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贷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贷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贷论文

校园贷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 本文认为校园道德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增强文化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强化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有序性、提升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系统性、探索知行合一实践途径的协调性和实效性这五个方面是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亟须解决的实践议题。

高校校园道德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道德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体系以及承载着道德精神的文化符号实体所构成的整体。作为一种文化价值形态,它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校园文化之道德属性与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构建校园道德文化精神,使各项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依、有理可循、有事可执,塑造出博而不浅、精而不乏、深而不玄的校园文化。

1·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

在当今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道德文化建设必然要突显其时代性内容,这是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在导向上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在内容上要具有丰富性与和谐性;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要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在思想文化领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突显出来。大学生在校期间是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自身道德素质的黄金时期,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政治、思想、文化、道德等观念的引导,他们势必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判断力和分析力,从而无法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归宿。因此,校园道德文化必须有主题明确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文化观念的指导,从而使校园道德文化能够在明确的道德价值标准的指引下健康发展。

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首先要明确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导向性,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的指导地位,用中国化最新成果鼓舞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积极向上的志向,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校园风尚。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导向性体现在道德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各个环节,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1]

同时,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容上要具有丰富性与和谐性,体现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格和谐的时代性。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和谐无疑是对大学生素质的重要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既具有科学文化素质,也具有思想道德素质的人,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掌握的知识不仅要精专,还要广博;科学文化素质不仅要扎实,思想道德素质也要过硬。人格的和谐,具体地说,就是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际协调能力,同时能够很好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具有调节自己心理的能力。

突显校园道德文化的时代性,建设丰富多彩的和谐的道德文化,还要适应社会生活的时代特点,在内容上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应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营造追求科学、积极向上同时又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在这种道德文化环境中,充分发挥所长,补己所短,增强自信,在适应中超越,在超越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校园道德文化建设要在实效上下功夫,与时俱进地把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文化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真正发挥道德文化的育人功能。

2·增强校园道德文化信息管理的科学性。

这里所说的校园道德文化信息管理主要是指校园媒体管理。校园媒体包括纸质媒体,如校报、学报等;光电媒体,如学校的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网络媒体,如学校的官方网站、网络论坛等。可以说,这三类媒体是校园中主要的信息载体,在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加强校园文化信息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这一平台,以健康有益的信息丰富校园道德文化生活。

一般而言,文化信息的管理活动可以从对信息内容与信息载体的管理这两个方面来把握。关于信息内容的管理,要关注:其一,校内媒体是校内舆论的主要渠道,学校需要对各类信息内容的政治方向性牢牢把关,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其二,高校是进步思想的发源地之一,在坚持思想的政治导向性的前提下,校内媒体应尽可能及时、全面地准确、真实的信息内容,起到普及新知识、宣传新思想、启发新思维的积极作用;其三,应当使校内媒体成为各类人群相互交流的桥梁与纽带,通过开展访谈、评论、对话、辩论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校方与学生之间人际交流的融洽与和谐。[2]

在信息载体的管理上,应当根据学校的能力尽可能完备地设置信息发散的媒介终端,不仅覆盖面要广泛,还要注重其设置的人性化,尽可能地促成校内信息的联动机制。当然,校内的媒体运作需要一定的操作与维护成本,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条件与状况量体裁衣,应集中把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主要的媒体运作中,以此为基础整合校园媒体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校园网络文化呈迅猛发展之势,学校应高度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要以窗口意识来建设好自身的官方网站,尤其还要对校内论坛进行科学的管理。网络论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是言论自由的思想公器,也可以是有形世界的隐形杀手。因此,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就目前国内几个较大的网络论坛(如百度贴吧、新浪论坛、搜狐社区等)的管理方式来看,校方可以采取参与式的管理方法,通过网络规约、设置议题、网络调查、网络评选等各种方式积极地参与并引导网络文化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总之,科学的文化信息管理,能够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思想环境,从而对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3·强化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有序性。

一般说来,制度大致可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种类型。正式制度一般指一定的文化共同体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定规则,包括正式文件、纪律规范、制度规章等。而非正式制度则一般指共同体内相互默认的隐性人际交往规则。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之间往往并非是完全契合的,两种制度形式的对立往往会造成双方的制度效用“递减”或“失灵”。而这种矛盾,在校园文化生活领域中反映得也较为突出。

高等院校一般都有相关的正式规范,如一些文化管理条例、大学生文明守则、文明公约、校园道德规范等。不过,这些正式制度虽然设置齐全,却往往起不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多数大学生置身于自己的“小群体”、“小圈子”,有各自的活动方式与舆论平台(如BBS)。小到一个宿舍,大到一个小团体(如同乡会),人际交往的非正式规则随处可见。在现实的校园生活中,大学生往往都比较注重自身所处的小共同体内的非正式规则,而对学校的明文制度即使不抵触也不怎么关心或认同。这就使得学校的一些文化规范形同虚设。这种现象正是文化的正式制度与学生群体内的非正式制度之间相互对立的集中体现。因此,应当找到一种合理健全且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化解二者之间的矛盾,减少制度效用的“递减”与“失灵”,使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形成合力、互相补充。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一种实践尝试,高校应该有序地开展道德制度化建设。

