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肿瘤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肿瘤学论文

肿瘤学论文范文1

1.1临床资料

本组共21例患者,肿瘤在输尿管口的附近,其中19例男患者,2例女患者,年龄在45~77岁,患者在手术之前经检查膀胱肿瘤直径约为0.5~2.5cm,其与输尿管口的距离约为2.0cm之内。在手术之前进行泌尿造影以及彩超、CT等检查,均未出现输尿管扩张、肾盂积水和膀胱壁外侵润及转移,经手术之后证实为移行上皮细胞Ⅰ~Ⅲ级。

1.2方法

针对该组患者采用连续硬脊膜外麻醉,取患者的截石位,经过尿道放入操作镜,以便于观察肿瘤的位置、形状、大小等。在电切肿瘤之前,首先要让膀胱充盈(使用5%的甘露醇等渗溶液100~150ml左右)。其次,切除膀胱瘤体(顺行、逆行或者侧向等切除法),蒂部作为基底部经过活检之后再施行电切除,深入肌层;最后电灼肿瘤的基底部周围约2.0cm,直见正常的粘膜。在手术的过程中,通常在输尿管口处采取只切不凝的原则,但是输尿管口处的肿瘤要与输尿管口的黏膜和相关的肌肉等组织一并切除,并且要随时观察患者输尿管口喷尿的情况。在手术之后,再将瘤体等组织彻底的冲洗干净,同时还要向膀胱内置入蒸馏水约200ml,并在其中保留5min左右;将三腔尿管置入气囊内并在其内注入20ml水,对膀胱进行反复的低压冲洗,一直到冲洗液颜色澄清为止,再冲洗的过程中要防止返流种植。一般情况下,患者手术后的3~5d才能拔出导尿管,手术后的7d开始在膀胱内注入20mg丝裂霉素,1次/周,连续7周,以后1次/月共维持1年。患者在手术之后每三个月到院对膀胱进行一次复查。

2结果

患者的手术时间通常为15~60min,其平均手术时间为40min。本组21例患者手术成功,手术的过程中没有一例改为开放手术,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证为移行细胞癌Ⅰ~Ⅲ级;本组患者的住院的平均时间为7d。患者在手术之后到院复查,有4例患者的肿瘤出现了复发现象并进行了手术,手术后6个月患者复查彩超、膀胱、分泌造影见2例患者出现轻度的返流现象,输尿管口未见狭窄。经过术后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调理之后未见返流症状,喷尿正常,手术侧的肾盂未出现积水现象,输尿管也未见扩张,肾功能正常。

3讨论

肿瘤学论文范文2

血液肿瘤生物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而进行的治疗,与传统肿瘤治疗所采用的化疗、放疗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化疗、放疗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无法完全杀死血液肿瘤细胞,导致血液恶性疾病复发率高,同时,化疗、放疗时,无法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进行区别对待,导致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患者的正常细胞。

2生物治疗的分类

按照治疗原理的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将血液肿瘤的生物治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间接抗肿瘤方法,即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主要通过细胞因子、细菌、疫苗、药物或基因导入等方法,来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和它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方法来完成;另一类直接抗肿瘤方法,主要是直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转化或转移。当前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的生物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2.1细胞因子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大规模运用后,大量的生物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细胞因子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类。当前,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常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IFN)、白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三种。

2.1.1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主要分为三大类:IFN-α、IFN-β、IFN-γ,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干扰素(IFN)的主要作用包括:直接抗病毒作用;增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和肿瘤相关抗原(TAA)表达;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ADCC)作用;直接发挥抗细胞增生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

2.1.2白介素(IL)

白介素(IL)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可以调节细胞反应的可溶性蛋白或糖蛋白,它主要产生至:B细胞、T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和单核细胞。

2.1.3造血生长因子(HGF)

造血生长因子(HGF)是对一类细胞因子的统称,这类细胞因子的特点就在于它们对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成熟、增殖等都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对成熟的造血细胞也有着功能激活的作用。临床上,这类细胞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生长刺激因子(G-CS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2.1.4肿瘤坏死因子(TNF)

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分为两种,即由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和由淋巴细胞分泌的TNF-β。目前,TNF-α在临床上的运用较为广泛,它不但对肿瘤细胞本身具有细胞毒性,还能摧毁实体瘤周围的血管上皮组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形成血栓,来阻止血液对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最终导致肿瘤的出血性坏死、消退或消失。

