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设计;资源利用;舒适

Abstract: China's huge population quantity and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pressure, make our country faces a tough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if there is no reasonable planning, the right management idea guidance, these questions will b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refore, how to urban planning in into the ecological concept, has more and more concern for our country. The paper mainly from the Angle of the city plan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of natural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s well as in the use and comfortable requirement how to unity,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factors, such as the design for the depth, the energy and resources in the form of flow and circulation, o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application, physical environment for effects on people, and so on, the ultimate objective is to create a ful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high quality comfortable space of city environment.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sign; Resource utilization; comfortabl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的空间载体。无论是世界其他国家还是中国,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城镇集聚区。可以认为,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持续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乃至于全球的持续发展。面对21世纪全球城市时代的形势,城市问题更成为可持续发展最为关注的主题之一。从19 9 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持续发展已成为联合国环境与开发署等国际组织共同关注的主题,而城市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焦点之一。

一、 科学的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行动中,就有开展城市现代化和城市持续发展研究,为城市现代化和持续发展提供战略、规划、设计、管理的理论模式等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是政府确定城市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活动集聚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各项开发与建设行为,以及对城市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是依法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国内外经验证明,城市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首先取决于是否有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城市规划一方面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城市质量,包括生态环境质量、城市风貌形象质量、城市文化质量等的逐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实施将引导城市走向稳定,协调的发展之路,对城市进一步优化生存环境、创造发展条件、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国情决定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大、耕地少、人均资源不足、一面靠海、区域差异大的特殊国情,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兼备的。

中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在全球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人均资源量不足与消耗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中国城镇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从乡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规模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健康与否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城乡人口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规模在世界上将是空前的。在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制约条件下走出一条健康的城镇化和城市发展道路,是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我国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我们不仅要研究解决过去几十年城镇化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未解决的一些问题,也正好赶上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潮流,这既是我国城镇化能在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和市场的有利条件下迅速发展、能在新兴工业化的较高层次上展开的有利机遇。但同时,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更高。加上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在全球对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国人均资源量不足与消耗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我国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特殊时代背景使得我国与当年西方发达国家和后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条件都大为不同。国情决定我们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道路,走主要依靠自己的发展之路。我们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中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城市规划综合调控作用,中国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取得了重要成就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通过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促进城镇化和各级各类城市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国城市数量和规模增加,城市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1978年至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前30年城镇化年均增长速度的3倍多;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5.4亿;全国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到661个。在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至2003年,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49个,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从2 7个增加到 7 8个,2 0万-5 0万人的中等城市从5 9个增加到22个,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个数从115个发展到320个。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整体功能逐步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2004年,全国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88.8%,燃气普及率81.6%,污水处理率45.7%,人均公共绿地7.4平方米,生活垃圾处理率52.1%,人均住宅面积提高到24.9平方米。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城市在国民经中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通过大量利用外资和国外市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很快,形成了以上海、京津、穗港深为中心城市的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镇密集地区;成为加速国家现代化进程,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水平差距的重点区域。城市的反哺作用增强,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在城市规划等政策调控的作用下,较好地实现了城市的紧凑发展。

适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城市规划立足国情,坚持贯彻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实施严格的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制度。我国逐步形成了包括全国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在内的城乡规划体系;城乡规划编制方法不断改进,规划的前瞻性、可操作性和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加强,法规日益完善,实施保障机制日益健全。规划加强了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在促进城市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好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与迅速变化的发展形势相比,我国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还存在局部地区的片面追求城镇规模和发展速度。忽视质量的倾向,城市发展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大拆大建、不注重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和特点等问题还较突出。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看,城镇化水平超过3%,即进入快速增长期。在新的世纪,中国政府已确立了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刚刚制定的“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这是充分体现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目标。

按照中央政府的一系列要求,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工作,体现其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

