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技术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技术论文范文1
可拓学是由我国蔡文教授建立的一种把事物质与量有机结合起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去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这一理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工程管理、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生物学等领域。可拓理论利用“距”和“关联度”的概念将事物“是”与“非”的描述转换成属于“是”与“非”程度的描述,这一转变体现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通过可拓集进行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能够有效地反映出企业知识管理状态,为其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通过建立关联函数确定待评价企业与经典域的“关联度”。可拓集采用“关联度”大小衡量对象与集合的关系,将经典数学中“属于”和“不属于”集合的定性描述扩展为定量描述,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去研究事物的规律,本文采用基于区间距关联函数计算关联度。首先给出小模区间的定义,设X=<x1,x2>和A=<a1,a2>,若x2-x1<a2-a1,则称X为A的小模区间,或者称A为X的大模区间,小模区间的定义在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模型中的现实意义为:对待评价企业特征的区间描述值的取值范围不应大于给定知识管理能力等级各特征的取值范围。由式(4)~(8)计算待评价企业与各知识管理能力等级的关联度值,将关联度最大的等级作为该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等级。2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AndrewCampell认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包括知识管理流程能力和知识管理基础能力[11],其中知识管理流程能力是指企业对整个知识管理流程过程中对知识的获取、转化、创新、保护能力,知识管理基础能力是指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活动所必须的软件条件和硬件条件,根据AndrewCampel对知识管理的描述和高技术企业的特点,确定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度量指标体系见表1。
2高技术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模型的应用
2.1确定知识管理能力等级和临界区域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良好”“一般”和“差”,其所对应的各个指标也据此划分为为“优秀”“良好”“一般”和“差”4个等级,分别确定其所对应的临界区域为:<85,100>,<70,85>,<60,70>,<0,60>。
2.2确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权重确定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赋权过程符合人们的思考习惯。
2.3确定经典域和节域根据表1给出的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指标,利用式(1)和式(2)确定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等级经典域和节域。
2.4计算等级关联度依据表1的指标体系,某企业对其下属的两家分公司的知识管理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见表3,数值以区间值给出。首先利用式(4)~(7)确定待评价公司各知识管理能力指标等级关联度,然后根据各指标的权重(表2),利用式(8)计算分公司A、分公司B知识管理能力等级关联度如下。对于分公司A,KA2(R)最大,这表明分公司A的知识管理能力水平最符合第二等级(良好)的特征,因此确定其知识管理能力水平为“良好”。对于分公司B,其中KB3(R)最大,这表明分公司B的知识管理能力水平最符合第三等级(一般)的特征,因此确定其知识管理能力水平为“一般”。
3结束语
高技术论文范文2
(一)投入指标拥有人力资本。因此,本文选择高技术产业每年从业人员平均数作为人力资本投入数量的评价指标。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含量等特点,人力资本投入的质量也是影响高技术产业产出的关键因素,本文选择R&D人员数量作为人力资本投入质量的评价指标。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来看,国内外学者一般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包含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健康投资、迁移投资这四个方面,而在高技术产业里,这些方面的投资主要包含在人员劳务费中。以上投入因素分别记为X1、X2和X3,其中X1表示从业人员总数;X2表示R&D人员数量;X3表示人员劳务费。
(二)产出指标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不仅具有产值方面的产出,还具有创新方面的产出。因此本文选择了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衡量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值的指标,记为Y。
二、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评价模型
对效率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Chames等提出的DEA方法为代表,该方法无需设定函数形式,从而避免了主观设定函数的影响,且在处理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度量上具有优势。但当有过多的输入和输出数目时,如果用DEA模型进行效率评价,往往会出现绝大多数的决策单元都是DEA有效。二是以Aigner等提出的SFA方法为代表,该方法采用计量手段对前沿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可以对得出的参数进行统计检验,有更为坚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而且在测算过程中可以控制个体冲击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于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技术非效率。与DEA方法相比,SFA可以有效区分随机误差项与技术非效率项,并且可以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选择SFA方法作为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评价方法。由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所具有的经济含义直观且与其他生产函数得出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小,本文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为主体,构建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创新效率评价模型,即lnyit=β0+β1lnx1it+β2lnx2it+β3lnx3it+vit-uit(1)式中,yit表示i省第t年的新产品销售收入;x1it表示同年该省投入的总人数;x2it表示同年该省投入的R&D人员数量;x3it表示同年该省投入的人员劳务费。
