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本化理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本化理念范文1
1.1以读者为本
与一般的图书馆不同,高校图书馆所面对的群体主要是广大高校学生以及高校教师。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成长伴随着信息通讯以及计算机网络的高速发展的相关环境,对于信息服务有了比较高的要求,对于相关信息的要求也是更加地快捷方便。身为高校的教师,也是时刻在接受新的信息,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适应时代的变化,所以他们对于图书馆的依赖性也是较大的,对于图书馆的要求也是提供更高的相关服务层次。高校图书馆应当以读者为本,树立一切为读者、读者至上的观念。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之中,我们应当将读者作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断地提高相关的服务水平,尽量满足读者的相关需求,给读者提供一个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1.2以图书馆馆员为本
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应当注重以读者为本,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以图书馆馆员为本。实质上,伴随着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相关管理从以藏为主、以实体资源为主转向了以用为主,从不同方面提高了管理以及相关的服务水平。传统的图书馆管理理念以及方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现代的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服务之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严重地制约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它使得馆员以及读者之间对于服务水平以及质量的提供和要求不对称。我们应当强调高校图书馆管理之中的人本化理念,坚持以图书馆馆员为本的理念,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更加地重视,把图书馆馆员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充分地发挥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将图书管理员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2.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人本化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1图书馆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图书馆管理以及服务人本化的过程
人本化就是以人为本,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一切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崇尚自然,尊重人行,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图书馆事业的相关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的过程,也是图书馆管理以及服务人本化的过程。现代的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以及文化的相关需求,都是体现了“读者至上”以及满足人的相关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的价值。伴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在图书馆管理以及服务的整个过程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以及图书馆馆员的相关发展需求,这是图书馆事业的相关出发点。
2.2社会发展的知识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
要求现代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人本化知识化、信息化是当代社会现代化的表现。它的发展特点是:以经济作为动力,以现代科技作为支撑,用现代的管理手段,全面地满足人的需求。知识化、信息化不仅是图书馆事业的主题,还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方面,随着读者的服务层次以及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现代科技成果在图书馆业务之中得到比较好的应用,就要求我们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具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素质以及较为全新的管理理念以及服务理念,这就是人本化理念,以此来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相关变化。在另一方面,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也在上升,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拓展。特别是对于信息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作为提供知识信息服务为主题的组织,应当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相关变化,并且较为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的相关成果,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相关需求。
2.3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成管理以及服务的人本化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图书馆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也使得人类社会更加文明,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加速刺激了读者的相关需求。现代的信息技术,比如说远程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在图书馆业务之中的普遍应用,使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方式、时间以及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的载体由实体转向了虚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现代图书馆的读者以及管理人员也应当适应这种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适应客观的变化。
3.小结
人本化理念范文2
关键词:学校管理 以人为本