道德的制度化建设包含这样两层含义:其一,在校内调研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客观存在的隐性规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分析与判断,把握这些规则的存在条件与成因,使一些合理的、契合大学生文化生活的规则能够被总结和提炼出来,因地制宜地逐步地把这些规则上升为简约的、正式的道德规范,从而既贴近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也深化了正式的文化规章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其二,道德的制度化建设不仅包括道德制度建设,同时,也包含制度道德建设。所谓制度道德建设,是指制度的设计、安排要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要体现学校所崇尚的道德文化精神。制度道德不仅应该体现在学校明文规定的一些正式的道德规范中,同时还应该体现在学校所颁布的一系列其他的正式制度当中。道德制度化建设的这两方面应相辅相成、互为表里。良好的道德制度化建设应该是一套合理的、有序的校园文化规范体系,它既能够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则,又能高于这些规则,从而使学校的文化精神能够在校园内各种人际交往活动中自由地流淌。

4·提升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系统性。

要使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全面发挥作用,就必须以广阔的视野来看待高校校园的道德文化建设。校园道德文化应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潜移默化地习染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环节、各层面、各阶段系统地发挥作用。因此,在高校道德文化建设中,必须系统地优化道德文化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环境可以教育人、感染人、启发人、塑造人。辩证地把握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充分认识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一方面,环境塑造着人,环境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规定”着人的改变;另一方面,人的自我改变借助于环境的改变而得到强化。如果人们所处的环境系统在精神内涵上具有相同的目标指向,环境的育人效用将得到放大。 转贴于

大学生所置身的校园道德文化环境是开放性的,具有不同的层面,一般说来,可大体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子系统。道德文化的硬环境是那些可感可触的物质性事物,如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大学生活动场馆、各类社会实践基地等。道德文化的软环境是指那些精神性的因素,如校园风气、制度、组织、队伍、心理等。整合道德文化环境建设就是要使高校校园道德文化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相互融合,彼此促进,要以环境工程的系统性视野对校园道德文化环境进行全面的规划,把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和伦理精神灌注在文化建设的各方面,不断地优化和美化校园道德文化环境。

强调道德文化建设的系统性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高校的文化环境建设,并进行系统、合理的整体规划。把整个校园的道德文化环境视为一个大系统,使大系统的每一个子系统都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承载和体现高校特有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使道德文化的硬环境与软环境,也就是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相互配合与融合。高校应该根据并联系自身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对各项文化环境的建设进行合理的整体规划,坚持把自身的文化精神贯彻和落实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二是高校在注重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花大力气建设软环境。很多高校存在着重视硬环境建设,忽视软环境建设的偏向,缺乏建设软环境的有效机制。软环境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不像建一座大楼、一个设施那样立竿见影,但优良淳厚的学风和校风恰恰更多地体现于软环境之中。因此,强化高校道德软环境建设是整合校园道德文化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

5·探索知行合一实践途径的协调性和实效性。

道德价值或伦理精神最终必须体现在行为实践当中。要真正发挥校园道德文化的作用,必须构筑合适的道德实践平台,畅通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的渠道和环节,丰富和优化德育教育的实施手段,探索出具有协调性和实效性的校园道德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3]

首先,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应该以“生活育人”为重要的实践途径。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日常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并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人的素质和品质,为此,我们强调“生活育人”。所谓“生活育人”,是指把育人过程融入大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中,让大学生在校内这个类似于社会生活的“可能世界”中,学会以道德的方式生活,边学习知识边学习做人,在生活的实践经验中进行自我修养的升华。让大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习、认识、提高、行动,使“知”和“行”结合起来,以“知”指导“行”和规范“行”,在“行”中深化“知”和实践“知”,把“知”内化为素质品质并融进生活实践中。

道德始终是一种人类把握世界的“实践—精神”方式,而这种方式只有在现实的生活中才可能被把握。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既类似于社会生活,又区别于社会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引入校园道德文化的“生活育人”概念,提倡以“生活育人”为基础,围绕着大学生在个体成长中可能触及的各类问题,把各项育人工作的开展定位在帮助大学生积累一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大学生以后踏入现实的社会生活提供“经验准备”。因此,高校在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中,应当畅通这一渠道,在信息管理、制度建设、环境建设等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中融入“生活育人”的理念,把落脚点放在为大学生提供知行合一的“实践”平台上。

其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以德育第二课堂为重要的实践途径。德育第二课堂能够与道德知识教育相得益彰,通过各类道德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大学生提供道德实践的路径。它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的道德氛围当中,通过情境互动和文化感召,强化道德体认和道德践行。因此,在高校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中,要重视课堂教学和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以主题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全面发挥德育教育的功能,结合相关的道德文化活动,把合理的灌输式教育和科学的启发式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对这种道德文化在思想上认同、情感上接受、实际中践行,从而发挥校园道德文化的育人功能。