从国家层面来说;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指导,结合国情,深入研究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要进行分类指导,并采取不同的城镇化政策,努力使城镇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要抓紧完成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并将其作为引导和调控全国城镇发展与布局的政策手段,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跨省区重点区域城镇协调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要指导地方城市改进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突出应当重点监管的土地、水资源、能源和环境等方面内容,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明确城市空间增长的界线。要完善城乡规划管理法制,建立健全规划督察员制度,强化规划实施监督,保障国务院批准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实施。

从地方政府来说,应当搞好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省级政府应当允分运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手段,引导和调控省域内城镇发展;加强省域内城镇发展和建设的协调与监督。城市政府应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近期建设规划,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衔接,增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增强引导和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和建设的能力。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特别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的创建。我国人均资源不足,环境容量有限,通过国际市场来获取能源资源的制约因素较多,量也有限,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道路;着力推进城镇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城镇应当尽可能紧凑发展,搞好城镇环境治理,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能、节材;关键是要做到从城镇的资源环境条件来谋划城镇发展,提高发展质量。

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城市特色。历史传统、R妙环境、人文景观是城市的特色所在,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发展必须在遵循普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塑造城市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这也是面对全球化的正确选择。我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是保留并创造城市特色的基点。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处理好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必须科学制定保护规划,合理确定保护范围、内容、重点和方法,认真落实各项保护措施。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深知肩负的重大责任。中国将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城市规划;创建更美好、更节约、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 园林 城规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2]吴良镛著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3]周曦等著 《生态设计新论》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刘雪 《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和兼论与注重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北京林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3

[5]可持续发展设计网站

个人简介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环境污染,城市发展。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城市的发展与进步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城市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很多的环境问题。

城市发展建设中会滋生很多的环境污染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排放和噪音污染是城市的主要污染来源。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的环境污染其表现也不尽相同。根据世行的资料,发达国家的城市的大气状况要远远好于发展中国家。再次,城市化过程存在损害自然环境的变化趋势。城市化不仅会变更 土地用途,也会削减自然环境的范围,并可通过各类污染损害自然环境。最后,城市环境污染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据估计,如果不利于健康的悬浮颗 粒物浓度标准降低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安全的平均水平,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每年大约可以避免30~50 万人的过早死亡。另外,根据世界资源协会(WRI) 的统计,发展中国家5 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中80 %是由于空气污染而产生的肺部疾病所致,城市居民所患的呼吸道疾病中20~30 %应归因于空气污染。2004 年联合国环境署曾发表报告指出,大气污染使孕妇早产和居民患呼吸道疾病的可能性增加60 % 。

.城市严重污染的成因分析(一) 人口与经济的双高速增长机制导致城市环境面临较大的压力。 随着城市的发展,有更多的资本、技术工业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这必将会带来对原材料的更多需求,同时也会产生更多数量的废物排放。另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在进一步加大。当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镇后,会产生大量的物质需求,相应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排放。 (二) 城市环境治理适应不了产业结构快速变化的需求,我国重要产业,如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这些产业发展对电力等能源工业提出新的需求,导致煤炭、火电等产业污染物排放的规模化扩张。 (三) 一些城市政府回避治理责任,尽管环境保护部已经建立,但是在城市层面,有利于污染控制有效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机制还有待完善。例如,在我国的一些城市里,还存在污水处理厂拖延建设或者建设后不有效运行的现象。 (四) 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加大了环境治理的难度,并造成污染的扩散我国的许多城市在建设布局过程中缺乏内部的功能分工,一些污染型企业长期盘踞在城市的居民区周围。对于这样的企业,搬迁难度大,规模,资金都是一大难题。当地政府为了GDP,为了经济,也会纵容这样的企业长期在城市居民周围存在,要想达到宜居环境,有环境污染的企业,厂家就必须远离生活区。(五) 人们的生活方式的转变:现在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对于环境的污染日趋明显,特别是汽车尾气排放,噪音等。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城市建设中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已经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关注,并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二)如何避免和减少城市污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首先,要形成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指导城市规划与建设。近年来,一些城市规划与设计专家提出,要在可持续城市设计中重视社会、经济与环境因素,并且在程序、方法、机制等方面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设计中。要结合中国自然禀赋特点,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环境治理的内容,在城市建 设中充分考虑环境专家与市民的意见,在城市管理中强化环境的约束力。其二,要重视建设紧凑型城市。要注重设计紧凑型社区与建筑,充分减少闲置空间;尽量利用城区现有的设施;发展可步行的社区,注重多开发高层建筑;减少大户型面积的住宅以节约土地;配 套建设社区的公共设施与服务设施,减少市民的交通运输需求。 第三,严格环境准入标准,加强环境质量监管。在城市产业建设前,应加强环境准入审核或核准,提高产业的环境质量;在运转过程中,可以通过完善绿色税制方式,提高各类污染企业的运行成本,甚至不排除采用行政手段,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关停并转;同时,要采取引导、鼓励的方式,促使企业建设能够脱硫、脱 硝、除尘等的设备,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节能减排。第四,加强环境改善方面的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内部一体化合作。在北方地区,可以通过进一步恢复植被、减少地的面积,减少灰尘进入城市,减轻城市的污染。 而南方的城市周围如果能够密植林木,便可以吸收城市污染,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失。第五,更加注重发展公共交通,适度限制私人汽车。目前,我国城市平均公交分担率不足10 % ,而欧洲、日本、南美一些大城市达到40~60 %。第六,改革环境管理体制,提高城市政府的环境责任。要加强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的监督,强化环境政绩考核,增强城市政府的责任意识,扩大市民对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参与。

