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整改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形态整改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整改措施

意识形态整改措施范文1

经过深入的思想沟通交流,我中心的民主生活会在刘书记和各位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已经接近尾声。整个民主生活会紧扣主题,突出主线,把握主旨,开得比较坦诚,比较务实。通过这次民主生活会,班子每位成员都经历了一次党内组织生活的严格锻炼,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深刻教育,收获很大。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督导组的指导意见,巩固民主生活会的成果,立足于把会议精神转化为整改落实和建章立制的实际行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扎实抓好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

一、坚持学习,从意识形态上扫除。

“学新知新”是保持执政党先进性的思想基础,全体党员干部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做到不管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要把学习知识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长期的精神追求,用理论知识强化头脑,做到自我锻炼、自我反省、自我革新、自我发展,从意识形态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不断查摆、不断整改、不断进步,才能不断适应时展的要求

二、加强建设,不断强化班子素质。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服务中心领导班子将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征求意见、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参加活动,为中心全体职工作表率,确保明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标准谋划、高质量准备、高起点开局。在此,我也表态,中心领导班子问题的整改,由我牵头;我个人问题的整改,率先带头,请大家对我监督。

三、抓好落实整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

“行动比表态更重要”,中心领导班子要坚决克服会前“闯关”思想,会后“过关”心态,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对这次民主生活会查找出来的问题,要结合思想工作实际,逐条研究,梳理归纳,制定整改措施,细化解决方案,深化专项治理,用具体而实在的整改成效得到群众的认可

四、坚持建章立制,推动作风建设见实效。

意识形态整改措施范文2

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全会,市委三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主题和党委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联系班子和个人实际,深入查摆问题,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立规执纪、抓好整改,确保专题民主生活会开出高质量、取得好效果,推动进一步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特别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形成的严和实精神汇集在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三线作战”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上,为加快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新凝聚强大力量。

二、会议目标

通过召开一场出以公心、开门见山、敢于交锋、辣味十足的民主生活会,克服和避免“怕”的思想、“绕”的现象、“空”的问题,人人红脸出汗,认真解决镇班子和班子成员的突出问题,促进班子成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为民服务本领,进一步把镇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三、民主生活会的前期筹备情况

(一)深入开展学习教育,确保群众观念入脑入心

坚持把学习教育与开展群众工作、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结合,领导率先垂范,层层传导压力,采取单位中心组学习和支部集中学、个人自学等方式,坚持把学习贯穿始终,进一步学习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目前,已学习5次,专题讨论交流5次,上党课2次,撰写学习心得体会16篇,确保时间、内容、人员和效果“四到位”,为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奠定基础。

(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确保突出问题找准找实

镇“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以召开座谈会、院坝会、个别访谈的形式,征求领导班子在“三严三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发放征求意见表53份,召开座谈会9次。共收集到意见建议139条,其中班子12条,领导干部个人共8条,机关党员个人共48条,村(社区)班子共63条,村(社区)干部共8条,正在整改;收集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共64条,已整改落实48条,正在整改16条。并在此基础上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梳理的同时,进行了自查和回头看,深入查摆,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源,为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做好准备。

(三)突出问题整改导向,确保教育活动边学边改

对查找到问题进行汇总梳理,分门别类建立“五本台账”,明确整改目标、主要措施、责任领导、责任人和完成时限。镇领导班子带头根据职责分工,分别牵头负责给予及时回应、及时解决。从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实行整改销号制,落实一件销号一件,整改一件销号一件,确保解决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落实”。镇党委还专门建立整改落实督查机制,及时掌握整改进度,并通过实地检查、入户走访等形式了解整改效果,对整改滞后的发出督办函,对解决不彻底、成效不明显或群众不满意的督促其重新整改。

(四)认真开展谈心谈话,确保达成思想共识

主要负责同志与班子每名成员之间、班子成员相互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干部之间深入开展了谈心谈话活动。干部间面对面剖析思想,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坦诚交换意见,征求对方对自己存在问题的意见和改进建议,相互沟通思想、增进了解、化解矛盾,帮助问题较突出又缺乏认识的同志提高认识、正视问题。通过相互谈心,沟通思想、交换意见,相互谅解、增进共识,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专题民主生活会前。截至目前,谈心谈话率达到100%。

