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一学生德育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一学生德育总结范文1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答辩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7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3]张立忠.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1,4:59-61.
大一学生德育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专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设计专业
一.引言
自学能力,是指在没有教师和其它人帮助的情况下自我学习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大学生拥有较多的业余时间,可利用的课外资源也比较丰富;而如今的专科生却严重缺失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也较为不明确,所以他们往往会浪费了作为大学生的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条件,作为设计类行业这种社会对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的特殊专业,学生如何改变以往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专业技能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已成为了专科教育中德育教育的重点。
二.高职高专学生的现状分析
专科生在社会上很多时候会被说为是“高考落榜生”,而这个词语对于专科的老师来说却是个禁忌词语,但是很多国外的专家却认为专科生其实缺失的是面对现实,而中国的教育是老师和家长都纵容他们不面对现实,而这样的纵容造成了中国专科生普遍的现状――自我学习能力的缺失。通过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平面室内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及德育教育中来探讨如今专科生的共同现状。
1.自信心缺失,好面子
从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专业课程及班主任辅导工作看来,学生明显对自己的自信不足,老师在授课中不断提醒学生你们和本科生拥有相同的能力和智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但是学生由于高考的打击以及长年学习生活中家长及中学老师的教学批判压力,对于自身的能力已经自我否定了,自信心严重缺乏,他们的潜意识已经把优异这个词和自己区分开来,即使会幻想但也不会承认,同时还很好面子,害怕任何否定他们的词语出现,自卑给他们往后的学习进步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阻碍。
2.自学能力弱,无毅力
专科生之所以在高考中落榜,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他们致命的弱点,他们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统筹性,缺乏自学能力,在大专学习中如果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将继续持续以前的习惯,从而造成大学生活时间的荒废。大一新生对自我学习能力的改变很有兴趣,但是往往在改变中缺乏毅力,从而反反复复又回到了以往较差的学习习惯模式中去。
3.计划能力差,不会总结
专科生在学习中计划性不够,对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很多学生想在大学里从头来过,往往的目标都好高骛远,不会认清现实做出有效的短期计划,不懂得通过小目标的积累成就大目标,在计划的进行中也缺失总结能力,总是往前看却不能及时回顾以前,对自己做出合理的分析总结,从而根据现状改变适合自己的计划。
三.创新交职院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想
以往的十年寒窗苦读的结果在高考一锤定音后对学生的自信带来了打击,而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最怕的是被人看不起,而自身的学习习惯的不好,计划、总结能力的缺失对他们的大学生活及以后的发展都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在对学生培养中把专业和德育的培养相互贯通,同时结合设计专业就业的市场需求,提出以激发自信、制定计划、专业培养、反思调节四个部分为主要构成的专业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
1.平面、室内专业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现代社会设计市场对人才需求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单纯的设计类公司学历不作为任何考量标准,设计能力、作图能力、软件的操作能力成为了入职的评判标准。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设计类教学的分类中结合市场需求创新的把平面设计与室内设计相互结合在一起,如今的设计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私营占95%,而企业的更希望的是全能的人才,而室内设计与平面设计平时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互补互助的,因此一个专业培养出两个方向的双栖人才;同时学校采取了与其他高职院校不同的2.5+0.5学年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在学校学习到专业知识,并在课程中采取理实一体化,实训课时模拟设计公司设计流程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实操中加入理论疏导,争取在有效的教学时间中培养出实干技术较高的技能型学生群体。这样的相近专业结合及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学历有限的基础上多了一份竞争力。
2.专业教师一人一班的班主任管理制度
基本所有的大学都采取辅导员制度,而班主任在大学里的作业也基本等同于辅导员,只负责学生工作的一些通知和汇总,而在交职院采取的是专业任课教师兼职班主任管理制度,各个专业会分配自己的专业老师管理一个本专业的班级,跟班三年,管理模式基本等同于中学老师的跟班制度。由于专业老师对本专业的知识以及就业的趋势都非常了解,因此在学生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起到了很强大的引导作用,利用班会和与学生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专业,从而从大一开始就不断促进学生提高自学能力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大学的任课老师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很少,有自己专业的班主任学生很多时候有专业学习疑问就可以提问,这样学生在旧问题没有积累的情况下就更加愿意学习新知识。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培养模式
3.1激发自信
利用专业老师当班主任的制度与学生展开针对流谈话,设计类的专业在大学的学习中与高中的科目基本是完全无关,减轻学生以往学习成绩所产生的心里负担与负面影响,让大家都了解他们又有一次机会在大学里从头来过。并在课程教育中减少责备,加强鼓励式教育方法,专科生好面子,之前的高中生活缺少的就是表扬,当他们在被激励的情况下会表现的异常兴奋,利用鼓励来带动他们自我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专科教师更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功底,对成年人说话学会有技巧,通过讲道理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以此来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与潜力。
3.2制定计划
让学生了解人生必须有计划,有目标,长远的是梦想,短暂的才是计划,给自己缩短计划时间,然后定期去回顾,同时根据自己完成的实际情况随时调节新的计划,但是要保证计划必须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是空想,不是变化,而是稳定有序的进步,这个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的引导,同时班主任制度的重要性再次体现出来,管理人数较少,对每个学生都认识了解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每人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并指导他们在完成计划中不断的根据计划去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从而使计划实现。
3.3专业培养
学校的2.5+0.5学年制的教学模式根据市场对设计人才技术性的要求展开针对性的长期专业培养,利用理实一体化加强学生的设计软件的实操能力,从大一开始学习软件,一直到大三都反复操作,增加熟练度提高技能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通过班主任的专业剖析让学生对自己的将来更加有信心,从而更加的热爱自己的专业,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有动力了自我学习的能力自然会随之提高。
3.4反思调节
学生有自信能够促进学习,有计划能够使自己有序进步,有专业培养能提高自己的技能,但是,但是过多的鼓励会使学生出现自大的现象,所以在鼓励教育中适时的让学生定期学会反思自己,在自身中寻找问题,根据自身问题调节自己的状态与计划,从而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状态。在反思中找到失误,再根据失误利用自我的学习能力去改变失误。
四、总结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通过让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虽然在大学生活中除学习以外还有很多能力需要培养,但是自我学习能力是个主体能力,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其他这个能力是将伴随终生的。自我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