2.2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给血液肿瘤患者输入或注射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以此来达到治疗血液肿瘤的目的。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主要实施步骤包括:首先,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其次,从提取的外周血中分离出肿瘤杀伤细胞,并对其进行培育,使其在量上得以扩充;最后将扩充后的肿瘤杀伤细胞输入或注射进患者体内,使其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肿瘤采用的过继性免疫细胞主要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

2.3单克隆抗体

部分单克隆抗体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起着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此外,单克隆抗体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杀死肿瘤细胞,很多单克隆抗体都不具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特点,这一部分单克隆抗体在治疗肿瘤时,主要是通过交联方式,携带一种细胞杀伤介质,这种介质定点抓哟用与肿瘤点,这就让单克隆抗体在抗肿瘤效果增加的同时,也减小了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肿瘤治疗中运用的单克隆抗体主要包括: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吉妥单抗、阿仑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依决洛单抗。

2.4诱导分化治疗

诱导分化治疗在我国最早的应用,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瑞金医院采用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目前,我国已经在治疗APL成功的基础上,将诱导分化治疗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浆细胞肿瘤、恶性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CML及其他髓细胞白血病等血液肿瘤。当前肿瘤治疗中运用的诱导分化剂主要包括:外源性分化和内源性分化两种。

2.5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还存在许多局限和不可预知,无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人相应的正常基因与温和病毒DNA重组,构成杂合重组DNA,利用病毒感染作用,将基因导入人体细胞,并整合至人染色体中,取代突变基因,补充缺失基因或关闭异常基因,从根本上治疗恶性肿瘤。当前基因治疗主要的方法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复、基因增补、基因失活、免疫调节等。

肿瘤学论文范文3

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疑似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138例,均经病理学组织检查确诊102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44例;年龄为35~78岁,平均年龄为54.34岁。

2.方法:

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均分别经CT增强薄层扫描和CT普通扫描进行诊断,并将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采用水充盈法,患者空腹6h以上,采用西门子多层螺旋CT扫描,扫描前20min肌注654-2为20mg,而后喝温开水1000~1200ml。层厚4mm,螺距5mm,矩阵512×512,时间为1.5s,130KV。先取仰卧位平扫自膈顶扫至第3腰椎水平,部分胃张力较低患者扩大扫描范围,然后扫描患者全身,并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采取侧卧或俯卧位扫描。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选取左侧卧位(胃底贲门部病变)或右侧卧位(胃体及胃窦部病变)重复扫描。CT增强薄层扫描时,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入60%泛影葡胺100ml做增强扫描,注射速率为2.8~3.0ml/s,采用层厚3.75,螺距为1的无间隔连续扫描。

3.评价标准:

CT增强薄层扫描图像重建法采用Standard标准。肿瘤分期采用TNM分期法。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CT增强薄层扫描和CT普通扫描结果与病理检查的比较:

138例疑似胃肠道肿瘤患者,病理检查确诊102例,其中胃癌35例,食管癌28例,结直肠癌18例,小肠肿瘤14例,其他胃肠肿瘤7例。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结果确诊94例,符合率为92.2%,其中胃癌34例(符合率为97.1%),食管癌24例(符合率为85.7%),结直肠癌17例(符合率为94.4%),小肠肿瘤13例(符合率为92.9%),其他胃肠肿瘤6例(符合率为85.7%)。CT图像诊断结果确诊85例,符合率为83.3%,其中胃癌31例(符合率为88.6%),食管癌23例(符合率为82.1%),结直肠癌15例(符合率为83.3%),小肠肿瘤11例(符合率为78.6%),其他胃肠肿瘤5例(符合率为71.4%)。CT增强薄层扫描与CT普通扫描的病理学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周围组织浸润患者78例,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组织周围浸润71例,符合率为91.0%;CT普通扫描诊断组织周围浸润59例,符合率为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患者56例,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患者52例,符合率92.9%;CT普通扫描诊断淋巴结转移患者为42例,符合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CT增强薄层扫描对胃肠肿瘤分期诊断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

