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士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士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 血液净化中心 安全隐患 防范措施
通过近年来我科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一序列安全护理措施,有效提高安全护理质量。
加强护理安全的教育和培训
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知识,并进行考试,从而提高护士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明确责、权、利,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认真对待和处理透析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保证护理质量。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如操作人员未经必要的操作培训,不熟悉操作常规及故障应急处理,极易出现严重差错[1]。因此,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和规范操作。制定科室业务学习计划,每月进行业务知识讲课和技能培训;新安装或添加血液净化设备时操作人员均应参与机器的监测、试机和操作常规的培训;定期选送人员外出学习培训、进修;鼓励参加在职教育,提高专业素质。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考核机制,减少不安全因素发生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管理的检查标准,由护理护理部组织人员到科室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各项安全检查,并按管理考核打分,与护士的绩效相挂钩,从而促进各项制度的落实和操作的规范。护士长对潜在的安全隐患及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发生,对已发生的护理缺陷根据事件性质在规定时间内上报护理部并组织护士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血液净化中心常见的(人为错误造成的)不安全因素的防范措施
血路管连接不紧密穿刺针(或深静脉插管)接头、管路、透析器、静脉监测器等处连接不紧密,各个侧管未处于加帽密封和闭管夹的双保险状态。导致动脉端漏气,有空气栓塞的危险;静脉端穿刺针(或深静脉插管)接头与血路连接处漏血,甚至会有脱落的危险;其他侧管未处于双保险状态和静脉监测器连接不紧密都会有漏血或漏气危险。因此,必须在上机前,先检查管路和透析器是否连接紧密,静脉监测器连接是否完好,各个侧管是否处于加帽密封和管夹关闭的双保险状态。上机后应注意检查动脉端连接是否紧密,可用无菌干棉签环形擦拭连接口,查看有无血液外渗,如有及时关血泵,夹闭管夹,重新连接丝扣致紧密状态,并观察5~10分钟,无异常盖好无菌巾方能离开。
穿刺针拔脱血管外:血液净化治疗中,由于时间长,患者饮水、进餐、活动时牵拉到穿刺针;患者出汗,胶布黏性差;护士穿刺成功后未牢固固定穿刺针及重病烦躁的患者,未保护好穿刺部位,导致穿刺针脱出血管外引起大量血液丢失。因此,每30分钟巡视查看穿刺部位1次,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穿刺后应在针柄处交叉粘贴胶布,选用黏性较好的胶布固定,粘贴时必须紧密牢固。重病患者应保护好穿刺部位,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固定肢体。治疗中让患者处于舒适的部位。
透析器及管路凝血:上机前忘记给首次肝素或治疗中忘记打开肝素夹及治疗中血流量差,容易造成透析器及管路的凝血,导致患者约200ml血量损失,同时还容易形成血栓,而危及生命。故上机前应认真核对医嘱,确认首次肝素用量,追加肝素量并认真设置治疗参数,上机后再次进行核对并打开肝素夹,另一名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双签名在透析记录单上。治疗中30分钟观察动静脉压、垮脉压、透析器及管路有无变黑、血流量等情况,血流量差者应及时调整,确保透析过程中无凝血情况。
穿刺部位出血:穿刺部位出血其主要原因是穿刺不当,反复定点穿刺;观察不及时未发现;拔针时未按压到针眼处以及用弹力带固定不牢固太松;患者袖口太紧,穿衣时不小心让止血带松脱等。其防范措施:穿刺部位应每30分钟查看1次,内瘘患者穿刺时选用绳梯法或纽扣法,切忌定点穿刺法,透后应找准针眼压迫止血,以不出血即可,加压力度以不渗血能触及震颤为宜,用胶布固定好弹力带以防松脱和上下滑动移位。加强宣教,让患者穿袖口宽松的衣服并防止穿衣时拉脱弹力带。
空气栓塞:血液净化治疗中常常因输血或输液时,没注意到已输完,空气随血泵转动被吸入透析管路,下机时违反操作规程,此外与动脉穿刺针脱落,管路接口松开或脱落等有关。在透析中一般不会发生空气栓塞,但如监测系统失灵或静脉管路未放好在空气感应器内和安全夹上就非常危险。有报道3~4ml的少量空气栓塞则可引起死亡。因此,最有效的是事前预防,输血输液时应专人看守,输完后及时关闭管路夹和调节器;上机后应确认静脉管路是否放好在空气感应器内和安全夹上,空气感应器失灵的透析机不得使用,透析结束下机时应按正规操作下机,不宜将管路从安全夹中取出用血泵回血;做好内瘘针(或深静脉插管)的固定,透析管路之间,管路与透析器之间的链接。
跌倒危险因素: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因脱水过多容易发生低血压反应和性低血压发生,故应做好安全防范,防止站立和行走时跌倒,透析结束后应测血压,观察讯问患者的自觉症状并让患者休息15~30分钟,无不适,血压正常,患者状况良好,有家人陪伴方可离开血透室,如感不适、头晕、出冷汗、血压低者应卧床休息,给予对症处理,血压恢复,患者全身状况好转并在家属的陪同下方可离开,以防晕厥发生。
思想重视,组织制度健全且控制措施落实,培训到位,才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关键。透析过程中人为的错误有许多是不注意细节,不认真而造成的。认真进行操作规程检查,这类错误多在开始时或开始后被发现,可以减少对患者的危害[2]。因此,应加强责任心,注意细节,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护理差错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才能保证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护士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化学仪器 使用 维护 清洗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33-01
一、引言
