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简单小实验三年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简单小实验三年级范文1
《科学是……》带着神秘,三年级学生开始了科学课的学习。
撷取几个教学和活动的片段,和大家分享笔者的教学故事。
1故事一:做一名小科学家
本课的教学,有个“让纸鹦鹉站立在手指上”的活动,即实验。因为第一次做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学生显得很兴奋。领着学生剪鹦鹉,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困难和问题再多也挡不住他们的热情。
面对老师抛出的问题:“谁能让纸鹦鹉站立在自己的手指上呢?”学生开始实验。他们不断尝试,不断失败!
“想不想让纸鹦鹉乖乖的站在手指上?”“想!”
“那么,一直这么简单的把纸鹦鹉放手指上,能成功吗?”沉默。
“我们该怎么办?”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发,想出了好多办法。
发给学生回形针,再试。学生能想到把回形针夹在纸鹦鹉上,只不过,因为回形针夹的位置不同所以结果也就不同,有的还是会掉下来,有的已经能颤颤巍巍站在手指上。
选择几种不同的夹法,在对比中,让学生领会能让纸鹦鹉站立的最佳办法,从而再体会出其中所涉及的科学道理,即纸鹦鹉站立的秘密:上轻下重,纸鹦鹉才会站起来。
科学这个概念意义深刻,远不是三年级的学生能够理解,因此就不去纠结学生能否真正理解什么是科学,通过科学的活动,带着学生进入了科学课的学习,在活动中再去理解什么是科学,做中学,真正体现了科学的魅力,也让学生尝到了科学学习的甜蜜。
2故事二:考家长
教学完《做一名小科学家》,本课的教学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我拿出一支铅笔,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老师有支铅笔,想用笔尖让铅笔站在我的手指上,注意还不能让这支笔的其它部位和身体任何地方接触。谁能帮李老师想想办法?”一个个学生提出的方案,在师生共同的讨论、质疑和尝试中被推翻,学生的思路因此也渐渐清晰,终于想出了要借助其他物体使这支铅笔实现“上轻下重”的目的从而站立的方法。这一环节,巩固了学生对“上轻下重”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更深的理解了科学探究并不是简单的进行实验,而需要在实验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面对失败绝对不能气馁,再努力一下,成功就在眼前。
“你们想不想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回家考一考你们的家长呢?”“想!”学生的回答由衷的响亮。
“今天回家,我们就考家长让笔站在手指上的问题。但是,我们怎么考呢?老师很想听听你们的想法?”学生的交流,显而易见只能复述了刚才实验的过程,但是会交流也是科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
怎么考,既能考出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实验技能的掌握,又能赢得家长的支持?通过回顾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联系本节课几个实验的教学,不知不觉中既复习了知识,又掌握了考的办法。
很多学生在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中都表示:难倒了家长,教会了家长。
尽管一开始学生没能把这节课刚刚学到的科学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笔者还是很欣慰地看到了很多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看到了他们对学到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渴望。教学是无形的,授之以渔才能更好的为今后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科学学习的方法,这一点是要老师今后不断去探索和努力的。
3故事三:观察水
这节课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实验材
料。如果只是把本课涉及的科学知识教给学生,那么循序渐进交给学生探究的能力就成了空话。
本课中设计了一个辨别四种液体的实验:茶水、白醋、糖水、水。如何辨别?当然首先是观察,然后是思考。这里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学生的潜在理解区别开来,也就是分清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这一点,三年级学生还是比较盲目的。因此,本环节的教学,要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去体会如何做实验、做记录,去表达和反思。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探究。这一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
观察,在很多人的理解里,也许就是用眼睛看。如果,只是这么狭义的认为和理解观察,就错了。观察需要通过“眼、鼻、口、皮肤”等多器官的协作形成表象,然后再激发思维,获得对所观察的物体的全面理解,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观察。
三年级作为科学起始年级,教会他们怎么去学习科学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从而才能更好地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获得知识的最好途径,从而最终在提高科学素养的过程中长智慧。
科学探究所涉略的很多能力:观察、比较、分析,思考、质疑、讨论,表达、交流、记录,动手能力、设计能力等诸方面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简到难,由扶到放,在探究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科学的魅力。
科学的魅力来自于它的神秘。用自己的思维去揭开科学的奥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才能让他们用自己的思考和能力去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
简单小实验三年级范文2
我有这个领悟就是因为一件事:这次期末考试,我数学考得很少,只考了第五十一名,而且只有八十二分。妈妈为了提高我的成绩,而老师也没有开补习班,所以只好买了几套数学试卷,让我每天做一张。