Abstract: i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istic thought reflect, has become a modern human management civilization basic symbol. In the modern era, the human society is experiencing a to globaliza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knowledge driving force for the basic features of a new revolution, can grasp the talents, knowledge, innov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to prosperity.
Keywords: school 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重视校园文化导向,凝聚教师思想的理念 丰厚的校园文化底蕴是凝聚教师思想,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的基础。在师资管理工作中,应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按照同命运、共发展、双赢的管理原则要求,实施以教育宗旨、人才培养、学校发展为愿景导向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引导教师把自我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相统一。用愿景激励全体教师在各自岗位上确立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的教师凝聚在统一的校园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之下,并力求使这一理念和价值取向成为教师共同的行为导向,从而形成教师潜质开发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人本管理,注重个性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现代人类管理文明的基本标志。在教师管理中,人本管理理念应处处得以体现,特别在教师的培养使用上,应以学校发展为目标,以个体发展为着眼点,给教师以充分的发展空间,鼓励冒尖,张扬个性。特别是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应成为学校人才资源管理的突出特点。在教师职业生涯设计中,应将教师的定位、培训、发展和锻炼等环节作为主要内容,以促进教师不断提升。同时,采取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的方法,增强教师的荣誉感,激励教师施展才干,自我发掘潜能。
三、发现人才潜质,开发人才潜能的理念 发现潜质,提升潜能,开发潜能是人才管理的关键。在教师的考察上,绩效是对教师现实的评价,而潜质则是对教师未来的评估。要开发教师的潜能,就必须发现教师潜质和提升教师潜能。在教师的成长方面,要有一整套完备的培养方案,使教师在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得到提升,进而使其显性潜能和隐性潜能成长为现实能力,并转化为实际绩效。一是为教师设计成长道路,二是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养,三是将学校的愿景与教师个人职业愿景紧密结合,促使其在努力实现组织愿景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愿景。
四、正确对待问题,避免零错误文化的理念 在现代管理中,把错误和问题作为一种机会而不是失败,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的不同个体,人的思想不是设定好的程序,有时难免会有误差,尽管不愿意,但有时还会出现偏差和错误。出现了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看如何对待错误。作为管理者应与教师一起分析错误,找出对策,与教师一起感受错误,帮助教师自我提升,从而把错误和问题当作一种发展提升的机会。一个好的管理者应懂得“避免零错误文化”是对教师的一种激励,我国自古就有“失败乃成功之母”之警言。
人本化理念范文3
教育是最具有人类良心的事业,是人类最纯洁、最壮美的事业。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三句话可以深刻揭示以学生为本核心理念的真谛:教育是把一个人从黑暗引向光明,教育是把一个人从虚假引向真实,教育是把一个人从低俗引向崇高。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让人体验美好、体验崇高、体验成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体系。所以,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德育的核心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核心理念,关键在于“五个坚持”。
坚持育人首位。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但对于这个本源价值,我们在相当长时间给淡忘了。改革开放前,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为政治运动服务。改革开放后,我们强调教育的功利价值。现在,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教育,让教育融入生活,潜入人生,“认祖归宗”“重新姓人”。
现代大学科学教育功能与传统相比有了很大拓展。高校很容易在拓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等功能价值中淡忘和偏离,这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现在,高校育人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人们对高校办学水平的评价,依然存在着根深蒂固的“GDP崇拜”,就是学位点、重点学科、科研经费、科研获奖等,领导和教师的兴奋点都集中于此,对教学缺乏投入,对育人缺乏热情。
坚持终身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公平惠及所有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终身发展的目标,体现了教育面向学生个体与面向学生群体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对学生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高度统一。
坚持学生主体。学生是权利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教育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主体,把教育同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学生是行为主体。要把学生看作能动的、有创造力的行为主体,把外在引导与学生内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创造潜能。学生是生命主体。要把学生看作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生命尊严的生命主体,把知识传授与健康人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生是发展主体。要把学生看作自主发展的主体,把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以个性为主体构建人生培养模式。