(五)撰写对照检查发言材料,确保“画像”准确

领导班子及成员对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撰写好对照检查材料。领导班子的对照检查材料由主要负责同志亲自主持起草,班子成员认真撰写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对照检查材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重点突出、内容实在,剖析深刻、触及灵魂。班子成员对照检查材料由主要领导亲自审查。

(六)会议材料准备及分工

1.会议材料准备:班子材料撰写和打印由、负责,个人材料由每个人自行准备;

2.会议室安排:负责;

3.会议主持:;

4.记录:。

四、民主生活会安排

(一)会议时间

时间:2016年1月5日,会期1天。

(二)会议地点

地点:镇纪委办公室。

(三)参会人员

1.参会指导人员:。

2.参加人员:。

3.列席领导:。

4.列席人员:。

(四)会议主持人

镇党委书记:

(五)会议议程

1.同志代表镇领导班子作对照检查发言,对目前班子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整改措施。

2.镇领导班子成员围绕领导班子对照检查内容进行讨论发言。

3.镇领导班子成员依次作个人对照检查发言,针对查找出的问题,作自我批评,认真分析问题原因,提出整改措施,确定整改时限。每位同志对照检查发言后,其他班子成员逐一对其开展批评。

4.县纪委、组织部领导对镇民主生活会进行点评。

五、会议要求

(一)遵守会议相关要求

民主生活会前五天将此方案上报给县纪委、县委组织部。

(二)严格会议组织纪律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带好理论学习记录本,做好会议笔记,严格遵守会场纪律。班子成员不得请假。

意识形态整改措施范文3

一、教育科研坚定我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1. 与教育科研的相识相知。200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来到绿园区锦程学校,走上了神圣的讲台,开始了我的教学职业生涯。那时,学校的主导课题是《德育系列化研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要让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都有所收获。那时的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教育科研,而且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每一天备课、讲课、批改、复习、练习,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哪里还有时间搞什么科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科学家的事情,与我们老师有什么关系,科研意识非常单薄。

2005年,很幸运,自己在工作上扎实肯干的态度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被学校任命为“教科研主任”,主抓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从那一天起,科研和我不是毫无关系了。一次现场会,改变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看法,树立了我的科研意识,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那就是老牌名校――南关区树勋小学的教育科研现场会,这次现场会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教师的专业发展更离不开教科研,而且只能依靠教育科研。通过参加上级教科研单位组织的培训,从思想认识上彻底改变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看法,可以说科研意识是有了,“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可是,什么是教科研,怎么搞教科研,仍是困惑我的难题。

2008,绿园区教科所组织参加盘石市烟筒山镇中心小学的现场会,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们老师每一天做的,就是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整改措施,就已经是在进行科学研究了。什么是课题,问题就是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研究的过程,最后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宝贵的科研成果。把这些方法再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成果推广。现在,我不敢说“知道自己知道”,但我愿意在教育科研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直到实现我的理想。

2. 教育科研规划了我的职业生涯。我曾经迷失在教育职业生涯中,日复一日的备课、讲课、批改、复习、练习、考试、反馈,枯燥而乏味,毫无职业幸福感和喜悦感。是教育科研帮我树立了人生理想,是教育科研让我决心不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让我对职业生涯有了规划。

这里的“教育家”并不是对教育问题能在宏观范围内作出决策的专家,而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教育情境能够作出决策的研究型教师。只要我们审慎地看待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最佳的途径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就是最“朴素”的教育家。我们所处的教育情境是最佳的研究场所,学校是天然的研究实验室,学生是亲密的研究伙伴,我们置身其中可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分析、推断。这种有利位置使得我们对教育问题比任何人都具有发言权。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式与途径,并付诸实践予以验证,我们因此具有了“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操作者”的双重身份。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的正确理论最具有指导性,由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最具有目的性。这样,每天上课不再是单调范围的义务,而变成了一种乐趣。就在这样的乐趣中,每一天我都在不断进步。