面对出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失衡问题,我们最值得关注的是城市生态的修复和创建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园林建设,城郊森林建设和城市绿色隔离带建设。我们拥有的城市绿地极少,景观保护作用极其不明显,而城市绿地被称为“城市的肾脏”,具有维持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树立城市良好形象,满足居民休闲、娱乐作用,同时还可以达到净化空气,吸附粉尘、防风护沙的功能。对于加大绿地系统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也会有一些方面的问题。如果过分夸张不但会导致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城市自然生态承载能力,更会导致土地开发少许而房价上涨。所以,我们的政府应该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相应的方案和措施。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问题,提高生产力,改善城市环境、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环境面貌,城市的发展应该与与环境问题齐头并进。让我们在发展城市化的同时,注意到人们的宜居,发展与环境共同进步,其实并不矛盾,就看我们怎么利用,怎么取舍!环境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阚海东.黄薇.陈秉衡 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和健康影响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2008(03)

[2].中央工作督导组北京组 城市环境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2008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3

关键词 城市供热;政策调整;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TU9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5-0187-01

若要实现城市供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经济方面,城市供热系统必须服务于经济发展;在环境方面,城市供热系统要以不危害环境为前提运行;在管理方面,城市供热系统要具有良好的管理性能,操作检修简单。评价一个城市供热系统的好坏,不仅要从经济层面进行评价,还要综合这三方面的特性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本文就目前我国的城市供电模式的利弊进行探讨分析,并制定符合经济、自然、管理三方面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供热系统评价体系。

1 我国城市供热事业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我国的供热事业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和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的供热事业已经出现很多问题。

1)供热结构单一。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供热以烧煤为主,供热结构单一,既不能保证全部城区的供热,又与国家提倡的能源政策相悖。

2)供热设备老化,安全性能降低。城市供热系统很少进行翻修,由于供热管道使用时间过久,部分路段出现了漏水或者堵塞的现象。这种老化现象既影响了正常的城市供热,也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3)部分城市供热设备存在规划不统一的情况。城市的供热设备不是在同一批次安装,采用的器材规格不统一,城市供热不能实现区域联网。

4)供热企业规模小且布局分散。一般情况下,城市供热工作由多家企业联合完成,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规模小、布局分散的问题,不能形成城市供热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城市供热具有很明显的规模效益特征,城市供热的经济效益受供热面积与热负荷率匹配度影响较大。供热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现状提高了供热成本,供热质量同时也受到了影响。