妈妈教给我奥数,我挺感兴趣。就很积极地学习奥数,而且进步也很大!我真开心!数学有一点点成就啦!哈哈!努力努力,一定要继续加油啊!嗯,相信自己!所以,妈妈每天除了让我做卷子,还出几道数学奥数题。三年级奥数和四年奥数太难,还没有学嘛!一年级的奥数题又太简单,所以妈妈觉得应该先让我练练二年级数学奥数题。
慢慢的,妈妈又教给我三年级的,三年级奥数题我感觉有点难,就每天钻研,钻研了好几天,暑假还剩下好几天!不过应该提高的数学成绩差不多了吧!恩,钻研了这么多天数学,学会儿语文好了。我从我的小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嗯,抽到了“不一样的卡梅拉”!再抽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啊!太好了!这两本书我都很喜欢,“不一样的卡梅拉”是妈妈上个星期买给我的。我忙着复习数学,所以没有来得及看,现在我真高兴!可以看一会儿书啦!“窗边的小豆豆”我看过几十页,我知道小豆豆有一个小钱包,里边虽然没有钱,但是小豆豆挺喜欢的。那一天,小豆豆不小心把钱包丢到马桶里了,怎么掏也掏不上来。小豆豆仍然坚持,绞尽脑汁掏钱包,可是用尽了所有办法,还是没有掏到钱包。还有,小豆豆在巴学园上学,校长是一个和蔼的老爷爷。别的嘛,我忘了,嘿嘿!不说了,看书喽!我沉迷在书中,不知不觉竟然睡着了!我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床上,盖着一张漂亮、柔软的单子。我起来,不知怎么的,又拿起奥数书开始钻研。
之后,我才发现,我“爱上”了数学中的奥数,我感觉它似乎离不开我。
小读者,看到了吗?这就是数学的魅力,他虽然没有语文那么有趣,那是我心里一直很清醒:“如果学不会数学,那以后等我当了母亲,连买棵白菜都不知道人家找给你多少钱,或许一棵白菜一元,我给卖主五元,卖主找给我二元我都不知道再跟他要那两元钱!那不是让那人白白赚了二元钱吗?不可以!千万不能让这样的事发生!”所以,我知道,数学虽然比不上语文和英语有魅力、药品、有吸引力,但是生活中是缺不了它的!
简单小实验三年级范文3
一、挖掘生活内容,生成科学问题
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找出逻辑联系小学生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点,然后加以挖掘加工,汇集起能够引爆激情,形成认知冲突,充分启动内驱力,产生解决此问题的强烈愿望的科学元素,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探究活动中。同时因将科学活动置于广泛的生活背景中,而使学生了解到科学并不是一个个空泛的概念,科学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又充满着科学的,逐步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关注、观察周围世界,进而发现更多的科学问题。
1. 利用直观感知。即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与课时教学目标,选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或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直接作为问题情景搬进课堂,使学生在零距离接触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中,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比如,食物在保存过程中,常会出现发霉现象,这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下的一个研究内容。在教学《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一组未发霉和已发霉面包,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发现面包所会发生的变化,产生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问题与目标。这样的情境设置既简洁明了又切中重点。再如,《水生植物》、《蚂蚁》(教科版小科三上)、《指南针》(教科版小科三下)《简单电路》、《做个小开关》、《种子的萌发》(教科版小科四下)、《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神奇的小电动机》(教科版小科六上)、《铁生锈了》(教科版小科六下)等许多课文,均可以借助与课堂即将所学知识相融的事物或现象的呈现,来吸引学生观察,引发思考,生成科学问题,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2. 组织现场体验。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过程中思考、感悟,完成从激趣到生疑的转变,使其顺势进入科学探究的历程。比如,在教学《杠杆的科学》(教科版小科六上)时,教师设计“撬讲台(重物)”体验活动来引出杠杆的研究的。而《轮轴的秘密》(教科版小科六上)时,则可安排一个“拧开水龙头”的活动――先去拧水龙头上的轮子,然后再拧去掉轮子、直接拧轴,在前后两次用力体验的比较中,引出疑问:轮轴有什么作用?此外,《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科版小科五上)时,教师以“玩一玩”活动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先玩一玩气球,观察、体会把气球吹足了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光和影》(教科版小科五上)教学中课始安排影子游戏等,把日常生活情境移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同时,有了科学知识生活化的引导,学生更乐于亲近科学,可进一步促使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3. 依托信息技术。对于一些受时空等因素局限的生活元素,我们则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优选、整合,然后再在课堂上集中展示出学生感兴趣的这些生活情境,让学生边欣赏边思考、分析,从中捕捉科学问题。比如,三年级上册的《我看到了什么》对照片上的大树的观察,除了可以拍摄自己校园里的大树外,还可从当地那些古树名木中,选择一棵枝繁叶茂、较为典型的大树,拍摄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孩子们观察。又如,五年级上册的《我们的小缆车》教学时,通过展示一组比较典型的不同类型的车子视频或图片资料,认识到这些车子可以使用不同的动力,缆车是用钢缆绳拉着前进的车,它可以轻松地爬上陡坡,是很有特色的运输工具,在此基础上引出对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研究。