二、教育科研助推我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职业,更是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真正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就需要把握好职业角色,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专业人员。

我是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课题研究,研究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是在七年级讲效果好,还是在八年级讲效果好。经过实践,结论是,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刚刚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此时应该让他们逐渐适应初中考试的各种题型,在八年级的时候讲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学生容易接受,对于他们的成绩提高很有帮助。又经过不断的摸索,我发现,与其把现代文阅读做专题讲,不如把每一个知识点分解到每一堂课中,学生更容易轻松掌握,还不会觉得枯燥。学生们每进步一点,都会让我欢欣鼓舞,我也不自觉地陶醉在教学研究的天地中。这一切,我都要感谢教育科研。

十年的教育生涯,在不断地磕磕绊绊的前行中,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2007年,被绿园区学科研究室领导小组聘为语文学科研究室成员,2008年和2011年两次被评为长春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2011年上半年,在长春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初中语文学科一等奖。2011年9月,被评为绿园区学科带头人。每一次荣誉的取得都是对我的鞭策,时刻提醒我,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更让我觉得只有不断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教学中还有很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还有很多教学问题要通过研究来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意识形态整改措施范文4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职工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有效地教育培训工作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职工潜力,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提高职工的日常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油田企业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油田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油田企业的产量和效能,因此要想保证油田企业的正常运转、提高油田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就目前状况看,油田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

(一)培训方式单一

在对油田企业职工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一些培训负责人缺少对培训方式的重视,不自觉的使用单一的命令方式要求企业职工对培训内容进行吸收,忽略了企业职工对教育培训的感受,这种单向的培训方式会使职工在培训的过程中产生逆反的心理,缺少由下而上的反馈渠道,使教育培训负责人无法及时掌握企业职工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反响,也无法根据反馈意见对培训内容和培训要求进行及时的调整,不利于油田企业职工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

(二)培训内容陈旧

一些油田企业培训负责人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指导和学习,长期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脱离了对油田企业一线工作的了解,不具备油田企业相关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从而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忽略了新时代油田企业工作的研究,不断使用过时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手段,缺少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创新,使培训工作人浮于事,切断了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育培训工作往往形同虚设,油田企业职工也无法从教育培训中汲取“真金白银”,从而导致油田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违背了最初的教育培训目的。

(三)培训效果不佳

在油田企业职工教育培训过程中,一些培训负责人缺少对油田企业一线工作的走访和了解,在没有对油田企业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就妄下定论,得出一些与实际工作毫不相干的结论,这样的教育培训不仅无助于解决企业职工的困惑,还有可能对有企业职工的日常工作产生误导,因此使教育培训工作无法达到预期目的,培训效果也就无从谈起。

二、关于如何改进油田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培训工作的不断创新

在对油田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过程中,要根据油田企业生产现状和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创新教育培训工作的内容,使油田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跟上时展步伐和社会需要,将时代主旋律融入到教育培训工作之中,让油田企业职工真正掌握社会需要的本领,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通过不断更新的教育培训内容吸引油田企业职工的兴趣,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更新教育培训手段,一改以往的自上而下的培训方式,加强培训双方的互动和交流,从而使企业职工真正的融入到教育培训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达到教育培训工作的目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在油田企业的一线工作中,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教育培训工作就要深入油田企业职工生产生活之中,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油田企业职工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结症所在,有针对性的对企业职工的需求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整改措施和解决方法,最大程度的关心油田企业职工的生产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油田企业职工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而且还会增强油田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油田企业职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使油田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实教育培训内容,实现教育培训工作的专业化

针对油田企业职工的教育培训不仅仅应包括油田企业一线生产,还应该涵盖油田企业职工思想状况和意识形态,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对一线生产的推动和激励作用,使油田企业教育培训工作更多的站在员工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消除油田企业与职工之间的隔膜,使职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做出贡献。