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非教学环境中自主地学习其职业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专科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很重要,应从激发学生自知、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进行策略培训等几个基本步骤逐步、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杨;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经验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94-95.
[2] 张纳;高职院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2);89.
[3] 杨晓慧;课堂教学中的高职生养成教育[J];职教论坛;2009(2);22-23.
大一学生德育总结范文3
第一,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第二,学校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促使学生走出自己曾经的自我小世界,进而来接触外界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下茁壮成长。第三,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处于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得自己预期的成就。最后,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找准定位这也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有力的接班人。
二、传统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和教育关系不明确问题
德育和教育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取向相同的,从我国古代来看,德育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相辅相成。而发展到近代,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越来越不明朗,尤其是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使学校“大一统”局面发生了改变,德育与教育关系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现代工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入知识就力量的时代,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相比较德育的地位越来越低,德育与教育的关系“破裂”开来,造成了现代教育只求真不求善的局面,一味追求知识和本领的进步,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修养,创造出高层面的生产机器,加工各种精密零件,而精神层面配不上技术的进步,因此,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二)德育与教师关系问题
现代社会不断向产业化靠拢,不断进步,学校不仅是学习现代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场所,并且随着现代教育的日益进步,学校也成为竞争激烈的场所。在这种大环境下就需要搞好教师和教育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定位的重要阶段,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而在传统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多地是充当引起学校激烈竞争的加剧者,使教师和学生处于两个层面,不能很好地互动。更恶劣的是伴有体罚,对于思维意识较弱的学生进行辱骂和讽刺,实行所谓的严师出高徒,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全和学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针对中小学生思想特点,构建道德教育体系
课程改革下中小学遇见域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目前中小学生的思想年龄特点来制定教育对策,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完善德育教育体系。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爱,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理想,依赖心理严重,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学校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以往单纯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要创建新的渠道,将教育的理念深化到学生内心,付诸实践,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加强中小学生思想方式的转变,并且还可以运用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转变。
(二)将中小学的教育工作回归生活
回归生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拓展了德育课程的研究视野,直接表现为德育课程类型从理论体系开始向生活体系转变,同时,在实践中一些新德育课程类型逐步发展起来,德育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和精神环境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进一步提高了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并且从个人精神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自然生活等各个层面上设计活动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接受道德教育。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的场所,更是加强德育教育的场所,还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成熟的重要场所。
四、新时代背景下德育教育的创新分析
第一,学校的教师以及各教育工作者认清如今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对于教师而言,要想使教师从思想和行动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那么就要让教师认识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要想使德育教育顺利开展,就要先从教师入手,让教师意识到对于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唯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和完善学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工作。
第二,学校要研究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课程。在曾经传统的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没有找到可以吸引学生的德育教育方法,换句话说教师没有研究出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教育方法,这样看来,传统的德育教育并没有使学生从根本的得到改变,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并完善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寻找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来开展德育教育。
最后,建立并完善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在以往传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往往没有重视起对于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因此,就导致了在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效果评价。由此使得开展德育教育的老师以及接受德育教育的同学在传授过程中受到了挫折。与此同时,也使德育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段有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作用。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中,要注意建立起德育教育课堂的效果评价体系,这个体系不仅要涉及到学生的评价,同时也要涉及到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师评价,这样使双方可以得到积极的动员使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能够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办的有始有终,最终达到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大一学生德育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职教学;德育教育;主体性
一、前言
