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文化论文范文1
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信息技术发展和微博的和出现,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该寻找微博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契合点,创新工作方法,合理有效利用微博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水平,增强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微博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意义
微博文化是随着微博的应用和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能扩展信息传播范围,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对具体工作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1)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提供新思路。
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微博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博不仅覆盖面广,而且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时,应该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发挥微博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新思政教育管理思路。
(2)有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微博的传播及时、迅速,所包含的信息丰富,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资料。因此,具体工作开展时应该注重微博文化的利用,发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效果和优势突出、明显的特点,有效辅导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时效性。
(3)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利用微博文化开展思政教育管理,本身就是工作的创新,顺应时展和需求。微博文化能吸引年轻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载体,创造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需要,推动该项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利用微博文化,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水平的策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些工作者未能认识微博文化的重要作用,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影响工作效率提升。今后应改变这种情况,合理和有效利用微博文化,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水平提高。
(1)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微博平台。
注重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微博平台,为思政教育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可以成立微文化工作室,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微博制度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构建官方微博,将学院、班团支部、社团协会等纳入组织体系当中,并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品牌栏目,例如“学习两会精神”、“中国梦学子梦”等,为思政管理工作开展创建平台。加强微博平台建设,更新和完善相关内容,提高关注度和订阅量,并且学校和学院开通运行微博平台,增进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对学生进行指引,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促进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2)挖掘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的微博文化内涵。
要求专业任课老师和专家为学生讲解新媒体专业知识,加强微博建设,校园微博运行报告,推动微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通过微博平台,能为学生与学习、生活、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的信息,帮助他们排解困惑,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可以开办心理咨询工作室、小微在线等栏目,通过微博私信互动方式,咨询、指导和帮助广大学生,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还可以出版校园微博文化思想建设指导丛书,挖掘微博文化内涵,为思政教育管理提供依据和指导。
(3)建设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舆论阵地。
利用微博的沟通和信息传播优势,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互动,更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发挥微博成为掌握校园舆论的工具作用,增进师生联系,提高管理水平。注重对微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工作,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思政教育管理。发挥微博传播速度便捷的特性,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指导各院系、党团支部、辅导员、班委开通微博,举办特色教育活动,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创新主题和形式,促进思政教育管理效果提升。
3结束语
微文化论文范文2
一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
