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欧姆定律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1
1 知识目标
1.1 知道电动势的定义.
1.2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理解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1.3 知道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电源的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
1.4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1.5 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
1.6 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转化的情况。
2 能力目标
2.1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会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
2.2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2.3 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
3.1 通过外电阻改变引起电流、电压的变化,树立学生普遍联系观点。
3.2 通过分析外电压变化原因,了解内因与外因关系。
3.3 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思想。
3.4 知道用能量的观点说明电动势的意义。
教学建议
1 电源电动势的概念在高中是个难点,是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关键和基础,在处理电动势的概念时,可以根据教材,采用不同的讲法.从理论上分析电源中非静电力做功从电源的负极将正电荷运送到正极,克服电场力做功,非静电力搬运电荷在两极之间产生电势差的大小,反映了电源做功的本领,由此引出电动势的概念;也可以按本书采取讨论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的方法,给出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上电势降落之和的结论.教学中不要求论证这个结论.教材中给出一个比喻(儿童滑梯),帮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
需要强调的是电源的电动势反映的电源做功的能力,它与外电路无关,是由电源本生的特性决定的。 电动势是标量,没有方向,这要给学生说明,如果学生程度较好,可以向学生说明,做为电源,由正负极之分,在电源内部,电流从负极流向正极,为了说明问题方便,也给电动势一个方向,人们规定电源电动势的方向为内电路的电流方向,即从负极指向正极。
2 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希望作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有明确的感性认识,然后用公式加以解释.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图线,可以直观地表示出路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务必使学生熟悉这个图线。
学生应该知道,断路时的路端电压等于电源的电动势.因此,用电压表测出断路时的路端电压就可以得到电源的电动势.在考虑电压表的内阻时,希望通过第五节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3 最后讲述闭合电路中的功率,得出公式 , .要从能量转化的观点说明,公式左方的 表示单位时间内电源提供的电能.理解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上式的意义:电源提供的电能,一部分消耗在内阻上,其余部分输出到外电路中。
教学设计方案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 教育目标
1.1 知识教学点
1.1.1 初步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
1.1.2 了解电动势与内外电压的关系。
1.1.3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及其公式,并能熟练地用来解决有关的电路问题。
1.1.4 理解路端电压与电流(或外电阻)的关系,知道这种关系的公式表达和图线表达,并能用来分析、计算有关问题。
1.1.5 理解闭合电路的功率表达式,理解闭合电路中能量的转化。
1.2 能力训练点
通过用公式、图像分析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德育渗透点[来源:高考资源网]
1.3.1 通过外电阻的改变而引起I、U变化的深入分析,树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相互联系的观点。
1.3.2 通过对闭合电路的分析计算,培养学生能量守恒的思想。
2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2.1 重点
①正确理解电动势的物理意义。[来源:高考资源网]
②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2 难点
路端电压、电流随外电阻变化规律。
2.3 疑点
路端电压变化的原因(内因、外因)。
2.4 解决办法
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类比分析、动态画面、图像等帮助同学增强感性认识,逐步了解电动势的含义,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公式,分析各项的意义,使学生有初步整体感知,精选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路端电压随外电阻改变而改变的规律的典型例题,结合图像分析突破难点。
3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满电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线产生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少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只有电场力的作用是不能形成持续电流的。
教师:为了形成持续的电源,必须有一种本质上完全不同于静电性的力,能够不断地分离正负电荷来补充两极板上减少的电荷.这才能使两极板保持恒定的电势差,从而在导线中维持恒定的电流,能够提供这种非静电力的装置叫电源.电源在维持恒定电流时,电源中的非静电力将不断做功,从而把已经流到低电势处的正电荷不断地送回到高电势处.使它的电势能增加。
4 课时安排[来源:高考资源网][来源:高考资源网]
1课时
5 教具学具准备
不同型号的干电池若干、小灯泡(3.8V)、电容器一个、纽扣电池若干、手摇发电机一台、可调高内阻蓄电池一个、电路示教板一块、示教电压表(0~2.5V)两台、10Ω定值电阻一个、滑线变阻器(0~50Ω)一只、开关、导线若干。
6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动手测电源电动势,并边观察边思考,逐步推导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渐理解公式含义,引导学生用公式法和图像法去分析同一问题。
7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答:导体两端有电势差。)
演示:将小灯泡接在充电后的电容器两端,会看到什么现象?(小灯泡闪亮一下就熄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析:当电容器充完电后,其上下两极板分别带上正负电荷,如图1所示,两板间形成电势差。当用导线把小灯泡和电容器两极板连通后,电子就在电场力作用下沿导线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但这是一瞬间的电流。因为两极板上正负电荷逐渐中和而减少,两极板间电势差也逐渐减小为零,所以电流减小为零,因此要得到持续的电流,就必须有持续的电势差。
教师:能够产生持续电势差的装置就是电源。那么,如何描述电源的特性?电源接入电路,组成闭合电路,闭合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8 板书设计
8.1 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
8.2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8.3 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路端电压随外电阻增大而增大。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串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特点.