三、实证研究
(一)实证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了长三角地区2009~2012年数据进行研究,上述四个指标数据均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年鉴》,但是由于各指标之间存在量纲的差异,因此首先将原始数据用百分制表示,按照公式(2)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将其化为1~100之间的数。
1.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评价
从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保持增长趋势,目前处于较高的水平;从各个地区来看,江苏省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最高,上海次之,浙江最低,但三者之间差距不大;从五大产业来看,五大行业间效率值差距明显。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最高,达到了0.907,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效率最低,仅为0.548,但是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值增长最快,四年来增长了22%。本文认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起步较早,现在其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而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起步晚,虽然其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值较低,但发展迅速。
2.投入因素分析
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总人数的产出弹性最大,对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目前提高人员的数量比增加人员的质量对提高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更为有效;人员劳务费的弹性也较高,说明产业应当注重员工个人激励,提高技能培训,优化组织结构,促进员工交流与学习;而R&D人员数量的弹性为负,表明目前高技术产业中R&D人员数量已经冗余。本文认为可能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目前各个产业、地区间R&D人员的评价标准不明确,存在差异,影响数据统计时的准确性;二是高技术企业大部分属于国有企业,R&D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相比较将资金用于研发之中,企业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广告、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从而导致缺乏R&D资金,使得R&D人员相对冗余。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研究,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确定了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指标体系,构建了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评价模型,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各因素及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二是揭示了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009~2012年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效率最高,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效率最低,有一定上升空间;同时对上海、江苏和浙江的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进行比较,地区间差异不明显。三是分析了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投入因素:投入因素均会对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从业人员投入数量弹性最大,增加人员的数量比提高人员的质量能更有效地提高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率。
(二)政策建议
高技术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影响因素
1 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界定与测量
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是指采用新技术而形成的相同或相近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或者是围绕高新技术而生成的新兴的企业群体,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是一种根本性创新。国内外文献研究创新较早,但将原始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分析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文献很少,缺乏系统的研究。
我国的高新技术范围共11项,涉及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新技术、海洋工程技术、核应用技术及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在高新技术产业中要确定哪些是属于原创性的,有一定难度。笔者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相关学者的研究主要认为有四大主要衡量指标: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成长性指标管理论文,并且占有的权重应分别是0.3、0.3、0.2和0.2.
其中核心自主知识产权主要是指产业内企业拥有的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不含商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主要是最近3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数;研究开发的组织管理水平包括:(1)制定了研究开发项目立项报告;(2)建立了研发投入核算体系;(3)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的研发活动;(4)设有研发机构并具备相应的设施和设备;(5)建立了研发人员的绩效考核奖励制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成长性指标主要有总资产增长率和销售增长率,具体计算方法如下:总资产增长率=1/2(第二年总资产额÷第一年总资产额+第三年总资产额÷第二年总资产额)-1;销售增长率=1/2(第二年销售额÷第一年销售额+第三年销售额÷第二年销售额)-1。经过上述筛选,本文选择了医药、航空航天、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5个行业的样本。
2 原创性高技术产业成长影响因素模型
对原创性高技术产业成长演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第一步是建立模型。本文认为原创性高技术产业成长主要受创新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影响,据此将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的评价模型表示如下:
