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新课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新课标范文1
关键词:语文 必然 客观局限
近一两年来,新课标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宣讲、展开。不同的地区。城市和农村,都对新课标寄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且。随着各级机构的推动。新课标已逐渐深入人心。自然,在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执行过程当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的倾向。有的是盲从,有的是抗拒,当然,更多的是结合自身,进行比较合理的消化。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实践,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认为应该用另一种目光来看待,用另一种方式来操作新课标。
一、新课标实施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
新课标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次课程改革(第八次)。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语文教师,是非常盼望语文课程改革的,虽然以往的教改似乎并没有收到特别明显的效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还是那样教,学生还是那样学,高中学生还是为了高考。这次的课改,处于世纪之初,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也被更大程度的关注,这是一件好事。新课标如果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师生能够切实可行的操作,就可能走老路。不管怎么说,新课标的实施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
1.课程理论的发展向教育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本质由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到课程是活动,课程理论在不断的发展、丰富,相应的。要求在实践上体现出来。
2.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目的,从社会本位上来说,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发展社会的人才。新课标提出了新世纪的人才标准。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它的价值。
3.我国课程改革的继续推进。我国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七次,新课标是在新世纪对它的一次有力的推进。“变革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不断上升、前进,这是课改的价值所在。而且,新的世纪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内容,使它得到更多的关注。
二、新课标实施的客观局限
新课标正全面展开,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那里。却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障碍。从而影响它的实施。原因主要有以下一些;
1.观念落后。经历了多次课改的教师。特别是比较传统的教师,可能不能一下子理解到它的精髓。落后地区的学校可能还不会意识到课改的意义所在。他们可能更关心学校的条件设施、资金等问题。
2.师资不齐。全国教师的水平差异很大。单从学历来说,教初中的教师,有研究生。也有中师生。何况。教师对工作的态度也不一样。并非都能视之如生命。不少人只是当作一个弃之可惜的职业。这样的教师,对新课标是不会有太大兴趣的。
3.学生水平不一。学生差异也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同一学校、同一班级也存在这个问题。不是人人都可以达到新课程的标准的。
4.硬件落后。“多读书。读好书”。利用网络资源,这些在不少地方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书价高,连我们这些人都不大舍得买,何况是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学生。自然,家庭藏书不大可能,学校的图书馆也无法建立。计算机、网络更是天方夜谭。新课标的一些要求也只能是空谈。
5.评价不配套。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以考试来衡量教与学的成果,仍然是学校教学评价的主导方式。学校以考试成绩评教师,教师以考试成绩评学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瓶颈”。
三、新课标员活实施的理论思考
由于上面所说的种种原因。新课程对于不少地方、不同层次的状况来说还只是“乌托邦”,就是在教育发达地区,实施起来也并不能行云流水。它是一种理想,一个观念层次的东西。所以,作为基层的教师,能做的,应该做的,只能是对它的创造性的实施。
1.新课标只是一个参照标准
新课标的编写组长巢宗祺教授在他的讲座中曾提到“新课标不可能在任何地方、不同层次适用,它只是一个理想化的参照标准。”因此,我们没有道理对新课标的各项要求进行盲目的断章取义的肢解。不同的地区。如东部与西部,教育资源、地域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的成长背景有很大的区别,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相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层次,优生与后进生。也应该“因材施教”。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新课标是我们的教育理想,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而具体的实施,应该着眼于现实。
2.关于“赋权于教师”
教育改革中,如果忽视了教师的权力就如无视学生的主体性一样。张华把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即不同的教师在课程实施时的不同方式。忠实取向认为。“教师这一角色的实质是,教师即课程专家所指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教师就是课程的‘消费者’。”相互适应取向认为,在课程变革过程中。实践者对课程做出修改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富兰所说:“变革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件。”相互适应取向中的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教师是教学层次的课程实施者,在他前面。观念层次、社会层次、学校层次,特别是社会和学校,赋予教师的自太少,毫无疑问,这极大地抹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没有了教师观念和行为上的进步,教育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四、正确合理实施新课标
1.加强学习促进观念的更新。对新课标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各种偏差,也可能有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有的地方的课改是乱糟糟的闹成一团,包括教师和学生;有的地方是我自岿然不动。不管怎样,要加强学习,不光是学课标。还应该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的培训。比如教师进修,继续教育,考虑一种价值导向。让教师能自主地参与到个人的提高中来。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包括对教材的合理使用和自编教材。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展开互动的教学。不要唯书本,应有改变的勇气。另外,可以调动学生,比如开展一些语文活动,甚至可以办报,学生编教材,扩大课程的内容。
