是它的影响力最大,这类媒体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因此媒介新闻娱乐化的方式并不是传媒经济长远发展的正确选择,单纯追求娱乐化,并不能真正地提高传媒经济的质量。(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注解

① 喻国明.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现代传播,2003,(01):1~3.

参考文献

[1] 陈力丹.关于传媒发展和经营的一些宏观认识问题.新闻界,2003,(01):29~30.

新闻娱乐化范文4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市场化的大潮,中国传媒的商业化脚步刚刚迈开,但成绩显著。一方面是纯商业性的媒介大量涌现,另一方面是国有、公营媒介迫于市场压力,特别是私营媒介的激烈竞争,或迫于减轻自身财政压力的需要,也纷纷下海,实施商业化运作。

“这场市场化变革使得媒介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的强化”。打开电视,屏幕上充斥了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选秀、海选、粉丝这些词汇也变成越来越热门的新闻词汇。连“新闻会客厅”、“法制在线”、“焦点访谈”这些一向标榜严肃的节目都请上了超女与刚获殊荣的影视明星作为嘉宾对象,尽管谈论的话题是严肃的,但是一看到明星脸,都会让观众不自觉地与“娱乐”挂上点钩。

一、新闻娱乐化概念

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比较复杂,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它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通过描述新闻中有趣的故事、情节、细节,使各种新闻内容衍变为趣味性,增加戏剧化、故事化、文学化的色彩。

新闻的娱乐化是重视新闻娱乐功能发挥的结果。传播的娱乐功能很早就受到学者的重视,美国学者查尔斯・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探讨》一书中补充了以往学者未提到的“娱乐功能”,即提供娱乐、消遣以及放松的途径,消除社会紧张感。在大众传媒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娱乐功能是时弱时强的。但进入消费社会以来,传媒就逐渐步入了一个娱乐功能中心化的时代。在当代大众传播时代,娱乐功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面对这种现象,李良荣指出,“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林晖认为,在消费逻辑引导下的传媒娱乐化倾向表现为:“最初是纯娱乐消闲的娱乐性节目和内容的大幅上升,最终则发展到把距离娱乐性最远的那部分媒介内容―――新闻,向娱乐强行拉近,使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日益模糊。”

二、新闻娱乐化产生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因素

首先,看一下新闻娱乐化的理论依据:

1、媒介的接近权

1967年,美国学者杰罗姆・巴伦(Jerome Barron)教授正式提出了接近权(the right of access to the media)的概念。狭义的接近权是指:每个公民都有在媒介上发表意见、观点的自由,是表达权的一种,即通过新闻媒介而实现的表达权。

接近权之所以被提出并受到重视,乃是因为受众不满大众传媒的表现。实现接近权的前提是媒介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需要。在新闻娱乐化的浪潮之中,媒体与受众不分彼此、不辨传与受,相融其中。游戏节目、电视剧和趣味性、故事性强的报道大行其道,一批又一批的受众被吸引在其周围。

2、心绪转换效用和人际关系效用:受众选择娱乐化媒体的行为动因

受众行为研究理论认为,受众成员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人,他们和媒介接触,其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娱乐化的媒体所具有的心绪转换效用和人际关系效用能很好地用来满足受众的需求。这成为受众选择娱乐化潮流行为的主要原因。

同其它娱乐相比,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是最惠而不费的一种,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它轻松休闲的节目,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场,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在这些调笑、戏说、胡侃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到了缓解,人也不知不觉地轻松下来。于是娱乐化媒体便成为受众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的好去处。

新闻娱乐化的产生还有现实的因素:

1、社会心理解压阀的作用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现实条件

我国现在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秩序与游戏规则当然并不可能全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在公众眼中存在着诸多困惑和不解。

2、媒体的利益需求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随着整个社会的市场化转型,中国的新闻理念也经历着从宣教向娱乐化转型。媒体市场竞争激烈,媒体要生存,必须进行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运作,以受众的兴趣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的内容为卖点,为满足处在特定历史状态中的媒体消费群体对娱乐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迎合受众,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以获得经济效益,其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