最后,校园道德文化建设应以社会实践为重要的实践途径,使大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来认识社会,为高校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奠定面向社会现实的实践基础。现实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是复杂多变的。大学生总有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一天。如果缺乏对社会现实的观照和相应的交往实践能力,大学生将有可能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因此,高校应广泛地开展社会实践,深入联系社会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帮助大学生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其能够有所准备地步入社会、面向生活。

实践途径的贫乏必然造成对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产生实效性的质疑。当前,实践途径的贫乏主要来源于缺乏对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观照和制度化安排,同时德育教育教学实施手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贫弱也制约了校园道德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如果说,在某个高校校园内,知行合一已经成为大学生能够普遍遵循的实践活动,那么我们就不仅可以说这个高校的校园道德文化建设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优良的、持久的。提升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协调性会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工作,不仅需要理论上的研究,如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等,还需要开展大量具有实效性与可操作性的实际工作。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探索知行合一在协调性上的不同途径与方式。而因其途径和方式的不同,所呈现出的校园道德文化也是丰富多彩且别具一格的。

参考文献:

[1] 李威,陈娟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J]·沈阳大学学报,2007,(4).

校园贷论文范文2

[关键词]现代医院价值链服务利润链营销战略

一、现代医院价值链管理

价值链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每个企业都是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作业的集合,所有这些作业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现出来。企业每完成一项作业都要消耗一定量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转移给下一个作业,按此逐步推移,直至最终把产品提供给企业外部的顾客。最终产品作为企业内部一系列作业的总产出,凝集了在各个作业上形成而最终转移给顾客的价值。

医院作为服务行业,其服务的目的是治疗疾病、产出健康,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医学知识的拥有和使用,以及社会、病人对医院医疗服务的认可上。医院价值链,即医院运营的各种作业的集合,包括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

基本作业主要有:内向物流,包括良好的药品、器械管理及即时将其运送到各部门和科室;运营,即利用各种资源为患者提供诊疗救护;外向物流,即提供合理的交通、运送方式,便于患者到医院就诊;营销与销售;服务,主要指延续,如传统的随访工作。

辅助作业主要包括:采购、技术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结构建立等。

在医院管理中可以运用价值链管理重组医疗服务流程,具体实践策略如下:

第一,强化可以增加医疗服务价值的增值作业,同时减少或者消除不能增加医疗服务价值的非增值作业。减少各种物资在各部门之间的运输时间、病人待诊流程中的等待时间、病人的手术准备时间、检验科对标本的复核流程等。如减少“退药”作业这一非增值作业环节,医院可以通过加强医生和药房之间的沟通来降低处方的失误率以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简化和压缩非增值作业。如对门诊实行预约挂号制,或取消挂号制,实行病人持卡就诊制,对门诊就诊流程实行网络化管理,以减少病人排队和待诊时间。

第三,整合作业流程。英国伦敦的Hillingdon医院在医疗服务流程重组中,将血液检查从原来由中心检验室进行改为在患者所在的临床科室进行,使等待血液检查结果的时间大大缩短。瑞典的Stockholm医院在手术流程重组中,通过建立手术准备室,在手术准备室为病人适时进行预麻醉,成功解决了原有手术流程中,由于病人在手术室内所导致的上一个手术结束到下一个手术开始之间平均需要59分钟的问题;通过对各手术室功能的整合,改变了过去一个手术室只进行某些种类手术的做法,不但解决了手术室的瓶颈问题,而且在增加手术数量的同时将其16个手术室关闭了4个。

第四,将医院的物资流、药品流、资金流和服务流统一起来,最终形成资源、作业、成本及价值的有机结合,获取竞争优势。

二、现代医院的服务利润链管理

1994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赫斯凯特(JamesL.Heskett)、萨塞(W.EarlSasser)、施莱辛格(LeonardA.Schlesinger)、琼斯(ThomasO.Jones)等提出了“服务利润链”这一服务管理模型,如图所示:

顾客所获价值是服务利润链的核心,是指顾客所获得的服务过程与服务结果质量同顾客总成本之比,它连接着企业的内部员工管理和外部的市场经营;顾客所获价值决定着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决定顾客忠诚度,顾客忠诚度决定企业获利能力,企业获利能力最后决定企业内部服务质量和员工满意度。

对于医院服务利润链而言,临床一线人员的满意度取决于医院对他们的服务和行管、后勤人员对他们的支持。一线人员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他们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他们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决定了他们在工作中确保患者的利益和价值:诊断明确和诊疗有效,对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关注,以及为患者就医提供方便,对医疗费用的解释,以及大处方、滥检查的相对减少等;只有患者获得他们期望的价值,才会对技术、服务、收费等多个方面满意,才能保证患者的满意度;满意的患者很大部分会成为医院的忠诚患者,忠诚患者在有新的医疗服务需求的时候,会再次到医院就医,会向其他患者称赞医院、推荐医院;忠诚患者的长期价值会使得医院业务量增加,医院经营成本降低,医院品牌形象改善,医院竞争力增强,并最终确保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医院的经营和竞争能力将会进一步提升医院对员工的服务质量和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情况。