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教育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师的天赋,学生的智力类型,他们生活的前景。学校周围环境提供的机会,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因素(怀特海语)。新课标在执行当中,不可能不考虑实际情况。发达地区有新的观念、生活方式和内容,而落后地区,比如农村。也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进行探究式和综合学习其实都能找到很多的题材。如果让西部农村的孩子去研究交通堵塞问题只会显得荒谬。
4.以学生发展为本。所谓发展,指的是以下几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生动的发展等。以学生为本,指的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语文新课标的三个维度比较全面的体现了这个原则。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重以往容易忽略的东西,如能力、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新课标范文2
一、什么是语感
语感,本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在美国当代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生成转换语法理论中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语言直觉”,我国语言学者倾向于称之为“语感”。不过,在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内,语感的对象和范围只涉及语言本身,而不考虑个体的文化素质、生活环境、交际范围、阅读领域、活动空间等的不同以及客体言语语体风格、言语环境等的差别,即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谈语感。
在我国语文教学界,最早提出语感的是夏丏尊先生。他在《文心·语汇与语感》中说:语感是“对于辞类的感觉力”,并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其后,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界说,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吕叔湘先生说:“什么叫‘语感’?对于语言的各个方面或者某一方面值得注意的现象能够很快引起注意,这就是对语言敏感,就是有良好的语感。”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的重新审视中,越来越关注语感这一话题,“知识中心说”深深陷入困境,其弊端招来全国上下一片声讨之际,“语感中心说”为我们树立了新的路标,让我们看见了新的前途,形成了语文教育界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热点,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不少专家学者吸收了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语感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人们一致认为: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对于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的、深刻的感知领悟与把握的能力,是对言语对象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在内的一种“正确而丰富的了解力”,它是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语感能力的内容
根据语言的构成要素及运用情况,语感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语音感。即对语言节奏、旋律的感知。语言在反映客观事物时,除力求内容上的准确外,还要讲求音律的和谐优美。过去人们认为只有诗歌才有这样的特性,其实在一般的言语作品中也大量存在。运用语言时字音的变化,说话或者朗读文章时对重音、语调、停顿的妥善处理,都是有语音感的表现。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一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每个字的声音。不仅写文章是这样,写报告也是这样。我总希望我的报告可以一字不改的拿来念,人家都能听得明白。……让句子念起来叮当地响。”例如《威尼斯的小艇》(马克·吐温)中有这样一段话:“威尼斯的小艇有七八米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船;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弯弯的新月;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这段文字有三句话,虽然用的都是“像字句”的表达方式,但在遣词造句上并不刻板呆滞。第一句用了“有点像”,第二句用了“像”,第三句用了“仿佛”,这样以来,语言的声气和节奏就有了变化,它是灵动的,变化的,这样一种语言的特点不正暗合了威尼斯小艇的特点吗?
2.语义感。即对言语材料含义的感知,包括感知语言所包蕴的知识内容和生活经验,具体表现在:对字面意义的把握,对隐含意义的感悟,对词语的喻征义的敏感。辛弃疾的《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要感知“无赖”一词的情味,靠翻检工具书是不能奏效的,它不但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儿童的娇泼之态,而且从心灵深处流露了诗翁对幼儿的舐犊之情。《我的老师》(魏巍):“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狡猾”在词典中的意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这里显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机智而调皮”的意思。总之,正确丰富的语义感,来自广博的知识积累和真切的生活体验,倘若看到“田园”,只知道它是种菜的地方,见到“春雨”,只知解作春天的雨,那便是缺乏语义感的一种表现。
3.语法感。即对语法结构规则的感知。语法手段是言语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尤其是超常的语法手段,它所表达的意义与语用环境密切相关,表意往往更为丰富。梁晓声的《慈母情深》一文,作者在工厂见到母亲的时候,对母亲的神态举止有这样一段描写:“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作为主语成分放在后面说出,向读者传递着一些浓郁而沉重的味道:缓慢的节奏感、艰辛的形象感、惊讶的情味感,通过细读品味,我们可以更好、更深地进入文本的内涵世界,体察和理解文字背后的作者太多太多复杂的情感体验。
语文新课标范文3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同时,也是中高年级的“必修课”。习作知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语文知识的素养积累,学生作文写得好与坏可以体现出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细心辅导学生学习写作知识,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会写作文、能写出好作文。
习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人的一生是离不开写作的。一个人良好的写作基础就是在小学的学习阶段三年级开始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作文方面的修订中可以知道:要求改变了提法,把中高年级的“作文”改称为“习作”。这就要求学生大胆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淡化了文体的要求,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新课标三年级下册作文教学的目标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学好作文最关键的也是最首要的就是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即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爱好。如果不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教学生写好作文也就无从谈起了。那么,又应当如何去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呢?