Y=LαKβ
其中Y表示产业成长,L表示创新的人力资本投入,K表示投入的创新资本,α和β表示人力投入和资本投入对产业成长的影响。
对上式两边先取对数后求导,得出:
(dy/dt)/Y=α(dL/dt)/L+β(dK/dt)/K
α——人力投入的影响系数;
β——创新资本投入的影响系数;
三、原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1.数据来源及处理
实证分析的一项前提性基础工作就是数据的分析与整理。根据中国现有统计资料的情况,在己经公开出版的文献资料中,几乎没有完整的适合我们要求的数据资料。因此,现有的统计资料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模型所需要的数据只有通过适当的数据处理的方式才能获得。本文所取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科技部网站。
(二)原创性高新技术产业的描述性统计数据
原创性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保持持续增长趋势,1995年一2009年高技术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均基本处于上升趋势管理论文,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提升说明产业附加值、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不断成长,见下表1。
表 1 原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单位:亿元)
年份
行业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医药
61.53
170.26
469.36
569.92
712.69
948.91
1248.32
航空航天
59.01
81.33
337.35
305.04
379.13
472.98
272.17
通信设备制造
350.18
1630.81
3852.04
4173.48
6013.02
6759.08
8232.77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36.64
537.00
2070.09
2963.11
2814.74
4227.74
2253.12
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
31.00
64.42
185.82
237.31
383.65
高技术论文范文4
(一)企业调研
天津航空机电有限公司,天津市杰立信模具有限公司,天津龙舟工控设备有限公司,光电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汽车模具有限公司,三星电子显示器有限公司,中环三峰电子有限公司,东华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天津索思仪表测控系统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的数控技术专业的用人方向和岗位需求数据表明:目前,高职毕业生整体技能水平偏低、就业质量不高,不能在技能上适应企业的技术岗位。大中型企业对高职院校数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方向主要集中在:数控机床操作、数控编程与工艺、CAD/CAE/CAM设计、数控机床的维护与保养等。这也为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二)院校调研
针对需求方向,分析了多所院校现开设相关职业技术课程如下:数控编程、数控操作、数控加工工艺、CAD/CAM(自动编程)、数控原理、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等。院校开设课程的合理性调查统计数据显示:69%的被调查者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为专业核心课程;41%认为“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应加大实践操作比例;61%认为仿真加工与机床操作的课时应增加;49%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最感兴趣的课程为数控机床操作;认为数控机床的维修与维护知识在未来数控行业更重要的占被调查总数的42%。数据表明,围绕零件设计与加工及机床维修与保养等专业技能相关的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与现存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安排有直接的关系。院校教学调研中暴露的问题主要有: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趋于形式化。这就要求学校针对现行课程进行调整,将理论内容融于实际操作之中,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重视关键能力的提高。
二、调研成果初探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针对企业用人方向和现有课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我们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分为两方面:零件设计与加工人员,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根据这一目标把本专业核心知识作模块细分: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调试与维修。在教学上改进单一的“理论+实训”模式,根据企业的技能需求,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改革实施
教师结合企业用人方向,制定教学目标,针对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模块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尝试。在数控机床维修实训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打开机床,自己动手拆卸零部件,认识各种零部件及其安装结构特点,先形成感性认知,后作理论理解,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零部件做功能分类。先分出:机械部件、电器部件、液压控制元件等,再结合不同零件进行细化分析。机械部件又分为机床主体、主轴组件、导轨、滚珠丝杠螺母副等。与机械部分相关的理论,如零部件的工作原理、材料、装配关系、强度与刚度的校核等,尽可能在学生拆卸零部件环节中进行讲解。液压控制部件,主要明确液压系统的控制原理,要求学生能够看懂液压回路图,能分析执行元件的工作过程。电器部分在学生直观电器控制柜后,讲解柜中的所有电器元件的功能、作用以及电路的连接,要求学生看懂电路图。这样,可以将学科知识重新整合,将理论融于实践,使学生学有所获,迅速掌握专业技能。例如,在讲解机床机械结构部分时,把滚珠丝杠螺母副作为教学的基本载体,演示部件运动过程,讲解其传动原理,再讲零件结构,及其它相关类型的机械传动结构并绘制其零件图,从而学习零件的测量与绘制,认识零件材料的区别及用途。有了实践动手经验,再加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再次让学生动手,将拆卸的机床复原。这样,将所学多门课程的知识融合于实践操作训练之中,达到获取知识有深度、培养技能有特点的综合目标,满足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