5)热计量收费推广艰难。供热属于商品,需有一定的收费标准,但是我国目前在热计量收费方面存在很多缺陷。

根据国家规定,集中供热系统设施必须为用户提供分户计量和室温调控功能。根据用户的用热量,进行热计量收费。但是,部分建筑物的保温效果不好,尤其是靠近墙体、窗户的用户耗热量多。如果以热计量的方式收费,他们将会比别人多花更多的钱,这就给热计量收费的推广带来很大的困难。

另一个影响热计量收费的就是热计量表使用麻烦,管理困难,大部分企业不响应这种收费方式。

2 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模式评价体系

对城市供热模式的评价,不仅要考虑到技术性和经济性,还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层面。既要保证城市供热的安全性、舒适性,也要保证环境质量不被破坏,资源可持续利用。

1)评价指标。城市供热评价指标,是对供热模式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以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目标多元化为依据,以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可比性、可操作性为原则,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

2)评价方法。将影响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划分出层次,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

3 针对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采取的对策

我国的城市供热改革,一是为了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在供热中煤炭的使用比重,二是为了形成环境友好性可持续供热发展模式。针对这两项要求和目前我国的城市供热发展现状,现提出以下几项改进方法。

1)增大供给。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给城市供热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供热事业需增强发展力度,扩大供给。

①大力发展热电联产项目。热电联产能够在节能、环保的前提下,保证供热质量,具有服务用户种类多的优势,是未来供热事业的主力军。

为了改变以烧煤为主,地热和燃气为辅的供热现状,我们不仅需要抓紧对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还要及时把热电联产应用到实际供热中来,取代原有的供热模式。

对于已经配备热电联产供热设施的区域,不再增设燃煤供热设施;对于已经存在的燃煤供热设施进行改造。

②改造供热管网。供热管网关系到供热的效果,为了提高热使用率,达到较好的供热效果,要及时更新维护旧的供热管网,使供热管网与供热设施完美配合。

2)改革供热体制。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在城市供热可持续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笔者通过调研,确定了几项供热体制方面的改革。

①优化供热资源配置。城市供热应打破原有的供热企业规模小、分布零散的局面,走城市供热规模化之路。供热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供热企业整合,推动重点企业重组与兼并工作,以规模大的、影响力强的企业为龙头,引领供热集团发展,形成规模大、发展步伐统一、建设规格统一的城市供热格局。

此外,政府还应鼓励供热企业上市与发行债券,通过直接融资扩大企业发展规模。

②完善供热收费方式。原有的以住宅面积为依据来收费的方式,严重影响了人们节约热能的意识。供热企业需要解决计热收费方式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广计热收费制度。

计热收费工作不仅需要供热企业的努力,还需要建筑行业的大力支持。为解决建筑不保温的问题,建筑行业在施工时应推广使用节能保温材料,使用先进的保温技术,为计热收费工作提供保障。

此外,在计热仪表安装方面要供热企业需与建筑企业协商,保障仪表安装后的维护、管理工作。

3)解决供热企业发展困顿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供热企业普遍面临成本倒挂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增强企业活力,笔者从以下两个改革层面进行阐述。

①统筹兼顾建筑布局和供热。热电联产项目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建筑布局,合理规划供热设施安装,提高热能利用率。

②推广供热新技术。为了降低供热成本,供热企业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供热技术。通过使用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二次泵技术、热网监测系统等,提升城市供热行业整体发展水平。

4 结束语

城市供热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它属于城市基础性建设,我们应对城市供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通过技术创新、供热企业整合、市场调节等方式推动供热体制改革,将我国的城市供热引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丽,王乐乐.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集中供热方案选择[J].区域供热,2013(04).

[2]谷加胜.浅析对城市供热技术发展的展望[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05).

