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监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监管范文1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27-03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空前丰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每年均有大量食品安全事件被报道,引起公众担忧。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既损害了大众身心健康,也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不仅影响政府威信,还严重损害我国的国际形象[1]。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迫切需要政府强化监管责任,维护食品安全和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亟待加强[2]。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已应用到各行各业[3]。有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潜力无穷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链条中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是指由政府机构实施的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保护,确保食品安全的强制性管理活动[2]。尽管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但受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资源、监管手段和监管模式等局限,食品安全监管未完全发挥其作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令人堪忧。
1.1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部分监管失灵
当前,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和市场繁殖逐步提高的情况下,食品生产与消费者“渐行渐远”,食品生产、流通及相关企业在利益驱动下无法保证对食品安全严格把关,监管部门难以收集到所需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监管部门与被监管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其监管能力的局限,进而引发部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失灵[4]。
1.2 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有待改进
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配套的法规建设步伐相对滞后,尤其是地方性食品安全监管法规、规章,存在严重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级别、各个部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整体综合协调性较差[5]。此外,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混乱,标准水平偏低滞后,部分标准执行力差等等。因此,食品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有待完善。
1.3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无力,监管缺位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领域广、环节多,属于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既包括事前的监管,也包括事后的监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然而,目前情况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才会溯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追责,暴露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诸多不足。食品安全领域中政府监管无力及缺位现象直接引发了食品安全领域诸多问题的发生,且一旦查出便是波及整个行业的大问题,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6]。
1.4 食品安全预警机制滞后,风险评估基础弱
食品监管预警机制滞后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隐患。食品监管重在防患于未然,但现阶段食品安全监管者却往往是在问题曝光后才出现。另外,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也存在着不规范、不明确的问题,未能起到有效的警示和监管作用[5]。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评估检测基础较弱,缺少相应的信息处理平台,在处理以及综合分析监测数据与食品安全信息当中能力较为欠缺,在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应急处理能力不足。
1.5 非行政监管主体参与受限,潜力难以发挥
食品安全监管的非行政主体主要指社会力量,包括消费者、媒体以及消费者协会等组织。特别是广大消费者,作为食品安全问题影响的最直接受害者,同样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最终受益者,今后应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力量。由于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力量,消费者、媒体以及消协这些社会力量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限制,无法有效参与食品安全监管,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举报困难、反馈缓慢[7]。
2 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优势
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其作用和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有关部门应创新思维,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注入新的思想,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与其他监管方式相比,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2.1 数据信息管理优势
依靠信息化技术可以支持强大的数据管理系统,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充足、可靠的数据信息。政府部门、企业、媒体、消费者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快速查阅各种所需的信息,如政策法规、安全标准、技术指标等,实现信息共享[1]。
2.2 人力资源节约优势
造成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原因之一是人力资源有限。信息化技术在规范食品监管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有着人力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周期化、高效化和规范化,并能加强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前和事后监管,极大降低了监管部门的人力资源成本。
2.3 企业信用跟踪优势
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食品生产、运输、销售、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和记录,以充分保证食品质量。根据记录结果进行调查,进而完善企业信用系统,以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效率[1]。
2.4 风险预警评价优势
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高效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与评价体系。根据预警和评价结果,对食品安全发展形势做出准确预测,进而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持[1]。
3 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策略
3.1 建立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系统,提高工作效能
在实施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系统,确保监管部门能在独立行使职能的基础上加强各部门间协作,最终实现有效监管。这样既可避免各部门间职能重复,又可排除非信息化系统工作中的人为干扰,促使各部门合理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共同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质量。
3.2 建立食品产品安全信息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监管
目前,物联网相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工农业、医疗、卫生、等行业。利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建立食品产品安全信息监控系统,将食品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政府监管部门联系在一起,建立统一的食品产品安全标准化体系,实现从生产到最终消费环节的集成化和无缝的食品质量信息流和控制过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8]。
该系统通过对食品供应链各个节点进行监控,可以实现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等整个过程中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及其变化趋势,从而达到对食品安全信息全程监控和实时监管的目的。
3.3 建立面向社会的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及时更新信息
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应不仅为监管部门提供技术帮助,让监管部门对生产企业的监管有据可查,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公众开放,食品生产企业、消费者等可以查询所需标准,以获得权威有效的标准信息。此外,应对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标准以及民众意见进行整合,结合食品行业发展以及政策变化实时更新,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数据库,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世界接轨。
3.4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专家系统,提升行政智力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行政力量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然而现有行政力量在食品安全监管当中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力量不足,体现在食品安全监测、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评价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食品安全行政监管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应对食品安全专业技术力量进行整合,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专家系统。该系统不仅具备食品安全静态智能信息,还应具备动态能力,及时将食品安全方面的紧急问题通过系统,由监管部门召集专家研讨,以此提升行政智力。
4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变得日益复杂,需应对各类纷繁负责和突发性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合理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因此,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监管效果,真正使我国的食品安全得以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陶莉.信息化技术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9).