此外,那些涉及宇宙、地球知识内容的教学,均可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深挖现实世界与生活中的素材,架设起通往课堂探究的桥梁。再如,五年级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等都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将学生生活中似熟悉又似陌生的事物、现象,剪取典型片段,以形影俱备、声情并茂、色彩斑斓的数字化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学习状态。那下暴雨时,从天空急剧倾倒雨水,浑黄而肆意冲荡着的山洪,对土地产生的影响,土地和雨水随之发生的变化,这些富有震撼力的情境画面,都给孩子们以强烈的刺激,勾起了学生对自然界的强烈关注,进而结合教师的合理启发引导,使学生于正常的思维处产生了认知冲突,并由此转化为可操作性的科学问题――对雨如何影响土地的研究。
这样,通过对生活内容挖掘、剪辑、重组、放大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优化了问题情境设置,促进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引导他们迈好了从生活走进科学的第一步。
二、合理构建模式,促成有效探究
1. 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科学探究活动需要一定的材料,目前各校的实验室装备虽然均达省颁Ⅰ类标准,但依然有不少材料需要师生自己来准备。
教师不妨布置学生到他们生活的周围,到大自然中去搜集各种各样的材料。三年级学生是从植物、动物单元,开始接触科学课的。让学生到校园、公园里去捡落叶,菜园里、草地上、土壤中找蜗牛与蚯蚓……这样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对象就在我们熟悉的周围环境中,科学探究需要的材料就在我们身边。
例如,三年级学生从“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学习,开始了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可让学生观察、搜集生活中的常见小物品,以便用丰富的材料来研究它们的硬度、韧性、吸水性、在水中的沉浮能力等,这样就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而且让他们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材料特性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进而认识到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学生准备的研究材料越多,在材料方面的已有经验也随之丰富,对于结论的得出更加科学、更带有普遍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 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认知论告诉我们,学习者新学习的材料与他脑中原有的知识存在逻辑关系,发生相互作用,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要让学生有效地探究、建构科学概念,就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启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相关实践经验和经历,来推进探究过程。并在团队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同化、顺应,让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均能得到优化,最终完成可行性较高的探究前期的活动设计。
例如,大多学生在生活中早有过用筷子敲击碗、杯的行为,并且知道这样会发出不同的声响来。因此,在《声音的变化》一课的教学中,“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实验设计,完全可以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根据具体形象的生活依托,展开抽象思维,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然后通过交流进行各种思维的碰撞。教师指导的重点则放在引导学生思考,你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改变了什么因素)?试验操作时应注意些什么(控制哪些因素)?观察目标是什么?这样,既可让学生在经历方案设计过程中,逐步学会科学地思考,又规范了孩子们所经历的探究过程,保证了自主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然,在探究活动的其他各环节中,教师都应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技能,以及已学的科学概念,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处理出现的各种情况或问题。
3. 注重证据、逻辑推理、质疑。时下,不少老师在研讨展示、竞赛课时,往往会挖空心思地思索,力求弄点新意的实验来,以体现“探究过程”的优化;而观课者心里也滋生了不这样就不算是成功的课。也有的教师认为观察、实验不过是一个简单或者复杂的操作性活动,实验前的规划意义大于实验的操作意义。
其实,就小学生的整个科学探究过程而言,收集事实现象与各证据,进行合理论证或解释,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的“创意”节点应该释放于此。绝不能缺失引导孩子们的这一段“走路”过程。可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法地进行收集证据。除了观察实验中得到的证据外,还应引导他们如何将教材呈现的现象转化为证据,以及善于以生活经验来验证证据的有效性,以及展开相关的逻辑推理或相互质疑;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事实证据和科学结论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学习建立科学模型。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让了解知识的背景与形成过程,而且渐入到学会方法,学会思想的境界。例如,《形状与结构》(教科版六年级上)单元教学时,对“大跨度的钢索桥”的研究,除了观察生活中各座钢索桥的结构,及共同的显著特点外,应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建造“钢索桥”,体验钢缆的拉力,以此作为一个有力的证据。