第一,要让学生感觉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一件烦恼的事。而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情。首先就要改变过去束缚学生手脚的做法,机动灵活的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正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所提到的,让学生自由、灵活地去写作,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慢慢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第二,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过去的作文教学实在是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认为想象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学生多少创造力。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是学生内心世界真实的反应,表达了他们的童真童趣。例如:我在教学《神笔马良》一课之后,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如果你有了神笔会做什么,不给学生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只作简单的引导。此次习作给了我惊喜,孩子们的想象大胆、奇特,充满了人情味,让人感动。
第三,可以结合阅读名著,进行作文训练。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鼓励学生多读好书、读名著,积累写作经验。我教的班级,结合阅读《三国演义》进行了人物描写的专项训练,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写法去写你熟悉的人,效果非常好。
语文新课标范文4
一、认清中学语文的学科个性特点,在此基础上去进行语文教学改革
1、中学语文学科有多元化的性质特点,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但主要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打好语文基础,培养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这是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的宗旨,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得到具体的体现。吕先生指出:“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认真体会先生的教导,并切实加以贯彻。
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实施主体性教学,所谓主体性教学,不少专家和学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共识,(1)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动、能动性和创造意识、创设精神。(2)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辅导、点播。(3)学校、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4)进行主体性教育必须发扬教学民主,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方面的限制,要求我们有取一切有效措施去开发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二、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到实处
在中学阶段,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双这活动,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据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对一节课教学效率的高低来进行衡量。第一,在单位时间内教师输出信息量的多少,一般来说,在一节课内输出的信息量较大,教学效率就越高。第二,在单位时间内学生接受的信息量的多少,如果在一节课内,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与教师输出的信息量的比值达到70%以上,这就是一堂效率比较高的课。第三,一节齐全内学生受益面的大小,只有当70%以上的学生获得了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的课才可以认为是高效率的课。第四,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在一节刘里,如果有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的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总之,一堂高效率的课,应该70%以上的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70%以上的学生获得了教师输陋的信息量,也就是说,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消耗师生尽可能少的精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收到尽可能多的实效。
三、在授课方式上,新世纪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彻底改革“教师讲析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
1、以训练为主,就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置上,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极大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该把学生听、说、读、写、思等各种训练的时间提到1/2以上,教师的讲析、提示、启发、答问等所有活动的时间压缩在1/2以下。
3、训练的内容应精心确定,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美育和智力的开发,创造精神的培养等,更恰当的确定训练重点,防上面面俱到。
4、训练的方式绝非单纯的做题或问答,应包括阅读、讨论、写作、解说、鉴赏乃至思考等,各种方式可集中、可分散、可交叉、灵活和谐,不拘一格。
四、在双边活动上,以教师指导控制下的“自学”和“讨论”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过去和当前,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甚至一上课即进入讨论,一直讨论到下课,他们这样上课往往抹煞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失控”的状态下完全自由的议论,本人认为,我们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使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使学生在自学讨论时得到教师的指导,使课堂教学在可控的状态下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总之,任何一节课堂讲授,老师的精神点播都是必须的,教师要掌握学习和讨论的方向进程及重难点。这样,可以减少盲目性,体现科学性,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打破封闭式、实行开放式
1、要真正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阅读、讨论、思考、争辨乃至比较赏析彻底改变课堂的沉闷局面。
2、实施读、写、说三结合,“读”包拓朗读、默读、速读、浏览;“写”包括仿写片断、书面表达、写阅读体会等;“说”包括口头问答、陈述看法、讨论争辨等,课堂教学有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呆板枯燥的教学变为灵活生动的教学。
3、走出课堂,根据教材的特点,适当的到阅览室去上课,到校园中去上课,到生活中去上课,乃至到社会上去上课,冲破课堂的狭隘天地,让学生在语文环境中去视察、去体验,到生活的广阔天地中去。把语文课上的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这种破除封闭式,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体现时代的特点,激发中学语文教学的活力。
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语文新课标范文5
关键词: 新课标 新理念 想象力
中学语文教学应千方百计使学生在读写过程中“思维接千载”、“视通连万里”,激发他们神思飞越,处于创造的气氛之中,享受丰富的精神生活。那么,怎样开拓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呢?
