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答辩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答辩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答辩总结

德育答辩总结范文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德育答辩;效能提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华北理工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项目《基于“德育答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效能提升研究》(项目编号:ZD2015-04)的研究成果。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成及内涵分析

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建设的灵魂和主要内容之一。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社会文化为根本,以学校校园为空间,以教室和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环境和师生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形象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相统一的一种群体组织文化,它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非物质文化。校园文化体现着全校师生共同的追求和理念,是全校师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对全校师生中每一个人的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指导与规范,从而将思想变为所有成员的自觉行为。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包括了教学科研相关用具与设备、工作生活场地和场所以及校园的公共环境区域等,整体体现出了大学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规章制度和规范习俗的集合,内容较为丰富,既包括了学校的总体章程,也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所涉及的各项制度条例和管理办法,以及外延至学生的礼仪规范、文明公约、校风校纪等方方面面;校园行为文化,是相对于院校静态文化而言的,具有动态特征。主要包括了教学科研活动的运转、学生文体活动的开展以及各项服务工作的进行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主要涵盖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传承、精神追求,具体体现在学校的校规校训、心理趋向以及校园文化氛围,主要体现着整个校园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因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的教育理念

1.以培养学生崇高理想信念为核心。成才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为主要目标的。但要想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单纯的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远远不够,更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信念素养。信念素养则是贯穿在整个成才活动中的意识、习惯和精神的深度培养等。信念素养需要通过不断的教育、引导、熏陶和内化才能形成。

2.以浓郁校园文化氛围为抓手。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师生互相影响。从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培养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会从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培养执着和探索精神,会从校园文化要求中自觉形成角色认知,从校园文化中养成高雅气质。崇高的信仰、严谨的作风、独特的视角、理性的思维、恪守规范的信念都与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密不可分。

三、德育答辩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效能提升

1.通过展示交流学习,查找隐性深层缺陷。“德育答辩”作为展示的平台,在其涵盖的开题、中期、答辩的过程中,在导师的指导下,同学的帮助下,自我的自省下,在过程的展示、交流、剖析中,作为“考察”与“被考察”的师生双方,都会发现教育的过程中以及提升的过程中隐性存在不足与缺陷,这些恰恰是能力提升与水平提高的瓶颈所在,也是问题的本质之处。通过学习与修正,将隐性的深层缺陷弥补,必将提升师生整体的综合素养。

2.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德育答辩”作为检验平台,能够起到良好的宣传教育引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依托“德育答辩”的平台,树立先进榜样,宣传优秀事迹,将正能量的精粹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提托“德育答辩”的平台进行宣传,达到教育引导的良好效果,促使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通过实践剖析总结,提升认知能力水平。“德育答辩”作为实践的平台,以丰富的文体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剖析,在剖析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通过“实践-剖析-总结-提升”的模式,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精髓,不断固化到学生的成长中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敬业教育”“文明修身教育”“成才励志教育”等作为实践的主题,通过“德育答辩”的实践平台,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梳理与深入,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慕微.试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J].科教导刊,2014(1) 

德育答辩总结范文2

一年一度的班干部换届的来临,对于一个班级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选好一批班干部是班级和谐稳定的基础。在这里面,既要征求民意,(班上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又要考虑选出优秀、得力的干部。于是,我便想出了一个合理的方案,那就是选拔班干部,实行在民主投票选举的基础上面试上岗制。推行这个方案的目的是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通过面试使每个竞聘者发挥所长,找准定位,真正的选出最优秀的干部,同时,也给同学们多一次锻炼,学习面试的经验,为将来应聘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的同学为了这个面试,足足准备了一个星期,在面试当中,显得有点紧张,但在评委们温和的提问中,渐渐镇定自若,变得更加的自信,能够从容的应对面试官的各种问题和陷阱。会后,一位同学讲到:“其实,面试就是你与面试官面对面的一种交流,更是你施展才能与特点的好时机,既要让他们了解你,还要让他们相信你才是最理想的人选。与此同时,也是你认识、揣测与了解你面前的主考官的时机。”

在宿舍管理方面,要抓重点,抓特色,树典型

学生宿舍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宿舍的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寝室文化、寝室信息反馈与处理等都是工作重点。在寝室制度建设和执行方面,我要求寝室长严格制定寝室规章制度,例如有违反,要受到一些象征性的惩罚。如在外面酗酒回来,他的惩罚是要多给寝室做一个星期的卫生,受到寝室长的口头批评,在辅导员处备案。在每一学期,我都会在所带的班级里评选出文明寝室,并给予适当的物质表彰和精神鼓励,并把这些文明寝室作为示范,在全班宣传,表扬、树立典型。在寝室文化上,我倡导学生根据寝室自身特点,创建特色文化,充分发扬学生个性,如有的宿舍很看重社交礼仪,就在寝室放了很多的社交礼仪的书籍,集体共享,并在寝室开展每周礼仪之星评选活动。

