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1
为了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按照计算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自99年起,我校在高中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为了教好这门综合性课程,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对教材的处理
我们采用的教材是广西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信息技术教科书,本书共分四册,每学期1册,适合高一看到至二年级使用。其内容主要为:一、信息技术入门;二、计算机操作系统;三、文字处理系统;四、网络基础与运用;五、数据处理;六、网页制作;七、动画制作;八、简单程序制作。我们的教学主要采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按照《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小学、初中均应开设计算机课,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小学、初中都未开设计算机课程。因此,在高一开设计算机课,学生既有新鲜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础知识的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高一年级,利用上课的时间,讲授键盘指法、汉字输入等基础知识,并向全校学生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及计算机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2.多用举例对比,讲清基本概念
在讲授“计算机基本知识”这章时,除讲清楚概念外,多采用举例对比。讲“信息技术的特点”时,为了讲清“信息的依附性”我举了令狐冲在思过崖崖壁上学习剑法的事例,讲“信息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将去年我军海陆空三军演习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实验做为练习题,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自行讨论选择物品完成实验,是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了基本概念。
讲“计算机特点”时,为说明计算机速度快,用计算机几分钟就可以预报第二天的天气,而用人工计算,则须要六万四千人连续计算24小时。又如英国数学家w.SHANKS曾经用15年的时间将圆周率Л的值计算到527位,而用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仅用40秒钟就打破了这一记录。讲计算机的精度高时,可举例:用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从几公里或几十公里之外发射,可以准确击中预定的目标,而误差不到一米。
在讲“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一节时,“字节”是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计量单位。着重对学生强调基本的“计量”单位,与我们生活中重量采用“克”、长度用“米”或“尺”等计量单位相对比,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突出重点内容,注意各学科的联系
高中信息技术中数制的转换,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不同数制之间的关系,明白计算机世界中的二进制的使用。在讲解过程中要用到大量数学的知识,因此在讲解之前先将数学中进制方面的知识复习讲解一遍,讲授时效果较好;2005年高考数学试题中就考查了数制的转换(6进制与10进制之间的关系);因此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必须注意与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一章时,对DOS的一些基本操作命令,不要求学生死记命令字符,而应引导学生,从命令的形式或英语单词的缩写,去联想该单词的意义或单独短语。如:删除命令De1,即是单词delete“删除、除去”的意思;diR/w紧缩显示当前盘上的文件目录,参数w代表with,即“宽度、横向”的意思;即将当前磁盘文件目录横向排列(每行5个)显示出来;软磁盘格式化Format命令,format/S的参数s,即为“系统”单词system的代替,意为将三个主要系统文件存储在磁盘上。
4.多用实物讲解,保证上机时数
我校高一年级有7个教学班,共计300多人,但学校实际可用计算机却仅50多台。为解决人多机少矛盾,我们多采用实物教学。如讲“外部设备”、“磁盘的使用”、“启动”、“键盘与指法”等章节内容,就将计算机室的软磁盘、驱动器、硬盘、光驱、软驱、主板、CPU等带进课堂,对着实物讲解。在讲“微机组装”时,就到电教室去讲,当场演示给学生看,并采用课件的形式以小组(6-8人一组)形式分批练习演示。在没有正规电子教室软件的情况下,加班加点在网络上查找下载(飞云电子教室软件)安装到每台计算机,使得在讲解如WORD2000、EXCELL等各种操作性强的软件时,能在一台计算机演示给每台计算机观看,让学生的学习更直观,教学更有效。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2
关键词:课堂环境;信息技术;教学体会
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课列为中学必修课,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意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习具有收集、传输、处理、应用现代信息的能力和具有应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和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信息技术课最终教学目标是什么?是要求学生掌握纯计算机理论知识吗?不!应该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信息技术始终是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如果明确了这一点,信息技术课就不该是简单教会学生几个简单的基本操作,而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技术下掌握如何学习的方法;在W习中遇到技术困难,再去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技术操作。
一、营造健康的课堂环境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场所是机房,机房中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带来的污染是影响机房环境的最关键因素,而减少这些电子设备的污染就成了最关键的问题。具体注意事项有:机房的规模以实际需求为准,不要放置过多的备用计算机;选择计算机时尽量选择辐射噪音较小、且对学生眼睛伤害略浅的液晶显示器;规划机房课桌布局时,尽量避免学生面对显示器背面;不要将交换机放置在机房内,增大噪音污染。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彼此尊重和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的。高中信息技术每周两节课,一般两节课是排在一起的,所以,每周师生只会见一次面。要改变这种生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方面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注,可以从记住每位同学的名字开始。我以前走在校园里不会有学生主动和我打招呼,自己也不会主动和学生打招呼。现在走在校园里,主动打招呼的学生多了,课余时间来找我寻求帮助的学生也多了。这样的改变就是从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开始的。课堂上,当我第一次叫学生的名字提问而不是叫学号时,学生脸上的惊讶、欢喜深深地印在我脑中,原来自己的这一点点改变会让学生改变很多。
另一方面,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习惯不同,认知技能的水平不同,其发展需求也不同。课堂中有这样几种情况:有些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敢兴趣,总想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无所事事;有些同学总是不按老师布置的任务做,而是做他们喜欢的,自己认为有用的任务。当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做到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满足了这些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情改善自己的教学。
三、钻研教材,重构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由重视操作转向了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一改变,改变了信息技术教材的命运,使目前的教材偏重于讲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教材中技术的痕迹越来越少。而信息技术是一门以技术为基础的学科,离开技术的支持是肯定行不通的。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一味的讲授,那么学生对很多知识只能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缺乏实践的经验,也谈不上提升信息素养了。因此,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构建高中信息技术生态课堂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优化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