现代医院管理可以根据服务利润链模型调整相应的管理策略:

第一,更好地实施员工关系管理,包括从制度上、组织上、经费上等方面建立开展员工关系管理的保证机制;完善沟通渠道,如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内部沟通的制度,了解员工的愿望和需求,开展一些例行性的沟通活动;关爱员工,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关注员工生活中的热点和难点,解决员工思想上的包袱;完善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机制,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体现在薪酬、晋升、培训发展、职位变动等方面上。

第二,更好地实施患者关系管理,培育满意患者、忠诚患者。成立患者关系管理部门,建立患者数据库,广泛收集和储存有价值的患者信息,并进行有效的定期更新。

第三,开展关系营销,建立和保持顾客关系。成立电话咨询中心,随时为患者解答疑问;加大院内院外的宣传,利用患者数据库实施相关的销售,如定期给患者打电话了解他们的病情并告知其注意事项,利用患者口碑开展患者推荐活动,长期忠诚患者的口碑宣传效应会发挥很大的作用,间接地帮助医院创造效益。

三、基于SWOT分析的现代医院战略规划

SWOT分析代表组织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的分析,实际上是对组织内外部条件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势的分析主要是着眼于组织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可能影响方面。

1.现代医院优势分析

(1)机制灵活,与市场结合紧密,市场营销运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强势宣传,高薪聘用专家,突出专科特色,打造品牌,吸引病人就诊;对于已就诊的患者,强化其对医院忠诚度,以如何帮助预约复诊等方式,让其逐步成为忠诚客户。

(2)逐渐建立价格优势。医院根据实际服务成本和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定价,根据具体实际打造“平价医院”、“老百姓看得起病的医院”,符合市场规律。

(3)提供温馨的服务。导医为患者提供全程就诊服务,宾馆式的服务待遇让看病成为一种享受。逐渐推行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尊重病人的隐私;针对前来就诊的每位患者建立健全病历档案,定期以电话或短信的形式发送祝福健康语;前来就诊住院患者实行免费接送,加强医后、术后跟踪回访服务,将病人的关心延伸到院外,有效改善医患关系。

2.现代医院劣势分析

国家对待国有医院与民营医院政策上不能一视同仁。对民营医院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指导,如医务人员的身份转换困难、职称评定、医院项目设置、人事、政府监督者等方面。

3.现代医院机会分析

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医疗市场,面对医疗市场秩序的不够完善,要吸引患者,必须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充分利用现代医院经营管理上的灵活性,自主确定医疗服务项目和自主定价,只要看准市场机会,很快能调整战略思路。

4.现代医院威胁分析

(1)医疗市场份额有限,各种不同类型的医院都将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的意识和行动是保证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

(2)部分从业者虚假广告,形成了对现代医院信任危机的考验。

(3)有些医疗纠纷处理不妥,后果严重。

因此,现代医院只有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会、化解威胁,才能找到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机会,并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1)转变经营理念,不断创新。现代医院要发展,必须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走出关系式经营管理模式。

(2)严把质量关。质量是现代医院的生命线:一是人才引进严格把关,人才决定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高低;二是引进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尤其是要引进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综合型人才。

(3)打造信誉、权威。聘政府或专家学者顾问团,与著名高校联合打造博士后培养基地等。

四、现代医院市场营销战略

现代医院营销战略是以扩大医疗市场份额为目标战略,不断扩大自己的形象,树立诚信、廉洁的奉献精神,开展独树一帜的核心技术,提供患者预期的、贴心的、超前的服务,不断创造需求,吸引病人,占领更多的医疗市场。

1.现代医院营销战略的4Ps

(1)产品,即服务,服务范围很广,并有所侧重,如“微笑活动”、“家庭病床”等。

(2)地点,即医院为使病人接近和得到其服务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3)促销,医院将其服务类型或技术告知患者并说服其来院诊治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4)价格,不同的诊疗方法有不同的价格,通过病人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而合法进行不同的收费。

2.现代医院营销战略的4Cs

(1)顾客问题解决,医院通过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帮助有医疗需要的人们解决问题。

(2)顾客的成本,病人就诊所需的花费,医护人员技术高,信誉好,价格合理。

(3)便利,看病或就诊时方便、快捷程度。

(4)沟通,在医院的顾客大部分是病人,他们不仅是来看病,也希望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

因此,现代医院综合运用以下的各类营销战略:

第一,品牌战略。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疗设备的先进水平、医院的管理水平、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状况乃至医院的环境和医院的总体形象都会成为患者选择就诊的条件之一,所以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名医名牌是市场经营观念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体现。医院的品牌,除了医疗服务作为特殊产品所固有的技术含量、质量和价格三大要素外,还应有专家知名度、专科特色、高精尖仪器、技术水平及优质服务等要素形成的无形资产。

第二,服务战略。重视服务流通的各个环节,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严格操作程序,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处处体现人文关怀,用优质服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提高患者满意度。从患者需求出发,提供能基本满足患者的无形服务。如给以细致入微的护理,深入浅出的解释,合理有效的检查,精湛高超的诊治技能,舒适安全的病房条件,和蔼可亲的服务质量等。

第三,价格战略。医疗服务的价格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并结合医疗市场需求确定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营利性医疗机构实行市场调节价;在不增加社会医药费,确实减少药品收入的情况下,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在医疗服务价格内部,降低大型仪器设备检查价格,增加劳务服务如诊疗费、护理费、抢救费、手术费的价格;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应严格执行政府指导价,非基本医院服务项目的价格可以实行市场调节价,但在实施时要增加透明度,实行明码标价,让就医患者自愿选择。

参考文献:

[1]贺杨杨:浅析价值链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财会通讯,2007年第6期,19~20

校园贷论文范文3

(一)新生代农民工对社区教育的认知情况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是阻碍其社区教育的主要因素。对“阻碍学习的主要因素”的调研显示,认为“工作时间太长”的占36.2%,“优先考虑生存”的占42.7%,“多赚钱”的占21.1%。其次,在学习地点的选择上,有37.4%的人选择社区学习,有40.4%的人选择远程学习,有22.2%的人选择高校学习。再次,学习费用过高阻碍其接受社区教育。71.8%的人认为学费太高付不起。在“愿意支付社区教育的费用额度”的调研中,愿意花800元以上的仅占38.4%,400—800元的占34.9%,400元以下的占26.7%。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对社区教育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渴望通过社区教育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真正融入城市。但由于受时间、地点、费用等因素的制约,意愿与现实之间产生了矛盾,严重影响了其继续接受各类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政策支持情况

1.国家有支持政策,但执行力度不够。

2012年1月,农业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到:“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特点,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培训,把满足农民需求作为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013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的1号文件《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农民工开展针对性强、实用性广、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各类培训机构在组织开展培训时,认真组织教学计划的实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酌情减免有关费用。”但我国尚未形成有关农民工继续教育的专门立法,相关问题缺乏法律依据,政策无法真正落实。调查中,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的支持政策并不了解,不知情。

2.社区有教育计划,但宣传力度不够。

闻潮社区所在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从2003年开始全面实施“蓝领成才”职工素质教育工程,旨在通过企业提供技能岗位需求信息,高校提供教学设备、师资和场地,开发区给予教育奖励与补助资金,集中开展全区职工免费技能培训。10余年来,“蓝领成才”工程共推出成人高职大专、专升本、专业培训、技能等级考评等四大类110多个教学科目,全区3万余名职工参加了学习培训。但调查得知,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比例不高,只有22%表示对“蓝领成才”工程了解,36.4%比较了解,不太了解或不了解的比例达41.6%。工程的目标虽明确,效果并不理想。

(三)高职院校与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资源融合的现状

1.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文化教育,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文化需求。

目前,闻潮社区配备有篮球场、塑胶跑道、健身馆、职工图书馆,以及100平方米的社区培训教室。其中,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图书馆,占地300多平方米,现有藏书5千余册,全年订阅报刊20余种,对开发区职工免费开放。为推进“蓝领成才”职工素质教育工程,社区每年召集相关高职院校进社区设摊,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项目现场咨询会。许多所高职院校也为社区职工图书馆捐赠了部分工具类书籍,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知识的需求。此外,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成立“蓝领成才”工程教学基地,提供进校培训、进企业培训、进社区培训,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实现在“学校里上大学、厂里上大学、家门口上大学”。

2.高职院校参与社区社团建设,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业余生活。

作为浙江省最大的廉租房公寓,新雁公寓内居住的多为新生代农民工,为了帮助他们融入城市,闻潮社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目前,社区建有轮滑社、文学社、音乐社、篮球社和手工社等五大社团。近年来,各社团先后举办了“热土下沙,相约闻潮”“中秋联谊会”“和谐之声、唱响闻潮”等精彩活动,并创办了社区报纸《潮韵》,以此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积极参与到社区各社团的建设中,利用志愿服务、专业集中实训等环节,与社区社团联谊,开展各类社团活动。目前,闻潮社区牵头创办了“阳光艺校”,校社双方社团组织根据各自特长优势,为新生代农民工开设了音乐、书法、舞蹈、轮滑、腰鼓等免费培训班,丰富业余生活,引导其参与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