[3].北京供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8(06).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措施

一、引言

城市规划关系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在规划部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中,要求获得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根据城市发展特点及发展目标制定一个发展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规划过程中通过优化城市资源、降低资源的消耗,从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在城市的规划以及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采取立体化的规划模式,从长远的角度进行,以满足当前城市发展的要求。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所谓城市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也就是一座城市在建设与规划过程中,规划部门应当对城市中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全面分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创新,从而推动城市的快速建设与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规划中思路与框架的构件应当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

要想城市在规划与建设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对常规的规划之外,还必须要求将促进城市发展的资源考虑在其中,并了解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状况,然后在编制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还必须要对环境容量以及环境承载力这两个约束力进行全面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规划方案,从而促使城市规划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事实上,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如果工作人员所编制的城市规划方案超过了城市环境承载力以及城市资源的供给能力,那么在实际规划中,我们还应当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并结合城市经济的发展来不断优化规划方案,使其在城市环境承载能力以内,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确保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环境承载力与城市资源供给力是城市规划中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其中城市环境承载力也就是在城市开发与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污染的程度,要求环境能够承载这一污染;而城市资源供给能力也就是要求城市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能够提供充足的土地、水、森林等各项资源,从而实现城市的合理规划与建设。

四、当前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般来说,在对城市规划与建设之前,我们必须要对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实际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统筹城乡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市规划方案的合理性,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并且没有在规划中落实规划目标,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主要体现在:时效性不强、协调性不足、土地利用率不高等。

2、政府过于急功近利,影响到城市的合理规划

在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对其予以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是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的主要对象,要求政府在实际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政府部门在对部分城市进行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法》来对城市进行规划,而是追求其中的短期利益,不利于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另外,还有一些政府在对城市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将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考虑在其中,导致其建设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利于社会、环境、建筑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得不到有效的落实。

五、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的措施

针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对其引起高度重视,对其进行分析之后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将城市中的各种资源、环境等要素考虑在其中,这样才能够确保城市在规划与建设中的合理性,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政府应当对其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对其进行规划,这样才能够促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1、城市全球化对城市规划功能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世界经济结构格局的变化,全球性地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城市中心区的结构、建筑的综合体的组织以实现更高的效率,资本和劳动力全球性流动,改变原来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的全球性迁移,区域城市群的依托和被依托关系逐步明朗,经济活动中心的全球性集聚,促使全球城市体系的多级化。各城市群中的产业分工各不相同,中心城市将更加发展,以实现其对区域经济的控制和运作。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功能和地位与过去不一样。

2、市场经济对城市规划提出新的要求

在城市更新中,城市功能的转变和更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统的保护面临空前挑战,由于市场经济的地域在21 世纪大规模扩大,受到经济力量和城市规划管理、建筑设计力量不足的困扰,在土地级差的作用下,尤其在决策层常被急功近利的心态所支配,城市用地出现重构和置换,造成决策不当,城市的文化传统遭到破坏原有的建筑的功能将得以改变和改造。新建筑的创作和原有建筑的更新,城市在全球化过程中加剧了世界各种文化在城市中面对面的冲突,将更加丰富城市的生活和景观。

3、信息化使城市规划的时空发生革命性变革

工业革命使人们向城市集聚而疏远大自然,人们的生活工作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信息革命则使人们居住和工作空间扩散并亲近大自然;通过现代信息网络,工业革命使人们从郊外到市中心工作,家庭将重新与工作场所相结合,电子社区、虚拟银行等的出现,信息革命则使人们在效外工作到市中心娱乐、消费、社交等等。人们盼望共享空间、交际场所,更多新类型建筑的涌现,信息化社会使城市规划的时空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新的城市建筑形式将成为新城景观的一部分。

4、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规划探索之路变得更加任重而道远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当前还处于城市化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过渡期。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显然是一个挑战,对城市化有了积极的认识,对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探索之路变得更加任重而道远。伴城市化被纳入国家发展政策中。随着全球城市化的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逐步形成,并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识。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先集中后分散的老路,探索更为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在区域开发、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各个层面得到全面贯彻。

六、结束语

城市的规划应遵循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的定位准则,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的情况下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提高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提高城市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在以生态化基础上的城市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终也是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1]陈秉钊.当代城市规划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5