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对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实验仪器的清洗、维护和保养不到位,仪器的污垢不仅影响仪器的性能,缩短使用寿命,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同样关系到实验成败,所以做好实验仪器的清洗、维护与保养是实验前的重要环节。
二、清洗方法
1. 玻璃器皿的清洗
附着玻璃器皿上的污垢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用水即可清洗干净的,另一类则是必须使用清洗剂或特殊洗涤剂才能清洗干净。在实验中,无论附在玻璃器皿上的污垢属哪一类,用过的器皿都应立即清洗。
盛过糖、盐、淀粉、泥砂、酒精等物质的玻璃器皿,用水冲洗即可达到清洗目的。应注意,若附着污物已干硬,可将器皿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再用毛刷边冲边刷,直至洗净。
玻璃器皿沾有油污或盛过动植物油,可用洗衣粉、去污粉、洗洁精等与配制成的洗涤剂进行清洗。清洗时要用毛刷刷洗,用此洗涤剂也可清洗附有机油的玻璃器皿。玻璃器皿用洗涤剂清洗后,还应用清水冲净。
对附有焦油、沥青或其他高分子有机物的玻璃器皿,应采用有机溶剂,如汽油、苯等进行清洗。若还难以洗净,可将玻璃器皿放入碱性洗涤剂中浸泡一段时间,再用浓度为5%以上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或磷酸钠等溶液清洗,甚至可以加热清洗。
在化学反应中,往往玻璃器皿壁上附有金属、氧化物、酸、碱等污物。清洗时,应根据污垢的特点,用强酸、强碱清洗或动用中和化学反应的方法除垢,然后再用水冲洗干净。使用酸碱清洗时,应特别注意安全,操作者应带橡胶手套和防护镜,操作时要使用摄子、夹子等工具,不能用手取放器皿。
此外,洗净的玻璃器皿,最后应用毛巾将其上沾附的水擦干。
2. 橡胶件的清洗
实验仪器中用橡胶制成的零部件很多,橡胶作为一种高分子有机物,在沾有油腻或有机溶剂后会老化,使零部件产生形变,发软变粘;用橡胶制成的传动带,若沾有油污会使摩擦系数减小,产生打滑现象。
清洗橡胶件上的油污,可用酒精、四氯化碳等作为清洗剂,而不能使用有机溶剂作为清洗剂。清洗时,先用棉球或丝布蘸清洗剂拭擦,待清洗剂自然挥发干净后即可。应注意,四氯化碳具有毒性,对人体有害,清洗时应在较好通风条件下进行,注意安全。
3. 塑料件的清洗
塑料的种类很多,有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尼龙、有机玻璃等。塑料件一般对有机溶剂很敏感,清洗污垢时,不能使用如汽油、甲苯、丙酮等有机溶剂作为清洁剂。清洗塑料件用水、肥皂水或洗衣粉配制的洗涤剂洗擦为宜。
三、维护和保养
1. 电器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所有电器仪器要保持干燥,否则通电后容易形成短路,需定期通电,一般每季度通电一次,雨季更要经常开机,利用内部产生的热量来除潮。
金属转动旋纽的仪器易生锈,活动部位生锈就不能转动,如万能夹、坩埚钳、烧杯夹、滴定夹、方座支架的配件铁夹、十字夹等,对转动旋纽部件须经常加注机油或涂油。
根据仪器自身特性,对仪器的存放地点进行合理安排,电类仪器最好选择比较干燥、通风良好的房间,室内门窗应利于阳光照射。在天气晴朗时,开启实验室门窗利用阳光除潮或通风除潮,或是在存放仪器的橱柜中放置干燥剂,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除潮的效果。
2. 玻璃器皿的保养
用过的带活塞的玻璃仪器,如分液漏斗、酸式滴定管、活塞(直形)等,长时间不用,活塞与塞孔会被粘结在一起使活塞不能旋转。存放时,须将活塞取出,擦净凡士林和水,在活塞与活塞孔之间放一小纸条隔开。酸式滴定管还应用一张小纸片将活塞部位包住,避免滴定管在移动过程中活塞滑落到地面而摔碎。
碱式滴定管上的乳胶管长时间不用会老化,而老化了的乳胶管会将玻璃珠、尖嘴粘在一起,清除乳胶管很困难。因此,在存放期间,须将乳胶管、玻璃珠、尖嘴分开,玻璃珠、尖嘴装进小玻璃瓶或小纸盒中存放。
磨口带塞的玻璃仪器瓶塞一旦与瓶颈口粘在一起就很难取出瓶塞,如容量瓶、细口瓶、广口瓶、滴瓶、分液漏斗、下口瓶等,不论是用过的或未用过的仪器,在平常的保管中,都要在瓶塞与瓶颈口之间放一小纸条,从而避免瓶塞与瓶颈口粘在一起。
护士学习计划范文3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既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和电算化理论知识,又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及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但由于中职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有些学生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操作能力却不强;有些学生在操作计算机及相关软件方面游刃有余,但却对会计知识的应用望而却步。再加上会计电算化实训都在机房,由于软件和计算机本身的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经常会像救火员一样,不停地在解决很多简单重复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效率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
小组互助式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学习目标。为了达到这一学习目的,笔者从合理分组、明确权责、任务恰当、评价科学四个环节做了积极探索。
二、开展小组互助式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究
1. 构建合理的互助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的构成合理,是能有效合作的保证。这样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又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很多教师会要求学生在机房课上按学号入坐,这样会导致基础差的同学坐在一块,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不能顺利完成课堂任务;会讲话的学生凑成一桌,不仅自己没有完成任务,还影响了周围认真学习的学生。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技能水平和性格特点后, 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了重新分组,每组设立了组长、副组长、任务指导员、任务审核员等角色,组长、副组长由组内技能操作优秀且责任心强的同学担任,任务指导员、任务审核员则不固定,由每次完成任务较快、较好地同学轮流担任。这样的重新分组为构建小组互助式学习课堂做好准备。
2. 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权责