课程改革中,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不断探索,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融合为一体,对陈旧的单科课程重新整合,改为模块化教学,建立“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突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制作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将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划分为五个核心模块:机械制造基础、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数控机床维护与维修。每个核心模块涉及不同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面对不同的就业岗位。其中针对普通机加工人员,需要以机械制造基础为核心模块,包含: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普通机械加工实训(车、铣、钳工)、刀具与机床、切削原理等为基本知识与技能;数控加工人员,分为两个典型方向:数控车工和数控铣工,分别对应两个核心模块,包括:数控加工工艺知识、数控加工编程知识、数控仿真软件的应用、数控机床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零件设计与自动编程人员,核心模块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包括:机械制图与公差配合、材料及热处理、数控加工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软件应用)、计算机辅助制造(UG三围造型与自动编程)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机床维修与保养人员,核心模块为数控机床的调试与维修,包括:电工基础知识(电器元件介绍、电路图的绘制与识读)、安全用电常识、机床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机床与数控原理、数控机床使用及维护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综上,构建了数控技术专业以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内容,为实现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提供了依据。
三、构建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施“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
“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由教育家杜威提出,其核心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即把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活动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遵循“三明治”精神,以“实践—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组织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先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论高度,最后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解决实践环节出现的一些问题,达到学有所用。在机械制造基础模块中,新模式教学将原有的车工实训、铣工实训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深层次结合,将原有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点具体化。课程中先安排车工、铣工等实践操作练习,其间,学生认识机床、练习磨刀、加工小轴、六面体等,通过这些基本实操练习,学生了解切削加工的一般过程,理解刀具角度的定义及不同角度对加工的影响。先获得车削、铣削加工的感性认识;再学习切削原理知识,了解切削过程中的受力、变形、温度变化、刀具磨损等现象发生的原因,从而能够自己想办法,改变切削条件,控制加工过程,使得切削状态达到最佳,生产效率提高,加工质量提高等等。学习理论过程,结合第一阶段面临的诸如“抗刀”等实际问题,重点分析原因,明确加工条件的重要性,在方向上为第二阶段的实践练习奠基,从而提升下一阶段的实践操作练习的技能。通过知识迁移,会举一反三,学生根据零件质量要求,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刀具角度,加工出中等难度的零件,满足企业需求。这种“实践--理论--实践”交替的“三明治”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学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够动手操作,凭借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研究产品的加工方法,改进生产技术,凸显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对接岗位需求,能够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
教学改革中注重深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做中学、学中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使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共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依据企业需求,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技能就像教材的骨骼一样,而知识是肉,要根据骨骼的状况来生长。传统教材以"肉"为主线,“骨头”居次,这样的教材基本是没有技能训练的。任务驱动型教材根据培养技能,分析学习需要,然后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并掌握这种技能。任务驱动型教材的特点是以任务为载体,以任务实施过程为线索,将专业知识穿插到任务实施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从而掌握所学知识点,并具备实践操作能力。针对这五门核心课程,本着工学结合的原则,本课题选用企业代表性产品,编写了任务驱动教材,配合实际教学。数控实训课程是集数控加工工艺、数控编程等多门理论课知识于一体的操作性很强的综合实训课程,是培养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核心课程。学生利用任务驱动型教材,不仅懂得了相关专业知识点,而且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了解了企业常见的产品类型。任务驱动型教材使学生在加工产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实践技能的获得。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
调查发现,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理实一体化教学因脱离企业项目和生产产品而流于形式。教师通过编写与企业技能需求对接的任务驱动型教材,开展与企业生产相关的产品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开发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项目中包含来自生产车间的实际产品,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仿真加工,车间操作,实训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内容,要求学生从认识项目开始,结合相关知识分析项目、制定工艺、编写程序、仿真加工、机床操作等最终加工出产品。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将课堂理论教学转为理实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营造了实践教学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建立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提升了办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探索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逐步完善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四、结语