传统的“教师演示D学生练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监督者,把握教学的全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措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实践内容很多,任务驱动是常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实践内容很多,任务驱动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设计好的任务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的效果。一个好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符合最适度原则。任务的容量、难度不能超越学生能承受的上下限,要处于最适度的状态;
(3)任务要具体可评价性,要设计具体的评价量规。
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大不相同。在教学中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所有学生都有所发展,就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信息技术课的分层教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
(1)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在设计基础任务之外,要设计扩展任务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3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很难适应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新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材不断地更新更具时代特点。而当前所使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与信息化的社会发展及学生的学习需求不太适应,教材内容相关知识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更不能反映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信息技术教材好多章节所举的案例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甚至有些是20世纪80、90年代的事情,其新颖性、技术性与现在的案例无法相比,导致学生的兴趣度不高。
2.教材的连续性和连贯性失衡。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材应该是一个逐步提高和加深的过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部分内容还和初中、小学的相重复。比如第四章的文本信息加工,主要讲利用Word进行文本的编辑、排版,据我对班上学生的了解,这些内容学生在初中的时候都有学过,甚至部分同学还利用Word制作的电子小报还获过奖,到高中上信息技术课,再让他们学习文本格式设置、段落设置,他们还感兴趣吗?本人觉得,应该教学生一些感兴趣、实用强的内容。
3.教材非零起点产生问题。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建立在初中的基础之上,教学起点由零起点向非零起点转变,可是信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受地域性的限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很多生源都来于农村,之前几乎就没有上过信息课,一切都是从最基础的开始;另一部分学生来自城里,很多同学家里都有电脑,他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明显要高于农村的学生。若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教材来教,那就忽视了对零起点学生的教育,缺乏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过渡。因此,对于信息技术教材非零起点产生的问题,笔者建议教师有选择性地将基础知识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二、对教材的再认识形成科学的教材观
新课改提出教师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教材的开发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教材的二次开发课程观、教材观。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删、调整和加工,提高教材的适应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信息技术教材二次加工的策略
1.以课程标准为主导。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是依据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编制的,并指导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因此,教师在对教材二次开发之前,一定要准确领悟和理解《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课标为主导,实施二次开发。
2.深入分析学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和主体,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使教学内容具有层次性,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长。因此,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中,将教学目标细化,考虑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关注学生间的差异,实现三维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传统教材则是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与巩固,教学事例落后,缺乏新颖性。只有当信息技术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时,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因此,在对教材二次加工的时候,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例如,在第2章讲《因特网信息查找》时,若让学生按着课本进行操作,由于教材的实践比较落后,学生都对它不感兴趣,因此,笔者在讲解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搜索自己的名字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老师,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175-0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处理和能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每个公民的必备知识和基本能力。然而,各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又没有既定方法,也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笔者认为,无论什么样的教材也好,我们的教学内容都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符合生活实际,符合社会发展。下面是笔者从教中的点滴体会,供大家参考。
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信息课教师缺乏对学生的认知现状的了解,根本就不知道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是怎样的,不知道学生对计算机有多少了解,只是根据教材的设定,去组织教学内容,或者是太抽象,或者是太简单,不符合学生的胃口。太抽象的知识,学生不容易懂,当然不愿意学习;太简单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学起来也没有精神。而且由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好,家里有电脑,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很多电脑知识,有些学生则连基础知识还不是很熟练。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如果还是“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则不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1.2教师脱离实际,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授课。许多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时只是照本宣科,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课本内容执行过程。教师讲授课本内容,不管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即可。教师的目的是完成教案规定的教学任务,千万不要"节外生枝"。如果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期望,则会顺利进行,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教案,教师则会引导学生说出原先规定好的答案,根本不顾及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学需要。
