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1

论文摘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本文通过运用SPSS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民的消费进行了回归分析, 以便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

Key words: farmers per capita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life; linear regression;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bstract: The increase in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s is the key to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in China,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use of SPSS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consumption of the peasants in our country regression analysi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a's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rural residents and consumer behavior.

一、 问题提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至今仍有9亿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消费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从农村市场看,中国有近六成人口(约8亿)生活在农村。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规模如此巨大的城镇化。农村居民的收入虽然低于城市居民,但是基数巨大,且农村人口的收入也在稳定增长。据测算,目前1个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大体相当于3个农民的消费;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万~12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消费是农村的2.7~3倍,约拉动最终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增加对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确处理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至关重要。但从总体来看,农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调查显示有的地区都不及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三分之一。而且消费结构不合理,局限于食品类等生存基本需求品,消费在衣着装饰等方面的极少。而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收入。

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主要包括食品、衣着、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家庭设备、交通等方面,本文只挑选了四种典型的消费支出作为代表来分析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分别用数据作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二、数据来源和模型变量的选择说明

1、下表是要进行处理的31个省市的农村居民消费相关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于《2007中国统计年鉴》。

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07) 单位: 元

2、变量选择和说明:被解释变量即自变量: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解释变量即因变量: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衣着消费支出,

农民人均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 。并用下式表示函数关系:

三、回归模型建立与分析

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SPSS 菜单栏上选择Analyze Regression Linear , 则出现Linear Regression( 线性回归分析) 主对话框,将“”选入Dependent( 因变量) 框中, “”选入Independent( 自变量) 框中,在该窗口的Regression Coefficients框中,选Continue Interval复选框,最后点击OK键,结果如下:

表1

表2

表3

(1) 相关分析表(见表1) Model Summary表中看到复相关系数为0.932,决定相关系数为0.930,说明方程的拟合度较好,表明回归方程显著性较高。

(2) 方差分析表2,F=412.512,P 值=0.000

(3)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表(见表3),常数项的P=0.011

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衣着消费支出、农民人均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4

表5

表6

(1) 相关分析表(见表4)复相关系数0.996,决定相关系数0.995表明回归方程显著性很高。

(2) 方差分析表(见表5)F=1277.528,P=0.000,表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说明 ,整体上对有高度显著的线性影响。

(3) 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表(见表6)可知:①常数项的t的显著性概率为0.450>0.05,表示常数项与0没有显著相差异,表明常数项不应该出现在方程中;②食品的t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0.556 +0.015 +0.157 +0.177

从回归方程我们可以看出,食品消费的系数最大,医疗保健的系数次之,而家庭设备 和衣着消费系数 较小,这表明农村人民在食品和医药上的消费较大而在衣着等上的消费较少。

四、结论

根据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初始线性回归模型的验证和分析, 最后得到的线性回归模型在理论上符合高斯假设,其结果也与前面分析的基本一致。

在实际应用中,农民消费支出方面有很多,本文只是分析了几个典型的因素, 通过线性回归模型也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今后的农民消费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所得预测结果不可能与生活完全一致,但是对增进农民收入、改变农民消费结构有很大的意义。

通过对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民的费结构,基本上还是在食品、医疗等生活必需品上消费较多,而花在衣着装饰上的较少,但比起过去农民在家庭设备上的支出有了明显提高。而制约农民消费的关键还是农民收入不足。

因此,国家应该调整相应的农业政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消费的经济基础,通过增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通过经济增长带动消费的增加。此外还应培育农村居民正确的消费观念,要加快形成积极的消费观念,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生活质量,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要克服“只知道买价格低、便宜的商品,养儿防身防老”等片面观念。

参考文献

[1] 马庆国.管理统计[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2

[2] 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罗凤明, 邱劲飚, 李明华, 肖炳坤.如何使用统计软件SPSS 进行回归分析

[4] 李争艳.用回归分析方法预测我区城镇居民消费水平 2008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2

德国人爱书、读书,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走进德国人的家庭,都可以看到漂亮的书架和满架的图书。在我的德国朋友卢德家中,客厅、厨房、卧室甚至洗手间,都摆满了图书。虽然有些杂乱无章,但那浓郁的书卷气却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像是走进了文化长廊。

据卢德介绍,德国人经常举办一些诸如“朗读会”之类的家庭文化聚会,家庭成员在“朗读会”上,可以向家人、朋友朗读自己新近读到的好书中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朗读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文化生活理念。