高技术论文范文5
德国的集群策动计划始自1995年,其产生的背景有两方面:一是集群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必然。自20世纪90年代后,德国陆续开始涌现各类以产业链、价值链、知识链相结合的创新集群,这些集群不仅有集聚经济的功能,还产生了技术合作溢出的效果。这为实施“集群策动”提供了实践依据。二是欧盟区域发展战略转变的“推波助澜”。自2000年欧盟提出“里斯本战略”后,欧盟的区域政策发生重大战略变化。实现区域增长的目标取代了以往的区域平衡目标,特别强调发展知识经济,“促进强者更强”,从而带动区域整体的国际竞争力。结构政策的重点也开始转向对研究和技术发展的投资以及对企业创新的资助上。由此,德国的产业政策也发生重大变化。形塑性结构政策,即面向未来的结构促进政策,逐步取代了自1970-1980年代实行的维持性结构政策(比如对煤炭和造船业的政府补贴)和适应性结构政策(比如对钢铁业的生产配额管理)[3]。2006年,德国联邦政府推出了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德国高科技战略》(2006-2009年),又于2010年7月正式通过了《思想•创新•增长———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开始对德国未来发展部署新的战略方案。方案提出的重点战略将瞄准全球范围内的重点挑战,包括气候/能源、健康/营养、汽车、安全、电信这五大领域和交叉领域的“关键技术”。新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德国产业政策从以往比较偏重科研与技术开发,开始转向更加重视创新。在这些关乎经济全局和未来科技优势的技术领域发展的一系列科研行动计划和战略指导,包括了成效显著的“集群策动计划”。
2德国“集群策动”计划的核心模式
2.1以政府为主导、研发机构为主体的“产官研”一体化模式
德国的“集群策动”计划是典型的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和研发机构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整个策动计划形成了从联邦政府———州政府———市政府的推进体系,将联邦政府各部门的结构政策与各州的区域结构政策进行了有效整合,加强联邦促进政策与各州、市的地方促进政策的协调,推动科研和教育机构、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的全面参与,共同构建区域技术创新网络的创新战略体系。其中,联邦政府主要在计划的前期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全面战略统筹,推出全国性的策动计划,并组织和实施尖端集群(TheTopClustersCompetition)的评选。到了计划的后期,联邦政府主要通过资金扶持,辅助各地方政府促进集群发展。各州、市政府在策动计划的具体实施阶段发挥主力作用,但并不直接参与集群的创建和发展,仅以监督指导和服务职能为主,为企业的经营和创新活动提供支持和激励。如巴伐利亚州政府于2006年2月在“巴伐利亚创新联盟”框架下实施了产业集群政策,出资5000万欧元扶持了包括高科技产业集群、生产型产业集群、综合技术集群的3大集群共19个产业和技术领域。政策初定第一期为5年,之后进行系统评估并动态调整。通过该政策的实施,力求达到三大目标:一是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创新活力;二是建立专业供应商网络,便于企业就近获得资源,降低采购成本,获得高素质员工,加快同一产业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三是通过资源网络化,增强企业对巴州的认同感,增强巴州集群品牌号召力[4]。
2.2通过搭建创新网络实现提升创新能力的使命
德国集群策动计划是基于“创新网络是保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采用构建创新网络促进集群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发挥集群内主体的能动性”、“创新集群主体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转化路径”等理论演化而来,目的就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知识商业转化的质量,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研发、制造和服务中心。因此,政府对集群的扶持必然以提升网络集体创新作为根本条件。一是所有的集群必须拥有一个由高校、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的研究人员与工程师共同搭建的研发合作平台,构成具有专业技术领域优势的区域研发核心。如慕尼黑的生物医药集群(MunichBioM4Cluster),主要有四类参与者,共同组成多样化的产业组织构成。二是集群的主体间要形成一个内部紧密关联、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特定技术领域或价值链关系的合作网络。集群策动计划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扶持对象由以往对大学和公立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单独促进转变为促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支持研究机构与企业结成创新联盟,以及建设创新集群。通过促进创新集群建设,促进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创新合作。
2.3制定具有延续性和演变性的政策并不断强化策动的成果
德国联邦政府前后共发起了三次了“集群策动”计划,每次都有不同的目标,但又相互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继承性。从计划制定的目标和推进效果看,BioRigio计划的实质是推动技术和产业进步,InnoRigio计划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GA-networkin从每个计划单独来看,BioRigio计划、InnoRigio计划都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一般为5年)。在计划结束后又各自演变出了不同的政策。如2000年,柏林、慕尼黑生物技术产业中心的建成标志着BioRegio计划进入成熟期。联邦政府也停止了对计划的资金资助。但这并不意味着BioRegio策动计划的结束。2001年,联邦政府通过BioProfile计划,将在生物技术产业化的经验传承到全国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上。2012年,联邦政府又启动了Go-Cluster(走向集群)计划,以促进创新型集群管理理念,使德国的产业集群在集群管理方面满足欧盟优秀集群的标准。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为每一个项目提供最多2.5万欧元的资金支持并定期提供国际集群政策趋势分析以及相应的政策咨询,促进集群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InnoRegio计划实施后,随着各地区集群策动逐步成熟,2005年,联邦政府继承和延续了InnoRegio计划的经验,又制定出了“创新区域增长极计划”(InnovativeRegionalGrowthPoles),以鼓励德国东部更多的地区实施“自下而上”的策动[1]。这些后续的计划进一步强化了集群策动的成效。
2.4以全国竞赛评选的方式扶持最尖端集群
德国的集群策动主要通过竞争评选的方式确定策动对象。2007年,联邦政府借鉴弗劳恩霍夫创新集群的经验,推出了以发展高科技战略为核心的尖端集群竞赛(Spitzencluster)。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负责,每隔一年半举办一次,共举办了三次,每次从参赛的20多个集群中评选出最多5个尖端产业集群。评选出的尖端集群在5年内共计可获得4000万欧元的政府资助,以及来自企业的等额配套资金。通过此方式为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和大学之间结成创新网络提供激励。竞赛方式也大大为集群树立了标杆,鼓励集群之间的相互学习。