同时,作为油田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在掌握日常培训技巧和知识的基础上,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不仅要深入一线工作基地去了解职工的困难和需求,还要增强员工关系维护和员工心理辅导等方面的知识,及时了解企业职工的心理波动,积极主动地与职工进行交流和谈心,获取企业职工对教育培训工作的看法和建议,提高教育培训工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将存在于工作和员工之间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针对企业职工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的疏导,保证企业职工能够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促进油田企业工作的良性运转。

油田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既是增强企业员工技能的“加油站”,又是维系油田企业员工关系的“剂”。我们不仅要重视教育培训工作的内容,也要强调教育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背景和不同受众,及时调整培训手段和培训技巧,保证最大限度的发挥培训效果。

意识形态整改措施范文5

当前,我国县级部门预算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无论是从意识形态变化还是从改革推进进程以及监管力度等方面都迈出了一个新台阶,但是与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管理机制,切实深入贯彻部门预算改革制度。目前,我国县级部门预算管理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预算管理编制不规范,预算编制方法有待改善。近年来,我国各县级部门已经开始意识到预算管理编制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管理机制,但在预算管理编制的规范性上还有待提高。一是县级部门预算编制周期比较短,编制时间不及时,延误预算批复时间,不利于预算编制的严格执行。二是县级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不能完整的反映部门单位的财政收支情况,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和透明性。三是县级部门尚未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预算定额标准体系,很多部门的定额标准相对比较滞后,项目分类细化不具体,执行时容易出现寻租现象。在预算编制方法上,虽然大部分部门采用了零基预算法,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还是流于形式,部分部门单位迫于考核指标的压力,依然采用基数加增长的编制方式,导致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不符。

(二)县级部门预算批复程序有待优化,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县级部门预算草案制定完毕后需要提交给人大进行预算批复,在批复的过程中有以下几方面亟待优化。一是预算草案提交给县区人大代表进行审阅的时间比较短,导致很多人大代表在没有完全吃透预算草案内容时就要开始表态,不能真正发挥人大代表准确判断的功能性。二是预算表决的程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的预算表决过程相对比较简化,缺少专业人员向表决人进行详细讲解,表决权利被弱化现象严重。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部门单位不能完全按照预算制度执行,挪用经费、错用经费、超预算使用经费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预算执行约束力还有待提高。

(三)部门预算监管不到位,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目前县级部门预算监管工作还不到位,缺乏一套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具体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对预算执行监管的力度不够,导致部门预算形于表面,落实不严;二是人大监管不严,从预算草案批复到预算落实监督,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使预算管理出现断层;三是预算审计监督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延伸,不能只重视审计结果,忽视找出问题原因。出现预算监管漏洞问题,究其原因还是相关部门单位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预算监督的重要性,没有设置专岗专职进行预算监管,而我国由于缺乏相关强制性的财政公开法律规定也让部门单位常常采取“选择性公开”策略。同时,预算管理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和追踪问效机制,导致政府在安排新项目时缺少了必要的对比论证,削弱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县级预算管理观念不强,财务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县级部分部门单位对预算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思想不够统一,认为预算管理只是做做样子,没有真正认识到部门预算管理对财政资金运行的重用性,反映到实际工作则表现为不能做充分的准备迎接部门预算改革;不能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预算制度,预算执行约束力还有待提高;不能以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进行预算管理,等等。部门预算管理观念落后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预算编制准确性低、实施效果差,不符合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在预算编制人员的配备上,县级部门单位还是缺乏专业的预算编制队伍,相关财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有限,信息软件操作能力弱,职业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二、新常态下创建我国县级部门预算管理新模式的对策

实行部门预算,是新常态下我国县级预算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立社会主义财政新体系的必然要求。在县级部门预算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县级部门预算管理还任重道远,还需要我们继续创新努力,不断探索提升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的新模式。