[2]喻文德.食品安全监管中政府失灵的伦理分析[J].伦理学研究,2012(6).
[3]周燕妮.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与服务[J].数字化用户,2013(7).
[4]宋慧宇.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研究--以信息不对称监管失灵为视角[J].行政论坛, 2013(4).
[5]刘雪梅.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8).
[6]焦明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 现状与反思[J].人民论坛,2013(5).
信息化监管范文2
【关键词】:环卫信息化、监管、系统开发、研究
一、环卫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性
环卫工作在现代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它关系着居民的生活质量。我国的实力在近几十年间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最开始的温饱程度发展到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阶段。在我国经济文化、生活水平迅猛飞驰的同时,整个国际上的高科技也正在飞速发展,高科技对全世界人民生活的介入,为人民实现高品质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环卫工作的本身是一项人文色彩的工作,需要实时了解到当前的环境卫生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相关的工作。古时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环卫工作的开展,就如同与脏乱环境的一场战斗,必须清楚地了解到环境情况,才能及时地进行处理。而信息化的环卫监控系统可以很好地实现实时监控这一需求,起到对环卫工作极强极合贴的辅助效用。
二、系统概述
现代软件系统的设计思想一般都是使用系统的分层架构,系统的每一层的功能有所区别,但都是由各种子系统来组成。子系统的成熟应用可以使整个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得到提升。子系统的思想可以使系统的功能更加的清晰,使用户更容易对系统进行操作。
这里针对无锡环卫监管工作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了一套利用3S、GIS、GPRS,GPS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服务于各环境卫生管理单位及社会公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主要由大屏管理系统、多媒体会议管理系统、日常办公管理系统、环卫作业监管系统、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系统、终端处置监管系统、环卫设施监管系统、餐厨垃圾管理系统等八个子系统组成。下图为系统功能框架图。
环卫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图
三、环卫信息化监管系统设计阐述
由于环卫工作对于信息化监管系统的需要有很多的限制性,比如工作人员对整个系统的操控上手度、监控系统的功能实现等,都需要进行切合实际的设计。
1、环卫作业监管系统设计
OA办公自动化系统分3期建设。第1期,实现无锡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内部的日常行政办公需求,包括内部邮件、公告通知、考勤、请假、工作日志、收发文、物品采购和领取、短信、会议安排等功能;第2期,实现从公网安全访问OA,包括VPN、USB KEY、安全审计、签名管理、公章管理等功能;第3期,进一步将OA扩展到区级环卫处、环卫所和社区一级。
2、环卫作业监管系统设计
通过运用视频监控、无线车载视频、工业级PDA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道路、河道清扫保洁质量、垃圾终端无害化处置的实时监测及环卫作业质量的数字化考核、作业质量的综合评估等。通过在作业保洁及作业考核监管车辆上安装车载视频监控、作业考核人员使用工业级PDA现场考核取证及在线上报等方式实现了环卫作业监管的现场化、智能化及科学化。
保洁质量监控实现了环卫作业保洁车辆车载视频监控,可对车辆作业后路面机周边情况进行实时查看,并对异常情况进行抓拍取证。保洁过程实现现有环卫清扫车、保洁车以及洒水车等环卫作业车辆作业过程的实时监管。通过GPS车载终端实现车辆实时位置、运输去向、作业轨迹、违规情况的实时监管。
作业质量考核系统实现了环卫日常考核的数字化,通过运用数字模型、工业级PDA以及GIS等技术手段,实现日常考核内容的智能化筛选、考核路线自动安排、考核任务的定时派发以及考核结果的在线反馈等。通过系统建立,可加强环卫部门考核样本的公平及可靠性,提高考核的效率及流转速度,保证问题的快速响应和及时处理。
3、环卫设施管理系统设计
环卫设施管理系统实现了全市主要环卫设施数据库、GIS库的建立,一方面可建立统一的环卫设施数据中心,另一方面结合GIS,管理人员可一目了然的了解个基础设施的具置、分布和详细信息,并可方便的在地图上对其进行操作。
环卫设施数据库主要建立环卫主要设施的基本信息库,具体涵盖了主次干道、居住小区、生活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转运站、供水站、环卫停车场、环卫车辆、终端处置场等环卫基础设施。设施GIS管理实现了环卫设施的GSI查询、查询等基本功能,支持普查设施GIS信息的批量导入、地图设施新增等功能。设施统计分析功能实现了全市设施分布、数量、使用情况的汇总,通过设施汇总数据,为环卫处每年环卫设施预算、使用情况及损耗等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撑。