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广告商还掌握了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由此,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娱乐化的运作符合消费市场的要求,新闻娱乐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大众传媒过去是政府与民众间联系的桥梁,今天依然是,只不过以前仅仅强调媒介的宣传指导功能,今天则允许其功能延伸,沟通、宣传、监督、教育、娱乐等各种功能得以启动。在所有这些功能中,娱乐功能的启动对处于改革中的人们来说,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作用。社会新闻、娱乐性强的体育、娱乐新闻,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都发泄与放松了当下人们的牢骚与紧张,缓解了一定的社会矛盾。

三、如何看待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的进程中要掌握新闻娱乐化的尺度

新闻娱乐化代表的是新闻走向的一种潮流,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它包含的内容是更为宽泛的。但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适合做成娱乐化的风格。而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是不适宜做成娱乐报道的,严肃性决定了此类报道的严谨。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因为用事实说话毕竟是新闻最基本的原则。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具有本能能量的积蓄,这种本能能量在反射活动和幻觉的愿望满足中被消耗,结果使这个人脱离了紧张的痛苦,这就是所谓的快乐原则。而目前由于社会处于转型阶段,大众文化大行其道,其中追求庸俗的快乐仍有一定的市场。新闻在娱乐化进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注意避免庸俗化和媚俗化。太偏重于市场,丧失或弱化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是不足取的做法。媒体是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但是一定要坚守道德底线。

遵循新闻规律,确保新闻娱乐化的正确走向

在新闻的娱乐化进程中,必须要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新闻的传播规律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那它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是这样的尺度很难掌控。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特别是广告商的关爱,生活的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陈,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社会新闻不探讨公平正义的社会议题,却集中焦点在对别人隐私的窥视。政治新闻不关心政策,却格外注意互骂口水,这些都是新闻娱乐化的负面表现。真正的好的新闻节目要注意角度、讲究形式,角度新颖、形式完美,自然会给人以认知共识、愉悦共鸣的魅力,可感可信,回味无穷。一直很喜欢看央视的晚间新闻节目,就是因为其中穿插了一些幽默滑稽的画面,让还沉浸在刚才报道的新闻事件的观众能够报以会心的一笑。所以,在如今的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无论是做哪一种类型的新闻,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新闻的基本规律。

我国的新闻传播在逐渐走向世界,真实、准确、密集、迅捷、高超、美感将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高层次的娱乐是一种精神愉悦、审美愉悦,应该说这也是真正娱乐所追求的方向。如果新闻和娱乐结合得更好,那么人们就会获得更大的精神愉悦。健康的新闻娱乐化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是符合市场和新闻发展趋向的。走上健康道路的新闻娱乐化不会淡化新闻的传播功能,因为毕竟新闻的生命在于新闻的本身。因此,有评论家指出:“媒介娱乐化是一种游戏,它是应对生活的一种形式,它又是一种活动,最经常的表现为娱乐的不同形式。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它也表现为非娱乐的形式。”既然是一种面对生活的方式,那就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娱乐的方式,也有严肃的方式。世界本来就是多样性的,尤其是当今处于市场化浪潮下的中国,既需要决策性的硬新闻信息,对具有缓解压力作用的软新闻也有极大需求,只要不走极端,不过于泛滥,“新闻娱乐化”自会有其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②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③吴飞、沈荟:现代传媒、后现代生活与新闻娱乐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新闻娱乐化范文5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表现 原因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在报纸、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成为传媒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一、新闻娱乐化的概念

“新闻娱乐化”概念在国内最早提出要追溯到2000年,在《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传媒的两大潮流》中,李良荣第一次提出了“新闻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①

林晖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中,把新闻娱乐化定义为:“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以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其次是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性新闻软化,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并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和情节性,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②

二、《羊城晚报》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一)头版新闻标题分析

1、《羊城晚报》头版新闻标题

本文以2012年6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的报纸头版为研究对象,以分层抽样的方法每个月选取4份报纸,总共48份,据统计,这48份报纸总共513条新闻标题,在报纸排版中使用特殊手段包括加粗、放大、加底纹、加图标、改变颜色等进行变化的新闻标题共321条,占标题总数的62.57%。

