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1

一、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使用资料存在的误区

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对激发学生个体学习兴趣,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尤其是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教学教改研究已进行了多年的探讨与实践,近两年来更确定了“学案引导‘五环’教学语文课堂模式的实践研究”的教改模式,旨在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生群体学习的合作,探究意识的形成与习惯培养的措施方法。为使这几个环节能真正落实到位,课前预习成为了一项基础性的前期工作,预习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课堂五个环节的效果。

为此,我在学生预习时曾留心观察,并调查了部分学生与教师,发现学生预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下列误区。

⒈重参考资料而轻文本研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课本中选编的文章无一不文质兼美,反复诵读咀嚼,自然对文章从结构到立意,从语段到情感会有整体的把握,达到“读文懂文”境界,如再反复品读,多数学生能进而达到“读文知新”的最高境界。但实际情况却是:教师精心制作的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后,学生往往是少看课文甚至根本不读课文,直接拿出参考资料就抄上了。于是乎――文不对题,张冠李戴者层出不穷;照本宣科,机械复制者大行其道;依赖参考,脱离资料就无所适从者比比皆是。如此种种,均严重背离了读文知文,进而知新的基本原则,缺少了对文章内容的整体了解,难以正确把握文章的立意与情感,就更谈不上写作方法的感悟和情感的升华了。

⒉重文本外资料而轻文本内提示

语文新课程实验教材的编排已日趋科学,每个单元之前有导读,每篇语文前有提示,可以帮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该单元,该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与学习中的主要知识点,提示我们教与学时可从哪些方面切入。每篇文章均附有一定的注解,涵盖了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及重点词词的交待与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很少关注这些,大多是直接拿出参考书,哪怕是一个生字的注音,他们都会习惯从这些文本外的参考资料中去寻找,找不到就会一脸茫然,无所适从。

⒊预习语文时少有针对性,停留在低层次的阅读层面

学生在预习语文时,如果没有导学案在手,老师也没强调该文是否必背课文时,其读文就会泛泛而读,少数学生能带着了解生字词的目的去读,仅仅标出课文的自然段与文中的一些生字新词,多数学生则勿勿读完,走马观花的后果是读后如过眼烟云,询问读文收获时,他们往往是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他们的读仅仅停留在低水平的口到眼到层次,极少去有意识或有目的地做心到与手到,这样读文预习相对文质兼美的课文来说简直是入宝山而空回了。

⒋预习过程中使用资料狭隘,广义性不足

预习过程中,常有学生常问我:“老师,这个字怎么读?” “老师,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回答:“你查工具书了吗?”学生这时多数会一脸无奈兼无辜地望着我:“《完全解读》(学生多购这种资料书)上没有,我到哪里查啊!”这些小家伙呀,把小学里学过的“字典,词典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给忘到九霄云外了。在学文中,学生使用的资料多局限于所谓的解读书,导学案及文本(我给它定义为狭义资料),很多问题在这种资料中是找不到提示的,这时需要找其他的资料来解困了,如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教科书(学科知识具有交叉互融性)、各类图书、网络资料、课文前的导读和章节前导读、生活经验、文内注解、工具书等(加上学生的相关解读资料书,导学案及文本一起,我称之为广义资料)。

二、如何正确使用资料辅助学习

上述种种,是我校学生在使用资料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至于个性化的问题则更多,不过影响却不如前者大,因人而异,稍微点醒即可解决问题,而共性化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深思。该如何让学生正确使用资料参考来引导其学习呢?我认为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解决问题。

⒈引导细读文本,使用广义资料解困,补充学案等狭义资料的不足

课文预习的第一个环节是读,此时要针对学生读文时出现的问题,引导他们好好读课文,反复读课文,甚至可拿专门的时间去培养他们细读、精读的习惯,并辅导他们在读的基础上作好读书笔记。如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标示出自己读后的初步收获,如用直线、曲线、括弧、三角形、问号等分别标出重点词语、优美句段、共鸣语句、疑难之处等。再在细读、精读的基础上于文章的空白处写上批注,将自己对文段的理解,概括或心得体会及认同如否等简要写出。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更培养与增长了其自主阅读与思维的能力,久之不仅能形成对学生的发展终身有利的习惯,还能发现导学案,解读资料和文后思考题中没涉及的问题。

学生读文时发现了狭义资料没涉及而自己或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如果对此问题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就会使预习培养与提高自学能力的作用大打折扣,这时借用广义资料解决问题就很必要了。如在《月亮上的足迹》一文的预习中,一名学生对在地球上看来是只需一两个小时就能轻而易举完成的事,而几名宇航员却要花上近四个小时感到不解。他在老师的点拨下去找相关的天文资料,学生在地理教科书中查找并在网上查询后发现,月球的质量大大小于地球,引力极小,人类适应的是地球这样重力条件下的活动,在月球上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行动自如,且宇航员还穿着臃肿的服装(这里是结合生活经验了)。在后来的课堂展示中,他给大家解释了在月球上做事耗时费力的原因。如果不细读课文,这个问题可能发现不了;如果由学生去他们自备的解读资料中找,这个问题解决不了(我翻了几本这样的资料,上面根本没涉及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依照老师编写的导学案来肢解读文,这个问题就会没人发现并提出(导学案上没罗列这个问题)。因此,学文还是要先细读课文,在读文时学生因个体的智能与生活经验的差异会有不同的感受与疑惑,解惑时广泛查找各类资料,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会更多,问题会更容易解决。