在发展党员方面,切合实际的推行一些新的工作方法和思想

为确保党员发展的质量,更好地督促党员在预备期内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性修养,我在总结近几年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上,向财会系党总支做了请示,要求在支部推行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制,即在党员转正环节,追加一轮答辩,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肯定。转正答辩会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自我陈述环节,二是提问环节,三是举手表决环节。在严肃、热烈的气氛中,3位评委坐在主席台上,预备党员同志一一走上答辩席,接受考核答辩。答辩内容涉及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状况、思想等多个方面。很多预备党员上台答辩思路清晰,对答如流,赢得了现场参会者的好评,最终经过大会全体党员举手表决,顺利通过了转正前答辩考核。答辩完后,有党员对我说:“现场答辩会使我们置身于评委和参会的党内外人士的监督之下,在思想上、行动上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感到了压力,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干部的培养上,采用亦师亦友的方法

德育答辩总结范文3

1、(笔试)死记硬背。在考试中,大多数班级普遍都存在这种现象。例如:机械基础中有一道题是这样出的:简述机器的五部分构成?并举例说明?在举例中,学生的答案完全一致,都是课堂讲授的例子,没有新的突破。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不够,有的学生只学习知识的表面,不求甚解,有的学生干脆死记硬背。

2、(答辩)语言表达能力差。从学生答题情况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里明白却表达不清楚。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辞不达意,有的学生答非所问。

3、(平时考核)课堂回答问题不认真,反正都是些小分,无所谓。平时测验不重视,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等等,丢分较严重。

综上所述,试探如何改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程度。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使学生参与教学。首先针对我校学生的现状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1、基础太薄弱

这个问题是多年来逐渐形成的,学生的起点低,学习认知差。生源一般为普高淘汰下来的初中毕业生,起点较低,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较差,学习认知能力欠缺。明显存在着“三差”现象,即文化基础知识差、学习习惯差、独立生活能力差。

2、学习的自制力差

虽然在布置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布置让学生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但很少有学生真正去完成,课余的时间学生宁愿选择发呆,都不会去看一下书本,偶尔拿起书本也是一边看一边玩,这样看书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很少做到专心致志,学习效率低下,自然导致学习成绩不佳,而这个时候,学生很快地得出自己不是学习这块料这个结论,放弃学习。

3、世界观、人生观扭曲。

学生一般都只有十五六岁,大多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习气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侵蚀着青年学生的心灵。商品经济中的高消费、摆阔气、比吃穿、求享受、图安乐等不良风气在学生中滋生蔓延。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4、家庭溺爱,心理素质差。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形成了以“子女”为中心的家庭结构,一些父母把自己的独生儿女视为掌上明珠,百般溺爱,几乎是有求必应,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的不良习惯和性格弱点,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无所适从、一蹶不振。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我认为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学习观,以如何激发与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与专业学习兴趣为切入点,改进与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才,简要介绍如下:

1、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注重课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与运用。平时讲授时多讲一些现场施工现状,把单纯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场实践中。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下车间,向有关工种的师傅请教。积累实战经验,无私的传递给学生。

3、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一题多解,举一反三。在平时的学习中,使学生自觉养成按时预习、定时复习的良好学习方法。

4、注重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表述能力。经常组织一些班会或文艺演出,将所学知识加入其中,例如一些语言类节目或辩论会等,寄学于乐。

5、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中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进行德育教学,安排专业课教师担任部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专业教师最熟悉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及基本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成才观;同时,还应注意结合社会实践,通过见习插教、毕业实习,使学生早期接触幼儿园、小学教育活动,早期接触工作对象,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德育教学体系,并在单元教学中设立德育目标,制定德育量化考核指标,以保证教学中德育的落实。测评德育教育效果要有长期性、跟踪性,应根据德育量化考核指标从学生学习、心理、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采取多元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6、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为搞好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要恰当地使用电影、录像、幻灯、照片、录音及计算机等现代科技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它比传统的教师口讲手写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7、作业的安排,以课堂所讲内容为主线,再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设置不同的作业,给一些接受好的学生出一些拔高题,给接受差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使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人人有事干,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德育答辩总结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创新

前言:

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教育进行创新可以促使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可以促使我国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更好的迎接这崭新的时代所带来的挑战。