(一)完善部门预算管理机制,提高定额标准的科学性。完善县级部门预算管理机制,需要从多方面开始着手:一是要不断完善预算管理运行机制,切实统筹安排好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三大环节,设立专门的预算编制部门专门负责编制工作,各部门单位严格执行本级单位预算制度,各级预算监管部门要对预算执行全过程进行控制监督,实行岗位责任制,努力提高预算管理的专业性和合理性;二是要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时间周期,确保预算编制程序规范化,编制初期,对上年度的预算执行结果和绩效考核情况进行分析,结合本年度本级部门单位的实际财政资金收支需求,合理编制预算草案;三是加快部门预算管理法制化进程,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预算法制定,畅通各个社会群体参与到部门预算管理和监督渠道,通过完善部门预算批复程序,切实保障县级人大代表的表决权益和监督权益,进而提高县级部门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定额标准的科学性,一方面是建立健全部门基层定额标准体系,对定额标准的具体项目进行细化和分类,加强对基层数据的收集与分析,确保定额标准制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不断健全定额标准体系的配套设施,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综合质量水平。

(二)提高基层预算财力水平,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基层部门预算财力水平是保障县级政府财力实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加快县级部门经济发展,结合本级县区的自然条件和实际需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区经济产业,实现县级部门财力收入新增点;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经济项目,引进专业人才,优化产业结构,坚持走县区经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扩大乡镇经济为辐射点,重视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县级区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投入力度,县级部门预算是上级转移支付使用情况的重要依据,要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管,尤其是对专项转移支付要建立追踪调查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符合相关规定标准,减少县级财政支付压力,同时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保证财务公开透明。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是提高县级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的关键之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对各项财政支出进行客观评价,从而提高预算编制的公平性;同时要做好绩效考核结果的分析运用,规范绩效考核报告格式和整改措施,切实提高绩效考核成果价值。

(三)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能定位,加强预算监督管理。目前县级预算管理中,行政部门还是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明确各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能定位,对预防权力过度集中在某一部门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明确财政部门在预算管理中负责预算编制的主体职能,同时作为预算管理中的主要负责部门,财务部门要站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高度上,坚持客观公正的进行预算编制,要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内部控制作用,促进资金资源优化配置。其次要明确其他部门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重要职责,主要是要督促相关预算单位严格按照预算编制进行预算执行工作,积极配合财政部门完成部门预算编制,加强自身规范使用资金的能力,发挥县级部门单位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要着重强调审计部门对预算执行的全程追踪监督作用,加强预算监督管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管理体系,在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作用的同时要畅通外部监督渠道,完善人大预算审查、批复程序,确保部门预算编制公开、公正、透明。同时,要加大监管设施的投入,完善配套体系,切实提高县级部门预算管理质量。

(四)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进一步推进预算精细化管理。县级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专业性强、综合度高,这就要求相关财务人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一方面县级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引进优秀的财务专业人员,不断壮大部门预算管理人员队伍,提高预算管理人才软实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预算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部门预算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相关人员本身也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平常自学,不断拓宽个人的能力维度,要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更新观念,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和先进的工作方法,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为顺利完成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要加快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引进先进的预算管理系统,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电算化管理,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管理效率,推进部门预算精细化管理。此外,要不断深入基层,通过调研全面掌握本级县区域的财政经营状况,以为提高预算管理编制精确度和精细化水平夯实基础。

三、结束语

意识形态整改措施范文6

关键词:欧债危机;区域一体化;债务问题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为降低对本国经济的冲击,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出台各项宽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经济下滑的幅度,但却无法阻止全球经济下滑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各国大规模举债,其政府债务负担大大增加,以欧洲一些因经济结构所存在的问题最为典型。欧洲债务危机就在这样一种诡谲的气氛中哗然而至。

一、欧债危机的成因和发展趋势

(一)欧债危机的成因

欧债危机的产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必然。下面就将探讨一下欧债危机的成因:

首先,欧债危机产生的外因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欧洲各国相继出台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而这些措施的本质是将私人部门的债务进行向政府的转嫁,没有实质上解决金融危机所影响的资金匮乏和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反而导致了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大幅膨胀,赤字巨大。另一方面,便是信用评级机构所发挥的负面作用。希腊等国本身已经出现了极为恶劣的财务状况,其瞒天过海的做法却遭到了信用评级机构的及时披露。这种做法对欧债危机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效。