[关键词]城市 竞争力 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化差别是城市与城市之间最大的差别。城市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加强城市竞争力有助于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加强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便进行:中国历史悠久,在每个城市中都有代表其城市特色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因此,首先要加强对这些的保护,使得能够持续的保持住城市特有的空间格局、重要地形以及独特的建筑风格;其次,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的宣传,城市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轶事、民间工艺、民俗风情等,对这些历史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充分认识其内涵,要把城市竞争中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来进行;再次,城市中最主要的主体――人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提高,主要包括知识、风险意识、形象意识、技能、竞争意识等等。

二、加强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

城市只有不断进行学习和深造才能实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实现自我适应和自我创新前提条件就是转变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要途径就是鼓励自我超越、更新学习理念,实现学生的全员化和终身化。根据我国城市具体情况,建设学习型城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建立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在加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完善网络,促进国民教育体系发展;第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各类“学习型”组织,要在机关、企业、社区家庭等建立机制灵活、方式多样的各级各类学习型组织,实现知识在“学习型”组织之间无损耗流动,为“学习型城市”提供支撑;第三,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实现知识共享。在城市中,图书馆、研究院都是知识传播的物质载体,因此,必须建立知识数据库,并且将其开放,实现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制度人员交流制度,使得对于“学习型城市”的需要,每个城市居民都能够与之相适应;第四,加强各种活动的开展,并且这些活动也与有关学科和城市居民密切相关,这样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创新;第五,使得举办的活动要有保障的进行。总而言之,不管“学习型城市”如何进行,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城市创新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能力也决定着工业化水平的高低,而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就是产业集聚。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整个供应链上,企业都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对于专业化协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二,规模效益容易形成,并具有较强的外部经济性;第三,对于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培养与利用等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第四,对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发展非常有利。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信用是保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基础。在多变环境中具有信用的城市要进行自我调整和自我适应。在城市的各种要素中都不同程度上渗透着信用,并且进一步加固了城市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城市竞争力的强弱就是由信用的高低来决定。信用还体现着特定的经济关系,一般都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之上,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现实中,信用缺失的原因是很多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缺失的内在原因是滞后的制度建设和超前变化的经济伦理;第二,信用缺失的直接推动力是成本效益的严重不对称;第三,信用缺失的普遍原因是企业经营的短视行为较严重。

城市营销能够为城市发展营造就有竞争优势的环境,从而能够使城市摆脱遇到的困境,进而使得城市朝着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走去。城市营销影响经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城市经营的企业家精神在城市营销中有所体现。城市营销力求将城市视为一个企业,将具体城市的各种资源,以企业家的思维,通过现代市场营销手段,向目标受众或目标客户宣传或出售。从实践来看,在国外,美国城市地方政府的管理者具有较多的企业家态度,这主要是因为美国城市地方自治与税制的原因;但是从欧洲城市角度来看,与美国城市相比,没有那么多的地方权力,但是由于激烈的竞争使得他们必须对他们的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尽可能的在各方面都具备吸引力;同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生存下去,城市的经营管理必须更有组织,并且还必须加之更多的商业观念,从而使得城市运营效率提高,最终使得城市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对于城市竞争力发展所遇的问题,城市营销可以给予解决。首先,在竞争经验的累积和成长的过程中,城市能够发掘城市营销的优势,并且学会城市营销应采用哪种方式进行发展;其次,城市营销是实现城市政策目标重要途径,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营销策略来解决城市发展所遇的问题,从而使得提升竞争力和活跃地区经济的目标能够得以实现;再次,对于地方政府和目标群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可以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经营来实现,从而有利于城市政府部门提高社会的总体投资利润率。第三,在城市竞争优势的形成中,城市营销的作用是非常大的。通过城市营销,城市可以根据其发展的远景目标与自身的资源限制,应用不同的营销策略来分别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与期望。

城市竞争力体现的是一个城市适应和发展的能力,城市经营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提高城市竞争力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尹子民:工业企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2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6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 focused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development target and level, The thou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polic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mod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oa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skeleton, City 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pporting measur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raffic planning.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ity; Traffic; Plan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建设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交通量的增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交通需求与供给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出现交通与环境鲜题。如何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城市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特别是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源、环境和系统的可扩展性。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要求从观念上、技术上、政策上协调居民出行需求、道路设施供应、城市环境质量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形成一种体系,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要,同时对环境影响最小;随着居民出行需要的提高,交通系统的弹性最大;为居民提供人性化的环境空间。