2.分析掌握学情,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课程改革不仅涉及课堂上信息的获取、知识的传递、信息的处理、技能的形成,而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思想、课堂教学情感、课堂教学态度和特点等诸多方面。因此,在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首先应当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的相关内容,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灵活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2.1有效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引入部分,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使学生进入课堂,使他们乐学。总之,上课一开始,让学生感到新奇、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2.2有效的合作与竞争,打造课堂教学主旋律。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课堂上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多考虑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合作,学生之间合作。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
2.3实行“因材施教”的方式,采用“分层教学”的手段。因高中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学科有其特殊性,学生来自各个城镇的初中学校,生源比较复杂,学生的信息素养基础差异大,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视同仁的教学方式,会导致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基础好的学生无事可做的情况发生。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做到将基础好和基础差的学生分层次教学,在学习任务中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学习Excel排序及创建图表为例,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根据学生原有基础知识水平实行“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手段,在Excel排序及创建图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考虑到难点在于将Excel数据转换成图表,有的学生只会排序,不会创建图表,在创建图表时始终不正确。因此,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到这方面的因素,应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排序,对于基础好的则要求其完成创建图表。这样,班级里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圆满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体验到了成就感和自豪感,在学习中就会感觉到自然、轻松、和谐,自主探索的激情和主动学习的兴趣也进一步激发。这样,不仅能形成全班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而且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更好地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5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当前社会实际中显得愈发重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本就在于使学生回归于生活,提升其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追求生活的真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信息技术。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实现信息知识与技能的统一结合,实现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因此,想要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就必须要深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此为出发点,对学生的年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再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化教学目标,使信息技术教学与生活化紧密相连。
例如,在进行表格信息加工课程的教授时,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先就Excel的教学方法予以操作一遍,接着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建立表格,教师在这其中巡视课堂。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枯燥,而且学生很难接受。因此,教师可以转换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的生活化:让学生列出日常消费清单,并做出表格。这样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会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学生就会主动的向老师请教操作方法,教师再将课题引入到Excel软件上,教授学生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列出自己消费清单。
因此,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搜集信息技术教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目标,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二.营造生活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来说,必须要结合高中生实际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高中生身边的各种事物,尽量营造出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并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因此,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能够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化实际提取相关素材,积极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之上重现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深入掌握信息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组织一次活动之后,让学生们利用word软件,将活动中的照片都予以加工处理,制作成精美的画报或者是电子报刊,再配以文字。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word相关知识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予以加工处理,不仅实现了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获取教学素材,而且使学生在生活的愉悦中不知不觉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并更进一步掌握技术操作技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教学提问的生活化
信息技术课程本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旨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促使学生成为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化的角度去进行课堂提问,而且提问也要讲求策略性,由易到难,先提出一些较为简单的、学生常见的问题,并通过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向更高的难度问题进发。
在实际的生活中,相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掌握了相对较为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引入到课堂中来,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实际的应用问题,又可以因此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引入的素材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设计也应该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而提出的问题也要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既不能使学生觉得容易无挑战性,无法启发学生思维,又不能挑战学生极限,使学生遇难而退,这样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生活化的信息技术问题中,寻求解题方法,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进行教授数据库管理这样一节课程时,教师可以首先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假如学生现在是一个农场主,应该怎样有效管理的自己的农场才不会使农作物丢失?那么大家就会以农场的实际管理为切入点,深入思索这个问题,之后教师在顺势加入数据库管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最后学生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实现对农场的有效管理。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既轻松、又深入的掌握数据库管理知识。