2.5官民协作共同筹集集群启动和发展的资金
在BioRigio计划和InnoRigio计划中都采用了官民合作的方式,来自私有部门或个人的资助资金占总额的30%。尖端集群竞赛项目目前已进行了三期,项目总计获得资金12亿欧元,联邦政府与企业界各自承担了50%。其中,联邦政府共投入6亿欧元,扶持竞争优胜集群。而胜出集群还需要自筹相同数量的6亿欧元资金配套。政府资助主要在集群的启动阶段,并逐渐减少,投入集中在改善基础设施和激励投资等方面。
3德国“集群策动”计划取得的显著成效
德国的三次“集群策动”计划总体来说取得了巨大成功,基本实现了最初制定的意图,起到了提升科技水平和产业发展、实现区域平衡、推动创新网络建设的目标。从各个州实施情况来看,效果也很显著。其中以巴伐利亚州的集群策动政策最为成功。首先,巴州已成为德国集群最密集和最活跃的地区,汽车业、信息通讯业、生物技术、金融业和媒体业等集群已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有评论认为,慕尼黑生物技术集群是唯一能够代表德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生物医药集群。其次,形成了以大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的格局。巴州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慕尼黑、纽伦堡等5大城市。其中慕尼黑及周边地区9个,纽伦堡地区6个,奥格斯堡2个,雷根斯堡和维尔茨堡各1个。大城市发挥了人力、市场等优势,带动了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发展。发挥大城市人力、市场等优势,带动相对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发展。第三,进一步加强了本地的产业技术竞争力。在德国联邦教研部举办的“2021年生物工程”大赛中,巴州生物技术集群的“白色”生物技术获得500万欧元大奖;2007年德联邦政府举办全国超级集群竞赛中,巴州共递交了8份申请,在各州位居第一。第四,巴州集群品牌号召力不断增强,吸引了众多项目和投资。2007年,仅日本企业就在该州投资了10个项目。2007年9月,欧洲复兴信贷计划(EFRE)还为其提供2000万欧元资金,慕尼黑大区的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均可通过集群代言人提出申请。
4德国“集群策动”计划对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启示
浦东作为上海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和实力。2013年,浦东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298家;新认定各级企业研发机构41家,总数达524家;科技小巨人及培育企业210家;共承担国家和市级科技项目336个;专利授权量1107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074件,同比增长10.2%,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94件。德国“集群策动”战略为浦东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途径,对浦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4.1明确产业重点:
以“十三五”规划为契机,明确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中长期战略性产业重点2020年是我国实现“十”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的第一个重要节点,“十三五”规划也已进入编制启动期。浦东应紧紧抓住这个机遇,认真研究和梳理在新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下,未来更长时期的战略性产业重点。德国工业4.0战略(Industry4.0)的实质就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现代智造技术的紧密结合,实现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这也是浦东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同时,产业扶持政策要与“十三五”保持同步性,以5-10年为一个周期,注重政策的延续性和演变性。
4.2转变策动思路:
重点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鼓励建立具有实质性创新关系的技术联盟、战略联盟等德国集群策动战略的核心就是要使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的网络,实现“产学研”真正的一体化协作,共同推动区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因此,集群策动的目标不再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具体机构的单独促进,而是转变为对整个合作创新网络的集体促进。因此,浦东创新扶持的思路也需相应转变:一是从以往对具体项目、具体企业、具体园区的传统思维,转变为对在产业链、价值链上有实质性关联和创新关系的技术联盟、战略联盟等的支持。扶持的目的是要真正推动相关创新资源的紧密联系和激烈碰撞,实现创新。二是全面统筹区内的战略性资源(如自贸区、综合配套改革、迪斯尼等国家战略或国际性大项目)及优势产业,推动分散在不同区域的创新主体的整合,建立跨区域联盟,建成“广域创新网络”,使“创新链”得以在更大空间上整合创新资源,从而实现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如建立“陆家嘴—前滩—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业的区域联盟、“自贸区—金桥—张江—临港”的高端制造集群等。
4.3建立开放式创新体系:
扩大创新的国际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集群的开放性是取得长期稳定发展的精髓。德国集群策动计划也高度依托创新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特别是与产业相关创新要素的流动,从而提升创新的效率、来源与多样性。浦东提升全球化创新能力需要网聚世界各地的思想、信息和技能来创造价值。浦东的国际化特性与创新资源的融合也具有巨大潜力。浦东陆家嘴和上海自贸区已形成了对国际要素的强大吸附和集聚能力,再加上前滩开发,在3—5年时间内“出功能”,将使浦东形成“北—西—南”三大核心构成的“全球化三角”(GlobalTriangle)的均衡格局,推动创新要素与国际化流量配置能力的有效结合,这将全面提升浦东创新的国际化能级与辐射力。
4.4着力塑造环境和提升服务能力:
积极打造各类专业服务平台德国策动计划中,政府并不直接参与集群的建设和发展,更多的是关注于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服务能力。集群竞赛获得的资金也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培训、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养和开展职业教育(包括开展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方面。因此,浦东新区各级政府扶持的重点也应聚焦在创新网络的物理环境营造和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尤其是着力建设各类专业服务平台,包括各产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应用领域的技术交易和专利转让平台、公共研究平台、大数据信息平台,以及针对小企业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产业需求为指向的职业培训和教育平台等。