坚持热爱学生。大学是大楼、大师、大爱。这三者中,大楼为体,大师为根,大爱为魂。近年,学校的大楼多了,空间大了,条件好了,大师多了。但我们总感觉大楼、大师之外,还需要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大爱。有了大爱,我们的大楼就会处处体现育人功能,教师就会全心全意教书育人。大爱是教育的灵魂,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陶行知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位著名教授说,学术是我生命的延续,学生是我子女的延续。师爱是师魂,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更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雕塑师”。教师既要有学术魅力,又要有人格魅力;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教知识——解惑,这是经师;教师教能力——授业,这是能师;教师教智慧——传道,这是人师。
有位教育家把“大爱老师”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好人”,问寒问暖,爱生如子;第二层次是“能人”,讲课精彩,天衣无缝;第三层次是“有理念的人”,提供指引,真正服务。实践证明,平庸的教师在说教,良好的教师在解惑,优秀的教师在示范,卓越的教师在启迪。教育要以大爱为魂,教师要以大爱为心,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人本化理念范文4
摘 要 文章通过对健美操思想文化的简要介绍,结合“人本位”思想理念,倡导转变重物轻人的健美操文化思想,重塑以人为本的健美操思想文化,推进健美操文化变革研究。
关键词 健美操 思想文化 人本位 变革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新时代,一个经济与文化高度交融的新时代。当“物本位”理念逐步被“人本位”理念所取代,一个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张,并深度改造提升诸产业门类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正悄悄向我们走来。德国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曾经说:“我感兴趣的是人们为何而动,而不是怎样动”。她的舞蹈不只是肢体艺术,而是其赋予了舞蹈丰富的思想,而使舞蹈本身超越了灵魂,变得更有价值,更让人感动。当今,健美操思想文化正是缺乏这样的理念进行指导,致使改革动力不足,归根到底在于其思想层次改革档次不足。
一、健美操的概念及特点
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以美为核心,以节奏、韵律为生命的艺术性很强的竞技类和健身类运动项目。它的特点主要有:
(一)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运动,其最大的特点是动作协调、流畅、有弹性,节奏强劲有力、旋律优美,充分展现出“健、力、美”的特征和高度的艺术性;
(二)练习形式多种多样,而且风格各异,各种人群都能从健美操练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和自己喜爱的种类;
(三)不受场地、天气、人数的制约,运动员可随意控制,对各个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技术水平的人都适宜,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二、健美操运动文化思想误区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认为调节身体是大众健美操健身者唯一的动力来源;许多健美操教练员也偏重于抓提高技能和体能的所谓“物化”训练,而忽视了同步培养运动员情感的“人”的修炼,这是不科学的,也是健美操运动“重物轻人”的错误表现。同时,国内外研究健美操运动的学者大都认为,健美操是把音乐、舞蹈、体操融为一体的有氧体育运动;还有学者认为,“健美操是在音乐伴奏下运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操化动作,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可见,我国对于健美操的理解多半停留在重视技术、技能和体能等“物化”的研究,而对健美操运动的深层次的研究还不够,是一种“重物轻人”的体育倾向。其实,舞蹈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揭示的不是一般的生活情景,而是“人类灵魂深入的景象”,因此,表现健美操动作不仅仅要用肢体语言,还要用艺术的思想去感受,去升华。我们就是要研究以人为本兼顾物化的健美操思想文化。
三、“人本位”理念下的健美操思想文化构建
传统的健美操是人为了追求健美操运动的技能和形艺等,而被动的去提高技能和体能;有思想文化的健美操则不然,其是人通过掌握健美操运动的技能和形艺等,最终追求的是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和思想境界,即增值的人。
(一)提升文化品味,摒弃传统思想束缚。中国体操队总教练黄玉斌曾说过:运动员没文化,拿不了世界冠军。这是人物并重,更重人的健美操思想文化质量不断提高的表现。提升健美操的文化品位,是推动健美操文化变革的动力和源泉。要克服传统健美操文化意识存在的不足,促进健美操文化的发展,就必须摒弃一些不良习惯的阻力,大胆尝试在新编的健美操中赋予一种内涵,把空洞的动作跳动转变成歌颂性的或叙事式的表演。从而根据这个内涵需要设置服装、道具(器械)、设计创作音乐等,把健美操打造成一个“精品”,一个“高、精、尖”综合艺术运动项目。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位”理念的健美操运动文化。
(二)建立“人”“物”并重,以人为本的健美操文化思想。美国原达拉斯小牛队教练托尼先生把篮球运动作为育人的“载体”,即通过篮球运动培养一个对事业、对生活富有情感和责任感的“人”;前乒乓球队总教练张燮林同志教育运动员从小事做起,才能做大事。这些都是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最好例证。因此,我们研究“人”灵魂的内容,是为了让“物”即健美操的表演更有价值,更有精神。建立人物并重,更重人的健美操思想文化,是推进健美操思想、教法、内容以及考核的全面变革。
(三)加大创作力度,凸显文化本色。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一项艰辛的劳动,要提高健美操的文化品位,让健美操充实文化内涵,就必须加大健美操的创作力度。培养和锻炼一支高素质的创编队伍和普及开展业余创作活动,才能适应健美操的发展和提高。创作是发展和提高的源泉,体育主管部门和体育院校要重视这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只要抓好创编这一环节,健美操运动的形式和内涵就更丰富多彩,就更能发挥它的功能作用和社会作用,为全民健身运动做出新的贡献。
四、总结
变革重“物”轻“人”的健美操思想文化,建立“人”“物”并重、更重“人”的健美操思想文化。即在重视健美操技能、体能等“物化”层面提高的同时,更重视通过健美操运动对于练习者人性的修炼,旨在推进健美操思想、内容以及文化的全面变革。
参考文献:
[1] 宋继新.竞技教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人本化理念范文5
关键词:地勘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激发人的工作潜力和工作积极性,实现个人对企业的贡献。地勘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较为恶劣,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发挥以人为本理念的作用,以员工为中心,之后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构建地勘企业人文环境