对班级成员进行重新分组以后,制定有效的合作学习权责必不可少。针对之前设定的每个角色,都需制定明确的合作学习权责。例如,组长负责指导小组内学生的任务操作,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做好登记;副组长主要负责协助组长工作,收集组内学生的问题反馈;任务指导员协助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指导检查;任务审核员协助组长做好组员的任务完成审核。组内各成员要同伴互助,每位同学在碰到问题时通过小组互助解决,即先与同桌讨论,同桌解决不了时,可以请组长或任务指导员协助完成,以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每个成员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权责之后,合作的目标也变得更加明确。
3. 设计恰当的合作学习任务
合理分组,权责明确后,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是小组互助学习开展的关键,课堂任务太简单,激发不起学生合作的兴趣和热情,任务太难,大多数学生解决不了,也无法开展小组互助。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牢牢把握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设计恰当的学习任务。并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需要分层合作,个性化完成的任务,从而建立互动共赢,层层推进的互助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逐层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化解难题,巩固强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4. 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机制
对小组互助式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能使互助式学习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为此,笔者制定了小组积分制和评优秀小组两项小组合作评价机制,目的是在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例如:每次任务,小组所有组员都完成每人加4分,有人未完成,则所有组员都会扣相应分数,这样率先完成的同学会主动监督指导自己的组内成员。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个体水平差异悬殊,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也就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每个学生,而是需要我们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中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为他们定一根不同基础线,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护士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栏目;方法提示;分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4-04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教材中所设栏目是课程观的有效载体,栏目的内容、形式、功能等都体现着深层次的教育理念。由于栏目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使用时有必要按栏目要求组织好教与学的活动,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科学合理地施教。教师和学生都应重视教材栏目的内容内涵,从多维度研究栏目设计,充分体现、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性因素。
一、栏目内容的设计
在新沪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教材中设有9章,27节,其中有12处设置了“方法提示”栏目,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的观察分析,栏目编排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一般方法、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化学式的书写、简单化合物的命名以及根据数据作图等知识的传授,体现宽基础、厚实践、重能力。
二、栏目设计的分析
1.在功能上突出了指导性、可操作性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教材中“方法提示”新栏目的设计以生为本,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方法学习的规划和指导,而且贯穿在科学知识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可操作性。
例如,栏目中“观察”,其中介绍了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经验方法,明确指出要想了解物质发生的变化,必须从观察方法入手。在观察的方法使用上提出了建议,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另外还需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在观察方法的实践操作上提出了建议,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观察的内容也做好了具体的明确:反应前观察,从物质原有的物理性质上进行观察,如颜色、状态等;反应中观察,从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物质的状态、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形成的烟雾和放出的气体等;反应后观察,新生成的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
在化学实验中明确应观察什么?从什么角度去观察?怎样才能观察细致和全面?等等。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感知活动的操作程序的建构,为学生使用时提供了所选取的手段、途径或活动方式,突出了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去获得有关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有关基本技能和技巧。这不仅符合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客观认识规律,而且也符合教学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科学方法论在教学中的有效而必然体现,也验证了黑格尔在《逻辑学》中对方法实质理解的观念“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