在汉堡、不来梅、慕尼黑等很多城市,都可以看见一道独特的景观――图书跳蚤市场。这种市场大小不一,但都摆满了书籍。在德国的几所大学里,我们发现:食堂里居然设有流动图书馆!饭前饭后,师生们可以随时读书。

德国人对“世界读书日”非常看重,视为最隆重的文化节日。据报道,某年的“世界读书日”,德国竟然举办了一项全国性的活动:“我送给你一个故事”,发给全国33.5万名五年级学生每人一张“读书券”,孩子们可以凭此券到任何一家书店免费领取一本图书。“世界读书日”这天,德国一些大城市还会举办书展活动,而且“国门大开”,邀请全世界的书商来德国推销新书。法兰克福就曾迎接过来自108个国家的7448位书商,书商们为德国国民带来40万种书籍!结结实实地让德国人过了一次“眼瘾”和“书瘾”!

“阅读从儿童抓起”,这是德国上下形成的共识。在德国,政府把阅读视为一项儿童启蒙的社会工程,有意让一些出版社出版儿童读物,并在大街小巷设立一些儿童书店。德国对儿童的阅读启蒙教育采取读物“阅读阶梯”式教育,即在孩子的幼小阶段,有意安排他们读撕不坏、咬不破的塑料图书、布面图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再让他们接触纸质图书。这样,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为了鼓励人们读书,政府还成立了“国家促进阅读基金会”。基金会定期在全国各个城市举办丰富多彩的朗诵会、阅读和写作竞赛、读书节、文学日、大人给小孩捧书讲故事、给读书志愿者培训等活动,同时还设立了旨在推动全民阅读的国家官方网站――“阅读在德国”,为读书人提供网上读书的信息平台。

据德国官方提供的数据表明,28%的德国公民是“书痴”,35%以上的人年阅读书籍超过18本,14%的德国家庭有“家庭图书馆”或“家庭图书角”,藏书家更是比比皆是。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3

位于欧洲中部的德国是世界上十大长寿国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公布的数据,德国的人均寿命为78.95岁。如今四年过去,德国联邦统计局日前再次发表公报,宣布德国的人均寿命再创新高:男性为77.4岁,女性为82.6岁,这就意味着德国的人均寿命为80岁。然而在130年前,德国人的男性平均寿命仅为35岁,女性也不过38岁,这是什么原因?有关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德国人的长寿和他们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注重养生观念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德国人喜欢吃大蒜,大蒜已成为他们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德国的超市,随处可见各种大蒜食品,而大蒜餐馆、大蒜专卖店等“蒜字号”商店更是林立在街头巷尾,有些德国人甚至一日三餐都与大蒜为伍,如有一位名叫马库斯的家庭主妇,她的早餐是大蒜面包,面包上还要涂一层大蒜蜂蜜或大蒜果酱等;中餐吃的是蒜头通心粉、蒜头比萨或蒜头炸薯片;晚餐则用大蒜油烹制蒜头牛排、蒜头炸鱼、大蒜烤鸡等,还要来点儿大蒜酒,连饭后的蛋糕、冰淇淋也都有大蒜的味儿。当然,像马库斯这样喜欢吃大蒜的在德国远远不止她一个。据统计,德国人吃大蒜的年消耗量在8000吨以上。德国人为何对大蒜情有独钟?大蒜研究所的负责人哥特林博士介绍:大蒜中含有400多种有益身体健康的物质,如果有人想活到90岁,大蒜应当是他食物的基本组成部分。研究还表明:大蒜的营养价值甚至高于人参,应将其列为保健品之首。此外,德国人还发明了一种“果汁节食法”,即以喝果汁来代替进食。研究发现,“果汁节食法”和传统的“喝水节食法”相比,有着明显的优点。1:人体疾病和衰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细胞代谢失去协调。人体中的细胞只有l/2达到成长巅峰,其余l/4是再生阶段,而另外l/4则处于衰竭死亡之中。如果死亡的细胞和再生的细胞维持均衡,身体即为健康。如果细胞的死亡率比再生率高,人体就会开始老化。所以老化的细胞必须尽快排泄,只有这样,才能刺激新细胞的再生。以果汁节食可加快衰竭细胞的排泄,有效地产生新的细胞;2:以果汁节食可增强肺部、肝脏、肾脏、皮肤的排泄与清洁功能,使因代谢产生的大量废物及毒素迅速排出体外;3:果汁节食对于神经系统、精神状态、生理系统都有安定活化的效能。精神改善了,就能增加荷尔蒙及腺体的分泌;4:人体组织缺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时,容易引起细胞氧化,功能减弱,产生各种病状及细胞提前老化。新鲜果汁富含各种维生素、酵素、矿物质及稀有金属元素,这些营养成分可直接由血液吸收,维持组织及细胞间生化及矿物质的平衡,加速组织痊愈或新生;5:节食时,由于自动分解食物,产生大量酸性废物,一旦组织中酸性过高,便容易引起疾病。新鲜果汁供应身体碱性成分,对于平衡体内酸碱极为重要。世界著名的营养学家柏格博士认为,果汁节食法可加速尿酸及无机酸的排泄,果汁中的糖分则可以强化心脏,所以果汁节食法确实要优于饮水节食法。