对地勘企业来讲,构建起人文环境,能够更好的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落实,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加强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同时也会影响到企业员工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错误的价值观将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说,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需要帮助企业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知感和归属感。
地勘企业中员工的工作条件较为艰苦,要在文化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想职工所想,做施工所需,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为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奠定基础。
二 、尊重员工并关心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要想将地勘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需要懂得尊重人并关心人,这是基础,也是前提。真正的做到尊重人和关心人,就需要企业领导正确的处理好企业和员工之前的关系。例如在地质找矿工作当中,一定要尊重员工并信任员工,积极的采纳员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广大员工知道自己在企业当中受到重视。地勘企业中一线员工众多,领导和管理人员需要关心并慰问一线员工,给他们带去温暖,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关心员工就需要知道每个员工的需求,要真正的做到爱护每一位员工,能够为他们办实事,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为企业创造利益。关心员工需要关心他们的职工生活,因为地勘单位长期野外作业,夫妻分离、孩子读书以及老人养老都是员工的思想负担,地勘企业需要解决员工的这些问题,让他们没有担心。同时,需要关注员工的薪酬和健康,要对每个员工的付出给与相应的回报,并要在员工当中宣传健康和安全知识,让他们在确保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同时,要重视员工的业务水平的提升,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些尊重和关心措施,让员工真正的把企业当做大家庭,真正的为企业服务,这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三、以制度建设推动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入
地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的推动,使得以人为本理念更好的融入到文化建设当中。还需要建立起平等的员工福利机制,对于地勘企业来讲,员工常年野外作业,更需要通过福利机制激励他们,使其更好的进行工作。
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起学习型的组织,规定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方式,不断丰富每个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使企业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学习型组织采用共同管理的方式,让员工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可以提出企业今后发展的建议,为企业的管理工作提出策略等,这些都能够在完善员工自身的基础上推动企业的发展。
可以说,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就是要求在这个过程当中认真并平等的对待员工,并鼓励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继而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四、深化地勘企业文化的内容
对于地勘企业来讲,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就需要营造自己的特色企业文化,并要让员工对这一文化有认同感,并且能够通过这一文化的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能够将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团结在一起,献身精神是地勘企业员工共有的精神,并激励一代又一代地勘工作人员奋斗。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深化文化内容和理念,更好的彰显以人为本理念,发挥文化的作用。
五、结语
在地勘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能够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参考文献:
[1]李东林.地勘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理念[J].国企,2016(3):54.
人本化理念范文6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全球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产品的跨国界流通要求产品设计者能够了解别国消费者的需求;食品、水资源和环境等世界性问题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决策者和工程师,培养理解多元文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遂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许多学校过去很少关注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现在也开始为其创造机会,让这些专业的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牙科系一直以案例教学为主,如今在案例中增加了多元文化的要素,如怎样与来自其他国家以及信奉其他宗教的病人进行交流;动物学科的学生不仅要学习一般的动物生物学和动物管理学,还要知晓牲畜养殖可能对环境、基因操作和未知疾病等造成的影响。
长久以来,一提到国际化人才培养,人们便会想到学生的跨国流动,至今,依然有许多人相信,学生流动是教育国际化的最佳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为了促进学生的跨国流动,许多大学与外国高校达成学生交换协议,不少政府和非政府机构设立了海外学习奖学金,一些国际组织也推出了地区性的学生交换项目,如欧盟的伊拉斯漠斯·蒙得斯计划和亚太地区的亚太大学交流会。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发现,能够到国外学习的学生很少。只有10%的欧洲学生有海外学习经验,在美国,这一比例不足1%,于是,“本土国际化”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引起轰动。本土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IaH)泛指除学生流动之外的一切国际活动,其发端者为瑞典学者本特·尼尔森(Bengt Nilsson)。尼尔森指出,尽管学生流动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国际化不能只依靠这10%出过国的学生,要想在全球化世界中站稳脚跟,所有学生都必须“国际化”。然而,把所有学生都送出国显然是不可能的,一种现实而有效的办法是在大学教育中,为没有机会出国的学生提供国际化经验,这就是本土国际化。本土国际化聚焦于形式多样的课程改革和课外活动开发。