2.理解串联电路的等效电阻和计算公式.
3.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兴趣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从解决两只5Ω的定值电阻如何得到一个10Ω的电阻入手引入课题,从实验得出结论.串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公式是本节的重点,用等效的观点分析串联电路是本书的难点,协调好实验法和理论推导法的关系是本书教学的关键.
教法建议
本节拟采用猜想、实验和理论证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实验法和理论推导法并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的认识更充分一些,而且能使学生对欧姆定律和伏安法测电阻的理解深刻一些.
由于实验法放在理论推导法之前,因此该实验就属于探索性实验,是伏安法测电阻的继续.对于理论推导法,应先明确两点:一是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二是对欧姆定律的应用范围要从一个导体扩展到几个导体(或某段电路)计算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时,常出现一个“总”字,对“总”字不能单纯理解总和,而是“总代替”,即“等效”性,用等效观点处理问题常使电路变成简单电路.
教学设计方案
1.引入课题
复习巩固,要求学生思考,计算回答
如图所示,已知,电流表的示数为1A,那么
电流表的示数是多少?
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电压表的示数是多少?
电压表V的示数是多少?
通过这道题目,使学生回忆并答出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
(1)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在实际电路中通常有几个或多个导体组成电路,几个导体串联以后总电阻是多少?与分电阻有什么关系?例如在修理某电子仪器时,需要一个10的电阻,但不巧手边没有这种规格的电阻,而只有一些5的电阻,那么可不可以把几个5的电阻合起来代替10的电阻呢?
电阻的串联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2.串联电阻实验
让学生确认待测串联的三个电阻的阻值,然后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指导学生实验.按图所示,连接电路,首先将电阻串联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读数为一整数(如3V),电流表的读数为0.6A,根据伏安法测出.
然后分别用代替,分别测出.
将与串联起来接在电路的a、b两点之间,提示学生,把已串联的电阻与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电阻)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示数为一整数(如3V)电流表此时读数为0.2A,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
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得出总电阻与、的关系.
再串入电阻,把已串联的电阻当作一个整体,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一整数(如3V)电流表此时示数为0.1A,根据伏安法测出总电阻.
引导学生比较测量结果,得出总电阻与的关系:.
3.应用欧姆定律推导串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关系:
作图并从欧姆定律分别求得
在串联电路中
所以
这表明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导体的电阻之和.
4.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例一把的电阻与的电阻串联起来接在6V的电源上,求这串联
电路中的电流
让学生仔细读题,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
引导学生找出求电路中电流的三种方法
(1)(2)(3)
经比较得出第(3)种方法简便,找学生回答出串联电路的电阻计算
解题过程
已知V,求I
解
根据得
答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为0.3A.
强调欧姆定律中的I、U、R必须对应同一段电路.