又如,在《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中,无论是加热铁丝的中间或是一端,加热金属圆片的中心或是边缘一个点,观察到火柴或者蜡环掉下的先后、蜡的融化现象,这都只是实验操作的自然结果。教师还应重点引导学生找到热的传递方向与这现象之间的逻辑关联,并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推测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最终认识到热的传递特点: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此外,我们教师不能有选择地过滤掉学生实验活动中的疑问,以及可能出现的实验异常现象。这样,牢牢把握小学生内在的心智技能活动,并经一番梳理和提炼,实现了实验现象与问题解释之间的对接,使实验目的回归理性和深刻,这才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三、回归生活实际,拓展认知结构
如果说科学课堂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理性认识生活世界的精神隧道,那么,课外的探究活动就是在生活世界里高速行驶着的列车。因此,学生的科学探究不能局限于课堂内。把课内进行的科学探究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将科学研究带入小学生的生活,这样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能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1. 延伸探究活动。课堂活动在课外得以延续,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到位。受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的影响,学生在课外活动的随意性就很强,也缺乏坚持研究的意志。因此,教师不能只有布置,而忽视具体的引导。对制约学生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难关,教师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孩子们一起来谋划多样化的解困良策。比如,《植物的生长变化》(教科版三年级下)单元教学中,“植物根的生长”、“出土后幼苗的变化”的研究活动,教师的指导就应下足功夫。如可指导学生将观察的内容,设计成表式,起到提示观察作用,且方便了学生的记录,为小学生建立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提供足够的帮助。
此外,像《动物的生命周期》(教科版三年级下)、《天气》(教科版四年级上)单元,《月相变化》(教科版年级下)等课文的教学,均需要我们教师将指导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坎里,促使他们学会并坚持在课外定期观察、记录以及分析数据的方法。同时,应每天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课外研究情况,并运用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表扬表现好的孩子;及时处理各种意外情况。对于确有难度的探究活动,则鼓励用小组协作的形式,来减轻个体学生的负担,但又确保探究活动深入开展下去。这样做,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大量的探究信息,还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探究能力、习惯的发展生长。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预先应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性,作出充分的评估,拟定具体的应对方案。同时必须对学生做好充分的安全教育,以免课外实践活动中出现任何一丁点的意外。像《做框架》课后对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结构的观察研究活动,到何处观察、站在什么位置、采取什么安全保护措施等等,都必须经教师的事前实地考察后,让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明确无误,确保万无一失。
2. 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在课内所学到的科学知识、建立的科学模型,在课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教师应多为孩子们创造知识的运用的机会。促使他们养成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科学地思考生活中问题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物质的变化》(教科版六年级下)单元后,组织学生展开课外调查――“生活中,人们是如何防止铁生锈、减缓铁生锈的速度?”重点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在此基础上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这就使科学探究再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感受其中的科学奥秘,所学科学概念也得到深化运用。
简单小实验三年级范文4
四年前,新的学期开始。按照惯例,学校分给我一个班的语文课――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这一教就是二十多年。这一学期也不例外。我也欣然接受了这个教学任务。
可就在我要准备备课上课的第二天,校长找到我说,让我把语文课交给其他老师代,让我接一个年级的科学课。
代科学?我很高兴。因为大家都说科学课是一门副课,一般的老师――尤其是年纪相对轻一点的老师――是享受不到这个“待遇”的。这一年我接的是三年级科学。
对教好这门课我是充满信心的――因为我认为就凭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教这门课应该是有充分的“知识储备的”。备好课,我兴冲冲地拿着教案、教本走进了三年级(1)班的教室。一个新学科,一位“新”老师,我心里乐滋滋的,同学们因“新”老师的到来脸上充满喜悦。谁都知道,学生的喜悦是因为他们想从新学科、“新”老师那里能够在学习上有的新收获。他们渴望轻松愉快的学习。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就要给大家上科学课了,你们高兴不高兴啊?”