病理检查T1期患者21例,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T1期患者18例,符合率为85.7%;CT普通扫描诊断T1期患者15例,符合率为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T2期患者24例,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T2期患者22例,符合率91.7%;CT普通扫描诊断T2期患者19例,符合率为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T3期患者25例,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T3期患者23例,符合率为92.0%;CT普通扫描诊断T3期患者22例,符合率为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T4期患者32例,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T4期患者31例,符合率96.9%;CT普通扫描诊断T4期患者29例,符合率为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N0、N1、N2、N3期患者分别为46、13、22和21例,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N0、N1、N2、N3期患者的符合率分别为91.9%(42/46)、92.3%(12/13)、90.9%(20/22)和95.2%(20/21),CT普通扫描诊断N0、N1、N2、N3期患者的符合率分别为93.5%(43/46)、69.2%(9/13)、72.7%(16/22)和81.0%(17/21),除N0期外,两者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M0、M1期患者分别为79和23例,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M0、M1期患者符合率分别为92.4%(73/79)和91.3%(21/23),CT普通扫描诊断M0、M1期患者符合率分别为87.3%(69/79)和69.6%(16/23),两者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CT可从不同的解剖角度对人体扫描,但由于肠道的蠕动和组织密度的变化给诊断的准确性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对小的转移病灶和淋巴腺易漏诊。本研究结直肠癌(符合率为83.3%)和小肠肿瘤(符合率为78.6%)与病理学检查的符合率低于胃癌和食管癌也可以证明此点。本研究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2.2%,远高于CT普通扫描诊断83.3%的符合率,但略低于高志华等报告的96.0%,这可能与患者个体差异、影像医生和阅片医生的经验等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不同类型胃肠道肿瘤符合率与CT普通扫描有差异,其中符合率最高者均为胃癌。CT增强薄层扫描以结肠癌的诊断符合率最高。CT增强薄层扫描不仅能早期检出肿瘤原发灶,而且因恶性肿瘤的转移灶与原发灶具有相似的代谢特点,通过观察对比剂吸收情况全面了解病变全身的累及范围,清晰地显示出原发灶、组织周围浸润、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因此,本研究中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组织周围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均高于CT普通扫描。本研究中,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T1、T2、T3和T4期患者的符合率均高于CT普通扫描,同时CT增强扫描的T1期患者符合率低于T2、T3和T4期,说明CT增强薄层扫描对早期胃肠道肿瘤即可进行诊断,但是其早期诊断率低于病理学检查,这可能因早期表浅或侵犯范围小的肿瘤对比剂的摄取较少,与正常组织大致相似,因此出现了假阴性结果。CT增强薄层扫描诊断对N和M分期患者的符合率也高于CT普通扫描,这主要是因CT对淋巴结的转移主要依赖于淋巴结的大小,对于体积小的转移性淋巴结、低密度信号无明显改变的远处转移无法明确诊断,而CT增强薄层扫描通过一次扫描即可了解患者全身情况浓聚情况而判断出肿瘤的发生情况。

四、结语

肿瘤学论文范文4

1.思路局限导致课程设置不完善

我国的物流教学起步较晚,教学的体系和理论还不是很完善,在课程设置上,理论教学与实际检验比重失衡,在如何做好已有知识与物流职业技能的培养上配平不够。

2.客观实际导致师资力量匮乏

在我国,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另一方面,受到办学规模以及影响力等条件的制约,从事物流的教育者对于物流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和全面,而且缺乏物流实践经验。

3.传统观念导致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上,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们往往更重视课堂理论的灌输,单纯地强调学生记忆公式与概念,甚至考试也都是以笔试背记成绩评价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动手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

二、改进中职物流教学的措施

1.进一步改进课程设置

要根据物流专业的特点和学校自身情况来确定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由浅到深、从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地安排课程顺序,并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

2.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

物流专业是一个全方位的交叉学科,涉及的知识内容非常广泛,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真正到企业中学习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从而具备把科学的、大量的专业信息传递给学生的能力。

3.进一步灵活教学方法

在这里,结合工作经历,笔者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换位教学法。在每堂课后留出少部分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到讲台上来当一次“小教员”,就今天所讲的,最让他感兴趣的观点给大家讲一讲。

(2)案例教学法。结合物流本身的知识特点,大量收集正反面的案例,让学生自主思考,再由教师进行进一步总结。

(3)现场教学法。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公司等地方去上课和参观,可由教师或技术员、工人等有实践经验者讲授,学生可以边学边做,获得一些实际本领。

肿瘤学论文范文5

高中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习要求非常高,对高中生思维的深度以及广度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高中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教师积极与高中生开展互动和交流。只是在山区的高中,高中生的数学基础差,数学学习的能力普遍不高,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有效的数学交流,需要教师采取积极的策略,提升数学交流的技巧和方法。

1加强数学审题

数学审题是数学交流的重要前提,往往高中生在拿到试卷后急急忙忙开始解题。但其实这并不是科学的解题方式以及步骤,高中生往往忽视了解题的技巧,审题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若是过于匆忙,很容易导致做错题,甚至解题思路完全错误。教师要以引导学生,在日常教学中不要仅仅关注是否将解题的思路将清楚[1]。更是要让高中生明白审题的重要性,只有真正将题目审清楚,弄清楚题意,才能在解题的时候明白如何去把握解题的正确方向,做好正确下笔,也就是说审题要保证一定的时间,这样做题的时候才能体现出明显的效率。