德国人喜欢运动,除了众所周知的足球以外,还有传统的马术、赛车、滑板及冰雪运动等等。当然,以上所说的运动,运动者大多为年轻人,而对于老年人来说,散步可称得上是他们的传统爱好,尤其是每周日的午餐后,更是他们的“散步日”。德国人认为:散步不但能缓解工作的紧张和精神的疲乏,还能促使血管弹性的增加,特别是腿的持续运动,可促使更多的血液回到心脏,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散步还有利于精神的放松,减少忧郁和压抑情绪,并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现代医学还认为散步能维持人体的钙平衡,保护骨骼健康,并有助于氧化体内多余的脂肪,减轻体重或维持体重在适当的水平。德国总理默克尔也是一位“散步爱好者”,2006年,默克尔首次访华,总理曾专门陪同她到北京菖蒲河公园散步;去年6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德国时,默克尔也以散步“招待”。散步使她的身体和思维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和高度的集中,如今,她已超越了中国女性的退休年龄,但身体状况依然很好。

作为世界的长寿国之一,德国人同样也十分注重养生。当地有一家医学刊物曾将德国老人的养生之道归纳为《三字经》养生法,即量体重:时刻注意自己的体重,控制自己的体重;少喝酒:酒能增加人们患肝癌、口腔癌和喉癌的可能性,还能使血压升高,导致心脏病或心肌梗塞发作;不抽烟:抽烟会使人平均减少10年的寿命,还能使患肺癌和支气管炎的几率增高,但如果在50岁之前戒烟,则会重新恢复健康;控脂肪:每天的脂肪摄入量不得超过30%,但也不得少于15%,正确的服用量是每天一茶匙菜籽油或者橄榄油;多果蔬:维生素A、C和E有保护身体健康的作用。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因此每天至少应吃400克水果和蔬菜;常吃鱼:吃鱼能延年益寿,它含有人体内所需的重要油脂,多吃鱼还能增强人的免疫功能,降低早期死亡率;重淀粉:淀粉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食谱上必须要有面包和米饭;多纤维:纤维食物有益健康。含丰富纤维的食品,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少吃盐:每天食用高盐量饮食,会增加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危险;多吃钙:老年人缺钙容易骨折。鱼、杏仁、绿色蔬菜和奶制品(脱脂奶)都含有丰富的钙质,宜经常食用;少咖啡:咖啡对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每天喝6杯咖啡的心脏病患者,死于心力衰竭的风险会增加3倍;少吃糖:糖不仅会毁坏您的牙齿,而且还会增加患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的风险;多运动:45岁左右进行体育锻炼的男人,比不锻炼的人患心脏病的危险性要低得多,因此,每天应锻炼30分钟;忌性乱:性生活不可乱。性乱不仅有患性病和艾滋病的危险,经常更换还会造成心理压力,并使生活规律被打乱;淡名利:不要不惜代价地去追求名利,安定的生活是延年益寿的重要保障;择居处:在自己所适应的地方生活。现代医学发现,当人搬到一座不适宜自己生活的城市居住,会经常生病;选职业:应从事合适的工作。职业对寿命有着很大的影响;避车祸:驾驶和骑车时要小心,车祸是致人早逝的杀手;勿自扰:消极的情绪会使人生病,所以不要老是去想生活中的阴暗面和不愉快的事。这种《三字经》养生法和中国人的养生法大同小异,有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因此深受一些养生爱好者的欢迎,目前,这种《三字经》养生法也在当地的老年人之中悄悄开始风行。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4