生活垃圾收运系统通过对收集点分布、转运站运行情况监管及收集过程监管实现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全过程的数字化监管。通过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立,可实时掌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情况,并直观了解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效率。
4、终端处置监管系统设计
终端处置监管系统主要生活垃圾及粪便处置情况的在线监测,包括处置点计量数据、视频数据、环保数据、渗滤液数据以及运行数据等,通过终端处置监测体系建立,将实现终端运行情况的在线预警。实现了终端监管数据的统一展现、快速汇总及在线预警,监管中心所有信息来源于终端采集的相关数据的二次分析,从而提升监管效率。系统将有效解决远程监管滞后、处置超标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为现代环卫管理树立新的形象。
5、终端处置监管系统设计
餐厨垃圾管理系统主要实现餐厨垃圾产生、收运及处置环节各单位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同时完成配套的单位在线申报管理功能,实现单位信息的在线申报,并可自动汇总及在线查询等。
将包含编码、型号、容积、投用时间、供应商、RFID编码、所属单位的信息、GIS信息、收运单位名称、日常管理记录的RFID标签应用于垃圾桶上,通过餐厨车安装智能称重设备及传感设备,收集垃圾时,自动识别电子车牌,并快速完成称重操作,获得实际收集的垃圾量。同时,视频设备对收集过程进行抓拍。收集完成后,称重数据、抓拍的照片以及作业单位信息可一并通过GPS车载终端或车载称重终端实时回传到服务器,实现垃圾产生、收集的全过程监管和可视化展现。
信息化监管范文3
【关键词】质量检测;监管系统
Abstract:Introduced the city construction quality test management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supervision practice in NIngbo,proposed that regulatory departments should improve the regulatory system and method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detection industry.
Keywords:qualitytest;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宁波市正处在城市建设的新阶段,近4年,宁波市房屋建筑开复工面积在1600万平方米以上,保障性住房建设量大面广,工程质量管理标准高、要求严,新形势下宁波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管理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笔者分析了宁波市建筑工程检测市场的基本情况,并对宁波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信息化监管进行了探讨。
一 宁波市建筑工程检测市场基本情况
我市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机构几十家,从产权形式看,有以下几种:一是由原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实验室改制后的股份制检测机构;二是各级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处于改革前、改革中、改革后的检测机构;三是科研院校实验室;四是本地新成立及外地进入的私营检测机构。从发展趋势看,产权私有制正逐步成为检测机构的发展方向,其他形式的检测机构,正在逐步的进行产权改制。市场化、企业化的检测机构已成为建筑市场快速发展的新生势力,对市场秩序和运行态势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形成了体制不一、检测规模不一、检测内容各有侧重的格局。
自建设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141号令)以来,随着检测市场的开放,检测市场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乱象。违规操作、弄虚作假时有所闻,有些检测人员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为了经济利益屈从于顾客的不正当要求,编造数据,检测机构成了假报告的“打印机构”。出卖资质、私人挂靠,还有少数检测机构让利舍本,采用不正当手段,扰乱检测市场秩序,严重损害行业的整体利益。
二 监管部门加强技术防范手段,实现信息化监管
检测数据是工程质量判定的依据,检测单位既是工程质量管理和验收的技术支撑,也是政府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宁波市近年来致力于加强检测市场的监管,2008年宁波市安质总站开始规划集检测和监管相配套的系统,2009年建立了一个共享的《宁波建筑工程检测业务系统》(简称检测系统)和监管部门的《宁波市建筑工程检测监管系统》(简称监管系统)。
监管系统已经成为宁波市对工程检测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工具之一,同时也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行为的监管起到了很好的技术支持作用。经过投入使用4年的完善,目前监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有:
1、利用建筑工程检测监管平台提供的自动采集、痕迹保留、权限控制等技术确保检测结果的真实性,有效遏制工程检测造假行为和虚假检测报告。
(1)自动采集功能。宁波市检测协会与检测单位积极沟通,督促检测单位更新部分机械指针式的仪器为液晶数显仪器,或由设备供货商改装检测设备的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由软件公司针对不同厂商、同一厂商提供的不同设备型号以及同一设备型号不同的采集系统(图1),开发研制出各类接口软件实现了检测业务软件和检测设备数据采集软件的无缝对接。