2、《羊城晚报》头版新闻标题娱乐化表现

(1)内容上:追求刺激性和新奇性。《羊城晚报》一年中选取的48份报纸共513条新闻标题,注重事故、灾难等的负面新闻标题有116条之多,新奇的新闻标题31条,娱乐性的新闻标题20条。为了吸引受众注意,《羊城晚报》的新闻在内容上追求刺激性、新奇性、煽情化和故事化,不仅将灾难类、政治类以及国际类新闻通过“硬新闻软着陆”的方式加以凸显,还将大量新奇、私密的娱乐化信息安排在头版。

(2)语言上:口语化的表达。《羊城晚报》的新闻标题呈现口语化,其表现有以下几种:第一、纯口语化的表述。如“也走了”、“又离婚了”、“又伤了”、“忽悠”、“不安全”、“跑得快,脾气坏”等;第二、网络热词。如“给力”“吐槽”、“炮轰”、“揶揄”等;第三、引语的使用。如“人家选美”、“还要再等”、“别信”等;第四、日常用语的翻新。如“好威水”、“比特区还特”、“闻屁师”等。

《羊城晚报》新闻标题的口语化,使标题显得通俗易懂,表达的多样性丰富了新闻标题的内容,但口语化不利于成稳的报纸风格的形成。

(3)文字符号上:双引号的泛滥使用。在《羊城晚报》48份头版报纸的新闻标题中,双引号一共出现75次,报纸头版上双引号的使用主要有以下6种作用:第一、突出强调,对标题中的个别词语进行强调;第二、省略,用简略的词语在标题中陈述;第三、表达特殊意义,为了情感和意义表达的方便;第四、指代作用,报纸在标题中使用含有事物或人物特征的词语作为代称;第五、特殊名词;第六、直接引语。

《羊城晚报》头版新闻标题对双引号和问号、感叹号的使用较为普遍,从中可以看出新闻记者在拟定标题时特别注意使用情感意义强烈的标点符号吸引受众的注意,使新闻标题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但是对带有情感因素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过于泛滥会使新闻标题有“标题党”之嫌。

(二)头版的版面设计

1、版面设计

报纸版面强调的是通过版面元素的合理配置,实现报纸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达到视觉优化、突出报纸的第一眼效应、增强版面吸引力的目的。③随着“注意力经济”的概念被引入报业经营领域,版面设计已经成为报纸塑造品牌形象、扩大市场份额、吸引广告客户、提高经营收入的重要一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报纸纷纷追求“第一眼效应”,力求在五彩缤纷的报摊上独树一帜。

2、《羊城晚报》版面设计的娱乐化表现

(1)“花哨”的排版方式。通过对《羊城晚报》48份头版报纸的分析发现,为了使版面表现得生动活泼,版面在新闻标题的编辑上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加底纹、变化字体、改变颜色和位置。48份报纸中通过以上四种形式改变的标题共有319条,每一份报纸排版发生变化的有6-7条,多种强调手法的使用在增强报纸可读性的同时,这种花哨的排版可能使报纸整体风格欠稳重。

(2)鲜艳跳动的颜色。现代报纸在版面设计时,往往喜欢选择那些颜色十分鲜艳,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受众的注意。《羊城晚报》头版对红色和蓝色特别钟爱,几乎每一份报纸的头版都会在字体、底纹或是图片上出现红色,跳动且极富吸引力,整张报纸给人活力感,但是泛滥的变化、多种颜色的交替使用使得报纸整体风格显得比较乱。

(三)头版的新闻图片

1、新闻图片

新闻图片就报纸而言,是指版面中新闻照片、新闻漫画、新闻图表等,新闻图片的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传递信息,新闻图片可以独立的传递信息,达到区别文字传播的效果;二是美化报纸版面,避免呆板单调,吸引读者阅读;三是增加现场感,使人有亲临现场的感觉。④