2加强学生的表达

此处的表达指的是不仅要会做题,更是要能够表达出来。并不仅仅是讲解题目或者是传授题目,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得到思路上的启发,包括课堂交流以及课后交流。首先就是对做题体会的交流。高中生的习题联系也是对题目和教材的理解[2]。通过高中生在课堂以及课后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对自身的想法进行探讨,这样对题目以及知识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并在课堂上展示出自己的联系成果,加强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其次是讲解思路。实际上解题的目标并不是解题,而是让高中生在解题中之间提炼出解题思路,这样可以加强自身对数学概念以及原理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放开手脚去讲,反映出高中生的思想,展示出高中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教师就能对其中反馈出来的一些信息全面掌握,也能对教学计划实施必要的调整。很多时候高中生的相互交流效果要超过教师的讲解[3]。这也说明高中生间交流的语言往往要比教师更加贴近。最后就是教师在在数学课上营造出和谐的氛围,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课堂上给予高中生足够的尊重,要尽可能排除山区高中生对教师的畏难情绪,加强生生交流,也是加强山区高中生的竞争以及友谊。对于一些表现非常优秀的高中生,教师要及时进行鼓励以及肯定,对于一些回答错误的高中生,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要让高中生建立起良好的交流习惯。数学交流并不是简单的问题,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强化对高中生的训练,合理对高中生进行引导以及设问,让高中生慢慢变得善于表达。实际上数学语言本身就是包含着大量的思维活动,也可以说是思维活动的重要净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高中生实施思路习惯的培养,并引导高中生对数学法则进行掌握和巩固。通过表达,高中生可以对自身的思维进行理清,并掌握题意的真正内涵,也能对数学语言理解更加深刻,提升自身的数学感悟能力,这些都是山区高中生比较欠缺的一些方面。

3加强书写的规范性

对于一些数学题目,很多高中生明白正确的证明方法,也明白其中考查的到底是哪一项知识点,但是落实在书写上总是无法全面表现出来。实际上书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山区的高中生在这方面比较薄弱,很多题目明明是结果正确,思路也正确,但是书写不规范还是无法得到满分,这样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而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教师加强对高中生的训练和指导。对于应该怎么写、写什么,教师都要说得非常详细,并借助一些例题来进行示范,同时要告诉高中生书写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利用好高中生的课堂作业,纠正高中生在书写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解题书写不仅要做到规范,更是要让高中生形成正确书写的精神,对于一些解题中的错误,也要要求高中生规范订正下来,若是发现了好的解题方法,高中生也要记录在笔记本上。

肿瘤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肾透析;灌流;中毒;护理

随着我国工业、农业不断发展,人们在工作、日常生活当中接触毒物、药物的机会也不断增加,如不注意防范,很容易发生急性药物、毒物中毒,对于危重患者,以往在经过常规洗胃、给解毒剂、拮抗剂、补液及利尿的基础上,只是根据药物或者是毒物的理化特性,选用单纯的血液透析(HD)或血液灌流(HP)进行救治,近几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对于多种药物(水溶性和脂溶性)混合中毒,中毒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采用了HD和HP联合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一、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我科2002年1月~2006年9月应用HD加HP治疗急性中毒30例,共60人次,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6~80岁,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15例,银环蛇中毒3例,草鱼胆中毒5例,马蜂蛰伤中毒3例,安定、阿米替林等药物中毒4例。

1.2方法

1.2.1材料我们选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中空纤维透析器(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生产的聚砜膜透析器)及宁波亚泰公司生产的160g或250g重活性炭灌流器。选用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动脉、静脉透析管路各1条,16号穿刺针2枚,双腔留置导管1副。