中职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备受父母的期望,中职学生又大多处于青春期,心理情况比成年人更复杂一些,学生的消极情绪也普遍存在。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这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因此,德育教育的普及和重视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德育教育在中职教学目标中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因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全面发挥。由于教师和学校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忽略了学生兴趣爱好的激发,独立人格得不到展现。传统的教学理念使学生一直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由于过于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管理中通常偏用批评和惩罚的方式,完全疏忽了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导致学生逐渐失去进取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主体性是学生应具备的本质特性,它对客观事物规律所形成的客观意识以及对新鲜事物的创造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二、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对策
中职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完善自身的人格魅力。接下来,本文将针对如何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进行详细分析。(一)充分引用政治思想精神的教学方法。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和环境的影响,身心发展不够成熟,对社会价值观的意识形成也不够完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时代趋势,积极宣导“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等思想政治精神,引进课堂、引进学生思想建设目标,辅助学生对是非善恶有明确的判断力,提升自我解决困难的能力,树立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想教会学生如何做好人,好人怎么做,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建立稳固的阵地意识,不断更新和提升思想理论的建设工作。(二)丰富校园文化风气。健康的校园风气对学生的思维、情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周边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德育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建立信息通达的学生思想政治文化教学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对学校的舆论进行管理,并营造轻松、健康的学校氛围,充分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多媒体、学生部门等媒介进行德育正能量的传播,从而开拓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构建学生思想交流的信息圈,充分营造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舆论环境。除此之外,学校应定时举行大型的评比活动,例如:乐于助人奖、三好学生奖、先进集体奖、文明组织奖等内容,以此丰富校园的文化风气,激发学生积极努力、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三)创新德育教学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十分单一,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位置,严重降低了对学生道德人格的教育质量。因此,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教学模式刻不容缓,教师在课堂中展示的德育知识不能偏离实际,更不能纸上谈兵,应灵活地结合生活案例进行分享,以此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领悟和判断,从而获得启发,并产生实现德育的愿望。除此之外,除了按部就班的上课方式以外,还可尝试讲座式、探究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细节上,课堂中教师应多加入动手、实践、比赛、讨论小组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多讲话、多互动,而不是一味地单方面灌输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道尊严”早已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总结的精髓,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相互的,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平等关系。构建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平台,体现了现代教育和谐发展的共融性,教师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势,实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倾情付出自己的力量引导学生进步发展。因此,尊重学生主体的德育地位,激发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应根据中职生的主体特性开展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掌握学生的思想意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理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方向,彰显正确的价值观。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德育教育的真正目标。
三、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我们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仍需我们不断改进和创新。要想做好中职德育教育未来的发展,促进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好的,但我们愿意不断尝试、坚持,取长补短、突破困难,实施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作者:严超 单位:江苏省武进职业教育中心校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大一学生德育总结范文5
Abstract: In the new situation,studen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has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vocational school now and in the future,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effecting factors,to specify the importance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to explore continuously working patter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using modern scientific means,to do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in-depth and finely,to play its unique and effective role in educating students.
关键词: 高等职业学校;学校德育;心理咨询;咨询方法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moral education;psychological counseling;method of consult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02-01
0引言
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试图分析形成的原因和背景,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1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1 失落、自卑由于种种原因,现实让他们最终选择了高等职业院校。尽管高等职业院校同样可以受到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但由于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和家长认识的偏差,人们总是认为他们与考取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前途迷茫,从而使他们内心存在失落感,这种失落心理容易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1.2 冷漠、叛逆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扩大招生,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差,不能适应高等职业院校日益激烈竞争的学习生活环境。加上这些学生自我认识不足,独立生活能力差,使这些学生产生了冷漠――对人、对事、对周围环境冷漠,把自己封闭起来,严重影响人际间的正常交往,形成一种极不合群的孤独状态。也有一些学生以反常的逆反心态表现出“不听话”、“不受教”、“对着干”,长久下去,这些学生对生活、学习、教师,甚至对家长产生对立情绪。