“高兴!”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好,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一课,请大家打开书。”
同学们打开了书,我开始了讲课。
科学课,教材上的内容很简单,不像语文内容那样“庞杂”,它很“单纯”。
我这个人,平时比较好学,读书学习涉猎的知识面比较宽泛一些,对于三年级教材上的那点内容,教起来还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
一节课四十分钟,教学内容简单,我用了不到十五分钟就“讲”完了。我自以为讲得不错,学生一定很有收获。可当我满怀信心叫起一名学生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时,他竟然直摇头,回答不上来。我真的不敢相信@是真的。一个不会,并不代表其他同学不会。
“你”, “你”, “你”……
一,二,三……接连叫起的几个同学都答不上来,我傻了眼。
自以为很简单的一门学科,在开讲的第一节课上就让我败下阵来。这给我的触动实在是太大了。
“怎么上这门课程?”我在课后思考这个问题。
翻开教师用书,我再细细的阅读前言部分。科学课是一门综合实践课,要注重实验,在实验中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读着教师用书。我似乎明白了一些。看来,科学课还真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必须下大力气去研究的。
自此以后,我重视起了科学课,也更加重视科学实验。
记得有一次,在给三年级上关于土壤的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土壤的组成,看看土壤中有什么。要让学生观察土壤,你就得找成分复杂的土壤供学生观察。当时,在校园内几乎找不到这样“成分复杂”的土壤。我校是一所县城学校,学校仅有的空地全被硬化了,让学生找适合做观察的土壤有一定的困难。我家在农村,可要找出适合教学用的土壤还真不容易。我费了好大得劲,这才找到了符合条件的土壤。
我带着找来的“教具”――土壤走进了课堂。
“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天会给大家带来什么?”我手指着装有土壤的盒子问同学们。
“玩具。”
“粉笔。”
“是不是糖果?”
……
说什么的都有。
我拿出了“教具”
“土!”同学们叫了起来。
“对,这就是我们常见的土壤。”
“你们能说出土壤是由哪些成分组成吗?”我把教学引向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土壤的成分。
我把带来的土壤分给了各个小组,让他们仔细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接下来是小组汇报。
“土壤里有死虫子”
“土壤里有土粒”
“也有小沙粒”
“土壤里有植物的细小的根毛。”
……
每一个组汇报着自己小组观察的结果。
对于学生来说,土壤是司空见惯的,但像今天这样认真观察土壤这还是第一次,发现土壤中有这么多的成分也还是第一次。这一节,同学们很兴奋,因为这毕竟是他们自己亲历观察实践过程中的收获。我也很兴奋,因为我终于明白了科学课应该如何去上。
从此以后,我也渐渐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科学很有趣,科学课很有趣。
说实在的,当我没有真正接触这门课程之前,总认为这是一门“无所谓”的课程。而当真正接触到这门课程的时候,我却被这门课程深深地吸引住了。这确实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
带着学生走向科学求真的殿堂。记得我在四年级教四年级科学(上)第一单元《溶解》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非常有趣的教学片段。
实验开始,我先在量杯中倒入200毫升的水,然后用小勺子取出10粒高锰酸钾。在取出高锰酸钾之后,我并没有立即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而是让学生猜一猜高锰酸钾进入水时可能产生的现象。学生说出了各种猜想。
师:同学们,带着我们的猜想,看看高锰酸钾进入水时产生的现象。
我将小勺中的高锰酸钾轻轻的放入水中,学生发现放入水中的高锰酸钾发生了变化。
生:我发现一部分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
生:因为量杯中有一部分水变红了。
师: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发现一部分高锰酸钾沉到了杯底。
生:沉在量杯底部的高锰酸钾在不断溶解。
师:你是怎么知道高锰酸钾在不断溶解?