一、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门或两门与“国际”有关的课程。这种做法比较简便省力,基本上不需要改变现行的课程结构。尼尔森所在的马尔默大学设有国际移民与种族关系学院,学院为工程系的部分学生开设为期5周的选修课,研讨移民政策、种族隔离以及文化和宗教差异等问题。由于受到学生广泛欢迎,选修此课程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增加了1倍。许多大学把国际问题和跨文化研究更进一步地融合成一门国际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荷兰的特文特大学就是一例。一些中小学也引入了国际研究课程。澳大利亚的柯若瓦女子学校是一所非政府学校,它为六至八年级的学生开设了一门名为世界女性的课程,向学生讲授历史上知名女性的生活,让学生知道不同国家的女性也有相同的人生经历。九年级学生则通过非英语语言课学习外国文化、政治和历史。
第二个途径是开展外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研究术语、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一些高校开设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外语课,如马尔默大学的英语会话课;另一些高校则用外语教授专业课程。韩国政府甚至规定,国立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和梨花女子大学等精英大学,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课程必须达到30%。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秋田国际教养大学,它是一所全英语授课大学,该校所有新生都要参加托福考试,并根据考试成绩编成3组,学习英语阅读、写作、会话和听力。大学定期对学生进行托福测试,考查学生的进步情况。完成英语学习之后,学生可以开始学一些文科核心课程,如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和历史。从二年级开始,学生才正式学习主修课程。
课程改革中最富有潜力,但实施难度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促进不同国家的高校相互合作,联合开发课程或课程模块,从而实现不同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与交融。葡萄牙理工学院、捷克的俄斯特拉发大学、波兰的人文与经济研究院、罗马尼亚的罗马里综合大学和英国的圣玛丽大学学院共同开展高级跨国情景中的教学项目,目的是让合作院校向学生传授一门共同课程。课程的主题之一是欧洲研究,其中包括3个模块:欧洲面临的教育挑战、欧洲公民与欧洲价值观以及欧洲历史与欧洲制度。这些模块均用英语讲授,每个模块45学时,学生修完后,共可获得15学分。欧洲管理学院与国际公司团体是一个由17所来自欧洲顶级商学院、4家欧洲之外的学术机构和50多家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组成的团体。该团体开设了管理硕士课程,在所有成员学院讲授。课程包括6个部分:学生所在学院的自设课程、团体共同开发的专门课程、两门语言课程、一次海外实习、制订一项商务计划以及在一所海外成员学院学习一学期。
二、开发课外活动
本土国际化不仅体现在正规课程中,也体现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访问学者、留学生和移民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以为本地学生提供多元视角,使得本地学生不用出国就可以探索不同的文化和传统。一个有趣的概念叫做国际教室(International Classroom),在一些国家,随着交换生和移民的增多,同一个教室里有时会坐着来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国家的学生。国际教室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学生丰富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学会欣赏多元文化,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例如,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有跨文化交流专题研究组,让外国学生和本国学生一起分析与讨论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交流风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风格。明尼苏达州则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通过立法,对有助于美国学生学习国际文化的外国学生给予财政补贴。
也有一些学校建立了导师制,将本国学生与外国学生或外国移民组合在一起。柯若瓦女子学校向每位外国交换生提供由两位教师和两位本校学生组成的导师组,帮助交换生熟悉学校环境,融入学校生活。在与交换生交流的过程中,导师组的所有成员都获益匪浅,他们与其他学生一起开展研讨会,探讨文化差异有哪些表现以及怎样理解文化差异。马尔默大学每年派出100名学生,担任100名中小学移民学生的导师。导师对移民学生跟踪1年,每周至少到学生家里待3个小时,或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种活动。这既有助于移民学生获得安全感,又让导师认识了不同的文化、宗教和传统。
三、网络与本土国际化
网络是本土国际化的关键手段,一些学者甚至提出,高等教育国际化很可能是各国学术界大量使用互联网的必然结果。各国师生可以召开视频会议,可以通过虚拟图书馆查阅各国资料,教师也可以把事先录好的演讲放在网上,供各国人士下载观看。最重要的是,各国师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形成虚拟社区。虚拟社区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因为各国师生要相互合作,必须使用某种国际语言,如英语。20世纪90年代末,比利时、美国、阿根廷、法国、苏格兰和西班牙的一些高校启动了Marctica项目,目的是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共同学习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并在此过程中发展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项目的工作语言为英语。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由3部分组成:一是学生通过网络,自学由各成员学校共同开发的课程软件包——国际与跨文化市场营销;二是虚拟交换,也就是成员国学生不必出国,而是利用电子邮件、聊天室、网络论坛和视频会议,组成团队,撰写论文,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与出国留学相似的效果;三是各小组利用网络,开展国别分析。
类似的虚拟社区在中小学也可以看到。美国的田纳西大学与保加利亚的布尔加斯自由大学共同设计了一个名为“我家、你家、我们的家”(My Place,Your Place,Our Place)的教学模型,并在田纳西州和布尔加斯地区的一些中小学开展了前期试验。两个地区的中小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两两结对,电子邮件的内容最初由老师指定,如介绍当地天气和当日汇率,然后逐步由学生根据教学模型中列出的项目,开展自由讨论,如比较两地物价,计算两地劳动者需要工作多少小时才能买得起某件商品。学生可以把他们的项目成果上传到专门网站,供大家学习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