微文化论文范文3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广东由于毗邻港澳、濒临海洋,又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加上岭南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的孕育,广东高校的校园文化一直以其国际性、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融贯中西,在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构想,担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使命的高校,如何发挥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为广东的文化大省建设提供恒久的人才支持,担负起文化大省建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角色,是摆在广东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发展机遇。
一、正确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殊地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根系。文化的发展,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不仅更为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最终尺度在于人与文化的进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而且更加清醒地看到,文化作为人的主体精神世界的象征,作为价值观的体现,对人的社会生活提供着恒久的支持,为社会发展提供着恒常的人文精神资源。“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1],大学往往成为国家甚至人类的思想库、社会思潮和时兴理论的发源地。在看似平静、平凡的大学校园中,师生们心情宁静地从事着整理文化、保存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神圣事业。高校的师生们在长年累月的教学活动中,展现着自己博大宽广的胸怀,包容着人类历史和当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文化和思想“,使万物相生而不相害”“,学问共容而不相斥”,真正做到“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构筑起人类社会中最为神圣和高尚的精神殿堂。在社会各种思潮的消长起伏中,孕育并植根于大学的校园文化可以看作是社会文化中精神因素变化的“晴雨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总是起着某种社会先导的作用。校园文化的主体作为高层的知识分子,也不会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文化继承。他们肩负的使命也使他们更渴望从事创造性的文化活动。校园文化这种创造开拓的特点,决定了校园文化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文化更具有超前性。校园文化中的新思维、新观念,强烈地冲击着阻碍社会发展的陈规陋习,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文化向前发展。学校创造的新科技、新文化不但波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有时候会引起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文化大省建设中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同时也是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窗口。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是一种环境的影响、气氛的影响、也是一种意识的、习惯上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就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欲转化为具体的奋斗目标、人生追求和行为准则,形成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推动学生为把他们自身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努力。要把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关键是要优化文化人才结构,不断壮大高素质的文化队伍,形成一批适应文化建设需要的文化创作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科技人才。人的现代化素质,是能否建成文化大省的决定性因素。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教育单位,既是教学基地又是科研基地,而其中首要的是人才培养。__同志曾经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从中我们认识到校园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人、发展人。而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学校这一教育机构的价值观、人才观、办学宗旨、教育思想、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塑造的结果———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然要走向社会,转移给社会。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主要依赖三种“文化流”的作用:一是人才流,二是知识流,三是传播流[2]。高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的人才,就像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断为社会文化的建设起推动、示范和导向作用,为文化大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发挥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
示范和辐射作用
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目标的提出,使广东的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该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大省建设中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应该更直接地和实质性地参与社会的进步。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该主动适应文化大省建设的需求,提高科技含量,打造文化品牌,培养创新人才。