简单小实验三年级范文5
1学校层面的合理安排和支持
1.1仪器室的合理布置和规范整理。
实验器材的齐全、方便取舍,则大大提高实验教学开展的有效性效率。目前我们仪器室以形成按照三到六年级的实验器材进行归类为主:三年级上下册实验器材一个上下橱窗;四年级上下册实验器材一个上下橱窗;五年级上下册实验器材一个上下橱窗;六年级上下册实验器材一个上下橱窗。随着以后实验教学的开展,各年级橱窗再慢慢整理,以单元、课时进行归类。再以按照物理、化学、生物、玻璃仪器等进行归类为辅:其他橱窗按照上面进行归类,又准备了十多个橱窗。另外又有一名老师负责仪器室的一些工作等。
1.2实验室利用的合理安排
我们学校总共2个实验室,学校三四年级7个班级,每星期共14节科学课,五六年级总共有个8个班级,每星期共24节科学课。为了更好地使用,上回学校向我们科学老师征求意见,后来我向王老师建议,三和六年级一个实验室,共8个班级,共20节课,除了语文数学课等,刚好安排满一个实验室,四和五年级共7个班级,共18节科学课,满足语文和数学等课程以后,接下来就是满足科学课程,刚好安排在一个实验室里。这样安排以后每堂课都可以满足在实验室上,并且每个实验室课程尽量满足同年级的排在一起。这样实验室充分利用起来,各个老师不会挤在一起,实验器材的使用不会受到限制,或者徒劳的搬动等。
2教师本身在从事实验教学有效开展的一些体会
2.1实验教学的一个基本模式
①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投入一些前期的工作,如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实验时,提前在每两组之间画好刻度,方便学生测量距离等。②引出做实验的方法,验证或者得出结论等。③认识做实验所需的一些器材等,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科学课,较多的实验器材都不认识,如在比较吸水性的实验时,关于滴管等要做一些说明。④让学生说说这个实验怎么做?先请一个同学说明,再结合同学老师共同的补充,最后再请一个同学完整的说一下。有时实验操作比较难的时候,可以适当出示PPT进行说明。⑤做这个实验时需要注意什么?请同学来说说,最后结合同学补充进行总结。⑥有些实验操作还是比较难时,则教师适当演示实验、或请同学上来示范,特别强调一些注意点。有时实验比较简单时,则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⑦学生开始小组实验,教师适当辅导个别小组。⑧小组交流汇报实验现象和数据,从实验中再得出实验结论9、课堂教学结束后,有些实验器材提前叫学生整理、清洗,便于下个班级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如加热白糖的实验,这个调羹要及时清理。并不是每个实验都要具有这些步骤,可以根据学生对实验的一些认识、操作能力大小、实验本身的难易程度等,进行适当选择,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的实验有效开展。
2.2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的小组合作
一学期为4个月多些时间,为了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以4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同学担任组长的时间为一个月左右。然后由各个组长自己任命实验操作员、汇报员、观察员、记录员等,在实验操作中,实在没有事情做,就当实验观察员,分工明确后再进行实验操作。然后由汇报员汇报实验数据或者现象,通常采用如下格式:我代表我们组的观点是:我们组的成员还有补充意见吗?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意见吗?