图1经改装过的检测设备实现数据的实时上传
(2) 原始试验数据的实时上传。市区检测机构在将涉及力值的检测数据写入检测系统的同时实时上传到监管系统,以此实现对检测试验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监管部门可以实时获得各在建工程项目检测数据自动采集情况,有助于对全市各工程项目实施有效的实体质量监管和对质量安全隐患的重点监管。目前,我市已成功实现的数据上传包括两方面:一是实验室的建筑工程材料见证取样检测,包括钢筋物理力学性能、混凝土试块强度和砂浆试块抗压强度三项指标的检测数据的实时上传(图2)。二是在基桩静载荷实验设备上安装GPS定位装置,并实现施工现场基桩的静载荷实验数据的实时上传(图3)。
图2 检测数据的上传
图3 基桩静载荷实验数据实时上传界面
(3)痕迹保留功能。严格控制检测数据的修改行为,实现对检测机构的有力监管。检测数据在上传至监管系统时,系统将同时自动生成操作日志,能记录所有数据的修改记录,杜绝了未经检测就出具报告的现象。检测数据一旦有修改,就会显示为红色,即形成变更痕迹。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可对可疑的变更痕迹进行跟踪(图4),调查数据变更的原因。对于存在较多变更痕迹的检测机构可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其管理制度,或对检测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对于严重违规修改的可提交行政处罚建议,从而对检测机构形成较大的震慑作用。
图4 宁波建筑工程检测监管系统可对变更痕迹进行跟踪
2、利用安全有效的数据交换技术及时获取建筑工程检测业务的各项信息,包括工程检测合同、检测方案和检测报告。委托单位与检测单位签订检测业务委托合同后,需先登录监管系统进行合同信息的录入,包括:工程信息、检测项目、检测费用等内容。未在监管系统中进行合同录入的工程,检测机构不能进行该工程的检测。对地基基础、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等现场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案必须经监管部门在监管系统中备案,未经备案的,检测机构也不能受理该项目的检测。检测报告如未经监管部门在监管系统中备案,也不能成为提供验收合格的依据。
3、实现对检测机构、检测人员、检测设备、以及企业、个人等人、物、事的动态监管,规范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内部的业务流程和内控模式,以信息化手段提高了各检测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检测机构内部管理水平。
三 结语
近几年,宁波市建筑工程检测的信息化监管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仍应完善检测监管系统的检测数据实时上传模块,还应建设信息透明的政府门户网站行业动态、实时公示检测机构、人员、检测资质、诚信记录等信息,不断提高为社会公众服务水平。同时,监管部门还需充分发挥检测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培育检测机构,根据全市的建筑检测产值合理配置检测机构,定期开展检测机构(试验室)的检测能力验证工作。检测机构、检测协会和监管部门三方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全市检测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化监管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渔港渔船管理;行政执法;安全救助;便民服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147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2
渔业是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捕捞渔业又是农业产业中工业化程度最高、作业风险最大的产业之一。就我国目前的海洋渔船情况分析,据统计,2013年全国拥有海洋捕捞渔船19.68万艘,其中44.1千瓦以下的小船13.53万艘、占68.75%,44.1千瓦以上的中大型船6.15万艘、占31.25%;渔船老旧化多,新造渔船少,10年以上的船占60%左右。因此,在提高渔船安全设施、装备的同时,加强渔港渔船安全信息化系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渔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渔业发展调整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措施与环节之一,它不但能为渔船安全提供“千里眼、顺风耳”,还能为渔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是政府与企业管理部门掌握有效信息的科技手段。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的建设是本市渔业管理部门落实国家“互联网+渔业”的一项具体措施,系统将切实提升海上生产安全、救助能力,在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进一步丰富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全面提升渔业综合管理水平和便民服务效率。