一、激学习热情――想象力的动力
热情是进行想象活动的直接动力。正如捷普洛夫所指出的:“一方面是感情鼓舞着想象底活动,另一方面是想象形象产生着感情或者加强着既有的感情。”[1]文学艺术家们对此都有切身体会:诗人只有在心潮汹涌、感情激烈时才最容易驰骋他的想象,写出感人肺腑的诗篇;作家在总结写作体会时常说“不是我的作品感动了读者,而是作品的情景首先感动了我自己”。生活中,人们往往也是在情绪激动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课程标准》不只将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列入教学目标,还明确指出“要在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发现与创新的能力”。这就强调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文学艺术大量使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思维,加上它所具有的浓郁的感彩,使形象思维带有极强的情感性。[2]艺术形象激动人心,扣人心弦,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李白的澎湃昂扬;苏轼的豁达乐观;关羽的情义;武松的稳健……这些都能走进学生的心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二、重知识储存――想象力的基石
想象力的发展须凭借感知过的种种材料,感性知识是想象力的基础。语文教学就应常提供和交流感性知识:读诗、赏画、谈小说、评散文、诗情画意的描述、生动细节的叙写、带领学生到生活中摄取活生生的材料与细节,学生眼看、耳听、心记,感性知识日益丰富,开展想象就有坚实的基础。被誉为计量经济学之父的现代经济学家丁伯根,正是将高深的数学、物理学同经济学加以联系,创立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边缘学科。
新课标强调了积累与运用,要求扩大阅读面,阅读材料多样化,指导学生多读报刊和课外书籍,并为学生博览群书提供指导。这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累积性的。[3]新课标理念立足于开拓学生视野,尊重学生阅读的自和选择权,并开发了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便利的语文自读课本。
三、抓关键词语――想象力的起航标
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提高阅读效果,应选准选好想象力的“起航标”,要依据文章的特色,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作“起航标”。如《驿路梨花》就可把第一句:“山,好大的山啊!”作起航标,开篇就把哀牢山拔地而起的形象推到读者面前,让学生品尝到语言的奥妙。
想象力的高低还取决于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想象的内容一般是要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脑中若只有图像,而不能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想象和思维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应要求学生选择恰当的词语特别是关键词语,组织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人物形象或自然环境。
四、强生活体验――想象力的翅膀
新课标强调了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但毕竟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不可能事事都亲历体验,新课标就为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列出了必读书目。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强调文学艺术修养对培养提高想象力的重要价值。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阅读文艺作品――这是想象的最好学校,这是培养想象的最有力的手段。”
文学作品中直接表现的东西还好理解,但大量的未明确写出但又有向读者暗示或提示作用的空白部分的存在,使学生在阅读时常常遇到种种“阻力”。对这种空白,我们一般要运用暗示法以引起学生的再造想象力。用链环式的小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再现文中描绘的景象,使脑中图景清晰起来、活跃起来。
五、展个人才华――想象力的放飞
有人说,如果把客观事物比作空气,那么想象力就是翅膀,只有两方面紧密结合,才能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图画还原法”、“场景再现法”、“情节再续法”实际上是填补课文因“缺陷”而造成的“空白”,这种“缺陷”定会促使你去思考,“写作提高法”是有意识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完全的形”,以期引起学生心理上追求完整的倾向,学生在填补“缺陷”的过程中,创造性想象能力就有了翱翔的天地。[4]
1.图画还原法
很多课文具有诗情画意,把用文字写成的诗文还原成立体的色彩丰富的幻灯或动画或改换成用线条构成的图画,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新课标强调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CAI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这是其它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动画的演示、影片的剪辑播放,形象生动、逼真,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情景之中,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天净沙・秋思》,我就利用多媒体,诗画结合,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诗意。没有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简笔画来代替。亦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来画出想象画。
2.场景再现法
有些课文写人有声有色,应抓住动作描写,让学生佐以恰当的手势来加以演示。如《驿路梨花》“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一句,教学时要求学生以手势表达:用两只手配合来做手势,一表示树,一表示小姑娘,并体会“闪”字的传神作用是体现了小姑娘的活泼可爱。
一些可进行课本剧编排表演的,让学生动手动脑,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试新装”的情节: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整整皇冠、摸摸衣角的细节,有的学生表演出皇帝疑惑却故作镇定的虚伪表情……
3.情节再续法
有些课文情节丰富含蓄、耐人寻味,可进行续写训练,对空白点进行创造想象训练。如让学生写《孔乙己窃书》,这种填补“缺陷”的作文可以帮助学生从再造想象过渡到创造想象,学生在原著的主题、情节、环境、人物性格所允许的范围内,可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孔乙己》一文结尾未肯定孔乙己的结局,可要求学生推想孔乙己该有怎样的结局。学生想象的具体情节不同,结局也迥异,细节更是精彩纷呈。
4.写作提高法
新课标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高考作文的评价分为基础等级和创新等级,就是为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想象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再造想象,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感知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观古今”、“抚四海”,天上人间,纵横弛骋,创造出种种新形象、新图景,也就是说作文要注重培养创造想象和幻想的能力。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想象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作文形式都可根据自身特点,来激发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写出创新作文。如让学生作命题作文《2050年的中国》、《二十年再相会》,半命题作文《我想____》、《___,我想对你说》,自命题作文《我作客月宫》、《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学生自拟作文题)等,学生思想活跃,想象奇特,情趣横生。