(一)植根岭南文化土壤,夯实校园文化底蕴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数千年来,生活在岭南的人们,始终在吟唱着一部与中原迥异的“山海经”。作为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生存居住的地区,钟灵毓秀的中原文明与生机蓬勃、开阔浩瀚的海洋文明,在这里既冲撞、排斥,又交融、汇合,形成了精彩、大气,独具一格的文化,在中华大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这是在土著南越文化基础上,以中原汉化为主体,博采其它民族和地域文化之精华,经过长期融合、整合、创新、升华而成的一个区域文化体系。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得风气之先,经济上已“先行一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这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猛烈地冲击着与其相悖的一切旧的文化形态。与此同时,广东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包括先进科技、信息、人才和其它文化资源;国内文化科技人才也纷纷南下,使广东再度成为兼容南北、涵摄中外的文化改革之区,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热潮,不断改变着广东的文化景观把岭南文化推向空前发展的高度。岭南文化的某些品格,无论是开放意识、改革精神,还是生活方式,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个从南向北转移的趋势,甚至成为全国某些文化领域的领导力量。
任何一种先进文化都是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历史积淀和创新,这就决定了它的历史连续性,校园文化也不例外。要建设广东特色校园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优秀的内容对其进行浇铸与定型,使之形成相对恒稳的文化内核。与此同时,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岭南人特有的“实干”精神及先天的岭南文化优势中汲取养料,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丰满校园文化的躯干。广东文化的优势之一在于文化的多元化,既有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又有特区文化以及少数民族文化。文化资源呈现出国内少有的丰富多彩,并反映在语言、戏曲、戏剧、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多个方面,仅方言就在中国方言中独占其三。地方剧种也是少见的丰富,粤剧、潮剧、汉歌、山歌剧、采茶剧、雷剧,加上新型的轻音乐剧、芭蕾舞剧等现代剧种,令人侧目,既高雅又富有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就越具有国际竞争力。把广东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多彩的文化形式,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既可以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同时又可以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再创造,推动岭南各民系文化的不断发展,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以大学城建设为契机,创建广东特色大学文化园区
兴建大学城已成为中国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浪潮。近年来,我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等大中城市先后兴建了大学城(园区)。大学城的兴建,从分散到集中,为打造广东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提供了契机。教育和大学说到底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既是教育之基更是大学之魂。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建设大学城的目的,其本质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大学城靠什么去培养人才,当然是文化。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许多大学城由于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生活层面的需求上而忽略了学生对文化层面的需求,虽有“明亮的公寓,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但却缺乏“图书馆”等文化建筑和文化氛围。许多学生只把这类大学城当作宿舍群而已,谈不上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大学城的建设就应注入文化的理念,整合各高校的文化资源、统筹规划、合力建设一个融现代建筑及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大学城。
首先,大学城要引入岭南文化的建筑理念。环境可以造就人,人也可以改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因而把环境也作为文化的构成因素,是理所当然的。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能潜移默化地对身处其中的师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塑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我们知道,物体在其空间的位置都不是随意的,尤其是经过精心组织和设计过的学校建筑,更是一定思想和文化的反映和具体体现。大学城(园区),是高级人才培养、科研和交流的中心,应该注重大学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特色的建设。在充分体现现代化大学城的宏大气魄以及文化聚集、辐射功能的同时,建筑设计应体现岭南建筑的艺术风格,赋予时代的内涵。在校园规划上,也要有江南园林的风韵,体现出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使之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从而为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广东校园文化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大学城应建设一批岭南特色的人文景观。校园文化蕴含着学校的灵魂,也凝聚着学校的形象,更承载着学校的历史。大学城可以说是在“文化荒漠上”建立起来的全新的文化园区,既然是文化人集聚的地方,又是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机构,当然也应有文化的氛围。除了大学城的建筑,大学城的规划、布局应体现文化韵味之外,还应有一些昭示着文化的标志性的人文景观。一所大学可以没有宏伟的校门,但不能没有文化的底蕴,那里的每一个廊柱,每一个塑像,每一张海报,都会__学城也应该有代表大学城灵魂,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对提升大学城的文化品味,提高所在城市乃至广东的知名度,树立大学城的个性形象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融通中外文化成果,铸造校园文化之魂