⒉强调必读文本上编写的辅助资料并体会或落实

文本中的辅助资料含单元导读,文前提示,文中作者简介及部分作品的背景简介、词语解释等,课后研讨与练习及相关的活动开展更是不可忽视,单元导读与文前提示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文中作者及作品背景简介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情感,词语的注释则可帮学生扫除认知途中出现的一些障碍。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往往是针对该文本精心设计的一些问题,是对文本重要内容或写作方法的提示,帮助学生理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深入,提纲式推动学生的学文进程。小练笔是学以致用的结合,是促使学生从“应知“到“创新”的质变过程的催化剂,活动开展题更是将所学用于生活的落实与提高。如《看云识天气》文后有一道活动开展题:练习看云识天气,判断当天或预报次日的天气。任务布置后,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理解更明白了,而且在兴趣盎然中很好地解决了学与用之间的矛盾。

⒊明确参考资料的辅,不可依赖资料而失去自主

学生将参考资料代替文本是明显的投机取巧,耍滑偷懒行为,必须明确告诉学生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僵化了自己的思想,禁锢了自己的思维,扼杀了自己的创新,消除了自己的自信。依赖资料而不自己动脑是个人学习和积累知识,培养与发展能力的拦路虎,想象的翅膀会因此而折断,与其这样依赖资料还不如不用它,这样哪怕是理解不对或不到位都是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样能得发展和提高。做习题时如此,讨论、交流、展示时更是如此。再者,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多是开放性问题,答案不惟一,依赖参考资料,滥用参考资料实际上是一叶障木,为了一棵树而丢掉整片森林的愚蠢行为,得不偿失。辅助资料的只能在思维方式和语言文字的组成上起借鉴作用,合理利用它们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我对学生在预习中能超出参考资料的框框作答的行为往往会给予最高的评价,以此来鼓励他们的自信、自主与创新发展。

⒋强调基础性工具书的作用于不可替代

学生的基础性工具书是指字、词典。学习过程中谁都难免会遇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准备好这些基础性的工具书,不仅随时可以翻查解困,更是自主学习意识的佐证,是自学能力上一个既易被忽视但实则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助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范文2

[论文关键词] 体验教学理论; 信息化教学; 教学活动设计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北师范大学从2009年开始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进行全新的改革,将其分解为“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门必修课程。教学资源从单一的文本教材充实为以文本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资源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期末笔试改进为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过程性作品和终结性考评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经过两年的实践,从各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由于师范生没有教学经历,学生很难与教师达成共同经验,难以真正领会信息化教学的各种方法及其应用。

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而言,“信息化教学”课程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还应具有信息化教学示范性的特点。那么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课堂体现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如何突显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价值?如何使“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更易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充分利用开发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基于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体验教学理论在“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恰当运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体验教学理论的内涵

体验教学是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体验教学的教育哲学及理论架构是整合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学”、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以及其他学者的理论而形成的学习框架。体验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并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在教学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某一活动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是学生心灵与外部世界沟通的一种张力。在体验中,学生主要通过感知、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认知,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上升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

二、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的设计

体验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经验和情感,是个体不可替代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活动。“信息化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即学生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并学会运用,涉及演播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等常用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模式。将体验教学理论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中,可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体验感觉阶段、体验知觉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和体验应用阶段。学生通过这四个阶段的活动,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应用逐步达到明晰。

(一)体验感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角色中感知方法

体验感觉阶段是学生亲身经历情境或活动,亲身感受扮演角色的过程。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时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转变自身角色,从学科教师的角度阅读立体化教材资源中提供的案例与教学视频录像,比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异同,思考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特点。这样的活动设计,学生不仅整体感知了信息化教学方法,而且在角色扮演中突显了主体地位。

比如演播教学法的教学资源中提供了语文学科案例“看云识天气”、历史学科案例“青铜器和甲骨文”、生物学科案例“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等不同学科的文字教案、电子教案及教学视频录像。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所学专业的学科教学案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选择语文案例“看云识天气”,然后进行角色扮演,以语文任课教师的身份阅读“看云识天气”课文原文,观摩课堂视频录像并思考“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媒体的呈现形式及媒体作用”等问题,并将自己的见解与小组其他语文“教师”分享,初步整体感知演播教学法。

这一阶段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感知角色,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学科教师、转变身份——任课教师,带着“这节课我来教学”的任务和思考去观摩视频录像,否则学生会以学习者的角度去观看案例。由于知识内容在中学已经学过,学生根本不会有兴趣来观看整堂课,教学目标很难达成,即便案例设计得再有典型代表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体验知觉阶段的活动设计——在方法中感悟方法