2.在内容上突出了经历性、体验性
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丰富的实验探究活动,而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是学习化学和科学地、安全地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
例如,栏目中“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实验的注意事项”,其中“1”里指导学生实验开始时首先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确保装置不漏气;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实战方法图。旨在让学生参照方法指导,亲身经历去体验图2-8(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实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通过用手握住密封的试管,让封闭的一段气体因热涨而外溢,如气密性好,观察到导管口就会有气泡冒出;在移开手后过一段时间,因气体的冷缩,由于要保持装置体系中压强差的现象,如气密性好,观察到导管中会形成一段水柱。借鉴此方法,可以继续让学生体验,检查图2-9(双氧水分解制氧气)实验装置的气密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操作之前先要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产生一段封闭的气体,其余方法类似。通过动用学生多种感官的亲身体验,利用更多的大脑通路,建立更多的神经链接,留下更深刻的“烙印”在脑海中。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师的引领“教”是为学生的实践“学”而服务的。
为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针对两个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实践体验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综合概括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操作方法,如,①封闭一段气体(通过关活塞);②通过改变外界条件(加热),让装置体系中形成压强差;③保持压强差的现象(导管中产生一段水柱);④结论(装置气密性良好)。利用此归纳的一般方法,为图2-17(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提供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处检查的操作步骤是:①在软胶管处夹上止水夹,封闭一段气体;②外界条件的改变是在长颈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产生一定高度的水压,让装置体系中形成压强差;③保持压强差的现象是长颈漏斗中的一段水柱保持不变;④结论是装置气密性良好。这种总结归纳出的操作方法,对学生的实践体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在形式上突出了交互性、灵活性
教材是方法教育的重要载体。义务教育的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里明确要求学生“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这为中学化学中开展方法教育既提出了战略性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
例如,栏目中对方法编排时,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从学生认知“最近发展区”、最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学科特点出发,在适当的教学阶段,指导学生对自然科学一般方法、基本实验操作和学科方法进行分点分散交互要求。例如,第1章中重点介绍“观察”和“酒精灯的使用”;第2章中重点介绍“归纳”、“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实验的注意事项”、“气体的收集方法”和“过滤”;第3章中重点介绍“比较”、“根据元素化合价书写氧化铝的化学式”和“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第6章中重点介绍“蒸发”和“根据数据作图”;第7章中重点介绍“溶液使用的注意事项”。
方法教育在分散要求的基础之上,还逐渐注重综合的灵活安排。例如,课标中在“科学探究”主题下增设学生至少要“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这八个基础实验不等同于基本的实验操作,综合性较强,每个实验都需要学生协调、组合多个基本操作才能完成。例如,第2章中基础实验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和基础实验2“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都需要学生从反应原理和反应条件考虑,学习组装实验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气体的收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等;第4章中基础实验3“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第5章中基础实验4“常见金属的性质”为原理性知识的探究性实验,其中包含一系列概念以及概念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揭示其中的规律,需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问题,经过理论分析提出假设,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部分去研究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反应中的各种现象,将研究得到的结果进行推演,形成结论并指导实际应用;第6章中基础实验6“粗盐的初步提纯”涉及到难溶性杂质的除去的步骤设计,掌握称量、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的操作技能;等等。