2.3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需有一定的要求和激励机制
简单小实验三年级范文6
难怪――覃文新,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所长助理。记者肃然起敬,于是先就爸爸聊了起来,得知覃老师的研究是与国际接轨的国家重点项目,还同时在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带研究生。
接着又传来了妈妈的热情招呼和一脸笑容。在随后自始至终的谈话中,我发现,覃妈妈的笑容不是单独献给记者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随性和宽松。于是在不长的时间内,记者就从眼前的图景捕捉到了一个典型的场面:爸爸侃侃而谈,严谨又不失幽默;妈妈不时补充,时而加以调侃;小含章在隔壁自有他沉迷的探索天地,丝毫不受影响……可以判断,这正是这个家庭平时环境的基本格调。
覃家教子心得
“兴趣第一”
覃含章上康宁科技实验小学,并不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结果。妈妈觉得离家近好一点,爸爸觉得小学教育应该是轻松的、愉快的,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自由发展的。康宁实验正好达到了这两个要求。恰巧的是,这个小学的氛围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科技兴趣。
对兴趣的尊重还有一个例子:从一年级下半年开始,覃含章的父母给他报了一个艺术班,让他接触了钢琴。但是当时并没有马上给他买钢琴,出发点无非是让他接受一些艺术素养方面的熏陶。半年之后,爸爸问覃含章:“你喜欢它吗?还想继续学下去吗?” 小含章回答“是”,这时才去买了一架钢琴。从此他自己一直坚持练到现在。
“频繁、定期的亲子交谈”
覃妈妈一直跟孩子交流很多,时时关注孩子的进展情况。爸爸时间紧一些,但还会保证每周跟儿子谈一次,主要是问最近的情况怎样?有没有什么问题?回答没问题的话,有时爸爸还会来个现场考察测验,以防蒙混过关。
覃爸爸建议,孩子比较小的时候,父母有时间的话,尽量自己带孩子,不要全权交给老人;而且最好能有定期的交谈,至少每周一次。
“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习惯”
覃含章小小年纪,科技方面却已取得这么多分量不轻的成绩,是不是靠搞研究工作的爸爸、妈妈一起帮忙催成的?覃爸爸却坦言,“这些主要是交给学校的老师完成的。”
覃爸爸说,小学阶段语文、数学等等都是很简单的,应该是很好学的。而刚上小学的孩子注意力各方面还不会很集中。所以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不要太苛刻,一味要求孩子考满分,上课不能动。覃含章当时做作业的时候也不时要玩玩别的东西。爸爸就跟他讲:“你玩是可以的,但要保证九点钟一定要睡觉。作业做不完,第二天挨老师批也是你自己的事。”……在小学一、二年级把这种习惯养好,以后孩子慢慢大了,他自己就会自然而然地这样走下去,后面也会很轻松了。
覃含章对电脑很感兴趣。但是一年级的时候,为了不让他染上利用电脑乱玩游戏的习惯,爸爸并没有马上让他上普通的电脑,也没给他报电脑班,而是拿出自己的英文打字机,让他先练打字。有趣的打字游戏既能满足小孩的游戏欲望,又很能锻炼指法。一年以后,小含章打字已经很熟练了,爸爸才让他上了普通的电脑,以后就放由他自己探索了。.妈妈不时会给他买一些书,让他自己看,有问题时再出面来提问。通过这样的自学,三年级的时候,小含章已经对很多常用的软件运用自如了,他为自己的科技论文设计了很漂亮的POWERPOINT,令周围的人都禁不住感叹。
现在的含章,学校功课已经很多了,爸妈也已经很少去管他。但他显得很轻松,而且成绩基本上都是班级第一,年级前三名。爸妈认为小时候养成的好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轻松。
每天晚饭前,他都会自动练一会钢琴;晚饭后就完全自主地去安排自己的作业和感兴趣的事情。他不愿长时间守在电视机前,而更喜欢待在自己的房间翻看各种书籍。
个性方面,覃爸爸认为独立性很重要。他又谈到自己的学生:“有问题来找我是可以的,但是要你自己决定做什么,我不会从头到尾帮你们定什么框框。”
经过这种锻炼的覃含章, 只在刚开始妈妈陪了一段时间,以后上课和参赛都是自己去。这次参赛考完以后,给妈妈发了个短信:“我自己感觉很好!”――俨然一个小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