2、《羊城晚报》新闻图片娱乐化表现

(1)新闻图片的内容:采用富有冲击力的图片。在样本的48份报纸头版中,大小图片共使用了186张,平均每天使用3-4张图片,其中灾难性事故现场的图片有29张,17张尺寸较小的照片和12张占版面1/4的大照片;体育娱乐类的新闻图片有53张,图表和灵活多变的图片有15张,占图片总量的55.37%。

富有冲击力的照片可以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但是富有冲击力的图片在内容上更偏向灾难、事故现场的血腥的场面以及涉及“星”、“性”等方面,就必然带来新闻图片的娱乐化现象。

(2)新闻图片的尺寸:偏重于使用大图片。《羊城晚报》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共186幅新闻图片中,占版面1/4大小的图片有48张,占图片总数的25.8%。现代媒体特别是报纸在编辑图片时刻意将图片放大,这在报纸头版的表现更为明显,编辑往往将具有吸引力的新闻图片放大编排在头版最重要的位置,从而使报纸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报摊上最先吸引受众的眼球,但是大尺寸的新闻图片并不一定含有相应的新闻价值,对“大图片”的过度强调反而会影响报纸的权威性。

三、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娱乐化现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现从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受众层面和跨文化传播层面来具体分析新闻娱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层面: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的市场化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中国传媒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媒体为了争取受众,提高自身的发行量、收视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尽可能以软性、刺激性和人情味的新闻和表现手段抢占市场,生产受众感兴趣的新闻,通过传媒的“二次销售”,将吸引过来的受众注意力卖给广告商以支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二)文化层面:大众文化的流行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与社会转型及由此带来的变化相适应的是,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开始走上时代的舞台,娱乐化、商业化和消费性是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⑤从一定程度上讲大众媒介制造了大众文化,同时它又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大众化、娱乐化成为现代媒介的主要特点,当这些延伸到新闻领域,自然就产生了当前的新闻娱乐化倾向。

(三)受众层面:受众的心理需求

佛洛依德曾提出人的本能是在“快乐原则”下追求快乐,这是“本我”的追求,但是现实条件下,“自我”往往在“现实原则”的支配下压抑“本我”的需求,人格结构的平衡发展又会促使“本我”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某些突破口,以释放原始欲望,“本我”的因素导致受众渴求传媒提供娱乐化、媚俗化文本的心理基础,从而使娱乐化新闻的传播有了市场。

(四)跨文化传播层面:西方文化的影响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传播的全球化。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势在必行,在全球化语境中,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少数西方文化传播大国与多数文化传播弱国之间严重的不对称与不平等。⑥处于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西方国家所追求的新鲜性、突发性、异常性、刺激性、人情味的新闻理念和操作模式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中国新闻界产生影响,所以说跨文化交流也是我国新闻娱乐化浪潮形成的一个原因。

结语

不仅具有传播信息、宣传、舆论监督、传播知识功能,还具有提供娱乐和服务的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演变成对民生的关注和以受众为主体的大众文化理念,但是过度的新闻娱乐化,可能使新闻走向低俗, 甚至成为垃圾文化,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会随之受损。只有在社会可接受的范围内挖掘新闻的娱乐功能,才能使媒介真正走向大众,提高新闻媒介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娱乐化本土化——美国新闻传媒的两大潮流》[J].《新闻记者》,2000(10)

②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蒋小丽:《现代新闻传媒的标题艺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1-1

③陈超,《报纸版面设计中的视觉效果分析》[J].《中国报业》,2012(4)

④彭秋林,《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和控制》[D].苏州大学,2012

⑤罗印纯,《当前我国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现象剖析》[D].暨南大学,2003

⑥闵阳,《新闻娱乐化现象成因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3)

新闻娱乐化范文6

[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生成;发展

电视新闻娱乐化是当前社会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也是风行社会的一股新浪潮,对我国媒介造成了较大影响。娱乐化的电视新闻给人们带来了具有电视文化平民化、形象化的特点,可以满足大众娱乐心理的需求,但是会降低新闻报道的公信度。面对这一问题,相关单位必须以证明的态度去对待,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电视新闻媒体规范化发展。