3.高职院校参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

闻潮社区积极倡导“工作在下沙,生活在下沙,快乐在下沙”的理念,制定以“爱国守法、崇尚科学、团结互助、和谐共处”为主题的楼道文化,以规范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准则。利用宣传橱窗、闻潮之声广播站等媒介,向新生代农民工大密度、高频率地宣传构建品质生活、树文明新风的行为规范。利用“红五月”活动宣传模范先锋事迹,为新生代农民工树立典范;设立“知心姐姐”信箱,收集新生代农民工各种情感、咨询、困难问题,并及时给予心理援助。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师生也积极参与社区“安全出行”文明标语征集活动,在“中国梦,我的梦”系列活动中,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参与了“中国梦,我的梦”征文的评比工作;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志愿者服务队承办了“我的梦”家教活动等。各高职院校还积极参与社区“道德大讲堂”活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4.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法制建设,维护新生代农民工合法权益。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法治意识薄弱的问题,闻潮社区联合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法制警示宣传教育工作,开设了社区市民法制学校,并成功申报了浙江省“民主法制社区”单位。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法律顾问工作,为社区策划并组织系列法制讲座、法制宣讲活动,普及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开展现场法律咨询会、免费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排忧解难,维护其合法权益。

5.高职院校参与社区网络建设,搭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信息平台。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建设已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方面。闻潮社区通过社区网站、QQ群、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为社区与新生代农民工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效地拉近了相互之间的距离。高职院校则通过网站维护、信息审核、信息更新等方式,在社区网络建设过程中起到了技术指导和网络管理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与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资源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资源融合的动力不够。

由于校社双方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不同,双方的互动层次、级别较低。当前,社区教育只是高职院校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手段,并非重点工作。因此,在社区教育中,高职院校处于从属地位,工作被动且缺乏积极性,往往局限在志愿者服务等浅层次的义务服务层面,未能从长远效益来认识校社双方互动合作开展社区教育的问题。

2.资源共享的整合力欠缺。

由于受人力资源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影响,高职院校与社区教育间一直存在资源共享不全面的问题。一方面,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在文体活动设施、教室等资源上与社区教育实现了共享,但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则很少开放。而这些恰恰是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所需、社区又缺乏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社区是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但由于社区未能在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过程中起到良好的媒介作用,宣传力度不够,教育场地有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

3.资源融合的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率不高。

网络的出现,为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模式。然而,社区网络平台虽开辟了社区教育的宣传窗口,却缺乏继续教育所需的教学资源模块;而高职院校虽有类似社会培训和精品课程的网站,却尚未形成真正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需求的专题模块,更没有相关的教育互动平台。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不高,网络教育模式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资源融合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虽然国家、政府和开发区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上给予了一定的保障和实施意见,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和评价机制。首先,由于双方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经费有限,多以义务服务为主,严重影响了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当前高职院校与社区双方均缺乏专门的协调部门,双方在合作沟通过程中存在很多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再次,虽然双方的社区教育项目越来越多,但后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却难以评估和反馈,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发展。

二、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双方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认识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社会服务功能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功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社区教育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责任。社区教育不仅能为在校学生了解社会提供实践机会,而且能为教师科研、技术转化提供调研和试验对象。另一方面,社区应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对弥补社区人力资源不足、教育资源欠缺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与提高。

(二)健全机制,激励双方积极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

1.制定政策法规保障机制。

当前,国家尚无具体的法规规范社区教育活动,需要制定专项政策法规明确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划分高职院校与社区的权责,将高职院校与社区良性互动发展的目标分别纳入学校与社区发展的规划中,保障双方关系的顺畅、协调与同步发展。

2.健全经费保障机制。

针对双方经费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与社区应在国家财政拨款的基础上,开拓保障社区教育经费的新思路。一是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开发技能培训项目,利用项目合作的方式吸引用人单位、社会团体向社区教育投入资金。二是通过举办社区公益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捐赠,以改善办学条件;三是鼓励高职院校带课题、带任务进社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课题试验项目。

3.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激励是调动高职院校与社区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动力。一方面,要健全社工激励考核机制,提高社工对其职业的认同感,真正认识到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健全院校的激励保障机制:一是要根据学科优势,鼓励相关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并将社区教育服务能力与科研、教学能力设置同等的奖励措施;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并将志愿服务、社区实践作为衡量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考核指标。

4.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督导评价机制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一是社区要做好对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评估,由社区方对高校师生的社区服务做出评价。二是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与社区互动效果的评价体系,将评价作为促进双方互动发展的工具,激发学校和社区互动的主动性,推进双方良好互动的形成与发展。

(三)整合资源,形成双方对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合力

1.文化资源的整合。

一方面,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生代农民工能给社区带来多元共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氛围,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各种智力支持与文化引导,为提升教育质量贡献力量。

2.物质资源的整合。

高职院校的教学硬件设施的优越条件,能弥补社区基础设施陈旧、配套不全的普遍问题。要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在学历、技能和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就要实现学校与社会物质资源的有效共享。各高职院校在不影响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开放各类教学场所、实验室、机房、运动场馆、图书馆等设施,以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需求。