在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外校园文化之间的交流、沟通,相互吸收和融合、影响和适应,已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多元化和寻求保持不同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特质的寻根意识,也在不断增长。我们既不能因融合而抛弃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质,也不能因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特质而拒绝交流、吸收和融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在历史上一切有为的文化开放,带来历史巨变的开放,无一不是主动进取型的。先进文化应该在多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竞争中,获得参照坐标,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各种文化的优秀成果,通过综合创新,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推进文化的创新,才能增强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要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先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质。中华文化就其总体而言是比较封闭的内陆文化。广东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岭南文化的构成中多数是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包容性,所谓海纳百川、能成其大。内陆人把大海视为世界的尽头,望洋兴叹。岭南人却把大海当作世界的起点,令海不扬波,好远航。因此海上丝绸之路才逐渐得以形成气候,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岭南,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文化并存的地方,这就不难解释,岭南人为何能得风气之先,早于内地接受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从而在近代异军突起,在几千年的帝制及其封建专制统治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也为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再造中华文化铺平了道路。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先进的校园文化,就必须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切优秀的品质,保持岭南文化中固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浇铸岭南校园文化更鲜明的民族特质和个性特征。其次,就是要更加开放地吸引、接收、消化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有益的东西。有人担心,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文化发展会走向同质化,民族文化会被异质文化所侵蚀,这种担心是狭隘的,只有能够吸纳世界、交流世界,包括碰撞世界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随着中国加入WTO,我们更应以中国文化的博怀和世界眼光,着眼世界文化发展的最前沿,瞄准它的最新思想、观念、知识成果,“择其善者而用之,择其不善者而去之”。立足实践并加以融会贯通、发展创新,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能够在博采众长中始终立于时代文化大潮的前列。融合是必要的,发展更加必要,只有这样才能按代表先进文化的要求形成、发展有广东特色的校园文化。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培养优秀文化人才
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文化发达,人民文化素质高,可以转化为巨大的创造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竞争力量。培养人才、向社会输送优秀的文化人才是大学产生的最初使命,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人”不仅把清新的气息带入了校园,同时又将大学的文化和传统扩展到社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发展和完善过程,实际上也是校园文化生生不息得以延续的过程。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着眼点,就在于塑造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文化人”。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省的文化大省战略的实现,培养大批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能力素质、具备成熟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优秀人才。超级秘书网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校园文化要保持自身的一种特殊文明形态和文化群落的人文本性,就必须承担起以创新精神为关注对象的人文使命。从人的本质出发,校园文化的视角更广、内涵更丰富。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以培养“文化人”为旨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体是人,客体是人,出发点和归本宿点也是人。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人出发,重视从整体上对学生的研究和把握,从而使校园文化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前提下,立足于凝聚人、培育人、激励人,才能使校园文化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时代特色和魅力。