1.德育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民族进步的源泉,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教育上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力争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教育学生就去盖楼房一般,如果地基打的不够牢固,装修的再豪华,也终究会经不起风雨,有轰然倒塌的那一天。由此可见,打好学生人生的地基有多么重要。那么到底该如何打好学生的人生地基呢?我个人认为学生的人生应用道德做地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要求学生考高分层面,还要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要做到一手抓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手抓学生学生的道德教育,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的大量涌现,学生面对着巨大的诱惑和考验,如果没有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当前社会如此多的诱惑面前很有可能失去抵抗力,深深陷入泥淖中不能自拔,何谈为祖国建设出一份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由此可见,道德教育有多么重要。

目前我国教育的现状是很多家长都忙于工作,希望给孩子创造更多的物质条件,更好的生活,平常很少有时间陪着孩子,就别提教育了,长此以往学生将很难懂得感恩,并不会理解父母的辛苦和不易,还会造成学生精神空虚,进而酿出更多的祸患。

2.如何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创新

2.1创新德育教育理念

理念作为行动的行动的先导,对于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要搞好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对德育教育理念进行创新。为此,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多样的人才观以及开放型的德育理念。

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是说,教师和家长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考量,不能单一的盯着学生的分数,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是否健康,行为是否符合学生行为规范,是否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德育为先落实下去是要先要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在有一定道德的基础上在教会学生做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等。

接下来,在说说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说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放手让学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那么什么是多样的人才观呢?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接收新生事物比较容易,对待当代大学生应树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在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需要,量身打造符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也就是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最后,再说说什么是开放型的德育理念。要让学生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接受道德培养,要培养学生具备从容面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挑战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2.2创新德育教育内容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要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如果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随着时代的前进以恰当的形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久而久之,习惯才能成为自然。美德的养成根本取决于其内容是否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所需求、个人成长和人才竞争所必备,尤其是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

那么什么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十个公民道德规范,赋予了传统道德以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因而,在高校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突出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教育,同时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学会关心、学会相处、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以及关注可持续发展等等,以促进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道德良心,由“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使他们在走上社会之前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3创新德育教育形式

学生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为此,要改变以往的德育教育教学模式,由教师讲解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之外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还应充分吸收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采用信息论,对策论、协同论等科学方法论,形成现代化的德育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应当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来,教师应当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便于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等等。

2.4创新德育教育体制

搞好学校德育教育并非某一位老师的事情,而是需要学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体制,保证德育教育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起来。德育教育体制的建设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建设的德育教育体制要便于执行,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德育教育体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学校广大教职工和各部门的努力,因此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相互协调、监督,保证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结语:

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搞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要依靠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耕耘、努力的结果。创新可以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开展焕发活力,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创新。祝愿我国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杨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宁夏农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提升德育成效的实践总结[J].生物技术世界.2014(11)

德育答辩总结范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特色发展带动学校内涵发展、优质发展,推进义务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打造教育品牌,提升教育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努力实现我中小学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由外控式发展向自主式发展、由同质化发展向特色化发展、由间断性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师生认同、社会认可、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建设一支教育教学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个性特长突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群体,总结一套可学、可用的特色办学经验和做法。

三、基本原则

(一)独特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

(二)稳定性。正确处理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持之以恒,形成成熟的经验和稳定的工作机制,不因校长、师资以及其它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巩固办学优势和成效,不断培育、充实和发展学校特色。

(三)示范性。学校特色教育理念、办学经验符合教育规律,满足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需求,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在同类学校中得到高度认可,并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创建重点

(一)德育类特色学校。创新德育机制,挖掘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德育特色鲜明、育人效果明显。

(二)教学类特色学校。对教学过程、内容、原则、方法等进行积极探索,构建并形成有特色的课堂文化,创造出先进的教学方法,形成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质量高。

(三)学科类特色学校。加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建设,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协调发展,形成学校系统化、特色化的课程体系,在某些学科和领域如外语、科技、书法、综合实践、信息技术、艺术和体育、海洋教育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四)管理类特色学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特色办学思想为引领,探索有特色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形成学校管理文化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成绩显著。

五、创建程序

(一)申报。按照“自愿申报,竞争入选”的方式,由各学校参照《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根据各自前期的探索和实践,从德育、教学、学科、管理等方面选择1类特色建设重点,每年4月初向教育局递交申请,申报“特色项目培养学校”。

(二)确认。4月下旬,由教育局牵头,组织评估认定小组,对照《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的要求,对申报学校进行考察评估,确认“特色项目培养学校”。

(三)培育。教育局对特色项目培养学校进行严格的项目管理,指导学校明确特色教育思想,制定特色创建规划,构建特色发展体系,完善特色实施策略,总结特色建设成果,推进特色建设健康发展。