造成一国之拙本,形成一国之国风,即习惯也。故此如有无视该民族之习惯,而规定各种法令,则不能期待于行政之完全者明矣。习惯是无论何种法律文化背景下都存在的一种法的渊源,法律中有不少规则就直接来自于习惯。

一、习惯对英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一)习惯对属人主义产生影响的背景

属人主义指的是法律适用于一个族群,民族,而这个民族中的每一个人也都拥有了该法律,无论身处何处,均适用这法律。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分析了日耳曼法属人主义产生的原因,他认为环境的因素影响日耳曼人的居住方式,他们喜欢分开居住,分开居住造成了各个群体产生各自的生活习惯和各自处理问题的方法,当日耳曼的各个群体相聚一起时,他们自然的按照各自已有的习惯去处理问题,这就是孟德斯鸠所理解的属人主义的由来。

(二)属人主义对英格兰及其殖民地的影响

日耳曼人的这种属人主义思想深刻影响着世界法学的发展方向,英格兰王国威廉一世原来是法国诺曼底公爵,他在征服英格兰后,并没有把自己领地原有的一套法律体系灌输于英格兰,而是在尊重当地英格兰民众原有的习惯习俗来进行断案,这样有效地缓和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矛盾,巩固他在英格兰的统治。后来的亨利二世继续在英格兰的实施属人主义,进行了一系列司法改革,他定期派巡回审判的专员到各地,这些专员在办案时,除依据国王诏书敕令外,主要是依据日耳曼人的习惯法和地方习惯。凡是他们认为正确、合理,并与国王的立法不相抵触的习惯和惯例,便被确认为判决的依据。他们经常聚集在中央所在地威斯敏斯特交换意见,彼此认可各自的判决。这样,一些被引为依据的习惯便成了以判例法形式出现的普通法。总之,英国的“普通法大部分是以接受和一般化全国的或广泛流行的习惯为基础的;英国的普通的,一般的习惯变成了普通法”。通过该措施,中央的司法权力得到统一,地方领主的司法权力得到削弱。

二、习惯对德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一)萨维尼思想对德国成文立法的影响

萨维尼在其《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使命》中阐述了他反对在全德立即制定包括民法典、刑法典、诉讼法在内的成文法典,他的主要观点为:“法律首先产生于习俗和人民的信仰,其次是假手于法学――职是之故,法律完全是由沉潜于内,默默无言而孜孜~~的伟力,而非法律制定者的专断意志所孕就的。”进而可以得出这样结论:本国的法律应该随着时间自然形成,立法机关的制定过于急进地制定法律必然使得法理的讨论不甚充分,从而使得有法律则无实施。民众不能充分理解其法理,则其实施的效果不大。因此,萨维尼非常重视习惯的作用,在笔者看来这个习惯不止是日耳曼习惯,也包括罗马法习惯。

(二)萨维尼的研究方法中止所产生的影响

1896年德意志帝国制定了民法典,并规定1900年1月1日施行,当今的联邦德国还是在适用该民法典。民法典的制定客观上确实促进了国家的政治统一,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民法典的颁布,确实将罗马法以及日耳曼法送进了历史里面去了,人们的研究再也不是民族传统习惯,而是专注于法典理论的研究,怎么样使得法典的逻辑结构能够更加完善,这样做确实能使得法典体系更加的完备。此时的我,不禁想起这么一个问题,萨维尼的研究方法,为什么德国成文法的出现就会嘎然终止呢?我想,应该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德国人出现了像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这样的大家,他们最为有名的是哲学理论,哲学使得人们变得有思辨,变得严密,变得具有逻辑性,他们觉得逻辑性的东西能够自我完善,因此制定一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民法典是德国人的首要选择;第二,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德国的统一,经历血与火的考验。德国人的统一,由于教会的力量阻拦,再加上,英法等国不希望欧洲中部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来破坏其原有的政治、经济秩序。因此,德国人民希望尽快制定成文法典来维护这来之不易的统一,增强国家统一意识,实现民族复兴。第三,法国大革命不止冲垮了欧洲大陆的封建势力,不止为欧洲其他国家带来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而且也为其他国家带来了法典化的思想。因此,德国人自然受到法国法典化的思潮。但是过于注重法典本身难以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法典是具有滞后性的,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法典是不可能完全解决,因此,传统民族所遗留下来的习惯和民族精神此时将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三、习惯对传统中国法建设的影响