其次,要把大学生当作“文化人”,以“文化”的力量去感化学生。在校园文化提出之前,我国一般把高校作为教育环境,学校的一切活动指向明显,更多的表现为我说你听,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现代社会,大学已经成为人类进行智性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地方。它不但是精神文明的创造之所,同时也是社会基本价值与理想的坚守之地。因此,高校应转变观念,把高校更多地看作是一种“文化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文化环境”中对“文化人”实施的一种教育,利用文化固有的教育、引导、约束、凝聚、激励和辐射功能,让学生在充分张扬个性享受自由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接受校园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的熏陶和规范。这也正是教育现代化所追求的主题价值。再次,要提升校园文化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学术品味。按照关于“代表先进文化”的要求,结合现代化的实践和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现实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强化文化理性;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体系,凝聚校园精神;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理想人格;构建以社会主流文化为先导,以师生的共同参与为主体,以独特的校园精神为内核,以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校园文化体系。在校园文化的内容上,实现由浅层次的文体娱乐型为主向以文学艺术、学术科技型为主转化,以提高校园文化的艺术和科技含量。在校园文化的形式上要坚持灵活多变,与学生的特点吻合,与社会的现实同步,显示出时代的特性,积极营造一种格调高雅、内涵深邃的校园文化氛围,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人生舞台上冲出现代人的价值困境和道德迷雾,从而获得对生命世界的整体把握和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意义归属,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广东文化大省战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1]蒋述卓.新型学者的新潮思想.羊城晚报,20031本论文由整理提供4122
[2]谭元亨.岭南文化艺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9
[3]王蒙.全球化浪潮与文化大国建设.光明日报,
微文化论文范文4
在威廉斯看来,文化问题的研究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文化并非是独立的,它的发展始终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二是文化绝不是由物质简单派生出的从属现象,它有自身独特的结构与发展规律,文化生产也是一种社会的、物质的过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是一种不断制造和产出意义的过程(即文化生产是一种表意的实践活动)。要准确把握文化的社会学性质,必须抓住以下环节:
1.构形(formation)。在文化问题的研究中,威廉斯一直不满意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划分以及他的反映论思想。威廉斯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二元划分不仅否定了文化等因素的自主性,也否定了文化生产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与影响,更忽视了文化生产在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如果说马克思那个时代文化生产还没有直接参与到经济生产中去,这种划分还有一定意义的话,那么,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生产已成为重要的经济现象时,这种划分的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另外,反映论总是把文化看成是社会物质过程的一种反映,这实际上否定了艺术活动自身的特质。在威廉斯看来,艺术活动的产物———艺术品,既是物质性的,又是想象性的。当然,威廉斯并不是要完全否定的唯物主义性质,而是希冀以新的理论成果充实这一理论。在他看来,要准确说明文化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性质,在文化理论中引入“构形”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威廉斯的构形事实上就是文化的一种能动创造,这种创造不仅表现在文化内容上,而且还表现在文化形式上。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问题,他从艺术理论中的“典型性”概念切入。在他看来,“典型”具有两种方式,一是作为“形象象征”或“符号象征”,二是作为某种具有重大意义的事物类别的表征性的实例。第二种方式在那里是经常被应用的,但第一种方式却鲜有提及,它是被法兰克福学派等西方提出并加以发展的。威廉斯认为,典型的第二种方式十分重要,它对理解文化特别是艺术活动的独特性起着关键作用。威廉斯提出的典型的第二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组织结构或塑造形式的过程,即“构形”。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以威廉斯对语言问题的分析作参照(在威廉斯看来,文化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语言的分析,只有准确理解了语言的实质,才能准确理解文化的实质与发展。因为,文化总是要借语言的形式存在与发展。换一个角度看,文化也是众多符号之一,文化发展规律自然也要符合符号共性规律)。威廉斯认为,正是沃洛希诺夫的语言理论使语言问题的研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沃洛希诺夫认为,语言符号具有“二重性”,它既跟外部世界有关,又跟符号系统的内在结构形式有关;但是符号既不等同于客观对象及其所指示或表达的事物,又不完全取决于结构形式,而是结构形式与外部关系约定俗成的结果,是一种“接合表述”(articula-tion)。这种约定俗成不是任意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人言语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威廉斯认为沃洛希诺夫语言理论的独特贡献就在于,“他是把整个语言问题放在那种总体的理论格局当中加以重新考虑的。这使他能够把‘活动’(洪堡之后的那种唯心主义强调之所长)看做是社会活动;又把‘系统’(新的客观主义语言学之所长)看做是与这种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而不是像某些一直被人们袭用的观念那样,把二者看做是相互分离的。于是,一方面,他吸取了这些不同的传统之所长;另一方面,他又逐个使它们显露出相关的缺陷”②。在威廉斯看来,“典型”的第二种方式就是要发现文化是如何在不断构成结构或模型中发展的。不过,对待这种文化构形,必须像沃洛希诺夫对待语言符号那样,把它放在总体理论格局中加以把握。既要看到这种文化构形对文化发展以及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影响,更要看到个人活动与社关系的变化对这种文化构形发展的影响。