例二有一小灯泡,它正常发光时灯丝电阻为8.3,两端电压为2.5V.如果我们只有电压为6V的电源,要使灯泡正常工作,需要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未知量的符号.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
(1)这盏灯正常工作时两端电压只许是2.5V,而电源电压是6V,那么串联的电阻要分担的电压为
(2)的大小根据欧姆定律求出
(3)因为与串联,通过的电流与通过的电流相等.
(4)通过的电流根据求出.
解题过程
已知,求
解电阻两端电压为
电路中的电流为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3
1、必须带着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去上课
这不光是在纸上写着目的要求就算数的,而是在头脑中清楚确切地知道我上这一节课是干什么的?这就要求在备课时很好地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要从整体出发搞清楚每章每节在中学教材中的地位,搞清楚它和教材前后的内在联系,要从全局观点来确定一章教材的具体要求,包括应该使学生建立哪些定理法则,掌握哪些定律、公式、技能,应理解和熟练到什么程度。这些任务要恰当地,尽可能均匀地分配到每个课时。
2、熟悉教材
要逐字逐句反复仔细阅读钻研,一个符号一个数字都不能放过。有时就是由于疏忽了小地方,往往给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教材和课外作业带来不必要的绊脚石。熟悉到什么程度呢?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师要能离开教材完整地系统地复述通章通节的教材内容。。其次要解剖教材。深刻掌握前后章节的因果层次,如万有引力和航天这一章,“开普勒三个定律”是基础,是学习万有引力的准备知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就是这些基础知识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同时又为以后了解万有引力定律铺平了道路。对万有引力定律确切掌握后,关于万有引力的一些应用也就自然容易接受了。
3、对重点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
一堂课一般的说有一个重点就够了,多了就不成其为重点。例如在“直流电路”的教学中,欧姆定律穿串联电路,并联电路都是重点。既是重点,就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气,各个击破,多安排几个课时,务必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确实掌握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因为这是牵涉整个电学教学的关键,煮夹生饭那就后患无穷,遇到稍微复杂的问题就会东拉西扯,错误百出。在讲到“全电路欧姆定律”时,“路端电压和内外电阻的关系”是难点。既是难点就要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分散处理,反复深化。先研究较简单的电路,再研究较复杂的电路,先研究电路中某一可变电阻改变做一般变化时的问题,再研究多掷开关改变触点时的相关问题;先研究外阻阻值作一般变化时的问题,再研究阻值变到两个极端值―断路和短路时的问题;先研究外电路结构发生变化的问题再研究内电路结构发生变化的问题;最后再研究某一部分电路改变后,其它各部分电压、电流相应变化的因果关系问题。每次都搭配一定的例题和练习,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暴露的缺陷,指出为什么那样处理是错误的,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充分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做好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深刻印象,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具有极大的作用。学生实验对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养成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对实验这个环节给予高度的重视。
对实验应根据教材需要赋予明确的目的性,不能为演示而演示,不要搞得五光十色,这样把实验变成了魔术表演,反而损害了科学实验的严肃性,结果适得其反,至于演示前对实验装置原理应作哪些必要的解说,演示操作如何才能做到干净利落,应该指导学习观察什么现象,如何观察,都要在课前考虑好。
以上都是有关备课的问题。虽然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但上好课是教好课的关键,备好课是为了上好课。如果上课时教师没精打彩,精神委靡;或是喃喃自语,照本宣科;或是只顾内容,不讲方法;甚至罗里罗嗦,语无伦次,都会使一堂课失败,达不到教学效果。我上课时一般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些要求:
1、上好一堂课首先要求教师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做到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具有充分的自信心,这一条对上好课很重要。我所说的自信不是盲目的妄自尊大,这一信心是建立在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和融会贯通上;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充分了解上;是建立在对课堂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上;是建立在对45分钟的部署安排做到了胸有成竹上。
2、上课时要面对学生,而不是面对黑板或面对教案。要使每个学生都觉得你是针对着他或针对着全班在讲课,感觉到你是在以他为对象在讲话。如果你老是盯着黑板、盯着教案,或老是盯着鼻子尖下的几个学生,就会使多数学生感到你忽视了他的存在。事情永远是相互关联的,你忽视了他,他做学生的也就忽视你,不听你那套,思想开小差了,做其它小动作了。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4
一、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反思
我从业20多年来,对农村高级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比较了解。我根据经历和相关同事的介绍,对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作如下概括。