体验知觉阶段是对感觉阶段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记忆、操作)和解释(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教学理念的认知过程。这个阶段是体验教学理论应用于“信息化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来感悟信息化教学方法,即学习哪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师就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这样的活动设计教师不仅示范了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且体现了信息化教学理念的特色。

学习演播教学法时,教师可以运用演播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学“演播教学的功能和应用方式”时,常见的演播教学方式有演播—讲解、演播—讨论、演播—操作及演播—设疑等,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演播方式讲解相应的“演播方式教学内容”。学习“演播—讲解”的方式时,教师用“演播—讲解”的方式讲解内容让学生体会;学习“演播—讨论”方式时,教师可以结合播放的案例,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并让学生体验;学习演播教学的功能时,用“演播—设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视频案例中的不同功能,学生既可以体会演播教学的不同功能,又可以体验到“演播—设疑”方式的具体应用。

学习协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协作学习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例如设计辩论活动“协作学习的利与弊”,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学习的内涵,又体会了辩论这种协作学习的基本形式;设计分组讨论“协作小组的基本结构”的活动,既让学生理解了协作小组的不同结构,又体会了如何开展小组讨论以及如何在协作活动中进行问题分解。

学习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学习活动开展课堂教学。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Webquest活动,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体会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这种信息化教学方法。Webquest一般都由引言、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结论六个模块组成。引言模块可以设计成真实的问题情境,比如中学教师请求帮助的电子邮件,请求大家帮助设计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方案。任务模块可以设计为分析型任务和设计型任务的综合,具体任务是为了及时给中学教师回信,引导学生分析“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有哪些主要模式,各模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如何设计这些不同的探究学习模式”等问题,然后分组选题并选择某一探究模式完成教学设计方案。资源主要是课程提供的立体化教材资源及因特网络资源。过程设计为小组分工、收集资料、汇总资料、完成作品等活动。评价可以从资料的收集、内容的分析、方案的设计及团队的协作等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的过程性评价。结论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分析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Webquest活动设计的点睛之笔,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出活动设计的方法是Webquest。另外,Webquest活动的任务设计一定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比如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广告英语的特点、中西文化差异探讨、圣诞节在中国、为什么“新概念”在英语教学中长盛不衰等,物理学专业的学生设计任务的选题可以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卫星发射基地的选址、从“石油文明”到“核文明”等。

学习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回顾复习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活动来开展教学,学生既可以梳理已学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又可以体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

这一阶段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文本教材对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功能、基本环节等相关内容都作了概述性的介绍,呈现形式多是文字性的描述,教学时如果教师采用PPT辅助讲解的方式,学生很难领会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真谛,在设计实践活动时也难以灵活运用。

(三)体验内化阶段的活动设计——在评说中内化方法

体验内化阶段是将知觉阶段认知的结果(概念、观念)与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内在的联系(同化、顺应),内化为行为准则的建构过程。这个阶段从三个方面完成信息化教学方法理念的内化。首先,学生通过研读教学设计方案、分析设计环节来内化;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教师的说课稿、理解设计意图来内化;最后,学生通过再次观摩案例视频录像、依据评价量规评说教师对具体方法的运用情况来内化。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分析、评价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且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的评价观。

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演播教学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研读课程资源中提供的“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方案,分析教学环节的设计、演播教学的应用时机、媒体的应用形式、情境的创设与应用等,进一步理解演播教学方法;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方案的设计者——任课教师的说课稿,分析具体知识点运用演播教学的设计意图,更进一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摩这节课的视频录像,观察任课教师运用演播教学的组织过程,之后借助课程资源中提供的演播教学评价量规,分小组评说这节课,深入内化演播教学方法。

(四)体验应用阶段的活动设计——在作品中应用方法

体验应用阶段是对已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进行检索、提取和使用,并对内化的行为准则通过外在行为进行呈现的过程。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学科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阅案例设计一个信息化教学设计包件,并在小组或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说课。这一过程既有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呈现,又有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体现;既有学科知识的显现,又有教学组织能力的表现,这是对信息化教学法知识、信息化学科知识及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融合,是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高要求。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而且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在作品完成的过程中通过选题、设计、说课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体会到方法的应用要领,体味到方法的应用优势,也会提高学生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一)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教学有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信息化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核心必修课,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理解信息化教学方法及其应用,主要教学内容是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介绍,那么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且必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职前师范生不仅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说服性,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

(二)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教无定法

教无定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基于体验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尽管有它的优势,但未必对每位任课教师都适宜,也未必每种信息化教学方法的知识内容都适宜让学生体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依据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

(三)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贵在得法,在“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因为任何一种信息化教学方法都有优势与不足,任课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弥补某种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例如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探究学习活动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只要教学设计的选题得当、活动得法、组织得体,也能很好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法知识的主动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