一、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生成

电视新闻娱乐化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说,娱乐化的电视新闻比较偏重软新闻,而且喜欢报道名人的趣事以及花边新闻,新闻的内容比较刺激,有的内容比较煽情,这增加了观众观看的兴趣。在政治、法律、经济等硬新闻中,要采用软化的处理方式,形成了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形式。娱乐新闻更加突出了新闻内容的戏剧性以及趣味性,对比较有趣的故事情节会着重描述。

1.受众需求增加了娱乐化新闻的生存空间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与受众需求有较大的关系,社会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形势,受众群体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人们对传统的新闻关注度越来越少,而且对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新闻涉及的面也越来越广。当前社会,人们的工作压力比较大,所以,比较喜欢看轻松的节目,为了给生活更多的调剂,人们对新闻的内容要求以娱乐消遣为主,所以,电视新闻逐渐呈现出了娱乐化的发展趋势,很多电视台在播放新闻时,播出方式偏重于调侃、搞笑的娱乐方式,这可以调节人们的心情,可以将电视新闻看做是放松心情、享受闲趣的方式。

2.媒体的利益促进了娱乐化新闻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媒体单位的经营方式也出现了改革,新闻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抢占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须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而且要得到受众群体的支持与认可,所以节目的受欢迎程度,收视率已经成为了节目制作的重要指标,这也使得媒体产品逐渐向着大众化的方向开始发展。媒体单位想要提高经济实力,必须得到较大的资金支持,这一般是由广告商提供的,所以,电视节目播出的过程中,也会插播较多的广告。广告商在投资的过程中,也会考虑媒体的受欢迎程度,选择最受欢迎的媒体节目进行投资,不同的媒体产品需求投资的金额也有较大差异。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多新闻掺入了娱乐元素,新闻内容也逐渐开始偏向于花边新闻、八卦新闻、名人私生活等等,还会迎合当前社会形势,报道官员生活作风问题等大众比较关注的新闻。

3.世界文化交流使新闻娱乐化成为了一股风潮

在很多西方国家,在播出新闻时凸显了异常、显著的特征,而且对突发性新闻报道比较多,报道的方式也比较具有个人情绪,其提倡尊重个体,新闻报道方式随意的理念,在这样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形成了一股新的风潮,在加入WTO后,与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使得我国新闻事业也向着多元化的形式不断发展,新闻娱乐化成为国际环境下我国新闻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电视新闻适度娱乐化的发展对策

娱乐化的电视新闻在播报时比较讲求感性传播新闻,而且有的电视节目为了增加收视率,使得电视新闻缺失理性,而且削弱了对电视新闻文化的批判。很多新闻夸大了娱乐功能,增加了过多的娱乐元素,这容易误导观众。为了促进电视新闻行业健康的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规范媒体节目。

1.强化电视新闻的精品意识

娱乐化新闻具有亲民的特点,但是新闻是一种带有官方色彩的精英文化,具有官方的意识,所以,在播报新闻时,一定要增强电视新闻的精品意识,要避免电视向着庸俗化的方向发展。要着力打造电视新闻的精品,提高电视新闻的人文含量,加强电视新闻的厚重性,使新闻不只是成为信息传送的工具,还是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

2.引导新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新闻的娱乐化有一个鲜明的表现就是讲究包装和策划,这也是吸引受众眼球的主要原因。电视新闻比报纸新闻、广播新闻拥有更大的娱乐化的空间,新闻不讲究包装而失去部分受众,和过于讲究包装而阻碍传播的效果是一对矛盾体,所以对新闻的报道也要纳入生产线,争取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员来负责,从而将新闻业发展成为一种信息产业,引导新闻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三、结语

在当前电视新闻娱乐化的潮流趋势下,电视台要重视新闻改革发展的方向,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不能只重视媒体产品的收视率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要努力增加电视新闻的真实性,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电视新闻健康的发展,这样才能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才能充分发挥新闻告知的功能,要避免新闻行业向着低俗化形式发展,不能为了利益降低了新闻媒体从业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温莉华.论地方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缺

失与重构[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

(07).

[2]杨金鹏,黄良奇.新闻娱乐化、公众利益

和传媒责任[J].新闻界,2004(03).

上一篇信息化监管

下一篇信息电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