另外,教材中还将逐渐体现和渗透的一些隐性方法内容与栏目中显性方法内容交互和灵活的使用。例如,哲学方法,如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辩证观等;模型方法,如模型方法、类比方法等;抽象方法,如概念方法、符号方法等;认识创新方法,如假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如分析、分类、综合、演绎等;思想方法,如元素论、原子论等;测量方法,如质量测量、能量测量、物理性质测量等;以及化学纯化方法、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合成方法、化学应用方法等。
由此看出,教材中设计的方法内容处处都注意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写出现象、判断、结论和注意事项等,这样的教材是动态的教材,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另外,也告诫老师们不要死板地教教材,而应用动态的教材去灵活的进行方法教育,创造灵动的课堂。让学生容易接受,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启示
在目前实际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方法类教育尚未真正全面落实处。教学中重教教材,轻用教材教;重教条式灌输,轻渗透和潜移默化;重关注少数学生,轻面向全体学生;重自发状态,在方法的学习目标设计上、学习顺序安排上、教学评价等方面随意性、盲目性较多,轻主动意识,缺乏计划性、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等。从而导致学生在对知识学习和活动探究中渗透的方法不能有效地进行内化,也不能及时地、准确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我们老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设实践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给予方法指导,灵活地将方法教育与化学学科精神、学科思想和学科知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真理,而应交给学生发现真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护士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 吸入和呼出气体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京市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手册八年级的内容,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传感器直观、准确认识吸入和呼出气体等体系。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吸入和呼出气体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本节课从评析这一错误认识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任务一:了解吸入和呼出气体。任务二:探究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氧气是否还有剩余及剩余含量。以上两个任务均由学生先提出猜想再进行探究,这样能够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与吸入的空气相比,知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知道氧气支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浓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初步了解使用传感器进行定量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感受学科价值。
三、教学的主要过程
1.提出问题,有据评析。
教师:欢迎同学们来到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堂,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吸入和呼出气体的研究”,上课之前老师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很多同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吸入的气体是氧气,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你们是否赞同这样的说法呢?
生1:同意!
生2:不同意!我们吸入的气体不全是氧气,是空气。呼出的气体也不全是二氧化碳。
提出任务一:比较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2.解决问题,实证猜想。
教师:请同学们将猜想以图像的方式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
学生猜想示例:
设计实验:利用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烧杯、保鲜膜等实验用品测定吸入和呼出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学生思考、讨论:将氧气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同时放置在一个大烧杯中,用保鲜膜将烧杯和传感器覆盖,测空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记录数据。掀开保鲜膜,往烧杯中吹出一大口气后立即盖好保鲜膜,观察数据的变化[1]。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数据分析: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明显少于吸入的气体;而二氧化碳气体明显多于吸入的气体;不论是吸入还是呼出的气体中,氧气都远远比二氧化碳多。
得出结论、修正图像:
3.收获方法,类比应用。
演示实验:蜡烛在倒扣的玻璃杯中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提出问题:蜡烛为什么熄灭了?
学生:氧气没了。
教师:氧气真的一点都没有了吗?请同学们再次利用氧气传感器进行测量。
设计实验:利用双面胶将氧气传感器固定在玻璃杯中上部,点燃蜡烛,将玻璃杯倒扣,观察数据变化。
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安全。
数据分析:
得出结论:氧气不足,蜡烛熄灭,即蜡烛燃烧需要一定浓度的氧气。
4.经历感受,建立辩证思维。
教师: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传感器进行定量测量,同学们还想利用传感器探究我们身边的哪些混合气体体系呢?