在传统中国,基层存在着许多婚姻的缔结、解除,家庭财产继承等各种各样的民事纠纷。在当时,统治者重刑轻民,民事方面的法制不发达。民众在解决民事纠纷中往往是依据当地的习惯,并且在当地的社会中,这种解决方式得到大家的遵循。这些习惯被当时的基层长官以及他的法律助手们所认真的关注。实际上,基层的长官们并不一定要按照习惯对案件进行判决,他们可以依照当时律令等进行判决。但是,这些当地习惯之所以被他们娴熟地运用,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判决应该要得到当地民众的接受以及使得这些判决符合礼的规定,从而起到教化的目的。

四、启示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5

德国规定,个人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收入的 60% 的就是穷人。德国早已是经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很高。于是水涨船高,在德国,人均月收入低于 1035 欧元(相当于 7700 人民币),就是福利制度定义下的穷人。

与此同时,德国最低生活保障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就进了最低生活保障清单。到 1985 年,清单已成厚厚一大本,赫然可见下列内容:150 克腌黄瓜;100 克家庭装冰淇淋,皮克勒侯爵风味;一张双程火车票,二等车厢,30公里……

德国福利制度规定,单身失业者领取住房救济金的最低标准是 45 平方米。结果,这些人的住房面积比德国人均住房面积还要多 2 平方米。

在德国穷人的家庭里,微波炉、游戏机、智能电话、计算机、大屏幕液晶电视,应有尽有。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德国穷人是新潮电子产品的最早消费者。对最新型号的手机、硬盘摄像机、DVD 播放机等最新科技产品,他们趋之若鹜。他们好像习惯于通过购买最新电子产品来缓解现实生活的挫败感。德国最大的家电连锁商城深谙此道,专门为这一人群设计了促销标语:“我可一点儿都不傻。”

实际上,在今天的德国,符合福利制度定义的穷人和中产阶级在物质上的差异已经基本消失。但是,穷人和中产阶级在其他方面有深刻且难以弥补的差异――称之为“鸿沟”更准确。

在德国,夫妇二人失业在家,有两个孩子,那么,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各种补贴加起来每个月有 2000 欧元,足够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如果父亲不想吃救济,想要出去工作自力更生,那么,至少每小时挣到 10 欧元才能达到原有吃救济的水平。

所以,在德国下层阶级那里,不值得去工作已成广泛共识,多年失业者大有人在。长期失业,而不是贫穷,成为下层阶级的显著标志。

找工作是不是很难呢?正好相反,德国许多地方都严重缺乏劳动力。

由于本国的失业者舒舒服服地在家吃福利,很多企业不得不转而从外国引入劳动力。那些德国本国的穷人,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问题在于,既然失业比工作挣得更多,为什么要去工作呢?

和短期失业不同,长期失业,尤其是那N没有后顾之忧轻轻松松的失业,对人的影响非常深刻。

对于劳动者来说,工作并不仅仅意味着获得收入。工作还意味着荣誉感、勤奋、成功、追求效率等工作伦理。而正是这些工作伦理为人的生活创造出意义,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外在形象。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6

身在德国心在汉的中文学校校长

下学了,小朋友三五成群地走出教室,校长云慧群女士还在教室内和家长们谈话。云女士是波恩中文学校的校长。全校有3个班级,共28名学生,年龄从6、7岁到17、18岁的都有。

云校长提到创办这个学校的原因:“我们的学校成立了差不多2年,当初是由巴特哥德斯贝格的中文学校分出来的,我们当初不大满意那里的教学质量,因为在那里是用德语教课的。”

这所纯粹民办的学校,如今每周六下午从12点到3点半,在波恩火车站的一处市政府的交谊厅上课。几位任教的老师每次拿些微薄的钟点费,学生家长平均分摊这些费用,除此之外,家长不用缴纳其它费用。教材全来自中国,使用的是2002年中国国家教委审查通过后的一般学校正常使用的教科书,而非为海外中国学生所特别设计的课本。云校长承认,这样的课程对于在海外生长的华人子弟是很难,但是大家仍然勉力而为。

为什么家长们希望他们的子弟学中文?学中文的好处在哪里?云校长说:“第一,这些学生主要是来自中国家庭,中国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很深。他们都长着一张中国脸,如果全然不会中文,在心理上会是个障碍。再者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如果多会一种语言就多一个机会,对以后的工作都会有帮助,真的是只有利没有弊。”

虽然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要做起来其实很困难。因为德语几乎是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语言,现在被父母强迫,在课余时间,去另外学习一门语言,自然所有的小朋友都叫苦连天。