1 系统概述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是在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基础上,采用北斗卫星、AIS、视频、RFID、3S、GIS等技术获取人、船、港、企业等渔业生产全程数据,并通过卫星、NFC、基站、互联网等通讯链路传输数据;最终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渔业数据中心。通过数据中心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形成对行政审批、检验、执法各业务支撑的数据服务;同时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为管理机构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渔民、公众提供各种便民服务。
2 系统在渔港渔船管理上的应用
本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目前渔业发展的最新变化,应对目前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如何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如何依法依规公正执法、如何提高渔船救助能力、如何提供渔民服务、如何提升政策制定的准确性等诸多问题。
2.1 行政审批
行政审批的效率和质量事关公正,现有的行政审批主要由人力和手工完成,既增加了行政成本也浪费了人力资源。通过应用信息系统制定各类行政审批电子文书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以电子文件处理的特征,采用在线数据输入和导入电子表格的方式,通过高速网络传送文件,并在数据中心统一处理下,解决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管理现状,实现各审批事项网上快速申报、流转、审批和归档等功能,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可实现“固定程序、责任到人、明确时限、全程留痕”的行政审批管理目标,大大提高审批效率和质量。
2.2 执法检查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执法文书电子化、流程化,执法人员根据标准流程的设置,在案件调查、取证、立案、处罚等各环节应用系统全面、及时、准确地进行有效信息录入及审批,充分实现整个案件执法过程的相互监督与配合,使执法流程更加科学、高效,使执法人员的办案程序更加公开、透明,促进科学执法格局的形成;同时,建立执法监管体系,全面展示办案各环节内容,便于监督者实时掌握办案细节,这将很大程度上抑制不良执法行为的出现,确保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提高执法人员的公信度。
2.3 安全救助
应用AIS、北斗卫星等技术建立海上通讯网,通过在渔船上安装的北斗、AIS船载终端设备,管理部门可接收渔船的动态信息,实现渔船船位监管、轨迹跟踪、短报文通信、预警、接警处置等功能。当渔船遇险后,可以通过船上的卫星导航系统向岸上监控中心发送报警信息,并将其准确位置第一时间在软件平台上显示出来。监控人员收到报告后,根据卫星定位信息与遇险船只及周边船只取得联系,了解遇险情况并进行合理的应急处置。也可通过北斗短报文向周边船只发出协查通告,实现渔船的自救、互救,大大提高遇险渔船获救率。
2.4 便民服务
信息系统的应用充分体现了无纸化办公的理念,通过减少繁琐的手工操作环节,节约许可审核的办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办证效率;同时通过便民服务平台公开所有许可程序、申办条件、审批期限、收费标准等内容,让群众对办理事项做到心中有数。为渔民、船员、涉渔企事业提供网上预约、许可审批跟踪、证书到期提醒、违章查询、海难海事跟踪等信息服务,让其在办证过程中享受方便、舒适、快捷的服务。此外,通过信息的公开化,加大群众对行政行为的监督,以保障行政人员能够更公平、公开、公正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2.5 统计分析
统计工作是政府的基本职能,而渔业统计数据如实反映了渔业生产的基本情况,既可作为领导决策的依据,又能作为确定渔民生产发展计划的重要参考,同时也是渔业管理的最基础的数据。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构建快速的统计信息传递网络,实现从数据收集、分析、传递到的及时、快速统计工作体系,使统计工作做得“更快”“更新”“更准”,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渔业发展。
2.6 政府决策
随着信息化的运用,政府管理的方式方法也随之改变。与其他行业一样,通过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渔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的垂直管理结构,向错综复杂的扁平化的网络结构转变,打通了政府直接与渔民对话的途径,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简化了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增强了政府的决策能力。
另一方面,信息化的运用解决了人员调用对管理行业的影响,妥善保存的电子表单、详实的网上业务流程,使得工作人员对业务办理轻松上手,减轻对特定人员的依赖,减少由于行业“老法师”的退休、离职而产生行业的倒退。
3 系统建设情况
上海市渔港渔船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是以建设一套上海市渔业综合管理平台为目的的,不仅仅局限于提升目前渔港渔船管理水平,更把渔业未来发展规划放在重要位置。渔业的发展已经从传统渔业迈向了现代渔业,而信息化水平是现代渔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系统的建设要为未来渔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1 建设构想
从信息化未来发展规划入手,总体上采用五个统一。通过标准的统一构建业务平台,形成统一的资源数据链条,并最终汇聚到数据中心;再通过数据中心对外提供统一的应用推广、服务,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制订出统一的规划,如图1所示。