生1:汽车尾气。
生2:教室。
生3:公园。
生4:卧室。
生5:电脑排风口排出的气体。
……
四、活动总结与反思
1.教师应有效指导。
教师既不能“教”科学实践活动,又不能放任学生,应把有效指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合作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课堂形散神不散,放手不放羊[2]。课程开始前教师要制订好指导学生活动的具体方案,可多名教师共同参与活动指导。
2.关注学生差异,激发有效参与。
对于不同学情的学生,可以提出与之能力匹配的实践活动,提高活动课的包容度,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3.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活动课旨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为提升课程价值,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方法,应集中教师、家长、学校、社会力量,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拓展学生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护士学习计划范文6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144-03
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对英语学习兴趣不大,畏难情绪较重,在通用英语能力较弱的前提下开展专业英语教学,往往效果不佳。为解决这一突出的外语教学难题,可以构建基于“互联网+”立体化特色教材的“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实时性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互联网融入外语教学中,也就是依托电脑、手机APP开展外语教学,同时设法将外语教学内容鲜活化,立体化课本内容的取材源于身边,来自校园。由于立足校园,学生学了就会看到身边同样的情境,学了就能用,下课后就能回归到真正的情境学习中,同时利用互联网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和语言使用面。
一、混合式英语教学体系概述
(一)混合式英语教学体系的构成。混合式英语教学(Blending English Learning),就是将现代化的网络学习模式及传统的面对面的教授模式相结合的新型教学体系。网络教学的内容在混合式英语教学体系中所要求占的比例为30%-50%,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引导、掌控和监察整个教学过程,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混合式英语教学体系的优势。传统英语教学体系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往往将英语教学偏道为“满堂灌”,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满堂灌”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实用性收效甚微。而混合式英语教学体系,则通过视频、音频、PPT课件等内容最大化地丰富教学内容,教师由主导者转为引导者,学生由聆听者转为参与者,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留出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和课后检测的时间,很好地规避了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导致的部分学生课堂上跟不上进度、部分学生又认为教授内容过于简单的弊端;教学评价上,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教师从繁复而单一的评价模式转变为网络化的自动计算模式,也利于学生随时查看自己的成绩,有目标性计划性地提高最终成绩,摆脱期考成绩一言堂的传统评价弊端。
(三)混合式教学体系的基础。混合式教学体系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一般而言,需要首先将因特网、校园网、移动平台等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作为教学体系实施的平台,再相应地配套立体化的教材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结合网上自学与面对面授课两种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手段全面激发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
二、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
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在解决技术支持平台这一基础之上,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立体化教材是否可以依托互联网的使用从而鲜活起来,也就是将“互联网+”立体化教材的框架确立起来。这两部分内容的结合,需要以下五个步骤逐一配合,缺一不可。
(一)重组教学内容。立足校园,从身边取材,秉承一个原则,即教材的设置是为了实现“处处能学”?@一学习目标。确保教学资源的时效性,现实性及可用性。基于此,高职院校确定采用混合式英语教学体系后,采用自编教材是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行之路。通过广泛调研及深入实践,确定教材的可选择教学资源、教学图片,即取材方向及具体教学内容,配套跟上微课、视频、PPT课件等,相关材料必须考虑到信息化的技术含量。
(二)形成立体化教材。架构立体化教材的框架,基于立体化教材框架,形成系列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进而形成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立体化教材。
(三)融合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实践检验。有了鲜活的立体化教材框架,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立体化教材的深入融合,是为了实现“时时可学”这一学习目标。确保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形成可用的教学资源,确保学生只要有互联网接入,就能实时学习课本上的鲜活知识。
(四)架构科学合理的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评价方法。传统高职英语教学中,通常采用“期考成绩”一言堂的评价模式,无法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平时学习效果,而期考成绩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语言实际掌握能力和使用能力。而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在每个单元中都设置了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获得平时考核分,结合期考的在线模拟,可以很好地实现“过程+期末”的双考核模式,又由于采用了信息化平台,所有的考核成绩都能系统自动生成,规避了教师工作量大增的弊端,这也更利于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建设和推广。
(五)形成专业英语与通用英语的无缝衔接。在通用英语教学形成特定模式,并且形成符合职业化发展要求的教学模式及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专业英语课程的框架。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一味追求专业英语教学,只能导致无趣的课堂,师生彼此都找不到教与学的乐趣与意义。因此,在稳固通用英语教学之后,再采用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无缝衔接,将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通用英语与专业英语选择上的冲突。
经过以上五个步骤,基于“互联网+”立体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框架才能逐步搭建起来。