3.人力资源的整合。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服务社区教育的部门,根据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组建不同学科和不同项目的服务团队,为社区教育服务。另一方面,社区组织也应成立专门的对接高校服务的部门,以便及时将农民工所需和反馈意见提供给学校,确保社区教育的质量。

(四)合力共建,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社区教育的数字信息资源

校园贷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新生工作对策

经过高考的洗礼,广大学子抱着对“象牙塔”的憧憬与渴望,来到这期盼已久而又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校园,让很多第一次离开亲人的新生们感到茫然。如何让这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我们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辅导员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的基础。

一、大一刚入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再加上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还有边远山区的;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样一个陌生而又崭新的环境。

2.自理能力差,让他们对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随着“90”后进入大学校门,学生中的独生子女的比例数逐年增加,他们有的在家里甚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导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高中时期,虽然部分学生也寄宿在学校,但是家长们会经常性的去学校问寒问暖,学生也经常回家享受“皇帝”或“公主”般的待遇。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做,自己去想办法,这种依赖性和独立性的矛盾和反差造成了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念和留恋,导致他们对新的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3.学习方法不适应。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虽然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大多数学校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都采用了灌输式的教育,完全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而大学的学习相对比较自由,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的讲授也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课后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资料,总结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熟练的基本技能。习惯了“灌输式”教学的学生,面对这一教学方式转变,部分大一新生感到极大的不适应,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往往表现为课前不知如何下手,课后无所适从,毫无头绪。这一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导致了部分高中时优秀的学生,期末考试好几门不及格。

4.突然间没有了目标和方向。“金榜题名”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秉烛夜读、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一旦他们实现了目标,跨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门,拨开了“象牙塔”上那层神秘的面纱,往往有一种大学生活不过如此的感觉,有些同学就此止步不前。根据我们对大一新生的调查,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方向,学习缺乏动力。有些同学感觉十年寒窗苦读太辛苦了,现在应该好好放松一下了。他们一踏进大学的校门,就对自身的要求放松了,就像断了弦的发条无论如何也绷紧不起来,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突然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针对上述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如下做好新生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二、做好新生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1.充分做好迎新前的准备工作。我把迎新前的主要准备工作放在了阅读新生的档案。阅读学生的档档一定要认真、仔细,最好是把他们的特点特长都记录下来,把他们的家乡、家人等情况也一一记录下来,便于分班,便于分配宿舍,也便于今后对学生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2.迎接新生,要做到“三个第一”。(1)要见好“第一”面。报道的第一天,应该是学生最难忘的一天,新生进入校园见到的第一个人,遇到的第一件事,都有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辅导员的第一印象,更是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见好学生第一面,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要特别注意,要争取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在报到当天,辅导员第一面就能叫出部分学生的名字,并能关切地提及其家人、家乡、旅途等话题。这样的交流不但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觉到辅导员就是他们在这个陌生环境中的唯一亲人。总之,辅导员与新生的第一次见面,是整个学生工作的开端,作为辅导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2)要“第一”时间走访学生宿舍。报道结束后的当天晚上,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到学生宿舍走访。了解他们的住宿情况,是否还有需要解决的困难,并和他们亲切的交谈,嘱咐他们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尽快结交新朋友。并告知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人、财、物的安全。这样的走访会让学生感到很温暖,有家的感觉,同事也让学生对辅导员更加信任。(3)要开好“第一次”级队会。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二天,辅导员集全体新生召开第一次级队会。这是辅导员和学生最正式的第一面,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级队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切记不要一味的说教,这样会让学生反感,要做到既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

3.做好军训期间的安抚工作。军训是大学的第一课,通过军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又可以磨炼他们意志。但是对于这些娇生惯养的“90后”来说,军训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军训中退缩者不在少数,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好他们的安抚工作,让他们坚持军训。

4.组建好第一届班委会。第一届班委会的组建直接关系到今后班级工作的开展。因此,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第一届班委会的组建工作。班委会的成功与否在于班干部的选拔,辅导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部分任命与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重要班干部如班长和团支书可以根据辅导员所掌握的情况进行任命,其余班委成员可以通过班级民主选举产生。

5.做好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1)做好贫困生的工作。对于贫困生来说,则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告诉他们贫困不是自己的累赘,不是低人一等的条件,相反要让他们摆脱这种阴影,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我就曾经对他们说过一句话,没有生活费了来找我,虽然我没有多少钱,但是我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帮你们,但是你们一定要努力上进。(2)做好单亲家庭、性格孤僻等学生的工作。一定要深入学生中摸底,掌握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等学生思想动态。如发现问题,及时找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使他们及时的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心态去面对大学生活。

总之,新生工作是整个学生工作的开端,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全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校园贷论文范文5

摘要:在目前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还有一部分高校管理者没有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意识,和社会上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存在认知上的误差,限制到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结合目前我国各个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有针对性地总结出提升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方法,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转换工作。