云校长对中国小孩和德国小孩作了一下的比较:她认为中国家庭管教小孩比较严格,特别是在学习上,父母通常抓得比较紧,德国人的教育原则是放任小孩自由发展。中国家长定下许多框框,让小孩学习不同的项目,强迫他们去学,这样使他们失去了许多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这是一种文化上的冲突。云校长现在的心得是,两方面应该兼顾一下,不要逼小孩死读书,因为以后不但要智商高,还得要情商高,因此小朋友除了加强课业之外,也应该学习和人以及社会打交道,云校长认为,这一点德国人做得比较好。

1989年云女士3l岁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德国,后来留在德国学习,之后又在此地工作。转眼间已经过了16年。儿子4岁来德国,中间曾在中国上了两年小学,因此听、说中文都没问题,但是要读和写中文就有些吃力,尽管如此,小孩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还是很深的。他虽然拥有德国护照,但是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是德国人。

云女士之所以滞留德国如此久,主要的原因是希望儿子可以继续他的学习。她承认,虽然来了16年,但因为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她作为一个外国人很难真正融入德国社会。

云女士觉得德国人很勤劳,组织能力很强,但是近年来有件事让她隐隐约约感到不安。她提到,德国内部本身有问题,比如失业问题,却往往把责任推到外国人的身上。其实德国人首先应该解决自身的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不是将一切的问题归罪于在德国的外国人。也因此,她并没觉得自己是德国人,也不想做德国人。

为艺术自甘寂寞的作曲家

作曲家董昭民已经在德国住了15个年头,这几年来逐渐崭露头角,光是2004年一年之中就有40场的演出,有些是他的古筝或古琴演奏会,有些是别人演奏他的创作曲。在德国这样的音乐圣地,一个亚洲人想要在此取得一席之地确实不容易,但是董昭民做到了。

1990他21岁那年,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中断他在台湾文化大学音乐系的学业,负笈德国,就读于科隆音乐学院,专攻实验作曲和现代作曲,1999年结束学业,并且获得科隆市政府所颁发的作曲奖,他也因此得到艺术家的签证,一直到今天。之后又到埃森深造,终于获得德国的高级作曲家文凭,这已经是作为作曲家所能拿到的最高学位。

为什么当初选择科隆而不选择音乐之都维也纳呢?他说:“我本来打算考三所学校,分别是科隆、慕尼黑和维也纳,结果科隆音乐学院的考最先,结果我一下子就被科隆音乐学院录取,所以就懒得再考其它学校。其实申请音乐学院的位子很麻烦,考试之前要先去找住宿的地方,还得先去拜访教授,考试时还要参加许多测验。”

随遇而安的性格,让他很快地进入德国人的世界。在德国求学期间董昭民努力学习观察、经常出去旅行、认识各地的文化和风土民情,同时也常常思考,为什么像德国这么保守、这么自我压抑的民族,居然会创造出如此优美而丰富的音乐,特别是在他的专业领域“现代作曲”方面,德国人居然可以毫无阻碍、极端大胆地尝试各种其它民族可能不敢碰触的创作实验。

面对德国人两种极端的发展,一方面保守而讲求秩序和伦理,另一方面却是疯狂追求绝对的自我,发展任何新的可能性,董昭民有他自己的体会。他说:“德国人非常特别,他们非常保守,但是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却又如此辉煌,这是一个差异非常大的现象,但也因为他们保守,所以将感情宣泄在艺术上,这是一种直接表达自己的方式。”

董昭民是以西洋音乐起家的,他承认自己原先有一些看不起民族音乐或是传统音乐的,主要是认为他们没有经过完善的整理,没有系统化,因此没什么好学的。但是近年来,他逐渐发现中国或台湾的民族音乐其实已经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另一项考虑也促使他开始从东方的民族音乐中寻宝。

他说:“我从学校毕业以后,才想到有关自己的音乐的定位问题,作为一个亚洲来的作曲家想要在欧洲生存,我认识到,如果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没有属于自己文化的东西是不行的。因为德国人也希望能从外国人身上学到一些新的东西。一般外国人来德国是学他们的东西,当然如果你天分很高,你可能可以继续发展他们的东西,但是历史洪流浩瀚,我这个20多岁的小毛头来德国学了10多年后,我不可能完全掌握到他们整个的音乐历史命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他们的音乐。我只能把我们血液内的东西拿出来和他们血液内的东西做交流。”