结束语
总之,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要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课堂,课堂反映生活。通过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促使学生深入探索,实现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深入掌握。这也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一方面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观察学生的实际生活,针对学生的生活提取课堂教学素材;另一方面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生活化的提问,使学生在生活化中学习、理解知识,使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冀英明.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祖国:建设版.2012(1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范文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任务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5-02
近年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为了研究热点,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模式较为枯燥,导致学习者较为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从而降低学习效果,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作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积极主动地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写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一、任务驱动的定义及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施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方面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式,是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教师的方面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给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新鲜活力,但这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教师由教学的中心转变为教学组织者、辅导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充分思考空间的学习空间,学生有选择完成任务方式的主动权,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生的真实水平差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存在软件版本滞后,基础知识不够或太简化等问题,都给教师设计任务带来了相应的困难。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切实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然后根据学校的教育设施,设计出贴合实际的任务,并将整理和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实践和掌握的机会,同时也促进学生之间沟通帮助、合作学习。因此“任务驱动”法实施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怎样设计好“任务”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合适的学习任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设计任务的原则
1.设计“任务”要以任务为主线
学习任务设计要有全局规划性、连贯性。“任务”设计要有确定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整体目标的基础上,把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变为一个个容易理解与实施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展现整体学习目标,让学生在确定的任务、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2.设计“任务”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任务设计时要展现“学生为主体”这一要点。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有区别,不一样年龄段的学生,甚至相同年龄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区别。教师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真实情况出发,明确考虑学生已经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依据。针对新知识或一些有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师最好能进行演示或给出清楚、详细的实施步骤,方便学生自学。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表现在学生的任务是否符合学生生活,是否激发学生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大都有很强烈的展现欲,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操作能力和学习结果。
3.设计“任务”要以教师为主导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这极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要求师生更改传统的思想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指引、掌控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必须发挥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很多目标和任务都要通过学生自主、有目的的获得学习资料来完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展示问题或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研究、探索,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增强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提高了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完成电子作品后获取的成就感又为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际提供了动力。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还更改了知识的传播渠道,促进了教师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作为学生活动中的指引者、辅导者、咨询者和学习同伴。
4.任务驱动法的适用范围
当然,不是每堂课都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等就不适合使用任务驱动教学,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病毒防范、操作系统、鼠标操作、资源管理器窗口组成、文件的有关操作、文字输入等有关知识。刚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的学生的教学也不适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因为他们对相关的基础概念和基础操作没有任何相关的知识和经验,要完成设计的任务会很困难。如在excel中有关函数的书写格式和使用,应该更适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因为有关格式书写是固定的,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函数的书写格式和使用后才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只有当学生有关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到相应程度时,采用任务驱动才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讨论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要尊重学生,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造提供巨大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另外,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郭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华师一附中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