总之,有意识地唤起学生想象,不仅能促使学生加强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促使他们对课文的认识向理性阶段深化,同时创造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法国生物学家克劳德・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作为生活中的我们,不能被已有的东西或知识所束缚,而是要立足于已拥有的知识和阅历,大胆想象。
参考文献:
[1][前苏联]捷普洛夫著.赵璧如译.心理学.东北教育出版社,1953年第125页.
[2]赵家骥.创造教育论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6-44页.
语文新课标范文6
其中语文新课标明确了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课程性质。把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相比之下,语文新课标和魏书生的民主教学理念既有联系,也有对魏书生民主教学理念的发展。
首先,魏书生在旧的教育体制之下,不仅仅以追求应试和升学率为目标,还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学会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实践中学习。同时也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相结合,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
其次,魏书生民主教学理念的前提是师生平等互助,他力图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关系。而新课标则进一步要求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尊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的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动性与个性。新课标在魏书生民主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发展为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要求。同时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最后,魏书生民主教学理念以育人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改则吸收了这一理念,提出了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具体目标,并在遵循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变革语文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发挥语文教育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之外的育人功能。
魏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他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在教学改革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育人之路――教学民主化。教学民主化这个教育理念从被魏书生提出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年的历史,作为“穿西装的现代孔子”,他的教学民主化理念曾风靡全国。即使在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教学民主化也依然作为新课标的重点,他的民主教学理念对现代教育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魏书生看似平淡无奇的民主教学理念背后有着直逼教学本质的丰富内涵,与时下的新课改理念和精神非常吻合。可以看出,和当今纷繁复杂、苦涩难懂的教学理论相比,魏书生的民主教学理念更具操作性,对当前的教学更具借鉴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教学中把育人放在重要地位,抓住教育的本质
民主之于课堂不仅仅指向教学技术,也指向学生的心灵世界。换言之,充满民主的教学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在铸造着学生的人格。这便是语文作为育人工具的功能之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和学生多商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民主的好榜样,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正如魏书生所言,“我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不是新东西,无关紧要。我总想,抓住了育人这一关键,再去教语文,新方法、旧方法,土办法、洋办法,都能改造成好办法。”我们教师要育人于讲课之中,通过讲课来增强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及自我教育意识。
二、师生平等,变革教学沟通形式,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魏书生让学生做教师教课的助手,比如在开始上课的时候让一个同学掌握课堂的时间进度,改变了以往什么时候下课教师说了算的坏习惯。他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有关问题的决策,把“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
教师和学生民主、平等的对话达到了教学相长的境界,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这便要求我们教师要端正心态,尊重、信任学生,不能随意打骂学生,更不能用语言和行为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准则,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育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其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对此模式的反思中,魏书生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更是教育的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只有让学生发挥自主性,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四、人性化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民主在很大程度上是尊重人、理解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对此,魏书生形象地教育学生说:“人与人的关系,就像大山的回音,你对它喊‘我尊重你!’它的回音也是‘我尊重你!’你说‘我恨你!’对方也必然传来‘我恨你!’”因此作为教师,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合作共赢,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
新世纪以来,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确实比以前有很大进步,但课程实施过程中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及“满堂灌”“填鸭式”教学的现象依然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新课标已实施几年时间了,然而教学民主的浓厚气氛尚未形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观念还没有引起普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