图1 上海渔业信息化构想
3.2 系统建设内容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主要由2个数据中心、多种数据源、5个软件平台组成。2个数据中心是根据管理业务情况,将行政许可管理、各类证书管理、船员、渔船、渔港、涉渔企事业管理等方面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形成一个业务管理数据中心;同时将一些有用可开放的数据信息分离、分析,按不同的权限共享给各级渔业管理部门、渔民、涉渔企事业等对象,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形成一个科学有用的共享查询数据中心。多种数据源主要通过与农业部中国渔政指挥系统、中国渔业船员管理系统、智慧船检系统等数据对接,与上海市农业物联网平台、上海市政务信息公开平台的资源共享,整合数据资源,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及业务的协同协作,最终实现渔业大数据管理目标。5个软件平台就是研发多种基于Windows和安卓的信息子平台,包括综合业务平台、便民服务平台、移动执法平台、海上指挥平台等,通过电脑、移动终端、手持机等终端设备,应用在行政审批、渔船检验、渔业执法等渔业监管领域,全面提升渔业管理水平,如图2所示。
3.3 系统开发方式
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和标准化流程控制的开发方式,实现人、船、港、事务的实时监控和统一管理。这种模块化、流程化的方式能够在不改变软件总体架构的情况下实现功能的增删改,并通过预留接口的方式,为今后渔业总体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扩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系统将陆续加入渔业行政执法、渔业资源保护、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养殖、渔业技术推广、渔业市场等业务模块,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上海渔业综合管理平台。
图2 渔港渔船监管系统架构
3.4 数据采集与共享
该系统建设重点在于数据的采集、汇聚,形成统一的渔港渔船业务数据集。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通过业务功能模块、终端设备、应用APP等将涉及渔港、渔船业务的各类数据采集、汇总到数据中心。
数据的价值在于如何进行充分利用。系统在建设初期就与国家渔业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并实现了数据对接,同时,与本市农业相关信息平台打通数据通道,实现从上到下全面的数据互联互通;同时考虑到与邻居兄弟省份的数据共享,系统也预留了数据接口,随时可以根据需求为各方提供数据服务。在实现了纵向、横向的全面数据联通后,数据的价值将被充分挖掘出来,也可以进一步推动渔业主管部门从金子塔形的垂直管理模式向扁平化的网络结构转变。
3.5 大数据分析利用
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的第一手数据无比珍贵,渔业数据亦然,数据的价值体现在对原始数据进行定制化的统计、分析,从而得到最直观的“情报”,从这个情报可以看出渔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可以分析渔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初期进行了数据的原始积累,达到一定容量后,通过统计指标与不同的业务系统相结合,使基础数据进行定时进行自我处理,得到与业务相匹配的数据信息。通过统计学的数据挖掘,能够将复杂而晦涩的庞大数据精简化、明确化,能够直观地为渔业发展方向指明道路。
4 结 语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系统的应用存在于各行各业,现今渔业应用的信息技术还只是冰山一角,在未来,信息系统不仅会成为渔业管理人员的一种工具,还会拓展到渔业相关的各个方面,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大渔业,成为他们了解水产品市场的方式,成为消费者购买新鲜海货的渠道,成为新兴的渔业P2P平台。
上海市渔港渔船监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建设互联网大渔业路上的一小步,但也是打基础的重要一步,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该系统的建设成与败,关系着未来渔业的发展走向。所以要致力于将系统做精做实,以一种超前的思维去设计框架,而这套系统在未来的使用中会不断升级优化,必将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基石。
主要参考文献
信息化监管范文5
【关键词】煤矿瓦斯;远程;监管;系统
【中图分类号】F224-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126-0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某些条件较好的矿务局采用电话专线方式,实现了远程集中监测。近年来随着Internet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的矿务局也实现了基于普通网站的采用浏览器方式的监测。但是以往的这些监测都限于用文字或数字描述监测结果,显示不直观,没有空间分析功能,而基于WebGIS网站,具有GIS先进技术,通过浏览器操作直接在屏幕数字采掘工程图上实现实时实地监测和动态网络监管新技术首次在本系统中得到解决。以下将概述系统功能和主要操作过程[1]。
1 系统组成