2.霸权(hegemony)。只了解文化的构形方法,对文化社会学研究来说显然还不够,必须进一步了解文化存在的样态。对此,威廉斯采取了与一般把文化纳入意识形态研究不同的思路与方法。在他那里,文化研究是不包括意识形态问题的,甚至文化处于意识形态之外;意识形态是指相对正规的、被清晰表达出来的关于意义、价值与信仰的体系,而文化则相对而言是指不那么正规的、不完整的关于意义、价值等的思想意识;意识形态影响的范围比较狭窄,而文化影响的范围则相对广泛,它几乎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每个方面。他认为,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财产、能力、地位的不平等,由此导致文化的差异与权力关系。对这种差异与权力关系最好的解释方式就是“霸权”。由于统治阶级掌握着社会财富,在社会关系中处于统治地位,因而他们的文化必然在社会中处于霸权地位。不过,霸权不等于强权。他说:“葛兰西对‘统治’(主导)和‘霸权’作出了某种区分。‘统治’体现为直接的政治方式,体现为紧急时期采用的直接或有效的高压强制手段。而在更为通常的情况下,它却是一种由许多政治力量、社会力量和文化力量组成的复杂关联体。至于‘霸权’(根据不同的解释),则或是指这种关联体,或是指作为这种关联体必要成分的那些能动的社会力量和文化力量。”①由于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全过程,并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想用一种精神力量统摄所有领域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在威廉斯看来,霸权的影响力不完全在于强制人们接受,更在于通过自我确证让人们自觉接受,并以此付诸行动从而实现人的社会化过程。因此,霸权不是一种统一的总体力量,不是一种系统或结构,而是一种由种种彼此分离甚至完全不同的意义、价值和实践适当组合而构成的复合体。依赖这些从根本上体现特定经济现实活生生意志(从广义上讲,即政治意志)的意义、价值与实践,霸权就完成了组构文化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功能。由于现实生活是发展的,总会出现一些新的领域和新的因素,因而霸权也呈现为一种流动的过程。它随着新领域与新因素的出现不断发展自身,并在与对抗因素斗争中修正自身。所以,威廉斯感叹地说:“在复杂的社会中,文化分析最有趣又最困难的部分是试图在霸权的那种能动的、构成性的但也是发生着变化的过程中把握霸权本身。”②3.主导文化、残余文化与新兴文化。有霸权自然就有对抗与斗争。为了更好地说明霸权与对抗的关系,威廉斯提出主导、残余与新兴三个概念。威廉斯认为,在对文化霸权与对抗的关系分析中,首先必须考虑的是“时代”概念,这个“时代”可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等来表征,与此相对应的分别是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时代文化是对不同时代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整体的反映,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可以从总体上影响相应时代的文化特征。但由于时代文化过于抽象,若仅仅停留于此,就会失去对不同时代具体阶段文化特征特别是对文化发展具体过程的把握。要想具体了解这一过程,就必须认真分析不同时期文化主导与残余、新兴的关系。所谓残余,就是有效地形成于过去,但却一直活跃在当前文化过程中的事物;它既是过去的某种因素,也是现在的有效因素。残余在社会中存在,不仅因为它是作为传统的组成部分对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威廉斯认为文化发展是离不开传统的),更因为任何社会中总会存在一些用主导文化术语无法表达或确认的经验、意义和价值,它们往往会保留残余文化及相应术语。这就决定了残余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由于残余文化涉及的都是主导文化无法涉猎的领域,在某种意义上它就取代了主导文化(至少在残余文化涉及的领域是如此),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与主导文化存在对立关系。但主导文化对残余文化这一特点十分清楚,它总会设法渗透或收编残余文化。威廉斯认为,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当主导文化在某一特定时期存在明显缺陷时,残余文化的作用就会凸显。人们会因为主导文化没有很好解决,而残余文化却可以解释某种现象,进而对主导文化产生质疑,并由此对残余文化产生一定认同。尽管如此,威廉斯仍认为真正代表文化发展方向并对主导文化产生重大威胁的不可能是残余文化,而是新兴文化。威廉斯指出:“在任何一种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尤其是在这种社会的阶级结构中)总是存在着某种适应于文化过程中那些要取代主导的或与主导对立的因素的社会基础。在理论核心论述中,有对于这种基础中的一类所作的精彩的阐发:某一新兴阶级形成了,新阶级的意识觉醒了,并且就在这种形成和觉醒中,(通过现实的过程)新的文化构形因素(常常以不平衡的方式)兴起了。由此可见,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的这种兴起在文化过程中显得格外突出。”①不过,在威廉斯看来,仅看到新兴文化的阶级基础还是不够的,还要看到新兴文化可能产生的社会领域。跟残余文化类似,新兴文化首先产生的领域往往是那些主导文化没有涉猎或无法确认的领域。在威廉斯看来,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经验领域,越是渗透力强的主导文化,问题会越多,暴露的矛盾会越尖锐。这样反而刺激了新兴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当然,新兴文化的发展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它最终会发展壮大并代替主导文化,成为未来社会的新主导文化。威廉斯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同其他时代一样)里,新兴文化实践的客观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它同客观存在着的能动的残余文化实践一道,构成了未来的主导文化必要的复杂因素。”②
微文化论文范文5
对于乳化炸药生产线的乳化器、敏化器、装药机实现生产安全监控系统的功能,确保可靠的声光报警、全线安全联锁控制等功能要求。炸药生产线上每一道工序发生故障、超温、超压、断料、断流情况时,能自动报警并自动匹配其它工序的运行状态,直至全线连锁停机。工业炸药生产线安全监控系统的监控要素应包含:油水相温度传感器、乳化器转速以及电流、乳化器的温度、乳化过程的压力、乳化器腔体内的料位计,乳胶输送泵的转速、基质的压力传感器、基质的温度传感器,敏化器的转速、敏化温度传感器、乳化装药机压力传感器、装药机装药温度、装药机的螺杆运转等参数都要求完好,并定期标定。