1.2.2操作方法HD和HP同时进行,灌流器串联在透析器前,HP加HD持续2.0~2.5h,最长不超过3h。因灌流器2h炭已趋于饱和,血浆清除率显著降低。如经一次透析及灌流患者意识转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即可不进行第2次透析及灌流。对病情较重及意识改善不明显者,可于6h后或次日再更换灌流器进行HD及灌流,连续2~3次。具体操作方法:把灌流器置于相当于患者心脏水平的位置,垂直固定在支架上,动脉端向下,静脉端向上,取出灌流器中配好的连接管,将灌流器置于透析器前用连接管串联好。首先用5%的葡萄糖溶液500ml灌注灌流器,并静置20~30min,使炭和葡萄糖充分结合以防灌流时血糖水平下降,继而用含肝素钠80mg的生理盐水2000ml自下而上冲洗灌流器,透析器流量50~150ml/min,轻拍除去灌流器及透析器中的气泡及脱落的微粒,冲洗完毕后,关闭所有通道,待透析机调整到透析状态时,先建立血管通路,将灌流器动脉端调转向上,静脉端向下,垂直固定于支架上,开动血泵,过程与HD相同。治疗过程中约15~20min观察炭肾颗粒是否凝结,保证炭肾颗粒不凝结。

1.2.3血路的建立行中心静脉经皮插管,如股静脉、颈静脉插管或取前臂或下肢的动、静脉直接穿刺。

1.2.4抗凝方法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者采用全身肝素化,首剂肝素按1.0~1.5mg/kg体重计算,以后每小时追加肝素钠8~10mg,因个体差异较大,可根据凝血时间来调整肝素用量。原有凝血时间延长者则进行无肝素治疗。

二、结果

药物、毒物中毒伴急性肾功能衰竭30例患者中,有1例因毒蛇咬伤时间过久,2天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29例均治愈,肾功能恢复正常。

三、护理

3.1心理护理急性中毒由于发病急,病情危重,病人多无心理准备,往往表现为恐慌、紧张,对预后甚为担忧,且病人由于心理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使症状加重。这时作为医护人员应给予充分理解,向病人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以减轻病人的恐惧和思想负担,安心地接受治疗。

3.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应注意血压、呼吸、脉搏的监测,如血容量不足,血压低的患者,在灌流开始时动脉端引出血液后,静脉端应及时接到血管通路上,将预冲液全部输回体内。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低血压,应立即减慢血流,去枕平卧,头低位,快速静脉输入0.9%氯化钠或25%的葡萄糖溶液250~500ml,以维持一定的血容量,也可以持续静脉滴注白蛋白、血浆等。或使用升压药,对无自主呼吸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自主呼吸是否恢复,并根据其强弱调整呼吸机的工作状态,使二者同步,对于心功能不全、心率较快的患者,血流量不超过150ml/min为宜,并行心电监护。

3.3防止体外循环凝血凝血发生常见的原因是血流量不足或抗凝剂用量不足,透析与灌流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循环管道的血液颜色变化,动、静脉壶壁滤网有无凝血块,若动脉压升高,提示灌流器内阻力增加,有凝血倾向,应增加肝素用量。若静脉压持续升高,可能是静脉管道凝血或滤网堵塞。若动脉压持续升高而静脉压降低提示体外循环系统凝血,应立即处理。

3.4严密观察病情血小板减少是HP典型副作用,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若患者在HP后0.5~1h出现寒战发热,提示吸附剂生物相容性差,可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10mg,若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应考虑炭栓塞的可能应立即终止灌流,并吸氧及采取其他应对措施。

3.5危重患者的处理对于服毒量大、服毒时间长,尤其是有机磷中毒的患者,其病情危重。在就诊后应尽快、尽早彻底地洗胃,并留置胃管,反复多次洗胃,同时连接胃肠减压器将胃液吸出,胃液引流需注意离子紊乱及酸碱失衡。在洗过胃后及时给患者予HP加HD治疗。灌流器的选择根据患者体重来选择,体重小的选160g重的灌流器,体重大的及服毒量大的选250g重的灌流器。灌流器不但吸附有机磷,对解毒剂如解磷定、拮抗剂阿托品也有吸附作用,要根据病情变化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四、讨论

HD通过溶质弥散作用清除水溶性、小分子、不与蛋白或血浆其他成分结合的物质,对中、大分子量的物质无效;而HP则能清除脂溶性、易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或药物,且能清除中分子物质。另外,某些中毒导致急性肾衰竭或在原有肾功能衰竭基础上又发生急性药物或(和)毒物中毒时,HD与HP有机地结合,赢得了抢救时间,提高了毒物的血浆清除率。对于水潴留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可通过血液透析清除过多的水份,减轻容量负荷,改善心功能,并能清除尿毒症毒物的目的。HD与HP联合应用,利用血液透析机的温控装置,避免了单纯灌流时患者的低温问题。二者联合应用起到优势互利、安全、有效、快速、疗效显著的作用,能明显改善急性中毒所引起的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中分子物质,提高毒物的血浆清除率,提高了重度药物及毒物中毒的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