(四)验收。教育局组织对条件成熟的特色项目培养学校进行现场评估验收,评估验收主要采取学校汇报、校长答辩、现场考查、师生座谈、资料查阅、调查问卷、电话访谈等形式进行。通过教育局评估验收的特色项目培养学校,由教育局发文命名为“特色学校(xx类)”,每年根据申报和培育情况组织评估。

2013年4月份,组织首批特色项目培养学校申报、立项工作,2014年3月份组织评估验收。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学校要充分认识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特色办学、特色发展的意识,把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作为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要把特色学校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特色学校建设领导小组,校长负总责,具体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到人,进一步加强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宣传发动和过程性指导管理,激发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营造有利于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浓厚氛围。

德育答辩总结范文6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实践活动;德育渗透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个性品质、行为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处于形成时期,因而培养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传统的说教被多次证明是徒劳,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渗透,才能润物细无声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熏陶。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超越知识体系的特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子,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教师要深入地进行挖掘和研究,实现小学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效互补。

一、德育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必要性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德育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德育题材的广泛性。小学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素材十分广泛,大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小到教育学生厉行节约,勤奋学习,规范行为,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题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其一,社会资源。如通过“家乡民俗有哪些”“养殖与环保的探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社会,深入所在社区,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品质。其二,自然资源。如通过“亲近校园植物”“河水变臭的原因”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投入自然,亲近自然,探索自然,以此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其三,自我资源。如通过“今天我当家”“上超市去购物”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生活经验,获得生活能力,不断塑造和完善自我。

(2)德育形式的多样性。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就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渠道。教师既可以立足本土,以当地具有特色的活动资源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综合实践课程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可以通过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组织各类拓展学科德育点的活动。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生活以及身边的人和事中挑选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又可通过信息网络平台,从正面宣传中树立典型,弘扬社会正气,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组织形式来看,教师既可以通过教室内、校园里的总结交流、汇报表演、展示与答辩等形式进行,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进行实验探索、劳动实践、社会宣传等,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无疑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3)德育过程的实践性。针对小学生的德育活动不能以传统的课堂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凝滞的课堂中无法对知识形成有效关注和系统习得,那样的知识学习过程是表面的,是无效的,是违背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的。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走向丰富的课外,走向美丽的校园,融入真实的社会。开展与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生动可感的活动中接受道德陶冶,生成了真切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也由“被动型”变为“主动型”,德育效应更明显。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德育渗透方法

1.精选德育课题,营造德育环境

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必须有好的德育课题。好的德育课题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与要求:其一,要有思想性和启发性,即所选课题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大的教育意义,这是德育课程的基本属性和要求;其二,要具有贴合性,即所选课题不能离学生生活太远,这样无法获得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达不到好的德育效果。比如,在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时,如果仅仅用书本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材料,显然是无法让物质条件优越的学生感同身受的。在组织学生开展“粮食的研究”时,可以让学生深入农村,向农民伯伯调查和体验劳动,了解粮食的生产过程;通过新闻,关注非洲贫困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仍然在饱受饥寒……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切地体验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而且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收到好的德育效果离不开良好的德育环境。环境所具有的育人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因而,作为学校,应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因此,我在本学期实施了以“爱我校园,净我校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打扫学校公共卫生,修缮花坛,张贴名人画像和宣传标语,随时随地提醒孩子们要爱护花草、保护公物、珍惜时间、节约粮食、团结同学……学校走廊、橱窗、板报、墙壁都充分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德育渗透作用。

2.分工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性很强,经常需要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考察、总结等,这些活动对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往往以合作探究为主要开展方式。在进行某个主题的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以4~6人为一个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分工合作,学生在综合实践课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如在《保护环境,关爱我们的家园》综合实践活动中,我将本班学生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让其中一组的五名学生分别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居民生活垃圾的种类、数量以及处理方式,学生通过采访、调查,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交由组长写出调查报告。其他组的学生有的调查水污染,有的调查废气污染,有的调查绿化情况,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关心他人品质

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心,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情感。因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目的性应该十分明确,应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课题要使课程和学生生活及社会实际相联系。例如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喝水、洗刷都需要水,工业和农业生产也都离不开水,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浪费水的现象,而我们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学生就“珍惜水资源”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不仅能灵活运用收集的资料,又能明白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教育每一个学生节约用水从自己做起,一个学生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可以带动一个社区,号召大家都为节约水资源作出贡献。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立足于课内外,课堂与生活、与社会相联系,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充分挖掘教材中实现德育任务的内容,使学生在综合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热爱生活,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