关键词 : 现代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者 角色转换 问题

一、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1.人力资源结构的复杂性。由于高校的工作人员一般比较多,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大的高校,因而需要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同时,高校的工作人员存在素质和学历上的差异,进而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通过对某高校的人力资源进行的调查显示,在高校中既有经验多学历低的老工作人员,也有学历较高的研究生毕业生,同时还有部分专业型的管理人员。因此,高校的人力资源结构一般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从而给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带来了困难。

2.人力资源质量整体较低。在很多现代化的高校中,高校中的部分管理人员的能力有限,甚至有些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这些高校的管理人员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转变问题,高校的这些管理人员不能较好地处理。同时,高校的管理人员对于一些管理新理论、新技术等不能灵活的掌握。此外,由于有的高校管理者的进入门槛比较低,从而降低了这些高校人员进入的要求,进而导致这些高校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低。

二、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1.管理观念不同。在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高校的管理层并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也局限在进行对高校现有工作人员的管理上。在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指引下,很难发挥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与此同时,现代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则是充分地结合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将高校的人力资源看作是促进高校发展的有力保证,充分重视到了对人力资源源管理完善与发展。

2.管理模式不同。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模式主要是一种操纵式的管理,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的管理者大多只是按照上级管理人员的指示进行管理工作。然而,现代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管理模式,重视对人才的能力和创造力开发,尤其是在现代变化较快的情况下,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对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3.管理地位不同。传统高校的人事管理部门的作用主要是执行和操作,导致传统人事管理部门的管理者不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管理水平,因此,传统人事管理只是单纯的处理一些文书和事务性的工作。然而,现代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进行的是决策和运作作用,因而现代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参与高校的战略制定,使得现代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角色转换的措施

1.遵循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现代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对高校的人力资源进行预测和规划,尤其应该考虑外界的环境等,严格按照高校的战略,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地位和角色。一般情况下,高校应该根据实际的战略发展目标,设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同时将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战略行动,以加强对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员调配计划等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2.重视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发展。目前,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建立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同时配备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以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并建立一套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转换现代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从而提高高校的竞争力。

3.重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构建完善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改变过去传统人事管理仅仅从事事务性工作的特点,从而真正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为高校提供较为完备的人力资源。同时,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转换还要求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高校工作人员的角度考虑,从而为高校引进高素质的人才,进而推动高校的长远发展,以真正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惠,马慧.浅析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转换[J].管理,2013(27):123

[2]杨晓红.谈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多元化角色[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21-122

[3]陆叶.浅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转换与发展趋势[J].苏盐科技,2013(2):41-44

校园贷论文范文6

关键词:资源浪费;制度改革;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的素质、教育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推动大学生就业、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等各方面工作起着决定性的直接作用。因此,要加强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结合实践和实际,解决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样才能做好教育工作,才能有效地把各种各类教育发展得更好。

一、目前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仍然落后,长期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层面上。多年来,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实务并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而同步变化,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层面上,比如人事激励上,没有亮点,往往停留在按资排辈、平均主义上,激励不够明显和有效,在招聘上,任人唯亲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招聘的科学化、公开化等要求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落实贯彻。尤其是在考核问题上,因为教育不是商品,教学和管理活动考核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校普遍存在教师不积极、行政化非常严重、考核指标单一等重大问题,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中心性得不到充分体现,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的管理理念需要更新,并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认真的落实,这样才能让学校的人力资源更加丰富,使用更加有效率和效益。

二是师资流失严重造成人力资源巨大浪费。教育活动具有人力资源的两重性,一是工作本身是消耗人力的,具有消费性,二是教育的产品――各种人才本身是资源,又具有生产性。这种生产和消费的性质交织,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人力资源消耗是非常巨大的,也是对社会影响非常大的。而现实中,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样不容忽视,其负面值得人们高度关注。比如教育的行政化导致行政管理人员权力过大、人数过多,阻碍了教师的教学活动有效发挥其生产性作用,教师的巨大人力资源潜力绩效发挥不出来。再比如每年几百万的待就业人口,失业或者就业效果不佳,对社会和人力都是一个浪费。

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大力推动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更新相关的理念。人力资源管理包括招聘、激励、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科学的全方位体系,学校在很多方面的建设都是有欠缺的,因此只有大力推动制度变革,改革包括聘用、工资在内的多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才能让教学活动更加有活力和效益,才能生成更多的高质量人力资源。

二是鼓励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是各种教育活动的中心,只有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学队伍,才能把教育办好。因此,在优化人力资源的各项工作中,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核心工作,是关系到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各种原因,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停留在论资排辈的水平上,学校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来辅助教师进行更广阔的选择和发展,并通过多种措施来保障这种发展。当然,首先是要让更多的教师认识到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他们在学校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教学特点、自己能力和兴趣等条件,制定出适合个人特点又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从而使得人才的配置更加合理,减少由于人员调动和流动带给组织的损失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参考文献:

陈衍.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学与管理,

上一篇高技术论文

下一篇茶艺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