1.教师紧缺,使得物理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身心疲惫,无力准备实验教学。在我所接触到的农村中学物理教师中,大多每周都带5个多班的物理课,平均每班以3节课计算,平均周课时在15节,加上许多物理教师都要跨课头教学,这样计算每周课时在17节以上。5个班的物理作业批阅、晚课等又要占有物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没有时间和精力准备物理实验教学。
2.设备不足,使得有许多实验无法实行。在我所见到的农村中学中,大多都有物理实验室,但大都属于堆放物理教具的仓库,所谓实验教师大都有物理教师兼任,许多时候只能提供演示实验所需的道具,大规模的物理实验根本无法做。
3.多媒体演示代替学生亲手实验。近年来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农村高级中学大多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毕业年级临近高考时段把高中物理实验用多媒体演示一遍,以此来代替物理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底下,本来应该在亲自试验中掌握的知识演变成为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与新课标的要求格格不入。
4.农村中学物理教师自身不重视实验教学。许多教师在交流中在涉及物理实验教学时,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认为物理实验教学属于辅助教学手段,可有可无。这种认识上不足,也成为制约农村高级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也成为物理学科适应新的课标要求桎梏,严重影响到物理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出路探索
1.教师应积极开发周边资源,利用廉价的废旧物品、家常用品来弥补实验配备不足的制约,促进农村中学物理实验教学发展。例如:我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电阻器,墨水瓶、温度计等器具制成了焦耳定律演示器,从废旧电阻器上剪下两段不同的电阻丝,固定在两只相同的墨水瓶中,塞上橡皮塞,瓶塞插上接线柱和两端开口的废旧温度计,里面装满染色的煤油。这样,瓶内煤油微小体积变化可较大的显示出来,通过比较两瓶内煤油吸热膨胀时在温度计的玻璃管上升的高度来比较两电阻丝产热的多少;装上电源、开关、电流表、滑动变阻器、接线柱等并组成电路。这样既降低了实验的成本,又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如:在教学《浮力》时,我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沉浮的条件时,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鸡蛋在学生家里很容易找到,引导学生利用鸡蛋做实验,既可说明物理道理,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演示实验的作用。除了安排适量的学生实验外,我们可以用大量的演示实验来阐明物理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物理规律。首先,要注意精选实验,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教材所列举的演示实验少则三五个,多则十余个。对此我们没有必要一一演示,只要选取典型实验延时即可。例如,为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教师可选择用“厚纸片顶住一杯水”的演示实验,不必将马德堡半球、针筒抽水等演示实验都端到学生面前。避免学生只看热闹忘记本节课主题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再做演示实验的时候适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作答,深化实验效果。例如,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做演示,将“220v,25w”“220v,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220v的电源上,观察它们能否正常发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3.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在总电阻教学中,就可进行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的训练。首先,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测定各个电阻的阻值,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从理论上加以推导,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即实验归纳法。同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判定感生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的教学。课前可先留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如何判定感生电流方向?怎样通过实验加以归纳得出?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带到实验室,根据电磁感应现象的知识,共同设计一个用线圈、电流表、条形磁铁组成的实验线路。让学生自己动手连接线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实现了学生的知行统一。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5
一、多询问调查,坚持认真备课