系统的组成分地面和井下两大部分,地面部分由监控主机、图形工作站、远程终端、地面调制解调器、大屏幕、UPS和GMS测控软件包组成;井下部分主要由井下分站、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电源箱、各种配套传感器和专用信号电缆组成。
2 系统的需求分析
(1)适用多种通信协议,兼容多种分站同时运行,便于新老设备的交替。(2)采用安装位置和测点类型组合配置来确定惟一的测量点,不但使系统测点维护简单,即使调整物理通道也能保证数据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正使系统数据永久保存。(3)显示页面格式自由设置,不仅显示常规的测点和相应的实时数据,而且提供测点的图标信息、变化时刻及其相关控制定义信息等,反映数据更直观、全面,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尤其在超限断电的情况下,系统自动提供点对点的相关信息,数据信息一目了然。(4)数字量显示信息一改传统系统中“开”、“停”、“断电”等死板提示,取而代之的是数字量测点类型及其提示信息任意定义,使显示数据更贴近实际,提供给用户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西南采区8108综采面的采煤机正在割煤”。(5)曲线查询操作更方便、迅速。无论是三个月的趋势还是三秒钟的细微变化,一目了然。查询时间段长度任意,查询测点任意选择。(6)系统自动统计并提供打印系统故障资料,便于指挥安排维护工作。(7)支持标准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实现矿内、局内联网,通过程控电话拨号联网,即使远在天边亦可随时查看系统数据。(8)具备远程维护功能。(9)动态图形显示采用目前最先进的工控组态软件设计,图形页面由监控机房统一管理,通过网络共享[2]。
3 系统基本功能的设计
(1)监测低浓甲烷、一氧化碳、风速、高浓甲烷、温度、压力等环境参数。(2)监测风门,设备开/停状态和皮带运输机的开停等各种开关状态参数。(3)每个分站与中心站通信,受中心站控制,执行中心站的各种控制命令,并将分站的各种监测参数传送给中心站。(4)分站(包括电源箱)能独立工作,实现自动报警、断电等控制功能。(5)在不超过电源额定负载的前提下,可以接人8个模拟量传感器,8个开关量传感器,最多可以输出8组控制信号。(6)符合矿井环境需要,耐压,耐腐蚀,防潮和密封。(7)模拟量输人口即可以接频率型、电流型、电压型模拟量传感器,也可以接开关量传感器。接人类型只需在中心站通过软件定义即可实现。
与已往的模拟示意监测或表格监测显示截然不同,本系统能够在数字采掘工程图上十分直观地实地显示监测分站和传感器及控制设备的真实位置,实时实地显示监测数据与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控制状态,煤矿安全状态一目了然,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和快速解决问题。
从传感器的分布位置和实时监测数据,右侧窗口直观显示传感器监测状态、报警状态和控制设备开停状态。可同时对数字矿图进行各种操作,如放大缩小和与各种其它图层叠加进行各种安全分析。能够随着工作面的推进编辑数字采掘工程图和移动传感器,始终保持最新位置状态。可以以图形方式实时监测单个煤矿的全部传感器的工作情况以及井下设备的工作状态。在图上能够看到每个传感器当时的瓦斯浓度大小和设备的开停状态,具有瓦斯超限时有铃声报警的功能,通信中断有相应的显示。首先点击“在线监测”链接,然后在下拉框中选中要监测的煤矿,点击“启动监测”链接[3]。
4 煤矿瓦斯远程自动监管信息化系统的实现
为确保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正常运行,必须做好监测监控系统的使用、调试和维护等管理工作。在使用装置前,必须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调试合格后方可使用。每隔7天必须使用校准气样和空气样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对瓦斯传感器进行1次调校,其他传感器也应按使用说明书要求定期调校,使各项指标符合规定[4]。
井下监测员必须24小时值班,监测装置发生故障时应及时处理。在井下处理故障时,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并填写故障登记表。在井下无法处理时,应在24小时内更换。在处理故障期间应有安全措施。各种装置在井下连续运行6—12个月,须将井下部分运到井上进行全面检修。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信息处理的管理工作 为了充分利用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信息资源,及时发现井下安全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中心站每班必须有1名值班员值班。值班员应认真监测终端机屏幕所显示的各种信息,详细记录累计各部分的运行状态,负责打印监测重点日报表:接到警报(或断电)信号及事故警报,应立即通知通风调度、生产调度。
②值班员组长必须对当日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写出主要情况、问题及处理意见的书面报告(日报),送通风区(科)长或工程师批示后报送矿长和总工程师审阅,并定时向矿务局通风处汇报。
⑧矿长、总工程师应经常通过终端了解并下安全情况、调阅计算机存储的资料,更好地指挥安全生产。
④矿通风部门负责人应经常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分析、研究矿井通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数据,结合井下采掘动态,掌握瓦斯、自然发火等变化规律,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论
煤矿瓦斯远程自动监管信息化系统在网站浏览器上实现实时监测,为集中或分布式全方位监测与管理提供了可能,为监测信息的高度共享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
[1] 徐超,刘辉辉,邹伟.浅谈我国煤矿瓦斯抽放技术[J].山东煤炭科技,2010(02)