2加强设备故障自诊断系统
设备故障自诊断系统是保障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精确传感技术的综合应用。乳化器在线实时监测设备的震动、乳化器液位、运行温度、基质流量、基质压力压力等参数,在乳化器运行状态异常时,自诊断系统应能立刻做出反应并报警保护。乳化生产线全线安全联锁。装药机,装药温度、装药压力、装药速度,都需要实时监测,确保装药各种参数在正常范围内。
3健全完善设备管理制度
3.1定期管理制度
特别是对乳化器、敏化器、装药机定期安装设备管理制度要求,定期清洗额传动部位、轴承部位、电机轴承,避免干磨擦引起局部加速升温现象发生。企业管理人员要进一步提高安全责任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肃处理生产现场各类违规违章行为,坚决杜绝“四超”现象,在设备检修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制度执行,严禁边生产边检修,很容易造成人员增多。
3.2设备转动部分密封管理制度
设备转动部位包括轴承、骨架密封件、机密封件要求密封可靠,生产过程中,维修人随时巡检乳化器的密封轴承端盖,敏化器的轴承部位有无泄漏,装药机压缩空气以及液压油路有无泄漏现象,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停机处理,杜绝基质从传动部位泄漏,杜绝从轴承位泄漏基质。过去这些年许多设备出现冒烟,中心轴的轴承位和机械密封磨损发黑现象,大部分因为泄漏引起的。加强密封部位检查制度,对于设备安全运行是非常重要。
3.3加强设备备品备件的定期强制更换制度
加强专用设备的备品备件定期强制性报废制度,不少企业为了节省维修成本,将部分专用设备的备品备件脱离设备制造商,在一定的场合下节省了一定维修成本,但同时带来安全隐患,因为不同生产厂家的备品备件加工工艺以及质量要求不一样,特别是专用设备的备品备件,设备制造厂家基本属于上民爆专用管理目录,起备品备件生产严格按照行业要求,无论是安全性还是质量方面都要求较高,所以在制定备品备件管理制度的时候,针对专用设备的备品备件是要慎重考虑。
3.4设备维修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工作要天天讲,年年讲,月月讲,而且时刻讲,作为维修人员,一定要杜绝野蛮操作,杜绝随意敲打设备,杜绝带料维修。严格按照维修前准备工作,维修过程注意事项、维修完后收尾工作,每个步骤都不能掉以轻心,都需要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检修工作随时注重安全教育,使职工充分认识到不安全行为的危害性,摒除侥幸心理,克服松懈麻痹,时刻把安全生产牢记在心,真正认识到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要采取措施鼓励职工发现、纠正自身和他人的不安全行为,鼓励职工主动拒绝违章指挥,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4结语
微文化论文范文6
在绘画史上,吴伟的人生极具戏剧色彩。吴伟的个性使其呈现出面对显贵与民众时的不同情态:“性豪放,轻利重义,在富贵室如受束缚,得脱则狂走长呼,内臣虽持货求画,不得其片张半幅”。②53“独以书画称重于时,画亦不肯苟作,故亦不多见。或时出一幅,辄即与穷困人,而即为人传去,为富势家买取,云‘得之小仙’。”②56吴伟的个性狂傲不羁,“虽与之昵好,一言不合,辄投砚而去”。②58吴伟虽然性格直爽,但是“貌严而礼谨。言语侃侃不阿”①94。吴伟生活浪荡,放浪形骸,“伟好剧饮,或经旬不饭。其在南都,诸豪客日招伟酣饮,顾又好妓,饮无妓,则罔欢,而豪客竞集妓饵之。”③这种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对其独辟蹊径的绘画风格具有深刻的影响。周晖曾记载:“吴小仙饮友人家,酒边作画。戏将莲房濡墨,印纸上无数,主人莫测其意,运思少顷,纵笔挥洒,成捕蟹图一幅,最是神妙。”②54足以可见,吴伟喜欢的狂欢式剧饮与有朋喧闹的妓乐宴集,正是助其达到与自然契合状态的积极手段。吴伟这样的性情中人,正是由于这种随性的生活方式,让他从南宋宫廷画的笔墨精致中脱离出来,向纵横肆意、狂放不羁的笔墨技法逼近,也正由于其性格孤傲,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种狂野与霸气。吴伟从南宋院体的细谨、工整中解放出来,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
二、吴伟的绘画艺术风格
吴伟的山水画风格在其早年与晚年显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吴伟早期的绘画风格显得较为拘谨、工致;中期则有了明显的变化,画法较为放逸,笔法更为粗简;到了后期,也就是吴伟画作的成熟时期,他广集各家之长,水墨更加淋漓,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雄壮强健、高逸狂放的吴氏风格。至此,吴伟的画风成为浙派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山渔乐图》《溪山渔艇图》(图1)《长江万里图》等一扫文人画的因循守旧和自矜风雅,可以明显看出画面中的“新”意。
《溪山渔艇图》可以视为吴伟晚年时期的代表作品,此类主题正是吴伟所长。画面呈现出浓浓的云气,使人如临其境。整个画面的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墨色的浓淡与笔触的粗重对比强烈,笔墨之间的结构看似无意,却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山水的形象及其在光线中闪烁的效果。山石的变化多但表现含蓄,渲染时注意深浅写意。吴伟汲取了马夏以小见大的布景方法,有意把峰顶截去,真实地表现了自然风景的空间感和连续性,而这正是吴伟的创新之处。整幅作品生气十足,不难看出,吴伟将自己复杂的心情化于画中,他将对于渔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寄情于画中,整个画面清新自然,让观者流连忘返。《长江万里图》表现的全是吴伟自己的情绪,他将草书的用笔纳入其中,整个画面没有雷同之处,下笔干净利索,一气呵成。画面动感强烈,让观者感受到作者的澎湃情绪,凝思江山雄阔、壮美的景致。
吴伟的山水画气势雄健,人物画也相当精彩。《金陵琐事》中记载:“吴小仙春日同诸王孙同游杏花村,酒后渴甚,从竹林中一老妪索茶饮之,次年复与诸王孙游之,老妪已下世数月,小仙目想心存,遂援笔写其像,与生时无异,老妪之子得之,大哭不休。”足见吴伟人物画的生动传神。
三、画史对吴伟的评价
吴伟的杰出绘画艺术成就为他赢得了不少追随者,如张路、蒋嵩等。他们的描摹点画虽然形似吴伟,但明显缺少法度,徒具其表,忽视了画作本身的意趣和内涵。之后,随着“南北宗论”的出现,派系门户论争炽盛,“浙派”被贬得一无是处,吴伟也横遭指责,但是吴伟独辟蹊径的画风与历史地位不容否定。吴门画派与浙派的论争只是关于美术风格的门户之见,吴门画派的文徵明和唐寅都很推崇吴伟,他们都曾在其画上题诗,并无轻视之言。如,吴门四家的唐寅题其《歌舞图》“今日薛谭重玩世,龙眠不惜墨三升”,并把他与李公麟相提并论,可见吴伟在当时画坛的地位。因此,后世对于吴伟的贬低之言,完全出于文人画家不喜吴伟的作画方式与狂放的为人作风,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含蓄美备受推崇,吴伟潇洒、狂放的画风打破了原来文人画精致的格局,因而遭到后世文人画家的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