其次,欧债危机产生的内因

产生债务问题国家国内经济结构的缺陷是导致欧债危机产生的根本性因素之一。以希腊为例,其国内的经济结构存在以下问题。

1低经济增长率难以支撑高社会福利。希腊本身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申请加入欧盟以来,尽管对其经济开放程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希腊却要迎合欧盟其他国家来抬高自身的福利水平,这使得希腊长时期处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于福利增长的状况,高福利变成了财政负担。

2第二个根本性因素是欧元区的“先天缺陷”。欧元区虽然具有统一的央行和货币政策,但是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种结构上的缺陷形成了危机发生的必然性条件。

3欧元区各国不对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统一货币政策的矛盾。欧元区的各国尽管从表面上看是荣辱与共的,然而不同国家受到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其经济发展方式和水平都是有差异的,反映了最典型的经济结构模式“中心—外围”式。

4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经济负担。人口老龄化是整个人类社会都需要面临的困境,而欧洲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婴儿出生率最低的大洲,老龄化成为欧洲多国最为困扰的问题,因为其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

(二)欧债危机的发展趋势

欧债危机发生初期,欧洲央行欲通过到二级市场购买这些问题国家的国债,将债务转移到央行,但这种办法实难实行,不仅遭到一些国家反对,也对央行财政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于是,欧洲央行将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作为替代性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未来,欧洲经济结构的发展有两种可能趋势:第一种是目前这种经济联盟结构土崩瓦解,各国分理各国事务。第二种是优化当前的经济结构,将这种货币联盟强化为政治联盟。第一种趋势可行性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尽管欧元区出现了如此剧烈的动荡,但是自欧盟成立以来,为成员国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危机带来的损失,加上相似的文化理念和历史背景,各成员国都不愿将这多年共同努力的成果付之一炬。那么,第二种趋势便成为主流趋势,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欧盟各国并没有放弃深陷债务问题的国家,欧洲央行也为此出台各项整改措施,来帮助这些国家渡过难关。在未来几年,若欧元区不再有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话,欧元区会迎来一次新生。

二、东亚区域一体化概况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经济合作区域化和多边贸易体制的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各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之后,亚洲各国也开始渐渐形成一种经济合作密切化的趋向。

(一)东亚的区域形成

东亚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代名词,更是一种单一国家影响之外的模式。东亚地区不仅受到美国和日本的共同塑造,所包含的其他各国也同样关系到东亚未来的发展,那么,在这样一种既不可一方操控,又不可多方分散管理的情况下,一种超越单一国家模式的的复合型区域主义便成为主要趋势。彼得·卡赞斯坦在他编著的《日本以外》一书中提到:形成这一模式曾经历过三次模式的变迁。

首先,是“日本化”。日本化是一个不受限制的过程,包括传播、效仿以及采纳生产、消费和行为的独特的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化这个词被用来概括从旧的到新的生产范式的转变的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整个东亚出现了新一轮的日本化,这次的日本化浪潮主要从文化的变迁来影响社会进步。

其次,是“美国化”。美国化指美国从物质和意识形态上都在影响着全世界,还指美国流行文化被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世代所喜爱,每个群体有创造出特有的次文化,所有这些文化合到一起又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

最后,“中国化”强化了复合型区域主义的潮流。这里中国化的含义既包括中国日益增长的重要性,还包括生活在东南亚的华裔人口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重新主张。

在经历这三种模式的过程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其说不同国家发展模式的突出,反而成就了复合型区域主义的形成。

(二)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从当前区域合作的具体情况判断,东亚未来建立自由贸易区可能会选择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以东盟为中心,建立东盟同中、日、韩三国的紧密合作关系。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复杂的生产网络将东亚各国乃至整个亚洲国家紧密连接成一个巨大的经济联盟。第一种途径对于东盟本身来说造成了巨大压力,它不仅要协调自身内部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共同利益分配,还要顾及与中日韩三国建立的自由贸易区。而第二种途径更利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因为更大范围内的双边贸易会促使多国经济合作的加强和深入,进而不断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立。