二、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交通拥挤。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交通需求急剧增加,而交通设施建设则相对缓慢;同时,由于城市空间的限制,使得城市中心区对道路空间的需求大于供给,造成了土地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这种交通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以及长期形成的城市混合交通导致了交通拥挤与阻塞。

2、土地利用。城市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扩展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对动植物的栖息地和某些有存在价值的地区产生破坏, 从而使城市用地愈发紧张,迫使居民迁入附近郊区。结果既占用了其它用地面积,又增加了居民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从而增加了交通需求量。

3、能源消耗。据统计,交通部门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日益扩大,已成为最大化石燃料消耗部门;同时,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与人口的不断扩大必将刺激人们对交通设施的需求,相应引起交通工具对一次性能源消耗的增加,这将进一步加剧中国能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4、环境污染。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铅化合物等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了全球变暖、光化学烟雾、酸雨等一系列无法弥补的生态环境污染;同时,交通噪音、振动、电磁波等严重危及着人们的生理与心理健康,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与学习。

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

1、道路等级规划

在道路等级规划方面,我国的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四个等级。在绿色城交通规划的理念下,城市交通规划应遵循根据公交优先原则,城市道路的分类应进一步细化。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按客、货运功能进行分类;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作为绿色交通出行方式。

2、公共交通规划

(1)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在实际道路规划建设中要优化公交线路设计,实行公交优先。进一步规范公交道路的设置,使其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满足部分乘客的要求,使快速公交真正地提速。如公交车道应设计在城市人行道的旁边,而不应如一些城市所设计的位于道路的中央,被其他车辆所包围,更不能过分强调公交普通线路的运行速度。

(2)要注重公交换乘枢纽的规划建设,它的建设是保障城市公交畅通高效的关键性设施。公交换乘枢纽可根据需要分级分规模设置,如市级客运枢纽、组团级换乘枢纽及其它换乘枢纽等。公交换乘枢纽的建设应将“快速”与“方便”结合起来,从而可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快速、高效衔接,提高运行效率。

(3)合理限制小汽车的使用。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小汽车拥有量增长速度过快,不仅给环境造成了损害,而且也给交通事业带来深层次的影响。结合城市发展实际,可以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如提高各种税费额度、限制使用停车场地、单向行驶、控制驶入时间、控制小汽车的总流通量等手段限制小汽车在城区道路上的通行,这样可以有效缓解给交通、环境、能源、土地等带来的压力。

(4)严格管理摩托车。目前,我国城市中摩托车的拥有量比较大,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但是,摩托车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的影响却令人担忧,摩托车交通事故频发,安全隐患明显。摩托车的取消不太现实,只有加强监管:如驾驶员及乘坐者必须佩戴头盔,必须限速行驶,闹市区限制进入等。

(5)绿色步行交通出行规划

步行交通也是绿色交通的重要范畴,在一定范围内,步行交通也是与其他交通模式衔接、换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进行步行交通规划时,应围绕步行者的出行需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市中心商业繁华的地区开辟步行街区,将机动车交通全分离出去;在人流车流繁忙地段规划高效安全的行人过街设施;人行道应与公共交通有机衔接;创造舒适吸引行人的步行环境。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1)建设完善的城市交通实时监控指挥系统。将更多的道路网口纳入管理范围,提高对交通运输的监控力度及应急反应能力。

(2)普及安装超速检测摄像仪器。加强对超速车辆的监控,记录并威慑超速行驶。

(3)建设城市交通信息系统。通过交通网站及主要路段上装设的交通信息指示装置,适时向市民最新交通情况,提高交通指挥的主动性,有效疏导交通。

总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用牺牲环境及资源来解决交通问题是城市交通建设的一大误区。建立一个以解决交通拥挤、改善环境质量、优化资源利用为目标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继孚,赵晖.改革开放30年北京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回顾[J]. 城市交通.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