基于这种认识,他开始学古筝,关心台湾和中国各地的民谣,原住民音乐或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音乐,也开始和来自台湾或是中国的音乐家合作。比如从2年前他便和一位来自内蒙古来的音乐家孟福柱合作了好几场音乐会,得到相当的肯定。

这几年来董昭民跟台湾的乐团和音乐家们密切合作,经常往返台湾和欧洲。他如果现在回台湾教书,同时从事音乐创造 的工作,肯定能赚比现在多更多的钱,但是他决定暂时不回台湾,因为他担心在台湾那样一个五光十色的环境里,会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去创作。

他不是害怕赚钱,不是不需要钱,更不是不喜欢教书,而且他知道如果去教书可以教学相长,自己可以从中学习很多东西,但是他满意现况。他一天24小时全都可以用在自己的创作和工作上。

所以董昭民选择仍旧留在德国。他宁可生活寂寞些,清苦一些,也不愿迷失在台北的滚滚红尘中。

为普度众生辛勤奔走的佛教法师

满彻法师一大清早便在作早课,她是佛光山法兰克福禅净中心的住持。目前台湾佛光山法兰克福禅净中心有大约100名会员,300名信众。他们除了常到佛堂念经,做早晚课,也经常主办一些法会,来弘扬佛法。

满彻法师1992年8月底从台湾来到德国,当时一句德文也不会说,只因为她的师傅星云大师的一句话便来了。当年星云大师说:“德国的民俗风情很适合弘扬佛法,德国人勤劳,简朴,这个国家很优秀,他们的佛法研究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在欧洲中心,很适合弘扬佛法,所以应该有人去。”

满彻法师到达德国的第一站是德国的首都柏林。到达柏林后,满彻法师住在柏林的姐姐和姐夫去机场接机后,就带她回家。虽然她在柏林有地方落脚,但是该如何弘扬佛法呢?她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倒不是语言不通的问题,而是当时在德国根本没人信佛教。她不知道去哪里寻找她弘扬佛法的对象。

所以有一段时间她每天去人群汇集的地方,比如地铁站和百货公司,看看有没有中国人愿意听她说佛法。她果然在地铁站和百货公司内找到很多中国人或是会说中文的人,但是这些人多半不信佛教。满彻法师的心血白费了。虽然一无所获,但她仍然坚持星云大师的一句话:“有佛法就有办法”,所以她不气馁,继续以不同的方式找人。1992年9月底,星云大师亲自到柏林召开法会,直到这时,才真正聚集了一群信众。在这个基础上,满彻法师慢慢地凝聚更多的人。

另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是签证问题。最早她拿的是观光签证,每次只能延长一个月。当时因为柏林围墙刚刚倒塌,瞬间涌入大批的人潮到柏林,因此办理签证特别困难,排队要总要排特别久。有一次她半夜2点多就得动身去排队,等着移民局上午6点30开铁门,8点办公。因为太早,没有地铁或是巴士可搭乘,她只好走路去。那一个凌晨,天上飘着微雪,夹着细雨,真个天寒地冻,路途又远,走在湿滑难行的路上,她不禁自问为何如此辛苦,可是,就在这一瞬间她也找到了答案。她对自己说:“这是我的使命,我来德国就是要把佛法带出去,认识更多的人,而且,佛法可以让人脱离烦恼,我来到这里应该更积极地去告诉人家佛法。我怎么可以有这样的念头,我不应该。于是我昂起头继续走,从此以后碰到任何困难,我都没有后悔。”

之后她找到房子,搬出姐姐家。刚开始时举办了一些小型的聚会,然后逐渐扩大。等成立了柏林佛光会之后,她接受柏林佛光会的邀聘,办理工作签证来德国,至此,签证问题才算真正解决。

另一个困扰则是房子的问题。因为没有合适的道场,所以很难聚集信众。在经过几次的搬迁之后,佛光山在1997年买下柏林道场的现址,那里原来是一家汽车修理厂,后面是旅馆,如何使汽车修理厂变成佛堂,这也是个难题。钱虽然是在台湾的佛光山总会出的,但是如何处理其它的细节,却留待满彻法师一人处理。

满彻法师提到:“当时那里的人都说,在德国盖房子很不容易,那是件会令人发疯的事。因为德国的规矩特别多,又要设想到各种不同的功能。自己的语言能力又有限,必须通过许多人的协助,所以事事要有自己的盘算。德国离台湾的佛光山总部很远,总不能事事询问,只好靠自己规划。还好,菩萨保佑,大家发善心,一切都很顺利。”