我一直坚持多作调查研究,备课做到“四吃透”,即吃透教材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吃透实验。在备课中,我重视教学目的和任务,认真按大纲的要求开展调查,领会大纲的精神,弄清每篇、每章、每节和每课时的具体任务和要求,认真、全面掌握教材,参考教学有关资料,力求掌握每个现象、概念、原理、定律、公式和实验过程,明确各个现象、原理和定律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内在联系,以及对本专业的作用,为处理好教材和组织好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对专业技能的了解是提高职业学校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把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情况、对专业的兴趣、作业、答卷、走访相关科学和专业教师等作为调查学生情况的重要渠道,把了解的情况作为选择教法和编写教案的重要依据。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又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实验技能,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所以,我在备课别注重备实验演示。比如左手定则的演示实验,通过演示达到三个目的:第一,让学生看清楚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在什么条件下导体会运动;第二,了解左手定规,即明确电流方向、磁场方向和通电导体运动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第三,熟悉左手定则。由于在备课中实行了多作调查研究,坚持“四吃透”的方法,我逐步取得了教学的主动权。
二、多抓基础知识,坚持概念从实际中得出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基础”对学生来说,不论在任何时刻,都是最重要的。在日常教学中,我总是把概念教学放在领先地位,并注意概念从实际中引出,而不是直接教给学生定义、定律的条文和公式。如讲摩擦力时,先举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建立摩擦和摩擦力的概念。在引出定义后,再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规律,对物体运动作用,滑动摩擦与静摩擦在意义和计算上的区别,等等,从而提高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和静、动力学的综合计算能力。
三、多启发诱导,坚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因此,我比较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法是:1.用温故导新的方法把学生引进新课;2.用诱导推理的方法促进学生置身于知识的探讨活动之中;3.用练中求准、求精的方法启发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迈进。如讲电磁感应定律时,我首先让学生回答电动势的概念问题,为新课打下基础。然后用演示让学生找回路中的电源,从而引入感生电动势的概念,诱导学生用右手定则来判定发生电磁感应的导体两端电势高低,建立电磁感应中内电路的概念。再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演示现象定性分析感生电动势的产生条件和大小的决定因素。最后通过对电磁力的计算和楞次定律的复习,提出磁场对感应电流的作用,能量转换和守恒问题,等等,通过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归纳活动,明确电磁感应与电流两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为分析和解决综合性问题创造必要条件。
四、多做演示实验,坚持直观教学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演示和学生实验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又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动手能力。多年来,我始终坚持从感性出发,讲授抽象的概念、定理等,力求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如讲楞次定律时,我做了几个不同的演示,让学生逐个画图,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并通过记录的分析,归纳出判断感生电流方向的规律――楞次定律。为了使学生认识楞次定律与其他知识的纵向内在联系,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讲完交流电路之后我又为学生演示了套在变压器铁芯上的铝环在原线圈通以交流电时悬空而不掉下来的实验,使学生真正理解铝环悬空而不掉的原理,使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的应用得到扩展,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五、多用形象比喻,坚持教学语言通俗化、趣味化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对物理概念作适当的比喻,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有助于学生对定律、公式和概念的理解与记忆,能起到弥补仪器不足或无法充分表达等缺陷的作用,能化枯燥为趣味,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如学生在语文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对“冷酷”与“多情”二词的含义颇有体会,为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楞次定律所反应的感生电流方向的规律,在实验得出楞次定律之后,我把线圈比喻为具有“冷酷”与“多情”双重性格的特殊人物。当磁极来时,线圈的近端产生同性磁极,对原磁极发生排斥,以抗拒侵入者――磁极的接近,表现十分“冷酷无情”、“孤僻异常”;但一旦磁极走时,近端又立即产生异性磁极,对原磁极发生吸引,以挽留远方来客――磁极的远离,表现极为“多情柔和”、“依依不舍”。最后,我把它归纳成“来之抗之,走之拉之”八个字。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掌握了知识,为指导实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欧姆定律教案范文6
1明确复习目标,要完善学生、老师、复习内容的关系
总复习,大家都能回归教材,注意《课标》,重视《考试大纲》.课堂总体情况内容具体、思路清晰,但在落实教学目标时,有老师采用单一化的方法对待内容、学生、教者三方关系,做法是夺取统治权――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单向方式实施教学.思想上过分注重文本目标,轻视主体的达成能力;策略上重视课标、考纲的指向功能,轻视学生的能动作用;教学行为的问题是备课没有充分备好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总复习中其主体地位理应比平时还要稳固,因为教学的双重评价是学生中考中表现出来的.复习目标的制定,方法的使用,时间的规划,理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复习中得到发展.