[2] 朱红汉,刘祖飞.煤矿瓦斯治理关键技术探讨[J].科技资讯,2011(02)
信息化监管范文6
【关键词】Web服务;电力监管系统;信息化
在我国电力信息化监管系统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电监会的的独立性,能够有效直接的获得电力生产的信息,并构建完善的电力监管体系,这样才能建立完善的电力监管工作信息采集机制。而在我国各个电力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各种差异,不管是信息化方面,还是在电力应用系统方面的差异。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电力信息化监管系统,能够有效的采集和融合异构数据。在构建电力信息化监管系统时,要基于Web服务,采用有效的XML和WEB Service技术,以此有效的实现电力信息化监管系统的各种职能。
一、设计异构数据采集方案
1、电力监管系统中采集异构数据的要求
首先是数据源层。在电力监管局中主要是对发电、供电、电力建设等电力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管,在采集发电量和电网负荷等信息时,需要在电力企业中三十多个独立而又分散的应用系统中进行采集。在各个应用系统中为了能够将自身的业务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大部分都利用关系型数据库进行管理。
其次是主题数据层。随着电力监管局加强了对信息实时性的需求,在整合数据源层的各个数据后,必须要建设能够提供统一及时的数据主题数据库。
最后是中心数据库层。在整个数据环境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中心数据库层。中心数据库层能够在数据源层中提取有效的数据,对提取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
2、数据采集和的设计
在建设中心数据库完成后,在中心数据库中,可以将数据源变动的数据进行采集,使得中心数据库的数据能及时更新,同时能够准确用户订阅的变动信息。为了保证在和采集数据时,能够正确和及时,必须要制定相应的数据更新策略。因此,在层次划分数据采集分布时,必须要严格按照数据的流向。
2.1数据源层。数据源层主要是数据的源头,作为各个电力监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包含了多种数据源。
2.2数据抽取层。数据抽取层可以将数据源层中的数据进行抽取,同时将数据放进中心数据库中。在抽取数据时,主要是为了重新组织数据,并转移数据的存储位置,在转移数据时,要进行大量的清洗和转换数据工作。
2.3数据转换层。在数据源和目标数据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必须要制定相关完善的转换方案,同时要严格按照制定的转换方案,对业务数据结构进行有效的抽取,同时将其转换成中心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
2.4数据加载层。数据加载层主要是将数据进行转换,并将其转换成功,同时要将数据写入到中心数据库中。
2.5中心数据库层。中心数据库层可以为数据和源数据提高一定的存储场所。
2.6数据层。在更新的共享数据时,必须要对共享数据订阅收集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从而为了使订阅者能够查看和接受订阅的信息,并将信息有效的出来。
3、数据映射解决方案。在解决数据映射时,可以基于XML,同时为了有效的实现各个数据之间能够有效的转换,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数据映射。在设计数据采集时,为了统一数据,可以利用XML,在转换XML文档时,要实现数据格式的转换工作。在基于XML进行数据转换时,必须要将数据转换的规则进行有效的建立。在整合异构数据时,必须要将逻辑异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要建立完善的数据转换方案,在转换数据时,要严格按照数据转换方案。为了制定源到目标表的映射规则,用户可以利用映射规则定义和功能,在制定映射规则后,将其完整的保存在映射规则文件当中。同时,可以针对数据差异进行有效的分类,并根据差异类型,在处理函数时,必须要将相应的转换规则进行调用,从而进行数据的转换。
二、实现异构数据采集系统
1、变化数据的传输。在提取变化数据时,可以从各个监管电力信息系统进行提取,同时将变化数据进行有效的转换,并成为源数据文件,同时也可以将源数据文件,有效传输到特定的服务器目录中。客户端程度在获取变化数据时,通常是从各个监管电力信息系统中进行获取,在将源数据文件传输到服务器上时,可以利用数据采集Web Service接口方式,在接收源数据文件时,主要利用服务器程序。
2、接收数据。主要是在指定目录中,将源数据文件进行有效的读取,同时要将变化数据文件进行有效的转换。
3、转换数据。当源与目标文件中的数据存在着差异时,必须要将相应的转换规则进行制定,同时要严格按照数据转换规则,为了实现中心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可以转换业务数据结构。它能够将监管电力信息系统和数据平台之间数据存在的差异进行有效的解决。在转换数据时,必须要得到数据映射规则文件相应的支持。
4、加载数据。加载数据主要是将数据进行有效的转化,使数据能够转换成功,从而进入到中心数据库中。
5、数据。在更新后的共享数据时,要严格按照订阅者订阅收集所需要的信息,然后将其进行,提供给订阅者的查看的接收。
6、工作流程调度。要按照设定的顺序,将前四个模块进行有效的调用,使得中心数据库的更新能够得到全面的实现。
7、消息监听。消息监听主要是将客户端、系统等信息进行有效准确的监听,同时要按照消息类别,将工作流程进行相应的调用。
三、总结
基于Web服务,在构建电力监管信息化系统时,首先要设计一个异构数据采集方案,要将数据采集和进行有效的设计,以此将数据信息全面的出来,并利用XML解决方案,进行数据映射解决。在实现异构数据采集系统时,要做好变化数据的传输,同时要保证数据的转换、接收、加载和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