1999年柏林道场装修完毕,正式启用。2000年时,星云大师派她到法兰克福,另外开疆辟土。2003年,满彻法师找到法兰克福现在的道场。满彻法师希望这个道场可以有以下的作用:“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在国外有归属感,来这里像回家,有精神上的寄托,而且将这里当作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师傅常说,不要把寺庙当寺庙,要把寺庙也当作学校,让大家来这里学习,在此工作的人好像是校长或是老师,老师和学生互相学习,让大家有佛法的欢喜。”

的确,来这里的信众不但有回家的感觉也有佛法的欢喜。一位信徒说:“我本来是基于捧场的立场来的,来了以后觉得这里很温馨,像个大家庭。我没有孩子,我先生是德国人,我平常比较清闲,我每个礼拜天有空就来共修。”

另一位信徒也说:“我们如果有问题请教法师,她就会开导我们。她的看法往往能开导我们,所以我们有机会就常来。”

佛光山宣扬的是“人间佛教”,“生活佛教”,而且希望“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常流五大洲”,满彻法师尽心完成这个任务,并且要将佛法的喜悦和大家分享。

苦攻学术也热爱生活的科学家

陈坚是1999年9月27日到达德国的,卢红带着小孩在2000年1月13日跟进。对于爱家、顾家的陈坚而言,一家团聚的日子何其重要,所以他怎么也忘不了这个日子。

陈坚、卢红两人都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陈坚,37岁,分子生物学者,特别在遗传学方面有研究。他在攻读博士期间,在美国几个重要专业杂志上发表了10多篇学术论文,学术成就深获肯定。2002年底因此荣获德国研究协会DFG颁给的杰出青年奖章。

卢红原先在大学生物系当生化老师。陈坚首先申请到德国波恩大学医学院念博士并且工作的位子,因此就一个人先来了德国。卢红三个月后才带着女儿前来。当初为什么选择德国,而不是去美国、英国、或加拿大等说英文的科技大国呢?主要原因是德国的科技研究水平高,而且校方给的待遇好像很好。

来到德国后才知道,原来德国的所得税率如此之高,扣除所得税等等,陈坚每个月挣的钱就不算多了。所以来德国的第一印象是收入低,当时陈坚一个人先来德国,等于是单身,所以所得税率高,等扣除所得税等等之后,实际所得比想象中低很多。第二印象是语言不通。原本以为德国人都会说英文,到了超市买东西时才发现英文不是很通用。

卢红携女来德国后,因为抚养妻女,陈坚的所得税率一下子就降了很多。但是语言问题一直到现在都没解决,因为两人一直忙着读书或是工作,没有时间正式去学德文。

另外,由于德国的幼儿照顾系统相对的不够完备,如何照顾好快8岁的女儿,就成了问题。夫妇俩感觉到德国的幼儿照顾系统不太理想,不管是学校或是幼儿园都不够完善,幸亏有两个德国友人给他们无私的帮助,晚上过来帮忙带小孩。另外他们每年请一位父母来帮忙照顾小孩3个月,使得夫妻两人一方面可以轻松些,二来老人家也可以见见孙女,外孙女,享受天伦之乐。

总的来说,他们觉得德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地方。他们刚来的时候都喜欢这个同家,觉得空气好,很安静,特别是他们住家的外面就是一大片森林,工作,收入方面也都满意。不方便的地方也有,比如小孩上半天学校,星期日商店不开门。

虽然是有点不方便,但是陈坚卢红都认为这些毕竟是生活上的小事,不足挂齿。比较严重的是,当他们住久一些就感受到德国人的排外心理根深蒂固,至少是有比较高比例的德国人有排外的意识,他们平常在说话时,便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排外的情绪,常说是外国人抢走了他们的工作位置或类似的话语。

夫妻两人对德国还有一项体验,他们觉得德国似乎比中国更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庐红说:“虽然说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我在德国一开始工作后,幼儿园的收费马上加一倍。因为工资收入一高,我们得付的钱就高。当时吓了我一跳。因为在中国也没有这种情形,也就是说,这里是真正的福利社会,比中国还要社会主义。”

陈坚前一阵子专研有关癫痫症的病理基础。这中间也经常到各国开会。夫妻两人打算在海外多奋斗几年后才回中国。至于是否还留在德国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