苏科版教材理论性、系统性不算强,看书式的自主复习,学生的能动作用可能不易发挥.以《欧姆定律》为例,谈谈其教学设计.课前部分:(1)完成自主复习.根据考点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复习材料,选题目标如下: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会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大小;能根据串、并联电路特点进行简单计算.每个目标选1~2题.学生看书并独立完成所选习题;(2)明确复习目标. 根据练习情况,确定课堂目标如下:保持电压不变,控制电阻改变电流;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R=U/I与电阻是导体属性的统一认识;电阻测量时,多次测的方法和目的.针对目标每项选1~2题作为课堂教学素材.所选之题要有一定梯度,但切不可只为少数优等生,大幅提高整体要求,给多数学生造成复习障碍.课堂部分:(1)有序解决复习疑问.本环节是重点,课堂以疑问的逐一解决为经;以师生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形成能力为纬.把测量小灯泡电阻作为复习重点,提二个层面的目标要求.一般性要求:知道原理、会画电路图、会连接电路、会根据测量数据计算电阻、能做多次测算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性要求:只有一只电表如何创造条件进行测量;电路出现简单故障如何排查.(2)建立知识体系.师生在解决疑难过程中,会接触到本单元的重要知识和重要技能,交流合作时,应及时做好重点内容的板书工作.借助板书内容,师生可一起理清复习内容的相互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2细化复习内容,要重视建立单元、主题、课程的知识网络
复习时,把教学内容细化、深化,就成为复习重点.但有些老师在目标面前,疑心重,担心多.课堂表现是面面俱到,逐一板书.概念一个不漏,公式一个不少,原理一个不缺,教学过程看上去老道、严谨,但学生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大部分学生课堂表现不耐烦,甚至有学生感到无所事事.零碎无新意的再认知不是真正意义的复习,罗列概念和公式的课堂学生不会感兴趣.
有些原理、定律体现物理学科的特征,有些操作技能是学好物理的基本条件,因而计划中都能成为复习重点;可在原理、定律复习时,也易出现一些疏漏.有一节课,课题是《固体密度的测量》.教学流程是由密度公式得密度测量的基本原理;由基本原理设计基本测量方案;从基本测量方法出发,通过不断改变条件,进行特殊测量方案拓展.课堂思路清晰,师生合作频繁,思维训练积极,一、二年前确实是好课.可对照新《考纲》就有点不足:目标过高.浮力的教学要求已大大降低,借助浮力推算密度,多数学生参与学习时感觉困难,轻视过程和方法.这是密度复习的第二课时,有理由、有时间将过程与方法定为复习重点,不应上成由公式得结论的推理课缺乏实用价值.由推理得到的特殊测量,缺少生活基础,是课标不提倡,甚至反对的.
研读新《考纲》会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在注重实验探究这段内容里有这样一句话:关注基本操作环节和简单实验技术,要有助于引导教学走上“真实验、真探究”的正确道路,它蕴藏着这样的思想:批评过去的做法――学生不做实验,通过习题训练,实验题能得高分;同时表明今后的评价思想――会在真实验考查上有具体表现.笔者认为考真实验能力,可能会有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进行操作,不经历过程,学生就不会有体验,可能就写不出答案.这里所说的答案,也许不是测量结果,而是过程中的某一行为,某一方法,某一现象,甚至某一体验.所以,必须加强实验操作复习,显示其在复习计划中的地位,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真正的收获.当然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不能仅仅局限于科学探究,但从它出发,我们能做许多具体工作.
3开发复习资源,要追求可靠信息的整合及有价值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