三、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实施条件
第一,在主打基于“职业化”特色教学的高职院校,通过立足身边,以校内皆课堂为出发点,打造“基础英语+专业英语”的立体化高职英语特色教材,进一步促进通用英语课程设置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有效互补,形成高职院校特色鲜活的立体化教材,之后形成系列评价体系及新颖可用的教学模式。
第二,切实提高学生实用英语能力,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摆脱“学了没处用”的尴尬,实现边学边操练、边学边用、边学边记;真正将课本所学融于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外语词汇的积累,英语能力的提升。
第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环境困境还在于很多的学校无法实现高速网络全面覆盖。而“互联网+”立体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校全面覆盖高速无线WiFi,便于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点击学习平台进行提前预复习。其次,学校需要有一定量的云教室,可以保证没有手机或电脑的学生,有电脑可用有网络可辅助。以上教学条件看似复杂,但建构起来之后将使学生永久受益,且才能真正符合课程的“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要求。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要推广“互联网+”立体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教学队伍建设的推进无疑成为重中之重。大部分的高职英语教师是单纯的语言教学工作者,本身就缺乏相关的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操作水平。要实现教师团队的角色转换,必须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一是弥补信息技术知识。教学平台的编辑、教学视频的导入、微课的制作等各方面的内容,都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及相关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从教学体系设置的推进方式而言,开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式,多渠道多次数多方面地提升教师技术能力的培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有利于混合式教学体系初期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是教学管理层的鼓励机制。基于“互联网+”立体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实际也是在岗再培训的过程,因此这一教学体系中的任何一个部分都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且不能一劳永逸,因为世界是变化的,内容是变化的,互联网的更新之快也要求混合式高职英语体系的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初期,应适当减免教师在其他方面的工作量,同时提高混合式课程教学的薪酬。多途径多管道地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专业技能加上自身语言教学能力及专业知识能力的整合,进而最终实现混合式教学队伍的角色确定。
三是更新教师队伍的创新理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独自承担自己负责课程的设计和教授,而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建立则要求教师本身也混合式,不能再独自设计,必须建立起“教师+教师”及“教师+学生”的混合式教学组合,明白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喜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确保学生力所能及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效果。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中依赖于教师队伍的理念创新。
四、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课堂实践
在把握了以上基本概念、体系架构及实施条件之后,笔者选取一个教学对象为在校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实例,探索基于“互联网+”立体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英语教学体系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的线上学习。第一单元为“我们的大学”,教师提前把教学单元中介绍自己大学的文化背景视频、课文中涉及的单词、对话段落及精读段落的相关音频均放在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点击网站的形式,登录本学习平台,通过看视频了解单元的文化背景(每段视频的长度不超过3分钟,且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目的在于学生不看课文即可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听音频在课前完成听力作业(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听5-8遍,直到完成作业;基础好的学生1次就能完成作业,这在无形中实现了分层教学,规避了课堂上每段听力放3遍的规律,最大限度上照顾了大部分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需求)。学生的登录在平台中均由后台数据记录,因此如果有学生完全不点击平台,最后的分数统计上将一定会显示出来,这在客观上,“无形”的督促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课前预习。
(二)课堂教学(线下教学)。学生在完成教师的线上作业后,带着立体化教材来到课堂,教师面对面地介绍课文内容,第一次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梳理平台内容,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准确地读出平台涉及的单词。将传统教学中安排的播放视频、音频的时间,转化成混合式教学中面对面带着读、面对面带着练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挑战感,而不是单纯被动地听。在保证了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将外语课程转变为“操练课”,既符合外语教学规律,也符合职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
(三)课后学习。课后,学生将在平台上看到本单元授课涉及的所有教学PPT,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学生可以自行下载对照课文进行翻译练习。仍有困惑的地方,学生可以登录平台中的答疑板块发帖子,教师轮番在线答疑,这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受到重视。网络答疑的模式也是现代学生比较青睐的学习方式,当然被评为精华帖的学生,还将获得额外的加分,这些工作量也都由后台数据全程掌控,不会大量的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同时,由于立体化教材是围绕着身边的校园情形编写的,学生在课后目所及之处都能看到课文的教学影子,遇到不明白之处,又能及时地通过手机点击平台,即刻获得答疑。
通过以上一个单元的实际教学展示,可见,基于“互联网+”立体化教材的混合式高职英语教学模式是符合高职学生认知规律的,也能最大限度上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操练化和职业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语言的操练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校园意识和人文意识,真正多方位地实现高职外语教学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