1.3 悲观、消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了人才市场上的相对“弱势群体”。面对五花八门的人才市场招聘的现实,许多学生表现出不能适应,产生悲观、消极心理,对未来失去信心,感到前途迷茫。毕业生的这种心理活动也直接波及到在校的低年级学生,使一些入学时劲头很足的学生,上学后“热度”逐渐下降,少数同学不愿意努力学习。
2重视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
2.1 高职生心理问题因素及表现 ①社会因素。社会一些传统观点在高职生心中形成固有心理定势,面对我国社会经济无法自我调节。②家庭及学校因素。学生家庭状况、教育方式和家长心理品质直接影响着高职生心理健康。单亲家庭、纠纷家庭使学生经常处于敌对苦闷等负性情绪之中。③高职生心理和生理因素。高职生处于青年中期,是情感和行为处于存在许多复杂矛盾的“多事之秋”时期,存在“心理闭锁性”。
2.2 心理咨询与学校德育的关系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虽然心理咨询与德育二者之间存在有基础理论、实施方法等方面的不同,但二者仍有着相互密切的联系。
3积极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3.1 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应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长、团委、学生处等处室和各系负责学生管理的人员构建成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3.2 人员配备在咨询工作者人员选择上要求较高的条件,要符合人格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①思想品德及知识方面。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完美”的人格魅力、健康的心理素质、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社会阅历。能耐心、细心、平等、真诚对待来访学生。对咨询工作者必须具备有一定心理专业知识,能掌握心理测查的基本原理和技能。②咨询工作者的性别、性格、年龄方面。咨询工作面对成千上万名学生,学生中存在性格、年龄、经历等方面差异。面对各种需求,学校应利用心理学理论在人员选用上考虑选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老师,构成合理的年龄结构、性格结构。
3.3 咨询方法心理咨询工作的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采用学生喜欢接受的科学方法。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一般可采用如下方法:① 传统方法咨询。传统咨询方法是指通过面对面,书面等方式进行心理咨询。②利用电化手段进行心理咨询。a)电话咨询。b)网络咨询。
4总结经验,加强研究,不断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4.1 重视心理咨询人员的培训社会在日新月异变化着,心理咨询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及时了解学生中心理状况和学生中感兴趣事物,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心理咨询工作走在时代的前面。
4.2 注重心理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调查表明,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不同环境学生心理健康存在明显差异。高等职校应使用心理检测专用仪器对学生智商、情商、特长、气质等进行科学测试,对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4.3 健全、规范心理咨询工作的制度学生存有心理问题,决定向老师咨询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他们大多数是经过思想斗争后才向老师寻找帮助的,因此,咨询工作者对来访学生应遵守:
①保密制度。承诺对学生咨询内容不外传,不告诉家长和班主任老师。②平等制度。要求咨询工作者在学生观上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可教育的、可爱的,工作中做到平等、真诚、耐心,使自己融入其中,设身处地思考问题。③调研制度。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心理进行调查研究,如对大一学生进行普遍心理测试。
4.4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宣传学生心理问题受社会家庭、自身生物和心理因素影响,所以,社会、家庭与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卫生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
5总结
高等职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在新形式下已成为高等职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并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和新的操作方法,丰富其理论内涵,做到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发挥其独特积极有效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大一学生德育总结范文6
关键词:构建 德育 氛围
构建良好的德育氛围,能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这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依笔者在教育工作中的切身体会,现总结以下几点:
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爱。
让孩子的世界充满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构建良好德育氛围的前提。爱是学生的一种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希望老师就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爱护自己。如果这种爱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便会对老师产生依恋感、信任感、把老师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当对他进行教育时,他们从心里感到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才会很好地与老师配合,甚至做到“言听计从”。因此,我们要对学生投去信任的目光,给予和蔼的微笑或一句关心鼓励的话语,拔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弦。这样一来,学生自然会相信老师所说的话,乐于接受老师的点拨和要求,使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师生关系应建立在参谋与合作、朋友与伙伴的平等的关系上。要求教师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在德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小组中的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能使学生得到更全面、更深刻的教育,还能使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亲近。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学生才能接近,才愿接近,教师才能深入学生,理解学生,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要求教师用无微不致的爱来浇灌。只有教师用无微不致的爱来浇灌,学生的心灵才会绽开美丽的花朵,教师才会获得学生真心地尊重,教师才能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
三、利用期待效应。
教师的期待是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的力量。教师可以运用充满期待的话语、动作、表情向学生传递教师充满期待的信息,使学生顺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奋前进。如在班会上,教师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应该看作是这个家中的一分子。”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在以后的运动会、各项竞赛和比赛中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产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
四、树立偶像般的教师形象。
偶像在学生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就像一面旗帜引领着学生发展的方向,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多元文化学习,树立偶像般的教师形象,为构建良好的德育氛围丰富内容。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学生生活的环境丰富多彩,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老师再也不是他们唯一的信息来源了,他们的视野在不断开阔,知识面在与日俱宽。老师必需不断地学习充电,跟着知识的发展脚步而自我成长,跟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使学生感觉教师真是“了不起”,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偶像般的教师形象。偶像般的教师形象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教师才能以其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
五、培养积极向上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