4.5拓展资金渠道:
高技术论文范文6
长时间以来信息技术都没有作为高考内容考试,这也就使那些学校管理者或是教师忽视了信息技术知识的作用,这种可有可无的错误的教学观念,会导致整个学校教学都不能够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学校管理者不能够清楚准确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导致学生无法及时地学习并掌握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教学大纲》中也明确地提出:“高中教学阶段应该大力推广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并且在其他学科知识中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优势,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有效的整合,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成长。”为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育者或学校的管理者,我们一定要改变自己错误的教学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一定教学措施,让信息技术资源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从而确保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高效率完成。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我们让信息技术充当工具恰当地融入大课堂教学中,促进各学科教学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让各学科之间保持协调一致,让学生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养成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通过有效联系其他学科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会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增加学生之间或是师生之间的情感。想要高效率完成学科之间高效率的整合,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运用更加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及更加全面和广阔的信息技术知识来作为理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协调好学生、媒体等之间的关系,从而使那些教学资源能够发挥其自身的最大作用,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析并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增速,信息技术的更新也是日异月新,知识加快的脚步更是越来越迅速。特别是在当今技术高超的网络时代,课堂教学内容就无法适应社会中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很多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掌握了一些知识与技能之后,发现走出学校之后,自己掌握的知识已经是过时的,更不上时代的了。这样反馈回来的信息就会严重打击在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他们对学校信息技术的学习失去信心。例如,当我们学校还在认真努力地传授给学生DOS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时,社会中以及开始流行Windows系统了,当学生走出学校之后,发现已经都更新到XP系统了。针对这种学习情况,教师就必须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不能够放在自己对现有技术和知识的讲解上,而是要努力激发学习自主探索和研究的动力,让其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的信息技术知识。为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稳定的理论知识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走入社会之后快速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及技能。高中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或是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团结一致探索出新的知识,从而牢固地掌握新的技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操作应用,自主进行交流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自学习的能力,更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便会让学生体验到追求真理探索过程的艰辛,从而更加珍惜知识,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三、组建强大的师资力量,发挥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虽然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组织作用还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为此,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名出色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要求。
(一)要拥有紧跟时代的教学理念
要真正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滞后性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就必须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发挥好自己对学生的主导作用,从而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便会给学生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和运用中适应技术的更新和变化,同时教师要有目的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自主性研究和创新,有勇气面对比较复杂的任务和问题,能够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二)要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首先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和掌握,拥有十分广阔的知识面。同时教师也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对于各种信息技术产物都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选择更加适宜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学课堂不断得到优化。
(三)较高的信息素养也是信息教师不可或缺的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必须拥有超强筛选信息、搜集信息、鉴别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课堂中利用这些信息能力传递相应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