三、欧债危机对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启示

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虽然受到区域内国家关系的极大影响,但是一体化趋势是一种必然趋势,唯有合作才是各国发展的最优选择。欧盟以及此次欧债危机的研究为东亚区域一体化未来的构建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借鉴作用。

(一)启示一:制度构建——结构优化先于经济合作。

欧债危机的产生最重要的就是折射出一个区域合作体的内部机制问题。尽管对于不同的经济体而言,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经济体制可以保证其经济发展的万无一失,但每一次问题的产生,都会使我们更加关注体制的缺陷,并试图寻找弥补该缺陷的方法。

第一,政策协调体系。如果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在不均衡的发展水平下,财政政策有限的影响力无法解决经济发展中难以预测或是周期性产生的危机。因此,在东亚区域一体化未来建立伊始,各国就应首先对该区域内政策协调体系作出合理的安排。

第二,区域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是任何一个区域化经济共同体建立的基础和根基。这里的合作机制包括了:贸易合作机制、金融合作机制、人力资源合作机制等。这些合作机制的确立,打破了各国区域的自闭性,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增强合作意愿。

第三,区域监管体制。有了政策的实施,有了合作方式的明确,那么对于合作的进程,多方协调结果的践行,就需要有专门的监管机构来进行核实。这一监管机构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维护着整个共同体的安全和结构稳定。

第四,风险防范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是指对各国内部经济发展状况和外部环境协调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提前评估和预测,将风险可能造成的后果限制在能操控的范围内。并即时提供给内部成员国风险预测的书面报告,帮助各国制定合理的政策来防范经济危机。

(二)启示二:平衡发展——“众乐与独乐”。

东亚区域一体化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程,“共同体”的“共同”程度与成员国的经济成熟程度有关。因此,只有均衡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

第一,内部均衡与外部平衡。内部均衡反映了国内总供给和国内总需求相等的状态;外部均衡,指一国国际收支净额为零,即净资本流出与净出口相抵。根据内外均衡矛盾的经典论述,经济学家们发现经济的开放性是造成内外均衡冲突的主要原因。于是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了数量匹配原则,即要实现n种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于要相互独立的n种有效的政策工具。后来,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提出了最优指派原则,即每一目标应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这些原则帮助各国寻找实现内外均衡的各种方式和途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

第二,信息共享与市场开放。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提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行维持其有效的运作。但我们发现市场存在着失灵的情况,其根源在于信息的不对称。因而,实现经济“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一个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市场而言,要通过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来进一步实现“一体化”。

(三)启示三:路径选择——超越单一国家模式的统领。

东亚区域合作的路径选择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目前,10+3是东亚区域合作的主要渠道,在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中,东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奠定

积、军事实力、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来说都有很大差异,但任何一个国家对整个区域的影响力都不会使其形成“一边倒”的态势,这也成为未来东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超越单一国家模式。产生这样一个趋势的主要原因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

首先,产业集群的发展。东亚的区域化很大程度上是受企业和政府影响的竞争性活动,在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压力下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其内部交易成本降低、统一供应商的便利性所产生的“向心力”远大于因交通运输不便利产生的“离心力”便是推动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驱动力。这些产业集群没有国界限制,不受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的影响。

其次,生产网络的构建。有学者说,亚洲贸易和投资区域化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生产网络的主导作用。随着产品结构的“模块化”,为具有一定距离限制的供应商参与到现行的生产网络中来。外包业在亚洲国家的迅速风靡,使得生产网络的结构更加明朗化,各国都发挥着自身的比较优势,不再以某个国家为主导力量或选择该国的发展模式。

最后,跨国公司的推动。大家普遍认可跨国公司是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跨国公司也是生产网络的关键环节,它使得生产网络由一个中心向四周成“辐射”状分布成为一个“单纯”的网络,多个这样的“单纯”网络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大网”。每个国家仅仅是这一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